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宝贝

记录片其它2015

主演:内详

导演:玛雅·纽维尔

 剧照

同志宝贝 剧照 NO.1同志宝贝 剧照 NO.2同志宝贝 剧照 NO.3同志宝贝 剧照 NO.4同志宝贝 剧照 NO.5同志宝贝 剧照 NO.6同志宝贝 剧照 NO.13同志宝贝 剧照 NO.14同志宝贝 剧照 NO.15同志宝贝 剧照 NO.16同志宝贝 剧照 NO.17同志宝贝 剧照 NO.18同志宝贝 剧照 NO.19同志宝贝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8:22

详细剧情

  本片描寫澳洲四個同志家庭孩子的故事—葛斯、艾寶尼、馬特和葛拉罕,他們的父母剛好都是同性戀。當他們正與青春期裡的諸多挑戰搏鬥時,外面的世界則正在對婚姻平權的議題進行抗爭;少見從小孩視角呈現在同志家庭成長的樣貌,關乎家庭、性別、性與親子關係衝突等議題。在台灣同志領養小孩議題爭議不斷之時,可謂為值得參考的影像紀錄。

 长篇影评

 1 ) 这些孩子比我们懂的多

宗教不允许同性恋的存在。我能理解。本人也有同性恋的好朋友,当他们艰难的生活和不被社会认可的时候,我任何的言语安慰都显得苍白无力。孩子们透出的真挚情感,以及帮助同志父母争取平权所做出的努力让异性恋的我感到羞愧难当。童言无忌,孩子们是无辜的,只要能让孩子在快乐平安健康的环境下成长,是不是同志父母,还有那么重要吗?

 2 ) 每个孩子都是珍宝

很喜欢读写障碍的孩子Graham的斐济老师说过的一句话,He‘s of value,他是个珍宝。这句话我在很多时候也会想要告诉别人。跟每一个孩子相处时,你都会发现他们身上有很多闪光的地方,虽然因为家庭,环境的原因,孩子们的成长轨道不太一样,但他们最初都是洁白无瑕的。

这部电影里的每一组家庭我都很喜欢,特别是家庭里的孩子们,甚至有些羡慕。这不是什么风凉话。虽然由异性恋的父母给与生命并抚养长大,但很多时候,父母的角色其实是缺失的。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尊重、理解、沟通、鼓励这些正面的因素是罕见的,倒是争吵,抱怨,暴戾无所不在。我的父母是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也没有什么见识的一代,我知道这是由于生存环境所迫,我不该怪他们,但有时候还是忍不住羡慕那些双亲相爱,全家人一起相携着前行的家庭,就像这部电影里所有的家庭一样。

Graham直到5岁被现在的父亲收养时才开始说话,所以片头12岁的他吃力的读着午餐传单,而他的两个爸爸耐心的鼓励他。爸爸不让他在学校透露他们家里的情况,因为这里的人们还不太能接受同性恋,他也就很坦然的接受了,因为他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坏的谎言,也有好的谎言。为了保护家人而说的慌,就是好的。作为一个读写困难的孩子,他无疑是纠结的,困扰的,也会想着破罐子破摔,干脆不学就好了,就不会被嘲笑了。但爸爸总是在激励他,在gentle的push他,这也是我很欣赏的一点。所以后来他跟着爸爸一起艰难的写出了一行行的作文,一遍又一遍的朗读,爸爸的样子是那么自豪。而另一边,另一个爸爸正和哥哥在洗碗,这是我能想到的最温馨的一幕。他熄灯后在被子里读作文的样子也让我鼻子一酸,你看,他是这样的一个好孩子,比你想象的还要努力呢。

喜欢摔跤的男孩Gus在喜欢摔跤前喜欢的是毛绒玩具和花花草草,你可以说他是由一个极端无缝过渡到了另一个极端,所以他会在商场里试用口红,把嘴唇吐得红艳艳的,满脸天真。当售货员一脸嫌弃的跟他说不能这样,还自以为好心的给他纸巾让他擦掉时,他其实是很失落的,但还是装作不在乎的接受了。他知道大人们觉得这样不好,所以他也就这样觉得了,其实这关别人什么事呢?所以他妈妈跟他说只要是试用品你就可以用,你没必要因为别人这么说就把口红擦掉,你可以告诉售货员你就喜欢涂口红,这没什么大不了。所以你看,同性恋家庭养育出来的孩子会更少有歧视,因为他们见过了太多。在面对与别人不一样时他们也会更坦然,而不是深以为耻,惧怕展现自己不一样的地方。

就是这样纤细,敏感,还有些暴躁的Gus,会在与妹妹擦肩而过时轻轻搂住她,在她金黄色的脑袋上印下一吻,让我这种独生女看红了眼。在我的家庭,肢体接触,特别是在他人面前的肢体接触被认为是不雅的,甚至是羞耻的,所以我总认为我是患了肌肤饥饿症,缺爱,也就缺少了温柔。Gus会不知轻重的跟妹妹摔跤,把她弄哭,但每次其实是妹妹主动去招惹他的,要真把俩人分开,又怎么受得了呢?最让我感动的是本来反对摔跤,认为这是一项野蛮运动的妈妈最后还是给他买了摔跤比赛的票,和他一起为他热爱的运动呐喊。孩子的梦想是美好而脆弱的,家长需要做的是尽力去呵护,尽量不留遗憾,而不是不以为意的忽略掉,更别什么都打着过来人,我是为了你好的幌子极尽打击之能事。消极反馈多了真的会影响孩子的认知,让他变得不自信的。

美丽的小女孩Ebony有着一张天使般精致的脸颊和超出她年龄的成熟,我们都希望孩子们能有着与年龄相配的天真,但生活会让他们成长,这并非残忍,只是人生必经的阶段。她因为母亲是拉拉而受歧视,而一心只想考起音乐高中,因为在那个地方,没人会在乎你来自于什么样的家庭。她每天跟着电视节目练习呼吸吐纳,因为妈妈把钱花在她身上送她去上音乐课而心怀感激,但是,她也会在弟弟癫痫发作的时候心疼的抱住他,眼睛里都是忧郁。也许你的家庭并不完美,父母挣得不多,至亲还受病痛折磨,但只要彼此相爱,不抱怨,一步一步的走下去,也还是会感到幸福。所以最后她没被音乐高中录取,却也并没有因此备受打击,而是选择了坦然面对。这世界上并没有什么是世界末日,如果已经逃不掉,那便迎头而上。最让我意外的是她最后说,这次的经历让我对音乐的态度更成熟了,我现在也多了些自知之明,开始理解身边发生的事情。承认自己没有天赋是一件很痛苦也很艰难的事,她的勇气让很多成年人也会汗颜。

最后是有着漂亮五官的男孩Matt,我自己是无神论,所以对宗教方面的问题不加妄言,是一个有原则的孩子,有了总理接见的经历,说不定以后会往政界发展了。

每个孩子都是珍宝,请别让他们蒙尘。

 3 ) Untitled

听到小朋友kids sometimes think a lot better than adults一句话瞬间湿了眼眶 他们都好像小大人一样 但是真的希望他们不用承受这么多 在最后 他们在pride上开心骄傲的脸 那才是他们应该拥有的 感觉选材还可以广泛一点 比如代孕产生的gayby baby

 4 ) 宝贝

以孩子为切入点是非常好的纪录片主题。“孩子”不止反射了一个家庭更反应了一个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下一代的教育更是大众都很关注思考的现状,因为偏见的伤害最终是投射到这些幼小与不解的孩童。

有些社会的偏见是可“传承”性的,当用偏见教育下一代时其实就是在让这个社会用最大的恶意中伤那些孩子。 而当社会以一种拒绝的态度对待他们,天真的孩子们是何等无辜。

记得有一幕是小男孩擦口红被柜台小姐斥责,然后让他擦掉。他妈妈马上说:“只要是试用品你试用就没关系,但如果不是那就不行,但是不要因为她斥责你就觉得这样不对而擦掉你的口红” 我看到的是一个迷茫的小男孩手足无措的被一场无形的言语“暴力”吓到躲开。

也许那位女士是无意的,但这样,更伤人。 其实,活在这个世上已经很不容易了,小孩也有很多苦恼,明天是不是又得上补习班?昨天考试是不是答错了一个题?我是不是长太矮了?妈妈昨天是不是知道了我偷藏的巧克力?下一秒会不会是红灯? 何苦我们又给他们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以外的大世界增加那么多大人都根本无法解决烦恼呢。 同志家庭和普通人的家庭一样,怎样的教育方法并不是因为他们是同志而改变只是一个作为父母亲的不同认知罢了。世上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纠葛,担心,争论,以及对孩子的爱意,每个人都不同但又相同,但同志与否绝不是每个家庭的不同。 这个社会固然有着各种的不美好,但我们都得怀抱着美好等待着它带着善意的来临。我们用自己的美好来装扮这个社会的善意,而这才是我们需要交给孩子的。

 5 ) 随想+一些碎碎念

小男孩在商场涂💄的时候第一反应有些许不适和诧异,试想如果是我的小孩可能会教育说男生不应该涂💄要像一个男生的样子,女生才可以...而不应该.......... 但是,男生可以爱男生可以结婚,女生和女生也会相爱结婚像所有人一样。然后很反感店员的态度,对于妈妈说"如果你喜欢可以不用擦掉"很动容很支持很赞赏。所以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该坚持的?在对抗别人偏见不公争取同权的同时我们又是否真的公正客观合理?到底我们的立场是什么角度是什么?好吧这个世界还有好多要去探索和理解的... 还有小孩不信上帝因为书上说same sex在一起不对,但是同一本书他妈妈觉得没问题且笃信,其实都没问题,那问题是在哪里呢?

 6 ) 孩子論盡《我的基爸基媽》

 同志家庭裡的伴侶是否有能力養育小孩?這個問題猶如是一面鏡子,倒不如看看異性戀的家庭又有沒有這樣的能力,不然為何有破碎家庭、家庭慘劇的出現。同性戀從來都不需要包容與乞求憐憫,人人生而平等,而對立與階級是人類為了分彼此而建立的,久而久之某些的教化成為了約定俗成的觀念。同性戀成為禁忌,即使世界大同、逐漸的開放,只要一講同性戀就會與同性婚姻與性濫交掛勾,與罪惡不可分割。當這部來說澳洲的紀錄片《我的基爸基媽》(Gayby baby)的剪輯版在香港播映不久,就有基督教的團體群起向廣管局反對,認為這檔節目不適合兒童與青少年觀看,更認為有鼓吹同性婚姻之風。同性戀者不會因電影不播出而消失,性小眾一直在社會存在,宗教人士投訴無非是想出於視而不見的態度,利用機制去打壓邊緣社群。可悲的是這些人以愛家為名,實際上看不到影片裡的家庭也是以愛建立根基。關於愛,各有詮釋,但有一點肯定的是在世間遮風擋雨有一種愛是無分性別與血緣的,異性戀可以做好父母角色,同性戀也可以做好雙親的角色。

 血緣?領養?都不是考慮的因素
  《我的基爸基媽》的其中一個觀後感就是,「喔,原來同志也可以當一對好的雙親」。這是最直接的感受,但電影不單單要表達同志也可以做到,在其中一名受訪兒童Ebony的口中所講她並沒有認為自己有兩個媽媽就與人不同,只不過與別人成長的方式有分別,不論誰養大她直至現在都是家人。同志有特權嗎?並不見得有什麼特權?衛道之士常說逆向歧視,擔心同二代在沒有一男一女的情況下成長,而他們常常用「同二代」怨恨沒有父母一方作為借口。而事實上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一個家庭的建構不是看「性器官」而定,而是到底一家人給予多少愛,多少的教導,這樣都需要自小開始付出。

  澳洲在2002年通過領養條例,但直至目前還未有同性婚姻。且看紀錄片中的四個家庭的建立,彼此各有不同,但當中的小孩也並非原生的同二代,當中有家庭的組合還相當的多元成家的。第一對受訪者是用人工受孕的方式產下兩個小孩,Gus與妹妹。而第二對受訪家庭的經歷就沒有淺談,但在女兒Ebony口中母親應該是離婚後中途轉基,產下患抽搐的兒子。第三對家庭是母親離婚後邂逅同性,而兒子Matt是擁有兩個媽媽一個爸的多元家庭,即使離了婚Matt也有與爸爸相處的空間。第四對是一對由澳洲移居婓濟的男同志,他們在福利院收養了一對寶貝兒子,而小兒子Graham患有讀寫障礙。

  在爭論同性婚姻時也衍生了其他層面的事情,有些人擔心人工受孕而帶來捐精的倫理道德問題,同時也擔心領養權的問題。而同性婚姻本身也存有爭議,特別是婚姻被認定是傳統的事物,有些人認為同志是適合用民事結合的方式結合,同時享有婚姻所帶來的福利。不論是婚姻還是民事結合也只是字眼上的爭拗,對同志來說最重要是伴侶之間得到世俗的認同。片裡的同志的確是希望有同性婚權,但澳洲就暫時未容許到,雖然是這樣通過同性戀遊行、社會的保障還是可以給同志發聲與表達的自由。

  通過四個家庭的「多元」成份,有的是血緣所親生、有的孩子是非親非故,特別是Graham的經歷是很值得一提的。他本來就有一個原生的家庭,但不知什麼原因在學前還未教他說話致使他發展遲緩,後來送到去福利院。而幸運的是他現在的父親們循循善誘的教他識字讀書,雖然成效未必理想但結尾他可以完整寫出一篇文章、可以朗讀已經是進步。同志家庭對孩子的憂慮與擔心與一般家庭沒有分別,大家都是希望子女成龍成鳳,而同志家庭就因為不便公開的身份就為自己自找麻煩。Garham一家因父親的緣故由文明國度澳洲移居至斐濟,那裡沒有人明白兩個男人的關係,在異邦要學會隱藏。因著兒子學習的問題父親向老師出櫃,說明了兒子的情況。正所謂「生娘不及養娘大」,但男同志伴侶對孩子的投入還是不少的。同志雖然不是解決孤兒問題的解決方法,但遇到這些有心人真正為孩子付出、誰敢懷疑他們有沒有資格?超越了血緣關係,有的是通過成長而帶出一家人的羈絆與互相照顧,為何異性戀伴侶因不育問題而可領養孩子,而同志伴侶就要被批評?當知道孩子有問題要特別照顧的,這種養育需要勇氣,而同志就更加要付出多倍的勇氣才可以立足。

宗教與價值觀的對立?just be yourself
  在Matt的例子上他本身是來至異性戀家庭,但爸媽分開了。於是他要接受另一位新的媽媽,看到媽媽們的相愛一直相處融合。對孩子來說多一個家人去愛錫也不是壞事,特別是媽媽沒有否定過生父的存在。只是家庭的結構改變了,但愛與教育仍然是存在。面對媽媽在教會裡被稱為「罪人」,他開始質疑上帝的存在。這一點就很有趣,上教會是媽媽周日要做的事情,雖然性向與宗教存有對立但她仍然堅持並向兒子傳教,希望他認識上帝,甚至找來牧師跟兒子講道。按照邏輯同性戀者本應很討厭基督徒,但在這裡反而是維護宗教。事實上也有同志的教徒,他們在社會的大環境下就更加是小眾中的小眾。兒子心裡是於心不忍的,小孩子最希望是周日與朋友打欖球。畢竟是兩代人在價值觀上難免有爭拗,所以這部紀錄片已經不是單單談同性戀該不該有孩子的問題,不是談如何養育,而是帶出和而不同的論述,帶出各有各喜歡的「信仰」。

  另一邊廂,愛好摔交的Gus在一次與媽媽逛街的時候試用了化妝品專櫃的唇膏被售貨員責罵。於是他媽就告訴他,你回去跟售貨員說為何不能用。這看似是一件小事,但背後反映的是男女的既有價值觀,為何男孩子就不可以打扮?這就是對男性的定位,要求男人要剛陽,打扮就會被視為變態與娘娘腔。同志家庭相對在這方面較為開放,也許自身受過壓抑也不希望小孩子不能選擇。而往往面對同性伴侶,別人都普遍帶有誰是男誰是女的猜想,就連同志圈也有那種思想,特別是亞洲人的問題。而歐美相對可容納兩個剛陽、兩個陰柔的在一起,這就是差異。

  100%勇氣.父母對孩子的應許
  上面提到了Graham的故事,特別是一家人去了一個另類國度,從前在澳洲是開放的家庭,認識他們的人都知父親們的關係。但在彼邦,為了自身的安全同住的一家人在社會上再次走回衣櫃。要不是跟老師溝通的話,恐怕連櫃也不會出,但幸運的是老師是接納的。有一句話是子女出櫃,父母也會自然出櫃。但在這裡反而是相反,兒子保護父親,父親保護兒子。除了Graham外,Ebony的母親們一心希望女兒進一間比較開放的學校學習音樂,為的是不想孩子在主流學校因母親的身份而受到刁難。雖然說澳洲是個開放的國度,但在他們的小區中是特別例外的家庭。不排除有那些人會指指點點,別說她們是一家人,單是看到兩個同性在一起就足夠讓人在背後指點了,而且這對母親的打扮比較前衛。為了讓女兒考到心儀的中學,她們就花錢培養女兒。單是這一點就是家庭成員間的互相支持與共同經歷。對子女的期望與一般家庭無疑。

  成長之中仍有萬重障礙
  每個家庭自有難唸的經,Matt希望打球受到母親的拒絕、Ebony考不進心儀的中學對歌唱的夢想感到質疑、Graham在學校的成績墊底但仍然努力。每個小孩自有他們的煩惱,每個家庭也有瑣事要處理。Gus因為喜歡摔交而喜歡與妹妹玩,兩兄妹更一起洗澡。或許被訪者都是在十一、二歲左右,未到成長的反叛期,這個少年時期還帶上一點童稚,未懂青春期的羞恥之心。這種萬重障礙是日後的隱患,兄妹間日漸年長如何相處?需要時日去見證。

  電影是通過眾籌而開拍去追隨當中的被訪者,假如有機會像《人生七年》那種模式追下去看「同孩」們的成長會是不錯的研習。畢竟這種研究還是比較缺乏,到底同志的孩子在成長之中會有怎樣的問題,在孩童時期就沒有大問題,但始終青春期會是個關鍵。特別是青年人開始有自己的反思與思想,接觸的東西再不是由家庭主導。關於這方面電影界也少有相關的題材,故《我的基爸基媽》是一部另類的同志電影。曾經看過美國電影《The kids are alright》與法國的紀錄片《兩個基爸爸》(Naitre Pere)都是有關基媽與基爸。前者就出現基督徒口中那種「尋找生父」對自己的身世感到興趣或是迷惘的故事,「同志小孩」的題目在數年時還是個新的話題。過去至少二十年的同性戀電影都一直強調同志不受世界所接納,但近一兩年已有陽光和較為的輕鬆。而再過多數年在題材上就會有另一番的轉變,與會有更深的書寫。而法國的《兩個基爸爸》則聚焦在比較富裕的同志找尋代母與孕育生命的過程,但要留意的是對於男同志來說代孕的花費實在太多,再者畢竟嬰兒在代母的肚子裡住了九個月有感情。現實生活中代母已經不是什麼禁忌,但對於女性來說要經歷一場心理上的別離,而生理也可能會出問題。風險太大,代價太高。而除了紀錄兩位準爸爸渴望孩子外,在紀錄上是比較單一,畢竟未來與如何被社會接納才是最重要。

  在《我的基爸基媽》一片中看到用心之處,它不在於側重同志應不應該有孩子,反而是帶出大同的一面。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小點,包括澳洲日後的同婚之路,前總里吉拉德也用親和的態度會見了當中的被訪者,一個家庭如何排除世俗的目光走下去?當同志家庭都是女性時,又有沒有足夠的知識向異性的孩子進行教育,特別是當孩子處於成長期時,而假設男同志們要養育的是女孩子時又該如何處理兩性上的差別?這些都是往後會出現的問題,這部片只是一個開端。

 7 ) FIFF16丨DAY2《同志宝贝》:我们都是家庭的一员,只是我们的家庭稍显特殊

第16届#法罗岛电影节#纪录片单元第2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同志宝贝》,下面请看前线特别孩子们面对世界的评价了!

Pincent:

以关注家庭琐碎的日常为主,这个方向是ok的,但形式和内容都相对有限。

Not Here:

孩子们都好可爱,看着他们的生活,看着家长们和他们相处,也让我感到了些温暖。

米米:

成人的世界总有些偏见,歧视;孩子的时间却纯粹很多。在爱的世界里,是没有偏见,歧视的。

大钊:

画面7分,内容7分,价值10分。也许恐同群体认为同性恋家庭无法养育心理健康的下一代,片子让我们看到,让他们不同的并不是自己有两个妈妈或两个爸爸,而是成长生活中其他家庭异样的眼光。片子很有社会意义,但记录视角太边缘,不够深入。

子夜无人:

在东方的文化语境当中,很难想象父母与子女之间如此平等地对话,尤其对于一个后天组成的家庭,在我们的认识里往往体现为“施恩”和“报答”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从片中这些孩子的眼里,对原生家庭的隐痛已经淡化,他们好奇张望着的,是此刻身处的家庭正挑战成人世界现行规则的勇气。“父亲”爱上另个“父亲”、“母亲”爱上另个“母亲”,但最重要的,他们也都爱你,只要是这样,我们不就是一家人吗?

法罗岛帝国皇后:

四个同性恋家庭都太“正常”了,“正常”的我几乎忘记了家长两人是同性这件事,没有刻奇的眼光去打量LGBT群体,无所谓其他,家庭既家庭,任何家庭都有本难念的经,同性恋家庭和异性恋家庭一模一样。如果说同性恋家庭比异性恋家庭的优点,可能是经常受到社会偏见伤害的大人们更懂得尊重孩子和倡导自由,而要说同性恋家庭比异性恋家庭的缺点,那定是家庭成员在温馨的家庭生活外需要面临更多来自外部的不理解及保守派的尖锐抨击,歧视才是砸死人的石块。电影以保守派言之凿凿到四个家庭相爱相亲的落差开始,以“没有友情没有民主”的摔角比赛到彩虹飘扬载歌载舞的同志游行的转场结束,顺理成章的升华了电影的层次,一条大道直通同性恋婚姻合法的终极目标。喜欢摔角的小男孩逻辑一流,“摔跤没有友情和民主”“队友间怎么没有友情,签合同怎么不是民主”。

DAY2的纪录片场刊将在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短评

这些孩子都好cool!每个家庭的故事都好感人

7分钟前
  • 你大师兄
  • 力荐

这部纪录片的切入点非常“狠”,讲的是同志家庭里的孩子,然而定语却不存在。这些孩子各有各的烦恼,一个思考着宗教和宇宙,一个热爱摔跤而被家长警告,一个努力以优异的歌唱成绩考入私立学校,一个与读写障碍做斗争。当一切记录结束时,影片不费吹飞之力升华了内核——世界大同

8分钟前
  • D I D A
  • 力荐

用的是孩子的视角讲故事,啊特别完美的纪录片叙事结构,几个故事穿插着来,每个故事都是同一议题下不同的境遇,也像里面一个小男孩说的“如果每个人想法都一样那这个世界该多无聊啊”!而且每个主人公都是特别好的人特别感动!结尾出字幕的部分颜色也太可爱了!美丽!

12分钟前
  • Holly
  • 力荐

眼眶湿润好几次。看到后来越发忘记gay family这回事,只是成长与爱。孩子们和同性家长的情感联结很强,就算是经济不好的家长也在想尽办法为孩子做事情,更重要的是平等交流。很多谈话本身已经超出当代中国异性恋家庭大部分了。只懂养而不知道何为育的家长,同性与否都是祸害。摄像机采访小男孩,说出’本不该有这场辩论‘,以及最后的gay pride,最为感动。thank you for speak for diverse family.

14分钟前
  • 瓜里
  • 力荐

感动

17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不要由于别人和你不一样就去批判他,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成长轨迹,每个人不一样这个世界才有意思。镜头和故事都很不错的纪录片。小男孩在总理家门口的话触动了我:我很荣幸在这里同时也感到遗憾,因为它本不该发生,禁止同性婚姻的法律本就不该存在。

18分钟前
  • MiyaYu
  • 力荐

一个新鲜的议题以真实的方式呈现。孩子们都很好。

21分钟前
  • 颜落寒
  • 推荐

哭了好几次。喜欢拳击的小直男,反而给人很多启示;读写障碍的格雷厄姆真是太感人了;成长的烦恼啊……

26分钟前
  • luer..一串字母
  • 力荐

如果同志可以拥有孩子,我付出再多的努力也会让ta健康成长!

27分钟前
  • Atom🌈
  • 推荐

出credits時電影院掌聲響起,覺得澳洲離gay marriage不遠了。

31分钟前
  • 啫哩啊
  • 推荐

“来一发还是去游泳?”这对couple太可爱了。

36分钟前
  • 坍塌
  • 推荐

并没有刻意宣扬“他们和其他小孩没有不同”,同性家庭出身必然会有一层额外的敏感,主要还是来自外界的看法。但就像其中有脑残摔角儿童,也有早熟的理性思考上帝者,甚至有疾病在身一样,每个家庭都不一样,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不一样的事实是无可避免的,同性异性只是这些变化因素之一罢了。

37分钟前
  • 叶洲
  • 推荐

虽然平淡了些,毕竟纪录片。相较于耽美网络剧的尴尬,纪录片自然给了观众对于同性家庭真实客观的认知。尽管社会对于同性家庭收养孩子饱有争议,然而最为讽刺的是,这些被遗弃的孩子正是都来自异性家庭,而且多半有疾病。吉拉德也是2013年前的面孔了,troye也是澳洲的,平权路漫漫呀。

40分钟前
  • offramp12
  • 力荐

那個要去念新城中學的女孩,一直見她很少笑容,她笑的最開心的一場,是她第一次去念中學的那場戲。同志家庭確實會有很多問題,不然那個孩子一直在思考上帝。可是什麼樣的家庭沒有問題呢?至少同志家庭的媽媽會跟她兒子說,如果你喜歡搽口紅,你就不要擦掉它。

45分钟前
  • 胡晓晨
  • 力荐

I don't really think it actually make me that unique that i have two mom, it just different for every person growing up, the people who raise you and make who you are today are your family——Ebony

48分钟前
  • 纸糊墙
  • 推荐

如果说同志父母非得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更懂得尊重孩子的不同

50分钟前
  • 陈美芳˙Ꙫ˙
  • 力荐

也许几年后我也会为孩子迷上摔跤而头痛,不知道怎么跟他解释上帝,天不亮就送她去参加选拔,陪他适应阅读障碍问题... 我从不怀疑同性恋家长会比很多异性恋家长都做得更好,因为那些理所当然的权利在他们却是付出了千百倍的努力去争取。平常的心,平常的家庭。

5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好爹妈养育好孩子。这些小孩儿的质量相当高啊,独立自主,思考都很有深度。

59分钟前
  • 雨宫萤
  • 力荐

这是我在bilibili上传了的纪录片。内容或许有些片面,但却真实。或许基于幸存者理论,那些敢于组成家庭领养孩子的同性恋者显得那么优秀!但是纪录片真正表达的内容应该是同性恋在照顾孩子,教育孩子这方面做得并不比异性恋差。对于孩子的力量,大家可以放心地向同性恋家庭开放。

1小时前
  • 却飞花花
  • 力荐

感动到泪目。孩子们都好可爱。同志家庭也和普通家庭一样有着无尽的成长的烦恼。看到格拉厄姆纠结介绍两个爸爸时说另一个是保姆,辛酸。看完好想有baby,有这样温暖的家庭,但是,首先。。。

1小时前
  • 鸿音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