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城之恋

剧情片中国大陆2012

主演:闵春晓  周帅  刘姝辰  

导演:郑大圣

播放地址

 剧照

危城之恋 剧照 NO.1危城之恋 剧照 NO.2危城之恋 剧照 NO.3危城之恋 剧照 NO.4危城之恋 剧照 NO.5危城之恋 剧照 NO.6危城之恋 剧照 NO.13危城之恋 剧照 NO.14
更新时间:2024-04-11 15:59

详细剧情

婉儿(闵春晓 饰)出自一个家道中落的书香门第,从父母之命嫁进侯家,丈夫是侯家的二少爷荣之。荣之是一个顽劣的富家少爷,只知吃喝玩乐,新婚第一夜,就撇下婉儿出走,同交际花露露同居,偶尔回家,也是为了讨要钱财。侯家三少爷萱之(周帅 饰)却与荣之秉性相反,为人忠厚善良,是个积极阳光的青年。他和婉儿都喜好文学,并因此在叔嫂的关系上多了一层感情。婉儿逐渐被萱之的文采和性格打动,以读者的名义给萱之写信,二人就此成了笔友。萱之也对这个笔友萌生爱意,却对嫂嫂的暗恋全然不知。   卢沟桥事变爆发,向来热血的萱之弃笔从戎。这场爱恋还来不及走向明朗就被战火阻截,不久,噩耗传来,萱之被俘……本就风雨飘摇的爱情在这危城中将何去何从?

 长篇影评

 1 ) 两座危城

国难当前,小日本即将攻陷的天津卫是一座大的危城,身在天津卫对小叔子产生爱慕之情的婉儿心里也有一座摇摇欲坠的小小的危城。前者沦陷在鬼子铁蹄之下,后者深陷于社会伦理所不容的感情中。

据说《危城之恋》和《天津闲人》是姐妹篇,除了地域背景都选在了天津以外,最能说明二者关联的就是郑福山先生扮演的独眼说书人,神情恍惚地闯入了在街头同样不知所措的婉儿视线中。天津闲人的影片色彩更多是接近黑白,危城之恋则是怀旧的昏黄,前者是民国逗比风,后者是民国文艺风。说到津味,《天津闲人》因为掺杂了诸多群众角色和人文表现的桥段,所以具有更浓重的地方特色。

这次不得不说下演员,《天津闲人》男主是有曲艺功底的,女主角是科班演员,在戏谑的剧情中表演得算是中规中矩。《危城之恋》则完全是女主角压过男主角,一个对旧学颇为精通的大家闺秀被演绎得至少有七分林黛玉的即视感。不仅是举手投足甚至包括台词表现,尤其是以竹子为背景的画面,活脱脱就是潇湘妃子在世。于是百度女主角,果然是红楼选秀比赛林黛玉组的亚军,可能是演员本人的气场就是林黛玉那型的吧。只是个人认为宁婉儿的性格是处于传统向现代递进的阶段,黛玉式的言行有些过于古早和舞台腔了。

所谓危城之恋,危城二字有些名不副实,时局描述显得蜻蜓点水,导演把大量笔墨放在女主角的小危城之恋,整个电影的格局似乎就做小了。战争大环境下,原本可歌可泣的感情,最后变得可割可弃。于是我自行臆想这样一个隐忍的爱情故事放置在那样的时代,用意恐怕主要还是在大的危城,天津卫惨遭日寇蹂躏,加速了两个年轻人欲说还休的感情在历史洪流中湮没。

同样,《危城之恋》也有贯穿全剧的道具——兰花,从新婚夜独守空房的婉儿为了首先保护兰花不受夜风侵袭,没能顾及熄灭的子孙灯。当三少爷好奇读者身份时,婉儿立刻想到了给自己起笔名为兰小姐。而有次佣人要给她房间熏驱蚊香,婉儿怕烟气伤了兰花,最后好像也隐喻了战火狼烟把兰小姐和三少爷活活拆散了。三少爷第一篇发表的诗《走出来吧》,有心的婉儿听出了自己活寡妇的孤寂沉闷,其他人听到的是祖国召唤他们走出家门奔赴前线对抗倭寇。

剧中有诸多细节体现了婉儿在伦理与情感之间反复徘徊。在小黑屋洗印照片时与三少爷的肢体接触时的敏感表情,进三少爷的宅院时不知是否该关上院门。她不敢挑明对小叔子的感情,她被大嫂劝说为了经济有依靠不要离婚,所以哪怕最后能收到那封充满激情的邀请信,婉儿应该也不会随萱之加入腥风血雨的抗日浪潮中。被传伦理统道德观念束缚的女主角,始终无法挣脱去抵抗两座一大一小的危城。

 2 ) 是身处危城,还是心有危城?

这部电影我很喜欢,要不是觉得结尾没收好我想打五星。
       看好些短评和影评都说剪辑比较混乱,对于战争和城市现状的表现不够饱满,说点自己的看法,其实好多电影不好,在于贪多嚼不烂,明明没有足够有力的故事和情节,却偏偏要搭建一个宏大的架构;明明只能说好一件事情,偏偏想要面面俱到哪里都想说一句。这个电影就讲了一件事,我认为主要在于“恋”字,女主角对于三弟的那种情愫,仰慕但是又压制,关心但是欲言又止的感觉拿捏得很好,所以我觉得应该算是好电影了吧。
       影片当然也有国仇家恨,但是这种国仇家恨的表现并不是像战争题材的电影那样直给的,我认为这部片子是以女主角的视角来讲述的,她作为一个大家闺秀能懂什么,只知道诗词歌赋,弹琴浇花,所以很多画面构图,包括滤镜和影片节奏都比较古典唯美,她所有关于国仇家恨的信息都直接或者间接来自于三弟,所以在影片里会觉得突兀或者画风不同,如果不是上街寄信,大宅里的她只能看到报纸的文章,只能听到墙外的游行口号,国仇家恨和大家闺秀根本不是一个世界的事情,她对于战争的认识只有“宣之,你不要去”。
       大嫂说“大宅之中,是熬日子”,作为那样的媳妇,有这么个值得爱慕的人,倒真不如一辈子都没有爱情,国仇家恨和道德人伦,把抱着这情爱的自己放进一座危城。女主角颇像那盆陪嫁的兰草,有一种宁静悠远的气质,青翠则矣,却无花无香,风雨之下如何安身。
       心在危城中,小心翼翼,“昨儿他还管我叫妹妹呢”无论多甜蜜,“我也只能是他的嫂子”,现实是一只飞在天上的大鸟,无论飞得多高多远,投下来的阴影都是如此真实。
       身在这危城,即便是老爷子,也只能想着如何保住一家人,不像热血青年生出那么多“何以家为”的感慨和抱负,身为深闺女子,更是无法可想无力可用,只能倾己所有去换一人安好罢了。

 3 ) 高山流水觅知音


高山流水觅知音
 
TT:
 
前些日子我忽然接到一个开会通知,到北京去开一个关于电影的会。我就很激动。人很好玩的,工作的时候我最怕的事情一是开会,二是填表,但辞职之后有会可开,又产生了一种还没有被行业遗忘的安慰感:)。开完会后有一个饭局——这是一个巨大的饭局,二十好几桌,像婚宴一样。我认识的人很少,偷偷东张西望的时候,觉得有一个光头特别眼熟,但因为是一个光头的后脑勺,就也不能肯定。正想着过会儿绕过去确认一下正面,他就转过身走过来了,呀,真的是郑大圣!
 
十年前,正好是十年前啊,2002年我刚到北京,常常参加朱日坤的现象工作室组织的观影活动看电影。有一回看到《王勃之死》,觉得真好啊,写了个小影评贴在网上。不久后的一天,在清华附近的盒子咖啡馆的另一个活动里遇到了郑大圣。我们聊了几句天,我说:“我叫苏七七。”他想了一下说:“我在网上看到一篇影评,作者叫苏七七……”我笑起来说:“那就是我啊!”——我们一下子就像认识很久一样地说起话来。这真是美好的一种导演与影迷的关系,纯粹的欣赏,真正的理解,一下子就带来了一种亲密感。
 
多年来我们保持着一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来往频率,我看他的电影,他有时也看到我写的文章,再上一次见面,居然要推到七年之前了。他在绍兴排了一出越剧《唐婉》,我去看戏,看完戏我们和演员啊乐师啊在路边摊聊天聊到快天亮。戏,电影,生活,好像因为见面的频率很低,就要做到每次聊天的密度很大,质量很高:)。
 
然后就说到我们在巨大饭局上的重逢啦。我坐的这一桌有一个他的熟人,他走过来跟那位姑娘重逢拥抱了一下时,我就像在边上排队似的,也等着跟他来一个重逢拥抱:)。他说:“七七,是你啊!”每次我们都既很意外,但又像在意料之中一样,遇到了。他还是一点也没有变,在电影上,他能让自己认真,沉着,能干,胸有成竹,但到内心里,他有他永远不愿意长大的小男孩的那一面。我在想,他的这一面对他的电影是不是有影响呢?
 
这次见面后,我回去在1905电影上找了大圣的一个新作看,片名叫做《危城》。故事背景是民国,三十年代的一个传统大家庭侯家,大少爷能继承家业,三少爷是革命加文艺青年,二少爷却是一个粗暴横蛮的逆子,父亲作主为他娶了一个书香门第的姑娘婉儿,但他已经在花街柳巷有了相好,对婉儿不屑一顾,从不回家。婉儿在侯家的平常日子不过是浇浇花,写写字,课侄读书而已,三少爷萱之常在报纸上发表些新诗,并请婉儿评点,婉儿不愿当面评点,却写了读者来信到报社去,成了他的笔友“兰小姐”。这两个人,一个满怀豪情却少不更事,一个兰心慧质却孤苦伶仃,他们之间的处境,是白先勇玉卿嫂式的处境,但他们的情谊,却被描写得优美,纯净,很少在华语电影里看到这样的爱情叙事。
 
——这个电影真是很难写剧情介绍,因为这么写下来,实在不觉得有什么“特别好看”的地方,但这个电影却是很好看的,并且很感动我。为什么呢?因为郑大圣拍出了一个特别美好的人与一种特别美好的感情,而且他拍得非常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在一个反封建情节剧的框架里,郑大圣却有一种非常传统的情怀,他拍出是古典的美,却有生机与灵气,他拍的是小儿女情怀,却有林下之风,浩然之气在里头。
 
我很少在当代华语电影里看到导演以诗人为主人公,但郑大圣却拍了两次——一次是《王勃之死》,拍一个古代诗人,一次是《危城》,拍一个写现代诗的诗人,而且他都是从很正面的角度去拍诗人,对一个诗歌在文化版图中日益边缘的时代来说,郑大圣有他自己的价值观与坚持。诗歌是什么呢?在他的电影里,诗歌总是向着美,真挚的情感,和自由。婉儿与萱之的爱情是建立在诗的基础上的,她从他的诗里读到自己,而他从她的信里读到对自己的理解。在萱之的同情与支持里,婉儿的自己能更焕发出来,她原来只是显得那么柔美与柔弱,但慢慢地,她在柔美与柔弱之外呈现了更多东西,她其实是那么聪慧的,有学问有见解;她其实是那么勇敢的,偷偷出门去寄信;她其实是那么可爱淘气的,把萱之哄得团团转;她其实还有心底的侠气,能将一生酬知己。她就像片头里那一株兰花,那么柔弱,那么容易就像要被摧折了,可是略微地有一点阳光雨露的护惜,她就静静地开放了,一室含香。
 
这是婉儿的美,她的美近于一种美的理想,但在电影里却是有生活气息的,可以着落到生活中去的,她的内心的凄苦,雀跃,欢喜,伤怀,她最后在萱之书房里的徘徊,都是看电影的人可以从内心共鸣的吧。而婉儿与萱之之间的感情,当然是爱,却又不止于男女之爱,他们是什么呢?是知音。高山邈邈,流水杳杳,这份情怀是超乎男女之情的,他们之间的爱情是用这个打底子的,因此,这个爱情戏拍得不俗气,不是打了柔光的“纯爱”戏,不只有你猜我猜或者你侬我侬,它要大气得多,深远得多。
 
在《危城》里,大宅门并不是一个樊笼,相反它倒成为一处荫庇之地,有长嫂理家,有小侄顽皮,有萱之找她很唠叨地说这说那,说对“兰小姐”的仰慕。婉儿的琴与书,本来就该配这样的地方。然而城危矣——一个是内心的危城,叔嫂之爱,一个是外在的危城,家国之恨。在情节的设置上,恰恰在外在的危城化解了内心的危城,萱之得以走出“城”,因此从城外来解决这个问题,从而给了电影的一个美好的期待的结局。
 
但这也是我对这个电影表示一点儿不满足的地方,因为这个电影的主题,我觉得完全不在叔嫂之爱或家国之恨,它既不是一个反封建伦理电影,也不是一个爱国主义电影,而《危城》这个题目,却混淆了主题的方向。为了把情节结构搭得结实一点,还费了些很笨重的镜头去拍婚礼场面与国难场面,这个电影的语言,在描写人物之美与情怀之美时,都是既从容又轻盈的,但一到要进入情节关键时,就显得刻意笨重起来。这个情节框架也许是必要的,但它与内在的人物与情怀之间没有形成一个更好一点的平衡关系。
 
在当代电影导演里,我所喜欢的郑大圣和娄烨——这两个人的风格真是截然不同,他们都是长于拍女性的,郑大圣能拍一种理想的美,但他的好处在于,他从不在电影让这些女性替男性去担负什么,这种美像是独立的,如露如珠,微光恒照,而且他能从生活细节中拍出这种美,可见他对这种美也并不是得之于想像,而是来自于观察与欣赏,这种理想是连接着生活的理想。而娄烨呢,他能拍真实的女性,在生活中挣扎的,在情感中挣扎的,姿态都那么不好看的,他总是拍做爱中的女性,她们的生活是与肉体的痛感快感纠结在一起的。她们无望地满怀着生命的渴念。
 
真是奇怪啊。TT,女人是有这两面的,这两面一样的真实。
 
七七。
十二月。

 4 ) 无可奈何花落去

近年来国内电影票房狂飙突进般高速增长,每年上院线的电影至有超过百部之多,市场表面上的一片繁荣热闹掩盖不住大多数影片的粗制滥造与低级趣味。笔者作为影迷,近年来看过的国产片仍然屈指可数,这是一件即讽刺又无可奈何的事。在这样浮躁投机的环境下,郑大圣执导的《危城之恋》带来了国产片久违的精彩与感动。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之前,书香门第的宁婉儿奉媒妁之言嫁给了天津侯家的顽劣子弟二少爷,而后者根本没打算要这桩婚事,婚后就在外姘居。婚姻有名无实的婉儿与有现代思想、颇具才华的三少爷宣之情投意合,发展出一段“发乎情止乎礼”的爱情,虽然男主角直到经历死亡边缘死才明确意识到对婉儿的爱情。

本片摄影将中式住宅的庭院园林之美表现得极富诗意,宁婉儿在美景的衬托下更显女神风姿,但电影里表现她的镜头画框很多是由门窗,院墙、栅栏等都构成的限制和封闭性空间,这是对她命运的反复注解。美丽的女主角实际是囚禁于笼中的金丝雀,供人欣赏猎奇,借用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术语来说,她是“凝视的对象”和“欲望的客体”。她出现在宣之的摄影照片里,更强化其欲望客体地位。

既阳光又有现代意识的三少爷为女主角悲惨的命运凭添了生命的活力和触手可及的爱情。本片最打动人心的情节就在于婉儿和宣之爱情过程中欲说还休的含蓄克制之美,女主角扮演者闵春晓的出色发挥尤其值得肯定。虽然倾心宣之,但碍于伦理,婉儿只能通过笔友的书信往来与男主角谈情说爱。作为一个受传统文化礼教约束但又有真性情的女性,在与宣之的单边恋爱中,婉儿一方面克制隐忍,一方面也有情不自禁的动情之处。片中对这种矛盾表现的刻画都极为传神,比如摄影暗房内与宣之独处时的紧张与春心萌动,进入宣之宅院关门时的犹豫和保留,教堂里多情又无望的自言自语。在与宣之告别的最后一刻,婉儿泪流满面,真情呼之欲出,但宣之为抗日去意已决,不过那一瞬间男主角似乎明白了她的心意。

宣之对一个理想化虚幻的知音痴迷不已,对深情款款活生生的婉儿却视而不见(当然有伦理这层阻隔),这借用了希区柯克《迷魂记》里男主角迷恋被扮演的玛德莲,却无法喜欢上现实中的扮演者朱蒂这个经典双层结构。不过本片只是形式上的借用而已,没有《迷魂记》里潜在的多层次隐喻。婉儿扮演的笔友成为宣之精神上的知己,现实中前者也与后者朝夕相处,这是一对非典型的柏拉图式情侣。在婉儿的努力下,宣之取代了她丈夫二少爷的角色,除了没有夫妻之实。片中被婉儿和宣之共同照看的大少爷之子红鹅是则像他们自己的孩子,这三人实际上组成了一个核心家庭,是对女主角名存实亡的婚姻生活的补偿和替代。不过,宣之的诗情才华与他对婉儿的不解风情似乎很不匹配,某种程度上,导演为了情节的张力扭曲了男主角应有的性格。

男主角两首被全文展现的抒情诗(附于正文后)别具深意。第一首诗即喻示了婉儿的悲惨境况,亦召唤她冲破虚伪婚姻的牢笼,当然宣之的诗本意并非如此,这是导演设计的一个形成对照的潜在文本。得知三少爷死后,婉儿读了他留下的最后一首诗。诗名即是本片片名,文本上强烈地表达了出宣之对笔友(婉儿)的深情,与宣之朗读的第一首前后呼应,女主角追悔莫及,悲剧已注定。另外,两首诗亦流露出男主角对民族未来的期望和对日本侵略的愤慨。

片名《危城之恋》的危城指日军大兵压境下的天津,但婉儿自己也住在一座“危”楼里,影片多次在夜景中用仰视镜头拍摄这座黑漆漆的闺楼,暗示了女主角个人命运的不幸,也是对天津命运前途的隐喻。片中时代大环境的因素随着情节的展开逐渐加强,最终因男主角为抗日“牺牲”达到高潮:宁婉儿的痛哭声从宣之的书房延伸到日军占领天津的黑白资料片里,她不只是为宣之哭,更是象征意义上为天津(乃至中国)沦陷的悲鸣哀嚎。个人、家族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苦难紧绑在一起,而不是与时代无关的儿女情长、悲欢离合。

上述的情绪高潮后,本片结尾阶段的一扬一抑再显编导的功力。侯家收到宣之的来信,原来他意外获救。在信中他向婉儿挑明了感情,并热切召唤她去处于大后方的长沙再续前缘,与两首诗里无意识的呼唤前后照应(这是一扬,之后则相反),但对婉儿一个文弱女子来说太不切实际了。电影最后一个镜头看起来唯美,灿烂阳光下女主角抚琴独奏,但画框里的宁婉儿实际是在侯家院门院墙围成的封闭空间里,那孤寂的琴音正照应着当年她深夜独守空房时的弹琴自娱。现在两情相知,却无缘厮守,活着的宣之更令宁婉儿难耐相思之苦,比之《红楼梦》里“独卧青灯古佛旁”的惜春,她的痛苦没有解药。

宁婉儿没能自主地选择婚姻,她不够独立勇敢,不敢离婚,不敢光明正大地追求爱情与人生,虽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道德伦理的约束下,选择离婚并与自己的小叔子结合是极其离经叛道之举。宁婉儿不完美,但她所代表的受到良好教育、矜持委婉、以柔克刚的女性形象,展示了一种无法重现的古典之美,她们的气质、神采与风韵,注定随着时代变迁和传统价值观的失落而香消玉殒。

附片中的两首诗:

走出来吧

夜,无尽的幔帐让你迷失方向,
墙,冷酷的阻挡锁住你年轻的心房,
星,软弱的照亮不能带来一丝希望,
走出来吧,冲出夜色,
突破围墙,跟随星光,
走出来吧,迎接曙光。

危城

我的心是一座危城,
雷电和飓风袭扰了它的安宁,
余我在空无一人的街头徘徊,
困顿中寻觅你的倩影。

我的心是一座危城,
忧虑和愤怒坏毁了它的天庭,
盼你从遥不可及的彼处现身,
暗夜里带来我的明灯。

 5 ) 文人的羸弱葬送了她

1 诺兰陀螺的清醒启示

在电影《盗梦空间》的结尾,导演巧妙地运用一个持续旋转的陀螺,向观众暗示眼前所见皆为梦境。通过这样的叙事手法,导演达到了控制观众的意识,使他们深信影片中的故事的效果,更进一步揭示了影片的深层寓意,人类往往容易被传媒内容影响判断,并以此来崇拜制作传媒的导演。导演以此警示观众,要保持自己的独立和清醒。这就是我对《盗梦空间》中陀螺情节的理解。

2 导演的反问:我拍好爱情了吗?

时值2024年3月28日,星期四。上周日的下午,我有幸在澳大利亚金考拉国际华语电影节上,于亮马桥的星典影城欣赏了导演郑大圣的两部连场放映的佳作。因此,今天的电影日记,我想记录下当天观看的这对电影给我带来的深刻感受。导演在谈及这两部电影时表示,他有意将其打造成一种对仗的形式,如同对联中的上联和下联一般。于是,我们得以看到这两部别具一格的电影,《天津闲人》与《危城之恋》。我特别想将这两部电影放在一起讨论的原因,是因为观影后观众的提问以及主持人的交流,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这两部电影中的主角,或是带有英雄光环,或是展现了某种女性的诗情画意和浪漫情怀。在现场聆听大家的讨论时,我感到有些异样。导演明确表示自己并非擅长拍摄爱情片的导演,他对于能否成功塑造爱情题材的内容表示了不确定。他进而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觉得,我拍好爱情了吗?”这实际上是一个反问,似乎在暗示他的这两部电影所想要表达的内容并非浪漫主义、个人英雄主义或是某种女性力量的展现。讨论至后半段时,一位观众的提问似乎意外地触及了导演想要探讨的核心问题,并得到了导演颇为有趣的回应。观众表示非常喜欢导演的作品,认为其中蕴含着某种深刻的感受,网络流行语是,上价值的水平很高超,不露痕迹。然而,导演在回答时却以一种委婉的方式批评上价值,这件事。他表示,自己在某种程度上反对大家过分强调作品中的情绪和价值观,认为现在的短视频或其他作品过于追求给观众灌输某种情绪或价值观,这实际上是一种不健康的煽动。他强调,表演的本意应该是真实、自然,而非刻意去制造情绪或传递价值。尽管导演没有直接点破这一点,但我深感其言之有理。

3 一部电影,两种解读:小人物的上价值之路

实际上,我认为他的两部电影与《盗梦空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意图通过这两部电影,将观众带入特定的情境中,但在结尾时,又希望观众能够从中抽离,意识到人是多么容易被情境所牵引,甚至迷失方向。这样的设计旨在促使观众保持客观和独立的思考。我深感这是导演的真正意图。接下来,我将详细探讨这两部电影的故事情节以及我个人的理解。《天津闲人》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原本以街头小骗为生的男女,意外卷入一场巨大的阴谋。在这场阴谋中,这对小情侣为了向对方证明自己的一身正直和勇敢,不惜一切做出自己平时不会做的决定,并葬送了自己的性命。我们都曾经历过恋爱,深知那种为了向对方展示最好的自己,而愿意付出一切的心态。在这部电影中,两人更是为了保卫天津,这一崇高目标,不惜牺牲自己。原本只是毫无底线的小混混,最终却展现出一种江湖情仇、盗亦有道的英勇,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我一直在思考,这种崇高的情感是如何凭空而来的。这个天津闲人,原本只是一个在街头晃悠的闲散之人,他最后为何会为了保护天津这座城市,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电影中给出了许多理由来解释他的转变,但在我看来,他更多的是为了向那个女孩证明自己的价值。当然,这只是我当时的猜测,并不能代表所有观众应该有的理解。如果仅从表面上看,将这部电影解读为一个小人物的自我觉醒也未尝不可,它确实能够激发观众的情绪,传递出深刻的价值观念。也就是,上价值。

4 文人间的神秘爱情与悲剧

为何导演会将《危城之恋》与先前的《天津闲人》作为上下联一同呈现呢?这两部电影虽然都以恋人为中心,但《危城之恋》中的恋人并非天津街头的小情侣。它讲述了战乱年代,天津一个封闭院墙内的故事,类似于《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设定,那里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小世界。那么,这位女主人公又是如何被“保卫天津”这一宏大主题所裹挟的呢?这种感觉源于我2023年观看的一部电影《二手杰作》。片中,于和伟饰演的角色以幽默讽刺的手法,展现了文人如何一步步撕下自己的遮羞布,最终赤裸裸地展现在众人面前,将文人的尊严丢得一干二净。这部喜剧片充满了讽刺意味,我在观看过程中不禁拍手叫好。我对于文人所展现的“风骨”,我常常感到困惑。他们如何在台上将国际局势、历史恩怨等纷繁复杂的内容,不加思考的融为一体?这些事情他们真的懂吗?所以,高中时,我和同桌常常在老师慷慨激昂的演讲中寻找笑点,以此消遣时光。而《危城之恋》中的某些情节,也让我产生了类似的共鸣。观看《危城之恋》时,我始终难以代入到两位主人公之间的爱情中。那种夹杂着文人气息的爱情,对我来说显得尤为陌生。字幕上的竖排文字、画面中间的雅致布局,以及两人交谈时那种非口语化的表达方式,都让我感到有些不适。尤其是当他们相互不敢表露爱意,因为女方是男方名义上的嫂子时,这种情感压抑和纠葛更让我难以理解。最终,男方为了证明自己的胆识和勇气,选择了保卫天津这一行动,来回避捅破他们之间的那层窗户纸。剧情中有一个重要的设定,即两人站在台阶上,彼此都心知肚明对方的心意。男方知道女方一直是他假扮的笔友,两人之间也多次流露出情不自禁的时刻。我不禁想,这样的掩饰怎么可能到现在还不说破呢?男方多次让女方代替他去见笔友,再转述内容,这样的把戏其实早已露馅。最终,男孩为了向女孩证明自己的勇气,决定带头保卫天津,这个决定让家里人忧心忡忡。他的二哥甚至搜刮了家里所有的钱财,骗走了女孩传世的古书,最终船沉了。最为黑色幽默的是,我怀疑男孩并没有上那艘船,他可能只是躲到了朋友家,等待时机证明自己能够成就一番大事。电影的结局揭示了两封信的存在,一封是向家人报平安的信,另一封则被放在桌子上,没有人把内容读出。下一个镜头,院子空旷无人,突然,一个弹古筝的女孩幽灵般地出现,这一幕令观众感到惊悚,有观众跟导演求证,是否女孩已经离世。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思,因为我也曾想过,为何那封信会放在那里无人去拿。很可能,这个女孩已经不幸遇难。这正是文人间的脆弱与掩饰所引发的悲剧,他们试图掩饰自己的心虚和弱小,却因此犯下了无法挽回的错误。

5 2012年的提醒与2024年的现实

这两部电影,一部为上联,一部为下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们讲述的都是小人物为了掩饰自己的心虚和胆小,将当下空洞的东西强加于自己,结果却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最终,他们卷入了无法掌控的漩涡,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天津闲人》中的小哥和《危城之恋》中的女孩都是如此。他们分别代表了不同收入阶层的人群,一个是贫穷的底层人物,另一个是富有的上层人物,但他们却愚蠢的惊人地相似。经过我简短的描述后,相信各位已经明了,为何我认为许多人将这两部电影解读为小人物的成长故事,并赋予其浪漫主义文学气质,这一观点并不成立。这两部电影之所以被一同展出,在澳大利亚金考拉国际华语电影节中连续放映,必然有其功能性所在。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跟随影片的情节走,而未加思考,这只能说明我们可能被误导了。就如同电影《盗梦空间》所传达的,不应盲目造神、崇拜或迷恋。但现实中,却有人因《星际穿越》而称克里斯托弗诺兰为诺神。令人遗憾的是,尽管这部电影在2012年已经提醒我们要保持客观和理性,但到了2024年,随着移动互联网与手机的结合,信息传播变得极为高效,我们却发现大家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并未有显著提高。这也是我为何特别想在这里探讨这两部电影的原因。当然,也有可能我过度解读了导演的意图,他们可能只是想讲述一个小人物的成长史和一个富家女冲破束缚的故事。但在我看来,这两部电影所传达的远不止这些。

6 两部成本400万,拍42天

在现场映后交流中,还有一些有趣的事情,我想将它们作为我的电影日记记录下来。首先,这两部电影的拍摄成本极低,严格控制在400万以内。他们先用了22天拍摄《天津闲人》,紧接着在最后一天剧组休息后,又用20天拍摄了《危城之恋》,总共42天,就完成了这两部质感极佳的电影。看过这两部电影的观众应该都能感受到它们的特别。据导演透露,除了镜头前的演员不同外,镜头后的整个剧组都未有任何变动,可以说这两部电影是真正的姊妹篇。甚至在一些细节上,如美术和道具组的旗袍,我们都可以看到《天津闲人》中小哥追求的姑娘所穿的旗袍与《危城之恋》中大院小姐请来的二嫂所穿的旗袍是一样的,这种巧妙的呼应更增添了电影的趣味性。甚至,这两部电影的音乐都是由同一位作曲家创作的。在某种程度上,我深深感受到导演的出色能力,尤其是在成本控制方面。他能够在有限的预算内,创作出如此出色的作品,这确实令人赞叹。更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将这两部电影视为一种连续的试验,因为当时投资这部电影的文学出版社拥有林希作家系列小说的版权。他选中四本小说改编成电影,而最终呈现给观众的就是这两部作品。有趣的是,林希的真实姓名是侯红鹅,他就是《危城之恋》中那个常常走神、爱吃零食的小孩的原型。在制作《危城之恋》时,导演试图营造一种全天津城紧张而危险的氛围。由于预算有限,他们无法拍摄大场面,只能布置一些小场景。他们根据史料发现,当年事件发生后,天津的街头到处都是鞋子,因为人们在仓皇逃跑时往往会跑掉鞋子。于是,他们在现场布置了大量鞋子,以增强紧张氛围。此外,一个在《天津闲人》中频繁出现的,打破3.5面墙的说书人角色,也在这部电影中冲过画面,为两部电影之间建立了微妙的联系。导演试图传达的是,在同样的历史事件下,无论是底层人民还是上层社会,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愚昧状态。

7 声音、选角与地域特色

令人惊奇的是,尽管是同一个剧组制作的,但这两部电影却给人截然不同的感觉。观看《危城之恋》时,我仿佛回到了小时候与姐姐一起观看《金粉世家》的时光,那种矫情的氛围特别强烈。整个画面的光感柔和,绿色的院子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宁静。摄影师在拍摄时非常投入,导演形容他为一个“民国人”,一个来自台湾的摄影师。他在拍摄《危城之恋》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完全符合他的个人调性。相比之下,《天津闲人》则给人一种卓别林电影的感觉,让摄影师非常难受。这并不是因为电影中穿插了大量黑白老照片,而是因为它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夸张的表现手法。电影中的某些场景,如灰太狼在空中画圈的画面,让人忍俊不禁。这种夸张的表现方式让整部电影呈现出一种卡通、网剧甚至短视频的感觉。虽然2012年还没有短视频的概念,但电影中的诙谐和黑色幽默元素却让人印象深刻。摄影师难受之处,我想可能,像某些人身上背负着偶像包袱一样,只有大虚化的场景才算是美的,写实的画面和夸张的变形广角事不美的。电影中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拟声效果,例如在公开的庭审现场,有人上台模拟当时发生的事件,哐哐哐、咚咚咚、嚓嚓嚓等声音的出现,使得电影带有一种默剧般的独特韵味。这种极度的夸张和接地气,甚至极度的趣味性,与《危城之恋》的文艺和浪漫气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出现在同一导演的作品之上,这种差异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可见,这位导演不仅才华横溢,更具备强大的把控能力,无论是对视觉还是声音的掌控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在选角方面,《天津闲人》同样展现出了导演的独到眼光。男主角是一位真正的相声演员,导演在遍访天津各大相声场子后,终于找到了这位他认为最不像相声演员的相声演员。他的长相俊朗,没有传统喜剧演员那种丑角的设定,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非常适合扮演电影中那位具有侠义精神的角色。更有趣的是,拍摄当天,这位演员的戏份结束后,他收拾行李准备离开宾馆,而女主角却刚刚被找到。在拍摄《天津闲人》的最后一天,也就是第22天,导演才找到了这位女演员。值得一提的是,她曾在观众中引起过关注,因为她是某次林黛玉角色选拔的候选人之一,但最终未能成功入选。在出演这个角色时,她展现出了儒雅的气质,与角色的设定相得益彰。导演在寻找了许多不合适的人选后,最终通过网络平台发现了这位女演员。虽然她学表演却一直没有戏可拍,久居上海,但她在网络上分享的琴棋书画等内容让导演看到了她的潜力。在得知她的存在后,导演毫不犹豫地邀请她加入了上海的剧组。现场主持人曾询问导演这两位演员之后的发展如何,导演坦言他们并没有获得更好的机会。这或许正是电影想要讽刺的一种现象。演艺圈确实是一个圈子,与大家想象中的或许有所不同。此外,这部影片的拍摄地并非天津,而是选择了上海作为拍摄地点,在观看电影时,我完全没有意识到它并非在天津拍摄,因为其中的场景布置和取景让人误以为身处天津。尽管成本有限,但导演巧妙地运用了自然光,使得影片呈现出非常真实且自然的感觉,甚至带有些许纪录片的风格。在这种自然光的映照下,老天津的城市面貌得以生动地展现出来。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天津闲人》剧组从天津请来了所有的演员,包括群众演员。在这两部电影中,群众演员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在《天津闲人》中,大量群众演员揣着手蹲在旁边观看,或者是围观夫妻吵架、车祸等场景。他们的口音也明显带有天津特色,这是剧组特意从天津请来的演员们所带来的。这种真实的地域特色使得电影能够更准确地还原那段历史。

8 思考的疯狂与世界的迷思

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旁观者的存在让我想起了电影《美国精神病人》。那部电影描述了一个混迹于上流社会的人,他无论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都能被上流社会合理化。他所做的一切不好的事情,在群体中突然变得合理并消失,仿佛从未发生过,这是一种群体性的失忆。这与《天津闲人》中报社突然消失,街上的人们连他经历了什么都不承认,整个群体性的失忆,给我的感觉是相似的。我认为,电影中对传媒的讽刺、对舆论结果操控的揭示,以及大家自发的被操控,都是它讽刺得非常到位的地方。在我个人的理解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一旦作品完成并公之于众,它就不再属于创作者。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我是认同的。之前孙大圣和杨瑾联合执导的《我本是高山》就遭遇了许多误读、解读以及不公平的评论。面对这种节奏和氛围,整个团队因为涉及到真实人物和一些不太适合直接回应的话题,只能任由舆情发酵。然而,这些事情恰恰说明了,尽管在2012年他们就想通过两部作品唤醒大家的独立客观思维,但到了2024年,过去了整整12年,进展仍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突破。有时,我会陷入深深的思考,疑惑是自己陷入了疯狂,还是周围的世界变得不可理解。在职场上,我常常与同事争论,对于某些事情,他们的执着与我的目标或公司的发展似乎毫无关联。这不禁让我质疑,是我失去了理智,还是他们陷入了某种迷思?甚至在与朋友、亲人的交往中,我也会思考类似的问题,究竟是我对事情的看法过于轻松,还是他们过于拘泥?是我过于接地气,还是他们过于追求风雅?这不仅仅是一个传播层面的问题,更像是鲁迅笔下的《狂人日记》所揭示的,人性中固有的劣根性。在做这个频道的过程中,我尽量控制自己不去过多提及观影量,以免让观众感到厌烦。因为,我深知有些人可能会通过展示自己观影量,来获得优越感,但我确实一直在克制自己想获取优越感的冲动。这种渴望成功、被人敬仰的心态,似乎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但实际上,我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有时甚至觉得自己或许真的疯了。因为我似乎是在通过感受到自己与众不同,而别人却陷入某种迷思来体现自己的优越感。无论是制作这个视频频道,还是分享对《蜘蛛侠纵横宇宙》等作品的见解,我初衷是希望与大家交流和学习。然而,我也曾因提出一些美术和设计上的问题而遭受攻击,被指责品味差。但品味只是我的工作范畴,并非我追求优越感的手段。经过那次事件,我深刻反思了自己,是否真的是为了获取优越感、粉丝和赞美而做这些事情。我从未参与过任何推广或购买流量的行为,因为我希望这个频道的内容能够被真正有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看到,而非那些随波逐流的乌合之众。那些不允许我说《蜘蛛侠纵横宇宙》存在美术问题的观众,他内心深处更渴望的是那些与他观点相契合的信息,以此来进一步巩固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感。为了用行动给他们解释人要客观一些,我坚持了几个月,我将我看过的所有影视作品录制下来,这些行为的动机并非为了获取所谓的优越感。这其中的投入,几乎占据了我数个夜晚的宝贵时间。慢慢的,我发现实际上,大家在交流时更多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受,而并非真正倾听对方。这种孤独感,就像此刻我看着自己的手机,仿佛手机成了我唯一的听众。很多时候,当我把这些感受用半个小时的时间说出来,它们在我的脑海中经过一次加工、打包、归类和存档,便告一段落。多年以后,当我再次回顾这些视频时,我发现,我记录的不仅仅是两部电影,更是当时的自己。因此,这个视频,或许更多的是留给我自己。以前,我喜欢写日记,但近年来,我发现录制视频的方式更为高效,也更能考验自己思维的连贯性。于是,我渐渐放弃了写日记,也不再打电话与朋友们聊天,梳理彼此的问题。我真的不希望这个视频被更多人看到。以上就是我对电影《天津闲人》和《危城之恋》的观后感和思考。

 6 ) 用熟滥的煽情来诠释闷骚

《危城之恋》。由于“之恋”两个字很小,还是红色的篆书印章,闹得老花眼的豆瓣上只是电影《危城》。

3月11日的凌晨两点在电影频道播出。

电影频道出品。郑大圣导演。一看片头这两样,顿觉索然。

电影频道按理说有可能拍出好东西来,至少它是严肃的,不是香港老油子,又没有观众票房压力,可以完全不管观众,拍出艺术家自己的东西。但是,事实上它大量出品垃圾。水浒系列,就是用了原来的人物名字,情节完全瞎来,朱仝与雷横拍成了主持正义的探长与贪官县令的生死搏斗,金枪将徐宁拍成了梁山好汉从牢里救徐宁的经过,简单来说就是两个字:有病。

郑大圣,名字一看就记住,所以记住了,别的电影电视的导演,都没记住。有一个“下半身诗派”的女诗人,改邪归正拍起主弦律电视电影,叫马什么,我就没记住。(这女的,跟那个香港脱星当了省“政委”放言要拍主旋律影视有的一拼。)《大众电影》介绍说是黄佐临的外孙、黄蜀芹的儿子,父亲是美工师,这就印象更深了,名门之后。不久前电影频道放了他导演的电视电影《天津闲人》,我看了,拍得很烂,前后风格不一致,抗日部分狗血得滥熟恶俗,人物性格的变化完全讲不通,看到后面实在看不下去了,电视机开着做别的事去了,导演郑大圣1968年生,名门之后,45岁了,正宗大叔,居然拍个电视电影还这么青涩,还真比不上香港老油子。再一查,我特别反感的一部现代派的雷人狗血获奖电视电影《王勃之死》就是他拍的,这下前仇旧恨涌上心头。因此,我对郑大圣印象很不好。

两个不好碰一块儿。这片子果然看不下去。其实,我不是很挑剔,今晚上前一部《爱情钥匙》我就看完了,再前面23点改掉《骑弹飞行》而临时插换的《白头神探2》我也复习了。问题是,这《危城之恋》又闷又煽情又不靠谱。

闷在小叔子与嫂子的朦胧暗恋,这情节不吸引人。里面充斥了煽情,很不舒服。全片真实感很弱,各种不靠谱,画人人不像,画鬼鬼不像。比如在父亲的寿宴上,二哥带了个“大露露”回来要求父亲同意自己娶妾,三弟则站起来护住二嫂,当众劝二嫂离婚,追求自己的幸福,这种煽情完全是台湾电视剧的风情,而真实感更是不存在,天津封建家族里是这样的吗?已经这样煽情了,女主角只是默默流泪,什么别的反应都没有,完全不出所料,闷到极致,无趣。

相比之下,原著小说林希《醉月婶娘》就好得多。里面的大家族,很多很多人,不像《危城之恋》老太爷寿宴仅仅两个少爷两个少奶奶(老二不在,老三未婚),不是大家族,只是个小康人家,假装封建大家庭。也没有什么煽情的东西,仅仅最后婶娘的死很戏剧化(该煽也得煽一次),不像电影里时时刻刻煽情,除了家庭矛盾还用抗日来煽情。原作是真正的优雅,电影是十分滥熟。

煽情煽得厉害,却不给出路。原作里,婶娘的父亲在北京好好的,“二土匪”则成月成月不回家,几十年不进她的房,她过的也还平静。电影里她父母双亡,只有一个穷形恶相的叔伯哥哥,等于无家可归,都已经说出“离婚”了,却缺乏物质基础,而丈夫回来抢家用,搜寻陪嫁的古书,在家里也让她活不好。这样改,真是压抑。(要一笔钱,离婚了先搬出去租个小公寓,而后找个人另嫁,只有这条路了。而且历史上似乎不少人都走得好好的。)

后来看评论,说是《天津闲人》《危城之恋》只用了四十天。不知是一部戏四十天,还是两部同时开拍四十天。

总之这个片子,既没看出导演的追求,也没看出导演对观众的尊重。要么你有艺术追求,不在乎观众,就是《王勃之死》那种变态恶心的作品,令人反胃,但是能得奖,而且写评论骂都能挑出东西可骂。要么你拍一部观众看了喜欢的作品,看完之后真切感受到精神愉悦。

拍到了四十多岁,似乎导演对电影的领悟,就是煽情。原作里二土匪不成器,电影里就加上带舞女给父亲拜寿,抢老婆家用。原作有抗战背景,电影里就加上处处口号,在自己家里也大喊口号。电影增添最大的情节是主要故事:二嫂冒充读者化名给三弟写信。这里也被拍得喊喊吵吵的。其实生活中接到自己心悦的笔友来信,多半是悄悄的一个人看。

有个可爱的胖小子叫侯红鹅。这就是作家林希的本名。小说里就是姓侯。可惜胖小子后一半失踪了,导演真心糗。

 7 ) 《天津闲人》与《危城之恋》

《天津闲人》和《危城之恋》讲述了在1937年间沦陷前的天津所发生的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天津籍观众孙炎在观影后说:“一个下里巴人,一个阳春白雪,搭配起来,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了这座城市的精、气、神”。豆瓣上很多热爱电影的网友在帖子里评论,这两部电影在艺术语言上流畅细腻,并且内涵丰富、深刻,令人回味,“将天津这座城市的味道、天津人的特性表达得淋漓尽致”。还有不少网友认为,影片“是近期国产片的佳作”,“国产电影这样拍才有看头,有希望”。原著作者林希在看完两部电影后对改编很满意,并表示,“‘百年百城’是一个富有想象力、极富活力的创意,它选择了近当代中国作家作品来改编,展现这些作品中表现的城市,展现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和文化背景,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它源于文学贴近民生的生命力,又预示着将来文学走向世界,无论哪一个都是一件大事情”。

  《天津闲人》和《危城之恋》的导演郑大圣出身于电影世家,外祖父为《腐蚀》的导演黄佐临,母亲是《围城》的导演黄蜀芹。或许正因如此,在他身上也有着很深的文学情结。郑大圣认为,按照他的理解,作家出版社类似于德国的兰登书屋或日本的角川书店,不仅是中国最大的文学出版社,团结着全国最大数量的作家,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学营养”的积累,同时,它也应该最能发现或者说最靠近好的叙事作品的源头,即好的小说、好的故事。拍电影的人永远都在寻找好故事,哪个国家、哪个时代都是这样。更重要的是,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总能找到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文化底蕴,这是他最为注重的,也是文学电影应有的品质。他说,虽然《天津闲人》和《危城之恋》可以说是“三无产品”,一没有大明星,二没有视觉奇观,三没有明确的类型符号,这三点就明确了它们不能是主流的商业影片,但这恰恰是文学电影的一种自觉。郑大圣说,作为“文学电影”很难有非常大的投资,所以在这两部片子里不能够做出一个城市沦陷的宏大场面。而且,作为文学化电影的自觉,也不需要那种CG特效。在影片里不需要看到建筑物在崩塌,难民潮在涌动,在处理“沦陷”这个主题情境时,他采取了更文学的方式:不要物理上的沦陷,而是要从精神层面把它体现出来。这是一种文学式的解读,也是在创作中的一个美学选择——当硬件不足时,就在美学上寻求新的解决方法。郑大圣认为,这两部作品可以是一部“贫困”的电影,但绝不是一部思想“贫瘠”的电影,这个并不矛盾。而且,观众对文学电影的诉求也并不是视觉、听觉等感官体验,而是有着更深层面的需求。

 短评

难得,很可以了。

9分钟前
  • 粪海狂蛆
  • 还行

从发生、发展都保持着纯净的爱情,与朦胧、古旧的美术设计一起编织了传奇般的美梦,乱世背景下这一切不可思议。女主演技挺厉害,台词有味道,缓慢、宁静的气氛与朴拙的诗行让人最终落泪。喜欢那一段闻死讯时,女主踉跄扑进书房的镜头,还有教堂寻人的情节。剪辑有明显失误,三星半。

14分钟前
  • 我不在这
  • 推荐

摄影加分,女主加分

17分钟前
  • 庐倚箫
  • 推荐

没有天津闲人有意思

20分钟前
  • T.L.P
  • 还行

那封没打开的信中“知音,婉儿”“速来,翘首以盼”让人欣慰,可是空荡荡的庭院着实意难平

22分钟前
  • Mia
  • 推荐

怀春书香女,愚钝津门少,造化、时代皆弄人(4.5)

27分钟前
  • rockyao1986
  • 推荐

我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说这个片子矫情,在我看来就是中国有代表性的朦胧美。我没有看过原著,但是从自身经历来看整体的电影是很真实的。看到这么多给三星四星的,我还是五星。

32分钟前
  • 宋欢喜
  • 力荐

真是喜欢这个片,不要去计较什么电视电影了,在有限的经费里,用自己最大的能量拍出一部动人传神的片子,已难能可贵,值得尊敬!郑导拍的女人真好,优雅、节制、闷骚,又可爱,充满了生趣,那勃勃跳动的少女心,真的让人觉得能爱一个人真好,有那样一个人被你懂得真好,又何必执著结果呢!

34分钟前
  • 吴地越人
  • 推荐

非常美的电影,在我心里电影就该是这个样子的。夏天的光照出的映在侍女扇上说悄悄话的人的人影,夏天接近傍晚开始起的凉爽的风轻轻吹过的旗袍下摆,推开宅院房门的响声透出的雨和水汽,还有姑娘自己坐在教堂里静静和自己的对话,又美却又伤心。看到这个年代还有人这么正经地拍电影,觉得太好了。

39分钟前
  • 花飘飘
  • 力荐

构图挺讲究的。就是剧情太平淡了。有点儿矫情。

43分钟前
  • 李湘
  • 推荐

对于镜头的迷恋影响了全片的叙事节奏。不过剧本本身就给处理成了婉约的小品,发挥空间有限。男主的演技跟不上。更为合理的话,故事应以小男孩红鹅的视角呈现,这切合原著的题目,也是林希写侯家宅门的一贯视角

44分钟前
  • 玛玛玛法达
  • 还行

这种爱情故事真是不能引起我一点共鸣了,剧情简单,人物刻画也单薄,演员演的也不好,每个桥段都是再平凡不过的,放在抗日的大环境之下,其实也就是点到为止。与前面一场天津闲人连着看感觉就像导演都没有精力再那么考究了,所以显得故事单薄。最后的反转真是败笔啊,在我来看完全没有必要。

47分钟前
  • scofieldd
  • 较差

三星半,电影后半部分的节奏的确太快了些,很多情绪都没完全展开,插入的纪录片片段有点莫名其妙,女主角很有感觉,摄影很棒。

48分钟前
  • Huch
  • 推荐

121006@MOMA3# 摄影太赞了。

52分钟前
  • 正刚
  • 力荐

围城内情愫暗生,已然人伦难越;危城外山河破碎,又逢乱世硝烟。

57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古典版的《电子情缘》

60分钟前
  • 推荐

作为一个大宅门里的故事,地域唯一性不够,但摄影有一种诗意的美感,而且很多镜头也看出导演的诚意以及对细节的考究。难得难得。ps:爱情片真的不是我的菜。。。

1小时前
  • 纪月航
  • 还行

我觉着还不错啊,虽然故事略显矫情,但是导演的叙事手法是相当成熟的,丝毫不拖泥带水。剪辑和运镜一如既往地自然流畅,不失技巧性。人物的刻画也是能够立起来的,我个人很喜欢。最后宣之大难不死,送信给婉儿,至于婉儿会不会来,留给了观众遐想。这个富有才情的女子是安于被封建道德桎梏,还是冲破藩篱,追求爱情,导演没给出答案,观众看得遗憾,可遗憾也是一种美,最后的那个镜头十分唯美动人。许多电影的拍摄都在北京,这样比较纯粹的天津味儿电影,郑大圣是我第一个看到的导演。整体而言,还是不错的,3.5星没问题。

1小时前
  • 小袁同学
  • 推荐

摄影考究,机位丰富,似乎是一双很有情感的眼睛在注视着那个庭院和院子里的人。女主角的表演太神了,能找到这样恰当的主演真是造化。很多第一次用于现代影像的老资料得以披露十分珍贵。电影语言细腻而丰富,幕后故事一样精彩。最后的一哭,简直是在哭城。整体故事略显简单,结尾十分动人,收放得恰到好

1小时前
  • U 兔
  • 推荐

好干净剔透的爱情故事,镜头跳转,光影婉转。庭院深深深几许,我的心是一座危城。

1小时前
  • 懿罂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