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面具之内

记录片美国2015

主演:内详

导演:JenniferSiebelNewsom

播放地址

剧照

面具之内 剧照 NO.1 面具之内 剧照 NO.2 面具之内 剧照 NO.3 面具之内 剧照 NO.4 面具之内 剧照 NO.5 面具之内 剧照 NO.6 面具之内 剧照 NO.13 面具之内 剧照 NO.14
更新时间:2023-09-16 10:02

详细剧情

  探讨我们的文化对男性气质狭隘的定义,是如何伤害我们的男孩、男人和整个社会,讲述性别暴力对男性带来的伤害和男权社会中男性从小到大所承受的隐形暴力。

长篇影评

1 ) 刻板性别是对所有男性和女性的伤害

当我们谈论女权主义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谈到那些给予女性压迫的男性。但是是什么使他们从一个纯真的孩子走向那样一个男性的形象呢? 男孩从小就被告诉be a man,be tough,be strong,be silent,于此相对的是don't be girlish,don't cry… 影片中所引用的例子来自美国,或许看起来more sharp than 中国的情况,但其中还是有很多共性的问题,比如说把男孩和女孩分得太开。 从儿时起,仿佛蓝色就代表男孩,粉色就代表女孩。Boys' stuff are always blue,while girls' are always pink。这就好像人为挖了一条深深的沟渠将两者区分开。喜欢蓝色对于女孩来说或许并没有什么,但喜欢粉色的男孩可能就会被认为奇怪。 但其实不论男孩还是女孩都首先是一名人类,而人类有喜欢任何颜色的自由,同时有拥有各种情感的自由,也有表达自我情感的自由… 所以在我看来女权主义的背后也是无数个被压抑,被糟糕对待,被迫带上面具的男性,而或许它们的本源在于社会文化环境对性别的刻板刻画。 虽然意识到这一点在短时间内或许不能改变什么,但反抗与改变的前提是我们至少要意识到。

2 ) 摘抄些语录

He wears a mask,and his face grows to fit it.--George Orwell


We've constructed an idea of masculin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at doesn't give young boys a way to feel secure in their masculinity,so we make them go prove it all the time.

The first lie every boy learns in America is we associate masculinity with athletic ability.Size,strength,or some kind of skill set.Those boys that can catch a down and out,or hit the hanging curve,are elevated.They're set up for a tremendous failure and frustration in life,because being a man doesn't have a single thing to do with athletic ability.You think about all the other boys on that playground,they don't just want to play sports,they want to do computers or music or drama or debate.

Second lie every boy learns,is that we associate masculinity with economic success.You know,it's been said that comparison is the thief of all happiness,so if you're building your sense of masculinity based on power or possessions,there's always going to be someone that has more,that leads to an incredible empty life of striving for things at the expense of what's really important in life.

Then the third criteria is that as a culture,we associate sexual conquest with masculinity.Associating that with masculinity is so dehumanizing.Those words are designed to keep boys silent,to keep them conforming to the construct.


There's a dominance hierarchy,there are tough guys who are on the top and there are weaklings,girls,who are the bottom of the heap.Now this is the origin of sexism and homophobia.In sexism,it's that a girl isn't as strong as a boy.With homosexuality,the gay man,becomes the most stigmatized version of weakness and sissiness.What happens in your relation with other kids,is that you pick out someone who appears weak in that way,you maybe bully him,but maybe it's just a more subtle kind of demeaning.And you start hating that thing about him that you're afraid of in yourself.

We recognize more and more that adolescents are more likely to be depressed and suicidal,but we imagine that that will be female adolescence,because of the way we define depression,more removed,more quiet,not responding.What boys tend to do when they are getting depressed,is actually the opposite.Boys are more likely to act out,they're more likely to become aggressive using cursing words and screaming at people.But most people see it as a conduct disorder,or just the bad kid...and what happens?Before they see the other signs of depression,which will come in adolescent males just as females,that young male may become suicidal but no one has noticed it.

We have a rape culture.What that means is that individual rapists aren't just crawling out of the swamp,they're being produced by our culture.

We live in a world,right here in our country,where men 's violence against women is at epidemic proportions.

I call what we do to our little boys and men,"the great setup".We raise boys to become men whose very identity is based on rejecting the feminine and then we are surprised when they don't see women as being fully human.So we set them up,we set boys up to grow into men who disrespect women at a fundamental level,and then we wonder why we have the culture that we have.

One of the things that has provoked so much anger in American Society today,is this notion of "aggrieved entitlement"--that men feel entitled to positions of power and all that.But they don't feel like they're getting them as much anymore.That's the injury.Not that I was in power,but that I was entitled to be.


The father wound is any on-going psychological,emotional deficit or injury that would have been met in a healthy relationship.So the father wound is probably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issues in this country.Wounding boys become wounding men apart from some kind of intervention.In my own healing process,I took myself as an adult man and myself as a five-year old boy,and I walked both of them back down my mother's basement steps and there I confronted my father.Five-year old boys are supposed to be loved,they're supposed to be tucked in at night.It's an amazing thing when I did that work,because it was the first time I ever had empathy for my own father.I started to think about who hurt him in a way that he would be so angry as he was?I think every man's journey is how do you reconnect that heart to the head.To start living out of the authentic you.


Everyone deserves to feel whole.And each of us can do our part in expanding what it means to be a man for ourselves and the boys in our lives.

Many of us are operating,from a place of tradition,just the way things have been.We need to get men into their hearts and out of their heads.There's freedom outside of these rigid definitions of manhood.

We need to redefine strength in men,not as the power over other people,but as forces for justice,and justice means equality and fairness,and working against poverty,and working against,you know,inequality and violence.That's strength.And we need more men who have the courage to stand up and speak out,even when it means taking a risk.To go into male culture,and say some things that are going to make other men uncomfortable.Because this is about leadership.

Empathy and caring for other people and being sympathetic toward people,these are not just feminine traits or behavior patterns,these are human patterns.


Take the challenge.

Exert your influence.

We all have a role to play in creating a healthier culture.

3 ) 男子气概背后的厌女文化以及作为共谋者的我们

所谓的男子气概实际上建立在父权社会的厌女文化上,对娘娘腔和同性恋的诋毁与排斥实际上是将女性放在了被歧视被排斥的位置上,男性通过男子气概来证明自己是男性的方式本质上就是歧视和蔑视女性。纪录片里的内容再一次让我想到千鹤子的厌女。 厌女里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分而治之”,是支配统治的铁定法则。支配者总是将支配对象分离隔断,让他们相互对立,绝不允许他们之间产生连带感。 这段话本用来解释男权社会将女性分为圣女和娼妓以形成对立来达到统治目的,完美适配于被男权社会简单归类于男性气质或者女性气质的男女性别对立。 当现在很多人攻击脱口秀里女演员挑动性别对立之前,无论男女,所有人隐藏于性别刻板印象下的歧视与蔑视才是性别对立的根源。 前几天听到这样一段教导的话,对一个男孩说你需要好好学习,需要考上好的大学,你的姐姐是个女孩可以不必必须如此,但是你是男孩就必须做到blala。这段话出自一位女性长辈之口,我当时反驳了她,并且解释她这话的不合理在于可以要求男孩努力但不能在贬损女孩的对比之下,更不必说再说出一些我从小就厌恶至极的所谓女孩不适合学理科或者女孩上了高中成绩就会下滑这种话。长辈当时反思了自己,并且意识到自己的表达问题,但过几天仍然说出类似的评论。 有很多时候我们或许意识到有些惯常的话或者想法或者行为并不合理,但这种无意识的下意识还是会脱口而出的话归根结底大概还是社会文化环境的浸染。大环境问题,个人并不长久的关注及反抗,实在是很容易被轻易同化。 当我们教男孩不要像个女孩一样的时候,我们是在怎么教男孩看待女孩?我们将女孩放在了一个怎样的位置?通过与她者割席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我们完全浸淫在一个到处充斥着刻板印象的社会文化环境里。女孩应该喜欢粉色喜欢洋娃娃,男孩喜欢蓝色要喜欢玩乐高;女孩会表达痛苦,可以哭泣可以示弱可以柔弱,而男孩不可以当众哭不可以表达感受,不可以不刚强不可以所谓的娘们兮兮必须果断必须强大;女孩爱玩爱闹就是假小子,男孩文静敏感就是娘娘腔…我讨厌这一切单一又固化的评价体系,讨厌他们告诉我你要有女孩的样子,女孩适合做老师适合轻松的职业,讨厌他们告诉我你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讨厌过于强势大男子主义的男孩,讨厌男孩将我放在弱者的位置然后自以为是的心疼我或者说要保护我。任何保护照顾宽容或者其他什么都应该是双向的而非居高临下的一方只对另一方。 想起之前看的一篇文章说女星自称爷、攻、不娘,以及之前流行的女汉子,实际上是女性将自己通过与刻板印象下女性气质割席来迎合男权社会中的厌女文化,认为爷是酷的,娘是负面的。传统意义上对于男性的要求因为一部分独立女性试图证明自己的独立,以厌女式词汇转嫁到了女性身上,而女性丝毫不觉。但是一个完整的人本身就是两者兼备的。 这些词的大行其道并非说明女性地位有多么质变的跨步,反而进一步证明并且强化了这种简单粗暴的男女气质对立。我们不自觉的不停强化着这些偏见与刻板印象,而忘记了男女都是人,而人都是相似的。反思自己之前说过的话,个人虽然是百分百的异性恋,但是总会很喜欢gay尤其是受,之前和朋友聊起来分析自己的这一偏好,自我解释为因为他们身上会带有明显的女性特质,朋友说这一解释本身就是一种刻板印象的强化。现在想来深以为然,实际上每个人身上都带有两种性别气质,只是每个人被训练教导的结果不同。90%的性格重叠需要我们承认并非对立性别即完全对立,我们本身是复杂的却被简单粗暴的划归到两种对立的阵营。简单的划分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就像二元性别论一样简化了世界,即意味着惰性意味着被支配意味着问题。 反思自己,在某些时候对于男性也带有偏见和刻板印象,或许部分原因是因为深陷于厌女社会的他者角色上无法改变,以及忽视了男女都是人,都会有相似之处吧。但是社会教育所塑造的所谓阳刚男孩,带有在厌女文化下成长起来的对于女孩的蔑视与歧视,实在是很难让人心生好感。之前和朋友聊天说自己喜欢带有女性特质的温柔男孩,这种对自我喜好的定义本身就带有对女性气质的偏见吧,将温柔下意识归类于女性特质。与对gay的喜欢,缘由一致啊…… 强奸文化源于男子气概,男子气概也是特权建立的方式以及表现形式,而暴力建立在特权上。所以暴力总是与所谓的男子气概相联系,监狱里接受教育的罪犯,自述犯下暴行的根源,往往十之八九都是家庭原因。我一直觉得走入婚姻组建家庭生育孩子是相当沉重的议题,是需要慎之又慎确定自己可以承担起相当沉重的责任才可以做出的决定,因为行差步错就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当我们自己都还不能学会做人如何去教育一个生命成人,尤其在这个问题百出的大环境下,一切都显得那么艰难。

一些有意思的统计数据

Ps一点情绪上的碎碎念 世界本身是复杂的,是瞬息万变的。我之前总是觉得自己矛盾又拧巴,有时理解并且接受世界是复杂的,但有时候又因为世界的复杂而感到麻烦,试图通过逃避来背对世界的复杂性,实际上也是不接受自己矛盾又拧巴的状态,不喜欢自己做不到维持在一个稳定不变的状态。但今晚突然觉得实际上矛盾与拧巴是人的常态,我们很难完全处在一个平静又稳定的状态,除非我们对很多事情漠不关心,这种漠不关心实际上也是一种逃避,因为理解世界已经存在很多问题而且无法解决所以可以保持稳定。有些人通过时间来做到这种好似出世一般的稳定,而或许我所在的年纪以及在消极悲观背后有所期待的积极想法促使我不断的了解,不断的打破自己的稳态,试图挽救这个问题层出不穷的世界。就像于佩尔在《将来的事》中对年轻的大学生说自己年轻的时候也相信革命一样,我本身的阅历以及还未全然失去的对改变世界的希冀让我矛盾又拧巴,促使我去了解更多如何与这种矛盾拧巴和平共处 。这不是abnormal而是tipically normal,所以我不需要羡慕别人的稳态,因为我或许迟早会到达那种状态。 Just take it easy.

Pps 什么时候可以不失眠

4 ) 强权背后皆悲剧

任何强权的背后,都是压抑人性的悲剧的结合体,社会赋予了太多超过性别的意义所在。其实,男人和女人之外,其实最重要的,是我们都是人类之中的一员,我们都有权利做自己希望做的样子。

在看这部片子以前,我一直以为男人既然占有社会的主导地位,他们应该比我们女人更好过一点,可现如今我终于明白,没有人能逃脱,悲剧,是每个人的。我们能做的,是通过我们一代人又一代人的努力,有一天,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性别、肤色、高矮、外表、职业等等,每一个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尊重,能被看到,被听到,而不是被忽略掉。

社会赋予性别的意义太多太多了,男人应该怎么怎么样,女人应该怎么怎么样,可是这些没有应该的吧,每个人都是特别的,又如何相同,又如何定义。我们的文化,不仅教导女孩们物化自己,轻视自己,也在教导男孩们不尊重女孩,物化女孩,所以造就了社会如今的样貌,一代又一代的悲剧。但是,只要看到了,发现了,世界就一定可以慢慢被改变,伤口就一定可以慢慢被愈合。这样的价值观,其实和我们文化里劝人为善是相违背的,这才是最大的矛盾。我在想,其实人类社会的种种悲剧,都是由此引起,我们必须去挖掘出来!

我始终认为,当一个人学会去尊重自己,爱自己以后,才能真正学会尊重别人,爱别人。爱是融合的,不是割裂的,不是我除了你这个人我什么都不爱,恰恰相反,我爱你,同样我也爱这个世界,可能是物品,可能是事业,可能是宠物,但内心的爱一定是相通的,给我们以温暖以及自由。

希望有一天,大家都可以放下面具,真正去做自己。生而为人,请善良,请不要随意评判别人,请好好爱自己,爱别人,爱世界!!!

5 ) Feminism not just does good for female but also male

Gender(masculine&feminine) is cultivated by society. "Once I got out of the man box, I feel whole, worthy , the right to be loved and a sense of belonging with the peers."

Feminism is not only beneficial for female but also male. Only when male can be what they like rather than cater to what society wants, they can treat female as companion rather than object.

When I asked a 8-year-old boy what he likes to be when growing up, he said A venture capitalist, I know there is too much problem.

Lies every boy learns are we associate masculine with athletic abilities, economic success and sexual conquest. If men chasing these all their lives, they will never feel authetically themselves.

Men are taught not to talk about sadness so they are inclined to use alcohol and drugs to deal with their emotions. This also answers my question why men are more likely to addicted to cigarettes.

It astonished me that this documentary is directed by a woman. This poetry by Nancy Smith convey very similar belief as this director so I would like to share.

For Every Woman By Nancy R. Smith, copyright 1973 For every woman who is tired of acting weak when she knows she is strong, there is a man who is tired of appearing strong when he feels vulnerable.

For every woman who is tired of acting dumb, there is a man who is burdened with the constant expectation of 'knowing everything.' For every woman who is tired of being called 'an emotional female,' there is a man who is denied the right to weep and to be gentle. For every woman who is called unfeminine when she competes, there is a man for whom competition is the only way to prove his masculinity. For every woman who is tired of being a sex object, there is a man who must worry about his potency. For every woman who feels 'tied down' by her children, there is a man who is denied the full pleasures of shared parenthood. For every woman who is denied meaningful employment or equal pay, there is a man who must bear full financial responsibility for another human being. For every woman who was not taught the intricacies of an automobile, there is a man who was not taught the satisfactions of cooking. For every woman who takes a step toward her own liberation, there is a man who finds the way to freedom has been made a little easier.

6 ) 豆瓣8.7,这部口碑佳片,把最敏感的“性别教育”说干道尽

“他戴上面具之后,然后渐渐的他就成了面具的脸。”

----乔治·奥威尔《1984》

我们每个人童年时,都曾经历过外界对我们的“性别教育”

像是女孩不要剪短发,要温柔,要乖。

男孩不要留长发,遇事不能哭,不能示弱。

一些内向腼腆的男孩经常会被取笑是“娘娘腔”,很多人因此遭到校园霸凌,甚至失去生命。

2000年,台湾少年叶永志就是因为“娘娘腔”被霸凌至自杀,后来被称为“玫瑰少年”,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5岁。

近年来,很多人开始讨论如何去除女性身上的标签。

而男性成长过程中背负的“标签”,以及部分男性在性别问题上遇到的迷茫和困境却常常被人们忽视。

不少电影都曾表现这一现实问题,比如小雀斑主演的《丹麦女孩》等等。

《丹麦女孩》

在现实中,从男孩时期起,来自长辈和社会的声音就不断提醒:

别娘娘腔、别像个娘们、别流泪、别哭、别感情用事、别让人瞧不起、冷酷无情、别让女人支配你的生活、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泡妞、像个男人……

很多家庭里总有个沉默寡言,很少流露感情的父亲,有时强硬得让人感觉无法相处。

你可曾想过,他可能就是这种刻板性别教育的受害者。

今天要介绍的这部纪录片《面具之内》,聚焦于男性成长过程中是如何被塑造,

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遭受的隐形暴力。

看完这部纪录片,你不仅会理解“直男癌”从何而来,还会对“阳刚之气”有全新的认知。

这部纪录还非常的戳泪点,片中有小男孩、青年、中年人、乃至白发苍苍的老人。

他们对着镜头说:我觉得孤独,我把我的感情藏起来,我很少能交到知心朋友。

那一刻,我们不禁要问:这一切到底是何必?

就为了“像个男人”?

无论是媒体还是家庭教育,总是反复宣传男人应该是什么样子。

然后全社会都来监督你有没有达标,看看谁敢不像个男人,方法可能就是靠其他男人的恐吓和嘲笑。

片中采访了一群被判无期徒刑的少年犯,关于他们小时候是如何认知男子气概,回答普遍是:不许哭、不要表达情感、一切向钱看、玩弄女性没关系、男人要说了算、男人用武力解决问题……

看到这,不免要惊呼这些思想不就是传说中的“直男癌”吗?!

原来这些令人反感的特质,是被当做男子气概灌输给他们小时候的。

在美国,关于男子气概有三个典型的谎言:

一、运动能力等同于男子气概

这就给所有男孩带来强迫运动的压力,如果不擅长运动就会低人一等。

这其中有些人可能更擅长写作、音乐、戏剧或电脑。

但因为不够男子气概,不得不压抑真正的爱好。

二、男子气概等同于致富

很多人把财富、地位和男子气概联系在一起。

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个世界上永远有人拥有的比你多,攀比心理只会导致所求无度的空虚和挫败感。

三、男子气概等同于性征服力

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社会文化,都在向男孩传递:男人就该征服很多异性。

忠诚是没出息的表现,风流浪子才是真男人,而不用在意那些被玩弄和伤害的女性。

而那些不符合“男子气概”要求的人,往往成为被同性欺凌的对象。

有些男孩就因为长相清秀或不擅长运动,就可能被同学嘲笑是娘娘腔。

他们面对来自男性群体的压力,不得不设法证明自己的男子气概,证明自己不是娘娘腔。

疏远那些被称为娘娘腔的人,哪怕对方原本是自己的朋友。

而性别歧视也是男子气概的一部分,娘娘腔这样的贬义词,意味着你像女人,所以你很差劲。

就连在运动场上,如果说一个男孩打球像女孩,他会崩溃。

我们到底教了这个男孩怎样看待女孩?

而现在的性别分化越来越极端,男性就要极度阳刚、女性就要极度柔弱。

女孩的商品越来越粉,男孩的商品越来越迷彩。

男孩的玩具越来越暴力,女孩的玩具越来越小公主。

这样简单粗暴的划分,使得少男少女都倍感压力,需要去适应成见。

那些喜欢娃娃屋的男孩和喜欢航天模型的女孩,该如何面对自己的性别定义呢?

“男子气概”的狭隘定义,导致男性从幼年起就压抑自己的情感。

12岁的男孩如果在公共场合哭就会被认为有问题。

20岁的青年如果还会当众哭,可想而知会遭到什么样的羞辱。

也没人鼓励男孩跟其他人倾诉自己的痛苦。

男人之所以缺乏同理心,难以表现脆弱,是因为他们被社会教化成这个样子。

在男孩的世界,亲密感总是跟性挂钩。

所以男孩们之间也因为害怕被认为是同性恋而无法发展亲密的友谊。

为了装样子,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

而越是父亲执掌大权的家庭,越是容易造成扭曲的男子气概教育。

那些成长在单亲家庭,由母亲抚养长大的男孩在这方面就好得多。

可当他们离开家庭来到学校,就会担心没人教自己如何“像个男人”。

面对这些压抑真实性情的规则,很多男孩都在青春期时染上了酗酒和吸毒的恶习。

喝醉之后可以忘记烦恼,可以肆无忌惮地袒露心声,可以和朋友亲密无间,而不用担心被人看不起。

数据显示,在美国34%的男生12岁时就开始饮酒,尝试毒品的平均年龄是13岁。

一位老师找来班里的几个男孩,做了个游戏。

每个人拿到一张纸做的面具,在面具的正面写上自己希望表现给别人的样子。

面具的背面写上不愿让别人看到的自己。

大多数人正面写的都是友善、快乐、有趣。

背面写的几乎却都是愤怒、痛苦、恐惧……

有相当一部分男性在青春期内患上抑郁症,与通常的抑郁症状不同的是,患有抑郁症的男孩反而变得爱表现,具有攻击性。

当他们最痛苦的时候,依然要压抑自己不能向他人寻求帮助。

青春期时的男孩自杀率是女孩的5倍。

患有精神疾病的成年或未成年男性中只有不到50%的人寻求帮助。

美国有很多男子气概的样板,无论是体育界、军界、警界、娱乐界那些所谓的男人的模范。

教导的几乎都是支配、侵略,他们无一不是硬汉。

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卓越男性,全部都是强壮沉默、永远胜券在握的男人,而且铁石心肠。

还有一些不那么硬汉的喜剧角色,就靠贬低女性来体现男子气概。

在美国人喜爱的饶舌音乐和街舞文化中,宣扬的成功男子汉的形象,同样是暴力和危险的刻板印象。

主题无非是毒品、滥交,一切为了金钱和权利。

而电脑游戏中的男人形象更是暴力的代名词,很多游戏中的男性角色唯一的情绪就是愤怒,悲伤都是一带而过。

这进一步巩固了“什么是男人”的固有印象。

孩子们会崇拜游戏中的角色,然而他都是无法表达情感的人。

游戏中的暴力元素使得很多男孩都沉迷其中,游戏商会一步步加码设计更加暴力的刺激来吸引玩家。

久而久之,沉迷游戏的男孩会对暴力逐渐麻木。

18岁少年平均在屏幕上观看过20万次暴力行为,其中包含4万次谋杀。

这些渲染暴力的电影音乐游戏,对男童造成深刻的影响。

他们逐渐对他人的痛苦麻木,对世界充满恐惧,同时也变得更有攻击性。

除了暴力,还有色情信息的包围。

很多男孩在五六岁时就能接触到色情影像,34%青少年在网上收到过垃圾色情信息。

21%的青年每天观看色情出版物。

由于缺乏性教育,人们耻于谈论性。

黄片成了大多数人的性教材,很多青少年以为那就是正确的与异性交往的方式。

这导致男性的思维被训练为,将女性身体物质化、商品化。

无论是直接买春还是间接的买色情片。

黄片中充斥着大量暴力和强迫的行为,这是把残忍和性别歧视宣扬成正当行为。

在美国,由于接触色情物,增加了22%的性侵案件。

年轻男性被教导男人应该浪荡,男人应该有攻击性。

无论有意无意,这个过程其实是在教导他们别把女人当人。

很多年轻男性完全不会考虑女性的感受,他们甚至觉得女人就是为了和他们上床才存在的。

令人震惊的统计数据显示,在确定可逃脱惩罚的情况下,35%大学男生有强奸欲望。

男性的成长过程就是一直在拒绝女性化,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不会把女人当作完整的人。

因为这些言传身教,让他们从本质上就不尊重女性。

更糟糕的是,当暴力性侵案件发生时,很多男性又会为了兄弟义气互相包庇。

面对良知的拷问依然选择不作为。

而很多暴力犯罪的根源,是来自童年从父亲那遭到的暴力对待。

这就像是一种循环,被暴力对待之后,自己也变得更加暴力。

在美国,94%的恶性凶杀案罪犯为男性。

面对男性高居不下的犯罪率,人们很少反思当下的主流文化,是如何塑造刻板的男性形象。

以及电影、音乐、游戏中那些暴力色情的混乱信息。

是时候打破那些压抑扭曲的陈旧观念了。

越来越多的男性站出来反思“男子气概”带来的伤害,这并不意味这要让男孩变成女孩,

而是希望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保持最初的感受力,包括同理心、关心他人、对他人抱有同情心。

这些并不是女性专有的特质或行为模式。

看完这部纪录片,你会发现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从何而来。

李银河曾说:性别刻板印象不仅是对女性的压迫,同时也是桎梏男性的枷锁。

要扭转这个局面,需要父母、老师以及社会的共同参与。

教导男孩们,不给自己和他人贴标签,不轻易定义任何人。

尊重自己的内心,勇于表达,以及保持善良。

不必戴上面具,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气概。

*本文作者:RAMA

7 ) 更好地培养更好的人

这部纪录片主要是美国学者谈论美国现行文化对男性内心感受缺乏关照的问题。

影片中有个让我感慨的片段:辅导员发给每个在场的男学生一张纸做的面具,并让学生在面具的正面写上他们想让别人看到的自己,背面写上他们内心中真实的自己。学生给出的答案都呈现出表里的反差,表面阳光却心藏阴影。

正面:幽默、快乐、有趣、外向、

背面:愤怒、害怕、痛苦、孤独、

辅导员&一名参与活动的男学生

坚强不哭的人有他非凡的意义:危难的时候他们的存在关乎众人的生死存亡。当然需不需要把所有的男性都培养成为坚强不哭的人,这个时代或许有它新的答案。

坚强有担当固然可敬,可是以错误的方式将一个男孩培养成一种暴力、吸烟、喝酒、不负责任的、狭隘的男人,真是不幸。可是在一些群体的观念当中,仿佛暴力、抽烟、喝酒、不负责任、狭隘都比天真、软弱、敏感的男人要好。

哎。

有一种观念、逻辑是:虐待、羞辱一个男孩,能激励他反抗,变强,最终变成一个强大的男人。的确,有的男孩为了得到他父亲的认可,经历痛苦的童年和青年,后来变得很强大。当然,也有的男孩由于童年经历,心里积累下难以化解的悲哀、仇恨、痛苦。

时代变了,像其他领域的分工一样,不用所有男性都打仗;职业化的、专业化的一部分男性和女性就可以满足全社会的防卫、进攻、救援等需求。剩下的人口可以按照性格特点从事其他对社会有益的事业,比如:文化教育、设计、医护、演艺、创作等等。

有学者说:男孩总是以他的父亲为标准,来衡量自己的男性气质

男孩子需要友谊、陪伴、谅解、爱、情感的表达、安慰、温暖。

我们需要如何培养男孩女孩,把他们培养成怎样的男人女人

短评

先把人当人看,再加社会标签属性

7分钟前
  • 暴走君
  • 力荐

Empathy, caring for other people, and being sympathetic toward people; these are not just feminine traits or behavior pattern, these are human pattern.

8分钟前
  • 冰镇枕头
  • 推荐

每个人都有必要看一遍的纪录片。Alpha Male才是人类社会真毒瘤,性别暴力的伤害范畴亦包括其主体——男性本身。

9分钟前
  • 斯琴高丽的伤心
  • 推荐

片中的美国,男孩成长的地方,将男性定义为 alpha male,其余叫做卢瑟,女性无人格。男孩学习如何成为 alpha male 即是学习为一切内在诉求寻求侵略性的解答。片中同时展现了近 20 年来心理学从指向疾病到关注每个人的 mental well-being 和发展的转变。看向内心,在习惯了非黑即白的美国,会走多远呢?

11分钟前
  • 纸背的立博
  • 推荐

犯罪率是如何提高的,抑郁是怎么来的,仇女文化是怎么形成的,以及为什么不会沟通,这些原因都得到了解释。性别其实没有什么差异,是人为刻板印象拉开了差距。美国人已经领先这么多,还在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真灯塔国,值得我们反思。名字确实可以改成《直男癌是怎么形成的》

16分钟前
  • Q酱
  • 力荐

影片的拍摄手法很普通,甚至有点科教片的味道。影片的价值在于挑战人们固有的观念,但要彻底改变人们的观念,我有生之年肯定是看不到的了。而改变之后,也会有新的面具。

18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男性氣質是父權所創造的一個既是護盾,又是匕首的東西,而隨著它日漸凝固和扭曲,它也漸漸成為陳詞濫調中的一個怪獸,在現代社會時常浮出水面,造成巨大破壞;我們依舊未能從傳統頑固的“男性模板”里逃出來,并最終又因為文化社會和權力的作用而使得這成為一個惡性循環,難以脫離;此片非常值得看!

22分钟前
  • 真是好大一张床
  • 力荐

你不必摘下面具,而我会穿过面具来拥抱你。

23分钟前
  • nemo
  • 力荐

一直在哭。感同身受。从小爸爸就让我做男人该做的事,多和男孩子交往。现在他让我剪掉长发,因为他认为没有男人这样做。感谢我身边的女性朋友,从小到大都是她们陪伴我,倾听我,让我更加完整。

24分钟前
  • bravado
  • 力荐

我们要允许男妹子的存在呀。

28分钟前
  • 摇滚明星
  • 推荐

b站有全片

31分钟前
  • toska
  • 还行

「男人哭吧不是罪」:当我们谈到男人时总是强调「男人一点」,但什么是男人,谁说脆弱、温柔、有同理心就不是男人,每一个被性别偏见伤害的男人都值得被温柔相待,每个人都值得感到完整,都应该为此贡献力量,扩展身为男人的意义,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我们的男孩们。

35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大大大大大推荐!看的过程中哭了好几次。男人受到的性别偏见不比女人少,我们的男孩子们被训练成表面装酷、不擅长表达感情的人,只是为了“看起来有男子气概”。希望有更多的男人能正视自己内心的感受,敢于表达自己的脆弱,也希望这个社会能宽容地给他们怀抱。

40分钟前
  • 猫饼干
  • 推荐

其实说的都是自己懂得的道理,想安利给钢铁直男朋友看,被嘲笑了

43分钟前
  • 黄色动力伞
  • 还行

女权课上看的 masculinity和patriarchal的社会对男生的伤害也是非常大的 主流媒体对于男性气质的定义 以及stereotypes 也影响了很多方面 很值得推荐的纪录片吧 特别是对女权癌和直男癌的人可以刷新三观

46分钟前
  • 力荐

我觉得大部分人不分男女无论嘴上怎么说,心里还是直男癌,归根结底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作为存活下来的文化基因,往往有其社会功能;当然物理世界的现实也是残酷的,大部分人"仅仅是为了活着",内心深处的实用主义选择总是要高于理念上逻辑上的对错。如果离不开黑社会的庇护,就难免为黑社会的合理性辩护,哪怕手指也被切了。许多一脸正义的人,绝不肯承认自己也不过是个加害者的帮凶;而受害者与加害者竟有着类似的思想,也一点儿不必惊诧。

51分钟前
  • 宇宙真理猪大肠
  • 力荐

刷新三观的纪录片,很不错,正好配上之前看的“狩猎场”,很好的解释了一下为什么。之前说到的性别问题,多数都是女性弱势所引起的一切一切,稍微偏门一点的也就是LGBT类的少数性别,还真没有在意过这些少数弱势性别的对面,强势男性性别的那些有的没的。细想一下,我们说性别平等说得头头是道,但是从

53分钟前
  • 画瞳
  • 力荐

人类这个物种反正就还挺傻逼的...

56分钟前
  • HHG
  • 还行

真的很细致的在讲述性别暴力对男性带来的伤害 在这个男权社会中也认识到了男性从小到大所承受的隐形暴力 受益匪浅 但是片子里有的时候传达出的观点也不予苟同 在探讨社会性别方面的时候 总会有些隐隐的认为女性是弱者理所当然 这也是女权平权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男性不易 直男癌原来也是社会逼出来的

60分钟前
  • III
  • 推荐

美国男子气概,运动,橄榄球,肌肉,酒性吸毒和暴力。

1小时前
  • 闵思嘉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