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黛尔还没吃晚餐

喜剧片捷克斯洛伐克1978

主演:米哈乌·多科罗曼斯基  米洛斯·科佩基  鲁道夫·霍辛斯基  纳达·康瓦林科夫  

导演:奥德里奇·利普斯基

播放地址

 剧照

阿黛尔还没吃晚餐 剧照 NO.1阿黛尔还没吃晚餐 剧照 NO.2阿黛尔还没吃晚餐 剧照 NO.3阿黛尔还没吃晚餐 剧照 NO.4阿黛尔还没吃晚餐 剧照 NO.5阿黛尔还没吃晚餐 剧照 NO.6阿黛尔还没吃晚餐 剧照 NO.13阿黛尔还没吃晚餐 剧照 NO.14阿黛尔还没吃晚餐 剧照 NO.15阿黛尔还没吃晚餐 剧照 NO.16阿黛尔还没吃晚餐 剧照 NO.17阿黛尔还没吃晚餐 剧照 NO.18阿黛尔还没吃晚餐 剧照 NO.19阿黛尔还没吃晚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01

详细剧情

美国最伟大的侦探尼克·卡特又有了新难题!一位布拉格贵妇家发生一起离奇的失踪案,卡特火速启程,不料却发现案件比预想还要脱轨。多年前沉入沼泽的死对头为何重现江湖?种满毒草的温室内又究竟隐藏了怎样的秘密?卡特无所不用其极,搬出化学实验台,戴上拳拳防身帽,一边收拾助手的烂摊子,一边周旋于自己的老对头。捷克经典馆藏全新修复,史云梅耶亲自上阵设计动画,为影片带来夸张又癫狂的视觉效果。事不宜迟……先坐下来喝杯当地风味纯正的皮尔森酒,咬上几口香肠,再看卡特和他的助手如何擒拿罪犯。

 长篇影评

 1 ) 糊涂侦探的布拉格奇遇

纽约高楼一角,“美国头号侦探”尼克·卡特叼着支雪茄,双腿搭在办公桌上,享受甜甜圈、咖啡和晨报带来的舒适。装扮各异的坏蛋们轮番潜入室内,企图用炸弹、斧头、左轮手枪干掉他,却都未能得手。

妖娆而帅气的名侦探卡特

如此妙趣横生的画面,并非风行于上世纪中后期的连环侦探漫画,而正是捷克电影《阿黛尔还没吃晚餐》(1980)的开场。

在横亘半个多世纪的捷克电影史上,奥德里奇·利普斯基绝对是个值得纪念的名字。尽管放眼国际影坛,他的声誉相对有限,难与米洛斯·福尔曼、杨·史云梅耶等本土名导相媲美,但其对影像语言的发掘和探索,却深刻影响了后来人的足迹。不论杂糅多种类型片特征的《雷蒙纳多·乔》(1964),还是全程以倒叙手法拍摄的《快乐的结局》(1968),无不使人惊掉下巴。前者更是大胆颠覆了同期典型的“通心粉西部片”模式,标志着东欧电影多元化的可能,荣膺影史评价最高的捷克斯洛伐克电影之一。

利普斯基代表作《雷蒙纳多·乔》(1964)

从时间轴上来看,利普斯基的多数作品并不属于捷克新浪潮队列,但其内在灵感与丰沃的想象力,足可视作那一伟大历史运动遗留的光辉。除去上述两部代表作外,《阿黛尔还没吃晚餐》亦复如是。初看片名,便给人留下许多遐想:“阿黛尔”是谁,一个布努埃尔式的名流贵妇,还是大侦探的艳遇对象?只有看罢全片,观众才能觉出其中不可告人的玄妙。与另一较为平淡的译名《点心》比起来,这道乍看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密语,恰好更能衬托出它另类搞怪的气质。

带有科幻漫画色彩的海报

影片以一封寄自布拉格警局的信件拉开整个故事。大侦探卡特收到警方委托后,即刻动身前往布拉格,寻找伯爵夫人家失踪的宠物狗。在调查途中,尼克发现嫌犯正是他的宿敌——邪恶科学家“园丁”,二人间的猫鼠游戏就此展开。

和其他侦探类型片不同,《阿黛尔还没吃晚餐》在主线部分之外,混杂了大量闲笔,也即卡特在政委陪同下游览布拉格的桥段。街头矗立的中世纪教堂等建筑,和身边驶过的马车,对这个来自大洋彼岸、见惯了世面的异邦人有种独特的吸引力,直叫他发出惊叹:“简直能感受到历史的呼吸!”更别提数次闯入台词和镜头,怒刷存在感的皮尔森酒和烤香肠,作为当地人引以为傲的传统美食,让他再三流连。

啤酒+香肠的经典组合,可不止德国人才有

在充盈视线的地标,和洋溢着狂欢节氛围的配乐中,观众跟随主人公穿梭于布拉格街头巷尾,时而吹开冰凉的啤酒沫,时而在公园游荡。这些琐碎又漫不经心的瞬间,取代了市面上重复的好莱坞式火爆动作场景,借由描画一座未经现代文明冲刷、保存完好的历史古城,将破案线索揉进人物的日常。

二人身后隐现的尖塔,正是布拉格著名地标之一——圣维特大教堂

如果说影片是一卷展开的捷克风情画,那么穿插其中的各式装置发明,则是泼在画布上点睛的染料。尤其是男主卡特那身西服,从帽子里的弹簧拳击套,腋窝下的手枪,鞋底的吸盘,简直像是个私人订制的百宝箱。更别提后半段还出现了靠蒸汽发动的“竹蜻蜓”,以这些新奇道具为依托,电影游走在新旧两个世界间,孕育出迷人的怪诞气质,堪称古早风味浓郁的《碟中谍》。

各类神奇道具是片中最大的看点

当然,最具看点的还属反派“园丁”培植出的食人花,想必许多细心的观众看到这会不由得噗嗤一笑——这不是史云梅耶的手笔嘛!熟悉而诡异的定格动画,与利普斯基的脑洞结合后竟如此相得益彰。而给植物听莫扎特摇篮曲的情节,又让人想及《辛德勒的名单》、《发条橙》等片,对于口味高雅、喜欢从作恶中获得游戏般愉悦的精英犯罪分子来说,西方古典乐永远是其专供的BGM。

与之相比,卡特虽装备实力雄厚,却有违于人们惯常所期待的高智商冷面侦探。无论他那涂厚的眼线,还是过于大条的推理作风,仿佛都旨在塑造一位鲜明的“反类型”角色,甚至连获知嫌疑人身份,都要依赖《国际罪犯图鉴》这样的外挂器帮忙。与政委的组合更是笑料百出,两人因文化、身份差异产生的种种交流障碍,总能制造出戏剧性极强的滑稽效果。你或许会在头脑中将其对应成福尔摩斯和华生,只不过破案并非他们的特长,插科打诨才是。

这种无厘头的卡通人物设定,如今看来难免有些浮夸、扁平之嫌。但,请别抱着严苛的标准去对待,只要注意表面那些好玩的部分即可。它最大的优点,正在于通过看似松散却又高度统一的视听语言,解构观众眼中刻板的侦探形象,摆脱固有条框和规范的束缚,带来无比舒畅愉悦的观影体验。

在影片结尾,成功制服大反派后,卡特又接到了从埃及发来的紧急电报。于是他再次登上火车,服饰和手中的《xx语速成手册》也随之改换。清奇的预告画风让人瞬间穿越到大侦探波洛等系列,殊不知这是导演为了致敬同类经典套路,和观众们开的小玩笑而已。

有趣的是,尼克·卡特这一人物非影片原创,早在1886年,同名虚构人物便已诞生,尽管那会儿他还不过是个埋没在通俗文学市场中、引不起多少人注意的私家侦探。直至1964至1990年间,以此为原型创作的推理小说相继出版,成为备受青睐的畅销读物,卡特才开始和邦德等人一样为大众所熟知。

原著小说节选

如果你翻开作品档案,会惊奇地发现它没有固定的作者和时空顺序,因为男主人公卡特只是一个神秘代号,经由不同写作思维,以及文化和社会语境加工后,往往能延伸出众多个性化的面向。但在其影像化的实践上,与其他长青侦探系列IP不同,本片可说是尤为珍稀的样本。

作为第七届土星奖最佳外语片得主,和当年IMDB外语片20佳之一,《阿黛尔还没吃晚餐》自问世以来,便掳获了大批小众影迷的胃口。在拍摄期间,利普斯基已步入创作生涯的下半程,然年近花甲的他,仍存有一颗未泯童心。如果说多数导演在将镜头对准自己家乡时,热衷于诉诸含蓄而深沉的表达,那么老爷子则反其道而行之——融合动画、默片等多种天马行空的配方,写就一封给“欧洲之心”布拉格的情书。

它的出发点并不在于讲述一个多么完整曲折的推理故事,而仅是从东欧历史文明的长卷中裁下一小段,包装在老派侦探悬疑片外壳下。其间复古、浪漫而精巧的人文气息,成为了演绎这出异国小品绝佳的舞台。或许可以说,正是捷克人血脉深处的幽默感和上乘的喜剧天赋,放大了作品中闪光的特质,它提醒我们想起那段飞逝的时光,和身为先锋作者的利普斯基,在影像中装填的永恒魅力。

 2 ) 这部电影让我喜欢上喜剧

我一直不太喜欢看喜剧电影

一想到我曾经看过的喜剧,《西虹市首富》《李茶的姑妈》之类在列

简直尴尬到吐🤮

这部电影的每一分钟都在诠释什么是真正的喜剧

不用深刻,不讲情怀

就是让你笑

完全不是屎尿屁,也不用扮丑装傻

也不是按着观众的头说,快笑啊,这还不笑吗

是每一个设计都让人忍不住捧腹

台词、动作、道具、演员,恰到好处安排的种种巧合

令人摸不着头脑的“阿黛尔”,这部戏的主角

谁能想到是一株食人花呢

电影里脑洞大开的道具,每一个都让人惊叹

侦探的助手,一直在吃香肠的大胖子

蠢萌蠢萌的

街上的每个人好像都是反派的眼线,他们一会儿是瞎子,是瘸子,是酒店服务员,是画师,一会儿在街边,一会儿从下水道里探出头来

无比灵活,又有时候像猫和老鼠里的猫

我无法用语言描述这部电影的有趣,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都是梗

强烈推荐!!!一定要看!!!

 3 ) 经典喜剧,四十多年前就已经拍完

电影作为一种娱乐工具,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喜剧电影作为电影的一种类型,它的属性自然是一目了然。我们喜欢喜剧电影,源于我们对于快乐的向往,而这种向往最终催生出来了一大批喜剧大师。他们在创作的时候,总是具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最终用荧幕来呈现作品的时候,这种想象力就成为了现实一种。荧幕前的观众们会心一笑,一部经典的作品已经诞生。

然而随着电影工业的发展,近年来的喜剧作品的质量却参差不齐,一方面,观众们的观影水准在提高,另一方面,创作者们的创作灵感在下降。因此,我们在观看喜剧电影的时候,经常会怀念起来从前,至少在几十年前,我们的创作者们的作品还是可以看的。就比如说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阿黛尔还没吃晚餐》。

《阿黛尔还没吃晚餐》是一部经典的喜剧作品,本片中的阿黛尔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朵花。通过这朵被改造过的食人花为引子,本片开始了一段奇妙的侦探破案过程。一个美国来的侦探接受了侦破一起狗狗失踪案而来到捷克,此后,围绕着这起案件,一场嬉笑怒骂的奇幻之旅就此展开。

《阿黛尔还没吃晚餐》这部喜剧电影经典吗?自然很经典,经典的喜剧电影无外乎有这么几个特质。首先,它对于喜剧的理解是全面的。什么叫全面的理解?喜剧的形式多种多样,用讽刺或者是反讽造成一种荧幕形象,这叫作喜剧,经典诸如《大独裁者》中的卓别林对于希特勒的模仿;用日常生活中的错位造成一种效果,这也叫喜剧,例如日常生活中两个聋子是很难交流的,但是当两个聋子被安排成角色,且不得不装作可以交流的样子,那么它们之间的台词就自带喜剧效果,这也是一种形式;至于说我们时下流行的网络段子等等,都属于喜剧的形式。

而本片在这种形式上做到了兼具,并没有钟情于某一种形式大放异彩,别的形式只是陪衬的方式,因此,本片在这一方面确实做到了经典。

首先在故事的设定上,一个美国的侦探多年以前破获了一起案件,这起案件的头目最终沉入了沼泽。这对于侦探来说是一件好事情,然而平静的日子没过去多久,侦探就接到了一起奇怪的案件,一个贵妇家的狗失踪了。这对于侦探来说算是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搞定的事情,然而等他到了布拉格之后,一切却显得扑朔迷离了。

这是故事的起源,这个起源中为我们塑造出来了一个喜剧感十足的人物,美国侦探。这一段中,创作者使用的是反讽。作为捷克和美国这两个国家,观众们自然知道在1973年,他们各自代表的是什么阵营。美国的侦探被塑造成为一个拥有着高科技武器且沉迷于发明创造的人,但是这个人虽然喜欢创造,然而却脾气暴躁武力值爆满。时不时的喜欢到全球各地“破案”。想必这个形象自然是契合美国在冷战期间一贯以来的表现的。而从现在看,美国人的这个形象就更加契合了。

而迎接他的捷克方面的助手呢?这个助手是一个典型的捷克上层社会的人物。他的形象自然是满足了当时人们对于上层社会人物的全部向往。大肚翩翩,步履蹒跚且喜欢吃香肠贪得无厌等等。这样两个角色搭配在一起符合了“没头脑和不高兴”这样经典的人物搭配。故事也就此展开了。

一个美国来的冷酷无情的人搭配着一个捷克的大肚翩翩的上层废柴。他们将要侦破什么案件呢?自然不可能是简单的谋杀案,而创作者最终安排他们为一个贵妇寻找她的狗。就凭这个设定,可以看到创作者对于喜剧精妙结构的构思是慎重的。他不同于我们现在看到的浅表层次的喜剧人物设定,而是对于人物进行了性格剖析后,巧妙地运用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了契合,因此,我们看到这个美国侦探在表达自己的能力的时候,是那么的逗人发笑,而他的捷克助手也是成功的完成了任务。

接下来的正片当中,太多太多经典的喜剧场面了,这些经典的场面我们可以在作为后来人比如说周星驰,金凯利等人的作品中看到相应的“致敬”片段。而本片却并非满足一个简单的片段,而是将这些片段很自然地融入到了整个故事当中,且没有任何的违和感。

这就是一部四十多年前的喜剧作品,时至今日,当我们再去看的时候依旧是会发笑的。然而时至今日,我们所期待的喜剧应该有更好的发展的时候,喜剧本身却犹如停滞了一般。优秀的喜剧需要创作者的用心,然而当今的作品却没有青出于蓝。或许我们所崇尚的喜剧电影,早在四十多年前就已经拍完。

……

你好,再见

 4 ) [Film Review] Dinner for Adele (1978)

Famed New York detective Nick Carter (Docolomanský) in Prague, solving the mysterious disappearance of a dog, the cultural appropriation is tongue-in-cheek, a debonair but ashen Docolomanský doesn’t intend to ridicule Yankee callowness or hubris, his Carter is confidently resourceful, naively intrepid, and above all things, a gadget man, buffeting bums on seats with gee-whiz contraptions. 40-odd years after, Oldrich Lipský’s DINNER FOR ADELE remains an under-appreciated doozy.

Those who are looking for a convoluted detective procedural is destined to be disappointed, no myth is concealed in this spectacular novelty, DINNER FOR ADELE is a parody of mystery story, deduction functions only in a rather puerile level, the arch-villain is a botanist who cultivates carnivorous plants with big eyeballs (they are conditioned to prey or even weep to the tune of certain classical refrains) only to exact a petty revenge against a mischance in his school days, and Milos Kopecký who plays him emotes devilish broadly. Logic and coherence is wanting hither and thither, every step of the plot development is haphazard, for instance, in hindsight, you may wonder why kill the dog in the first place?

For all its jerry-built structure, Lipský’s film excels itself as an astonishing achievement of visual innovation. The titular Adele is a gigantic triffid, whose human-like maw is concretized by Jan Svankmajer’s cutting-edge stop-motion animation. A jaw-dropping face-changing (plus paunch-eliminating) process that stops short of entering the uncanny valley, and manifold variegated filters, quaint iris shots, zany cel animation, appealing animatronics (operating on those sentient vines), etc. the film is a rich seam of brainwaves from both the prop-and-gizmo and special effect sections, a laudable tradition of Czechoslovakian cinema, whose surrealistic élan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ir “new wave” era of the ‘60s, and here Lipský’s flourish surmounts the stale narrative formula and tops it off with a chase between a hot balloon and an airborne bicycle, and guess what, it is not Carter himself who takes down the villain in the finish line!

National pride is given plenty room in the character of police commissar Ledvina (Hrusínský), who is assigned as Carter’s sidekick, but a beer-quaffing, sausage-scarfing Hrusínský almost steals the show with his bang-up comic pace and miffed befuddlement, always a hawker of national food and beverage, he is also stalwart, not a buffoon to be laughed at. Gender attributes are fashioned less notably, the stock expression of femininity versus masculinity is that a woman caves in when her frou-frou or millinery is in danger whereas a man’s virility is indexed to his power of destruction, but put under the comical milieu, they are innocuously funny.

Fetchingly welding its lowbrow charm with high-wire technique, DINNER FOR ADELE is a fuzzball of goofiness, delight and hilarity, it doesn’t challenge you intellectually but leads you down its flesh-devouring garden path of unthinkable delectation, savor it at your own peril.

referential entries: Pavel Jurácek’s CASE FOR A ROOKIE HANGMAN (1970, 8.0/10); Jan Svankmajer’s ALICE (1988, 6.2/10).

English Title: Dinner for Adele
Original Title: Adéla jeste nevecerela
Year: 1978
Genre: Comedy, Crime, Fantasy
Country: Czechoslovakia
Language: Czech
Director: Oldrich Lipský
Screenwriters: Jirí Brdecka, Oldrich Lipský, John Russel Coryell
Music: Lubos Fiser
Cinematography: Jaroslav Kucera
Editing: Miroslav Hájek
Cast:
Michal Docolomanský
Rudolf Hrusínský
Milos Kopecký
Václav Lohniský
Ladislav Pesek
Nada Konvalinková
Martin Ruzek
Kveta Fialová
Olga Schoberová
Zdenek Díte
Rating: 7.5/10

 5 ) 好看

这片子让人想起《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相似的时代背景,同样夸张、童趣的想象,善恶如此分明,却不宣扬仇恨,只给你欢乐。

为什么,你现在想起捷克就是《布拉格之恋》、之春那样的,入侵、杀戮,家仇国恨笼罩下灰色压抑的人生?而本片儿跟《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都是七十年代作品,比今天的人距离洪涩灾难更近,为什么在其中看不到一点儿现在那些从书影作品到人头脑中定型的印象?

我觉得,今天人们看到的世界是隔着理性透镜的虚像。冷战以后自繇体系行使只有胜者才能书写历史的权力,做了许多工作,比如,俄式口音、熊式身材已经成了电影语言中仅次于穆大胡子的种族主义符号,廉价迅速的塑造十恶不赦的角色,比如诺贝尔文学奖几乎严格遵循时代命题:八十年代以前讲公惨极权(索尔仁尼琴),九十年代讲种族(库切)、新千年再回到五六十年代讲犹太受难(莱辛)。历史不会像福山说的那样终结,而是通过把散漫的思想格式化成理性学术,让好莱坞兼并重组其它小制作,在去政治化的消费和娱乐中固化意识形态,最终共享一种稳定的人类世界观,所谓历史的终结。但这种世界观是黑白的,其中充满了仇恨、对立,又反哺了现实,形成我们漂浮其中的世界,稳妥得令人绝望。

而且,自繇体系这套婉约的格式化手段,哪比得上从肉体到精神自古以来全套的编户齐民,被新时代降维打击,正蒙圈中。当然我只讲你球的事儿,默认不含那个一切例外的例外。

总之这部片子可以作为电影史上的田野调查,推荐一观。

 短评

伦琴和爱迪生赠予的发明机关,威尔森酒和蒲公英酒飘香的布拉格,蝴蝶标本满墙的妙龄少女,饥饿难耐的食肉植物,大侦探连破案都宛如华丽的冒险。先吃掉宠物狗试试胃口,再吃掉给你打分不及格的生物老师。从沼泽里艰难求生,就为了报当年的课室私仇。帽顶冒出的拳击套,腋窝下冒出的手枪,神探堪比特工。

6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欧盟影展 对我来说挺尬的,比上没有特列·吉列姆们的无厘头(举例《巨蟒与圣杯》)疯狂,比下没有后来港片无厘头(举例《猫头鹰》)对我胃口。

11分钟前
  • 深邃
  • 还行

3.5 要素过多。智熄中二侦探,黑了无数经典,反套路玩得不错。

15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致敬”or恶搞的典故无处不在,看的时候我在“这跟那些恶搞大电影有啥区别”和“堪称鼻祖级别无厘头”之间摇晃,不过还是要承认,这里的恶搞看起来更高级,不仅是用的都是西方的点,而且想象力真的是丰富,比007和国产凌凌漆都复杂的装置和食人植物设定,是实打实做了详细设计的,而且对布拉格和啤酒香肠的爱,也是实打实的,最主要是,人物行为模式贯穿始终,也不违和

17分钟前
  • 螃蟹
  • 还行

奇情奇趣背后,是写给20世纪的情书。

22分钟前
  • 小学生任赢赢
  • 推荐

画眼线的美籍侦探伤不起啊!简直就是福尔摩斯+丁丁历险记,超恶搞贼欢乐

26分钟前
  • 半个桃李林檎
  • 推荐

哈哈,这导演没个正常片。波斯猫顶着他的脚尖。。。其实可以译为[阿呆的点心]嘛

28分钟前
  • YYYs
  • 推荐

又名《布拉格城市观光指南:啤酒与香肠》,探案情节为次要点缀,杨大爷贡献造型诡异食人花,结合漫画和默片元素,对传统侦探类型片加以拆解。利普斯基跳脱的想象力保证了视听上的愉悦,新奇感是有的,但整个故事内在的松垮和驱动力缺失,并不足以靠表面的小聪明、小机关来弥补,因此走向后半程的潦草疲态也就在所难免了,当然不细究来看,仍是一出诙谐好玩的异国小品,主人公神似捷克版波洛+007合体。

33分钟前
  • 仲夏之门
  • 还行

捷克人民欢乐多,科学怪人007

35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修复的质感真的很棒,那种特殊的平滑效果。普帧与定格的完美嫁接。通过定格样式来绕过当时技术上无法通过特效达成的「奇皅」(真字面义……😄) ,而且真的生动又恶心……是完全可以触动并抓住观众的。还有给吊缆做的模糊效果,实在是太可爱了。尤其是在技术不断升级,而滥用却比技术升级得更甚的当下——这也是杨洁导演的「西游记」常常给观众带来的感触。另一个印象深刻的点在于贵妇回忆时的一张张静态画面,结束时的最后一张画面在抖动,旋即剪接到贵妇闪动的双眸。这个抖动与剪接,不容分说地把「回忆」这个过程打包塞给观众,有力而无形,把贵妇、观众、回忆缝合到一处。属实先锋。

39分钟前
  • Hiina Kapsas
  • 推荐

欧盟影展,百丽宫陆家嘴luxe,2015年修复版,8.4分实在是想象力爆棚,天马行空的喜剧佳作,将各种元素无厘头地熔于一炉:不仅有科学伟人爱迪生诺贝尔伦琴(反映时代)…以及音乐大师莫扎特,竟还有李小龙的功夫双臂,东欧人民在电影脑洞上从来都是不拘一格独树一帜男主分身的设定和一袭黑衣的标志几乎把《佐罗》和《黑郁金香》完全copy过来(话说英俊的Docolomanky有几副特写真的很像阿兰德龙,他还出演过decca电影版的歌剧《奥涅金》),而做脸的创意把《碟中谍》是远远甩在身后Fiser谱写的音乐与漫画性质的情节配合得无懈可击,那些定格动画真的恶趣味十足

40分钟前
  • 余啸
  • 推荐

好喜欢老电影的质感,我可太喜欢侦探片了。昨天看小小乔里的花能蛊惑人心,今天看的花能端茶倒水和吃人...植物学真迷人

43分钟前
  • 27号侦探社探长
  • 推荐

@ 欧盟影展2019 SZBC | 食人花全片最可爱女主。众所周知美国侦探都是gay哈哈哈哈哈。定格动画太史云梅耶了,全片恶趣味满点( ̄∇ ̄)

48分钟前
  • Virgil
  • 还行

去年在欧盟影展发现百看不厌的《消防员舞会》,今年又撞见这部中二侦探神作。全程叹为观止,捧腹不已。比无厘头更无厘头,更有想象力,更精于制作。各种奇装异服、神仙道具、奇葩情节,在破绽百出的行为逻辑里塞入多如雪花的高概念,还半致敬半调侃地插入诸多古往今来的侦探元素(东方列车肯定是cue阿加莎奶奶)。史云梅耶的定格动画更让此片如虎添翼,不禁好奇利普斯基这个怪咖导演脑子里到底有多少新奇想法。至于意义,意义只是那些不懂幽默的人的遮羞布。不是“止于搞怪”,而是超越搞怪,让搞怪解构搞怪,用搞怪建构世界~捷克喜剧真是一座巨型宝库!捷克人民似乎有一种高纯度的信念感,他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走进那种荒谬的境地中,而不在乎世俗的观念,这种纯真的力量是可爱而伟大的!

53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全员发痴犯傻,一本正经出了无厘头的趣味,何况还有鬼马神经的花式道具,配合史云梅耶奇诡绚烂的定格动画,太好玩了。男主莫名其妙综合了李佩佩和猪猡的面相。布拉格好美,才逛一天哪舍得办案。#WeAreOne#

57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定格+真人,史上装备最全的侦探智斗恶魔科学家,笑料足,脑洞大,充满东欧式讽谑喜剧味;各种新奇设备的加持,为简单欢乐的破案提升“技术”参数。身披黑袍屋顶行走,如佐罗附身,身形殊异的双侦探模式+不死的“莫里亚蒂”第二可持续拍成系列。另外,可迅速美颜+减肥的神奇药丸请给我来一百颗。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捷克斯洛伐克导演Oldrich Lipský的浮夸奇幻一向不对我胃口,这部也一样。唯一让我感兴趣的是道具、建筑、室内、家具上处处可见的新艺术运动装饰线条。浓调重彩的风格化视效也比较成功,联想到几位捷克动画大师使用的是同样的调调,而且这部电影的确使用了许多平面和定格动画。

1小时前
  • 只抓住6个
  • 推荐

捷克的沙雕喜剧侦探片,定格动画的阿黛尔装置加上真人很奇妙,看到李·佩斯饰演的大侦探搭上了东方快车去埃及破金字塔被偷案,你就知道这会是什么奇怪的东西了。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东欧电影瑰宝多。魔幻侦探片,搞笑加猎奇,艺术价值如此高的cult电影,不看可惜,不可多得。今年欧盟影展字幕翻译质量相当高,非常好。

1小时前
  • SleepWalker
  • 推荐

每次看六七十年代的喜剧片,都在想现在这些笑料早在四十多年前几乎都被拍完,而且四十多年前已经开始在拍反类型侦探片了

1小时前
  • typacm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