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钱,云南方言,赚钱。江淮部分地方如扬州、南通、沭阳、淮安等,更表示“辛苦的挣钱”。
但这个片子显然没把辛苦赚钱的主题很好地拍出来。制衣这一行说起来我还算比较熟悉的,因为大学毕业第二年,曾经在舅父的工厂(小作坊)混过三个月,后来还去一个上千人的大厂住了一个星期,和打工仔还有管理者同吃同住同玩过,可以说感同身受。
但本片展现的东东,基本看不到打工者辛苦艰难无聊的一面,也看不到老板的艰难(其实开厂的很烦的,烦接不了订单,有了订单又怕完成不了,怕工人跳槽,怕被工商查,怕被正牌厂家查——因为不少人代工或自家仿冒名牌,等等)。无论是住宿、伙食还是工作环境还有管理的恶劣,很多厂都是非外人能想象的。
加班,通宵,这些都不是事儿,过劳死,工伤,盗窃,恋物狂,打架——通常是与管理层如拉长,拖欠工资,罢工,到劳动局上访,这才叫事。
还有生理上的问题,性与情感的宣泄,搭伙夫妻,重婚(很多打工妹明知道男方有家庭也会不顾一切跟男的同居生育),一男同时与两女以致多女保持肉体关系(所谓恋爱),小姐,毛片……
当然除了生存生活,也没有触及人物的内心,精神上,追求,向往的未来。就算是一条咸鱼也有梦想的,是吗?不是吗?难得不是吗?
我很奇怪无论贾樟柯、王兵还是其他人,拍打工者拍低层人物,都没怎么触及他们的性(感情)需要。大概是食肉者鄙,看不到这些,只是在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表面地展示这些人的所谓生活。、
本片十分散乱,一块一截的,和老贾的《无用》一样,流于表面,仅仅满足于外国人和那些食肉者的猎奇和怜悯目光,并没有真正的人文关怀,或者深刻思考。
几个贵州服装加工小店打工族的工作状态,出租房生活,夫妻吵架…导演透露片比13:1。很多时候就是单人手持拍摄,影像很糙,但是你知道只要还用摄影机,绝对真实就是不存在的,个别时候拍摄对象会忍不住瞥一眼镜头,所以好奇尤其是家庭暴力那场戏是怎么拍的,另外一跟拍我就出戏。居然拿了地平线编剧奖
《青春》同,湖州,年轻的服装厂工人。
就很平常的记录,这样的情况在生活里实在过于普遍,评价它都是太自以为是的举动。唯一有特色的是,导演的组织,让一个地区有了吐纳的节奏。
马失前蹄
粗糙且生硬的素材堆砌,实在难以忍受这样毫无重点的手持镜头跟拍,看似想要表达很多内容,实则没有任何有用的信息,片子试图将视角对准底层人群,可整部片子下来,也没有看到所谓的人文关怀的情感共鸣,某种意义上来说,本片就是一部注水严重的短片被拉长到了两个半小时,毫无必要的纪录片……
贫穷吞没个体与梦想的时候是悄无声息的
看得还是很难受,比较关心剧中几个人的命运,关心也没什么用。还是好奇家暴那场戏怎么能拍下来。开头一段几个女孩子的对话,激起我观看纪录片的倦怠,当时有种怎么又拍这种题材的厌烦。不过一直看到最后,却越来越动容。那个雨中站在大街上整理衣服袋子的结尾,令人感到电影和现实的在艺术上的距离。
居然开始保留提问内容了,应该是第一部放弃直接电影原则的王兵电影,感受到了妥协,但这种妥协没有提升任何细节和故事发展的力量,摄影的学生水平也难以达到黄文海掌镜时期的流顺质感。
放映时我一直在想这些人那些地方的事情我真是一点也不想了解,而且看着听着脑仁疼,但后半段却完全入戏了。感觉王兵所塑造的一个个人物叙事结构有些布列松的钱,封面上那个被丈夫打骂的女人现在也是扭转了局面把老公轰走了。素材很多这只是一小部分,另外拍的会剪出个新作15小时,法国文化导演见面。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封面的女子很坚强又带着神秘。结尾很有力。都是生存。
给太平盛世的备忘录。
拍中国人苦难其实是费力不讨好。单纯从纪录片来说,让拍摄对象感觉不到摄影机的在场,让观众在场的直接视触他们的世界,这一点来说,王兵已经足够让人诧异了。夫妻争吵从犯罪片到喜剧,醉汉告别的爱情惊悚片…这些和偶然性的结合可谓神来之笔,但整体太执着于素材,没有从中抽离出超越素材的力量与美…
如果可以把片子给片中人放一遍,我敢说“苦钱”里的人在看完王兵的“苦钱”后只会有一个反应:这是什么JB玩意儿?积累了一堆素材但毫无剪辑取舍之道,像杀猪菜一样乱炖端了出来。纪录片拿编剧奖,你是在记录还是在编啊?我看你是在陪外国人扯淡。
叙事结构大概是《水浒》《儒林》式的不断变换又衔接流畅的视角,同时电影整体在王兵序列中也算是一部过渡之作。跟随拍摄对象从云南(《三姊妹》《德昂》)到浙北,纺织工人延伸至《十五小时》,《方绣英》对应湖州郊外。一种双重意义上对“连续性”的强调。
其实有些地儿挺唬人的,再评价
第一次领略到王兵的摄影,他把环境中的人摆到我们眼前,不,是把我们放在他们的空间中去了。仿佛能闻到男工宿舍的臭袜子味。
王兵镜头里的气一贯是更定更长的,但这部可能选题和选角的原因我看不大进去,也可能它还需要个二三十年再发酵一下。
摄影机在《苦钱》里不是作为人的眼睛,而是一台剥削人的缝纫机。这个带着循环呼吸的机器给了人们纵恶纵欲的底气。我们知道《天堂旅行》最终将人的苦难都背在了身上,然而王兵的眼里没有连续的(感觉)历史,所以他只留下了粗糙的(画面)现状。我不认为这些冰冷且无用的影像是拍给底层劳动者看的作品,我相信这个国家的领导和群众对于底层的生存现状都是了如指掌,脱贫致富的步子也从未停止运动。至于谁给了王兵如此不带躲闪凝视苦难的勇气,我想肯定不是梁静茹,大概是来自各种外资的奖励吧。
地平线单元最佳编剧奖的意思是,我们就要一个没有剧本没有故事没有编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