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于虹膜公众号)
这两年全世界范围内,一个最热门的故事素材,就是「泰国洞穴救援」。 这起惊动全球的事件发生于2018年6月末至7月初,野猪足球队12名少年队员与教练被困全程长达万米的洞穴,雨水倒灌,氧气渐缺,引来各国援手搭救。
事情发生后一年,泰国导演汤姆·沃勒的剧情片《营救野猪队》就已亮相釜山电影节。2021年,美国导演金国威与妻子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拍摄的纪录片《泰国洞穴救援》,把单向救援上升到了双向救赎的高度。
今年,这个题材更是密集开花,8至10月,剧情片《十三条命》、剧集《泰国洞穴救援事件簿》与纪录片《被困的13人:我们如何在泰国洞穴中幸存》先后上线。
角度不一,质量参差,但在整体上,事件关涉的重要层面与角度,终于有了相对全面的覆盖。
那么,这题材拍够了吗?
可以理解这个牵涉全球多方力量,尤其是多方能人的事件,在覆盖面、影响力上的广大,更重要的是,营救的困难对非常规手段与更高超技艺的考验,奠定了绝对的传奇性与争议性而且,它大体上是一宗值得庆喜的团圆,告慰了为此献出生命的前海豹突击队士官沙曼·库南,更以仁义和大爱,告慰了在场的参与者与不在场的「参与者」。
它能被反复拍的原因以及价值,都在于此。只是冷酷点说,当题材在短时间内挖掘到这一步,让观众一再重历18天光景,反刍受困与救助,已经没多少共情空间,甚至新鲜感知了。
特别是,剧情类与纪录类两大领域上,都有了各自的高峰。
不妨先说对大众而言接受度更高的剧情类。群星闪耀的《十三条命》,品质也是最闪耀的。
对于未知真相的观众来说,从这部电影开始了解事件是再好不过的选择。因为这部圆熟的商业片,十分懂得营造悬念。
在漫长的10天进度里,13人是生是死始终是悬在心头的重大疑问,而这随时击溃信念的压力,给电影制造出强大的情绪杠杆,预备在告知全员存活却无从施救的落差中,撬出大起大落的震颤,也为后续剑走偏锋的招式推高紧张与刺激,更推高非主流英雄的主流魅力。
这还挺「朗·霍华德」的。对这一题材感兴趣的导演里,来自美国的霍华德是最负盛名的一位,早从《阿波罗13号》到《美丽心灵》,他就凸显出极富商业价值的学院做派,这次回春,状态大勇。
霍华德复用了经典的好莱坞模式,最大的焦点落在西方的洞穴救援专家瑞克(维果·莫腾森饰)身上,他与同伴约翰(科林·法瑞尔饰)本是政府请来的帮手,却在抵达的第一天,遭到代表当地权威的海豹突击队非难。而他们在陌生环境里忍受质疑甚至阻拦,却最终冒死成为力挽狂澜的关键角色,赢得最大层面的尊敬。
英雄的出色塑造,是来自多个西方国家的专家们集体打造的时代传奇。这里有无疆的仁爱和勇毅,是西方主流价值一次完美的集中体现,因此在扣人心弦与感人至深之后,能以专业跟无私,消解掉困厄堆积出来的集体负面情绪,可谓非常漂亮的好莱坞英雄范式。
但也不可否认,在一定程度上,这种为了叙述张力而作的大胆取舍,注定会在国际大事件上构成偏颇印象,甚或说,难以推卸掉某些暴露「傲慢」的责任。
军士、官僚,在同类叙事当中,往往具有傲慢、蛮横、怯懦的印记,《十三条命》借由事实根基,接续这种「反面」勾勒,哪怕只是以此作为点缀,但放置于东方文化语境里,西方英雄忍受并冲破东方精神蛮荒的举措,也还是容易反衬出另一种「傲慢」来。
尽管这些英雄完全具备这样的资本,而且霍华德也尽力在融通、和睦中,透过通力合作的涕泪,稀释掉有可能带给观众的困扰,但是在保全一出好戏时,难保回味中的些许失衡。
特别是,当我们了解到事件的全貌之后。
视点零散、平铺直叙的《营救野猪队》虽然质量很差,但是在尝试迅速展现前因后果以及多方合力这方面,大概已经尽了主创的最大努力。
这努力也许还有一种歌颂的考量,更需要在面面俱到的新闻辑录中,找到吟唱赞歌的基准,但得不偿失的地方在于,观众很难从那些本就浅薄的面孔上,得到确信功勋的印象。
这样看新近的《泰国洞穴救援事件簿》,就更有重申甚至回拨的任务。作为一部大约6小时的剧集,它有更从容的篇幅去回顾,甚至合理想象整个故事,而这前提是,去掉《营救野猪队》那种新闻播报式的粗糙、端正。
《十三条命》为图极具爆发力的悬念所割舍掉的受难主角13人,在这里被浓墨重彩地书写了一番。他们贫寒的出身,尤其是一些尚未取得泰国认可身份的家庭,成了故事惊心动魄、感天动地的情感基础。
于是这些孩子的落难与互勉,格外牵动人心。而他们跟救援者那种信任关系的建立,也有更多平顺的思虑。回想《十三条命》,孩子们一个个被叫去扎针与放倒,在没有充分沟通的前提下,确实很难消解留守者的忧虑。
剧集的拨正,还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它摊薄了好莱坞英雄主义的宣扬,展现了更多势力集体争分夺秒的全貌,包括气象预警、钻井、泄水以及调度统筹等等,不再单独放大个别人物。
二是让女性英雄在场,这进一步削减了男性权贵的威信,譬如高层官员在谈论救援成败时,一再重申面子问题,还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气象局领导,对异样天气的不上心使得最佳防御时间被错过,全然没有底下女实习生的责任感高。
不过也要看到,试图提供更全面视野的《泰国洞穴救援事件簿》,缺点足以毁掉它作为改编作品的魅力。
既然选择了教练与孩子作为主视角,那冗长篇幅里,就注入了太多低龄化的鸡汤。这些鸡汤连带着煽情的意图,出现在剧中无数场面,但凡涉及孩子们的家属、奉送农田以供泄水救人的农民,甚至演讲不断的官员,都特别泛滥,遑论对准当事人时,最终导致剧本设计痕迹过重,说教味道太浓。
因此并不节制的处理,就很有肥皂剧的感觉,而至关重要的紧张感,甚至是真实感,也就随之退散大半。
再看刚出的纪录片《被困的13人:我们如何在泰国洞穴中幸存》,这方面就稍微有所改进。
同样地,主角归于被困者。结合情景再现与真人采访。剧集失真的滥情,在「真实」面前有所节制,又因为是劫后余生的访谈,他们能更从容,也更感念地回顾当时竭力维系的乐观与坚强,此中透射的热能,天然就有意义。
不过它的价值就只体现在现身说法上,作为最后上线的一员,只能是以补充的姿态汇入这几年的叙述洪流里,特别是时隔四年后众人的近况,更有短期内展望未来并且尘封往事的旨意在。
它后段大同小异的记录,确实没有《泰国洞穴救援》那么懂得善用。而后者在纪录片这边,已然做到极致。
这部作品的相对高超,在于保持事件本身的窒息与刺激之余,探向人本身的独特境界,乃至在呈现真正英雄时拨正普遍的偏见。
《十三条命》已经用非比寻常的题材筛选手法,立住极具魅力的英雄形象,而《泰国洞穴救援》更本真地通过还原洞穴探险这一极限运动的背后情绪,打通更具反差的情感共振。
观众不再是被动地因由施救成功,而对瑞克他们投射敬畏情感。这些洞穴潜水者的内心世界被展露出来,多了一些边缘群体常见的敏感与哀伤。
身为一群自认不合群的怪咖,他们打小就被环境隔阂,甚至饱受霸凌,唯独是在远离人群时,才感觉平和与安全,为什么旁人觉得恐怖的洞穴探索在他们看来是种享受,缘由实在辛酸。而他们在发光发热后最终体会到,原来平时所谓的无用,如此有用,那份喜不自胜,更添实质上的唏嘘。
光是这一层面,就足以宣示导演金国威夫妇的完胜。他们太懂得挖掘人心那份光辉灿烂的孤独了,像是此前殊途同归的《徒手攀岩》,也曾一度让无数人感佩。
那从整体上审视,诚然能看到泰国与美国导演在创作上的优劣。前者作为本土作者,需要在多重身份中对种种恩义进行平衡致谢,并婉转地对弊端进行反思,难免在温情中掺杂温吞。
而后者在较少的顾虑中,可以延续对个体的挖掘,在深度与准度上的拿捏,反而有更戳中观众的能耐,成就了哪怕脱离事件本身,也能走得更远的范例。
如今,预留给这一事件的创作空间显然少之又少,不仅没有热度红利,而且缺乏新锐角度,除了通过聚焦鲜少提及的功臣来推介特别行业或技能,通过溯源追责反思上下体制,或在若干年后记录相关人员的变化,大概很难在近期继续勾出观众耐性。
我们见证了一宗大事的影视热潮,也见识了过度开采后的迅速干涸。这显然是极致的特例,但也定然不会是个例,毕竟在自由创新举步维艰之后,命题作文也成了兵家必争的半座哨站。
通过三倍片长,满足《营救野猪队》的全面视野,同时稀释新闻播报的浓度,但当主体转换为教练与孩子,必然在管教与打气中,注入大量低龄鸡汤,不过这剧的煽情,在家长,在农民,甚至在能言善道的府尹那都有扩大,更凸显《十三条命》在悬疑、节奏等商业考量,还有克制的人文探索上,都有更超绝的构想,不过剧集所提供的教练与孩子视角,也让电影显出一些不够充分的铺垫,譬如让受困者信任却选择遮掩。更全面的角度不再把功劳倾注于三位影星所扮演的电影角色身上,即不那么好莱坞英雄主义,于是所有人各显神通,而立功者多了三位本不被重视的女性,也更反衬某些傲慢上级的荒唐,不过这些处理都很套路,最终整部剧也失去一些紧张感。连看三部改编作品,见证一位好人死了三次,可真难过,更难过的是年纪轻轻的主演,今年也去世了。
相比纪录片和朗霍华德的电影,这个更细节也更多改编,虽然有些拖沓但能够给人有情感上的波动
没有一个决定是轻松的。For Beam。
纪录片和电影主要集中于几位潜水大神,电视剧则侧重泰国方面,展现了这次营救的全景。在成人世界里完成一次多国合作营救,不看技术难度,光是行政方面的难度就让人头疼。十三人能顺利回到人间,真是奇迹。有电影,有纪录片,有电视剧,如今真是影像盛世。
泰国洞窟救援,是救援史上的奇迹。泰国举全国之力,向全世界求助,最后解集了世界顶级溶洞潜水高手,协力救出所有被困孩子。中国也有人员参加,负责氧气瓶输送。强烈推荐听‘三好坏男孩’某期救援亲历者的自述,只是音频都觉得震撼和伟大,觉得人类还有光,觉得人类的赞歌就是勇气的赞歌。电影给了三星,是因为切入角度更多的是被困者的家庭,各界的反应,有点削弱了力度。再次推荐去听该事件的音频节目。
FOR BEAM,1996-2022
8/10,前面居然有个评论说剧版的意义是什么?一个事件,不同的画面选择,体现不同的体裁,取决于导演想让你看到什么。这么重大的事件,组织方这么多的需要协调的事情和决策的方向,这么多救援工种的配合,这么多体现人性光辉的亮点,岂是一个纪录片一部电影一部剧集几个视角就能讲述完的?影版水淹稻田的决定,纪录片没有,你以为这个命令很容易下?最终救援方案为什么是唯一解?影版没有解释,剧版进行了多个方案的探讨和尝试,因为“我们无法通过钻孔把孩子们弄出来,唯一能接出孩子的通道,就是他们进去的那条路。”才得出唯一解。教练对小队员的心理建设不重要吗?气象专家、水利专家的处理意见不重要吗?其他技术团队的支持不重要吗?群众的人文关怀不重要吗?爱(泰)国主义不重要吗?剧版的意义就是说明不要用局限的眼光看待一个复杂的社会事件。
比起之前两部,这部更多是泰国本土视角。淡化了潜水员和各国救援队。更多是家长,官员博弈。另外还运用了大量篇幅描写洞穴内篇幅,孩子们的心理波动。这个教练确实很厉害,不管自己的心态管理还是对孩子们的领导。没他不可能全员存活
除了潜水部分,全方位好过十三条命,但关注度远不及十三。最后一集有点虎头蛇尾,第一集事无巨细地介绍每个孩子的家庭,中间也给了足够的笔墨去描写亲情,结尾怎么没有任何交代?那个没有收到家书的孩子,没完成的生日晚会,黑户的妈妈。。。后来都怎样了?还有被淹掉农田的农民呢?政府补贴了吗?交代啊。。。戛然而止太可惜了。
这时你会相信:人群中有天使~
相比13条命,这部剧主要是讲泰国这边的故事,从孩子们和教练每个人的家庭故事到清莱府官员、气象局等方面应对的前因后果,以及孩子们在洞内如何度过十多天时间的细节等等,讲的很细,戏剧化处理也很多,但洞内潜水救援的镜头不多,总体叙事节奏和剪辑还是不如13条命
拍得挺鉅細靡遺、面面俱到的。把整個事件中可能出現的心態、人性或是信仰、困難都抓了個遍,而且還不亂,也不刻意煽情,情感只在細微處。也能看出一個事情的成功,真是離不開方方面面對的支持或者錯的嘗試。和國內主旋律電影一比,格局簡直大太多了。
这是我两个月来看的第四部有关这场救援的影视作品,相比最精彩的《十三条命》,这个版本更偏向于对于整个事件的把控,救人的可能就那么十多个潜水员,但后面是几百人团队的支持。6集的时长有些太长了,导致节奏不太好,略显拖沓。不过也正因为这样,对于各种技术细节的描述也更为明确,各种方案的展示也更显得最后孤注一掷的幸运与伟大。整体还上还是可以看看的。个人评价:B+
这部剧与之前的纪录片不同,将更多的焦点放在了被困少年、家长及当地zf上,这类题材不管怎么拍,都让人惊心动魄。
最小的那个孩子说出的话简直太有哲理了:勇敢不是不害怕,是害怕也要去做。还有,每个人都要面对自己的命运。
泰国洞穴救援那件事改编的电视剧,不错拍的
和十三条命一起看并不能构成整个事件的全面 然 泰国导演的人文感异常特别 女性角色应该这样拍的
结尾字幕“纪念Beam 1996-2022”原来是演教练的演员去世了,而且是在睡梦中去世的 😨
尽管已经看过电影和纪录片,电视剧拍的也比较拖沓,但无奈这个故事太吸引人了。
看过纪录片再看这一部,更多的戏剧冲突,更多的催泪配方,却依然紧张又感动到无以复加、吱哇乱叫。感动于这一版提供了更多记录事件的视角,平衡了对事件中各个部门、职能、立场的人们的关注,也平衡了国别、信仰和性别。勇敢不是不害怕,是即使害怕,依然坚定的心。对于全人类来说都可谓神迹的事件,我认为还值得更多的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