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整蛊王》与《少年苏乞儿》
香港有个叫做王晶的导演,在别人撒欢儿往文艺的路子上奔的时候,他扭头往反方向走,不要装逼偏要装怂,出了不少格调低下,品味恶俗的片子,结果票房大好,口碑大坏,但凡有点儿自持身份意识的影迷,都纷纷与他划清界限,近些年王胖子不思进取,大炒冷饭,大伙儿由是愈发地口冷兼心冷,都到懒得提他的地步。
周末没事儿,看了两片,都与王晶有关,一个是1995年的《整蛊王》,王晶创作室出品,王是监制,李力持导演,剧本是李和谷德昭。另个片子较早,邵氏的功夫片:《少年苏乞儿》,王天林做策划,王晶负责剧本。
《整蛊王》基本上是《整蛊专家》的冷饭+尔冬升的《新不了情》,用的还是刘青云和袁咏仪的搭档,把整蛊斗法的篇幅删掉,活脱儿是重拍了次《新不了情》。王晶为人诟病的是个抄袭,其实反过来看,批评王胖子靠“抄”吃饭的,至少得肯定王眼光的精准,抄的一准儿是你最动人的东西。王家卫说港片在票房上的成功,若非演员,那即是类型——任何试过而成功的,一语道破王晶卫吃饭的本事。而港片常用的类型元素,来来回回其实无非那几样,关键又在于怎么拼凑组装,烂俗的东西不怕,怕的是只有烂俗的一堆,在香港吃得开的商业导演,少有一条路儿走到黑的,得像王晶卫,什么都能玩得熟络,所谓王晶与杜琪峰,匠人与作者的分别,只是杜在商业片的俗套中向前一步,找到了自己的一套办法,即是传说中的风格这么个玩意儿。
《整蛊王》无甚可提,而《少年苏乞儿》更是到了不值一提的地步,倒不是我装眼高,而是本来片子就没什么内容,看得无非是个热闹。邵氏有一套快捷有效的拍片办法,片子有个大体梗概便是,剧本开拍再写,下午拍上午写,不凑巧写剧本的熬夜打麻将没来,那大伙儿自己凑两句上去,然后一通哼哼哈嘿地打,临了冲个凉,明日再来战过。
邵氏片除去几位财大气粗的外江佬和后起的楚原,剩下的各位拍起片子,那真叫一个寒酸,寒酸到让彼时的王晶得了机会,试手写剧本无数。后来王晶有了自己的电影制作团队,初始亲自执导,有段儿加班加点赶不及,干脆自己动手写本儿交给别人拍,这粗制滥造兼快速有效的能力与曾在邵氏写烂本儿,怕是少不了干系。
5
叙事节奏奇怪的电影,将近十分之九的篇幅都是打闹式的功夫喜剧,外加上显然出自王胖子之手的荤段子(比如“Seafood和屎忽”和“我有时也会替自己幸福一下的”),最后十分之一突然急转直下,在几分钟内赶完了灭门-报仇的全过程。刘家辉的发挥空间很有限,王晶写的大段文戏他演着还是吃力。
前半段功夫喜剧一看就是王晶的手笔,各种闹腾,踢足球那段拍得很欢快。然后结尾不知是经费不够了还是赶时间,随便糊弄几下便把灭门惨剧和复仇拍完了,而且之前白彪教授给刘家辉的“无招胜有招”也没发挥作用,最后竟然靠疯狗打法咬死对手……1985年已经是邵氏影业大厦将倾的一年,也难怪拍成这样了。
不能更垃圾,看过的最差邵氏电影。
前半段功夫喜剧片,也只有踢足球那里稍微好玩一点,后面就乱来了,一九八五年邵氏已是大厦将倾,大伙嘻嘻哈哈就拍成了一部电影
居然完全不记得说什么的了。
这版侧重少年时期是故事讲述
剧情转得太快,不符合一般规律,最后居然连真功夫都没露就灭掉Boss。
本片名曰少年,自然是聚焦於蘇乞兒如何練成醉拳,終成一代宗師的過程。劉家輝繼飾演少年黃飛鴻後又再度飾演少年蘇乞兒,為了湊時長,編導刻意加入不少劉家輝和汪禹插科打諢的戲份(當時二人搭檔組合很火),併解釋了蘇乞兒如何酗酒成癮的原因。只是本片劇作平庸,就連動作場面也拍得不夠細緻認真,可見邵氏武俠片由盛轉衰,漸露疲態也不無道理。
不伦不类,王胖子和方逸华签了五部戏,基本上除了时装戏,剩下的质量都逊色不少。
其实不错。
编剧王晶。
有王晶这个片就正经不起来,一通热闹,动作段落被转化成各种喜剧桥段,最后大决战也变得非常狗血,刘家辉完全无法施展嘛
跟片
3.5。
王晶这个剧本有点对付人。
还是刘家良把刘家辉用的好,实打实,动作巧妙,这部刘仕裕执导,则差了点意思
苏乞儿不等于土气
2022-11-19
看了港影侦查局的解说。这电影里的白彪和陈观泰长得好像,我都脸盲了。电影里,白彪饰演的私塾先生被反派暗算,死于杂兵之手。男主好心让爱给弟弟,结果汪禹扮演的弟弟和男主喜欢的丁丁,就这么阴差阳错死在反派手里。男主受了多重打击,剪了鞭子,变成个邋遢乞丐,回酒庄找反派报仇。最后,男主利用反派有洁癖的弱点,把反派按在酒池里,生生咬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