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届法罗岛电影节第8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第七天堂》,下面请看前线在地下社会中风华绝代的小夫妻的评价了!
果树:
拥有美好的意像,从片中洋溢的真诚中,能让人回想起热爱电影的理由。
风临:
一战后的好莱坞就是要比同期的欧洲电影好看啊,剪辑已经行云流水了(也是因为之后的观影习惯就来自这一套剪辑规则),摄影机该动动该稳稳,剧本对观众的各种点都把握得非常精准。完全不同于其他地区参差不齐,各有各风的观影障碍。这样讨人爱的情节剧怎么可能不爱,女主角风华绝代!!!第一届影后当之无愧!以及,我特别喜欢这个房子的设计。
Morning:
珍妮盖诺贵为第一届奥斯卡影后,当年获奖它坐拥几部电影,这样的作品厚度和广度甩开了举世一半的演员。这部电影十分疯狂,一半是小人物的生活,有信仰,有救赎,过渡到战争又十分的自然,不是技法上的,就是很厉害的将人引入到真实的命运描绘之中,那些场面再与平民主角交织在一起,变得很有温度和分量。电影里上校说,the world is upside down—— ideals,beliefs,traditions,all in the discard! 出现在这样的无声电影里,对战争的一种评价,很震撼。
子夜无人:
情爱戏其实不太觉得动人,尤其比照同年的《日出》更是相形见绌,而且前半段的场次段落始终极富舞台感,直到战争戏强势介入之后才有了豁然开朗的、更加电影化的调度。这段爱情关系对于女主角最大的意义其实是鼓动了她的自我觉醒,从反抗姐姐的鞭子到拒绝军官求爱时所说的“他在天边拼命,我在眼前拼命”,她终于把自己作为了一个独立的人、放在了与其他人平等对视的位置上,这大概也是爱情本身最美妙的可能性。
北阳向暖:
风华绝代,很细腻也很真诚,战争和爱情的融合并不容易。
我们敏熙:
最后那束光,来自天堂。扣分点在于此种美式爱情片,就算主角是社会底层人物,但影片绝不会落地。
我略知她一二:
"情深深雨濛濛,多少楼台烟雨中,记得当初 你侬我侬,车如流水马如龙,尽管狂风平地起,美人如玉剑如虹。啊情深深雨濛濛,世界只在你眼中,相逢不晚为何匆匆,山山水水几万重,一曲高歌千行泪,情在回肠荡气中。啊情深深雨蒙蒙,天也无尽地无穷,高楼望断情有独钟,盼过春夏和秋冬,盼来盼去盼不尽,天涯何处是归鸿。"
苍山古井空对月:
默片时代的好莱坞情节剧似乎都会成为后来这类型影视题材的范本,但是与后来者相对比依然有其可取之处。男女主角的表演让人物形象丰满,默片的形式使得影片少台词而重肢体和表情的细腻演绎。室内空间的构造略有集成表现主义的风格,同时以空间的调度暗示人物的关系:如上楼梯的垂直上升镜头、屋内男女主的空间关系交代,正是这些因素,影片不会因其题材而显得过时,也不仅有历史价值。本片与其他同年的默片相同之处,是创作者们都有了使用音效模拟真实声音的意识,有声电影的出现自然是一个可见的趋势。
#FIFF18#第8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无与伦比的视听调度,浪漫动人的演绎,传教外衣之下是对小人物深深的关切,最好的鲍沙奇。I work in the sewer -- but I live near the stars! 【之前看过吉米·史都华主演的1937翻拍版,只能说苦情影后把Simone Simon爆得渣也不剩,好喜欢苦情影后跟法莱尔搭档啊!
将电影中钟情段落要么惯于精简节约的快速闪光略过,要么直接依照主角俊男靓女的配对逻辑变为真实可信且细腻深刻的过程交代,过半时间对准了相遇时的两人身上,这为最富有心理活动的段落提供了基础,在并不忽略时代背景与人物缺陷中,丝丝入扣且动人心弦的感情戏便洋溢出了银幕,其中的每个表情与人物转变可谓真的牵动人心。于此相比,结尾更大声势的再度团圆反倒显得差了一点,毕竟照顾观众呼声大过了人物感情构建。同时技术也令人瞩目,空间上对于城市不同高度的地域构建凸显阶级,在用宗教赋予概念的情况下(宣传位置过火凸显),完成了底层人的天堂建造。镜头也依据此设计的运动路径,令人惊叹的升高镜头。同时,可能有绝少默片中将字幕化为语言的动人瞬间,后半段互相呼唤的段落中,人物叠化与字幕中相互姓名与天堂同时叠化,超神的设计。
非常成熟的故事,爱情加战争的模式可以看成后世此类影片的滥觞。
妹妹遭姐姐长期虐待控制,一个想能够上街上扫地的下水道清洁工救了并收留她,平民爱情生活,因战争分开,又重聚,相拥而泣。背景在巴黎,其实毫不相干除了打出的字幕偶尔有一句法文,美国人那段时间真爱附庸风雅巴黎,也许那时整体的居住环境还比不得巴黎优雅文明?本土有着干净的街道、得体的着装、浪漫的爱情等会让美国观众觉得不太对味?或者有审查制度?因为电影和其他一些文化的流入源自法国?结构让人想到格里菲斯的《暴风雨中》,不过那俩姐妹关系很好还kiss,本片的姐妹又是极致,恶意虐待。
8.2/10。巴黎(一战前后):下水道工人男主与被姐姐家暴的女主之间从相识到相爱终成眷属的曲折故事,过程中男主也因体会到生活的美好而逐渐从不信教到信教(所以某种程度上这还是个传教片)。片名第七天堂,指男女主居住的楼层(某公寓的第七层)。影片有着高水平的摄影美术(一些地方甚至有着类似于茂瑙式表现主义的韵味),升降楼梯那段的运镜也是高水准(优美而诗意),但作为传统故事片本片叙事较拖(扣0.5),而且结尾男主怎么捡回的一条命没交代清楚(本想扣0.5,但不交代清楚并没让叙事显得太仓促,暂扣0.2)。
9.浪漫苦情,战后残疾形象的设定(本片是盲,幸运星是瘸)。弗兰克·鲍沙其真的深受茂瑙所带来的电影风格影响,影片有着大量的假透视布景,营造着这对小确幸夫妻所处的复杂环境。影片同样保有鲜明的室内剧风格,聚焦人物,探索危机(情节),缓慢的叙事伴随着能引起共鸣的精彩调度和生活细节,其中不乏逗趣的喜剧桥段(水浇清洁工、新房居生活等)。结尾处对有声技术的尝试效果同样出色,群众嘈杂的叙境声不仅将气氛升至高潮,还象征了男主角急迫且纠葛的内心活动。|最为著名的升降镜头天才般的诠释了第七天堂的概念。关于垂直楼梯的漩涡和第七天堂的镜头,有够预示着未来希区柯克和韦斯安德森的精彩。790
好纯情的爱情故事!影院看那版本还不如下面的截图清晰啊= =||| Janet Gaynor应该是我目前看过的唯一再单纯的爱情也能演得可信的女演员。"I am a very remarkable fellow" 这句在影院里好戳笑点。。。艺术家里那么亮的西装戏其实是借鉴这里的啊……
基本就是《冷山》的故事,上楼梯那几段挺棒的...
有点拖沓但金句频出的好莱坞爱情故事,爱情如此简单淳朴忠贞,还带有极强的宗教色彩。但好吧,这是1927年,美国妇女1920年才获得选举权。做家务的女性苦苦等待,战争期间终于走出家门进工厂工作,劳动的男性上战场,“It's our nation, our women”。娇小女主找到自信,变得勇敢,都是因为对男主的爱。演员都好美,爬楼梯的著名镜头非常惊艳。
这是一部爱情片,这更是一首献给上帝的赞美诗。。。男主角从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变成了一个日日在心中祈祷的人。片尾瞎眼的他拥抱着妻子说,现在我眼睛是瞎了,我却看到了他。俯瞰镜头加上男主角常说的要往上看更使得影片中的真正主角上帝无所不在。PS美妙的垂直升降镜头PPS鲍沙其真是保守又老派
看到一半想起来在《斯科西斯电影之旅》里见过此片的介绍,好在此“剧透”丝毫没有影响观影。延续了《The River》强大的细致爱情表现,Janet Gaynor更是无与伦比。"I am not used to being happy. It's funny, it hurts."
第一部弗兰克·鲍沙其。
珍妮盖诺贵为第一届奥斯卡影后,当年获奖它坐拥几部电影,这样的作品厚度和广度甩开了举世一半的演员。这部电影十分疯狂,一半是小人物的生活,有信仰,有救赎,过渡到战争又十分的自然,不是技法上的,就是很厉害的将人引入到真实的命运描绘之中,那些场面再与平民主角交织在一起,变得很有温度和分量。电影里上校说,the world is upside down—— ideals,beliefs,traditions,all in the discard! 出现在这样的无声电影里,对战争的一种评价,很震撼。
#FIFF#男主角如果真的死了或许我还会给高分,后面为了大团圆结局转折也太快了。中规中矩吧,感情戏也来得十分突然。片中女人也像是男人的依附,靠男人才能明白自立。
這套電影贏得奧斯卡第一個最佳男/女主角獎,Janet Gaynor同年出演Murnau的《日出》,成爲我最喜愛的古典好萊塢女明星之一...但是Murnau那個毫無主見的角色在肆意渲染Janet的純潔的同時顯然浪費了她幽怨的大眼睛
美国那时候的爱情也特简单!!!!!!
拍得是蠻好的,但大多時候覺得溫吞、不耐煩,很抗拒他的情緒,還有濃烈的宗教感…收尾連耶穌光都來了…(與開場第一個全景的對照)
非常有名的上升镜头。这才是老马提到的那部片子。。。我咋一直记成叫希望的光彩叻?印象深刻是因为被男主帅到了,和珍妮盖诺演了这么多次苦命鸳鸯,三部片剧情差异不大,宣扬人间自有真情在的福音电影,真的很pure。珍妮眼中的泪珠总是像星光一样闪亮。
I'm a very remarkable fellow! I work in the sewer - but I live near the stars!
大場面奇觀加上沁人心脾的暖暖真情,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