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ehind-the-scenes films这个题目上,Ben Rivers客座策展可能会比拍电影干得更好。他能够拍得比Anocha Suwichakornpong更迷人,Anocha能比他更有表达(或者更有条理),既能同路又搭配互补,挺好。
译自 //www.bfi.org.uk/news-opinion/news-bfi/features/ben-rivers-films-influenced-sky-trembles
————————————————————————
那些影响了《天颤地惧,两眼非兄》的电影
本·里弗斯
几年前,我开始考虑参与“幕后片”这一狭窄而无名的电影类型的创作。这想法大概来自我作为电影人的反思——质疑那种创作世界的冲动以及令人枉顾生活其他面向的迷恋。拍电影耗尽了我的时光,我的一生都在思考电影、奔波跋涉以拍摄电影、在黑暗房间里干几个月剪辑、制作音轨,然后再四处旅行以展示它们。我想在某个时候创作一部直面这个迷恋建构过程的影片,这于我是有意义的。
就我的电影《天颤地惧,两眼非兄》来说,我想要在现实的不同疆域间移动——叙事、歌曲、对电影制作过程的观察——以令观众最终无法确定虚构开始与结束的地方。在我筹备这部影片的过程里,我常常想到一些电影,它们有的是电影制作的侧拍纪录片,有的是电影拍摄背景下的虚构演绎。它们的共通点在于,都展示了电影制作的黑暗一面及其间接影响。我对电影人为何想要曝露这样的黑暗面很感兴趣。能够看到某个你镜像般的人在迷恋与灾难之路上被瓦解并且窥见这条路的尽头,是件具有非常有诱惑力的事。以下就是对我的思考产生了影响的五部影片。
1. 吸血鬼 Vampir Cuadecuc(1971)
导演:佩雷·波尔塔贝利亚(Pere Portabella)
我不断重复地看的这部影片。因为从很多方面来讲,它与我所设想的最为接近——拍一部关于另一部电影的电影,并且将真实和编造的边界保持在一种不清晰、不稳定的状态里。这是一部极其美丽、怪异的“幕后片”,展示了B级片大家赫苏斯·佛朗哥执导的低成本恐怖片《德古拉公爵》(Count Dracula)的制作过程。佩雷·波尔塔贝利亚将这个梦魇诠释为一种广泛意义上的莫名恐惧。这是一部非常复杂的政治性的电影,完全不带教条主义。片中唯一念出的台词,是结尾处克里斯多夫·李念诵德古拉最终的独白。这也是我在自己影片开头,拍摄奥利维尔·拉克谢试读保罗·鲍尔斯故事开头的原因。
《吸血鬼》由加泰罗尼亚艺术家卡尔斯·桑托斯创作的音轨,在令这部影片不被理解为纪录片方面起到了有力的作用。我问过卡尔斯我是否也可以重新启用其中一些声音到《天颤地惧,两眼非兄》中…这部分声音用在了(开场)沙漠的士不祥的画面和结尾演职人员名单,如书挡一般架起了我的影片。
2. 最后一部电影 The Last Movie (1971)
导演:丹尼斯·霍珀(Dennis Hopper)
丹尼斯·霍珀是一位被彻头彻尾低估的电影人,这更是他最被低估的影片。制片厂对它的压制并不令人奇怪,因为它拍得如此激进——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不同的虚构层次中自由穿梭,留得观众如霍珀自己饰演的主角一样困惑。片中当地人拿着假相机重新创作整个剧本的段落,是我能想到的对于电影之暴力最好的注解。本片(对我)思考如何将观众保持在一种对所视之物真实性的不确定中起到了很大的影响。这可能是有些混乱,但这也是爱它的原因,事情总是混乱的。
3. 电影梦 Burden of Dreams (1982)
导演:莱斯·布兰克(Les Blank)
正如《黑暗之心》(关于制作《现代启示录》),这部纪录片达成了对象影片希望达成的一切,甚至表达得更多。赫尔佐格和“菲茨卡拉多”一样,在亚马逊森林中与自然对抗,被天性就是为了拿下对方的植物、动物和克劳斯·金斯基包围。莱斯·布兰克是一个为才华横溢的纪录者(可见于他关于音乐家的那些杰出作品),在本片中他观察着赫尔佐格及其剧组试图以古老的方法将一艘巨型船舶运过山丘。张力如此紧绷。电影人那种不惜任何代价来创造世界的疯狂。泥浆、血泪和汗水。本片很适合与赫尔佐格关于同部电影、同样才华横溢的制作日记《无用的征程》(Conquest of the Useless)搭配收看。
4. 当心圣妓 Beware of a Holy Whore (1971)
导演: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这是我一直以来最爱的法斯宾德作品之一。《当心圣妓》故事发生于西班牙的一间酒店,围绕一部电影(名为《祖国》或《死亡》)的制作过程展开。它以法斯宾德之前的一次拍摄为基础,具有一定的自传性质。影片主要聚焦于由许多法斯宾德杰出的合作者扮演的一队演职人员。他们正等待影片开始拍摄,陷于毒品、酒精、奸情和单恋种种,饱受煎熬。暴君般的导演出现后,总在剧组成员间制造紧张,大发脾气又坠入忧愁,还打算退出…这儿甚至连胶片都没有了。当拍摄真正开始时,事情也完全没有变好。一切之后,法斯宾德似乎想说,拍电影是一场摧毁灵魂的灾难,即使他仍然在无法自控地接着干这件事。
5. 软乳酪 ‘La ricotta’ (1963)
导演: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
帕索里尼为集锦片《帕戈罗格》(Ro.Go.Pa.G. )创作了这部完美的讽刺小品。短片聚焦一部关于耶稣之十字架受难电影的拍摄,有拍到奥逊·威尔斯坐在导演椅上(有时在读帕索里尼《罗马妈妈》的剧本)。主角不是奥逊·威尔斯,而是一个竭尽全力在剧组外搞点事情却惨遭失败的局外人。正如帕索里尼一贯的那样,他能够摇摆于不同的语域——富有趣味的、残忍批判的,与此同时,演员们面带诡笑试图保持十字架受难造型的彩色段落穿插在黑白影像中也非常美丽。总体而言,帕索里尼从更广泛的方面影响了我的电影创作,就《天颤地惧,两眼非兄》来说,则主要在于他对取景地的处理、神话与当代的混合,以及他用非职业演员来完成影片的部分以在虚构中找到某种真实性的方法。
「The Two Eyes Are Not Brothers」何况路人,在广袤天地下,世界和本我都在无限撕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现实。
名字系列。
听不懂,不过结尾很不错
想法挺好,表达未免过于模糊。
为了凑出个能同时唬住别人和自己的片子也是使尽了浑身解数
为了增加荒诞剧情的真实感,模糊荒诞和真实的界限,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电影中设置一个剧组,并使主人公为剧组导演 2.用长镜头和固定镜头以及第一视角,尽可能地减少切镜 3.无配乐,用自然声增加声音的层次,同时增加真实感。主题:野蛮使得长在同一张脸上的两只眼睛不能成为兄弟。
属于side project,在沙漠里顺便多拍的一部电影
后半段就越来越单义了...
飘过
#全州电影节# 2016/05/04 21:00@ megabox
電影取名新思路May Tomorrow Shine the Brightest of All Your Many Days as It Will Be Your Last
有点不知道该说这样子用混杂纪录场景和虚构素材手段后所达到自反效果的实验式纪录片究竟是高明呢还只是小聪明(3星为纯粹观感而言,有可能是我没抓住评论的重点...
dead can dance
后1/4崩坏,里弗斯长片补完呐
其实就是借用别人场子拍点能拍的东西 直到对方场子制片小哥愿意进来另一个叙事打酱油 声音处理很不错 有几个镜头暴露了虚实之界 反而有点可爱
换成Berber人的衣服然后逼着跳舞那段有点意思…
汽油桶作鼓,铁皮罐头人起舞,古道悬崖瘦马,川流不息峡谷,夕阳西下,铁皮罐头人在天涯
画风都是挺好的,故事很奇葩。
<
Paul Bowles关于摩洛哥的短篇改的,声画语言故事空间/虚实转换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