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个电影到家已经半夜十二点多了。没来得及整理想法,单纯觉得去电影节这个形式真是太好太幸福了。巨大的屏幕对人的吸引是致命的。电影就应该配上你喜欢的影院,不是AMC那种,无所谓是否有爆米花。我始终爱不起来演唱会的粗糙场馆,只喜爱林肯中心这种设计过的演出空间,因此在alice tully hall看滨口龙介,外加映后Q&A,简直是幸福叠着幸福。顺便说一句,还是应该支持独立影院,或者选一个你觉得有故事的影院。
滨口龙介近年太火,几乎没法忽视。《驾驶我的车》因为有村上春树的滤镜叠加,是我去年看过的最喜爱的电影。《邪恶不存在》故事性人生性很弱,更像是给音乐配的片子。他写了这样一个在中国完全不会发生的故事,对在场的每个中国观众来说是个很滑稽的讽刺。虽然嘲讽的是人类活动,凸显的大自然的纯粹和美好;然而真正邪恶的是连听证会都不会开就直接划地开发的做派,这套程序没人比中国人更熟悉。况且很应景的许姓老板正在制造头牌社会新闻。几次哄笑,我不知道别人在笑什么,我笑的反正是这个滑稽对比。电影的手法算不上精巧,演员也算不上演技好。表情僵硬,对白也比较尴尬。小姑娘跑动起来是灵的,像小鹿一样。眼睫毛浓密地绽放在大荧幕上,纯天然,纯胎生,美感幼嫩又清澈。纯粹和清澈,就是邪恶的对面。
导演说这个片子要看三次才能看出超脱感来。我相信他。cinematography非常好看,音乐出色,我能想象在电视上反复播放3天,偶尔抬头看两眼,洗眼睛也洗耳朵。我想的是能有这样出色cinematography和音乐配乐的导演,真是好幸福。中国的创作人完全没这个福分,首先别看乐夏搞了好几年,自娱自乐行,国际范儿的乐手还是没有。音乐作品也大多局限在几个元素里。有情感但没音乐。其次我们这代人的故事不知道谁能写好,眼看创作在断代。真的不能总在看国师们拍《志愿军》吧。电影节不论是日本还是韩国,乃至越南都有出色的作品。中国似乎就是张律跟王兵,这两个说实话都不太能代表大陆,前者更多用韩语搞创作,后者基本被禁。
本届澳门亚欧青年电影展一场热门的大师班在澳门英皇戏院进行,滨口龙介导演亲临现场,诺大影厅座无虚席。 有缘分的是,抛开书本曾分别在7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和7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专访过导演两回。 滨口龙介导演在影展现场,针对自己的创作历程、个人影像风格、创作经验进行了详细的分享。以下是大师班现场对谈实录整理:
骨肉受到攻击,当地人会本能地“反击”外来者。半箭鹿伤害的是同样有冒犯属性的入侵一方。一位自负的父亲,没有足够的能力建立责任心保护好女儿,而他也抗拒着任何人和事对自己的挑战。
如同角色的状态,这片桃源也是狭隘的。郊区的平衡建立在它的隔绝之上,在当代人类活动无法全部隔断的状况下,郊外还是都市的探讨绝对有重要意义,可实在是没有想要深入。音乐的突然中断,暗合闯入者的突然到来。
一颗长镜头的调度实在巧妙——落在父亲背上的女孩。整篇末尾,是父亲寻不到的女儿。故事的叙述逻辑更多依靠了摄影机的运动,以及一以贯之的出色剪辑。过往主题之后,滨口(意欲)讲述的故事同样是一副完备的剧作。脱离了都市环境,暴露出设计,无邪之境的袅袅炊烟只作背景功用,远没有形成生动的自然画作。
一早看到字幕组出中字了,马上下载。(一开始因为声画不同步分心了一会,后面就很能进入了)
因为正好最近在读《那些欢乐时光》,对滨口的创作和审美追求有了更多了解,尤其是声音理论。那段gamping 宣传片的旁白真是离“美好的声音”最远的了。说明会上,男职员唯独一次没有拿起话筒,下意识地回答了村民的质问,那声はい是带着真诚的。劈柴后声称是“人生二十年来最畅快的瞬间”真是可疑。应该说,滨口是以这种方式,不带感情的真诚的声音,和糟糕的表演性的声音,区分角色的世界观。
女职员上一份工作是护理,和同伴相视而笑,《欢乐时光》对于演员们是很珍贵的经历吧。
关于Hana的死,到结束也没太明白,不知道是蒙太奇还是写实,漫天的大雾确实是在男职员倒地才消退,但想想应该是后者,父亲看见在危险边缘的女儿选择不发声不行动,也许是顺应鹿的习性,给生长于这片土地的精灵——hana真正理解和回归自然的自由。邪恶在自然中不存在,是在利用自然的无知人类中存在。
一开始父亲接hana晚了,开车把正在玩躲猫猫的孩子驱散,呈现了有机和无机的两条逻辑,与后文呼应。
关于镜头语言,村民们看到野山葵和半矢时采用了正反两种镜头,自然也在看着人类。前半段自然描写以水流和森林为主,多是不带反思的日常行为,后半段则出现了更多动物,并且“对峙”感更强。整部片子除了末尾寻找hana,更多是固定机位,呈现客观叙事;而配合不间断的寻人启事广播,摇晃的镜头、湍急的水流一下抓住观众的心跳。类似的主题联想到《北国之恋》那场风暴。提案在现实和视频会议中错开落下,也是对技术的讽刺吧。
关于配乐,确实片头插曲出现时有些诧异,滨口好像很少让音乐如此有主导性。但依旧很享受他的台词,以及创造出的空间氛围。
不到2小时,一开始觉得时长不够看不过瘾,看完觉得基本把他想表达的说完了,而且看不到说教感——那样就跟滨口自身的哲学背道而驰了,相比之下,《怪物》的态度比情节更令人窒息。
男职员说“那简直是天衣无缝的计划”,就跟他根本没劈过柴,一斧头下去被木头嘲笑,别瞧不起自然了。
終於能在大銀幕下看到這部電影,我真的非常非常喜歡攝影和配樂,兩者相得益彰、相互襯托,將美好的森林景緻和鄉村風情呈現在我們眼前,電影的用色也讓雪景非常突出,風景紀錄片都未必能這麼美。
表面上電影的主題是看似非常政治正確的環保與大自然,不過我認為更深層的意義在於疫情下的迷惘與自省,檢視在更加艱難的環境下,我們的選擇應該是什麼?我們該往哪個方向靠攏?電影極簡化了對白,很多時候我們是站在觀察的角度去看角色們的行動,而站在岔路口的他們的選擇往往是人性的其中一面,他們的迷失是可以代入我們自身去體會的。
再說到最有思考價值的結尾,其實我一直都不願意去回想或深究最後的結局⋯⋯但也不得不承認這部電影的結局才是最有意思、值得去深思的。
一開始跟很多人想的一樣,一頭霧水、莫名其妙的,很草率的結束了。但回到家之後甚至這幾天思考下來,卻有一些不同的感覺,所以就決定寫下來了。
我並沒有想要去探討為何巧會突然謀殺男職員,也並不想去想這一切發生的原因。因為我覺得在這部電影裡,「原因」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怎麼去解讀這個「結果」。
在濱口導演塑造的氛圍下,我是全身心的陶醉在這樣的感覺裡,在這樣的氣氛感染之下,恍惚間,使我一度相信了:或許邪惡在這個美麗的小鎮真的不存在。小鎮居民和樂生活、可能成為侵略者的開發公司職員動之以情萌生想要留下的念頭、整個開發計畫或許面臨崩解而危機即將解除,我們將迎來雖理想化但皆大歡喜的俗套結局⋯⋯但導演告訴我我錯了,是我太過單純,也太小看了他,對於角色們的所作所為我都一廂情願地往善的方向去想,根本上地無視了一些不合理的小細節,甚至不曾去細想或懷疑過。我下意識的覺得人性本善,而忽略了可能存在的惡。濱口導演直接推翻了前期的鋪陳,撕裂了所有人戴起的面具,告訴我們,人心太難有所覺察,或許所有人都別有用心、各懷鬼胎,或許每個人都不能相信,或許只是我們不願意把人往壞的地方想。
我開始會去自我懷疑:「人性本善」這樣的想法從命題上就是錯的,邪惡從來不可能不存在,我們不得不承認「人性本惡」才是人的天性。我看到任何良善的人事物,是否背後都有著不可說的陰謀論?我是否該對任何事保持惡意的懷疑?我認為濱口導演本質上是藉這部電影戳破了幻想的泡泡,將人性最醜陋的一面拉出來摧毀了我們選擇去相信的人性。
在艱困的環境下,惡才更容易顯現。邪惡從來沒有不存在,是我們不自覺地去忽視潛藏的惡意。在疫情的背景下,我會覺得導演是想探討在疫情後衍生的困境:人與人之間到底何謂信任?我們能在信任的基礎下維持良善的表面嗎?也回扣了我認為的主題:疫情下的迷惘與自省。這也是我現在正在思考的。
《安娜四个夜晚》&《邪恶不存在》
想把这两部放一起写评价还是比较偶然的。一是一直以来想认真写一写Skolimowski电影中的声音元素,二是看了《邪恶不存在》后偶然发现滨口也在快速进行一个从以对白到以声音+影像为主体的改变;就想大致写下一些短时记忆点,帮助之后(希望申请结束后能找寻到时间)长评打下基础。运用戈达尔的话说,我是在为之后的长评写电影剧本。
Skolimowski给我的第一次震颤源于“EO”,看到EO是在听到turangalila symphony现场后不久;但其令我对声音认知的改变却远远大过后者。原因大体是:首先,Skoli将梅西安想用音乐表现出的色彩投射到了屏幕上,再使用高速运动的放映机快速或慢速地移动影像;以呈现一种听觉-视觉,甚至听觉-视觉-感觉的双/三重观感。当然,skoli那里的音乐复杂度远远不如梅西安,仅仅停留在Ligeti的微分呓语(或Cage的噪音序列)罢了。不过,很难想象未来有人可以凭戏院屏幕这一媒介,以skoli的方式及类似的完成度,表现更复杂的音乐,例如B.A.Zimmermann(Skoli其实尝试过他,但不尽成功);或许我们得求助AR/VR。
Back to Skoli,不得不说,他不是1st tier的导演;对我而言他几乎唯一的亮点只是上述所言。当然在《沉默的怒吼》中有其他值得说的,例如skoli如何利用80年代的“当代影像”复活被禁止的“档案影像”;也可以直接说,如何用影像唤醒另一影像。这点亦非常有趣,可惜也只是妙手偶得。(当然,你也很难指望一个导演一直在复活他之前的影像吧...)
为何将《和安娜的四个晚上》单独拎出来说?Skoli在之前,以及之后的电影中,大多是用快速移动的交通工具来激活影像。早期其最喜欢拍的车祸(或载具的突然停止/启动),类似于引发炸药,将过去残留的画面一笔带过的同时开启了崭新的空间。以及晚期《必要的杀戮》以及EO中的直升机/无人机的低空“掠摄”(掠食+摄影)。但在“安娜”中,所有的交通工具均来自画外,指示交通工具的噪音亦在不断在撕扯着画面;主角成为了一个完全被动的个体,被虚拟的配音控制,同时被随时可能出现的、来自现实的噪音而恐吓。主角的”四个晚上“均是在安娜的房间,这一同时拥有着逼仄的物体空间以及宽阔且空白的声音空间之场域中度过的;其成为了一个纯粹的声音感受者及调查者。
不过,要说最容易被注意到的声音+影像,自然还是飞行物在低空的“掠摄”。《必要的杀戮》开始那段低空镜头极度有趣,特别是男主被击晕后,绕着男主三重旋转的“掠摄”。一开始的想法是将这三重加以分级,但发现似乎将哪一重算作第一重都是情有可原的,而从哪一重开始描述又似乎不够公平;但纯粹的文字又必须分前后(或许可以搞个啥拓扑图形,留待后人吧),敬请读者公平看待以下三重“掠摄”:
——离男主最近的,从外围向内部聚集的,由于直升机绕男主旋转而被吹向男主的沙子。影片中呈流体状。似有突出男主位置,以及增添画面多样性之功用;
——也在画面中的,以固定角速度围绕穆斯林男主旋转的美军直升机。是不断流向画面中央之沙子的推动力,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了画面本身旋转的可能性;
——无人机(或是另一架直升机)拖着摄像机,绕着前两重“掠摄”以不同角速度旋转所拍摄下的镜头本身。由于美军直升机正在旋转,这一画面本体的大幅度旋转得以成立。而这一维度的加入,令此镜头相比起安哲某个固定视角,直升机围绕偷渡船旋转的镜头多了一重观赏乐趣。
————————————————————
滨口在《邪恶不存在》中对配乐的应用过于生硬。有趣的是,《邪》和EO及Essential Killing中有极为类似的镜头。前者使用音乐家石桥英子的一段较长的,亦当代亦古典的配乐;搭配各类fancy却毫无内容的长镜头。Skoli则是用Ligeti式音色及不应在影院中出现的音响强度,搭配过饱和,甚至加红色滤镜的“掠摄”镜头。前者对配乐的应用令我想起了“Undine”中缠绵的巴赫,或者洪常秀时常用以贯穿全片的某个浪漫主义室内乐的动机。此时音乐同影像几近完全抽离,更似一种“氛围乐”。或者,我们也可以极端一些:此类利用了“氛围乐”贯穿全片的电影之意义,仅仅只在于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此“氛围乐”的预告,或潜意识。这样一来,观众在之后听起巴赫,就能想起他们当时“Undine”中所感受到的情绪。
情况在《邪》里稍显复杂,但类型是大致相同的。一是滨口并没有使用大众熟悉的配乐类型;二是这样一个“动机/氛围乐”时间长,形象突出。《邪》的音乐使用是间于skoli同《独自在夜晚的海边》/“Undine”之间的。从早期浪漫风格出发(舒伯特),无缝隙地转向了Ligeti;似乎是预示着大自然及人类社会间的平衡将在不经意间被改变。但并不一定是“由好变坏”,而是类似影片末尾这样“一波三折”的权力网络转换:
无形的枪声——受伤的鹿——似死似活的女孩——丛林保护人/谋杀者的父亲——丛林“加害者”/被害者/由活转向死的‘外来人‘
(这里我偷懒,直接将主要元素并列在一起;这部电影应需要一个很大的网络及复杂的拓扑关系才能将所有形象拼合在一起)
滨口的人物关系从来不会如同是枝裕和一般。后者只是在一个缓慢被揭示的形象上轻微波动;而前者确是一个充斥着言语(《邪》之前几乎所有长片),或我现在还难以解释的“声音——影像”的混沌系统中(即是《邪》)演变。
滨口这一尝试是极为冒险的,敢于从其熟稔的对白式电影中迈出巨大一步。虽然《邪》对我而言完成度并不是很高,但确已足以作为样本分析。
这片子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出来好坏的,它就像是一杯苦咖啡,得慢慢品,细细嚼。
导演滨口龙介,这哥们儿真是个有想法的人。他不是那种喜欢走寻常路的导演,这次他把镜头对准了自然和人性,用一种极简的方式讲故事,但却让人心里那个震撼啊。
电影开头和结尾的设计,真是巧妙,就像是在告诉你,生活就是个圈,转来转去,最后还是回到了原点。
电影里的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和苦衷。
猎人想要猎鹿,小女孩想要找到羽毛,外来者想要完成项目。这些欲望在电影里交织在一起,最后导致了一系列的悲剧。
这不就像是咱们自己的生活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有时候为了达到目标,可能会伤害到别人,甚至是自己。
电影里的环境,那个冰冷的感觉,真是让人不寒而栗。
我在想,这是不是就是导演想要表达的那种自然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人类总是想要征服自然,但最后受伤的往往还是自己。
结尾让人惊掉下巴。我看完以后,半天没回过神来。它不是那种大团圆的结局,而是让你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这种感觉,就像是你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那些无法改变的事情时的那种无奈。
电影里的声音和影像,真是让人印象深刻。滨口龙介导演在声音上的探索,真是让人耳目一新。那些声音,不仅仅是背景音乐,它们就像是电影的另一个角色,讲述着另一个故事。
说实话,这电影不是那种能让你轻松看完的。它会让你思考,会让你感到不舒服,甚至会让你质疑自己。但我觉得,这正是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它不回避那些难以启齿的话题,不害怕展现人性的阴暗面。
它可能会让你感到沮丧,但也可能会让你看到一些平时忽略的东西。这电影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生活中的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
文章来源:电影咖啡 觉得值得一看,想看原片的可以去公众号:电影咖啡 免费无套路,不用谢
#2023 CIFF 为数不多最为期待的一部了。从当天工作日傍晚爆满的影厅以及门口一堆排rush only的长队,可见这部影片人气之火爆。
我虽然只看过一部滨口龙介,但对他印象特别好,特别期待,他蛮有可能成为我特别喜欢的导演之一的。因为影院座无虚席,我已经提前十分钟入场了也只能坐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前面两排人的头几乎挡住了四分之一以上的屏幕还有字幕,我全程只能挺直腰杆歪着头为了能看清字幕,还好这片子对白不算多,很多镜头都没有对话。我对电影的热爱让我挺直腰杆侧着头使着劲看完全片,不觉得一点累和麻烦,只觉得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平复。
这片子如果没有结尾那两分钟,我可能只能打四星,但这个结尾几乎是我看过这么多电影里面最最最令人印象深刻目瞪口呆意想不到出人意料的结尾之一了。看完之后我嘴巴睁的大大的,缓不过来,惊了。因为这个结尾简直跟整部片子的发展基调很反差,像是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神来之笔平地惊雷,怎么也让人想不到啊。我写下这篇影评之时还没有看任何短评,我其实到现在都还有很多东西想不通或者说在思考,我其实蛮迫切地想看看其他人的理解和看法,但为了不先入为主影响我的思考我先自己写自己的再去看别人的。
这片子刚开始给我的感觉就是真美,镜头语言用的特别好,冰天雪地,丛林小屋,蔚蓝的湖水,摄影绝了。整个片子摄影就,镜头调度可以说炉火纯青,视觉上特别享受,美感拉爆。而且拍摄地的自然风光也确实好。
之后人物的刻画其实我觉得比其他其他作品也没有那么细腻了毕竟这个片子到中间故事性还蛮强的,剧情也蛮简单直给的。这其中最出彩的一个当属男agent,他从一开始做pre时候的那副嘴脸,到后来成为返璞归真的搞笑担当,真的很反差很立体一个人。一开始就觉得他不过是个利欲熏心不把村民利益环境保护责任放在心上的恶臭商人罢了,然后办事能力也不强的孬种,后来从第二次回村里的路上开始,这人突然感觉跟开了光一样怎么变化那么大啊,突然想通了想田园牧歌出家了?我对他其实是深信不疑的,我不觉得他是为了拿下项目,说服村民装的,我感觉他就是个也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苦逼打工人铁憨憨,没啥心眼。我其实蛮喜欢这个角色的,他真的承包了很多笑点。我感觉他身上并没有那种商人的精明,他只是个被老板拿捏的苦逼打工人罢了。dating app match那我真笑了。女agent人真的蛮好的,很能共情,也是真的有良知的人。
至于那些村民,其实我并不是很喜欢几个主要人物,那几家子人我都不喜欢,尤其那几个男的,不知道为啥。感觉阴森森的神经兮兮的。最喜欢的是小女儿,真的好可爱好漂亮呀我的妈呀。简直了这个小演员。
就整个片子的vibe一直都四平八稳的,剧情也一点不复杂,也很滨口龙介的风格,但其实全片一直有很多铺垫和暗示。片子的最后我真的真的现在还想不通,我觉得他一定是临时起意的杀人而不是计划好的,因为他是真的又忘了去接女儿了。可是我还是想不通啊,为什么在看到女儿和鹿的瞬间做的决定是杀人呢?难道不是先跑向女儿吗?我其实刚看到的时候有怀疑是不是和女儿一起下的套,就是为了引他去远处然后做掉他。emmm但这说不通啊,他明明一拍脑袋就是又忘记接女儿了,这是个偶然事件啊。还有就是女儿到底为啥迷路那么久,我个人理解是她看到了中枪受伤的鹿,不想离开,因为知道自己一旦离开鹿就会死成为看到的一具骨架尸体,善良的女儿选择呆在原地等大人们来找她。可我还是想不通她爹为啥要在那个时候勒死他啊,可能因为那是唯一一个包括女儿在内没有任何人会看到的绝佳机会?这样一来死无对证没人会知道他死哪去了,走丢在树林里也太解释的通了。他可能在那瞬间自己的邪念一下子涌上来被冲昏了?一下子下了杀心?聪明的他可能早看出来或者认为男agent只不过是为了完成工作故意装作对村子关心在乎,其实很虚伪,只不过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当地情况,表现出一副愿意虚心学习请教的样子。但是为了保护村子的利益杀人实在有点过了吧。。。。。。搞不懂啊。。以及小女孩最后是被中弹🦌攻击晕倒了,人应该没事对吧。这个故事我真的,感受很复杂。
其实在看到后半段的时候我就在想,片名叫邪恶不存在,目前看来是个蛮peace and love的故事啊,资本家很当地村民纠纷也是蛮正常再常见不过的冲突,那evil到底在哪里呢,这片子难道就这么不疼不痒的也没个高潮吗。直到小女孩失踪开始心一下子紧了起来,但隐约觉得不会有啥大事,我的推测最多就是被中弹的鹿攻击了这个我是猜到了的。
我真的很喜欢带反转的剧情,这片子狠狠把我惊呆了。配乐也很棒,镜头语言也很棒,氛围营造得也很棒,我觉得我真的蛮喜欢这导演的,之后有机会了慢慢打卡他的其他作品。
这…只能说过誉了…
在威尼斯连看了那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电影后,这部平和自然的片子让人感到一股如山泉般的清澈
好低的成本,好高级的叙事,好长的镜头,好猝不及防的结尾
邪恶可能来自冷漠的公司领导,开枪的猎人,也可能是感受到威胁并且孩子受到伤害的父亲。他看到了男职员对于这片地和生活在这里的生物的冷漠,将对这群人的不满发泄在男职员身上。于是在没有人的森林尽头,Evil exist,但是Evil doesn't exist。
这一届主竞赛的一股清流。鹿只在中弹且无法逃跑的时候才会攻击人类。可惜他勒死的不是猎人,而是一颗子弹。
#FNC# 很欧洲电影,如此抽象又如此直白,将剧作抽空为结构的极简主义像是一种为避免露怯而创造的掩护,创作原点亦决定了石桥英子的音乐替代影像占主导地位。对片名的扩充性阐释或许是“邪恶之根源不可见”,猎鹿人与资本家作为元凶完美隐身后,被当作工具或子弹的底层民众自然而然就承受了所有伤害;影片的第一次视点转移非常有趣,仿佛一种对二元论的打破,随着摄影机进入人造城市的语境内,滨口前作当中多次出现的种种元素(媒介、两性关系、表演)忽然借由对白呈现,我们能以此为途径来管窥滨口的创作者立场,所谓的生态平衡系统不仅仅是针对人与自然,或许也可以将阶级或法律或一切囊括其中。最准确的评述要等到"Gift"的释出。
84/100 耐心、稳健地建立万物的秩序,万物的秘密和美丽的色彩光线肌理固然存在于本源的空间中,而不一定在语言、信息与情节中。长时间的讨论节奏和偶尔突然出现的异样,皆在故意提供扰乱和挫折感。电影的作用便是慢步追踪那一些无法被完全理解和完全追到的事物本质,人们只能试着去理解难以理解之物。 的确存在某种滨口对《蜂巢幽灵》的呼应:像孩童第一次接触世界的秘密与黑暗时的源初感受。
令人失望的不是主题或语调的变迁引起的不适,而是预设凌驾于人物和情境,故作姿态的作者相,那些山川,树林,野兽和村民本不存在任何恶意。过往魔法瞬间的诞生往往产生于人物之间意料之外的互动引起的电影与观众的互动,在本作中互动是一早就注定要发生的,所有的沉默和对峙都在通向一场不栽赃的凶行,几场室内戏固然好是因为它兜出了隐性的博弈,而当博弈亮出现实的獠牙的时候,即便没有落入哈内克式的道德陷阱,电影的自由也不知所终。
滨口龙介还是那个滨口龙介,前面有多轻盈,最后就有多窒息,邪恶真的好像不存在。
在这个电影节遍布邪典各种大尺度轮番上演的年代,看到一部如此清新平时如同冰山融化成的河流一样的小片,怎么说呢,refreshing。滨口实在是太善于着眼生活的细微之处了,公司职员被劈柴打动的时刻,全场的观众都跟着感动地笑起来。人类本就属于一些没有顶棚的地方,劳动带来原始的欣喜。选址在小鹿饮水的地方,本该担心的,就是愚蠢啊不,勤劳的人会不会伤害动物,而不是翻过来啊,笨蛋。
7.0。濱口的圍繞林區的旅遊開發探討了城市人與鄉村社群、人與自然之間達成平衡的可能性。在劇作結構轉向平實的同時,他探索了更多樣的視聽手法。只是全片的剪輯都略顯粗礪,外加上結尾留下的迷局,也許與另一部新片存在某種觀看上的關聯。
稳健的、虚弱的影像,对自然的敬畏令滨口胆怯,即便主动发出游戏的邀请也难以消解,譬如简单的劳作建立同频,车尾视角与景物挥手告别。反倒是女孩在山林中畅游的寥寥数笔,达成了宫崎骏式的平衡,童趣与危险并存。室内戏回到滨口的舒适区,在景框限制下再次施展表演的魔法,鸡同鸭讲的神游,或是看穿却不拆穿,试探与默契压倒对抗。结尾观感飞升,维持强烈的秩序性又轻松将全片推倒重开,一锤定音的收束——邪恶的一体两面,自然和人类,无所不知与一无所知。
大银幕。最讨厌的那种电影。毫无疑问滨口龙介已经掌握了三大电影节的通关秘籍、制胜密码,可这或许正是我被狠狠恶心的原因所在,结尾那场戏真的“算计太深”了,多么自以为是,恰恰印证了本片的惺惺作态。部分时候在剪辑上的“异常”也根本站不住脚。从来不认为这样的电影就是好电影。#LFF#
4.5 小屋炊烟被照出丁达尔的那一刻我就知道,滨口开始他的魔法了。
四星半。一个极为缓慢、沉默、甚至显得平淡无奇的开头,但等到第二次几乎同样的场景/事件发生时,竟然仿佛有魔力般成立了,有点像洪常秀式的对位法,但展示的却是两种迥然不同的生活之间的冲突。中间那场村民会议有点像蒙吉,而「有什么事要发生」的不祥感觉始终牵引着电影走向最后的结局。滨口龙介终于能做到既简单(不用五小时了)又复杂。
#ZFF 到底是谁在打四星?再一次体会到了欧洲观众对东亚/第三世界电影理解力的有限。这部放映结束后没一个人鼓掌,旁边的瑞士人一脸蒙,这就结束了?!片名出现的顺序仿佛展现了一场对话 Evil exist. Does evil exist? Evil does not exist. 我觉得父亲最后锁头了男业务员是因为之前他们一起听到了枪声那个场景,一般人都会问那是什么声音,但男业务员直接说出了那是枪声,所以父亲觉得男业务员也是狩猎者。再加上他们想建的营地就在鹿的必经路线上,男业务员说也想在营地当管理员,真的不是方便他打猎吗?看到中枪的鹿的一刻,父亲把所有对狩猎者的憎恨都投射到了男业务员身上。这部仿佛每个线索都只讲了一半,女业务员在家里看到的全家福,第一次出现了女孩的母亲,但在电影里却没有过多交代
#Biennale80 我觉得到没必要深究结局啥意思,就是给石桥英子拍mv索性拍了个电影罢了,配乐存在感很强,标题也是在长野县采风时突然想到的。值得注意的是滨口开始把镜头向下(但离蒙吉还很远),从之前小资nonsense变得开始构思真实的生活和进展。三星观望一下
等到获奖结果宣布后火速蹲到了退票空位,从一无所知到连看三天滨口后,带着很高期待去看新作,结果完全没有不及预期。天呐,哪怕是没有台词没有人物的过渡镜头,光看画面静静流动都不会觉得单调枯燥。接女儿、背女儿、开会扔纸等好几处的镜头调度都挺神来之笔。电影名是本片最直接的注释与补充,这里没有恶,甚至也没有善,只有人的自然态与自然的自然态,以及彼此间的关系,这让我非常喜欢。结尾是本人本次威尼斯观影以来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手臂起了鸡皮疙瘩,感觉看到了塔可夫斯基的影子。三年横扫三大与奥斯卡,且表现出极强的层次进步,实在是前途无量啊滨口。真好奇他下一部会拍些什么。
9.6/10 #NYFF61 在黄绿色调的背景中通过衣物颜色分成蓝与红,正如标题字体所呈现,蓝色部分所单独表现的则是“恶存在”:“恶”并不是对立于“自然”,而是存在于自然之中,也正是解读结尾的核心:如同所面对的中枪伤的鹿横在女儿身前以保护小鹿,身着蓝衣的男主也通过一场谋杀来寻求类似的“保护”。并未是将环保/自然等议题理想化,而是依旧在这个自然与村落的边缘或缝隙中去将后311叙事重置在后疫情框架下,开发商两人的态度转变通过对于男主行为的模仿而产生,正是滨口自欢乐时光到驾驶我的车以来一直贯彻的扮演/重具身的方法论的变体,但似乎这次并未完全有效,正如同标题中红色的“不”,与此同时将男主与女儿的丛林生活/漫步与被宣传的商业体验/旅游所比对。伴随着日落时分众人寻找女儿的段落极为细腻和灵动。
这个结尾 是不是觉得自己好天才 呃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