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胡佛 剧照 NO.1 胡佛 剧照 NO.2 胡佛 剧照 NO.3 胡佛 剧照 NO.4 胡佛 剧照 NO.5 胡佛 剧照 NO.6 胡佛 剧照 NO.13 胡佛 剧照 NO.14 胡佛 剧照 NO.15 胡佛 剧照 NO.16 胡佛 剧照 NO.17 胡佛 剧照 NO.18 胡佛 剧照 NO.19 胡佛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0

详细剧情

  年过七旬的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埃德加·胡佛(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Leonardo DiCaprio 饰)应《犯罪纪实》之邀口述个人回忆录。胡佛向回忆录代笔作者讲述了他自1919年以来的重要人生历程:逮捕左翼分子领袖、缉拿臭名昭著的黑帮头目、破获震惊全美的林德伯格绑架案等等。依据胡佛的讲述,他力排众议,改组联邦调查局,引入高科技侦查手段,尽心尽力为美国社会的和平与稳定而操劳。然而另一方面,他的私人生活却成为了他想要极力掩饰的部分。  就在胡佛回顾自己一生的时候,美国社会依然有诸多动荡因素存在。胡佛任用多年的私人助理克莱德·托尔森(艾米·汉莫 Armie Hammer 饰)也似与他保持着不寻常的关系……

长篇影评

1 ) 愛你不用合情理

(先說這篇影評幾乎都是在講埃德加胡佛和他的男助手克萊德之間的故事……)

人物傳記類的電影幾乎沒看過 如果不是因為萊奧納多主演 也不會看這部 J. EDGAR

可能導演伊斯特伍德想講的有太多 包括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美國政局(有敏感詞 在此不方便做展開= =) 同樣還要顧及到感情和人生blablabla...於是有人說此片略感混亂 個人倒是覺得剪輯得很有意思啊 比如在電梯裡 老年的埃德加和克萊德並排站著 電梯打開 走出來的卻是兩個青年人 頓時夢回當年了有木有~ 感覺很妙的啊~~~

看到一段評論是 “胡佛如彗星闪亮登场,这个气场缤纷的小伙子一来就展示了过人的调查能力。”

沒錯兒 埃德加胡佛在全國收集最聰明的科學頭腦 建立最初的指紋索引檔案
在那個年代 埃德加的做法顯然受到了廣大同僚的嘲笑和阻撓 不過這些都沒有使他讓步(不然就不能坐上FBI的龍頭老大的位置 而且一坐就是歷經八代總統有木有) FBI在他的指揮下漸漸崛起

------

只是木有想到會有同性元素在裏面(沒看簡介所以一開始只以為是蛛絲馬跡抑或點到為止 沒想到是……是主線!)

原來埃德加第一天見到克萊德 就知道對方是他需要的人 一見鍾情?說不上 但他讓埃德加緊張到出汗了

克萊德那麼自然地走過去打開窗戶 整理窗簾(正如後來他為他買西裝 整理領結) 然後把手帕递給埃德加 站在辦公桌前 淡定自若 眉頭舒展 一見難忘

簡歷自然是很出色 但克萊德沒有表現出要在FBI長時間待下去的想法 只想將這份工作作為他法律生涯的一段實踐經驗 不過 後來的事 誰知道

印象很深的一段對話是 埃德加說要他作為他的二把手 克萊德說 我只有一個要求 以後無論那一天是美好的一天還是糟糕的一天 無論之前有沒有約定 我們都要一起吃午餐和晚餐

- 我答應你

以及度假前 埃德加說 重要的是 你的旅行伴侶是誰

在酒店房間里 埃德加定定地望住他說道 我真的很在乎你

- 我也愛你

克萊德把手搭在他的手上 格外靜謐的時刻 夜涼如水

然而爆發了爭執和打架 因為埃德加小心翼翼地提到最近結識了某位女士 各方面都較合心意……可能到了要結婚的時候了

一向冷靜處事的克萊德 似被劃傷痛處又撒了一把鹽 毫不客氣地打了埃德加(我當時第一反應是 竟敢動手打胡佛 你找死?)

克萊德氣急敗壞的一吻讓埃德加錯愕不已 兩人唇上都還帶著血跡

克萊德忍住眼淚 保留僅存的理智和自尊 只得憤然轉身離去

- 我求你 不要走 求求你別丟下我

那個強勢到有些自負的胡佛警長竟也豁出去 他竟然恳求克萊德不要走

他也真的就没走 一辈子在埃德加身邊 直到埃德加生命終結

那天克萊德是第一個接到電話的 他趕到埃德加的住所 目光掃過房間里的擺設 有數把高貴的武士刀 也有精巧的菩薩雕像 蒼白的手指顫抖著劃過絲綢的桌布 那時他沒哭 哭不出來吧

戰戰巍巍地走到床邊 只見到埃德加倒在地毯上 再也不會呼吸 再也不會跟他一起辦案 一起賭馬 一起吃每一天的午餐和晚餐

垂垂老矣的克萊德 手足無措地扯下床上的毯子 笨拙地裹在埃德加生命已經停止的身體上

五陵白馬不復再現

只能緊緊擁抱著他的愛人 背影像是在說 這一生一世 我都陪你度過了

片中似乎重複了兩次 都是埃德加說 我需要你 而克萊德說 我愛你

細細去想也總結不出什麽 只覺得這種感情太稀有

眼中最美滿的愛就是這樣了吧 每日每夜都要與我常在 本事兩條不相干的線 漸漸走到了一起 互相信任和尊重 可以放心地把生命交給對方

在年老色衰的年紀 埃德加俯身印在他額頭上的吻 不輕盈 也不美麗 卻比什麽都動人

另外一个片段是埃德加母親死後 他穿戴上母親的長串項鏈和衣服 對著鏡子里的自己說 埃德加 你要堅強 要堅強 眼睛裡都是淚水

然後用力扯斷項鏈 哭得跪倒在地

還有埃德加的女秘書 那份信賴 百分百的真實和默契叫人感動

埃德加叫住她 helen 而平時他都叫她甘迪小姐

- 如果 我是說如果哪一天我走了 我的那些檔案……

- 我會保住你的秘密 無論他們給我施加多大壓力

君子一言 她做到了

當helen接到那個通知死訊的電話 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在記事簿上寫下這個電話 然後才意識到埃德加已經不在了 像往常一樣記下每一個來電又有何意義

等調查人員到達現場 準備把胡佛的辦公室翻個底朝天時 helen早已默默地把所有文件放進了碎紙機

------

也不是大無畏 也不是不怕死
胡佛不願意親自去現場逮捕犯人 不擅長和異性交談 有時還會因為過於緊張而語句混亂

但是他和克萊德一起 幾十年走下來該有多少外界的揣測 是風是雨 大概都那麼堅定——他可是如此注重名譽的埃德加
這點英勇已足夠

而如果沒有克萊德 又有誰來懂得他的忍耐和付出 更有誰會知道他猶如月球背面般的那一部份人格﹣﹣多疑 敏感 偏執
這些克萊德即使清楚地知道也對他不離不棄


——-


豆瓣上看到的一段

“托尔森的扮演者艾米·汉莫坦言,在看到剧本时让他不适的不是同性恋,而是不懂为什么克莱德会如此喜欢并甘心委身胡佛阴影下50年。编剧达斯汀·兰斯·布莱克的回答可能会感动无数人:当你喜欢的人只要给你一点点光亮,哪怕是额头上轻轻的一吻,都会让你感到值得留下来。

”克莱德和无数学徒一样,因为对胡佛怀有神明般的崇拜而进入FBI;但不同于无数学徒,他因为唯一把胡佛当作普通人来爱,而成为胡佛的灵魂伴侣。他们每天一起午餐,一起晚餐,从未间断,没有缺席过一天。吃完饭后还会(小心翼翼的)手牵手散步。“

2 ) 偷懒的客观

在老而弥坚的一代导演中,伊斯特伍德大概是最不让人激动的一个。近年来他固定每年交出一部作品,大抵都能保持及格线上水准。然而,他在让你了解一件事或一个人的全貌之外,却难以震撼你的心灵;也因此,这些作品距离伟大,总有那么一步之遥。

仔细想来,这或许是因为他始终坚守客观中立的态度(尤其是晚年)——自然你也可以说这是弥足珍贵的优点——这种试图不加任何主观判断的展示方式,总让人感到如隔岸观火,其中喜怒哀乐都与己无关。

客观中立可以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但很难解释为什么发生。2011年的新作《胡佛》尤其如此。影片以两个多小时的长度纵览了FBI第一任局长埃德加·胡佛的传奇一生,运用了大量当时的新闻片,重大事件如小林德伯格绑架案、马丁·路德·金获诺贝尔奖、肯尼迪总统遇刺等,一个也没错过。然而看完影片之后,除了知道胡佛刚愎自用、喜怒无常、有恋母倾向和性取向不明之外,你仍然难以理解,为什么他可以担任调查局长48年,历任8位总统和16位总检察官而屹立不倒?为什么不少当事人乃至后来者对他颇看不惯,但FBI大楼至今仍叫做胡佛大楼?为什么他的脾气如此易怒,身边仍有这么多忠诚的跟随者?副手克莱德·托尔森就不说了,你可以说那是爱情……愿意为他担任54年私人秘书、终身未婚的海伦·甘迪怎么说呢?更别提还有无数FBI探员奉胡佛为偶像,比如影片并未提及的马克·费尔特,托尔森之后的副局长,从入职起就唯胡佛马首是瞻。

当然,要给胡佛定位本身就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仅从历任总统们都厌恶他又都不敢撤他职这一点就可证明。胡佛从司法部新人开始,一步步建立起指纹系统、刑侦系统,并将调查局扩展为犯罪分子闻之丧胆的联邦调查局——想想看,如果没有他,就没有FBI,没有CSI,没有《变脸》和《真实的谎言》……但不受约束的权力总妄图吞噬一切。在国家安全的名义下,“敌人”的外延不断扩大,“敌人”的标准只由他自己掌握,以一个神圣的目的为名,任何非法、低级、肮脏的手段都被允许。这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可以套用在任何一个自以为掌握了大权的人身上,胡佛之外,有太多我们熟悉的例子。

胡佛的幸运在于死逢其时,没有等到总统忍不住把他拉下马,没有等到他布置的种种阴谋曝光,更没有等到他离职后被数不清的敌人暗杀。他死在任上,1972年,尼克松刚刚连任。此后的故事更加有趣,正是这位庆幸万分的总统太过得意,连续任命两名FBI新局长,而不理会始终居于副局长之位的胡佛拥趸费尔特,后者才一怒之下找到《华盛顿邮报》,充当神秘“深喉”,爆出令世界惊骇的水门事件。美国政治史与新闻史自此改写,总统与FBI掌门一样,再不可能自以为有无上权力。

很遗憾在这部片子里,这些秘辛无从道来。观众只看到不同年龄的胡佛参与在差不多同样性质的案件里,同样的果断与跋扈,同样的自负与脆弱,但原因何在,有何变化,却难以言说。这大抵是恪守客观立场所致,不联想,不推理,只负责陈列事实。这看上去无可辩驳,实则有些偷懒。因为依据已知素材未见得不能推出完整历程。或者可以拼出自己的逻辑,依照脉络对素材进行取舍;或者可以带着看穿世事的超然,以更高的角度和更广的视野俯瞰事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历数事实,却毫无态度。别说传主的功过,就连他的性取向也没有挑明——在看完影片之后,你还是难以判断胡佛是否是同性恋、易装癖,只能说,确有一些类似行为。

当然,这是苛求。仅保持客观、不滥用情绪这一点,已是许多导演所不及。但正因为是伊斯特伍德,因为是曾经拍出《廊桥遗梦》、《百万美元宝贝》的大导演,我们才应当苛求,他可以做得更好。

3 ) FBI的崛起与堕落:“胡佛传”剧本揭秘【严重剧透】

由里奥那多·迪卡普里奥领衔主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掌镜的“胡佛传”,尽管由“米尔克”编剧达斯汀·兰斯·布莱克撰写剧本,并涉及胡佛与门徒托尔森长达50年的地下恋情,但在日前接受GQ杂志采访时,迪卡普里奥和伊斯特伍德都强调:这不是一部同志电影!用伊斯特伍德的话来说:“他们是形影不离的伙伴。是不是同志应由观众判断。但电影并不是关于两个同志,而是关于一个男人,他如何操纵身边的所有人,经历9届美国总统仍权势熏天的故事。我根本无所谓他是不是同志。”

以此为引,我们可以将布莱克的剧本分割为三段,解读这个建立了美国最重要机构——联邦调查局,塑造美国近半个世纪面貌,毁誉参半的传奇人物:胡佛。(含大量剧透,请斟酌阅读;另外由于片中大量涉及美国反gong史,为保险凡涉及该词一律用GCZY代替)

【PART 1】

在GCZY大肆渗透美国的20年代,胡佛如彗星闪亮登场,这个气场缤纷的小伙子一来就展示了过人的调查能力。1919年美国司法部长米切尔·帕尔默家里被 GCZY分子投掷饵雷炸弹,年轻的胡佛骑着自行车第一个赶到现场。当时胡佛24岁,刚从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院毕业。帕尔默招募胡佛进入司法部,授权后者组建特别情报小组(GIU),胡佛和小组成员以缜密的推理和侦查,顺利抓获了当时美国无政府主义的精神导师埃玛·高德曼和肇事暴力分子。

这既是电影揭幕,也为全片设定了基调:GCZY对美国本土的渗透从未间断,并且从事着危险的暴力活动。很多人都以为苏联是从50年代克格勃后才开始策反美国,剧本纠正了这个误解。可以说,“胡佛传”贯穿始终的就是反GCZY。GCZY分子被塑造得面目可憎,他们狡猾和善于伪装,与我们通常认为的受迫害形象相反。那些制造炸药的工厂和钻法律空子的手段,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今天的伊斯兰极端主义者。伊斯特伍德在这里要传达的信息再明显不过:为制止恐怖、保证安全,一个强大完备的联邦力量势在必行。

这个时期的胡佛超级注重仪容整洁、恋母情结严重,不擅长与同龄女士交谈。但另一方面,他身手矫捷,观察敏锐,有超乎常人的判断力。片中他办起案来颇有福尔摩斯的神采,观察力和逻辑推理远超同侪。最让人赞叹的是他思考的深远。例如我们知道是胡佛在后来建立了FBI指纹数据库,而这个创意的来源是他在20年代为美国国会图书馆设计的卡片检索系统。这一时期的胡佛无疑是个另类、讨人喜欢的天才,人们把他想成能破案的达尔文,就像迪卡普里奥在04年“飞行大亨”中饰演的那个精力旺盛的发明家一样!

【PART 2】

作为承前启后的核心,第二部分从林德伯格幼童绑架切入,正式宣告了联邦调查局的崛起。而胡佛与副手兼学徒克莱德·托尔森的情感萌芽,成为了壮阔历史中的微妙浪花。

1932年美国飞行员林德伯格的儿子、18个月的小林德伯格被人从新泽西州的家中绑架,2个月后尸体在家附近被发现。该事件轰动一时,光侦查就花了两年。考虑到当时的科学手段,侦破难度比今天的辛普森案有过之而无不及。而胡佛巧妙的将公众对侦查的诘难转化为筹码,推动国会通过了林德伯格法案,为为他一手建立的联邦调查局争取到了一条影响深远的原则:受害人一旦跨州即为联邦犯罪,联邦调查局将取代州警成为执法主体(尽管在今天看来这有点不证自明)。该原则是联邦与地方职能分权的第一条红线,也是FBI迅速崛起的关键。

这一时期的胡佛成为了媒体人物和玩弄媒体的人物。青年时期的羞涩已完全褪去,他游刃于花边新闻和大案报道中,与女明星们调情,利用新闻报道获取他想要的信息。他甚至慷慨出借自己的形象到漫画和电影中,前提是——必须正面。意气风发的他逐渐习惯于玩弄公众于股掌。而随着权力的扩张,剧本也渐渐转向黑暗。胡佛利用自己的调查权,开始对政府官员使用录音窃听等非法手段。罗斯福、杜鲁门、肯尼迪、尼克松,都曾受到他直接或暗示的威胁。他指示FBI调查美国前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因为他怀疑后者有一个同性爱人,想获得要挟资本;美国驻联合国大使阿德莱·史蒂文森1952年竞选总统,胡佛派人散布史蒂文森是同性恋的谣言、破坏他的政治形象;联邦最高法院通过判例收紧FBI随意抓捕GCZY分子的权力后,胡佛启动了非法的秘密抓捕计划:“反谍”(COINTELPRO)。此时的胡佛开始让所有人胆战心惊,除了一个人:克莱德·托尔森。


托尔森的扮演者艾米·汉莫坦言,在看到剧本时让他不适的不是同性恋,而是不懂为什么克莱德会如此喜欢并甘心委身胡佛阴影下50年。编剧达斯汀·兰斯·布莱克的回答可能会感动无数人:当你喜欢的人只要给你一点点光亮,哪怕是额头上轻轻的一吻,都会让你感到值得留下来。

克莱德和无数学徒一样,因为对胡佛怀有神明般的崇拜而进入FBI;但不同于无数学徒,他因为唯一把胡佛当作普通人来爱,而成为胡佛的灵魂伴侣。他们每天一起午餐,一起晚餐,从未间断,没有缺席过一天。吃完饭后还会(小心翼翼的)手牵手散步。不过克莱德在进入FBI后主管的是人事和纪律部门,因此当胡佛开始随意篡改自己的档案后,两人感情渐生裂痕。

【PART 3】

可以说直到这里,胡佛内心的最黑暗才真正迸发, 形象也开始接近现代对他做出的一系列负面评价。60年代后出于对GCZY幽灵的恐惧加深,胡佛对很多组织团体都心存怀疑,使用包括渗透、造谣、窃取、监听在内各种手段遥控。最大的事件自然是对马丁·路德·金的非法监听。讽刺的是,胡佛想利用马丁·路德·金在诺贝尔奖前夕背叛妻子出轨的录音作为筹码,但自己跟克莱德同样见不得光的关系让他也成为纽约黑帮的要挟对象。晚年胡佛开始对身边任何人都不相信,变得更加冷酷无情,脾气也更加怪异,撒的谎更多也更大(甚至在国会听证上)。托尔森最终与他爆发直接冲突,指责他对公众隐瞒了数十年的个人档案。

事实上,从杜鲁门开始,包括肯尼迪、约翰逊和尼克松在内各届美国总统都考虑过罢免胡佛,但最终无不投鼠忌器。胡佛的最大资源——录音磁带和窃听笔录,让所有想对付他的人都不得不衡量其可能带来的政治冲击。1964年就在胡佛为肯尼迪遇刺案做国会陈述前,约翰逊豁免了美国政府公职人员法定退休年龄限制(当时为70岁),批准胡佛为FBI“终身”局长(有趣的是,胡佛也将70岁的豁免用到了克莱德身上,挽留后者一直就任FBI副局长)。而肯尼迪遇刺的最终报告,直到胡佛死后才得以发布。报告谨慎指出FBI可能有参与策划刺杀肯尼迪。

胡佛的死并不体面。在剧本中,这位掌控FBI半世纪的风云人物在家中死于心脏病发:他身穿丝绸睡袍躺在地上,身边散落着权贵人物的性爱录音笔录,还有打碎的男性裸体雕像。电影结尾,尼克松的人正把胡佛的办公室翻个底朝天,寻找那些不利于尼克松的证据;而另一边尼克松对公众发表着动情的演说,赞美胡佛留下的“伟大遗产”。胡佛时代刚落幕,新马基雅维利就匆匆上演,予人以强烈戏谑。

【总结】

布莱克的“胡佛传”剧本最引发争议之处有二:1)胡佛与克莱德的关系;2)胡佛对马丁·路德·金的做法。

胡佛和他的最大成就FBI无法用简单的二元善恶来区分,而“胡佛传”剧本同样存在艺术性与真实性的取舍平衡。剧本对胡佛私生活的刻画,最直接来源是胡佛传记“官方与机密:约翰·埃德加·胡佛的秘密生活”,作者安东尼·萨默斯提到胡佛异装,“穿毛绒绒、荷叶边、带蕾丝的黑色长裙,踩高跟鞋,还戴卷发头套。”胡佛50年代反GCZY调查的副手、律师罗伊·科恩宣称胡佛私下对自己的性取向感到沮丧、想方设法拥有一份正常感情。然而这些信息从未经过确认,罗伊·科恩本人更是一个未出柜同志。我们只知道胡佛确实与克莱德都终身未婚,一起做任何事,生前住所比邻,死后墓地相依。但同性恋情的标签是否就与历史真相吻合呢?剧本显然在发掘真相上并非强项,一个明显的错误就是,作为二号灵魂人物的的克莱德·托尔森,在布莱克的剧本中一直是Toulson,而实际上正确的拼法是Tolson。

迪卡普里奥和汉莫“激情对戏”的谣传显然过火了,至少剧本中没有任何“动作”场面,只有亲吻戏。而任何爱情,只要掺杂了政治,你就不可能指望它会像“断背山”那样回肠荡气。

胡佛对马丁·路德·金以及很多宗教社会团体的做法,都严重侵犯了公民的自由和隐私权利。作为美国最受尊崇的电影大师,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不只一次谈到,自己一惯支持自由主义,胡佛对公民的侵犯代表权力令人憎恶的被滥用。但电影似乎在充满悖论的强调侵权行为存在良善初衷以及必要的背景,对当时GCZY的刻画尤其容易让人联想到今天的恐怖主义。“胡佛传”连同之前的“硫磺岛家书”“父辈的荣誉”似乎体现了伊斯特伍德从右倾向左倾的政治立场转变——尽管伊斯特伍德本人可能会不认同,但对11月进入影院的多数观众来说,极可能会这么觉得。

电影预告结尾,那句“伟大的人,也可以是腐败的”,或许正代表了伊斯特伍德现实的无奈。



4 ) They did not touch anything

这话不是我说的,而是邻座老大爷出字幕起身时对老伴说的话。

说实话,若不是为了给某人惊喜去接早上的班机才决定熬夜,我是不会去看周四的午夜首映的。

对我而言,我一直不是倾右的共和党的老克爷爷的粉丝,可是老龄的奥斯卡评委喜欢他,老龄的影评人Roger Ebert热爱他,所以这次这部片子又成为一部妥协的产物。对于胡佛这样一个争议人物,整部电影如同温吞水一般。

先说说剧本,Dustin Lance Black用的是非线性的叙事,时间跨度从胡佛20多岁一直到去世大概五十年左右,这应该说是过于长了,于是写的也就是历史书上你能看到的那些事,杂七杂八统统放上去,观众你看着办吧,这就跟Milk如出一辙,nothing new,如果是要说新一点儿,可能是把Hoover和Tolson的恋情明朗化,鉴于他自身的经历,将Hoover种种怪异行为归罪于严厉控制狂母亲(常见的同性恋成因解释,shocking!)。我始终觉得好的传记片不应该像本片一样用第一人称视角,而应当用第三人称视角,而且这种像这种用写传记的人来记笔记来触发事件是种最偷懒的方法。

如果说剧本还行的话,那么老克的导演实在是让人无法恭维的,在非线性的叙事中,过去现实起码应该呈现至少一种变化,但是在这部片子里,过去与现实的表达是完全一致的,结果观众看到的是年老的演员与年轻的演员跳来跳去,在这种混乱的调度中,像一周金曲大回顾一样罗列Hoover的大事件,完全忽略了Black笔下的Hoover的人格复杂性。更别提他那糟糕的作曲了。

说说演员,这部戏也就全靠演员的表演在那里支撑了,否则真就无法看下去了。其实这里最值得称道的演员是Naomi Watts和Josh Lucas,可惜两人没有太多表现。小李奥转型以后就是一副满脸胡茬,双眉紧缩的样子,这部也不例外。本来看好的Armie Hammer也让人失望,说话的腔调,与小李奥眉目传情时的眼神,太过twinky,还有两人关于时尚和装修的话题,就跟gay bar里搭讪时的对话一样,还有那打架之后的一吻,闻来闻去的手帕,活脱脱就是断背山一样。还有看到有人说化妆很好,这真是让人无语了,假的有时都会让人分心到不会去关注演员的表演了。老克,两个建议:1,少用橡胶;2,像时间这么长的跨度,换演员。

好的传记片应当让人去重新思考历史以及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地位,这部片子显然没做到。

――――――――――――――――――――――――――――――――――――

Warner Bros.针对奥斯卡的公关也已经开始了,最佳导演,最佳男主,最佳女配,最佳男配,提名或许可能,得奖不太可能,当然这也取决于他们的公关。

我显然是这批观众中年纪最小的一个了,难得这些老大爷老大妈半夜来看这部片子。

当Judi Dench说道我宁愿要个死孩子也不要个gay,坐在前面的一对中年妇女一直咯咯傻笑,说什么我宁愿要个gay son,呵呵。

早晨机场回来路上,看着副驾上熟睡的某人,我只庆幸神棍节我不是一个人。

5 ) 老大哥在看着你——秘密警察

“在民主德国的生活中,没有一块空间是史塔西所不能间接、或者在‘政治操作下的合作’形式中直接参与。”

作为国家机器之一,秘密警察与军队、警察的职责是一样的,但是由于其隐秘和不受法律程序束缚,几乎是每一个统治者最为喜欢使用的工具,但往往是统治者创造了秘密警察,最终却无法控制住这一个会自我膨胀的怪物。
秘密警察与人类的权力欲望一样古老。汉武帝时就有”绣衣御史“,这个称呼不禁让人联想到明朝大名鼎鼎的”锦衣卫“,当然还有更加臭名昭著的东西厂,但是讽刺的是建立东厂的目的是为了监视锦衣卫。而为了限制日益庞大的东厂,皇帝不得不建立更大的权力的西厂。而当东西厂均尾大不掉时,甚至出现了一个可以监视锦衣卫、东西厂的内行厂。
这个怪圈实际上很简单:当一个集团可以无视一条规则而存在,当尝到特权的滋味之后,他必然想要膨胀到无视一切的规则,但最终他只能走向被毁灭或自我毁灭。
虽然后来的统治者也许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权力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他们还是开始饲养这只怪兽。当中共的特科成立之初(四年后蒋才建立自己的特务机构),周提出来不许搞党内侦察的原则,周希望建立一个专心对外敌的情报机构,但是对于统治者来说是没有“内敌”、“外敌”之分的,当有人试图将对内对外分的机构分开时,最终势必导致二者的矛盾,中外历史上,中统军统的矛盾,中情局和联邦调查局的争权夺利都证明了这一点。提到中国的秘密警察,绝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国家安全部,实际上严格来说,对内的应该是国内安全保卫支队,其隶属于隶属于国家安全局和公安局双重领导,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攘外和安内对于他们来说真的有区别吗?
人们往往惊讶美国会出现控制情报机构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最终成为太上皇的胡佛,虽然胡佛长期掌权有其特殊原因:二战和冷战,但是要知道这是发生在民主制度很完善的美国。
而秘密警察在极权主义国家的发展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冷战时东方集团不仅仅有让人胆寒的克格勃、史塔西,还有一个集警察、情报局、秘密警察为一体的怪物——内务部,在这个时期,秘密警察的权力达到了巅峰,并创造了几个记录——东德的史塔西竟然秘密调查全国三分之一的公民,贝利亚领导的内务部竟然公开拥有了自己的武装部队,实际上在斯大林死后贝利亚离最高权力仅有一步之遥‘
至今的俄罗斯武装也包括边防军、内卫部队、联邦安全部的部队、政府通讯部队、联邦保卫总局、俄联邦铁道兵、民防部队、国家消防局等,种类繁杂。
我国的武警部队实际上就是参照前苏联内务部队的模式建立的,其前身就是著名的中国人民公安中央纵队。

在打击特殊犯罪,比如黑恶势力、恐怖主义、外部间谍时,秘密警察的作用是一般国家工具所不能替代的。但是就像你在监视对面高楼上的罪犯时,在他的隔壁一位美女正在沐浴,你能否把持住自己呢?注意,老大哥正在用他那色咪咪的眼睛看着你。

6 ) [我早都说了这是胡佛“野史”了,从星座命数上解析一下]

如果胡佛在世,绝不会允许剧本这么写。细节不多说,关键在于他跟汤马森的基情。

胡佛,用一些形容词来概括一下:精力充沛、积极进取、野心勃勃、渴望权威、热爱共鸣、急功近利、虚荣、反人类、受迫害妄想症、英雄情结、恋母、基佬……后几个词儿应该很贴合现在豆瓣的流行趋势。

我手头有两本关于FBI的书,当然胡佛的生平或者传记我还没有看过,发言较为片面。

以上的形容词要在如下内容里逐个阐释了。

在《FBI美国联邦调查局全传》一书中,对于一个主宰了FBI,甚至美国安全发展史的人物,章节是在少,且,甚至没有透露汤马森这个角色的存在,当然基情之说更是没提及。胡佛一声的感情生活和对女人的选择上,都显得非常“失败”,他总是看上那些second hand。或许他的潜意识在女人中寻找母性光辉,尤其是跟他母亲相近的那种味道和感觉。即便他已经达到了“权倾朝野”的态势,也依然有个经历了2次失败婚姻的大他4岁的女人对他若即若离,两人最终也没能修成正果。分道扬镳了。

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对一个成年男人甚至中年男人,依旧跟母亲生活不会表示太多异议,但美国,这足以成为去质疑一个男人的谈资,当然胡佛用能力掩盖了所有不必要的质疑,因为他确实做的太出色了,虽然在很多领域都有越权、违法的操作,但毕竟算是跟8个总统讨价还价的来的控制权。是呀,人人都害怕胡佛的“黑匣子”。他手里掌握的美国权贵的资料确实足矣毁了每一个政治权威,包括每一个总统。

胡佛热爱权利,控制欲强,极度自我中心,工作狂,拼命般的努力。聪明,并且多疑,极少相信别人。以体面人自居,讨厌衣着不整的人,讨厌手心流汗的人,讨厌没品位的人,讨厌跟自己穿同样颜色衬衫衣服出席在同个场合的人,讨厌不服从命令的人,讨厌阻碍自己前进的人,讨厌企图控制他的人。但是,他的野心虽然很大,却非常忠诚。他忠于的不是每个总统,而是美国本身。

我觉得这些经典的美国英雄冢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48年的贡献和忠诚了。他想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为美国筑起一个高级的防火墙,但他却对当总统没兴趣。虽然喜欢功名利禄,却不喜抛头露面,社交方面也有一定障碍。他虚荣并且享受别人的崇拜,并会为了塑造这种崇拜在很多方面下手。另外,FBI选择人选、考试、录取、甚至于学员的会面上,都有严格的要求,这些都被深深打上了胡佛的印记,直到现在。


在J佛林的回忆录中,《我的FBI生涯》,在他上任之前与克林顿的谈话中,即便没有胡佛的淫威存在,克林顿也不太认可福林这个人,克林顿在决策的时候依旧有胡佛历史影响。佛林本人是最高的大法官了吧,我给忘了……总之在事业上是没二话,在为人处事上也较为圆润且受欢迎,他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推荐去做FBI局长的。



继续说胡佛,母亲对胡佛的教育非常重要,也是塑造其性格的根源,母亲身世比较显赫,瑞士来的吧,爷爷曾是瑞士驻美国的大使。但他爸就是个印刷厂的,身份一般,所以他很少公开带父亲出席活动或者谈及父亲的话题。胡佛自尊心极强,不允许别人的质疑。并且有着摩羯特有的执着和轴的精神,也正是这些,让他能够在困难重重下建立起“监听系统”、指纹数据库,破获多起国家级案件,并使得FBI从一个毫无起色的臃肿部门迅速成长为一个,怎么说呢,特别NB,你懂的……时至今日,FBI 的强大,整是因为胡佛早起奠定了基础。FBI不受任何人控制,局长有跟司法部长,国防部长,总统的直接对话权。每一个局长的任命,都要总统去委任,并且在推荐人选上,总统的发言权或许有一些,但在认定的人选上,总统基本上处于束手就擒的状态。没辙。

当然,从克林顿到小布什,都已经开始酝酿对FBI的更大的控制。FBI在克林顿性丑闻事件上的调查和曝光,也有着“卓越”的贡献。。这是一个什么组织,他甚至不能被称为总统的傀儡,总统应该是它的傀儡。


非常有趣的是,我研究了下胡佛的星座和命数,1895年1.1日生人,家就在白宫一英里远的地方。命里1最多(王者),生日数1(王者)、命数7(相对幸运),摩羯,不懂的可以去这里科普一下。 http://site.douban.com/widget/notes/6828603/note/203217462/按照中国大陆命理研究者苏醒的理论,胡佛相对来说运气会比其他摩羯稍好一些,他也拼命工作,但他能够巧妙的躲过兵役,还能托关系进了司法部,还能被人无意中推荐到FBI,还能在清除共产主义时期被委以重任,每一步棋都需要运气啊!这比大多数苦苦耕耘的摩羯强太多了,但是胡佛是最努力的,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甚至生活也全都是工作,没什么人能做到这个境界。他几乎没有消遣,但会比较喜欢奢华的东西,比如出差啊什么的,他并不是享受享乐本身,而是享受这种功成名就 被人追捧的感觉。

按照命数来解析的话,武则天命数1,卓越数11,所以她不是武则天的话,也没什么可能是别人了。不知道我表达的是否清晰,不散播宿命论和唯心论,但有些东西是浑然天成的。


好吧扯远了,鸡生蛋还是蛋生鸡,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巴顿说过,一切都只是timing的问题,没有注定的成败。凯撒也说过,政治,战争,只不过是一些个人带着鲜明的个人性格特点在操纵的把戏。



试想,如果胡佛是个懦弱的人,并且终于服从的话,那么FBI必然没有现在这么壮大,他可能早在肯尼迪上任的时候就被拿下了,甚至是被暗杀,因为他手里掌握了太多权贵们的死人秘密了。每一件都会引起美国动荡,国际争端。


有时候结合一些被谢耳朵鄙视的占星学啊,命理学这些东西来分析的话,好像还真的很有道理呢。我也不太懂,只是将我知道的分享出来而已。求别拍。

7 ) 伊斯特伍德:父辈的故事

这部片子制作精良,但只给三星。因为实在看得不过瘾。本来胡佛这样的人物,FBI的大头,权倾朝野的八朝元老,历任总统都惮其三分,其传记噱头可想而知地多。片子里也没有漏过那些点,FBI刑侦系统的建立,剿灭无政府起义和各大全民公敌,与好莱坞的交往轶事,还有马丁路德金,肯尼迪遇刺等等都没错过。如果要抖,各个都是料。

可是看完以后发现上当了,可以说什么都起了个头却什么都没给你讲明白,没有什么特别的野史猛料,一点都没有。特别是像我这样抱着看《刺杀肯尼迪》或者《对话尼克松》之类政治片的期待的人来说,真的啥也没有,除了知道胡佛原来也搞基以外,没有什么令人血脉喷张的点。

作为一个外国人,看了都没啥新鲜感,似乎美国人应该更没兴趣看吧。为什么伊斯特伍德在美国还这么受人喜欢?想起东木大爷之前的《父辈的旗帜》忽然明白了点什么。这个老爷爷的历史片,其实都像是一个父辈,在给年轻人淡淡讲述过去的故事。这个故事并不需要多么新鲜刺激,而是要告诉后辈一切的来龙去脉,那些旧时光里的光荣和黑暗。

其实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也多么希望能看到这样的电影,将父辈的那些得失与善恶娓娓道来。49年之后,无数的英雄或凡人等待着评论,无数荣耀或者悲剧等待着述说。不需要煽情狗血,不需要政治正确,只需要平静的讲述,足矣。

然而我们都看不到。于是,才能更加理解美国人对于伊斯特伍德的爱。

短评

恋母、洁癖和躲在柜子里搞基美国大众都能接受,唯独异装癖还让人头疼,胡佛的易装就和众人脸上那毫无表情的老年妆一样致命。成也编剧败也编剧,胡佛的一声被塑造成了反面人物,幸亏小李气场强大,胡佛只让观众觉得可悲还不至于反感。片子太琐碎,反而是那段相伴终老的爱情让人感动,更为出彩!★★★☆

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小李子塑造的胡佛霸气又犀利、痴情悱恻又令人心酸,拿不拿奖都是成功的。况且这只是部展现胡佛个人情感和事业发展史的传记片,你们干嘛鸡蛋里挑骨头非要说这片子不够跌宕起伏不够激情四溢,那不是东木头的风格好么

7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我总觉得小李冲击小金人又没戏了。。。。希望我错了

11分钟前
  • 廿四
  • 推荐

Dunstin Lance Black再次采取倒叙穿插的方式回顾历史事件,结尾Clyde Tolson的证词很令人意外,是精彩一笔。影片成功展现了胡佛的复杂性格,其对权力的崇尚与滥用着墨举重若轻。剪辑嫌拖泥带水,化妆虽不见破绽,但总归突兀不自然。结尾配乐凸显东木特色,整体则重点不明。Leo的表演越来越戏剧化。

15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那一个个老年妆哟~好像张纪中版西游记里的猪八戒也是这个感脚~

19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本来想跟导演齐齐打三星,回家望着墙上还贴着小李呢,我对他是真爱啊,加星吧。想讲述的东西太多反而弱化了本源的故事,其实不论是案件,还是基友,甚至是恋母情节,都可以单独拎出来好好讲。更何况东木一介硬汉,确实没有把同志情拍好啊,台词略雷人。小李和基友化妆之后感觉都没法做表情了。

2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老年妆是最大的败笔。搅基高潮来得太晚,也太突兀,睡一觉起来接着再看特么完全不影响.....

27分钟前
  • 兮称
  • 较差

这电影就该以基情戏为主线来演!东爷一边要讲述凄美的两人相伴终身的爱情,又一边野心勃勃要描摹胡佛的一生,结果两边都要顾及乱了手脚。最可怕的三个人的老年妆,跟鬼似的!两个僵尸在那里惺惺相惜,全场都笑了!亮点全部在艾米汉莫,笑容真好看,小李无功无过,估计这次又要和奥卡无缘了。

30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基友情深。

32分钟前
  • 阿子
  • 推荐

老年妆太假了 其他尚可

36分钟前
  • 晓东
  • 推荐

布莱克的《米尔克》堪称好莱坞当代的典范剧本之一, 但这《胡佛》写得还没前者一半好. 叙事方式相似, 但想讲的太多, 人物太复杂, 结果又杂又乱, 哪方面都没讲好. 老爷子拍得太阴暗了, 而且明显不知如何处理同志元素. 同志情节僵硬无比, 尴尬得观众连连笑场. 至于小李的表演, 我只能说仁者见仁吧.

40分钟前
  • icebloom
  • 还行

这部片子的第一句台词就注定了它不可能在国内上映...东木《来世》多线程叙事失败,这部非线性叙事又说得一团糟,看样子近年来的作品也只有《换子疑云》的套路值得信赖。小李的演技?不及《飞行者》十分之一,奥斯卡不出意外应该是又没机会了。将近结尾处的镜中背带裤让我依稀想起当年的美少年杰克。

41分钟前
  • 猪大腿
  • 推荐

老年妆太惊悚失败,故事太杂太散,面面俱到以至于缺乏亮点。想讲的太多,但没一个讲好啦。倒是Chuck Bass的惊鸿一瞥让人眼前一亮。★★★

44分钟前
  • Q。
  • 还行

莱昂纳多就是为演偏执狂而生的。

46分钟前
  • 罗弘霉素
  • 推荐

可见美国的主流态度是...你可以是一个男子气概十足的柜中的基佬,但你不能是一个异装癖

50分钟前
  • 文西
  • 还行

1.虽然影片本身质量上乘,但犯了人物传记常犯的错误:试图记录主角发生过的所有事情而变成了流水账.事实证明影片最后一部分的"窃听门"才更适合拿来当做核心主题 2.恰克巴斯当打字员,全世界的女粉丝都不淡定了 3.小李子含情脉脉地望着他的基友时,全世界的影迷都要抗议了.

51分钟前
  • Fantasy
  • 还行

缺点什么

55分钟前
  • fiorile鱼
  • 推荐

也许"Good day or bad, whether we agree or disagree, we never miss a lunch or a dinner together."会成为基友间最佳表白。

57分钟前
  • 宇宙塑胶魔怪
  • 推荐

同志戏真是亮瞎我眼!没想到布莱克的剧本那么大胆直白,而东木爷爷又太畏畏缩缩欲言又止,直接导致大量同志戏犹如一座古城中的现代高楼,本身并没太大问题,但不仅喧宾夺主还显得如此尴尬碍眼。其实个人觉得影片并没有北美媒体踩得那么差,至少比上一部灵异片好多了...PS:海报背景应该换成彩虹旗...

5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这说片不腐的都去切腹啊!明明就是年度最佳基片之选啊!颠覆了姐“受受不亲”的人生观啊!影院里时不时发出淫笑啊!真正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啊!好浪漫的好不好!情人节档有木有!腐佛的同人一定满天飞啊!东木爷爷GJ!正经观感过两天po

1小时前
  • 小斑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