电影节的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场,抢到了《20000种蜜蜂》这部,25号还听说了小女主获奖的消息,真的电影节最完美的结束。
预警~剧透~
电影很细腻,前面节奏比较舒缓,没什么起伏(不常看文艺片的人可能会受不了),以极其细致的笔触揭开小朋友自我性别认同的困惑,又从不同人对待aitor性别识别展开了一副温情又多样的画卷,小朋友们天真又残酷,有的小朋友觉得认识了一个新的chica,有的小朋友会直接问你(这个小男孩)为什么坐下嘘嘘。路边的老奶奶们会亲切的赞扬这个小女孩很漂亮,长头发又有什么问题呢。
姨姥对于aitor的态度也很暖心,也会担忧的和主角的妈妈探讨这个问题。姨姥和妈妈思想的碰撞和谈话也很精彩,虽然各自站在了不同的角度(当妈的想法有点过于超前了)都是为了让aitor更好地做自己。几次关于姓名(西班牙语男孩和女孩的名字分得非常明显)、洗礼和信仰的谈话,台词都非常妙,面对小朋友的疑问给了非常暖心、善意且诚实的解答,同时也在向观众揭示她们各自的女性特质。
影片的高潮从穿裙子开始到找孩子结束,全片唯一的“反派”角色,唯一的成年男性—爸爸,也说出了最我拳头硬了的台词,“都是因为总和女人们的在一起,aitor才变这样”。aitor所有的疑惑和迷失终于具象成实际,挚爱的亲人呼唤lucia(她的新名字),才找回了真的她。
影片开始妈妈叫装睡的孩子“你醒着吗?我知道你醒了”
影片结尾孩子问妈妈“你醒了吗?”
很妙。
整个片子的冲突都隐藏在家长里短的谈话里,没有什么drama,非常克制地描述了一个小朋友人生里的一次重大转折。
能拿到银熊,实至名归。
快评字数有限,稍后这部电影会在我们的播客节目里细聊~
他是Aitor,她也是Coco。这两个名字其实他都不喜欢,因为他始终困扰着一个问题就是他的性别。跟随雕塑师母亲回到乡下创作,他也始终紧皱眉头观察着世界。不接受亲吻,不接受裸露,不能去游泳,想和女孩子玩耍…怪异又孤僻的他帮忙姨姥养蜂的时候渐渐的找到了自己。他想他是要成为女孩子的。母亲选择放任他再飘一会儿,而姨姥则认为该给他一个答案并支持他的决定。他希望成为Lucia但这件事却让外婆崩溃,他躲了起来向蜜蜂许愿,一遍遍的敲击蜂巢,说自己的名字是Lucia。
影片用手持+碎片化的展示,以非常近的距离去带大家经历一个男孩在这个夏天所经历的风暴。它的讲述平静又细碎,视角贴近又真实,但所讲述的故事不论是对观众还是对角色都是极具冲击的。片中有两个重要的隐藏信息:一是西班牙语的也是语境,很多欧洲语言都会有的阴阳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加深了对性别的区分的。严格的男女名字以及阴阳性的强调都在潜移默化的推动对性别的感受和认知。二是宗教,这个家庭是对宗教很重视,也因此关键的聚会是为新生儿受洗。影片中也多次讨论到关于信仰关于身体的问题,包括最后Lucia的名字都与宗教息息相关,宗教中对于性别的认证问题也一直在影响着主角。
也因此本片看似波澜不惊的讲述下隐藏的是这个孩子心中的滔天巨浪。他似乎总是皱着眉头疏远着所有人。他用稚嫩的声音拷问着自己和他人:为什么你出生就知道你是谁,而我不知道?我可以重生成为女生吗?我希望我可以被叫做Lucia。也在这个愿望后面本片迎来了最加分的高潮,大家在林中寻找这个孩子,叫他Aitor,没有回音之下哥哥和母亲叫出了Lucia这个名字,呼喊中表达的认可还是很震撼的。
不能说是很精彩的影片,但细腻的表达和讨论的视角是值得肯定也引人深思的。
#Berlinale #BerlinalePalast #Competition 电影整体叙事节奏很好,手持镜头带来的张力也很强的,尤其是最后的找寻那部分的诠释,这个结尾可能是我感觉的,小女孩儿已经死了,所以她问睁着眼睛的母亲“你醒着么?”,意思是你现在看到了,同时也呼应了跟姥姥前面的对话,如“我死亡后可以再重生成女孩吗?”和“敲蜂箱”,所以我非常想听到出字幕后的配乐和音效来作证这一点,如果有一声呼喊可能会让我更加确定是死亡了,怎奈何观众都在这个时间鼓掌,持续的可能是我看过主竞赛最久的,所以导致我只听到了后半段的水流声,也其实能算作一个死亡了的佐证吧,当然没死的话在我看来只是一个两分电影,因为割裂感太强了,死了的话就加一星!(求求了,黑屏之后在鼓掌吧!)
处女作拍的那么灵动流畅本身就已经很值得肯定了。没有议题先行,而是非常细致温柔的去讲述Lucia的挣扎。那些彷徨和自我厌恶、渴望认同,那些隐秘的羞耻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性别,形成了三代女性对“我是谁”的诘问。在这一点上它提高了主题的维度,但同时也多少影响了视角的统一性。ps,很反感一些人说这个题材不新鲜、拍烂了。电影发展到现在,拍烂的题材千千万,怎么也轮不到性别认同。能真挚的去探讨去展现,发自内心去关怀去讲述的电影和导演根本太少太少了。
#2023 EFM# 主竞赛入围。片子可能还是去Generation K更合适一点,若不是今年搞“Coming of age”主题,这片搁在主竞赛还是有点弱(何况还有同样是小女孩和大家族的《图腾》)。当然议题特别正确(儿童性别认知问题),加上剧作实在是有点套路了(转折和桥段都在意料之中,比如“命名权”问题),视觉上的画外空间信息比较不错。
#Berlinale 73rd Wettbewerb #verti music hall4大奖气质
【HKIFF47】探討一個8歲小男孩的性別認同,中國電影的題材真的已經遠遠跟不上國際的潮流了
2.5 除了结尾外,性别与身份都只是作为一种符号化的苦难呈现,意义不明。
喜欢。缓缓讲故事 还能把一个看似泛滥的话题讲得这么动人 这么真诚 太难得了 从小孩世界出发 最终不能和解的终究是大人们 性别话题角度里热闹非凡 放在个体身上还是那么残忍 人们始终无法抛弃身处范式的准则和观念 殊不知小孩每天都在教我们如何放过自己
柏林电影节2023//you can be whoever you want to be
与《奇迹》比差远了
西语亲情片又胜利了。小女主太优秀了,灵气逼人,可能是最佳主角最年轻竞争者?台词也好棒,“为什么你不知道我是谁”,这是多少孩子想说给母亲的话啊。演员表上写的名字有且只有“Lucia”,太有爱了。
全靠林中呼喊拉出亮眼分数。
父权阴影下三代“女性”的故事。儿童和老年妇女两种接近于无性状态的个体相遇,是最接近于神性的时刻。当Lucia觉醒,出走在父权传统的叫喊声中,那些对于自己身体的羞耻也终于被所有挚爱接受。情绪的细枝末节太动人了。@Berlinale73
本届Berlinale看的最后一部也是需要最多的时间消化的一部电影。不光是孩子对身份认同的视角需要思考,以及电影中每一个角色对待同一个问题的反应都不能用一句话简单地概括出来。小孩儿的妈妈,姥姥,姨姥姥,哥哥,爸爸,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挣扎。这不是简单的认同问题,他们都爱Lucia, 都希望ta能快乐或者说自洽,可所有人包括Lucia自己都还在探索的“不确定性”以及探索过程中出现的以世俗观念无法解答的疑问让一众人都陷入不同程度的痛苦。而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怎么去应对这种痛苦以及怎么去爱你爱的人,是作为一个普通观众停不下来在想的问题。另外,这部电影是较以往同类型电影比让我第一次能真正共情trans人群的内心煎熬。女孩子穿汗衫剃寸头和男孩子穿裙子比,看起来后者需要突破的禁忌更艰难并复杂。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男权社会说性别复杂多样非二元,说长发裙子即是女性,狂妄自私掩耳盗铃。
妈妈的雕塑有千百种姿态能不能再雕一种,外婆的蜂箱有两万种花蜂能不能再多一只。我为何要蹲着尿尿,为何想穿美人鱼尾巴,为何你们那么幸运知道自己是谁,我却不知道。敲击蜂箱告诉蜜蜂我叫露西亚,不叫艾多。我能不能去死,然后重生为女孩?如果大人们不改口叫我,那只蜜蜂就无法重生,而我只会消失。
难以想象会是debut film的精致与完善,又因为共情和认同而落泪,包括映后听到导演对女性身份和confinement of shame的观点,感觉有这样的女性导演真好呀
#Berlinale 73。其实可以算三星半吧。前半个小时昏昏欲睡,中间一个小时如坐针毡,最后半个小时又觉得还不错。标准或者说优秀的视听,画面很美,但叙事节奏实在太慢了,非我杯茶。小孩们的演技都太好了,最后哥哥喊lucia那里还是很动容。感觉对性别认同的挣扎没有表现得太明显,太过克制以至于什么都没有了。最大的感慨是欧洲家长对孩子的宽容实在比东亚家长好太多。如果我和我家人说我想死我下辈子要换个性别,甚至只是说我不要结婚,他们都会觉得我疯了而不是说你已经很好了。
#HKIFF47# 好细腻好厉害,这位女导演第一部作品就这么稳,好难得。切入的视角是轻柔的、爱怜的、宽慰的,而非消费的、剥削的、审视的。影片非常明智地选择不提供答案,而是真实展现当下的种种困境和矛盾,家中的女性群像塑造也都很出彩。小演员拿奖没毛病,比另一部《图腾》要更灵一点。
#HKIFF 电影源于巴斯克地区一桩真实自杀案,导演因而做了大量研究和采访。孩子视角处理得很棒,对自我身份和性向的探索(在家庭、宗教等多重因素的牵扯下)交织着不同年龄的女性命运。索菲亚·奥特罗演得的确很精彩,最后结尾既带着希望又不太过甜腻。
目前主竞赛最喜欢的一部。如果世界上可以有两万种蜜蜂,那人生为什么不可以有多一种可能。在森林里当哥哥喊出「Lucia」、Lucia 三次敲击养蜂盒子完成重生的时候,故事和情感共鸣都达到高潮。看完之后我在想,相比回答「我是谁」,也许能提出「我是谁」这个问题就更为珍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