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施耐德对决巴克斯
这部今年被戛纳拒掉的影片,虽然主题单薄了些,但情节和细节都属上乘。杀手对杀手,杀手的简单日常,中间夹杂一帮有关无关的人,上演一出黑色闹剧。最让我叫好的细节是施耐德仓库橱柜里掩盖枪支的置物架,和架子连成一体的各类罐子彰显他对完美的追随,这就是他赢下对决的资本。导演本人出演酒鬼药罐子作家巴克斯也算是个惊喜收获。
2 ) 很冷的故事
很冷的故事,透漏着残忍!
男主亚历斯·冯·华麦丹有些才华,导演作品
1986年《阿宝》
1992年《北方小镇奇谈》
1996年《夺命裙》
1998年《妙在大门后》
2003年《梦幻格林》
2006年《服务生之死》
2009年《艾玛·布兰克的最后日子》
2013年《伯格曼》
演员作品
1980年《蛛丝》
1986年《阿宝》
1992年《北方小镇奇谈》
1996年《夺命裙》
1998年《妙在大门后》
2006年《服务生之死》
2009年《艾玛·布兰克的最后日子》
2012年《Black Out》
2013年《伯格曼》
编剧作品
1986年《阿宝》
1992年《北方小镇奇谈》
1996年《夺命裙》
1998年《妙在大门后》
2003年《梦幻格林》
2006年《服务生之死》
2009年《艾玛·布兰克的最后日子》
2013年《伯格曼》
制作作品
1996年《夺命裙》
1998年《妙在大门后》
2009年《艾玛·布兰克的最后日子》
原创音乐
2009年《艾玛·布兰克的最后日子》
3 ) 挺二的一部佳作!
电影开头有点悬疑,然后很二的就把悬疑打破了~然后剧情也是各种二~但是不管怎样,电影还是让我看完了,而且不是那种三心二意硬着头皮看完的~看到最后,我觉得导演编剧之类的不是二货就是天才~
电影很写实,很多时候我们总觉得杀手应该如何如何,人们在危机关头应该如何趋利避害,怎样才是最优选择~
但其实那都是我们作为局外人想的,如果真的面对生死人们的智商平均至少下降一半,大部分人别说做什么,就一直发抖个不停~而且还有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计划没有变化快~大部分电影里的套路,即使很简单的,在现实中很难出现~
4 ) 止杀戮,惟人性!
《施耐德对决巴克斯》( Schneider vs. Bax 2015)这部电影到底是讲述什么的,奇遇电影字幕组公众号cinematik上已有文章作了详细推介,这里就不再赘述。似乎有不少观众对本片最后一幕,即杀手施耐德对裸身端坐的弗兰西斯卡放下了手中的枪,兴趣异常,惊呼神来之笔!我也有同感。由此,我认为本片有展示“杀戮”主题之意图,至少从“杀戮与人性”视角来解读它会让我们在通篇“对杀”情节之外为本片寻找到某种不那么令人绝望的社会价值和意义。虽然,我们不会承认“杀戮”是我们世界的主题,但是,杀戮似乎是根植人性的,因为杀戮事件的确与我们人类是相伴始终的。如何阻止杀戮,任何艺术作品都不可能给出全部解决方案,但在这部电影里,编导通过将杀戮所有相关因素极简地压缩在一起,展示给我们看,它就为我们“问题人类”提供了进一步思考的基础:杀戮缘何存在?它有没有被制止的可能?如果有此可能,那会是什么?在我看来,如同解铃还需系铃人,既然杀戮是根植人性的,那么,也惟有人性才能制止杀戮。接下来,我们不妨结合本片的某些细节来对我的这一观感稍作论证。
有网友提到本片具有西部片的风格。无论“西部片”如何定义,有一点似乎是大家共同的感觉,就是所有西部片里的人的性命都不是那么尊贵的,杀死一个人如同碾死一只蝼蚁;片中人物的行为似乎在所有规则之外,无论是法律的,还是宗教的,抑或伦理的。也就是说,我们绝对不能说某个人的行为是违法的,那个人的行为是缺德的。那么,在社会规则之外,人们将遵循什么来行为处事呢?丛林法则。在丛林法则下,人性第一需要就是自保——消灭危险因素保全自己性命。然而,人毕竟不能等同野兽,丛林法则下的人的自保已不只保全他自己的性命,还有与他性命密切相关的其他利益,比如亲人的生命、财产、所属群体或集团的利益等。基于上述认识,我们看看本片狙击对决双方是如何拿起武器,又是如何放下武器的,他们行为背后的人性原因又是如何解释的。
本片两个主角都是为了钱财而拿起武器的,然而,他们虽干的是杀人的营生,但与那些只问价码不问缘由的职业杀手不同的是,他们都需要杀人的理由,无论是施耐德还是巴克斯,他们虽都得到同一客户老板梅尔滕斯的相同理由,即任务对象是个儿童杀手,但这就可以说明,他们有别于那些职业杀手,他们是有人性的。如果觉得这样解释还有点牵强,那么我们还可以看看以下的解释。
杀人行为都不是他们俩的最高需要。当巴克斯拿起枪,正需要聚精会神观察瞄准的时候,他女儿弗兰西斯卡的呼救声立刻让他收起了手中的枪;当施耐德观察瞄准发现目标之外还有其他人时,他也暂时收起枪,想办法先让无辜之人离开。同样,巴克斯也在开杀行为之前放走其他闯入家中的不速之客,而施耐德发现误伤那位妓女时也是先想到收枪救助。显然,他俩并非冰冷的杀人机器,而且,总有其他人性需要可以让他们放下武器,比如巴克斯的亲情需要,而他们不想伤及无辜的行为明显表现出他们的道德本能在他们人性需要中占了优先位序。
虽然他俩都是为了钱而拿起枪,但杀人行为并非总是为了钱财,这点从施耐德的身上明显可以看出。在施耐德想拒绝梅尔滕斯的要求之初,他就不完全是为了钱而接受杀人任务的,因为他接受任务是在梅尔滕斯说了“任务非常重要,它不是为了复仇,而是为了防止事态恶化”之后,可以想见,这里的“事态恶化”极可能事关“安全”。当施耐德发现自己被出卖后,他不可能再得到杀人酬劳了,但他没有停止继续射杀巴克斯的任务,同时他必须将出卖他的人也解决掉才能保证自身安全。除了自身安全外,他还必须保证自己家人的安全,所以,他要继续杀了目击证人弗兰西斯卡。可见,安全的需要是他继续杀人主要原因。然而,当他继续追杀弗兰西斯卡时,当他发现放下武器裸身端坐在椅子上的弗兰西斯卡时,他放下了武器,显然,弗兰西斯卡的行为无非是向他表明,她是个手无寸铁对他毫无威胁的女人,显然,她理解了自己被追杀的原因,她解除了他的安全顾虑才是让他放下枪的理由。从施耐德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出,安全问题是他拿起枪的原因也是他放下枪的理由。当然,这是从弗兰西斯卡的女性认知角度来分析的,如果从施耐德的男性视角来看,我们未尝不能将施耐德的行为理解成他的道德感的复苏,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他虽然仍可以保护家人为理由扣动扳机,但绝对称不上很男人的行为,这样,我们就可以说是他的人性中道德感让他停止了杀人。
当个体杀人扩大为群体杀戮时,我们是否也可适用以上分析思路?如果可以,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基于安全的人性需要可成为杀戮行为的籍口,安全获得保障是停止杀戮的理由。此外,无论是安全需要还是道德感,都是人性,所以,我们也可这样表达:杀戮始于人性而止于人性。(文/石板栽花 2015年11月21日星期六)
p.s.感谢本片中文字幕的译校人员:@肥美菠萝鸡 @烹鱼宴 ,校对:@paradox帕拉多克斯 ,二校:@wrenvan。
5 ) 随感
电影中虽然小事件错综复杂但是主线贯串全片,节奏紧凑跌宕起伏,夹杂浓浓黑色幽默气息。
影片信息量略多,看到争论较多的就是人的杀戮天性,个人认为杀戮主题突显完全是女儿杀了爷爷之后,影片开始刀光剑影,杀戮讨论太多, 我就从我感兴趣的角度分析一下吧,发现影片的两个主角有明显的对比特征,一个是嗑药家庭失败的巴还有家庭美满标榜爸爸的托,两者共同点在于即使自己在做最危险的事情,但是一到关键时刻珍视孩子生命的做法没有半点迟疑,虽然巴是一个劝孩子吃安眠药和兴奋剂的爸爸!爷爷侵犯孙女这个反例的下场,似乎是导演对这种行为的一种唾弃~
6 ) 51
片名已经表明一切:Schneider vs. Bax ;这部电影模拟了一场实战真人秀。电子游戏玩家通过观察屏幕(视觉)操控全局,电影中的老板通过电话(声音)指挥两方行动。
①游戏的规则:想尽一切办法杀死对方即获胜利。
②游戏终结:一方的死亡。
③游戏场景:一间被水草与水域所包围的四方屋子,内于外、攻与守、开放性与隐蔽性共存。
④死/不死是摆在所有角色面前的仅有的两种可能。
⑤老板因为一个发错的短信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个致命错误将其拖入游戏之中:先是被Schneider所俘虏,进而被Bax所枪杀。
⑥游戏过程中不断加入的人物,一方面不断搅乱简单的二元对立,另一方面增加了游戏的获胜难度。Bax:情人、女儿、父亲、情人的情人;Schneider:胖女人、老板。
⑦女儿杀死祖父,暴露出组织内部的黑暗现实;可以看成是消灭反势力举动,为了可以同心共气一同御敌。
⑧胖女人与老板如何成为Schneider进攻的筹码:让她去借水,试探敌情;让他行周水上,推测敌军方位。
女儿以赤身裸体保全了生命,是否是因为Bax是有家室的人(生日),也许是Bax的死亡早已终结了游戏。
3.5 三流杀手对对碰,舞台上频频出错,导演这场对抗的Mertens摔倒了,然后华麦丹饰演的Bax也摔倒了。然后最后并没有“每个人都不得好死”,Francisca以全裸坐在藤椅上的方式投降(不得不说这一幕干得太漂亮了,笑死!),结束这场闹剧。
感觉中间大段篇幅集中都落在巴克斯的小屋之后,显得有些拖沓,终归是风格太冷,而又不够黑色幽默惹的祸。
天 所有的现实与荒诞都如此恰到好处 顿时洗涤心灵
一晚上连看两场不知道导演要干嘛的片子,也是蛮醉的~不过这部并没有怎么被娱乐到,大约终究跟黑色幽默大部分时候是无法好好相处的~
杀手界业务多烦恼,客户double crossing不碍事,沼泽雪白小屋伦常纠结,上班族好父亲变装狙击,林中小屋干你阿爷,赤裸相对鸟语花香……依旧是中产隐喻那些事,闷骚恶趣味得好开心
立意不是太新
华麦丹的怪品味,让作品弥漫着神秘感、幽默感和架空感,以及产生这明明是一场闹剧的感觉,却看得很爽,氛围绝佳。悬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节奏感掌握得恰到好处。他要表达的和前作《博格曼》差不多,都是揭露平和生活表象下深藏的野蛮。华麦丹真是很会拍室内戏,女儿进房间那段就惊艳我了。[B]
明顯沒有《博格曼》尖銳深刻,但也許主題隱藏得更深。多處留白以及未交代的線索有助於拓寬思考空間。別緻的場景,乾淨的色調,以及流暢的運鏡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對於節奏的控制和人物的把握,體現出一流導演的功力,做到了既不鬧不蠢,也沒流露絲毫悲憫情懷。結尾還真是出人意料。
导演太没有野心了 专注于讲好一个故事 却不给你任何拔高的机会。冲突的设置特别稳,到最后谁死都无所谓了,而且没有任何批判意味,最后杀手就回家了。。。中间老板通风报信却发错短信那个细节我真的笑了 想起大学时a跟c讲b坏话,却鬼使神差把短信发给了b本人,哈哈哈哈,去杀人干嘛还发短信啊
#SIFF# 比前作《BORGMAN》轻(轻盈),荒诞及黑色幽默感更浓。仍是某种意义上将当代社会(欧洲中产社会)剥离至最根本形态的黑色寓言。结尾仿佛是失乐园的隐喻,还保留着一丝乐观。
这种电影真的有存在的必要吗?
有意思。
莫名想起小兵张嘎里的白洋淀
不落俗套的杀手对决,简单框架下充填着大量有趣的细节和人物关系。结局让人目瞪口呆,应该就是属于我们理解不能的荷兰人脑洞之一罢。
杀手对决,杀人都是干净利落,不过都有自己的生活纠结
荒诞派导演如今已经是稀缺物种,华麦丹,杜飞,杜蒙,华麦丹不愧是小格局空间的大师,房子和芦苇荡似乎承担了比角色更重要的作用,比起简单的no reason,华麦丹的片子很难被准确的定义,但他区别于其他荒诞派的特征是他更加的纯粹和直接
最后半小时不错。平静表象下的暗流涌动。
人物遭遇大乱炖,但每个人物都不够突出和丰富,唯一塑造比较好的还是女儿,结尾脱光衣服的办法简直智商飙升。
有些地方很像港片,可惜是没劲的部分。
依旧是亚历斯·冯·华麦丹的水准之作,戛纳没要应该是因为这片子是部没什么野心的情节剧,重在情节本身,用各种突发事件增强故事的黑色和喜感,暴力来的干净利落也很有北欧范儿,就是一个冷冰冰的杀手对决故事,结尾还带着浓浓的人情味,杀手杀人只是一种职业,和普通人的正常上班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