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一點有感
是很有現實意義的一部電影。
關於母子關係,關於文化差異,關於個人成長。
Kai和媽媽的關係是很符合亞裔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狀態的。在亞裔,特別是在中國文化之下,“母憑子貴、父母在不遠遊、養兒防老”等等觀念把本來隨機匹配的兩代人綁得死死的。養與孝從個人意願慢慢變成一種外在規定。
責任、內疚讓Kai無法面對真實的自己,不敢對母親展露真實身份。很大的原因也在於母親對兒子的全身心灌注和強烈的占有慾,從個人的經歷來說,這真的是Suffocating的:作為獨立的個體想要逃離,但是root在心裏的文化意識和情感又一次次將人拽回,下不了決心,僵持在一個無法從內部破解,只能用生命硬耗的拉力賽中,這是何等痛苦。
把這樣的尷尬局面和電影裏兩個“西方人”一比較就能很明顯地體現出來,老Alan寧願住進養老院也不想跟兒孫扯不清、最後小本氣到爆發,寥寥數語說明了個鐘關係,責任分明。深受以愛為名但是不得自由的親子關係之苦的人,我是更偏愛這樣的明明白白,有愛就相處沒愛就分開。
雖然經常聽到說marry一個人就是marry一家人,但是相愛其實就只是兩個人的事情,跟不跟互相家人親近是有選擇的。無邊界的關係是危險的。
電影節奏不是難麽流暢,矛盾其實還可以再深入。不過展現的很多問題也挺能讓人共情的,不知道是不是導演自己的有感而發,總之我是能感受到真心的。
小本好可愛好可愛,這麽溫柔,但是又不柔弱。大愛!
2 ) 轻轻摇晃
影片前一半看得很不解,尴尬的母子对话,尴尬的老年对象相处。后面却也慢慢能够理解这份尴尬,并且感到这份尴尬最是真实。来自于文化差异,不同年代人的思想差异,一代移民的难以融入,等等这些就是会造成各种各样的尴尬。一开始我还惊讶于珍生活在英国29年竟然对这个国家的语言只有会打招呼的程度,但一细想代入我身边这样年纪的长辈却也能明白,尤其是本身社会阶级不高,受教育程度不高,对于很多新信息的接受和处理能力都不是时间能解决的。这从珍对英国大叔date方式的不接受也能看出,这里虽然很大还是个体差异和文化背景差异有所影响,珍的固执和不愿意接受改变或者别人的喜好跟自己不同,我的理解是她很难接受改变,不论是改变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还是自身的言行等。而这正是我从我身边这样年纪的长辈相处感受到的,他们很难接受别人改变自己思想或言行。这种特性也让人更加难融入和理解一个完全不同于自己原生环境的地方。
另外,Ben的角色诠释的真实太棒了!
不过为啥片名是这样的呢?
3 ) 轻轻摇晃,但无法触及心底
三星半吧,叙事非常一般,大段的对白写得非常的尴尬和书面化,不知道是不是刻意为之,如果是因为二代移民母语为英语,把汉语当作外语来学所以台词才故意写得极其不生活化的话我完全能理解。
一个半小时的故事基本上什么都沾了一点,移民在异乡的孤寂与格格不入、一代移民父母与二代移民子女对于亲情的不同理解与表达、思想上西化的性少数群体如何向传统的东方父母出柜、异国情侣间的文化碰撞、老年人对黄昏恋的向往与犹豫……
这些看似并不宏大的主题其实每个展开来讲都能写成一部电影甚至一部剧,而导演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它们全都讲一遍只能是什么都讲得急匆匆,每个主题都轻轻摇晃了一下观众的心,但却无法让观众引起共鸣。
当然整体氛围还是非常好的,萧瑟中又带有一丝暖意,只是这暖意也不过是下沉夕阳里的其中一抹余晖,终究是没有生气、没有希望的,几个空镜也充满了如此的惆怅与衰败,令人印象深刻。
话又说回来,关于移民的身份认同,这本就是个难写的主题,下面又有太多细碎的分支,那种模糊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又会再次因为导演切入的视角和演员的表达而被稀释,尤其是考虑到本片不可能在国内上映,受众群体应该就是海外的一二代移民,也许他们本来的感受就如本片想要传达的一样,破碎中带着不易察觉的连贯,但整体仍是难以名状。
如果说《乡愁》道尽了异乡人对于家乡五味杂陈的情感,那移民的身份认同毫无疑问必须要在《乡愁》的基础上再叠加无数道深浅不一的阴影才能具有如《乡愁》般直击人心的力量,而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轻轻摇晃,若有似无地撩拨,因为身份认同太主观和碎片化,难以产出能引起群体共鸣的作品,所以在众多的共鸣点中能触碰到其中一点即为(我认为的)合格。
本老师的演技还是一如既往的出色,那种始终身为局外人,经过无数次妥协与尝试但仍是难以触及对方的真心,被完完全全接纳的无奈、懊恼和释然都被他收进了晶莹剔透的泪珠里,世界上再不可能有比Richard更好的男友了,香香软软、白白净净、听话可人,是个人都会产生想把他狠狠攥紧并揉碎在怀里的冲动 TAT,相比之下郑佩佩老师反而有些接不住本老师的戏,尤其是在结尾,当然这和导演眼看主旨暧昧不明强行让角色在最后说出全片立意也脱不了干系。
4 ) 小本啊小本
记得几年前,刚开始看到《The Hour》的时候,我就想怎么会有这样的男主呢?明明情节都进展到用诗歌表白了,彼此间却还是没有一点爱意涌现,甚至一季都要结束了,我却还在怀疑男主到底是不是gay。那种长年西装马甲的文艺青年形象,就像是烙印般停留在我的记忆中。Freddie自顾自的喋喋不休,理智却又情绪饱满的咄咄逼人,你不由得想象,在这副柔弱的身躯下,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力量?
这是我对小本的最初印象。这几年里,陆陆续续看了很多小本其他的作品。从孤独天才的杀人犯到复杂霸气的英格兰帝王,角色千差万别,我却始终能从中感受到些微的只属于小本的色彩。那不可言说的孤独,想要从孱弱的身体下爆发出的骇人力量,让人不可忽视的同时,却也忍不住心生不舍,心疼他的过分坚强。
然后,到了《Lighting》,小成本独立片,小规模上映,却因为是他公开出柜后的第一部影片而变得意义非凡。这不是小本第一次演同性恋,却是最让我感觉舒服的一次。和他的眼泪相比,沉浸在爱中的微笑才更让我动容。看着他和爱人躺在床上,互相凝视,互诉衷肠的时候,内心不由自主地发出叹息,这才是真正的爱情。那双眸中快要溢出来的深情,爱人之间不经意的小动作,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最让我欣喜的是,小本在里面流露出的柔弱一面。他可以赤裸着身体在爱人身上翻滚,恶作剧地伸出手拽掉胸前的细毛,也可以忍不住落泪,恳求离去中的人再闻一次自己身上的味道。这样生活化的小本,让人想要隔着屏幕去拥抱一下。
看着小本雪白的身体,我总忍不住恍惚,觉得还是一个二八年华的少年,可是一抬眼,脖子上两道深深的细纹却把我拉回了现实。尽管容颜依旧,小本也早已跨过而立之年了。低调、谦逊、羞涩的特性没有改变,但真实生活中,小本一定是个有自己想法的成熟男人。作为影迷,不能强求他什么,但只要小本对表演热爱的心不变,更多更好的作品一定会不断呈现,至于私下的生活,就留给小本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
5 ) 何处是归途?
从小到大在不同的地方生活的经历让我对于在多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或者是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如何相处很感兴趣。
这是一部很有层次的片子,从角色的定位和叙事手段都呈现了不同文化下的错位与呼应。这个片子里有关于妻子和丈夫的故事,有单亲母亲与儿子的故事,有同志朋友之间的感情和纠结,不同文化下对于恋爱的表达方式和形式,以及作为翻译的女生与片中的各个角色的关系(她翻译,双方都通过她来表达,而她在翻译双方的表达的过程中,也有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她也加入。就如同她自己的身份,新一代移民的华裔。)
母亲对于被指出用过度的内疚感控制自己的儿子的时候。她说:
有的时候,那些内疚感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当父母老去。作为儿女的我们就会不自主地有种内疚感。想让父母过上好生活的内疚感。并不是父母想要给孩子加上的。突然有种感叹就是,这些其实也都是我们要经历的功课。很多事情发生,因为这件事情本来的规律就是这样。却让人不免会用一种感伤的感觉。
6 ) 是爱,也是嫉妒
同志电影拍到现在,除了尺度可以屡破新高之外,似乎很难再找到更特别,或更引人的切入口。儿子去世,身在异国语言不通的母亲面对儿子的老外男友,很容易让人自然而然地想到,电影一定会拿同性感情在东西方文化冲突时的尴尬与遮掩来作文章。似乎都可以想的到那些画面——东方儿子生前是怎样的欲言又止,母亲明明心知肚明却又故作镇定的逞强,西方男友面对永失我爱和沟通不能时的心急。没错,这些电影里都无一幸免的提及。
但是,这部电影最可贵的是给了人们另一个答案:一切并不只无法面对儿子是gay,而是母亲的私心和嫉妒,“我儿子的爱被别人分享了”。
人们谈及《断臂山》里的感情之所以那么动人,就是因为那是纯粹的爱,无关男女。很多时候,母亲面对儿子是同性恋时的抵触,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嫉妒爱被分享,不只因性别。这一道理在人们讨论儿媳和婆婆之间天生的矛盾时很容易想到和想通。其实,这世间不仅爱相通,连嫉妒心都是一样的。
电影里,母亲在与儿子的对话中,唯一一句提及儿子男友的台词就是:“你对他太好了,我才是你的家人,我也很重要。”你看,母亲只是单纯地嫉妒。如果换成女友,母亲或许还是这句话,只不过会更加直接罢了。
除了儿子、母亲和男友这组三角关系之外,电影还加入了女翻译和追求母亲的老头两个角色。一个负责翻译母亲和男友、老外的对话,一个负责母亲在儿子之外的对异性的情感寄托。妙的是,这些关系恰恰又表达了电影的另一个主旨——阻隔人与人沟通的反而最不是语言本身。
在女翻译介入之前,言语不通的母亲与老头跳舞、送花、接吻,一切都进行得那么顺利与浪漫。反而是开始了解彼此所言之语后,嫌隙、差异、矛盾才纷纷涌出,最后一拍两散。儿子与母亲之间的关系也是一样。儿子虽然说中文,但与母亲的沟通却最最没有抓住要点。他以为是同性之爱让她嫌弃,她要的却只是他多陪在自己身边多一点。电影的最后,母亲和儿子男友的一番对话,吐露心声,没有再翻译,但从彼此的眼神和表情中却感觉得出,他们都懂了彼此。
不过,这部电影还是让人遗憾。前面近四分之三的部分都很流畅,情感与情节铺陈的都很好,感人之处和笑料分配均匀,音乐也非常动人。但结尾却一下子把这种淡定的氛围打乱了。母亲与男友激烈的争吵后,隔天两人就莫名其妙地袒露心扉,没有任何情感上的暗示与铺垫,好像硬生生地删了一场至重要的戏,然后就戛然而止。母亲和儿子的一些中文台词才有些生硬,太像照本宣科地念白,让人出戏。
最后不得不说,小本同学太适合这个角色了,弱受就是他的代名词!!
想说的太多,说出的又太浅,倒还真是轻轻摇晃了一番
最后10分钟破坏了全片的温柔,感觉就像刻意拍给西方人看的。除此之外满分。小本,柔软的小本,忧伤的小本,流泪的小本,我要拿什么来爱你才够...
Ben脱衣服,身体不再是年轻时候的线条清晰,模糊成一片奶白,散发着蜂蜜香甜。哭,笑,甚至生气爆粗的时候都是软糯的,真可口。对于片子没什么好说的,角色在Ben能力范围之内,只是导演功力远远低于演员的实力,像一个文盲不会用准确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思想,遗憾。
虽然感觉台词设计有些问题,但故事不显平淡。
导演很懂得详略,在爱情方面,将同性感情收敛地表现,没有激情画面,ben的无言胜过任何语言。背景和人物都设计巧妙,缺一不可,多一不可。唯一不足是镜头切换有些突兀,导演的手法也略显生硬。#2014香港国际电影节#
本老师哭戏无敌
這個簡單的小品不值得多說,無論同志、母子關係、中西文化差異、長者關懷都是點綴,片子美在它的feeling,不是實在的事物,而是觸摸到那些事物的時候的觸覺。整部影片就像片中的陽光一樣,遙遙地照射過來,感受不到它的炙熱,只有一丟丟溫柔的延伸拂過臉龐。這種濕潤的細膩與含蓄,確實是很亞洲的。
Ben Whishaw是男神,完毕。
其实这么稀薄的情节拍成短片可能更合适,里面靠翻译交流拍成这样,实在是导演功力的问题(大概只有一两个点还算有些想法,不过也只对汉语语境有效……)。本卫喵和郑佩佩这种卡司也是天外飞仙一般啊。另外则是,从这部片可以看出[喜宴]发明的那个叙事“性少数与移民受到的压力是相似的”的确是好用,不过本片也只是略略提到而没有展开(尤其还有移民二代这个可以大做文章的点),很可惜。
评分略虚高,小本很好看没得说,摄影之类的也很美,但是台词不喜欢,特别是因为小本和郑佩佩无法沟通,所以一直需要翻译,以至于总觉得怪怪的。。。。最后郑佩佩的一段有点说教意味或者点题意味的独白更是一点都不讨喜
如此一个小小的故事,却在小本和郑佩佩的简单眼神和对话太极中发出光芒。如同梦呓的拼拼凑凑的剪切或许是对繁杂感情最好的表现,声音不断被掩盖被置换,画面不断被重放被审读,小品片轻轻摇晃出别样韵味。年轻的男孩们,快找个英国男盆友然后向妈妈出柜吧( ^ω^ )
真的很一般啊大段对话都生硬。不仅仅是口音问题。文化冲突这个题材导演完全没把握好。
2014.3.25 HKIFF2014。体现了导演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审视,不过是不是父母老了儿女就一定会内疚,得两说。一些语言不同造成的细节很有趣,但人物性格不够鲜明,特别是凯,弱到不行。(为啥豆瓣分那么高…)
richard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勇敢,意识很强烈,化柔为刚那种。
全片最喜欢的一句台词,是女翻译的那一句“Lazy bitch!”。台词很生硬,演员讲得也别扭,总之看完的观感就是怪怪的。
喜欢的原因是细腻的情感,淡淡的基调,小本的一颦一笑都显演技。
台词和表演太舞台化了,感觉都放不下身段。摄影颇为考究,朦朦胧胧,有种疲惫的忧伤之美。憔悴的本猫太叫人心疼了。
小本哭戏太绝了,跟着心抽抽。但也不影响痴汉如我,全程暂停截图舔小本。。。可惜关机前忘记保存,全没啦QAQ
我喜欢本卫肖,我也喜欢郑佩佩,可这部片子要不是有这俩位演员可看,基本可以不用看画面。轻轻摇晃,什么也没晃到。
心塞,小本和佩佩都是心头好,都是不可多得的好演员,片子的切入点也让人眼前一亮,只是导演还是欠火候,出来的片子并没达到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