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欧嘉》(Já, Olga Hepnarová)是由Petr Kazda、Tomás WeinrebOlga Hepnarova执导,Michalina Olszańska/Martin Pechlát/Klára Melísková/Marika Soposká/Juraj Nvota等主演的犯罪片,影片于2016-02-11上映。讲述了是Olga捷克史上最后一位被处死刑的女犯。1973 年她在布拉格开着货车撞进电车站人群,酿成八死十二伤。网上资料都可以告诉你,她曾经自杀及有精神病,没一份工做得长,有被人欺凌的妄想症。电影版本却说:Olga 先被女同事型到爆打尖出粮激起对女人的欲望,初尝禁果后不能自拔,女伴尔后轮流转不就表示情欲解放了,家庭与社会无路沟通,始终无法融入。最后Olga 的憎恨和愤怒炸开来大开杀戒,实则上是对封闭体制之内,精神医学无法支援女同欲望的绝望控诉!
《我是欧嘉》主角Olga Hepnarová确有其人,她是捷克最后一位被执行死刑的女性,当年才23岁。1973年7月10日,她在布拉格开着卡车朝人群撞上,杀死八人。本片原文片名出自她寄给媒体的公开信,解释自己的犯罪动机以及对社会的呼吁。
如果说每部电影有自己的态度,那么《我是欧嘉》的态度是「冷淡」。本片从她痛苦的家庭生活开始,描绘妈妈与她关系很冷,甚至在她自杀未遂后嘲讽地说「要自杀得有很强的意志力,孩子,你没有那样的特质」,并也用画面暗示父亲性侵,在被送入精神疗养院后又被同伴霸凌。之后她与社会越来越保持距离,自主独立生活,并一步步证明她意志力有多强、她母亲当年的评语多么错误。 本片由一段段分散的片段组成,一些Olga的文字口白,是取自她本人当年的文字或陈述。在这些片段中,她受过不少欺负,或许正因如此,Olga后来的生活,除了工作赚钱与性需求以外,她不太跟人往来,也一直都是独居。她对性似乎颇大胆、具侵略性,却在文字中表达出她自认有性障碍,甚至曾要求心理医生帮她安排伴侣。她的性只为自己,没有想要取悦别人,懒得为他人打扮或在乎对方想法,似乎倒退至动物性的需求与本能。或许这世界令她感到恶心,她再也无法与人产生连结,也不可能在乎任何人。 但她并不像近年来几桩开车随机撞人的那种恐怖份子,Olga并非为了某种意识形态或宗教理由做出抗议,而是为了为自己的遭遇向社会报复,想要有权下判决,甚至,根据本片的某些暗示,Olga也许罹患精神分裂,有一半的她并不清楚自己在做啥。
饰演Olga的波兰女演员Michalina Olszanska,演出时才二十四岁,却演得很有自信。Olga这角色一方面用尽全力表现自己的冰冷与对世界的厌恶,但也偶尔闪过内心的孤独与受伤。她的刚强是武器,很可能并非来自本性、而是后天磨成的武器,为了生存而用,内心则是伤痕累累,Olszanska让观众看见那些伤。此外,随着时间过去,Olszanska也将Olga的转变捕捉得很好,例如一开始的她,眼神比较接近空洞无力,偶尔带一点不屑;渐渐地,在生活越来越难过之后,那种不屑更伴随着愤恨。她那小小的、有点驼背的身体,远远看起来像承受不了世界的重量,不过一旦望见她的眼神,必定打从心底发寒。 《我是欧嘉》的摄影也强调了这种冰冷的感受。首先,它的黑白摄影不走强烈对比的"Noir"风格,而是类似黑白报纸那样的纪实风。其次,影像构图、人物走位常常疏离而冷静;远拍她时,构图刻意留白,强调她与周遭的距离;不时有她驾车的画面,车速都颇快,镜头从她的视角向挡风玻璃看,感受周遭生的死的对她多么无意义。再者,本片并未指认她的状况应由谁负责、是谁的错,尽量让她用没有太多抑扬顿挫的语调为自己说话,除此之外剧本没有热血的指控,没有洒狗血的受害情节,全部采用非常冷调的处理方式。
比较可惜的是,剧本并未让观众更深入了解Olga,缺乏一个与众不同、吸引人的观点,因此看完本片能吸收到的资讯与想法,恐怕与自己上网查资料获得的不相上下。不过,Olga的案例的确引人深思,她的人生很早就摔坏了,这样的人的确很可能无药可救了,我们该想如何不要制造出第二个。Olga在犯案后,一再坚持她一心求死刑,要求不用精神失常做辩护,非常明白自己不可能有美好未来,如片中Olga所言:「要不然你告诉我,第二人生能给我什么? 」是呀。她或许曾经有「相信美好」的能力与机会,但那时还是个孩子的Olga,接收到的讯息只有「人类很坏,他们都会选择为恶」,因此往后的日子里,不管再遇到多好的善意与包容,恐怕已经是再也不能治愈或说服她了。 Olga说她与同类是代罪者,不断被社会霸凌却无人替他们声张正义,因此认为世人无情,只好以最终极、残酷的手段,呼吁大家注意到霸凌问题,不要再制造出像她这种被霸凌的代罪者。我望着片中Olga坚决的双眼,发现自己真可体会她为何会做出这样可怕的事情,这令我毛骨悚然,看着社会上一桩桩的霸凌事件,实在不晓得,我们除了正在制造一批批心灵受重伤的人以外,是否也正制造出不少无人知晓的社会未爆弹......
“社会是如此的至高无上,
它才不会自我检讨,
它常常隐秘的受审,
有时候会被惩罚,
其他的时候只是受点惊吓。”
无人知晓的七月十日
一位刚满22岁的女司机惊慌失措地坐在驾驶座,双手握着方向盘,双眼看向远方眼神却是空洞的。人行道上躺着八具尸体,行人们都围了上来。警察赶到后一连串问女司机“刹车失灵了吗?你是在车上睡着了吗?”“没有,我是故意的。”
这是发生在1973年7月10日布拉格街头的真实事件,22岁的欧嘉驾车碾压人群,当警察问道她时,她回答道“我是故意的”。23岁时,她被执行死刑,是捷克最后一位被执行死刑的女性。
导演Pekr Kazda和Tomas Weinreb把这一事件拍成了电影,电影《我是欧嘉》于2016年2月11日在柏林电影节上映。
随着电影情节的发展,欧嘉极端又疯狂的举动也有了答案。
出生于中产家庭的女主欧嘉·赫普纳洛娃的父母算得上是知识分子,但对欧嘉的关爱仅仅停留在温饱层面,吃饱穿暖,经济上的支持足够了,也就停止跟欧嘉再继续交流,甚至有时将气撒在她身上,恶言相对。而在学校,她受尽同学言语上的侮辱和肢体上的霸凌。
在高压环境下成长,青春期的她决定尝试服药自杀。自杀失败后,作为医生的母亲把她带去医院洗胃,母亲非但没有安慰她,还觉得女儿的自杀给她丢脸了。
“自杀需要很强的意志,我的孩子,你欠缺这样的意志,认了吧。”
长期的精神压制下,欧嘉再也不相信人类,“我对人类几乎是没有感情的,把它当作无生命的物质。”
在工厂当卡车司机干着体力活的她,排在一群男性同性中领工资时却含腰驼背眼神游离。由于是工厂里为数较少的女性,她经常被同事排挤和嘲笑,甚至公然侮辱她。
“我决定把我的小屋送给你”
对世界已经不抱任何美好幻想的她,从来都是一脸厌世,唯有看见喜欢的女孩子,才会露出久违的笑容。
没错,她是一名女txl,也许是年少时父亲的暴力对待,使她对男性失去兴趣。
早期爱的缺失,使她对人类极度缺乏共情心。她不知道,过早把心掏出来给心仪的女孩,会把人家吓跑。她对那个女孩的爱,如洪水猛兽般灌注给对方,不管对方接不接受,都全盘倾注给她,甚至连自己都可以丢弃掉。而在言语上,欧嘉又很是不讨巧,生硬又羞涩。最终那个女孩还是离她而去了。
“社会是如此的至高无上,它才不会自我检讨,它常常隐秘的受审,有时候会被惩罚,其他的时候只是受点
惊吓。
” 工作中遇到的本以为能够成为知己的男士,在某天与欧嘉去酒吧时顺其自然地拿起了欧嘉的酒杯喝了起来,拿起欧
嘉的烟也抽了起来,像是男女间的调情。这让欧嘉感到浑身难受,一股恶心感涌上心头。 面对好几个心理医生的敷衍了事,她在几次看医生时依然自讲自话,她认为心理医生能够帮到她,也能够排遣她内
心的压抑感。“我是txl,医生您帮我找个女朋友吧。”她甚至对医生直言不讳。 也许是对人类的极度不信任,她把内心的想法都告诉了心理医生,但她不知道的是,心理医生也只是些领着工资例
行公事的工作者而已,就像对她内心的想法不管不顾的医生母亲一样。
七月十日 庭上,欧嘉并没有为自己的罪行辩护,
反而要
求法官判她死刑,她认为,只有她成为了替罪羊,像她一样想
要做出
极端行为或者即将做出极端行为的人,才会引起社会的重视,不然会有更多的人横尸街头。她认为,她不当这一次灾难的替罪羊,也会有另一个替罪羊出现。 庭审结束,欧嘉淡定地抽着烟,眼神依旧厌世,却多了视死如归的坚定。
即将被
执行死刑的欧嘉,精神也出现了一些类似精神分裂的神
经症状。原本就有心理疾病的她,入狱后逐渐出现了
幻听的幻觉。同时,她的意识也逐渐模糊,甚至不清楚自己犯下的罪行,也不肯接受即将面临死刑这个事实。 她的死刑还是来了,23岁那年的欧嘉,在狱中被绞死。
疯子领着瞎子走 《我是欧嘉》,
又名《
无人知晓的七
月十日》,采用黑白处理的手法,每一帧都向观众传达着这
部电影的压抑。
欧嘉所经历的生活,是黯淡无光的。说不上有多凄惨,但作为社会边缘人的欧嘉,加上父母对她心理问题的不重视
,使她的人格逐渐反社会。像片中欧嘉所说,“我不成为替罪羊,社会上就会有越来越多替罪羊出现”。 而对欧嘉打击最大的,莫过于年少时在学校遭受的霸凌。欧嘉在学校所遭遇的不管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的霸凌,都
让观众感到毛骨悚然,人心,到底坏到什么程度呢?而她所遭受的,却无人知晓,父母由于忙着工作也对她的身心健康不管不顾。年少时的校园霸凌对她心灵的伤害,在她心里种下了一颗黑色的种子,在体内生根发芽,在她瘦小的躯体内钻出一株满是荆棘的暗黑植物。
潜在的替罪羊 生活中,我们每天都戴着微笑的面具,渐渐我们发现,身边的人长什么样,我们自己好像都已经忘
记了。但回到自
己的世界里摘下面具后的每一位我们,谁又看见我们的脸呢。 “边缘人”一词谁都不会写在脸上,而每一个被摧毁的边缘人,最终都成为了社会的替罪羊。因为习惯了微笑,他
们流一滴眼泪,都会被冷眼,或是被说“你太脆弱了”。 于是他们把眼泪藏起来,换成坚定的眼神去对抗世界,他们敢于成为殉难者,于是脸上挂着讽刺的微笑,提着刀义
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东欧,一个家庭环境并不阳光的女同性恋者,我可以想象她那可怕的几乎不存在的自我认同,她自己从一开始就给自己挖了一个坑,她的身体语言还是一个羞涩的年纪轻轻的小T,她的表情却是一张阴冷的面具,自始至终窝在那个坑里,套上一张自我保护的盔甲,紧张得盯着所有身边的人。如果她不是同性恋,这样的成长环境是不是依然造就她的反社会心理;如果她身为同性恋却有个阳光温暖的家庭环境,即使同志身份依然不为社会甚至不为家人接纳,家庭的温暖本身能不能还是她的僻风港;如果她能有一个伴侣,社会和家庭的不和谐能不能被个人的小小甜蜜取代,最终有那么一点点够用的自我认同。这些如果都没有发生,虽然弱不禁风的欧嘉从头到尾一副蛇精病的找抽状态,虽然她自作虐不能怪别人,我却依然小小心痛她,心痛她不能自已的大坑,心痛她始终没能爬上来,心痛她生错了年代。
导演讲述的是一个没有受到父母关爱,没有亲朋好友爱护一个内心弱小的人,在没有爱,没有温暖,没有归属感的世界上孤独的活着像行尸走肉一样,而当她去社会上闯荡时,又处处受到打击,看尽世间的丑陋,在最亲的人和社会上这些阿囋欺负下,要结束自己生命,但又想让社会知道她这类人的存在,所以出现这件案子,她的本意是想让人们引起重视,想要改变现状。但是有太多的愚昧的人,或者没有她的遭遇的人只会冷眼旁观继续冷漠或者根本不知道她这么做的真正原因和本意是什么
欧嘉告诉法官她杀人是为了防止还有她这样的人的存在,像是在起舞。孤独,便开始享受孤独,疏离他人,行为把自己与凡人隔开。要求死刑,自己是圆满的自己,外界谋杀了她,她是替罪的羔羊,最脆弱的人。结尾精神病桥段,是个垃圾。
在电影里,这个人物本身很可悲,但不值得同情,我一直不明白她对世界那么大的敌意是哪里来的,她给予这个世界的也只有敌意而已。人都会孤独,她却把自己封锁起来,然后把一切过错推到别人身上。最后的转折来得很急,法庭上的戏很刻意。我本来对这部片期望挺高的,但好多地方都交代得不清不楚。
有意思的题材,黑白影调的运用也挺适合,但在实现上略显乏力。部分原因来自于导演对于人物处理的犹疑,既不想认同于女主角,又不对之进行批判,原来这种位置便不容易,稍一处理不好就会让人困惑不已。导演提到有受到《穆谢特》的影响,但是感觉与之比起来还是相差太远。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捷克史上最后一位被处死刑的女犯是一名女同性恋者,她一步步走向毁灭的故事。映射了学校暴力、社会边缘人、叛逆青春等元素。
胸小本事大。
浓浓的社会主义味道扑面而来。比较丧的丧曲。
[HKIFF]导演回答现场问题时说,这部片处理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人能保持绝对的孤独吗?”但以“精神病患者”为第一主角,同时描绘出一种感性层面的社会性剥夺,以及现代化的类牢狱譬喻,并以不信神的救赎为终点,这似乎表明了与《天注定》第一段相同的主旨。
6.5 前半段把孤独隔绝与对爱的渴望讲得并不平庸 身体很美 到后面突然全线崩坏 想要与角色共鸣的同时又要引导观众去思考深层意义的成因并不是长镜与省掉配乐就能实现
#16柏林电影节# 3.5 | 真实故事改编,叙述和镜头很工整,该涵盖的元素都有了。通过自述和逐渐疏离外界展现心理变化,从受害者心理变为报复社会,但细节处理不够清楚,后半段的情绪表达太严肃。反社会元素主导,目的是警世但对仇恨心态下得笔墨太重加黑白显得极度压抑(其实对摘抄的那几句挺有共鸣)。
感覺導演對Olga的前設太多,電影有點說教,不夠開放。演員的演出也不理想。
有点像搏击俱乐部
Michalina Olszanska
纪录片味儿很重的剧情片 总体算成功 叼着烟的年轻脸庞啊 无法不赞美你
可惜影院里都一心在想:去你大爷把我占座杂志和甜甜圈当空气的傻逼自负长发眼镜男
群体性社会中渴求独立又无法自处的生存样态。电影的表现方式是外力的不断积压,但欧嘉的态度及与外界的关系却并没有在场面之间得到推进。电影安排了两场有些光亮的爱情,但又瞬间熄灭了。末尾的一场基于对社会审判的杀戮却又是遵从欧嘉式逻辑。
冷静和平庸只有一线之隔,深意和说教只有一线之隔,客观和无聊只有一线之隔。可惜导演每次都拿捏不到位,似乎他也不太了解自己要写的人物。
挺喜欢这个风格的
我孤独一人,我和这个残酷的世界格格不入,恃强凌弱的受害者。
4 纪录片起手的两位导演第一部剧情长片或多或少有些纪实影子,没有丝毫运动的镜头重复对准“被社会孤立”的女主角噙着烟的年轻脸庞,孤独中苛求救赎的眼神,感情宣泄却在表演层面只留下了几处很小的切口,配乐的烘托作用则完全被舍弃。导演对社会异化与反抗者的探讨略显刻意。两场非常激烈的女同性爱戏
导演编剧把把女主角挤进了一条逼仄的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