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影评才懂:
原来是写清朝、民国时期的民不聊生,恶势力权势滔天,各种不法倾轧行为层出不穷,天下苦秦久矣。底层民众,生活的压抑而没有希望,动荡而不安。
这背景下,发生了反噬事件:宁采臣联合燕赤霞反杀恶势力BOSS,顺带解救被绑架平民——聂小倩的故事。这里宁采臣和燕赤霞既是象征所有普通民众,也就是普通民众自己。聂小倩既是恶势力敛聚来的民脂民膏,也是不正当强占来为奴为妾的民众等。
总的来说故事耦合和农民起义推翻暴政的概念。又有艳鬼——聂小倩的加入,所以故事容易传播。聂小倩像是精神鸦片,以弱女子形象,唤起了普遍的恻隐之心。
虽然此片年代久远,但是片中人物形象却更贴近原著,也更吻合古代男女的情况。
最近,观看老片时发现了这部片。影片中,男女情感得到了升华。女主的温婉,不像是女鬼,更像是闺房小姐。男主也不是一概柔弱,有属于他自己的能力。
与女主不似单纯的私情,而是知己般的心心相惜。鬼怪也更像是,寻常百姓。大侠妖亦有道,人亦有道。
李翰祥是香港电影人中为数不多的“文化”型导演,他的电影中充满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意蕴,处处散发着古朴典雅之美。李翰祥电影表现出其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样式和文化功能。
《倩女幽魂》的故事脱胎于清代蒲松龄的文言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聂小倩》,原文千余字,本是一篇不起眼的小故事,以当今之眼光看来,颇有些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但在李翰祥的大刀阔斧之下,将其改编成为一部凄美的爱情故事,并成为了87版《倩女幽魂》直接借鉴的故事蓝本。
李翰祥作为香港电影人中为数不多的“文化”型导演,其电影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及古朴典雅的美学风貌,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李翰祥身上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印记和对中国历史审美尺度的把握造就了香港电影史的一段传奇,在他的作品中处处掩映着儒家传统的泛伦理主义倾向。
自1960年《倩女幽魂》上映以来,演绎过宁采臣这一角色的演员不下数十位,但在广大影迷心中想必只对张国荣这一版较为熟悉,究其原因,多半是因为张国荣本人的人格魅力所致。
在1987版中,张国荣所饰演的宁采臣,虽属于文人范畴,但更多的设定接近于现代的“傻白甜”一类角色,讨好观众,但并非是中国传统的胸怀天下的文人形象。反观1960年赵雷这版宁采臣,尽管同样贫穷且堂堂正正,但其不仅醉心于诗书字画,他在看到国破山河之时,同样有兼济天下的雄心抱负,这种入世的士子情怀,正是儒家学派所主张的志存天下、积极用世的精神思想。同样,在小倩投怀送抱的环节中,60版里的处理在今天看来,宁采臣的煎熬更让人感觉有些扭捏作态,但此种更加符合中国传统文人的典型形象。相比而言,张国荣版的宁采臣更加敢爱敢恨,甚至可以将其简单粗暴地理解为一个具备现代思维和当代价值取向的一个“古代人”。
作为从小接受传统教育,并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的李翰祥而言,我们基本可以从其创造的角色中管窥到他的性格和价值观念,在他笔下的宁采臣更加具有风骨,且傲然于世,被礼教束缚,又遵从自己的内心。李翰祥出生于乱世之中的奉天省,彼时正是各系军阀混战的时代,在他出生的第三年,张作霖惨遭日本人暗杀,随后他随父亲移居热河承德,在日军进军热河之后,又随亲属转战北平,他的童年经历势必也影响到了他艺术生涯的创作方向,因此才有了借宁采臣之口说出的那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可能也正是李翰祥对于乱世之中的文人墨客的人格向往。
李翰祥作为黄梅调电影的集大成者,同时开创了香港风月片、宫廷片,他的创作生涯之长近似大陆导演谢晋,可以说他引领着那时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每一个十年的潮流。李翰祥在生活中同样极具书卷气息,在他身上散发着浓郁的文人气概,这也便是其电影中书生形象更加贴近古典史实的缘由所在吧。
这张影片表现了李翰祥的多方面才华,证明他不止能拍古装宫闱片与朴素的像《后门》一类作品,也可以导演恐怖神怪片,以言在康城夺标(本片曾参加康城影展),则感不足,原因是缺乏内在的感情深度(这在我当初仅看到剧本的时候,就如此说了,在我别处写的杂文里,便判断其难于获奖);但以恐怖神怪片论,则置诸同类的一流外国片(无论西片与日片)中,也无逊色,我想本片是应有不坏的卖座纪录的。
西片中的恐怖神怪片,可以近年崛起的汉默公司(Hammer)诸作为代表,但他们除了恐怖,还是恐怖,其中没有美的境界。过量的恐怖,有时使人嫌恶;日本的恐怖神怪片,则胜此一筹,其中往往有美的境界,即使是妖异的美,也可免于过量恐怖的积累,而缺乏调剂的嫌恶感。本片是可与日本同类的一流作品媲美,特多美的境界;尤其是赵雷为乐蒂的画题诗时,一句“十里平湖绿满天”,乐蒂刚用柔声读出,立即抛开写实的拘泥,诗境以画面形象表现出来,配以合唱,顿兴“天上人间”之感!其中美的境界,自不止这一处,这当然与《聊斋志异》原著之美有关,但我读剧本时,颇憾已减去原著之美;如今看到影片,在李翰祥的处理下,至少已使原著之美,部分重现了!
至于恐怖感的本身,李翰祥不用一些丑陋使人嫌恶的事物来制造,只从气氛上渲染,这是恐怖片的上乘手法;而只要气氛渲染得够,这手法也是最有效的。正如庸手之写恐怖小说,写些“青面獠牙”之类,其恐怖感绝不如“面无五官”;因为前者是实体,再恐怖也有限,后者是想像,而想像之恐怖却是无限的——气氛则是帮助观众作无限之想像,故永远比恐怖的实体为好。
在本片中,李翰祥从头到尾,大体都能以气氛控制着观众的情绪。但因上述理由,一见实体,便成败笔!虽然他这实体用得极少,两次是老妖的原形,一次是让老妖和剑客对打了一场,但这三次都是败笔,使观众自无限退到有限,觉得不过如此了!
这类影片,情绪操纵在导演手里,演员只要型对,反应恰当便可,故难作也不必作深刻的批评。乐蒂饰聂小倩型和反应都好,赵雷饰宁采臣型不错,但反应稍嫌迟钝,不足符合剧情要求的节奏。杨志卿(饰剑客燕赤霞)与唐若青(饰老妖)都称职,剧作者王月汀客串了一番,倒也不差,余者便无甚可说。姚敏的音乐与何鹿影的摄影,都大有助于全片的气氛。卢世侯的服装设计,用色甚好,我个人尤其欣赏他在乐蒂身上用的金色和黑色。录音则有一个大毛病,乐蒂奏琴一场,远近不分,使引人入胜的感觉,全不存在。
B站视频:
cut1:小倩奏琴,远近不分
cut2:小倩奏琴,分远近(按张大导演意见调音)
cut3:十里平湖绿满天
cut4:十里平湖霜满天(徐克版)
1.赵雷演了一辈子皇帝,后来有人问他,最喜欢哪个角色,赵雷答宁采臣。 2.60版的宁采臣,有一种悲天悯人胸怀天下的士子情怀,这正是现代社会所欠缺的。 3.片中古琴声略为轻盈,也符合小倩的身份,看手型乐蒂还是学过古琴的 4.以琴入景,以景入诗,以诗入画,这般文雅风情 5.这个版本和原著也差了不少,原版的剑客相当超然,手都没动一下老妖就死翘翘了,这版的燕赤霞和老妖动手还摔倒在地,真是狼狈。李翰祥你动作片搞不来就不要搞,按着原著拍不挺好吗
摄影、灯光、美工如同工笔画,一丝不苟,布景简陋。助导胡金铨大概没想到二十多年后自己的飘逸空灵会被徐程二人拿来彻底翻新这部名作吧?那种魔幻的打光估计那时比较少见,小倩在宁房里,背后的窗户纸破得如同骷髅。听到惨叫,燕赤霞先来看宁采臣,亲疏立分。人妖之战呼应着人间的正邪。
邵氏早期的logo: http://images.blogcn.com/2006/4/11/11/connie_326,20060411205049.jpg
十里平湖绿满天,玉簪暗暗惜华年。 若得雨盖能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
好喜欢这个版本!小倩端庄、淑女又对爱坦荡,念完诗直接一把抱住宁采臣给我笑死,然而更搞笑的是小倩半夜来找他:老实跟你讲,我是鬼ˊ_>ˋ。还有后面宁采臣去燕赤霞房间躲姥姥,大半夜找别人聊天,燕赤霞跟他说我不聊我困了,他说那您请睡,燕说我打呼声音太大你住在这不方便吧(鄙夷)宁采臣说我不睡我就坐在你这待着,死黏ing!那种尴尬的场面真的笑到我打滚.....宁采臣总是一副要被非礼的表情太传神了!噢对,我发现66版画皮女鬼的配音跟小倩一样耶,这个顿顿的声音真的好有辨识度,一听就感觉对方是个好人(
还真是没有一句废话的佳片。
以其时来看,剧本、灯光、特效、音效、表演,舞台置景,还有这种古典文学意境,本片可谓相当新颖。当彩色电影成为主流之后,彼时的邵氏鬼片使用了往后华语鬼片广泛使用的这种大冷色调美术风格,异常鬼魅阴森。李翰祥的国学修养可见一斑。7.8
李翰祥懂得收,徐克能放不能收,诗不如旧,电影也一样。
乐蒂的长相约束了一代代的女鬼啊(笑)这才真的才子是才子,佳人是佳人,剑客是剑客,各自都是有规矩的。半段爱情故事,半段隐侠传说。时代背景宏大但虚写,发案(?)地点精确且细置,一个鬼故事的“现实感”就产生了。宁采臣带着小倩骨灰赶路-->遭遇姥姥那一段好看死了。
f083ed2c 赵雷真俊美。初觉得虽无程小东的传奇色彩,却更具聊斋其味。但委实不成节奏,赘余也多。乐蒂本是美人,虽扮鬼也不用把嘴画那么大吧,王祖贤比她更对得起“月夜不寐,愿修燕好”。
我OUT了,现在才知道倩女幽魂改编自蒲松龄的书;乐蒂的古装扮相可真没书上她的时装照片来的漂亮,脸型和嘴巴都显得偏大,不过李翰祥的服装造型依旧是赏心悦目,里面乐蒂大概有四套衣服造型,搭配的都是古色古香,现在几乎销声匿迹的“步摇钗”,所以即使我对传说中的“古典美人”乐蒂的姿彩有所失望,却也沉浸在那精致的发钗中;杨志卿的燕赤霞很有爱,赵雷的宁采臣怎么也比他的正德皇帝要好得多,虽然演技上没多大成色,但也可算得上是俊朗,再加上角色本身还是很让人认可的;查了一下原来江山美人也是李翰祥导的,不过倩女幽魂还是比前作要好,戏里的乐蒂还是比那戏里林黛要好些,赵雷的角色也是好些,这样写下去我才发现,两部戏里的主要角色除了女主,基本就没差
这个版本又古朴又精致啊!音乐很棒,用了很多theremin吧... 道具,灯光和布景非常细腻,很有舞台剧的感觉啊。
7/10。李翰祥这版坐实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南明政权抵抗清军侵略的战乱时期,剑客代表对时局迷茫的隐居者,一段呤诗舞剑的表演将深厚的家国情怀展露无遗,书生因心系国家大事夜难眠,带有强烈的文人风骨不为小倩的美色和财宝所诱惑,姥姥是邪恶势力的象征,书生在剑客的帮助下战胜老妖、和小倩结为夫妻,暗示对中原人击败敌寇的期待。可以看出徐克的翻拍充满了敬意,连宁采臣和小倩定情信物的鸳鸯戏荷画及画中提到的诗,都是相同的。李翰祥十分注重东方美学的含蓄庄重,台词文白夹杂、文雅工整,用音乐音效传达古寺的阴风阵阵,小倩对宁采臣的吸引在于大家闺秀的风范,棋琴书画样样精通,人鬼相遇的情感发展欲拒还迎,削弱了之后各改编版中刻骨铭心的绝恋成分,同时剑客战胜老妖的动作戏被有意简化了,没有构建出更丰富的人物和曲折的情节,有些沉闷。
赵雷像纪委书记,是现实读书生的写照,有报效之心,有贪图闪念,心眼多,话藏半句。张国荣版则更多是赤子的善与真,与小倩兼有友情。小倩不及她自己的苏三风流婉转。整体风格简直像从童年的小人书(有一本改自《聊斋》的《鸦头》)上走下来的
為聊齋的《聶小倩》添上「南明」背景,又刪去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末段,耐人尋味。趙雷書生扮相不錯,「明知廟有鬼,偏向鬼廟住」的大膽王設定卻有些讓人失笑;樂蒂頗具古典氣息,但不適合紅脣濃妝,以致於看起來比三年後梁祝裡還老。以鬼片說來,六〇年代李翰祥的中規中矩的棚內景,與仿效自好萊塢的西式配樂、嗚嗚音效自是過時,自原作延伸出的書畫情緣為鬼怪作品增添不少東方雅韻,卻不啻為啟發《山中傳奇》、《倩女幽魂》之作。
三星半,幽暗华丽,古色古香,布景真的是李翰祥特色,比起徐克那版的旖旎缠绵,这一版本更多是抒发文人情怀,正如燕赤霞的剑舞与宁采臣的对话,无处不是那种怀才不遇时乖命蹇的气氛。再次表白乐蒂!!!!乐蒂演古装,真的是无处不美,无处不古典!演美色惑人的女鬼也还是端庄中带点儿微嗔。
宛如读罢笔记小说之绝妙好文,纵是人物粗线条刻画,结尾突兀,亦天然一段婉转风流古意盎然。杨志卿有侠气,赵雷有书卷气,乐蒂有鬼气,唐若菁有戾气,皆恰到好处。小倩月夜急速独行小镇,表现鬼气绝佳手段,比吊威亚不知高明多少
3.5;修复版的色彩太美了,古典味台词蕴藉婉约,亭台错落,花草疏落,布景相当精致,颇有戏曲舞台风味;人物皆一派端庄;搭配以西式惊悚(窗上的移动影子、窗格的破烂、夜幕蓝色烟霭的氛围营造),在小体量的空间内腾挪移转,叙事效率高,几无废言。以明清易鼎之际为虚焦背景,言之以“国亡则必有妖孽”,可谓对现实的虚妄指涉——人间的正气流失,倒映至幽冥彼岸亦妖气蒸腾,终须一柄利剑刺破虚假肉身。
胡金铨是明式家具,宋单色釉,删繁就简,古意盎然。李翰祥是元青花罐,清硬五彩,宫闱市井,以俗为雅
古色古香,充满古典韵味,相比于87新版,这部老版更让人喜欢。李翰祥和蒲松龄一样,在聊斋故事中还有一些别的表达,“国之将亡必出妖孽”、“往往人之可憎有甚于鬼者”。老妪骷髅猛回头,和希区柯克《惊魂记》如出一辙,巧合的是两部作品都诞生在1960年,中西大师的一次暗合,别样两生花。
竟然用到了表现主义手法,李翰祥你真的太强了。从《梁山伯与祝英台》到《倩女幽魂》,看过李翰祥原版后才知道翻拍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