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里不谋而合地出现好几部“贫民窟美学风格”的影片,毫不例外都将镜头对准了战火纷飞、民生凋敝的地区,继而揭露亚非拉国家的丑陋和阴暗面。而拍摄此类题材影片的祖师爷要数张艺谋导演,他在90 年代登上国际影坛巅峰的几部代表作《秋菊打官司》和《一个都不能少》都是此类风格的典范:纪录片的粗糙画面,职业演员与非职业演员的混合编排,以及用人群中偷拍的方式创造出别树一格的现实主义美学系统。 然而,在大导演面前,不论是黎巴嫩的美女导演娜丁·拉巴基,还是这位初露锋芒便登上戛纳竞赛舞台的埃及新导演阿布·贝克尔·舒基,都要逊色三分。准确地说《何以为家》和《审判日》都只是“伪现实主义”影片,尽管两部作品中都有直面描写艰险的社会环境,以及遭受极端苦难的人物,但是这种摆脱不了刻意卖惨的叙事策略里其实混入不少戏剧化处理,令影片呈现出更通俗或煽情的质感,结果自然是模糊了影片本想传达或批判的的焦点。 这部导演处女作有着极具观赏性的好莱坞底色,公路类型片结合面容扭曲而心地善良的主角,说是低级模仿版的大卫林奇也未尝不可(《史崔特先生的故事》+《象人》)。男主角寻找家人的动机,与他和小男孩一路上的经历遭遇,均带有似曾相识的经典套路。主角感怀身世,以及对人性善恶的展露,完全盖过了对麻风病人的现实关注。这部且说不上是沦为消费苦难贫穷的作品,但是让主角直白喊口号的抒情方式却难以匹配如此粗砺影像的深度。
说太刻意,太假,太拙略的人,说每场戏都很假的人。你们应该没有去过埃及?所有场景和人物反应都很真实,连笑话都特别埃及。我却觉得这部电影真实得可怕,我反正是全程揪心,想看又不敢看。世界有时好陌生好冰冷,有时又好温暖。很久没有电影真的不懂我了。提醒自己要善良。这世界这么多苦难,要珍惜眼前呀。
开篇以为是埃及版本塑料王国,最终是个相对治愈系的公路小品。社会的多余之人,需要强大的自我愈合。这依然是个题材型作品,处女长篇即入围主竞赛,戛纳的确需要保有第三世界的良心代言人。
对新导演的处女作来说,这么拍倒是一个安全的路子,套用类型框架,在整体的叙事节奏上就不会犯什么错误,也能保证片子的可看性。这虽然是一把双刃剑,但对于还没有找到自己个人风格的导演来说,是一个比较安全的做法。选择关照社会现实的题材,选择来自社会底层的非职业演员,用麻风病人的身份去看埃及社会的众生相,将苦难一网打尽,用精准的手持摄影拍出来,完全是三大那种美学套路的产物,它的完全度非常高。作为一个不熟悉埃及社会的观众,我很难断定导演是在刻意地消费苦难,但从创作的角度来说,这部电影可以给新导演一些思考。对比同类型的《过昭关》,你就知道《审判日》的厉害了。★★★★
#Cannes2018-05 人物本身的力量超过影片,麻风病人站在镜头前,就给人以凝视一个异类的同类人的震撼之感。处女作品的弊病在于话说得太满,不留给人回味的余地,而且创作痕迹过重,语言不是从当事人口中自然流动出来的,就变得有些造作了。
开头有点像史崔特先生,后面用公路串联底层问题,但剧作音乐用力过猛,视听亮点阙如,终归是一种关注水平,主竞赛有点凑数了。
或许老套,但也或许是近年来难得的诚恳动人的公路片,作为处女作非常值得鼓励。PS:某些说大写正面歧视“麻风病”和埃及的短评,真是穷尽心思博出位,以最坏的的恶意来抹黑导演的意图。
#Cannes71# 唉这种片子就是你不喜欢还不能批评他那种…而且搞不好就会拿影帝,希望评审团靠谱起来言出必行不要搞政治挂帅谢谢了。音乐聒噪到完爆印度片,讲政治高度堪比美国主旋律。推新人可以理解但是麻烦标准统一一下谢谢。这片也就比肯尼亚拉拉片稍好,但进主竞赛…福茂老师请别淘气了!
三星半。选择残障人士为主角,真实感无形中增加。但开篇节奏着实冗长,部分源自新导演不够果敢,另一部分则来自观者对主人公残酷生活的难以适应。好在后半程对主人公身世的探索没有卖惨,而是以细微情绪表达人们日常所见,却从未感同身受的无奈。若能去掉那些生硬的人性口号,会更加动人。
只拍过ppt的人处女作这样很不错啊。音乐本身厉害(用得有点太煽情)。埃及版TFP。Tireless.
这应该是我第一次看埃及电影。开头觉得就是一个第三世界卖惨电影,后来渐渐好一点,但还是觉得略显刻意和套路。配乐一响起来就觉得突兀,不是不好,就是怪。
我知道你们中有很多人觉得刘敏老师只是人脉厉害,实际上人家是至今唯一一个看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人。我仔细想了一下还真是。但终究是一个失败的埃及新现实主义尝试。关键是,作为一个拿着钱干活的影评人,你得搞清楚人家失败是怎么失败的,不是抒个情就完了。
我也拍過一個流浪漢為主角的短片,老實說觀眾看的很沒耐性,以長片處女座入圍競賽片,而主角的臉是重點但不是因為完美無暇,覺得勇敢
有点不好评价,毕竟是个挺底层关注的片子,有力量的地方,就是在于它真的敢去直面这些并不美的东西。作为观众我也从一开始的排斥到 慢慢接受男主的脸与手。一方面你觉得它在消费这些苦难的人,另一方面也觉得他确实让你在关注他们。但是视听本身实在太普通了,还有些喊出来的煽情,作为电影还是不够好
这片进个北京电影节的主竞赛还差不多吧……
8分。看完哭得眼泪鼻涕一塌糊涂。即使如此,还是觉得这部从学生毕业作品一步冲上戛纳主竞赛的影片更适合放在一种关注或者平行单元里。难能可贵在于让观者从直面一个主流审美“丑”的边缘人物到能逐渐接受并被带入故事、被打动,从他者的视角观察周遭世界而歌与泣。好看。观影于戛纳Olympia 2。05/10/18
一次失败的回乡之旅和重新找到的生活之味,两个孤独心灵的旅程和一段父子之情的诞生。影片直到结尾才在某种程度上跳脱了一点因太过于常见而产生的陈词滥调之感:生活不会变的美好,我们需要找到的只是生活的味道而已。
20191115 On flight Air France from HKG to Paris CDG
评分这么低 现在的人们心肠真硬啊
Sundance乱入Cannes
路过了金字塔,趟过了尼罗河,下次回来你就长出了双腿,照着镜子我就愈合了伤疤。叫奥巴马的男孩就是美国总统,叫穆罕穆德的朋友都是伊斯兰先知。动物会直接去天堂,我们却要经历审判日。至少那天我不必带着面罩,站在人后祈祷,可以在河中洗澡,在火车上听歌。相信父亲的承诺,就像相信我们终将平等。
一部充满了一种关注气质的主竞赛。导演用鲜活的影像唤醒对边缘人士的生存状况的关注。意外不可预料,你我都可能有朝一日成为边缘人士,在一个制度和意识的双重缺失,包容度极低的社会,我们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