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的思念》(也翻译为:“三千年的渴望”)这部电影改编自A·S·拜厄斯的《夜莺之泪》。
书中有五个故事,电影改编的是最后一个故事《瓶中精灵》。
原著中的女主人公名为姬莉安(电影中改编为艾丽西亚,不过后面的文章里,我还是用小说里的名字姬莉安称呼她)。
姬莉安最大的困扰是她有阴阳眼。
阴阳眼触发的条件是故事。读故事,讲故事都会看见不干净的东西。
姬莉安读的这些故事,大多是神话和传说,很多是以真实事件魔改而成,虽然越传越离谱,难免有夸张和谬误,但是故事主人公的原型是真实存在于历史之中的。
因此,姬莉安看到的不干净的东西,有的是故事主人公的幽灵,有的是故事里的魔法生物,比如,精灵,妖精,小灰人等等。
电影里面女主演讲的时候,那个头顶尖帽子,身穿长袍的怪人,就是一个精灵。
后面的剧情里,精灵男主给女主讲示巴女王的故事。这个长袍怪人就出现在示巴女王身边。
所罗门王为示巴女王弹奏鲁特琴的时候,女王身旁排排站的便是各方精灵。
精灵最爱凑热闹,可是他们不说自己是看热闹,他们说自己是见证者。
所罗门王和示巴女王,乃是当时的两位人杰,他俩相亲,必定惹来精灵们的见证(围观)。
那个长袍怪人就站在围观群众里,还有女主下飞机的时候,抢她行李的小矮人,也在围观者中间。
这个小矮人在原著小说里是一位精灵幻化的老水手。
姬莉安参观土耳其著名的考古博物馆,这位精灵幻化成老水手,假装是解说员为女主讲故事。
精灵变的这个解说员还不是博物馆雇佣的正经解说员,属于非法经营的那种。
他就像你停车等红灯时,跳出来非要给你洗车窗的老太太一样。不算乞讨,属于卖艺。
精灵这么干,或许是出于调皮,或许是因为精灵也分三六九等,低等级的精灵法力不够,所以不得不做些小生意,赚点儿小钱糊口。
围观群众里还有一只蜘蛛,它藏在女王的宝座下面。非常隐蔽的一个镜头。
后面的剧情里,精灵男主解救爱上王子的女仆时,绑架女仆的一个杀手变成了这只蜘蛛。
蜘蛛也是一位精灵,它是易卜劣斯(Iblis)的追随者。
易卜劣斯是伊斯兰教里的魔王,有人说他是真主座下的天使,也有人说他是一个精灵。
易卜劣斯原本是侍奉真主的,后来则是因为不愿服从真主的命令,而遭到驱逐。
随后易卜劣斯自立门户,专门和真主做对。
在伊斯兰教的传说里,真主用光创造了天使,用无烟火创造了精灵,用泥土创造了人类。
正因为如此,电影里的精灵总说自己是火之子,总说女主是尘之子。
精灵们有的追随真主,有的追随易卜劣斯。
男主精灵是真主的追随者,因此他不屑为了尽快脱身,而蛊惑人类尽快愿望。
至于那只蜘蛛,它是易卜劣斯的追随者,因此他参与暗杀,还阻挠男主精灵救人。
这只蜘蛛,是电影的原创角色,原著小说里并没有他。
《瓶中精灵》这篇小说其实是一篇土耳其游记,不过更像是旅游VLOG,而不是冒险家在神秘国度冒险的那种游记。
在寻常冒险故事里,身为主人公的冒险家,即便有个学者头衔,学术背景也仅仅是为勇气和力量锦上添花而已。
在冒险故事里,冒险家常常被命运捉弄,他们总能找到别人好几辈子也找不到的财宝。
可是每次他们都和富有两个字擦肩而过。财宝要么散给当地的穷苦土著,要么带有某种诅咒,最终和反派一起被永久封印。
混得好的冒险家有聪明伶俐的搭档,趁着观众不注意在口袋里塞上几块宝石,勉强能赚回本钱。
混得不好的,每次冒险都要搭进去一个搭档,就和哈利波特里的黑魔法防御课教授一样,一集换一个。
不过,幸运的是,冒险家的学者头衔也不是白给的。
至少说明他是个聪明人。
每次看热闹的人嘲讽冒险家空手而归,冒险家都能一笑置之。
因为他心里明白,旅途上的冒险经历才是他真正的财宝,胜过任何金银珠宝。
可是姬莉安不是冒险家,而是一个纯粹的学者。
说起勇气,她能做得最勇敢的事就是坐飞机。
说到力量,她等到自己老到没人会拖着她下场较量,才公开自己对网球赛的热爱。
说到宝藏,姬莉安身为一位叙事学专家,各种各样的故事就足以成为她的宝藏。
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看到这部电影一直在讲故事,女主开会讲故事,精灵给女主讲故事,女主也给精灵讲故事。
女主想要的只是故事,她参加分享故事的学术会议,这些会议合法合规,姬莉安去开会,不需要和土耳其对抗。
即便会议碰上天灾人祸,大不了随时取消。因此,姬莉安也没必要为了得到故事和大自然抗争。
参加学术会议的学者,都是收到主办方的邀请,并且自愿前往参会。
因此,姬莉安更无需为了故事和他人对抗。
和世界以及土耳其对抗,这属于个人外层面的冲突。
和他人对抗,这属于个人层面的冲突。
我们都知道,没有冲突就没有故事,故事进展的动力就是冲突。
故事里的冲突一共只有三个层面,如今两个层面里,大家都心平气和,冲突是没什么指望了。
冲突没指望,改成电影也就没什么希望了。
眼下,希望仅剩下主人公的内心冲突这一个层面。然而,原著里的姬莉安是个聪明人。
聪明人指的不是智商高,而是什么都能想得明明白白的。
人们的内心冲突,其实说的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因此,内心冲突大部分源于庸人自扰。
而姬莉安是聪明人,什么都能想通,因此她内心全无困扰,以至于到了无欲无求的地步。
旅行VLOG里面晒得恰巧是这趟旅途有多么的幸福,有多么的满足。
乔治米勒如果打算让这么一个全程晒幸福,几乎毫无戏剧冲突的旅行VLOG变成一部故事片。他只能自己动手创造冲突。
可是他又不能从个人外冲突和个人冲突上下手,因为如果增加自然灾害,那电影就成了灾难片。
如果在土耳其捏造一场军事冲突,那电影就成了战争片。
如果让参会者中出现不法分子破坏故事大会,那电影就成了犯罪题材。
乔治米勒如果不想改变整个故事的基调,那么就只能从女主的内心冲突寻找突破口。
于是,电影里的女主才会拒绝许愿。
拒绝的理由是童话里许愿都没有好下场。
原著中,姬莉安是无欲无求的,这是因为她想要的,几乎都得到了。即便得不到的,可是她能看得透,更能想得开。
比如,姬莉安有阴阳眼,只要开始读故事就看见不干净的东西。
这件事从小便困扰她,并且每当她想告诉别人自己有阴阳眼的时候,她的舌头和喉咙就会不听使唤无法发出声音。
阴阳眼成了她独享的秘密。在姬莉安看来,原本的困扰变成了特权。于是内心冲突还没来得及兴风作浪,就被扼杀在襁褓之中。
原著里的姬莉安,属于不会跟自己较劲的类型,她不仅从来没有抗拒过许愿,更是她一上来就直接用掉了一个愿望。
她许愿让自己衰老的身体恢复到自己最喜欢的样子。
但是精灵提醒姬莉安,他确实可以让人类的肉体恢复青春,但是这并不能延长姬莉安的寿命。
因为人类乃是尘之子,尘归尘土归土,这是受到超自然律法保护的事情,任何精灵都没有胆量去干起死回生的事,也不敢延长人类的自然寿命。
这个自然寿命说的是自然死亡,说的是寿终正寝。
假如有个人遭遇意外,他许愿精灵救他的命,这不属于延长自然寿命。因此,这样的愿望精灵可以接单。
姬莉安认可精灵告知的注意事项之后,精灵按照她内心的渴望,把她的身体恢复到了35岁。
也就是说,姬莉安的肉体从此将停留在35岁的状态,直到她阳寿耗尽。
她很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突然死去,可是表面上看起来什么问题都没有。
小说里的姬莉安并不像电影里一样是个禁欲的人。她面对欲望很想得开,她是个对欲望很坦荡的人。
然而电影里的女主,却像极了《祝你好运,里奥·格兰德》里面的女教师。
明明都已经付过费了,房间也开好了,活生生的服务送上门来,女教师却不敢用了。
里奥格兰德和瓶中精灵一样,得变着法的让客户赶紧把服务享受了。
生意做完了,大家该干嘛还得干嘛去呢。
电影《三千年的思念》里面第一处明显的槽点,便是女主的第一个愿望。
女主一直在抗拒许愿,抗拒的意志十分坚定。然而电影过半,女主前一秒还各种抹不开面子,下一秒就语出惊人,许了一个让人脸红心跳的愿望。这可不只是突兀那么简单了,这是多少有点儿雷人了。
其实,原著里姬莉安和精灵在酒店房间共处一室的画面,应该更像《祝你好运,里奥·格兰德》里女教师和里奥·格兰德共处一室的画面。
原著中精灵的颜值和气度更像年轻自信的里奥·格兰德,而不是电影里面这位精灵,一副年老色衰精神颓丧的样子。
姬莉安对精灵肉体的兴趣,自始至终表达得都很坦率,精灵更是举手投足之间尽显魅惑却不失体面。
当然精灵这个体面,换成我们普通人,早就害臊了,可人家是精灵。
精灵觉得自己的炫耀来源于自信,自信就是男人(男精灵)的体面。
至于炫耀的是什么,感兴趣的朋友还是去啃原著吧,我这要是写清楚了,各位八成就看不见这篇文章了。
反正精灵是想明白了,只要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姬莉安见精灵一派泰然,弄得好像自己要是大惊小怪反而显得不太体面了。
精灵为姬莉安讲述示巴女王的故事。
对于姬莉安来说,示巴女王这样的天之娇女,姬莉安很难共情。
另外,因为姬莉安从未执着于任何人,所以精灵对示巴女王的执念,姬莉安也很难感同身受。
在姬莉安看来,示巴女王的故事仅仅是一场奇观。
就像精灵们围拢在示巴女王身旁,聆听所罗门王演奏鲁特琴一样,只不过是看个热闹而已。精灵回家睡一觉,再醒过来,这俩国王都已经变成出土文物了。
精灵和赛菲尔的故事就不一样了,故事引起了姬莉安的共鸣。
姬莉安的婚姻一度成为捆绑她的枷锁。
前夫的心分明已经给了一个26岁的年轻女人。
如此一来,婚姻无论从法律上还是从道义上都成了囚困姬莉安的牢笼。
至于姬莉安的前夫,俨然是一只困兽,还和姬莉安锁在了同一个笼子里面。
即便他俩从不互相伤害,但是身为聪明人的姬莉安,不得不每天看着一只愚蠢的类人猿,在那里跟笼子拼命。有时候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本身就是一种折磨。
终于有一天,前夫战胜了自己仅剩的良知,和情妇私奔了。
当然,前夫身为一位英国男士,始终放不下绅士风度。
那时人们还没有电子邮件。
前夫用传真机发来一封夹杂自我辩解和告知分手决心的长信。
姬莉安饶有兴致的欣赏过传真机,这一人类科技的奇迹之后。
顿时感觉到自己如同冲出牢笼的鸟儿,那叫一个神清气爽。
赛菲尔和姬莉安一样,被困在一段半死不活的婚姻里。
区别在于,姬莉安是婚姻快要完蛋了,可是丈夫还欢蹦乱跳的。
而赛菲尔呢,她的情况是婚姻牢不可破,即便死神也无法斩断这段婚姻。可是她的丈夫,很明显是蹦跶不了几天了。
另外,赛菲尔和姬莉安的共同点还有,他们一样渴求知识,他们都是学者,最关键的是,他们遇见了同一位精灵。
姬莉安对赛菲尔的感情因为认同而产生共情,因为共情而感同身受,因为感同身受却醒悟她始终不是赛菲尔。
既然大家那么相像,赛菲尔有的,姬莉安却从没得到过。例如,精灵的爱,那种超越爱一位上古女王的爱。
于是乎,姬莉安对赛菲尔产生了羡慕之情,羡慕最终变成了嫉妒。
既然那么羡慕,而且眼下只需许个愿便唾手可得,那么又为何必犹豫呢。
之前姬莉安毫不犹豫便许下第一个愿望,现在更是各种感觉都水到渠成,姬莉安的第二个愿望,来的是自然而然。
电影的第二处槽点是乔治米勒对原著结尾的改变,电影里女主带精灵回家之后的恋爱日常,被网友戏称为催婚大片。
我们看到电影里有一个镜头,酒店房间被五彩云雾和闪烁星辰包裹,精灵怀抱女主定格于纯白烟雾之中。
这个定格,传达的便是原著中的一个理念。
原著作者和女主姬莉安,他们都对童话故事的结尾很感兴趣。
童话故事经典的结尾方式是这样的,从此以后,他们过上了(没羞没臊的)幸福生活。
童话故事总是于此处戛然而止,如同故事里的人物永恒定格于最美好的那一瞬间,就像童话书里精美的封底插画一般。
因此电影也在精灵和女主没羞没臊的幸福瞬间定格了那么一下。
原著作者和乔治米勒,他们都试图探讨童话书的最后一页里面,还会发生些什么故事。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像我们蹲在厕所时,无奈发现纸手帕只剩下一张,不得不把它揭成好几层用。
原作者续写了一个尾声,为的是让定格在高潮的故事软着陆,并且留下值得回味的余韵。
姬莉安受到塞西尔故事的诱惑,她和精灵的恋爱游戏就此开始。
姬莉安带着精灵回到伦敦,但是故事并没有过多纠缠两个人的日常生活,也没有涉及女主和邻居老太太的邻里纠纷。
伦敦的生活一句话带过,既然姬莉安和精灵的恋爱故事始于一个故事,始于一场研讨会,始于豪华酒店的房间。
那么这场恋爱游戏同样终止于另一场研讨会,终止于另一间豪华酒店的房间,终止于另一个故事的启发。
姬莉安在遇到精灵之前,土耳其的学者们为了尽地主之谊,领着姬莉安游历土耳其的名胜古迹。
正因为如此,我在开头才说,原著小说更像是一则土耳其游记。学者们边参观边讲故事,讲着讲着小说的篇幅已经过半,瓶中精灵迟迟没有登场。
假如不是因为小说的标题是《瓶中精灵》我极有可能认为自己是看了假的原著。
学者们讲着讲着故事,就走到了一处名叫阿尔忒弥斯神殿的古迹,姬莉安恰巧站在两位同样名为蕾拉的教授之间。
众人提醒姬莉安,在土耳其如果站在两个同名的人之间,此时许下的愿望一定能成真。
电影里女主纠结许愿不会有好下场,便是出于原著此处。其实,姬莉安当时这么说,只是讲个笑话逗大家开心。没曾想,乔治米勒竟然当真了。
玩笑归玩笑,姬莉安还是入乡随俗,许下了一个心愿。
她许愿明年秋天在多伦多举办的叙事学大会邀请她参加,并且希望往返机票都是商务舱,还希望酒店有游泳池。
姬莉安是个明白人,她总能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且从不辜负任何可以实现愿望的机会。
姬莉安和精灵刚回到伦敦便收到了多伦多的邀请函。愿望在他们回家的路上早已悄悄实现了。而且愿望实现的速度比姬莉安想象的快得多。
会议不是明年秋天,而是今年秋天。商务舱机票和酒店泳池都安排得妥妥当当的。
因此,伦敦在故事里的作用仅仅是给姬莉安提供一个收邮件的场所,跟邮筒也差不了多少。
此后,故事直接来到多伦多的会议现场。
姬莉安讲了一个捕鱼人和许愿人猿的故事。
这也是一个和许愿有关的故事。
许愿故事里的主人公要么是愚者,许下了不严谨的愿望,最终被愿望愚弄。要么许愿的人是一位智者,智者从不贪得无厌,许下的愿望更是无懈可击。
智者的故事往往定格于主人公从此过上没羞没臊的幸福生活。
然而渔夫和人猿的故事,却讲述了后来发生的事情。
渔夫靠着一个又一个谨慎且克制的小愿望得到了不大不小的宅子,不多不少的仆人,不贵不贱的生意。
他还许愿得到一位不需要太漂亮但是足够善良的妻子。
他生病了便许愿驱散病魔,烦恼便许愿忘却烦恼。
渔夫的日子过得刚刚好,可是人猿却一天天变小。
每次渔夫许下一个愿望,人猿就变小一些。
渔夫想许愿让人猿恢复原状,但害怕这愿望有不可预测的后果。
因此渔夫询问人猿,如果他许愿让人猿恢复原样会怎样。
但是人猿受到超自然律法的约束,不能据实以告。
渔夫苦恼此事却不敢浪费人猿的法力让他忘却苦恼,结果夜晚难眠,便在家中游荡。
渔夫悄悄来到人猿的房间,恰巧听到人猿哭诉,它叹息自己时日无多,终将缩小到为尘土。
渔夫是个善良的人,他推开房门许下了最后的愿望。
他许愿将随后的愿望赠予人猿,让它随心所欲。
于是人猿凭空消失。
幸运的是,人猿替渔夫变出来的家当都还在,并没有随人猿一起消失。
姬莉安告诉听众,这个故事是一位在土耳其认识的朋友讲给她的,这位朋友当然就是瓶中的精灵。
演讲结束后,姬莉安回到酒店房间,她受到渔夫故事的启发,将第三个愿望赠予了精灵。
夜莺之眼随即融化,化身成满地的玻璃珠,预示着所罗门王施加在精灵身上的封印,在历经三千年后终于得以解除。
让人吃惊的是,乔治米勒不仅误会了姬莉安解放精灵的意图,还把自己的误解拍成了电影后半段。
电影里面,精灵还真的差点儿变成一堆尘土。
可是精灵分明说过,尘归尘土归土,那是身为尘之子的人类才有的命运。
身为火之子的精灵,先不说是否能死,即便能死,也不会化为尘土。
也许乔治米勒认为,火之子熄灭了变成煤渣也合情合理。可是人家火之子是从无烟之火里诞生的,而不是从无烟煤里面诞生的。
女主为了唤醒变成沙雕的精灵,情急之下使用了第二个愿望。
随后女主陷入自责,埋怨自己搞砸了第一个愿望。女主因为内疚,用最后一个愿望解放了精灵。
这段改编,乔治米勒算是踩上了不解风情的地雷。
如何不解风情,这就要提到恐怖电影《男人》,该片由亚历克斯·加兰执导。
电影里的女主和前夫闹分手,前夫坠楼身亡,为的是让女主自责。
直到电影结尾,前夫还是冤魂不散缠着女主,他跟在女主身后翻着花样的自残,只为了再和女主说一句,自己变成现在这样,全都怪女主。
乔治米勒在电影结尾的做法和《男人》中前夫的做法是换汤不换料。
《男人》的前夫做鬼都要把屎盆子扣到女主的头上。
女主面对前夫一再的刁难,给出的回答是一句轻描淡写,“你说得都对”。
因为女主被惊吓恶心了一整部电影,到结尾的时候女主已经麻木了,彻底对前夫失去兴趣了。
原著小说里的姬莉安,她收到前夫的分手信,信里面是数十页的自我辩解。
姬莉安给前夫的回信内容和《男人》女主给前夫的回答如出一辙。
“完全同意,行李打包待取,门会换锁,祝好!”
乔治米勒帮女主和精灵选的这种分手方式,有点儿不讨人喜欢。
姬莉安讲的那个渔夫的故事里面,人猿虽然有魔法,但是它并非精灵。
人猿承认,即便没有渔夫许愿,化为尘埃也是它的归宿。渔夫许愿只是加快了这个过程。
人猿和人类一样是尘土之子,迟早要死。而身为火之子的精灵拥有世界上的全部时间。
姬莉安只剩下一个愿望,她不能像渔夫一样频繁许愿。
年过五十的姬莉安,所剩寿命超不过百年。百年的时间对于精灵来说只不过是眨眼的功夫。
至于空气中的电磁波,带给精灵的困扰仅仅是不能全速飞行,就跟交通阻塞带给人类的困扰是一样的。
就算是人类遇到堵车,如果不是本身有基础病的话,也不大可能被堵车气得爆血管。
姬莉安并不是担心精灵会消失,也不是为精灵的付出而感到内疚。
姬莉安从渔夫的故事中得到启发,自己和人猿的命运一样,迟早会尘归尘土归土。
姬莉安希望,她和精灵的故事见好就收,她不希望自己和精灵的故事以她腐朽为尘土结尾。
姬莉安和精灵的爱情可谓是好聚好散,再聚不难。
姬莉安许愿还给精灵自由之后,精灵没有马上消失不见。
精灵和姬莉安告别之后,也没有一去不回头。
姬莉安仍然奔波与世界各国的研讨会之间。虽然时光流逝,可是她始终是35岁的模样。
有时,姬莉安挑选了心仪的纪念品,却被夸张的价格吓退。
此时,精灵便会出现在她身后,买下那个天价的工艺品当做送给姬莉安的礼物。
精灵通常不会久留,但是每次离开时都许诺还会再相见。
不过,我们都心知肚明,火之子许给尘之子的承诺迟早会有食言的那一天。
因为人类乃是尘之子,终有一日,尘归尘,土归土。
(完)
文/逐年追影(逐年追影 一个研究电影的公众号)
电影由4个故事构成:精灵和示巴女王;精灵和少女古尔登;精灵和少女泽菲尔;精灵和女主。电影主题往小的讲,就是一个孤独女人的自愈过程。往大的讲是“爱”的进化史。
1.精灵和示巴女王
Sheba女王的形象基本是丑化的,正如精灵所说“你为什么要把自己绑在男人的床上”。女王什么都有了,那她缺什么呢?“爱”还是“单纯原始的性”呢?然后女王给了精灵的情敌3个任务,第一个就是“红线”。
“红线的比喻源自希腊神话,忒休斯要在迷宫中抓捕米诺陶洛斯并将它杀死,阿里阿德涅将一团红色的长线放在他手中,这团线让他最后可以重新找到归路。”
这是一个简单的隐喻,女王的生命红线是需要人去寻找,情敌的生死也在这根红线上。
对应了电影结尾女主顺手关灯的红线,也是当她偏离了正确的路时,她会在红线的帮助下找到答案。
女王要的原始的性,她抛弃了“一直陪伴”她的精灵。早期人类哪懂得爱情啊,特别是母系社会,生殖才是最重要的。
2.古尔登这个女性形象,是单纯乃至愚蠢的,而造成她悲剧的是“爱”。爱,面对女表的心机,男人权利的野心,野蛮的肉欲上是弱小的,没人会去关心在意它。这里的爱不仅包含了古尔登对王子,还有国王对儿子,哥哥对弟弟,强者对弱者等大爱小爱。
精灵一直想引诱人们的“欲望”以此解脱自己。而他不知道的是,在人近似狂热的执念前,其他欲望的诱惑作用是很小的。
3.精灵和泽菲尔。泽菲尔代表了,被男权主宰的“爱”(主要是性,这时期的爱还是占有)已经不能满足有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了,泽菲尔努力的学习获取知识独立思想。即使她努力丰富自己,也改变不了这个被男人主导的社会。而当精灵爱上她时,这份爱也成了束缚,这和老头子对她控制的爱又有何区别?一个肉体,一个精神,这种矛盾让泽菲尔说出了精灵讨厌的那句话“滚回罐子吧,当我们没见过面”。
4.女主事业成功感情却是失败,这让她深感孤独,以及渴望爱与被爱。所以才提出和精灵处CP,这有多饥渴啊。然后契约达成。随后,在酒店起床后她担心这份爱是梦,在机场她的行为让她过分保护这份爱怕它轻易破碎,在小院里又和老太太们争论“生活文化爱”的内容(双方是误解的)。
在外界信息嘈杂的社会,各种因素是无形的却也是无形地左右我们的行为和情绪,而在精灵的帮助下,女主变得平静,算是隐入尘埃了吧。
故事终归是故事,总会有个结束。区别故事和现实,就是找出故事里的矛盾——精灵不睡觉。这一点让女主醒悟,精灵只是她的臆想。她对精灵“爱”的约束本身也是矛盾,非自愿爱的毕竟会让某一方痛苦,乃至死亡。
精灵都快死翘翘了,还振作自己准备找乐子来兑现他对女主爱的承诺。醒悟后的女主,最终说出了“精灵,回到属于你的世界去吧,不管在哪里”,然后她将这段记忆打包封存放入地下室柜子里,顺手关灯。
原来我的红线,一点不细啊,原来困境的出路就在我身边啊,关灯。陷入黑暗。遗忘。
精灵的尘埃(让我想起菲利普·普尔曼的小说《黑暗物质》三部曲)也暗示,精灵成了尘埃,就在我们身边。
5.原始的肉欲→无脑冲动的占有→有自我意识的获取自由→随时放手释怀的爱情生活。我们可以理解电影是一个人的自愈里程,可以认为这是讲女性爱的进化史,也可以把精灵看做我们男性自己。女人在一开始就告诉了男人,我需要的是什么?男人也只是想着实现女人们的愿望就是对她们的好,也是对自己的解脱。可是没想过女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虚构的故事里不一定有美满的爱情,现实生活里的爱情婚姻才会有自己的孩子会记住“母亲的名字”。势均力敌的爱才有趣。
1,应该忠实原题,叫“三千年的孤独”。
2,表面是灯神的孤独,实际是女性三千年的孤独。
3,四个小故事,示巴—古藤—糖块—泽菲尔。从一路下滑到重新崛起。
4,女人一路下滑,同时男人也在一路下滑。所罗门-穆斯塔法/苏莱曼-穆拉德/易卜拉欣,跟泽菲尔搭配的是一个老朽。
5,贯穿全片的问题:女人最想要什么。答案应该是爱。但不是男女之爱。然后通过泽菲尔和艾丽西亚两个故事,校准了爱的定义:既不被灯神控制,也不控制灯神。
6,灯神代表某种“前文明”的力量,包括“讲故事”这种方式。前文明未必是“蛮荒”,“蛮荒”是文明/下滑/男性的偏见。它到底是什么,仍然有待发现。可以叫原始丰饶、初民、道、春天,等等。
7,一点启发:如果你需要一个精神上的参考点,可以考虑lover角色,而不是父、母、主人、老师、大哥,等等自带权威感,只能单向交流的角色。
注:下文有剧透
正如《天堂电影院》《雨果》《不》是“写给电影的情书”,《三千年的渴望》是乔治·米勒写给“故事艺术的情书”。尽管影片没有直说,但换一个角度就会发现,它讲的是:一个不信故事的人,开始相信故事。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位叙事学家,因为长期研究故事的历史和原理,她对一切故事、神话、幻想已经祛魅,她坚信故事正在衰落,且终将被科学取代,但一次伊斯坦布尔之旅,改变了她的看法。
在那里,她得到了一个魔瓶,释放出了瓶中的精灵。按照惯例,精灵让她许三个愿望。身为叙事学家的她,深知这一类许愿故事,不仅不会实现愿望,反而要惩戒许愿的人,于是质疑精灵的目的。
为了说服主人公许愿,让自己重获自由,精灵把自己故事告诉了她。
他曾经经历过三个女人,横跨了3000年的历史,每一次,他想和爱人长相厮守,但都被人性的弱点和多变的世事打败,并再次被封印在瓶中,忍受千年的孤独。
主人公一开始对精灵的叙述充满质疑,但渐渐地,她被精灵爱情所打动,许愿要和精灵相爱。
她为什么要做出这个选择?因为在她的生命中,爱情一直是稀缺品。在她还是个少女时,曾经幻想有一个男孩来陪伴自己,后来她觉得这很蠢,就把关于男孩的涂鸦全烧了。结婚后,他发现丈夫出轨,从此也不再相信爱情。
主人公是一个喜欢研究故事,但其实不信故事的人。她认为幻想和爱情是人类虚构出来的精神产物,是不存在的。而灯神给自己讲故事,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和主人公一样,今天的很多人,也不再相信故事了。
当一部电影和小说上市,人们不再沉浸其中,而是对其评头论足,甚至质疑作者的创作动机和价值观。
当一个人叙述自己的悲惨经历,我们会说“不要跟我讲故事”,让对方闭嘴。
随着科学和理性的发展,人们拆解了故事的外壳,了解了它的内部结构,懂得了故事的本质是用叙事兜售价值观。
而随着娱乐方式的多元化、肤浅化,人们愈发沉迷于快速的感官刺激,而不再聆听长篇、动人的故事。
但乔治·米勒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坚信故事的魅力是永恒的,他认为,即使人们不再阅读、聆听故事,但他们的内心始终渴望,并期待着故事来滋润他们。
所以在片中,主人公最终“破防”,和精灵谈起了恋爱,也就是说,她接受了“爱情”这一套叙事,封闭已久的心灵终于打开了。
乔治·米勒还用了隐喻的手法,预言故事艺术的未来。片中,精灵被无处不在的电磁波消磨,决定离开,但他向主人公承诺,今后会时不时来看她。
也就是说,故事艺术会在未来被科学排挤,退居二线,但它不会完全死去,还会时不时回来,带给我们心灵的慰藉。
有趣的是,影片运用了似是而非的手法,你可以认为精灵真的出现了,也可以认为一切只是叙事学家的幻想,是她对故事艺术消亡的挽歌。
而这正是故事的魅力,它可能是假的,却真正治愈了我们的生活。
这就是乔治·米勒写给故事艺术的情书。
【概览:秘技·反复横跳】
作为现代好莱坞的缔造者,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在近五十年的电影生涯中,对电影主题与类型涉猎颇为广泛:抛开近200部(挂名)制片,名下的导演作品种占据绝对多数的是幻想和(虚构和非虚构)历史题材,横跨了从儿童、科幻、战争、动画、惊悚和浪漫爱情等多个门类。多样化的选择,也佐证了他作为电影叙事大师的绝对实力。
尽管作品数量不及斯皮尔伯格的三分之一,来自澳洲的乔治·米勒也有着同样罕见的广度。他的主要电影作品都围绕着《疯狂麦克斯》系列展开,但也有成人和儿童童话(《东镇女巫》《小猪宝贝》),奥斯卡最佳动画(《快乐的大脚》)和当代抓马(《洛伦佐的油》)。即便在《疯狂麦克斯》系列范围之内,也有着从传统西部/公路片到更大规模的动作电影的不同变化。
但与斯皮尔伯格不同,乔治·米勒的不拘一格有其无奈和被动的一面:身为外来者,他在对抗美国大制片厂的时候没有足够话语权,最终导致了他总是在开发地狱里徘徊——《超时空接触》《正义联盟》《太空奥德赛》的流产,《疯狂麦克斯》续集开发的迟滞。但幸运的是,这也为乔治·米勒的每部成片保留了非凡且独特的创意和生命力。
从极致的动到极致的静,《三千年的思念》有着COVID时期电影的显著特征——舞台的局限性,CG的(过度)运用,可以再多下点功夫的剪辑和配乐——这也构成了乔治·米勒美学的另一个重要侧面;而他以区区六千万美元,就换来了非常惊艳且独树一帜的视觉体验。
就其文艺电影的本质而言,六千万的成本又注定无法回本:非动作类型,主演缺乏票房号召力,连个像样的高潮都没有。米高梅和联美选择在传统淡季的秋季档公映,已经显示了对其票房表现缺乏信心。但这并不意味着《三千年的思念》缺乏吸引力或可看性——只是缺乏足够广泛的吸引力和可看性。
经济账显然也不是乔治·米勒的头等大事——事实上,乔治·米勒的多数电影都无法靠票房回本
(包括商业上最成功的《狂暴之路》)——他更在乎能讲出什么样的故事,是否能带来不一样的启发。《三千年的思念》有一种舒适的午后阅读感,对戏剧冲突毫无谄媚。这种安静的力量在当下好莱坞的电影环境中极其罕见,似乎也只有外乡人能够去真正将其实现了。
【制作:伪幻想的Stage Drama】
BFI在90年代曾推出过一个“世纪电影”系列片,其中乔治·米勒为澳洲电影拍摄的一集名为《四万年的梦想》。作为他在《狂暴之路》后的首部电影,《三千年的思念》似乎与其有着奇妙的呼应,在暗示线性时间上的某种无法避免的轮回。
《三千年的思念》显然不是乔治·米勒最好的作品,但这需要考虑到其作为疫情电影的独特语境。由乔治·米勒和他的女儿奥古斯塔·戈尔联合撰写的剧本在开发和成本受限的基础上,不得不将全球视野的野心转换为了小剧场的串联。
这种变化使得《三千年的思念》有了更多源自舞台戏剧的典型特征:在形式上延续了从《与安德烈晚餐》到《日落号列车》的存在主义哲学思辨,而在(文本和视觉)内容上又有着《十日谈》式的讽刺和荒诞属性。
这一表现在实质上回归了所谓“叙事”行为的本源。时下的好莱坞在创意人员和公关部门的操作下,将“叙事”的概念再包装,将其表述为电影/电视节目的某种价值属性。但叙事原本就是视觉化的正当本能,过分强调“叙事型”不过是在掩盖缺乏创意和吸引力的借口而已。
就《三千年的思念》而言,剧本允许在嵌套叙事中同时审视故事和叙事这一行为(同时是动机和目的),并以不同风格的画面和基调之间的转换来传递微观和宏观尺度上的隔阂感。乔治·米勒和退休再出山的摄影师约翰·希尔(《英国病人》《冷山》《狂暴之路》)在有限的条件下提供了充满活力的视觉保障——尽管并非所有观众都会喜欢这种东方主义过剩的气质。
总的来说,《三千年的思念》提供了足够简单的故事概念,同时为其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视听环境以提供一种启发性的体验。这种体验的成功与否与影片质量无关,而在于观众能否和蒂尔达·斯温顿的角色一样,体察到自身在某一时刻的确切感受——这与达伦·阿伦诺夫斯基的《珍爱泉源》异曲同工,冀望观众能从浅显的故事中自己汲取其中的寓意。
这就是storyteller的本职所在。
【表现:唯有孤独与矫情永恒】
《三千年的思念》可以看作是乔治·米勒对“摩登情爱”的思索——虽然这一过程一点也不摩登,甚至还很传统。艾莉西亚(蒂尔达·斯温顿)和迪精(伊德瑞斯·艾尔巴)之间的对立是典型的纯粹理性vs.浪漫主义,两者之间在生命长度上的差异让这种对比显得更为有趣:永恒眼中的爱情理想主义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呢?是一种暂时的形态和意想,还是能够从物质依靠中抽离出来的某种存在呢?
与《真爱泉源》不同的是,《三千年的思念》并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而只是罗列了几种可能的方向。这些不确定性为童话和寓言故事带来了诗意和模糊的美感,恰如《疯狂麦克斯》和《快乐的大脚》,提供了超出作者意识以外的解读方向和空间。
尽管商业价值无法与流行明星们相比,伊德瑞斯·艾尔巴和蒂尔达·斯文顿是当代最出色的锚点演员。和菲利普·塞默·霍夫曼(R.I.P.)类似,二人无论是作为中心角色还是支持角色都有着非常可靠和扎实的表现。艾莉西亚(蒂尔达·斯温顿)这一角色虽然是名义上的第一主角,在二人关系之中却处于相对弱势,因为直到第三幕之前,她对叙事的贡献寥寥,而第三幕本身又存在一些叙事动力上的缺陷。这当然不是表演的问题,蒂尔达·斯文顿对此类文学阿姨实在是太过熟悉和信手拈来了。
2022年是劳模伊德瑞斯·艾尔巴的又一个忙年,规模较小的《兽》是近年流行的荒野求生类型之中的佼佼者,成名作之一的《路德探长》也要在年内推出电影版。迪精一角显然更受到剧本的青睐,他表演中的真诚和广度也让电影对情感的探索更加可信。一个凡人要如何与不老不死的角色分享和体会他的悲伤和折磨呢?伊德瑞斯·艾尔巴给出的了触手可及的答案。
蒂尔达· 斯文顿和伊德瑞斯·艾尔巴为电影带来了不可替代的美感和艺术气质,然而《三千年的思念》在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之间徘徊,这种犹豫不决,或者说决心不足,是无法被表演的成功所弥补的。也正是由此,《三千年的思念》在表演、技术、和叙事手段上的成就,要远远强出它与观众之间先交流,再互相取悦的能力。
【总结:奇观与日常】
《狂暴之路》七年之后的乔治·米勒的疫情电影来的有些晚了:如果能在过去两年间上线流媒体直面宅家观众群体的话,会有更好的效果。但这本身就是一个难解之结,六千万的成本也是不小的回本压力,尤其是国际市场近乎与零的时候。电影有着个人特色鲜明的视觉效果,当代最好的表演和叙事体验,但不少主观和客观的障碍阻止它获得更高的成就。
【月度回顾】
电影
《13条命》
剧集
《医院五日》
【月度预览】
电影
《别担心亲爱的》
剧集
《特殊病人》
示巴女王
《旧约全书·列王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公元前10世纪中期,以色列王国在国王所罗门的治理下,国泰民安,十分兴盛,特别是他花了20年时间建造的金碧辉煌的耶和华圣殿和王宫,更是使他驰名遐迩。
有一个异国君主希巴女王,闻悉所罗门的声名后,对他十分仰慕,于是就在庞大护从队的陪同下,用骆驼驮着香料、宝石和许多金子,浩浩荡荡地来到耶路撒冷,拜会所罗门。她故意提出一些难题让所罗门解答,以试探他是否像盛传的那样智慧无穷。谁知所罗门聪明绝顶,有问必答。
他们在婚后生下一子名叫曼尼里克,以后随希巴女王而去。曼尼里克长大后到耶路撒冷拜谒父亲,并被封为埃塞俄比亚的第一代皇帝。
在非基督教信仰的世界里,希巴女王的形象是基本上被丑化了的。犹太教的传奇故事,把希巴女王描绘成有着毛茸茸双脚的恶魔形象,并把她比喻为古代亚述和巴比伦神话中诱人堕落的淫妇。而在伊斯兰教的传说中,希巴女王受到了更大的贬斥,她被称为“比尔基斯”,意为妖怪,说她所行之事对人类来说意味着灾难。
电影里相反,是所罗门带着随从和宝石追求示巴女王。精灵劝阻示巴女王被所罗门关进瓶子里。
穆斯塔法皇子
他是奥斯曼帝国苏丹苏莱曼一世和他的妻子居尔巴哈尔苏丹所生的长子 ,1515年8月6日-1553年10月6日 , 苏莱曼的宠妃卢利姆,想让自己儿子取代穆斯塔法,因穆斯塔法深受奥斯曼军队的支持与厚爱,他被父亲苏莱曼一世下令处决。
精灵第二个故事女主就是穆斯塔法皇子的妃子,皇子死后,妃子也被赐死。瓶子被埋于石板下无人知晓。
柯塞姆- 苏丹皇太后
柯塞姆,原名Anastasia,1590年出生在一个叫做蒂诺斯的希腊小岛上。她踏入奥斯曼帝国后宫时只有15岁,而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中,一旦进入后宫,即使是外国人也必须皈依伊斯兰教,因此Anastasia也就成为了穆斯林并且被取名为Mahpeyker(译为像月亮一样),日后被苏丹艾哈迈德一世赐名为柯塞姆作为其宠妃开始在宫中展露头角并集结权力。也许在中国艾哈迈德一世并不为人熟知,但伊斯坦布尔却建有一座以其名字命名的清真寺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又被称为“蓝色清真寺”,并且成为土耳其旅行的必游景点。
克塞姆苏丹(Kisem)是希腊人,被认为是最危险最聪明的苏丹皇太后。她通过统治她的儿子穆拉德四世(1623–1640年)、易卜拉欣一世(1640–1648年)和她的孙子穆罕默德四世(1648–1687年)来维持她漫长的统治。为了确保她的儿子成为苏丹,她使用过各种阴谋诡计,也因此为人们所熟知。
穆拉德四世(1612年7月27日-1640年2月8日 ),奥斯曼帝国第17位苏丹(1623年9月10日-1640年2月8日在位 [8] ),是艾哈迈德一世及柯塞姆苏丹(Kisem Sultan)的儿子。
1623年,穆拉德在宫内密谋下登基,年仅11岁。在位初期,由柯塞姆苏丹代为统治。1632年,他在严酷镇压了耶里切尼军团的叛乱后开始亲政。穆拉德的统治以铁腕著称,他严禁酒精、烟草及咖啡的贩卖,试图压制腐败问题。在军事上重建新军,镇压各地叛乱,稳定安纳托利亚的秩序。1633年,穆拉德发起了一次对波兰立陶宛联邦的远征,未能取得较大成果。1634年及1638年,穆拉德两度亲征波斯萨法维王朝,攻克哈马丹、埃里温、大不里士及巴格达等地,在1639年与波斯签订的《佐哈布条约》中永久性地收回了两河流域。这是他在位期间于军事上取得的最大成果。1640年,穆拉德病逝,年仅27岁 。
电影里,他有浓密腿毛,所以身上有精灵的血液。也就他能听到精灵的呼唤。他的母亲寻找会讲故事的人来分散他嗜血的欲望。最后说书人死了,他也随着说书人去了,为爱自杀?????
泽菲尔
这个故事找不到历史人物,精灵教她知识,她发明了数学????
最后女主的愿望是和精灵谈恋爱,嗯,反正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这么结果。
作为《一千零一夜》中最广为人知的神话故事,《阿拉丁神灯》已经多次被搬上大银幕,其中擅长制造惊喜,也擅长翻拍的迪士尼,就先后把这个故事拍成了动画和真人电影。
尤其是2019年上映的由威尔·史密斯主演的真人版《阿拉丁》,全球10.5亿美元的票房,也印证了全球观众对于这个古老神奇故事的喜爱。
已被亚马逊收入麾下的米高梅,在今年推出了一部名为《三千年的渴望》的影片,而故事原型还是来自《阿拉丁神灯》。
重复的翻拍是实现不了更大突破的,所以米高梅此次另辟蹊径。
《三千年的渴望》由《疯狂的麦克斯》导演乔治·米勒执导,伊德瑞斯·艾尔巴和奥斯卡奖得主蒂尔达·斯文顿主演。
影片中艾尔巴出演被困的精灵,斯文顿出演学者女主,为了呈现出新颖性,乔治·米勒也动了一番脑筋,片中的精灵不再困在神灯中,而是被装进了各种瓶子中。
女主来到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进行学术交流,在一次外出淘宝中被一个外表艳丽的瓶子吸引,回到住处清洁瓶子的时候,意外将瓶中的精灵放出。
还是老规矩,精灵让女主许三个愿望,而淡定的女主却不想许愿,在两者的僵持下,精灵向女主讲述了他三千年来所经历的故事,女主也逐渐被打开了心扉。
最后女主许下了让精灵爱上自己的愿望,片尾也是两人幸福的走在一起的身影。
借用世界著名的神话故事,来讲述一段深刨出来的爱情,算得上是导演的奇思妙想,不过是一种怪诞的方式。
这种怪诞的方式,与之前杨紫琼的那部《瞬息全宇宙》很像,只不过这部影片可没有《瞬息全宇宙》在票房上那般得意,因为该片的全球票房才勉强过2000万美元而已。
很显然,导演的意图是抛砖引玉,用古老神话故事来做外壳,目的是讲述现代人的生活状态。
片中的女主表面看上去特立独行、学识渊博、无欲无求,实则她也拥有过幸福的家庭生活,只不过受过伤害的她,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了而已,她内心依旧拥有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就是埋藏太深了一些。
生活的压力,会让很多人隐藏起一些心理,如果得以释放,也一定会达到不一样的人生境界,这也是导演想要表明的针对当下很多人很奢侈的想法。
影片的定位已经限定到小众的行列,所以影片传递出的人生道理是有的,但是说起票房就要差太多了,因为影片的特效部分原因,致使影片的制作成本高达6000万美元,如此看来,扑街无疑。【END】
What in the world… 我与神灯精灵的365日?向精灵许愿获得知识,结果精灵变出一堆书让人家读??太好笑了,土鳖
硬核的乔治·米勒带来了他温柔诗意叙事学剖析,《三千年的思念》在《阿拉丁》和《一千零一夜》骨架上,长出血肉丰满的异想奇幻之躯。电影讲述了一个浪漫瑰丽的史诗:蒂尔达·斯温顿饰演一位看似无欲无求、实则充满奇思妙想的学者Alithea,她无意中释放了被囚禁于瓶中的精灵,却苦苦许不出三个心底的愿望来解开精灵的诅咒。在她听完了精灵三千年的经历之后,她深深迷恋上了这位讲故事的人,她许愿恳求精灵爱上她,化解她内心的孤独…时空轮回的流转被乔治·米勒处理得精致又缤纷,传统的神话/童话结构托起了一个关于当代生活和爱情观的寓言。仙姑的表演再一次令人称绝,服装套套高级美丽,且她略带nerdy气质的实在太可爱迷人——爱上精灵或者被精灵爱上,还有谁能比她更适合这样的剧情呢?
Delicious! 视觉及韵味,人类对故事的渴望,对讲述的迷恋也被故事化。归根结底,人类到底寻求什么呢,爱欲、知识还是生命与时间本身?故事是分享、复述与重现,是欲望的载体和最终获得永生的唯一方法。最后的最后,一切故事的终点依然汇总于爱,自由、给予和牺牲。爱是最高信仰。
尴尬的东方凝视,太多不必要的堆砌,女主性格刻板印象恋爱观莫名其妙。Tilda Swinton可不可以不要再演这种有异国情怀但性格又不饱满的知识分子了啊
只看了一遍,没办法讲清楚,只讲很浅显的一些看法吧:很多很明显的隐喻。开头就讲,神话和故事,有迹可循。其实讲的是现实中女人三千年来的希冀与自我、欲望、情爱,等等。还有女人的地位。精灵讲的故事,也有阶段性:女人三千年来,地位从女王(所罗门王的歌唱是代表“花言巧语”吧,床上两人体位的变化后,精灵就被封印了),到只知情爱的愚昧女奴隶,(还有一闪而过的大马士革城市总督的肥胖妃子),到蒙昧小妾,到现代社会的所谓独立女性。还有大量对话里的隐喻。可能要多看几遍才能看明白这部电影。一开始女主讲过的小时候幻想中的小男孩,我觉得是在隐喻精灵也是幻想中的。第二段故事里波斯后宫里,两个王子不同“功能”也有隐喻。暂时先这些了。
女人最深之欲是什么……充满了强烈精神式男性凝视结尾。前百分之七十都是很棒的,可惜,太可惜……主体/客体,观者/被观者,作者/人物,等等这些都还是有意思的~爱欲让一切落了下成,流俗无限………又或者精灵之爱凡胎体会不了?
差一点就喜欢了。看到三次经历都讲完的时候差一点感慨“三千年的等待其实是女人的等待”,结果最后结局太弱了。对我来说,很抱歉这两个人并没有让我觉得靠听故事就能全身心爱上对方
前半段还蛮好看的,但是后半截简直让我怀疑是我妈串通乔治米勒拍出来的催婚大片==
游荡在刻板的异性恋爱情中的刻板性别角色。。。对孤独和爱的描绘浅到蜻蜓点水。最喜欢的一段反而是Tilda makes a wish: 我想要你对示巴女王的那种爱——I want that. 是的,也许我们最终的欲望不是“爱”,而是不费任何猜测,努力,痛苦就能迅速降临,并且被精灵的誓言保证的爱。博学者和精灵也不能免俗啊,这无聊的人生。
三千年的扯淡。失去原创力的乔治·米勒是可怕的,因为他可以用最美轮美奂的画面包装最平淡寡味的故事,就像喂你吃一块精雕细琢的蜡。电影应该是关于讲故事的魔力,然而这里的精灵就像一个缺少感情的话匣子。(假装看不懂编剧之一是乔治·米勒的女儿,乃是澳洲贾浅浅么 -_-# )
一个还挺好看的童话故事。只是我看Tilda,总觉得她有种超越性别的美,因此不是很容易在她身上看到对爱的渴望。以及,随便看个电影还把麦克斯韦方程组看出来了,死去的电磁场突然攻击我。
#Cannes2022 比我预期好太多了,怎么可以这么悲伤、孤独又快乐
还是有点失望的 以为是奇幻脑洞片 看到最后发现是个没有铺垫的爱情故事... 前半段三个故事讲的尚可 但这憋着的一口气在女主许下第一个愿望后急转而下 三千年的孤独之后异常生硬的情绪转折 让人来不及带入 后面发生的一切又是那么轻飘飘 演员导演剧本的三重水土不服
3.5 前期叙述故事的场景非常好看,服化道做得很好,但是没想到最后是以不知情从何起的爱情故事结尾……剧情的处理上真是让人感觉有些突兀
一部眼睛完全派不上用场的电影。建议全程闭目观看,去想象和精灵做爱的感觉。
最后的节奏处理问题很大,有很多假结尾,此外都很棒。女主角色特别像我本科老师,一个研究荷马的叙事学家,一个改变了我一生的老太太。所以看了十分钟就下意识对影片有了好感。
明年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预定,相比于主竞赛的了无新意,这部花里胡哨的奇幻电影更符合我的审美。导演有没有兴趣拍一下《大师和玛格丽特》?
确实是小众片,喜欢的就很喜欢,不喜欢的就不喜欢,因为get到的点完全不一样……太共鸣了而哭了两次
这是什么奇怪有效的化学反应…终极imaginary friend,太暖了。
前面的故事很精彩 剪辑也很漂亮 后面的爱情故事莫名很假 剪辑也很乱 甚至到了导演自己玩假结尾玩观众的程度。不过展现了叙述的力量:人类三千年的渴望就是故事和讲述的渴望,爱事物就是要了解事物背后的故事,爱人就是要去阅读一个和自己完全不同的生命,并且将自己叙述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