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安在天的“三不能”和黄依依的“三不该”
最近把《暗算》的后两部看完了,个人最喜欢《看风》,其次是《捕风》,《听风》最矫情,因此排在最后。
谈谈对《看风》的几点看法
《看风》必须是悲剧,伟大的作品大多是爱情的悲剧。如果编剧让安和黄最终成为了幸福的一对,可想而知,其电视的魅力势必大打折扣,所以黄依依只能成为爱情的牺牲品。
黄依依的悲剧在于她的偏执,在于她的急不可耐地要等到爱情,在于她生错了时代。如果她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或者生活在国外的华人圈里面,她或许会得到一份属于她的真正的爱情。可惜她生早了三十年。她不属于六十年代的中国,她和那个时代格格不入,她想反抗,但是每次的反抗都导致了更加沉重的打击。她匪夷所思的死去对于她本人来说无疑是一种解脱,对她周围的人来说,何尝不也是一种解脱?!
黄依依并不真正地懂安在天,尽管她声嘶力竭的喊着爱他爱他。因为两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轨迹有太大的差异,即使两人后来在一起了,我想他们应该也不会幸福。安在天是个内敛的人,他希望的爱是舒缓的,是发自内心的,他难以接受黄依依总把情啊爱的挂在嘴边。而黄依依过于锋芒毕露了,她给了安在天太大的压力,要知道那个时代的人,思想普遍保守,这样的示爱方式反而会适得其反。
安在天对于黄依依的“爱”有三不能:第一,安在天的妻子刚刚牺牲,所以安在天不能马上接受黄依依的爱。安在天之所以迟迟不肯安葬妻子的骨灰,就是想赎罪。因为安长期两地分居,甚至有次回上海老家的时候都没能到家里看上妻子一面,对此,安是有愧的,他想多陪陪自己的妻子,即使是冷冰冰的骨灰。安在天觉得亏欠妻子的太多太多。而这个时候,黄依依却不切合实际的跑来求爱。我只能说黄依依太急了,她起码应该再耐心的等等,毕竟感情是需要慢慢培养的。安在天出于对妻子的愧疚和悔恨,在妻子骨灰安葬前是不能接受黄依依的爱的。
第二、黄依依的特殊使命,使得安在天不能在光密破译前接受她的爱。黄依依是安在天从数研所带到701的,去调人的时候,数研所的所长就指责安在天以权谋私,被黄依依的美色所勾引。如果安在天在光密没破译出来之前,就接受了黄依依的爱,这样就证实了那个所长的指控。安在天作为701的副院长,是断断不敢拿自己的政治前途去开玩笑的,所以他在黄依依完成任务前是万万不能接受黄依依的求爱的。
第三、黄依依偏执的作风,使得安在天不能接受她。一开始的时候,安在天就告诉黄依依自己有家庭,有妻子和一儿一女(当时黄依依还不知道安的妻子已经牺牲了),黄依依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大有现代小三那种天不怕地不怕只要你爱我的作风。安在天对黄依依的印象分一定大打折扣。后来黄依依得不到安的爱情,就和同样有家庭的老汪发生了婚外性,而且事后黄依依在安在天面前表现出来的无所畏的态度,也让安在天觉得黄实在不适宜做自己的伴侣。安对小查说:“你动动脑子,如果黄研究员真的爱我,她还会和别的男人上床吗?”表达了安对黄依依发自内心的失望。所以,在安在天看来,黄依依对自己的爱可能更多的成分是因为害怕寂寞,是一种短暂灼热的爱恋,这种爱难以长久,所以安在天不能接受一份他觉得不可靠不保险的爱,毕竟他还要对两个孩子负责。
黄依依有三不该:第一不该在整个701大肆宣扬对安在天的爱,毕竟安在天是副院长,是领导,领导就有他的权威。如果让全院的人都有这样一个错觉,就是安在天带黄依依回来是出于自身的私利,安在天可真是百口莫辩了,所以黄依依越靠的近,安在天就越要避嫌。
第二不该和老汪维持那段畸形之恋。明明是被诱奸,可黄依依硬要把它发展成为通奸。黄依依没有识人之明,她对谁都很信任,被老汪出卖了还觉得是自己有愧于他。黄依依最爱看《飘》,她认为得不到自己爱的人,就要留住一个爱她的人,可事实上她对男人一点也不了解,或许是她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魅力。
第三不该那么急切的要得到安在天的爱,她应该给安在天一个缓冲的时间。这么快的把自己和安在天都顶到了风口浪尖,双方只可能以悲剧散场,这是注定的。
最后感谢柳云龙和陈数给我们带来这么精彩的表演,我觉得他们都在演自己,又像在演自己的另一面,他们对人物的心理把握的很好,这也是《暗算》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吧。
2 ) 我们总是爱上不一般的人,却忘了他也是一般的男人
我小学的时候数学极好,好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有时候代替老师讲课,出两道题,点两个同学上来演算,算完了再讲述一遍答题思路,最后由我评分。有次有个女同学题目彻底的做错了,但是她一边讲一边更正,讲述的过程又特别漂亮。我当时就给了她70分,我说,虽然题目做错了,但讲得特别精彩,值得及格。老师当场就打断了我们的进度,重新给了零分,然后他意味深长的看了我一眼说,数学是精确的学科,容不得一点的天真烂漫恣意随性。
这大抵就是我学生时代的状态,成绩好老师有一点的纵容,但太随性又博不到大人们的满意。所以第一次看《暗算》的时候,黄依依几乎是我最热爱的那种类型的女性。在那个黑白灰的年代里,她一身长裙,穿着风衣,围着鲜红的大围巾,头发上随意的绑着绸绢,跟人说话的时候眼睛里闪着光。我永远忘不了关于她的两个场景:一个是刚认识安在天的时候,她笑眯眯的去找他要他招他,她扬着下巴说我自我介绍一下啊,我是从美国回来的数学教授、爱国知识分子、周总理接见过我。走吧,带我去你得房间。安在天当时的表情简直是目瞪口呆,接着,黄依依问你们招人干什么啊,安说做一个数学家和一个公民都应该干的事。黄忽然间笑串了气,她说,咱能别那么酸吗。然后下一秒钟,当她看到了安随手放着也可能是故意放着的试卷,她几乎是没有转折的进入到了忘我的境界。她就是这样,随性的时候真实俏皮,专注的时候又精细的找不出破绽。
另一个场景是去了701的黄,为了打发平时无聊的时光她去找警卫班的战士们下棋,她掏出一沓少见的布票,然后大喇喇的说你们谁要是赢了我,这一沓布票就归他了。大家听了跃跃欲试摩拳擦掌,只见她更带劲的来了句,谁要是输了,就得去山坡上给我摘朵戴头上的花。当然最后的结果是黄戴着满头的鲜花乐颠颠的去食堂吃饭。
这几乎是最美好时候的黄依依了,心里有爱,还未出口,出尽风头,只是因为碰到一个人,能跟自己在精神上沟通,她要让他看见。她与安在天之间的对话,行云流水;她最强的算盘,与他势均力敌;她所有的长处与话题,几乎都与他棋逢对手。她怎么能不心动不爱他呢,他几乎满足了她对爱情和灵魂伴侣的一切幻想。
大概七八年前,我第一次看《暗算》,我自以为是坚定的在我的日记本上写,我认为安在天一定是爱过黄依依的,甚至于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就算知道了也不肯承认。那时一起看的哥们信誓旦旦的跟我争论,他说,我以一个男人的视角告诉你,他不爱她,而且爱不上她。黄依依的爱情太浓烈太疯狂了,她需要的太多,正常的男人会轻易仰慕,但永远无法最后爱上。
他们满足不了她的爱。
安在天不是一个一般的人,但是,他是一个一般的男人。
所以,他能在精神的宽度和广度上欣赏她,力排众议的支持着她,但是,他无法在感情上面回应她。
所以,他会对小査说“如果黄研究院真的喜欢我,她怎么还会跟别人上床呢?”
所以,他会轻易的说出她是伏尔加的鱼。所以,他会在黄依依只是因为博爱的对张国庆施恩的时候宁可相信她是再次与一个有妇之夫好了。
安在天是一个孤独的人,黄依依明明已经触碰到这种孤独的实质,但是,她只懂得一种爱人的方式,不得其法,充满蛮力。她亦步亦趋的表达爱,自轻自贱的抵抗爱,患得患失的虚构爱,最后,决绝心死的拒绝爱。
她把爱说的轻巧自如神如信仰,所以,你回应给我的那些暧昧的兄妹之爱,虚伪的同志之爱,我都不要。
宁可作践自己没有后路的不要。
七年前,我在看完了《暗算》之后抄了一句剧中的台词,是黄依依对安在天说的:我知道爱你是一条死路,但我以为我会死里逃生。
后来我翻到那一页,发现我还在旁边写了一句:
分开并不代表不相爱,不相见也不代表已忘记。
多年以后,你是否还相信,我们在茫茫人海之中所求的那一个,灵魂伴侣。
3 ) 精灵般的“黄依依”
春节期间,在妈妈的建议下,看了《暗算》,虽然看得并不完整,整部片,三个各自独立的故事,但,第二个故事--《看风》还是得以看完全了。一部并未看完全的电视剧,却一直影响了我这么多天的心情,关于爱情,心情萦绕了许久。故事里的女主人公--黄依依的形像,被陈澍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看着隐隐的心疼--这种疼痛,多么熟悉!这就是关于爱情的疼痛…………
本片的男主角安在天是情报组织701的副负责人,刚从苏联回国,他的妻子也在最后一次任务中牺牲。他一回到701就接手了一个重大任务--破解一个世界著名数学家设计的密码。为完成任务,安在天紧急在国内的数学研究所里面寻找合适的数学家。最后机缘相中了一个女数学博士,她就是黄依依。她是建国初周总理向华侨点名号召回家的二十位科学家之一,冯·诺依曼的助手。年轻漂亮,而且热情开放。当安在天把她从研所带走的时候,她因生活作风问题,名声不佳。
黄依依的个性在于,虽然她在数学方面是个天才,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她同时还是一个极为敢爱敢恨的女人。她在苏联的时候被人称为“伏尔加的鱼”。不停的游荡,有时停在这片珊瑚礁上,又有时靠近那片海草。她在为爱活着,惟有爱着,才能活着。身体不是她的禁地,那是为爱准备的礼物。让爱她的人抚摸着,纠缠着,越发圆润,越发光泽。她在期待着爱,等待着爱。在这样每个男人中山装每个女人灰色外套的时代里,她是一个多么勇敢的女人。可以向全世界宣告自己爱的誓言,可以对爱的男人表达自己爱的决心。每个人都说她疯了,指指点点,荡妇,妖精。只有她知道,她在为爱活着。
伏尔加的鱼大概意思是:养汉子的女人,类似生活作风有问题的女人。用伏尔加的鱼来形容黄依依,是贬义的,讽刺她被性的欲望主宰了她的灵魂与肉体。一条伏尔加的鱼,惟有爱着,才能活着。爱你是我的自由,表达是我的权利。接受与否,是你的权衡。我俩互不干涉。然而悲剧本可到此为止,可偏偏因为这样大胆的爱,时时刻刻把他念叨,大胆表露无所顾忌,这些在现代人看来是多么疏松平常的事,在当时的年代却是多么地离经叛道,不可思议!悲剧的产生总是因为于与所处时代的格格不入,或超前或滞后,总会遭至正常人群的集体绞杀。安在天本不是个刻板之人,但他依然有其致命弱点,在骨子里他对这种“赤裸裸”的爱是排斥的,难以接受的,更何况有对亡妻的愧疚之情!“多情总被无情恼”,太过炽烈的情感总会象燃烧的火种孤独地在夜空中凝望,直到她被一瓢冷水迎头扑灭的那天。于是悲剧在继续着,所有的人都对这个与人世间格格不入的天使进行摧残,一直到她从心灵到身体都没有一处完整为止。只有一个人除外,那就是小查--同样一个善良、纯洁的天使,刚刚踏入爱情的领地,羞涩地听着依依姐关于爱情的、惊世骇俗的说教,像一朵美丽的水仙,涩涩开放,全身挥发着圣洁的光。
当安在天当面叫出“伏尔加的鱼”时,依依真的受伤了,她的心痛到谷底了。他最心爱的人拒绝了她的爱--她以之为生的爱。这时女人的怪逻辑就出现了,她这样认为,她爱安在天,但安不爱她,所以她找了一个有妇之夫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驱除她内心深处的寂寞,并顺便气气安在天。她要通过作践自己来获取安的回首,并且越作践自己越发现自己爱安爱得越深。爱有何过?可怜她虽有天人般的才华,却难以逃脱命运的作弄;如花的美貌,却遇上安在天。这是每一个人都可能犯的错误,这其实也是一种自我阅读自己心灵的反向做法,但受伤害最深的只能是自己。
欲望是实在的,每个人都能真实感到它的存在,这个像天使又像魔鬼一样的幽灵确实神奇。我无法弄懂它是独立存在的,还是与爱同在。
而爱情是什么?安在天讲了一个故事。在亡灵通往地府的奈何桥头有一个婆婆,她负责给过往的亡灵喝一种汤,这汤就是忘情汤。有一天一个小伙子的亡灵来到了奈何桥,他怎么也不肯喝下忘情汤,他说:“我永远不能忘记我的妻子,我深深地爱着她。这爱将是超越生死永恒的”。婆婆无奈,施了法术让小伙子喝下了忘情汤。再过了很久很久,小伙子又来到了奈何桥前,婆婆认出了这个小伙子。于是她笑着问小伙子说:“你还爱着你以前的妻子吗?”小伙子摇摇头,很坚决的说:“不,我不知道我什么以前的妻子,我只有一个妻子,我现在的妻子就是我永远的最爱。这爱是永恒的。”婆婆摇摇头无奈的说:“所谓的爱情啊,有多少的撕心裂肺、痛不欲生,只不过是一碗汤,就烟消云散了。
欲望是实实在在的,爱情是虚无飘渺的。所以我们对于爱情都是迟疑不决,摸索犹豫着。曾经很多情人走进了我的生活,我以为他就是我一直等待的,但最终他们都不是,所以我一直在等待,从来没有怀疑过真爱的存在,所以当每一份爱情到来时,我同样爱得热烈而执著、认真,义无返顾直到爱情善终,即使痛,却不去报怨了。我一直不知怎样形容自己的爱情观,直到看到了黄依依这样的一个女人,我才在这放大了的人性上,看到了自己心灵中一直潜埋的激情。是的,感情是说不清也道不明的东西,却总在不经意间滋生,蔓延,泛滥,然后一发不可收拾。爱着的人总是当局者迷,不仅是女人,男人也总是智商下降。
我想,如果说安清醒,或者他不爱依依,那么,以他的理智,和作为领导对同志的关心,他会清醒地让依依远离汪林,远离身边的灾难,制止依依类似于抱负的见异思迁。只有当他觉察到了自己多多少少的爱,却给不了时,他才会漠然选择逃避。只要依依做出了选择,而那个选择不是自己,他就不反对,他以为依依远离了自己,也就远离了重蹈小雨的覆辙,却不知道,这才是真的让依依走进了阴霾。
虽然说,安对依依的爱不足以让他冲破心底种种的枷锁和障碍,但对于一个深深爱着国家,爱着人民,爱着党的人来说,他的血脉里,爱是相连的。至少,他的爱一度变成了希望,希望依依可以走过对自己的那份感情,然后忘记,然后寻找另一个可以重燃他热情的人。
黄依依是个天使,数学天才,她爱国,有点小资情调,但是那个禁锢的年代害了她。我本来责怪安在天害了她,可看了第22集后,我也不想责怪安在天了,想想他是个特工,不能轻易对人产生感情。但后来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他还是爱黄依依的,虽然他没有说出爱字,但他从上海回来后的一切暗示包括依依变植物人以后的做法,都说明了他把依依当他的亲人了,在依依死亡鉴定书上亲属这一栏里的签字是:安在天。
小雨因为爱他而失去了生命,所以因为爱,他选择不让爱他的人再受到同样的伤害。这也是为什么,安口口声声不爱依依,却时时做着她的守护神,责任内的,责任外的。目的只是希望能护送依依找到那条安全,长久,平和的幸福的路。直到最后,事实摆在面,依依的幸福已不可能长久,甚至已经没有了幸福的可能,安才决定,把自己一直以来都觉得“不够”、“不能”或者“并不适合依依”的那份爱掏了出来。因为安希望中那份更适合依依付出的爱已经不可能出现,所以他只有妥协依依所说的,他就是她今生的宿命,只是那时依依的“今生”已经短的几乎燃尽。
只是更多的人,都会希望有爱的人能够勇敢的爱,然后勇敢的被爱。我也这样希望,真的。看到黄依依被一次次的拒绝,再一次次的站起来,笑得像每天新生的太阳,我真的觉得,那样的女子,理应受到上天的眷顾和怜爱。而故事以这样遗憾的悲剧结尾,我想,应是作者还原了爱情的本质,让每一个人在心底的深处微起波澜,思索面对爱情,我们是否因为害怕伤痛而选择了自私的逃避,还是不愿倾听自己的内心愿望而盲目的服从他人,或者有幸触到了爱情的真身而没有飞蛾扑火的勇气?
不管怎样,关于爱情,我认为,首先一点是要发自内心的真诚;然后是认真执著的勇气,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他人,更对得起岁月;最后一点是要学会享受爱情、体会爱情、从爱情中收获而提升自我,不管是伤痛还是美好,都是值得你去认真付出的。当然,更高层次的--为爱付出生命,那是更要深沉思考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伏尔加的鱼”
伏尔加是条河,
其河长年冰封。
所以伏尔加的鱼,
是生活在冰层之下的。
所以最大的特点,
就是冷血。
俄罗斯鲟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ti Brandt)产于前苏联,适应性很强,在淡水和半咸水都可生长,但在半咸水中疾病发生率低,还能刺激性腺发育。主要栖息在里海和亚速海--黑海水系内。属洄游性鱼类,每年2次洄游到伏尔加河大量的产卵。BBC上曾经有篇报道,说由于近年来对俄罗斯鲟的过量捕捞,俄罗斯人快要吃不上鱼子酱了。由此可知,“大量的产卵”的量到底有多大了。
以上解释了什么是“伏尔加的鱼”。
伏尔加河河水属于“半咸水”,所以游到伏尔加河里的俄罗斯鲟的性腺发育会被刺激。
“伏尔加的鱼”用在黄依依身上,没有什么褒义和贬义,只是她周围的人认为,她对性的欲望主宰了她的灵魂与肉体。所以黄依依被自己爱的男人讥以“伏尔加的鱼”会那么痛苦。
4 ) 伏尔加的鱼
在上期的《风度》杂志里又见“安在天”。最喜欢“看风者”这折,因为有黄依依那样的女人做对手戏。唉~可惜这个男人被演化似神,已经不象个人,突然也就爱不起来了。这样的男人还有一个,《红玫瑰白玫瑰》里的振保。他们都是有足够能力处理好人际关系和各种问题的人,待人处世游刃有余,这样的人可以拿来做工作伙伴,但做爱人就不行,太辛苦了。
剧中提到黄依依曾经的绰号——伏尔加的鱼。后来被安在天用来讽刺过黄,她当场就哭了。一直没明白是什么意思,去GOOGLE里查了一下,得到的“最佳答案”是:“伏尔加是条河,其河长年冰封。所以伏尔加的鱼,是生活在冰层之下的。所以最大的特点,就是冷血。”
黄依依是个爱恨如此浓烈的女人,一个死了都要爱的人,怎么可能是冷血呢?在我看来,照这个解释,安在天才是条“伏尔加的鱼”呢。所以,我更信服次选的答案:“伏尔加河河水属于‘半咸水’,所以游到伏尔加河里的鱼性腺发育会被刺激。‘伏尔加的鱼’用在黄依依身上是她周围的人认为,她对性的欲望主宰了她的灵魂与肉体。而当被自己深爱的男人讥以‘伏尔加的鱼’时,多么痛苦。”
苦苦追求,求之不得,也罢了,不爱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但被误解的不爱是最痛苦的。黄依依骨子里是有些玩世不恭,但她在爱情面前完全是毫不掩饰的真诚和渴求。如果换做我,对方不必明说,一个不爱的暗示,我的态度就会急流速转,变得调侃开来。如果对方是在试探,那么他得到的答案就是我在游戏,于是也就不当真了,任凭我笑着转身落下泪来,他永不会知道我其实怎样爱过他。
最终黄依依还算幸运,虽然成了植物人,终究还是跟自己深爱的男人厮守到终了。安在天后悔了没有?在这可爱女人活色生香时,跟他开着机智玩笑说着深情话儿的时候,把她推开了,非得等到人跟木头一样躺着不能动弹不能言语了,才敢接受她,这时候倒不避讳别人的闲话了。可惜啊!愚蠢啊!虽然他是革命英雄,不可多得的才子,但在情感世界里,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泪的汉子,他还是怯懦了些,不够格一个好男人。
5 ) 黄依依--一个悲剧人物
看了《暗算》的看风篇,很喜欢黄依依这个人物,一个完全的悲剧人物,生错了年代,爱错了人。。。
在数研所与安在天的邂逅,一个转身,注定了她今生的悲剧。。。
她对他一见钟情,啃着馒头,眼睛一直注视着他,满脸的笑意,满心的欢喜。他,穿着黑色的风衣,行为举止和数研所的人很不一样,非常的绅士,眼神很坚定很深邃。当然了,他是从国外留学归来,做了多年的保密工作,这种气质当然和数研所整日埋头于数据的戴着厚厚的黑框眼镜的教授们不同。
她主动要求参加招人的笔试,头昂着,眼神里充满着骄傲:我是最年轻的数学教授,爱国知识分子,受过周总理的接见。她的张扬引起了安在天的注意,她通过了笔试。数研所所长的愈加阻拦,却愈加坚定了安在天要招她的决心,他需要的是这么一个个性张扬、桀骜不驯、带着野性的人,这样的人适合解密,无论她的私生活是怎样的。
他那时对黄依依应当是欣赏,或者也有被吸引的成分。这是一个漂亮聪明有自信的女人,在那个年代应当是一个异类。在人们都穿着灰暗的中山装的时候,她经常是披着暗格子的披肩,还扎着漂亮围巾,辫子松松的斜在一边,甚是妩媚。走路的时候头略略昂着,脸上总是充满笑意。虽然周围的人对她很有议论,她却是什么都不在乎,热烈的爱着,做着真实的自己。他一定被吸引了,我想,因为当他得知她被谢兴国的老婆打了后,他是跑着去找她的,还特意带了药膏。
当依依得知是要去做密码工作后,她拒绝。但是这个不是由她来选择的,她哭着咬了安在天,安在天没有嗯一声,默默的让她咬,此时的依依一定很恨他。最终,她微笑着去了,她微笑着,说,我是被一个男人带走的,不是一个国家机器。她把这次去701当成了一次一个男人带着一个女人的私奔,当成了一次浪漫的事情。
但是,以她的性格,她是完全不适合701的工作的,完全不适合701这个环境的。她来701就是为了这个男人,为了爱。
她大胆的向安在天表达着她的爱,虽然每次都是头破血流,被打击的没有一丝自尊,但是她依然像飞蛾扑火般的爱着,爱着。
因为她的性格和态度,她在701很不受前辈的喜欢,工作上一直不被肯定。安在天一直在护着她,因为她是他找来的,因为他认定她一定能行。终于她大胆的提出一个设想,安在天积极的为她准备了一个月,可是结果呢,她输了,输的一败涂地。我想依依在这次之前一直没有经受过这样的失败吧,优良的家庭,从小留学,著名学府,著名导师,一直光环笼罩的女人。她几乎承受不了这样的失败,事业上的,感情上的。之前,虽然感情上很失败,但是至少事业上不是。
她很受不了,于是晚上来到了安在天的房间,哭着疯狂的表达着自己的爱,因为她工作的失败使得她丧失了很多信心,她希望在感情上得到一点补偿,来建立她的信心。但是安在天依然拒绝了她,没有任何余地的。在双重的打击下,她第一次崩溃了。
高烧后,她清醒了,明白安在天是不爱她的。于是,她要求了一个俄罗斯式的告别拥抱。她不再哭闹,渐渐的收敛了她的锋芒,她张扬的个性,开始逐渐安安静静的做一个像周围人一样的研究员,将爱留在了心底。
但是,命运的不幸再次降临在了她的身上。她被汪林迷奸了。。。之后的她,开始自暴自弃,主动的去找汪林。安在天说,如果你爱一个人,你会去乱搞男女关系吗。其实,依依正是因为太爱安在天,却得不到任何的回报,所以才这样子的。我理解这种心理,你不喜欢我,我就故意生活的很张扬,刺激着你,就是让你认为我下贱。其实,这样的女人心里最是痛苦的,活的非常的累。好像有一丝快感,但是一个人的时候会非常的难过,然后就让那样的生活继续麻醉着自己。安在天不懂,他真的只是一个国家机器,或者说是因为那么一个年代下,他完全不能接受之前依依对他表达爱的方式,更加不能接受现在的依依。
依依就这样麻痹的生活着,白天拼命工作,晚上去和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在一起。不管周围的流言蜚语。独自的生活着。
但是,汪林因为这个事情最终被处分了。依依是善良的,她觉得一切都是因为她的原因,她不愿别人为了这个事情而承担错误。她选择了想尽一切办法来帮助汪林,即使他是一个懦弱的男人,一个软骨头。她只是坚定的认为,事情是她引起的,她要负责到底,对这个男人负责,不管别人怎么想。她不停的去看汪林。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她的一种精神寄托。为什么她爱的人不爱她呢。。。她的生活开始简单到只有工作,加班,然后休息的时候去探望汪林。她把对安在天的爱埋在了心底,转换到了对汪林的关心。
可是组织上还是把她这唯一的精神寄托给拿走了。于是,依依第二次崩溃了。她自杀了。
这次被救醒后,她开始了更加疯狂的工作,她要把汪林救出来,她要把自己救出来。终于,日以继夜的工作,她成功了。最后的演算时刻,她紧张的倚在柜子上,手指不停的敲打着。当安在天握着她的手,放在算盘上,轻轻的说,归零了,我想此时的依依一定是泪流满面。
安在天在去上海休假之前,告诉了依依小雨死亡的真正原因。依依受打击很大。她是一个浪漫主义者,爱情至上。可是在安的眼里,爱情为了国家,是可以完全放弃的。依依最终明白,他和她是不可能在一起的。
安在天走了,依依平静的和他握手,再见。
如果一切正常发展下去,依依应当就是隐姓埋名的和一个不爱的男人平静度完下半生。但是,命运再次跟依依开了个玩笑。汪林居然又和别人好上了。依依再次崩溃了。
她一定没有想到过,一个这样的男人,居然也会抛弃她。她耗尽了所有精力来爱安在天,可是安在天没有给她任何的回报。她被打击的失去了往日脸上纯真灿烂的笑容,她把汪林当作了安在天的替代品,去关心他,把他当作精神寄托。可是,现在精神寄托的本身却又抛弃了她。她完全没有想到的,这么一个条件相当之差的男人,居然也会抛弃她。如果说,工作上那一次失败后,安在天在她绝望的表白后的态度使得她丧失了所有的自信和尊严,那么这一次,她努力伪装出来的那么一丁点的自尊,被这个小人,伤害的一无所有了。
依依最终决定留在了701。此时的依依,已经不在是当年那个数研所,或者是刚进701时活泼张扬的黄依依了。她已经心如死水了,哀莫大于心死,就是她现在的状态,每日正常上下班,平平淡淡的过着生活。
安在天回来了。他看到了正在洗衣服的依依,他的眼光再也没有离开过她。主动和她说话,嘴角露出笑意。这时的安在天的态度已有很大改变。本来他以为依依是已经和汪林走掉了,但是他还是从上海带了礼物给依依,这就说明了他心中是希望依依是留在701的。他已经非常明显的表达出了对依依的关心。他叫她依依,说,我是701的大树,你是小树,我想为你遮风避雨。可是这时的依依,已经心死了,表现的非常平静和客气。爱之深,恨之切。
安在天想,这是老天对他的惩罚。
安在天真的在感情上是白痴,当善良的依依只是想帮助张国庆,他一再追问原因,其实他是吃醋。依依平静的说,因为我和他相好了。安在天居然也相信了。
依依最终被她的善良害死了,死的可以说是,很不值,似乎还有滑稽的成分,就那么巧。可是人的生命就是那么的脆弱,依依就是那么脆弱。
这时的安在天控制不住自己发怒了,当他知道机密文件丢失的时候他也没有这样过。他把成为植物人的依依接回家去照顾。可是我想说,人活着的时候,你干嘛去了,这时候做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而且,如果依依清醒过来,她也一定是不愿意接受他的照顾的。
有人说,这不是她一生都希望得到的吗,和安在天在一起。其实不然。
爱情是个奇怪的东西,当你轰轰烈烈的爱过却没有得到任何回报之后,渐渐的,就像一朵花一样,盛开之后,你会枯萎的,你最灿烂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你已经没有力气去爱了,或者说,你已经不想去爱了。
就像有一个童话故事所说,一个公主对一个士兵说,你在我窗下站99天,我就嫁给你。士兵整整站了98天,无论风雨。第99天,公主满心欢喜的准备去迎接她的新郎,士兵却离开了。这中的原因,这中的心情,很难说清。人就是这样。
其实我一直觉得,依依的悲剧是安在天造成的。他利用了依依对自己的感情,虽然嘴上一直坚定的拒绝着依依。但是,每次都是在依依最需要他的时候,立马赶到;每次都是在依依最困难的时候,无微不至的罩着她;而当发现依依和其他男人在一起的时候,又是表现的那么的气愤。当依依说,要忘记他的时候,他却立马到了。这让任何一个女人都无法不感动,不心动。多年之后,他自己也说,他还是没有能明白,他和依依的感情,到底是怎样的感情。其实,我想,他是不敢,也不愿,正视自己的心。
可是,即使这是安在天存心的,也不能完全说是他的错。他是在那样的生活环境长大,身负着那样的使命,在他眼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所以,归根结底,大家都是悲剧人物。
只是,依依一开始看到安在天就是个错误,这个一见钟情让她付出了所有去爱的男人,最终把她带向了毁灭。
6 ) 成为黄依依
一个深秋的晚上,我在北京一所大学的图书馆里仓皇拜读了新科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的长篇小说《暗算》,小说并不惊艳,甚至谈不上精彩,但它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却曾经使我纠结过不长不短的一段时间。《暗算》作为一部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情报工作者的谍战作品,充满了设密与解密,天才与疯狂,爱情与仇恨这样的对撞交错。在那个神秘的边极之地“701”,一群不见经传的天才破解着主宰他们命运沉浮的密码。我对这类题材向来没有兴趣,我的全部收获只是在其中发现了黄依依。她是如此真实,我几乎能够触碰这个女人蓬勃的心跳与疼痛,又是如此虚无,以至于遁入书海便难觅踪影。这个女人,也许存在过,用她的全部青春与才华激荡起一首悲怆的颂歌;更加可能的是,她永远是想象中那个回首脉脉的倩影,唇边挂着一丝若有还无的诡异微笑,对往事轻轻叹息。 作为一个密码专家,黄依依无疑是成功的,她是麻省理工才华横溢的数学博士,回国后接二连三的破译复杂的敌国密码,并最终将密码之王“光密”收入囊中。但作为一个女人,她的生命虽然华彩频频,看上去却彻骨冰冷。这个贵胄出身的天才,终其所能,依然无法在懊悖的命运中找到一个支点。701的副院长安在天对她说:你是一个天使。但他说出这句对白的时候,看着她眼神里只有慈悲,没有爱怜。他能够满足黄依依的所有愿望,放纵她成为701最为所欲为的人,却轻捷而有力的捉住她扑向自己怀里的双手,把她最纯洁美好的情感碾碎在指尖。这样一个男人,无论长着多英俊正派的面孔,都无法掩饰他的冷酷和残忍。我甚至怀疑,他对黄依依的那些溺宠与关怀只来源与渔夫和鹭鹚一般微妙的彼此寄生。他要这个女人永远臣服脚下,当然不能掏出心肝喂她。然而这种心照不宣的和谐,黄依依却偏不买单。 一个女人自信与否,往往可以从她对一个男子的爱恋中源本表达。黄依依从头到尾不遗余力的向安在天展示着自己的爱情,即便他只是捉住她的双手任其踢打哭喊而不能靠近。这种行为的全部前提是黄依依有着西西弗斯一般强大的人格,她笑笑的,有条不紊的兀自热闹的爱着。虽然这种关系让人想起《恋爱的犀牛》中马陆那段经典的台词:“我怎样才能让你明白我如何爱你?我默默忍受,饮泣而眠?我高声喊叫,声嘶力竭?我对着镜子痛骂自己?我冲进你的办公室把你推倒在地?我上大学,我读博士,当一个作家?我为你自暴自弃,从此被人怜悯?我走入精神病院,我爱你爱崩溃了,爱疯了?还是我在你窗下自杀?明明,告诉我该怎么办?你是聪明的,灵巧的,伶牙俐齿的,愚不可及的,我心爱的,我的明明......”黄依依把701闹了个天翻地覆,最终赔上自己的性命,表面上看也不过是为了这么个目的。她挑逗他,她冷落他,她跟别人欢好刺激他,她不吃不睡的折腾自己,只是为了换得安在天的一点反应,气恼、悲痛、哪怕是哂笑。有一个镜头,一贯镇定自若的黄依依忽然崩溃的摊倒在地掩面哭泣:“你告诉我,怎么才能让你知道我有多爱你。我快要撑不下去。”而后,不等安在天来扶,她自己站起来,收敛好情绪,擦擦眼泪送他出去。爱到这个地步,别说回报,连对方的厌恶都不要求,爱让人比死更冷寂。那一刻,心疼这个坚毅如铁的女子,她横下心肠、自说自话、银牙咬碎,她爱上的男人,却以一个无产阶级刀枪不入的大无畏对她小资产阶级情调的缠绵熟视无睹。不是不动凡心,只是心有旁骛。每次送走她以后,便要到妻子灵前絮絮忏悔,他害怕这个激烈的女子会让自己精致的理智如沙滩上的城堡一般溃退不止。然而,未及这座城堡表里如一的毁溃,伊人已如黄鹤袅袅。 有一个古老而落套的励志故事,是说一个青年想要游过英吉利海峡。他孤单的游了很久,都看不到彼岸。无论晴天、暴雨,他都在奋力的向前滑行。终于有一天,少年觉得他永远都不可能到达对岸,于是气竭溺水而亡。他死的那天天阴有雾,云雾消弭,人们发现,其实他离对岸已经近在咫尺。黄依依用生命似乎讨得了迟来的爱情,然而这个结尾,毕竟过于戏剧,其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任它在赤道也不会有丝毫融化。我一直认为是黄依依精心编排了自己的死,死亡如同头上盘旋的乌鸦,带着一丝不期而至的喜悦悄悄降临。被情夫的妻子杀死在厕所里,这种死法并不美好,也不堂皇,却充满希望。它是通往另一世界的一个出口,给逼仄的人生宕开一番新的局面。她应该和我一样,是不相信会有来世的。 一个女人,要有什么样的资本,经历怎样的心灵跋涉才能成为黄依依——一个对现实置若罔闻,矢志不渝的爱情信徒和虔诚的自我崇拜者,是灵魂完美的独舞者。你可以爱她,恨她,唾弃她,却无法影响她,占有她。她倔犟的挥洒青春、才华与爱情,愿赌服输的丢下生命,她的狂热吓走最勇敢的观众,她的身后一片寂静。我艳羡她的气魄与毅力,因为女人爱或被爱的前提都是足够爱自己。她有一份表达,就有一分自信。甚至到后来,安在天如何对她,我想她真的是已经不再在乎,她是爱他,那又如何。他柔声劝她回头,她只是笑笑,这是她的舞台,没人能够打搅。她实际上掌控着全局,她温暖的拂过他冰冻的心灵,她默默阅读他眼底欲言又止的悲伤,她微笑着接受他余生的怀念与哀悼。哪怕他口口声声说不爱她,但自她离去以后,这男人的心中再无波澜,他生命中的全部传奇只有一个黄依依。黄依依在这场非死即伤的争斗中,终究是占了上风。 大多数的女人,在现实中永远成为不了黄依依,她们如扶风弱柳需要过多支撑。她们的爱情要有柔情蜜意的回应,她们的付出要恰到好处的感激涕零,她们的容颜要适时适度的被人称赞,她们的生活要许许多多的关怀填满。总有中年遇到丧乱婚变鳏寡孤独的女子,生命似已如朽木凋零,丈夫变心、孩子叛逆、工作不顺,样样的哀苦。却不想,这样被别人的需要填满的女人早已如被掏空的蚕蛹只剩幸福的躯壳。有一天流溢在体内的外物一冲而出,便似纷飞的纸片般颓然落地。这不全怪她们,人面花面相交映时,谁不揽镜自照顾盼连连,却不想这样青春娇媚的美人儿终有一天也会伴着鼾声如雷大腹便便的粗鄙莽汉凄惶入眠;爱情来临时,谁不曾骄矜自重满心期盼,但从他人掌心跌落粉身碎骨的痛楚又怎能免;少年壮志时,谁不曾胸怀慷慨想成就一番大事,却不是谁都能追青云直上其势如椽。生活给了我们太多磨砺与挫折,也让我们过于现实,毕竟大多数人的生活并不写就在描写天才的电视剧里,手上的砝码太轻,负气萎顿在地也是一地鸡毛。玉且碎,瓦尽全。最美好的青春、爱情和誓言却最易溜走,留下最琐碎不堪的,慢慢磨折着。但是,也许有些欣赏和赞美,还是应该不遗余力的留给自己,贫病依然,风雨不弃。在心底一个角落,你的形象宛若神明,在这里,你完成对自己灵魂的原始崇拜与安慰,你卸下所有繁复的伪装与虚妄的欲望,你与这个不甚完美的世界达成和解,你宽宥那些伤害过你的人和事,你成为那个终于到达彼岸的黄依依。
7 ) 《捕风》的意义以及其他
看了douban上的很多篇关于《暗算》的评论,发现大多都是写《看风》那一章的,可见无论是什么电视剧题材,到底还是爱情最有人缘儿。而被写的最少的第三段《捕风》,是我的最爱。
从主旋律一些的角度讲,如果说《听风》通过阿炳的个体悲剧讲述国家安全工作者在监听电台个工作上,一种与世隔绝的孤独;《看风》通过爱情至上的黄依依表现安在天因经历太多革命的残酷之后封闭、隐忍的精神世界;那么《捕风》在极限的时间和极限的空间展开的步步惊心的敌我斗争表述,不仅是《看风》、《听风》两章中那个性情隐忍、风度翩翩、外冷内热、年轻有为的安在天的性格形成的注解,不仅是把已经观看过前两章,情绪在因此渐渐蓄积的观众,在最后一部彻底推向高潮的情节安排,也是把《暗算》整部剧集的思想水平拔到一个相当高度的部分----实际上我们都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不是三个章节的故事的组合,尤其假设缺少了第三部《捕风》把一切渊源呈现出来的话,那么第一部《听风》就成了瞎子阿炳的残障和无知引起的伦理剧,而第二部《看风》则更成了破解密码不过是个壳儿,一女如何爱一男不成而那位男士其实早已动心不过是因以前的记忆用理智封闭了自己的普通爱情故事。
那么不再空说这些结论性的话,下面我想我自己的角度看《捕风》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
毫无疑问《捕风》中的主角钱之江是极有魅力的。对于军统电台那个刁蛮到人人头疼的唐一娜来说,钱之江是仪表堂堂、风度翩翩、业务能力一流、正人君子的钱总;对于电视机前的我们来说,钱之江不仅仅依然拥有唐一娜眼中所有的优点,更是智勇双全、心理素质超级稳定的革命者。所以剧集第三部钱之江这个人物的设置,把任何一个有正常的视觉审美、精神审美系统的观众都牢牢抓在了电视机前,通过钱之江的一举一动,把我们带回了30年代初血雨腥风的上海,表现了那个时代革命工作者艰难、危险、残酷的处境。让我们观看整部剧集后先是对新中国成立前的革命者有了情感上的强烈认同,对于成年之后知晓了这一切真相在经历了妻子小雨的牺牲后的安在天,密不透风几乎冷血的的性格的形成有了“情有可原”的理解,那么瞎子阿炳那一部的种种就就同样容易领会了。
所以说,《暗算》三个章节的故事,也是个倒叙的、揭密的过程,而情节最紧张、人物情感最充沛、作品思想最荡气回肠的《捕风》也就无疑成为了整部《暗算》情节推进的高潮,和想要表述的情感的精髓部分。
当老年的安在天,跪在上海龙华烈士墓父母的遗像前恸哭,我们似乎也无法责怪一旁那个其实客观上只是想完成采访任务的记者对这一切的不疼不痒。因为所有听起来不可思议的故事,因为保密工作纪律都象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被死守了多年,刀尖上的舞蹈和701的与世隔绝,那记者没有亲身经历又怎能领悟其中经历了的人,人生因这所有的残缺与BT?
所有的女生都为黄依依的惋惜,怪安在天的冷血,不能早一点做个明白人;说安在天在第一部中对阿炳妻子和那药房男人的处理是盛怒之下的国家机器的人,也大有人在;只是一个人如果经历了童年父亲自己无法明白的自杀,母亲之后三年的又一次恐怕也是不明不白的的牺牲以及成年加入保密工作后,妻子死在自己眼前而无力挽救,恐怕也实在热不起来了。除了以701为家,以密电工作为自己存在的唯一意义,还有什么人生的选择?
写了这么久《捕风》中的故事对童年安在天的影响,其实也让我想起了《伊万的童年》。同样是被战争、革命摧毁的童年,其实安在天比伊万还要惨一些。伊万至少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应该恨的人是谁——是德国侵略者。而身为国民党高级军官和军医院第一麻醉师的儿子,安在天恐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曾经都想不出来自己到底应该真正恨的敌人是谁。而自己一直幸存到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很多年的人生,也毫无另外的选择了。童年安在天对一切发生在眼前的残酷的茫然,成年安在天对于自己的感情世界的封闭,以及对于他人感情对与701工作的损害的不可原谅,在老年的安在天跪在双亲墓前,都清晰的凝结成了他从出生起也许就不再可逆转的人生悲剧,而这就是革命工作所必然的代价。
第一次写,写的不好。本来想从纯剧作创作的角度和大家分享自己对《捕风》的青睐的,最后还是大跑,跑到精神分析安在天的童年去了。谢谢观看,完。
麦家、柳云龙故弄玄虚而已。听风和看风以红军时期破译工作为蓝本,捕风就是改编融合钱壮飞和熊向晖的故事。
只有最后一个故事能看。至于前面的,我只能说,柳云龙你是自恋狂麽?!==
神作!
这是柳云龙最好的一部片子,而陈数是最成功的黄依依,如她所言:自己已经完全被黄依依这个人物附体了。她就是黄依依,不再是陈数。
风筝之后,再看第二遍暗算,已是初看的十二年之后。惊叹这部剧还是依然还是让人欲罢不能,谍战剧的顶峰之作,确实当之无愧。
黄依依刚开始是爱自己,非常自信地爱,后来,一次次地遭拒之后,她才顺着爱自己的思路,细细端详安在天的好,看一次发现一点好,而她对自己的爱,随之湮没进去,再也出不来,那是黑洞,也是迷宫。
看过的国内为数不多讲逻辑、信科学的军事题材电视剧
听风很神奇但是阿炳的死真是宿命般的悲惨。看风我爱黄依依这个女子爱到骨子里,她怎么能这样精灵而忧伤地美丽着。捕风荡气回肠,在罗雪从钱之江身上取出情报时落下泪来,没有了你,我什么也没有了。还有那一曲探戈。总之,好片。
国产剧有的缺点它可能都有。然而这个自恋的主创拍出的电视剧处处透露出『讲究』的味道,这是国产剧中罕见的。
安在天和黄依依都是受害者,他们爱着的党,国家和人民是受益者。而当受益者——人民评价他们时,不仅不感恩,还骂安在天是木头,黄依依是婊子,这才是最大的悲剧!
我怎样才能让你明白我如何爱你?我默默忍受,饮泣而眠?我高声喊叫,声嘶力竭?我对着镜子痛骂自己?我冲进你的办公室把你推倒在地?我上大学,我读博士,当一个作家?我为你自暴自弃,从此被人怜悯?我走入精神病院,我爱你爱崩溃了爱疯了?还是我在你窗下自杀?
难忘阿炳与黄依依。
柳先生还真自恋
看过小说你就知道剧本写得有多好。
一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的电视剧,也是为数不多的可以从中解读出许多意味的电视剧---不仅仅是爱情,也不仅仅是革命,还有更多......
应该算是看过的国产片里最好的一部。最喜欢是黄依依这个角色。柳云龙稍嫌自恋了一点。
麦家把版权又卖给了电影了,说实话这部剧一点也不比《潜伏》差,但评论界不知怎的决定把好评都给了后者
电视剧比小说好
柳云龙一个白羊座演了一个摩羯座,敢再挑战点儿么?顺便黄依依绝不是天蝎,射手的可能性大,次选是金星在白羊的双鱼,AB血。有些小细节蠢了点儿,为黄依依加一星
97/100:没有前两部分的铺垫成就不了捕风的超越和升华,但若只有捕风此剧终究也不过停步于“精彩”的层面。故事起于平庸,步伐缓慢,但却是踏实地一步一步迈向神境。它就犹如结尾奏响的国际歌一般,无比浑厚,无比苍凉,胜过千言万语,盖过无数俗人试图从剧中找出的组织的罪恶或是国家机器的冷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