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2019年7月5日:晚上遥控器乱换台换出来的杰作,换到时剧已开场,仅凭10秒钟的镜头让我决定拾着这半截电影看下去,导演功力可见一斑,本年度迄今最佳!
对这样一部不以跌宕剧情不以声光电影争头的作品,夸她立意卓绝角色鲜明也是骂她,今天的好莱坞最不缺的就是立意卓绝角色鲜明了。只能说,在今日之好莱坞,有这么一部顶级女演员大双女主少数派群体的作品拍摄得如此有分寸感,回归电影之本源,简直得黄金90年代之神韵,是多么多么多么的难得。
看了导演介绍,原来是丹麦导演、学院派导演,然后我女神海伦娜做的制片人,怪不得。海伦娜疯归疯,骨子里面英伦电影浸润出的情感表达模式,是不会被好莱坞污染的。
(只是一些小感想)
本片大看点之双影后飙戏。
有粉丝八出来海伦娜最开始接片洽谈的角色是律师克莱尔,但在正式开拍前角色被对调。她也是本片的执行制片人,海姨从影生涯中的头一回。现在看来换角的做法是正确的,海伦娜贡献的表演层次感完整表现出该角色骨子里的倔强和不屈服。题外话,即那股疯劲。海伦娜的拿手好戏。
希拉里·斯万克,奥斯卡影后。凭借她惯有的强大气场与硬朗线条的外形,把女律师这角色首先从外形上建立起来,但这个角色外表的强悍与内心的柔软细腻形成的反差感也没有被弄丢。比如克莱尔开车赶赴精神病院,一个边开车边搽唇膏的镜头,雷厉风行又透着风情万种。
法庭戏是支撑整个故事脉络的线,另一根情感线是埃莉诺和克莱尔两个女人的友谊,以及这情谊对她们生活的转变上。
埃莉诺总是自嘲地说“反正我是个精神病患者,你是大律师,我说的都是错的”,但克莱尔一次次耐心地告诉她:“你是个很好的人,你是个很好的姑娘。我从不认为你是错的。”
不论埃莉诺有多么难搞,克莱尔总尽量满足她一切要求。
在医院做笔录的时候,埃莉诺要求把病友先解救出来才肯配合做笔录,克莱尔照做了;克莱尔帮她找新的泌尿科医生和精神科医生;埃莉诺出院后总是不断做噩梦,只要一个电话,克莱尔就赶过去像母亲般安慰她;出庭前埃莉诺坚持要打扮漂亮,克莱尔在商场耐心等待她试穿完一套又一套衣服。
在克莱尔看来,埃莉诺像个小姑娘:爱玩爱笑;最爱听唱片和吃香草味的冰淇淋;最爱喝加冰的七喜,对生活充满好奇和热情;渴望爱情和婚姻;内心敏感而纤细。看到自己和男友跳舞会感动得热泪盈眶,直呼“这真的好浪漫”。
当克莱尔第一次跟埃莉诺碰面的时候,她是从阳光下走进精神病院阴暗狭窄的大门的。克莱尔把埃莉诺从医院里解救出来后,电影大部分生活场景的画面才渐渐转成明快温暖的色调。
通过影片的递进,我们也拼凑出克莱尔成长经历的大概脉络。
父亲有印第安血统——少数群体出身。
十岁的时候疼爱的妹妹急病去世,家人甚至没有足够的钱在墓前立碑——贫困弱势群体出身。
最依恋的祖母也有着精神方面的疾病,无法得到控制时被送去精神医院强行治疗——护士生涯的可能原因。
这些经历使得她对少数群体,弱势群体格外地同情怜惜感同身受,不顾一切四处奔走为他们发声,争取应有的不被歧视的权利。她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一天无数通电话,会议,留言,备忘,文件;得了急性带状疱疹卧病都不忘记看文书;死活不愿意给自己休息时间。虽然已经早就不去教堂做礼拜,她却活得像个自苦的圣徒,甚至有点“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在这种情况下,连男友都质问她为何如此执着,而他却不能发火,因为克莱尔在为“如此崇高的理想”而努力。如果没有遇到埃莉诺,恐怕克莱尔永远都在这样的死胡同里打转。
埃莉诺在她生病时一瘸一拐地送来鸡汤,劝她休息;也在她和男友因为度假爆发冷战后过来安慰她已经尽了全力。某种意义上,她们互为对方的救赎:克莱尔带埃莉诺走出精神病院,埃莉诺带克莱尔走出“为什么我不能帮助到所有受苦的人”这种道德困境。
影片中有个细节:克莱尔告诉埃莉诺自己是一个不再做礼拜的天主教徒。或许经过太多苦难的教徒会转向无神论者,因为无法理解自己或亲近的人没有做过坏事,如果上帝有知,却为什么让他们落到如此悲凉的境地。医院里的埃莉诺见到病友被粗暴地关押,她深夜偷溜跑去看病友,隔着门安慰对方。远处的走廊尽头是一尊圣母像,静静看着人间的苦痛。埃莉诺是虔诚的教徒,就连关在精神病院里也不忘记做祈祷用的念珠。出院后也是每晚祈祷,住处的墙壁上挂着小十字架。当埃莉诺因为长期的药物副作用急性肾衰竭被送往医院急救之后,克莱尔重新向上帝祈祷。
这故事是两个女性的互相慰藉和救赎。最能对女性感同身受的还是女性。
影片在克莱尔给埃莉诺照的相片上定格结束,开始展示真实人物的原型和事迹。《55步》将这样一个小人物撼动整个医疗体系的故事娓娓道来,面对不公正的待遇,有多少人会向埃莉诺这样勇敢站出来,走出那对她来说并不容易的55步,为自己也为和自己一样遭遇的人大声呐喊争取权益呢?又有多少人会像克莱尔一样,坚持面对傲慢的权力,怎样也不肯低头服软呢?
埃莉诺不孤单,就像她在片中说的:“我代表了15万人。”尽管当下仍有许多身心障碍者仍有遭受不公正待遇,但埃莉诺留下的火种会一直在燃烧。就像海伦娜接受采访时说的那样:“埃莉诺所做的一切不仅仅为她自己,而是为了鼓励他人,她的事业仍未完成。”(“Eleanor did what she did not just for herself, but to heal other people. Her work is not yet done.”)
影片结束的时候泪流满面,喜欢这种不屈不妥协的题材,尤其是真人真事改编,美国在九十年代初经历过的病人权利抗争,国内精神病医院现在还有强制捆绑注射药物的情况,当然会争得同意,但什么时候人才能真的活得像个人?为此进行的抗争恐怕要永不停歇。一个人的内心、品德和ta是否是有疾病并无关联,盲目评判是歧视。两位女主,一位是精神病专业户,一位是反抗者专业户,都演的很好。
人总是会审美疲劳的。审美疲劳的原因在于对于同一种方式产生的厌倦导致的这种情绪。而将这种现象投影到电影中来,我们就会发现,即使是很优秀的电影,当同一类型不断地出现且没有任何的新意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疲劳的。看过了之后,即使是这种电影本身没有问题,甚至是优秀的,我们同样会感觉到厌倦。更何况那些并不优秀的影片。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就属于后者,这部不怎么优秀的影片却被部分人奉为涅槃,然而拆分一下本片的逻辑核心点就不难发现,这样的影片并不足以让我们感动的涕泗横流。本片就是《55步》。
《55步》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精神病院的故事,一个叫做瑞斯的病人因为无法忍受精神病院的非人虐待(人格上的侮辱以及严苛的规章制度)而奋起反抗,最终将精神病院告上法庭。这个时候一个叫胡戈斯的律师接手了这个案件,并最终帮助瑞斯赢得了这场官司的故事,瑞斯正因为这场官司而改变了很多因此受到伤害的人。而胡戈斯也将瑞斯的诉求当作为了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追求。
这是一个充满着美国主旋律的故事,这个故事也是美国式的自由的最直接体现。瑞斯发现了不合理的制度,然后通过法律途径将这种制度推翻,并通过在法庭上的让人声泪俱下地演讲彻底的征服了在场的所有人,大家一致认为瑞斯说的没错,这样的疗养院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故事的最后,瑞斯的代理律师胡戈斯也被她所感染,且将这种来自于瑞斯的理念很好地传承下去了。
这个故事严丝合缝,没有太多的逻辑漏洞,之所以被很多人所追捧,原因就在于它很好地诠释了美国式的民主,且用一种胜利者的姿态让这种民主方式获得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这是每一个人都愿意看到的,也是每一个人都想要去追求的。然而影视作品毕竟是影视作品,它的现实意义并不因为影视作品的影响力巨大而对于现实有着普遍的改造作用。现实中的瑞斯真的能做到这一点是存疑的。
而我们对于这样的作品的追捧,就在于我们也无法在现实中将这样的故事复刻般的上演。当然,这是一种美好的期待,我们自然无法忽视这种期待,但这种期待的过程被拍摄成为了一部影视作品之后,它的内核所展现出来的并不是这件事情本身,而是一种对于处理这件事情的态度。这种态度是普世的吗?如果不是,我们到底在共情什么?
这个问题是本片引发的思考,而且是可以让我们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之下,本片看上去就不怎么可爱了。瑞斯反抗的并不是这个疗养院,他所反抗的是一种制度,这种制度被认为是干涉了自己的自由,妨害了自己对于美好生活追求向往的权力,因此,瑞斯对抗的并不是疗养院这么简单,因而之后的胡戈斯才能被瑞斯所感染,最终将瑞斯的理念上升到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上去。
这并不是胡戈斯愿意为了这些精神病人振臂高呼,而是胡戈斯觉得瑞斯的理念跟自己的追求是一致的,瑞斯点燃了胡戈斯内心深处的追求自由的这种理念,并最终让胡戈斯从开始并没有将瑞斯的话当一回事,到后来完全的支持瑞斯的诉求。这一过程,表面上看是瑞斯影响了胡戈斯,实际上是瑞斯唤醒了胡戈斯,而瑞斯之所以能唤醒胡戈斯,原因就在于两个人的基本理念是共通的。
而这样的理念对于没有这样的文化基础的人来说,真的是普世的吗?这个问题也需要我们思考。我们可以接受这种反抗精神,但是无法通过接受这种反抗精神演化出来的理念作为自己为之奋斗的东西。这就好比是我们可以学习对方的技术,但是学到了技术之后,一定要跟自己的实际结合起来才行,不能一味地将别人的技术以及技术背后的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价值观来用,这样是不客观的。
因此,对于本片一味的追捧并不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普世价值,我们这种追捧不过是出于对自己所生活的环境的厌倦而产生的一种自然的对于外界不一样事情的好奇和喜欢。但是对于一件事情的认识或者好恶仅仅停留在这种好奇心理上,那真的客观吗?自然不是的。
我们要了解一件事情的本质,就一定要了解背后的环境以及所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了解这件事情的本质而不是流于表面。《55步》之所以并不会让人感觉到喜欢,原因就在于这是一种根植于美国价值观之下的行为,别的国家的人想要共鸣没有任何的环境基础,因而我们无法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获得太多的感念的共鸣自然无法产生。这并非与本片有太大的关联。所以,我们就需要思考下,自身的评判标准是否客观?如果标准都有了偏差,那么评判出来的作品还有公正性可言吗?
……
你好,再见
仍然是学院派一贯的流畅叙事,经典的风格让人常常忽略摄影机的存在。这一次,通过一个真事改编的故事,比利奥古斯特再一次娓娓而坚定的传达了深切的人文关怀。借由角色之口说出的那句,“所有的斗争都不只关乎法律,真正重要的是案件背后的人”,每个字都像饱受病痛折磨却仍然要坚定迈出的55步一样掷地有声。
两个主角都像看小说一样丰满立体,但是更喜欢希拉里斯万克的表演。如果说有什么遗憾大概就是海伦娜伯翰卡特的表演让人不大看得出角色智商偏低了。
只看过5部奥古斯特的片,这是第6部,尽管不能代表全部,但没有一部不是8分以上的水准。在这个“大师“被滥用的年代,称谓多少显得廉价,但奥古斯特就是真正的当代巨匠之一。
用药知情同意官司的原告找到了 人们在医院里的时候,医生要尽到医生的职责,解释药物治疗存在的风险和益处,让有能力的病患可以履行自己病患的职责,也就是做出选择。 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心智障碍的人怎么可能有足够的能力做出恰当的选择。 精神类疾病不会影响所有的功能领域,很多患有精神类疾病的人,在没有被疾病影响的领域,是具有高度能力的。她不是拒绝用药,她是拒绝服用过多的药,这就显示她有能力了解药物的副作用。除非是病危或者陷入昏迷,病患无法做决定的情况下。 不是拒绝,而是讨论拒绝的权利,这样也能让医生作为医治者的角色做的更好,他们也不是拒绝用药,都是仅仅想好起来。 在印第安文化的教养里,我的父亲教导我的是:不要跟他人争论,只要表达你觉得什么是对的,每个人的意见应该一视同仁,如果那是有价值的,你就去做吧。(坚定自己的想法之余,也要尊重他人的意见)
原以为是一部抗争权利的电影,没曾想是传记,通过对这位恐慌而又敏感的病患者与其律师数年的抗争,求得在非危时病患可以与医生沟通用药的权利,当然还是会有互相救赎与升华的情节,但电影质感工整之余也很真实,只是主题而言升华不足,不过这或许也是精神残缺的她的可敬之处,她坚持有人愿意倾听她的话,她坚持忍受后遗症带来的剧痛也要约束自己的情绪为更多的人发声,让社会能把他们视为有一定自觉的人。(如果病患与医生缺乏沟通,或许前脚离开医院后脚药就丢了,但通过沟通的权利,让双方了解恢复进度,患者能更好恢复,医生也能切实医治)
结尾那段女律师为她的代理人所做的评价十分精彩,评价深刻:重要的不是案件本身,而是人,人权得到了保护,病患与治疗方相互尊重,沟通治疗方案。埃莉诺对生命的热爱,对他人的关爱,都值得尊敬。
出自Bille August之手毫不意外:动人史实+严谨工整的叙事节奏,颇有老导演的稳重和匠气。本以为这个故事会是Helena的冲奥之作,只可惜多多少少因为Jeffrey Tambor还有其他事件没能突围--55步是为了抗争为了胜利需要踏过的法院梯级,也是当Colette走进Eleanor住家最终走进心灵需要的一个来回。
这样关注弱势群体的影片真的太容易让人感动落泪了,每次看到好莱坞这种类型的电影,觉得作为一个人有在真正的被受到尊重。奥古斯特把这个故事拍的很碎,几乎像是一小段一小段故事拼接起来的,故事的流畅度其实一般。可是也架不住每一次海伦娜哭的时候我也跟着掉泪,海伦娜什么时候才能拿一个奥斯卡影后啊!!斯万克一如既往的刚。
Helena Bonham Carter 的演技其实确实一直都这么好啊。我们之所以被她们所感动是因为我们现实中极少存在这样的人,鲜有这样的力量。
老美拍这种人权法律正义的暖心励志片总是信手拈来,又被swank的表演感动泪奔了,魂淡呀!
大概因为我心理学本科。
就算生活再狼狈,也要把自己当成一个,人!
#BJIFF# 4.5,Eleanor勇敢和无畏,Colette正义和良知。还记得名叫Informed Consent的主题,了解到对于知情同意权、不伤害原则的举证多么艰难,我们不能远离那些孤立的个体。传记人物出现和The McGuire Sister的《He》响起的时候难掩泪水
晚上遥控器乱换台换出来的杰作,换到时剧已开场,仅凭10秒钟的镜头让我决定拾着这半截电影看下去,导演功力可见一斑,本年度迄今最佳!对这样一部不以跌宕剧情不以声光电影争头的作品,夸她立意卓绝角色鲜明也是骂她,今天的好莱坞最不缺的就是立意卓绝角色鲜明了。只能说,在今日之好莱坞,有这么一部顶级女演员大双女主少数派群体的作品拍摄得如此有分寸感,回归电影之本源,简直得黄金90之神韵,是多么多么多么的难得。——看了导演介绍,原来是丹麦导演,学院派导演,我女神海伦娜做的制片人,怪不得怪不得。
克萊兒:我最初認識艾莉諾瑞斯…是做她的律師,但很快的,因為艾莉諾是艾莉諾,她成了我的朋友…她變成了我的保護者、我的守護者、我最嚴厲的批評者,也是我最大的支持者。…她不斷地提醒我,我們不只是在辦一個案子,重點不是在法律而是在人,人有受到尊重的權利,也有互相尊重的責任。…她擁有我沒有的深奧智慧,那就是,我們只能盡力而為,她也只能盡力而為。艾莉諾這一生每一天都痛苦,我很震驚她竟然還能想到別人,但她做到了,無時無刻,艾莉諾就是那樣的人,每一天她會爬27階到她的公寓,沒有怨言,每一天她都會在生命中找到什麼,去享受可以感恩的事物。但就像莫特說的,她打贏了她一直想贏的仗,瑞斯判決書會影響到成千上萬人的生活,讓他們過得更好,他們或許有一天會發現自己就像她一樣身在醫院,他們的聲音會需要被聽見。……
海伦娜啊!实在是太惊艳了!
博得个人权益的《55步》在宏大叙事尚未解体的西方社会里兴许有增无减。尽管发达国家已经进阶发展到了开始关注人权尊严的层面,但直到现在我们还在探讨人权议题才是人类及一般理性的耻辱。反观当代中国的现状,即处在只谈大我不讲小我的初步阶段,还在构建一劳永逸这种宏大体系的努力之中。本片宣扬的奉献与牺牲精神几乎快成了所有勇敢之人的墓志铭。
「Everybody's here to help me. That's why I need help.」「This is not about refusal. This... this is about the right to refuse.」「What good does it do if you win my case, you make other people's lives better, but you don't live your own life?」「Tell me I'm not right. Just tell me I'm not right.」「I'm out of practice praying. But I know you're not out of practice listening.」「You were a brave woman, Eleanor.」「We weren't just working on a case. That this wasn't just about law. It was about people. The human right to be respected, and the human duty to treat each other with respect.」
好有当年Accused的感觉……女律师+女受害者,Swank好美!
这种没有特效还催人泪下的纪传体电影,有什么理由不打五分
总有人在坚持做着正确的事情,这在某种层面上给了我一些安慰。
剧本跳跃感略强,一大堆没太大关联的事件堆在一起显得很流水账。导演呈现上还是没啥大问题的,海伦娜→精神病患,希拉里→强势律师,这俩角色她们根本都不用演,直接信手拈来吧……法庭阶梯埃莉诺总共就上过一次而已,片名怎么就“55步”了呢,我还以为最后会来个《黑暗中的舞者》那样的大煽……
全片中规中矩,但是喜欢这个题材,为弱势群体争取权利,自由。真人真事改编。有点像《辩护人》都是在形势不看好的情况下,逆袭胜诉。但是本片重点并不是在辩护庭审环节,导演更多的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友谊,正义与使命。而这便是社会进步的阶梯。
2019-11-14; 二刷2024-03-31 米兰-上海飞机。这次对律师夸张的耳环和职业装很上心,海伦娜演疯子是真的如鱼得水。当职业以外,你的生活在哪里?
坦白说就电影本身来讲,实在太过中规中矩,真实事件改编+魅力主角性格+推动社会发展+感动寻常百姓,这样的组合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优秀的作品也是数不胜数,这一部作为电影其实不那么出彩。但最终给它4星仅仅因为两个瞬间——一个是两个主角第一次见面分开后的晚上,Eleanor大费周折甚至让人觉得有些故弄玄虚般地大半夜用黄页打电话的目的只为了确认一下对方是否安全到家,另一个是Eleanor戛然而止的离开。很多巨大的令人动容的时刻反而都是那么的出人意料甚至措手不及,我们决定把自己的心交给某个人也通常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没人会做ta却做了。与人为善与坚持正义有时会矛盾但最终殊途同归,律师到底应该以法为王还是更该敬畏人性则是见仁见智,但只有我们把自己当“人”看了,才会有彼此尊重的可能,进而让社会尊重每一个人。海伦娜,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