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不看电视的我无意中在电视上看到这部电影 并且完整的看了整部影片
主演很好 表现出了对人生的豁达包容 对子女的理解和时日不多的爱 最爱看他做菜的桥段 对食物的认真就是对生活的认真吧 做饭也许是表达情感的最佳方式 当然电影也有不足之处 比如孙子上小学了都没见过爷爷 女儿结婚了都没有告诉爸爸 也许是因为妈妈死的早 子女跟爸爸都不怎么亲近 但我不敢否认世界上不存在这种亲情关系
我喜欢这个爸爸 他有股潇洒劲儿 面对死亡除了对子女和狗的牵挂 没有一丝惧怕 他很懂世事却保持着童真 时髦
二儿子是他的传人 看到二儿子青出于蓝他欣慰又自豪 我想这世界上唯有父母是真心希望我比他强的人
个人感觉这部影片在国产电影里是值得看的一部作品 认真表达 不浮夸不模仿 不会落泪但看了不会后悔
还有 让人特别想去重庆
“晚餐”一词,通常指最后的意思,一天之中,晚餐是最后一顿饭,有一幅名画《最后的晚餐》说的就是耶稣在人世间最后的时光。这个词语通常意味着凄凉与苦楚,因为最后一顿饭吃完了,一段时光就告一段落,一场电影也就快要落幕了。但同时,告别了一段旧时光,就意味着迎来了一个新时光。结束也就意味着开始。总是要开始的,总是要结束的。
晚餐同时也是一顿饭,一顿比较安稳的饭,夜幕降临,锅碗瓢盆,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一顿饭,然后享受天伦之乐。最后相拥着进入梦乡,这是多么的安逸和幸福。因此,晚餐也有着晚安的意思,一切安好,吃完了饭就更加美好和安逸了。
这是人们对于生活的细细品味得出来的道理,但是这个道理有个前提,不管是哪一种,都离不开做饭的人,这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而衍生出来的深意。有了需求,吃饭才能吃出来别的意味。当然,这种需求人人离不开。当然,《饮食男女》等电影都将吃饭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升华,《舌尖上的中国》更是追溯到了吃饭的本源。他们也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当生活在继续,当生命不断地延续,一切才会有了意义。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部主讲亲情的电影,电影的核心当然还是和吃饭有关。说到吃饭,很多地方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之前看过一部武汉地区的电影《热干面的味道》,他主要讲了与吃饭有关的一种传承,而重庆人一下子不甘示弱了。一碗热干面都能吃出来这么多的道道,那么一盘红烧肉?一份剁椒鱼头呢?于是,今天的主角《爸爸的晚餐》出来了。
《爸爸的晚餐》讲的是一个已经到了人生暮年且被病症宣布了死刑的父亲,开始了与自己的四个孩子之间流浪餐饮的过程。这位父亲带着自己的狗,开着自己的车开始了一场漫长且短暂的旅行。自己的四个孩子,如今都已经不在身边了,大儿子管理着一家公司,整天忙碌的放弃了自己的家庭,二女儿找了一个垂暮老者作伴,三儿子虽然身为一个高档饭店的厨师长,但是他始终不快乐,因为自己的理想是飞行员,而父亲却执意让他做厨子。
小儿子最让父亲放心不下,当初因为父亲责骂幼年离家的他,如今锒铛入狱。而这位父亲自觉时日不多,所以每到一个孩子的家里,就努力地为他们做一顿饭吃。最终,父亲看到了所有的孩子,而他也在回家途中辞世。
这是一个小成本电影,同时也是一个地方性质非常浓厚的影视作品,甚至于还有为了地方宣传的作用。但是,除去这些标签来说,本片还是很不错的。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与亲情有关的追问,一群现代生活中各自有着自己想要生活或者是追求的人,还有一段割舍不去的亲情。这样的积淀足够拍出一部好的作品。而这种足够来源于用心。
全片没有任何的大场面,也没有任何的明星堆砌,有的只是一些生面孔,大家所不熟知的演员和大家所熟知的地域。一个老者,带着一条狗,本身就已经很有戏剧性,奈何这个老者与自己的几个孩子之间还有一些割舍不断的故事。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从片中的碎片记忆中,我们可以知道老者年轻的时候脾气不好,这也是为何在现代社会中,一个拥有着智能手机的人与自己儿女之间的信息交流如此的差。但也正是如此,那种手机表达不了的情感,被一个人,一条狗,一辆破旧的吉普完美的体现出来了。试想一下,如果仅仅是与自己的孩子之间进行一通视频电话的话,本片的情感基调还会有吗?
隔阂总是会在最后时刻消弭,我们崇尚的是死者为大,即使活着的时候再不通情理,当暮年的父亲一个挨着一个去亲自找自己的孩子用一桌美食请求原谅的时候,自然是没有人在意曾经的不悦的。而本片还有的情感在于传承,当自己的孙儿可以很熟练的炒出一盘西红柿炒蛋的时候,我们相信老人是安心的。人是如此,动物亦是如此,当那条老狗狂奔数百公里回到家里的时候,相信很多人对于那种情感有了共鸣。虽然有点夸张,但是动物对于人长久以来形成的特殊感应还是在的,就如同老人在濒死之际,仿佛看见了自己的小儿子一样。
简单的故事,简单的镜头,一群简单的人进行简单的讲述,有一个当厨师的父亲不仅仅能为你做一桌美味佳肴,更重要的是会让你时时刻刻记住这种味道,记住一种根。
……
看了大家的评论,褒贬不一,其实换个角度去看,个人觉得这部片挺好,接地气,虽然没有炫酷的技巧宏大的场景,所用到的都是自然景小人物,但是很贴近我们的生活。整个事件也是老百姓生活所中常见。早年严厉甚至专政的父亲,到晚年开始回想反思,认识错误,最后辞别众人,他走安详,也许带着遗憾,或许也是一种完美吧。
这部片还是有教育意义的,不管对于孩子还是父母都是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作为子女应该知道父母都是为了孩子好,尽管霸权,尽管有可能存在错误,子女应该多理解父母。作为父母也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方法,不要一意孤行
四川话
旷世神作!
真挚而朴实
还是女儿好
几乎从头哭到尾的一部电影 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看望了四位儿女 以老人做的菜为串联 老人与女儿的关系最好 但女儿的老公与老人年龄相当 或许是因为缺少父爱的缘故 老人与三个儿子间都有隔阂 但在最后知道小儿子想要见他 原谅了他 在去见小儿子的路上去世 或许 也是一个美好的结局le
感人但未免有些蜻蜓点水,面面俱到
我喜欢女主的身材
09年美国电影《天伦之旅》的影子作品。移植到本土缺点尽显。导演还是不知道怎么走心。
同样的题材,在白皮国家就一堆吹捧,我们国家拍出这么好的电影就给这点分,这是我看过最好的电影,因为非常现实,而且拍摄故事手法也非常惊艳。
160306。。导演献给父亲的电影--好电影 诚意造!:)。。
重庆版《天伦之旅》。很好啊。尽管硬伤很多,整体却很温馨。在父亲看来四个子女简直是四出惨剧:大儿子事业有成却离异、二女儿事业有成却忘年恋、三儿子事业有成却不快乐、小儿子蹲大牢。但这四出惨剧又那么真实,当三儿子怒吼“从小到大都是按你的要求去做可你知道我要什么吗?”的时候我也泪目了,这不就是大多数的中国父母和子女的缩影么?片子没有一味煽情,里面一些笑料也让人莞尔。
在 CCTV 6 无意中看到了朝天门长江大桥的重庆电影 … 朴素的亲情
除了主角的口音不完全正宗之外,其他基本没啥毛病,朴实,感人
很喜欢啊,很真诚,很有趣
是部值得一看的好电影,接地气,讲了一个好故事,同时对展现的社会现实有所挖掘与思考。通过一个父亲在生命最后阶段的自我救赎,立体地展现了他的四个儿女所代表的四个阶层各自不同发展的人生轨迹,从他们的事业亲子.亲密关系.人生梦想.命运转折……让父亲看到由于他曾经的角色缺失和不足,对几个子女人生轨迹的巨大影响,也让他和孩子们在那一刻彼此了解对方真正想要什么。最后他为每个孩子都用心做了自己最拿手最好吃的菜,向孩子们表达了许多父亲一生都不敢承认的那句“爸爸错了”,把心结一一解开,消融了一家人方寸之地的冰冷,让爱重新流动和传承下去。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犯错中成长的。父母是这样,我们也是。不应该在父母老了的时候还不原谅在我们年幼和年轻时他们犯的错。因为,当他们走了以后,才会猛然发现自己再没有机会原谅,再没有机会把给过他们的臭脸收回。
感动
番茄炒蛋是好吃的。
老爷子还蛮酷的 最后的长镜头确实略浮夸了 可能是为了升华主题吧 年轻时犯的错也不是这么容易就能弥补的啊 哎 父母儿女间复杂又简单的感情啊。。。
片头《饮食男女》既视感。最想吐槽的是,给狗吃红烧鱼?到底是不怕刺还是不怕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