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雖然連續幾日刷到諸多好評,還是不免擔心作家的紀錄片會不會充滿史料、文本和訪談回憶而枯燥乏味。但觀畢《#台灣男子葉石濤》,好險,並沒有。
葉老的文學地位不用說,但我對他印象最深的反而是到大陸後,一位來自府城台南的台商在當地構築藝術夢,他總是將葉老那句形容台南「這是個適合人們做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日子的好地方」掛在嘴上,並且親身實踐把台南那種接地氣的生活氣息分享出來,因而就對台南更加喜愛以及腦袋總是有葉老的名號。
雖然歷經從殖民時代再到白色恐怖戒嚴時期,兩次的文學斷裂與失語狀態,但葉石濤始終筆耕不輟,文字就是他的出口吧,雖然他說「文學是上帝給特定的人降下的天譴」,但他也是那個一邊苦惱學生「做文學會餓死」卻又自己一直寫到八十多歲的人。
影中並不只靠訪談、文本、照片呈現,反而充滿大量不同藝術表現方式,包括舞台劇、舞蹈、落語、版畫、攝影等,產生了過去與現代碰撞的火花與對話的連結。
一個舞蹈表演者在影片中分享,他對葉石濤一點也不熟悉,對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也不熟悉,但透過這次去讀葉老的小說,他覺得雖然是不同時代,但好像也在認識內心深處的自己。片中有許多藝術家對如何轉譯與呈現有自身的反芻與思考,葉老不只是位存在於過去的文學大家,他絕對也屬於這個時代,是這個時代仍能啟發我們的溫暖前輩。
写作中有断裂,而后必有重建,可是且建构且忐忑,那些眼睛无法驱散,甚至进驻到内里,令作家自嘲是小蚂蚁;自主性、主体性根植于地土,发现了中国和日本之外的所在;写长篇的愿望却不从达成;几个现代舞和动画不错,有表达出那种压抑感和窒息;看到了李昂和赖香吟
推薦給做台灣文學研究的朋友看,影片裡提及了很多熟悉的台灣文學史上的人物,也邀請了很多與葉石濤相識的知名作家、文學評論家、出版社編輯出鏡講述他們與葉之間所發生的故事以及個人對其作品的理解,比如鍾肇政、李昂、賴香吟等等。這是一部不會很催眠的文學紀錄片,有密集的訪談、真實的台灣街市地景、與文字作品相匹配不是很出戲的舞台劇(這種手法之前碰到好幾部文學紀錄片都採用 但都很糟糕⋯)輔助敘事,講述了葉石濤先生與台灣文學交纏的一生。因為看片之前有從其他渠道聽說過葉石濤的故事,所以我對紀錄片能展示的厚度期待值比較高,對於不曾了解的沒有基礎的觀眾來說這部影片可以滿足科普的及格線了~最喜歡的部分應該是穿插在影片裡的真實社會運動紀錄
自主本土化归纳和引领劳苦功高
【2021 KFF】很喜欢用多种艺术形式重塑作家笔下的文字(表演、舞蹈、动画等),看了很多台湾作家的纪录片,愈发感受到文化之厚重,肃然起敬。PS.这是今年看到的第三部以《Nocturne op.9 No.2》做配乐的台湾电影(前两部是《青春弑恋》和《瀑布》)
明明是两个小时的纪录片,看完却只触摸到二十来分钟的内容体量,导演选择和编排素材的能力明显不足,几乎都是旁人大体一致的回忆评价,完全进入不了人物内心世界,也没有在人物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里进行深入挖掘,很多“运动”简单提提就过了,有点浪费。
挺有意思的老头,被突然出现的舞蹈吓坏了,感觉被消费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