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酸葡萄2016

记录片英国2016

主演:内详

导演:Reuben AtlasRothwell

播放地址

剧照

更新时间:2023-09-16 10:17

详细剧情

  这是一部揭露贪婪与欺骗的叙事电影,讲述了一桩与高档葡萄酒诈骗有关的惊天奇案,设局者从投资人手中骗取了数百万美元。

长篇影评

1 ) 当人们用十几万买一瓶葡萄酒的时候他们到底在买什么?

这个故事我一直知道,“康帝博士”一直是我心目中的天才,诈骗案宣判的那年是2013年,那段时间我正好也在勃艮第,前几天才打开看了这个纪录片。我甚至有点期待鲁迪出狱后可以换张脸来中国,再用他这一套,依然可以成功骗到很多人。

这部纪录片拍的非常的耐人寻味,无论从哪方面讲鲁迪都可以说是个天才。但片子里同时对这些收藏家还有爱好者们对葡萄酒的喜爱和理解给出了很好的展示,看完大概可以理解为什么豪绅们甚至愿意选择自欺欺人,都认为起码鲁迪卖给自己的那些瓶是真酒。(来自穷人阶级的猜想)

这些一掷千金的人拥有的是fucking money,就是反正这些钱不知道花去哪里,葡萄酒和很多其他收藏品不同的点在于,它是有生命的,它不仅仅是饮料,并且它是消耗品,这个世界上每喝掉一瓶1945年的康帝,就是实实在在的消失了一瓶的,并且是不可复制的。名庄酒的老年份是越来越稀缺的资源,大家追逐的是对这种稀有资源的占有感,就更不要说这稀有的资源可以带给你感官的快乐了。每瓶老年份的名庄酒都充满了神秘感,寻找和追逐的过程都足以让人兴奋。

他们动情的叙述“葡萄酒是有生命的,是艺术品中的艺术品,你把它喝进去,就好像和艺术品进行了融合,自己也是艺术品的一部分”

对最后破案起到巨大作用的收藏家比尔科赫老爷爷真的不是一般的可爱,他对着镜头说,我有4万3千瓶葡萄酒收藏,我的酒窖里有专门的假酒陈列室。

他专门拿出来一瓶1787年的拉菲,这瓶酒还曾经是美国开国元勋托马斯杰弗逊的收藏(这位开国元勋确实是酷爱葡萄酒),极其深情的说“先不管其他,你只是想着托马斯杰弗逊曾经拥有过这瓶葡萄酒,就觉得自己触摸了历史的一部分,这是无价的” 事实证明这是假酒,那个年代拉菲酒庄还不属于罗斯柴尔德家族,那是产权混乱的几十年。好可惜,我都被老爷爷深情的描述感动了。这个系列他一共买了四瓶,每瓶都是十几万美金。

老爷爷说,因为爱酒所以愿意花钱来收藏这些酒,他说你怎么能用金钱来衡量爱呢,然后自己反应过来,加了一句当然离婚的时候可以。(好想跟他做朋友,真是豪的非常有气魄,浑身充满了买到假的也无所谓,把骗我的人揪出来就好了的气质)

再来说说鲁迪,他的彬彬有礼,侃侃而谈,风度翩翩的气质可以使他快速的融入美国的上流社会,同时他是味觉和嗅觉上的天才。嗅觉跟其他的感官很不同,普通人对某种嗅觉的记忆非常短暂,就更不要说再复制出这种气味和味道了。所有人对鲁迪的评价都是震撼于他葡萄酒知识的广泛和盲品的精确,几乎每一个场合每一瓶酒他都可以准确的说出品种和年份。即使是苦练多年的葡萄酒大师也难以做到。

鲁迪被捕,警方在他家发现了很多他手写的配方,他可以凭记忆复制出某个年份某个酒庄的某款酒的特点,从手写记号来看,他也是进行了多次尝试和调配的,不同年份混合,或者同年份不同地块混合。就像他的辩方律师说的,他这是伟大的翻新工作,既然可以复制出那样的味道,那为什么不那样做呢,也都是真的酒啊。(我竟无言以对)当然这样的复制只可能是形似而已。

片子里还有一个细节,鲁迪的制片人朋友仍然不相信他会卖给自己假酒,就拿出了一瓶跟朋友们一起品尝,大家都觉得非常好喝有着这个酒庄老年份该有的气质,制片人又拿到高级餐厅给服务生尝,都是赞不绝口,直到资深的侍酒师说,他曾经喝过很多次这款,和这一瓶的感觉完全不像,这一瓶绝对是假的。

鲁迪可以成功,能够把这些名流权贵玩弄于鼓掌之中,除了葡萄酒这个产品的特点,当然跟人的嗅觉特点还有喝酒心理都息息相关。

名庄酒的老年份,即使是一掷千金的人,特定的某款,他一生中能尝到的次数一定屈指可数,比如1945年的康帝,而且不管是谁在尝到的时候因为知道它的珍贵和伟大,大脑已经补充进去了无数的信息,所以从感官上是很难判断老酒的真假的。

纪录片里也提到,造假者和被骗者之间,有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们有点希望被骗,他们非常希望拥有那些极为罕见的,甚至可能是绝无仅有的葡萄酒。所以他们根本就不想知道那些其实是伪造品。

FBI判断,鲁迪的假酒还有1万多瓶在市场上流通,没有人或者是拍卖行愿意承认自己的酒是从鲁迪那里买到的,因为不说不提,这些酒就仍然有升值的空间。

这个案子2013年的时候宣判,鲁迪被判监禁10年,但是只有他一个人因为此事被判刑,仍然很是蹊跷,他到底有没有同伙,他是怎样给自己编造的身份,他的资金流动一直也都是个谜。他的收藏家朋友们依然不相信这件事是他做的,依然想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依然愿意相信他们从鲁迪那里买到的是真酒。

离这位天才出狱的时间不远了,很多人甚至隐隐有些期待这个天才的回归。名庄酒老年份的造假也永远不会停止,因为市场依然都在,并且市场空间会越来越大。

2 ) 酸不酸都是葡萄

昨天早上谈到上周的cheese tasting,一个同事说感觉比wine tasting简单朴实太多了。有个同事说自己每次去wine tasting的时候都很努力去感受。同事说自己能喝出来五块和五十块的酒的区别,但是一百块和五百块的区别不一定能喝出来。另一个同事说可能是因为没喝过那么贵的,probably it's an acquired taste。顺带聊到了这部纪录片。我于是知道了这部纪录片,看了起来。

整个情节太电影了,甚至想看基于这个事情改编的电影。

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sometimes you only get to taste them once in your life. If you get to taste them at all, so it's kind of fun“。

我周末要去超市买瓶酒,买一瓶超市里中等价位的酒。

3 ) 葡萄酒世界的盖茨比

当你还在迷恋旧世界产区,当你还在追逐新世界产区,当你还在以一瓶售价不菲的罗曼尼康帝、木桐、罗斯柴尔德、拉菲、拉图、奔富……佳酿而痴迷奋斗时,鲁迪,一个不起眼的亚裔,用其非同寻常的人格魅力及强大的知识力量捕获非同寻常的人脉关系。鲁迪,葡萄酒世界中的盖茨比。

这部纪录片以本世纪最大一宗葡萄酒售假案为原型,为爱酒的人士拨开迷雾。

纪录片的内容原本还原,我很好奇,鲁迪到底何许人也。就连美国探员都摸不清。

2013年鲁迪以售卖假酒罪被判入狱十年,然而他的那些私藏葡萄酒还陈列在各大拍卖行和收藏家的酒窖里。

假酒案件在我国也是不断发生,原因很简单,因为人们本性的欲望与贪婪,因为虚荣及强大的占有欲。大家还记得很早前中国奔富和澳洲奔富的名誉之争。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奔富酒鉴别知识,然而,百密一疏。总有人会越过红线干起不正当的手段。

观这部影片,我想说的是,咱们就还是向支持李宁安踏等国货一样,支持本土葡萄酒,1994年是好年份,长城、张裕都有很不错的产品,大家何苦为炫耀虚荣而为假货买单。

4 ) Rudy

很有意思的一部纪录片。必须承认,在Ruby出现的那些镜头里,他的言行举止彬彬有礼,谈吐风趣,为人和善,而且,毋庸置疑,完全是那个圈子里的明星。也许正是深谙那个圈子里的人性和欲望,他才能把这个生意做起来。

不去说背后的布局有多么精巧,牵扯的利益又是多么复杂,最开始的钱又是从哪里来的,我相信Ruby喜欢葡萄酒是真的,他喝过那么多的葡萄酒也真的。超级味蕾是天赋,超强的记忆力也是天赋。他没有把这些天赋用对地方,或许对他来说,把这些天赋用在可以利益最大化的地方才是正确的选择吧,可惜了。

最后,知识这东西,无论用在哪里都是力量。感觉,无论是味觉,嗅觉,还是信任的感觉,都是不可靠的。不懂的东西,就老老实实承认不懂,为不懂的东西花钱,在掏钱之前,就必须告诉自己:后果自付。

5 ) 葡萄酸甜

首先,rudy是有天份的。亲和力,毫无疑问。而且他对于气味味觉上都是有天赋的,还有记忆力。

印象很深酿酒师说审判过程中间与rudy有过一次对视,Rudy对他笑了一下。那无疑是一种人格魅力。

这种魅力能否仿制?就像葡萄酒一样?

喜欢葡萄酒的富人们追逐的比起酒本身,更多是背后的艺术人文价值。当然还有金钱和酒带来的醺醺然快乐。

人类本身的魅力也在于此。无论是文字的美、计算机程序、建筑绘画、还是侦探解谜游戏,这些都是在人类建构下逐渐纷繁复杂层层深厚长远的历史建筑。

葡萄酒复杂吗?说简单也许只是化学式复合物的液体(应该有些固态沉淀)。说复杂也复杂,去看酒的年份、产地、历史、品酒鉴酒过程,甚至酒瓶标签胶水——纪录片里那个富翁老头难道没有从这些获得快感?比起味觉本身?

而Rudy的味觉嗅觉天份让他这个人也带上了天才的光晕,他的神秘背景,他的亲和力,配合他侃侃而谈年份、产地、酒的味道和一大堆令外人感受高深的术语。

我记得师兄曾经问我如何看待一些人喜欢收藏豪车,去收集贵到令人咋舌的球鞋。我当时说觉得这是这些人个人爱好,可以理解,反正有钱,任性。

但是也许当时的我内心深处并不以为然。

因为那会儿我还没看过《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吧哈哈。那会儿我还没有意识到文科的魅力。松散的全面铺开的却又能跳着联系起来的魅力。容易造假。但也非常的耗费心力。它是表浅的却又恢宏的。像巨大到浩渺的网络,但是它的逻辑却是很浅的。3步棋顶多。但是会勾起人们的收藏癖。去做各式各样的连接。从而获得快感和所谓艺术体验。但那是很美的。有些人是有天份的。他们的算法可以快速去做链接。有时候看起来甚至是没有破绽的。当它展示自我的时候,他控制引诱着你按照他的逻辑轨迹去衔接去思考。他可以在空白处任意涂抹快速的连接。

如果这个系统本身的严密性足够强。伪造会在精密的侦查下破灭。但是被骗者要面对许多困难,1是这个系统本身就是充满矛盾的,2是漏洞很多时候需要更多的知识需要金钱和时间,3是情感会蒙蔽受骗者无法起一点警觉念头,甚至证据摆在眼前也视而不见。

葡萄酒和豪车和球鞋是什么呢?令人迷醉的游戏。

如果一个东西的逻辑需要5步甚至更长,如果这个网络每个点不是3步以内而是需要5步甚至10步以上,并且成为一个立体结构。再加上些门槛。那么可以劝退好多人了。欺骗会很难。但参与者也远不如葡萄酒那么多了。但是那样游戏参与者应该是真的热爱游戏本身吧。

当我们没有钱的时候,我们玩游戏为了去拿到钱。为了生存。

当我们有足够的钱的时候,我们只是想玩游戏。

Rudy本身为受骗者带来了体验和意义。所以有受骗者原谅了Rudy。

而Rudy呢?

希望对他来说,比起生存,更喜欢这个游戏本身。

6 ) 品酒的主观性与如何运用天赋

味觉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取决于个体的生理特性和感受力、想象力,很难在不同主体之间准确地传达。因此,即使某些品类建立起由理论知识、正规教育机构、从业资格证书和行业协会等构成的专业体系,饮食品鉴的客观性依然经常受到质疑。片中的Rudy拥有可以识别葡萄酒味觉(也包括嗅觉和视觉)构成的天赋,还有重现特定葡萄酒味觉的能力。然而,他之所以能骗过那么多品尝和收藏红酒的从业者和消费者,是否是因为他真的重现了特定葡萄酒的味觉还有待商榷。从纪录片来看,除了葡萄酒品鉴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之外,受害者被骗的原因至少还包括对权威的盲从、因友谊而产生的信任以及经济繁荣时期的消费和投资狂热等。Rudy在加州的葡萄酒圈子混得风生水起的时间段大致是2000-2008年,正是美国经济繁荣并逐渐孕育出次贷危机的时期。当经济出现衰退,葡萄酒消费和投资狂热随之降温,Rudy的诈骗行为也很快被发现。

对比片中的另一主角,勃艮第彭索酒庄的Larent,他出生在一个酿造葡萄酒的酒窖里。这意味着即使他没有过人的天赋,依然有很大的机会从事葡萄酒的酿造和经营事业。在结构层面,拥有特定天赋的人出生在一个适合的时空和位置上是一种偶然的幸运。如果Rudy也出生在葡萄酒产业繁荣的地区,出生在一个酿酒世家,那么他就更有可能顺理成章地成为一名出色的酿酒师。这不禁让人对出生于印尼的一个犯罪家庭的Rudy感到惋惜。然而个体层面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我们看到那么多跨国、跨文化工作和生活的人,比如在中国热爱葡萄酒、香水、西服等文化并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或是在欧美沉迷东方文化的人。无论出身的偶然性如何,真正的热爱可以促使你找到一条合理的路径去实现理想、获取报酬。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在有限性中挣扎和选择是每一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短评

影片里最有意思的不是那个大骗子,而是那些被骗了还替骗子辩护的葡萄酒逼客。

8分钟前
  • 陈赖汉
  • 推荐

不虚荣就不容易被骗。

13分钟前
  • 司马良木
  • 推荐

2011年Cameron教我wine professionals的时候我问他如何去鉴定一瓶酒的真伪,尤其是那些我从来没有喝过的好酒。他很坦白地说了句I dont know either。事实上,我也一直是个经验主义者。工作以来,我跟我的员工或者客人聊天时会直言不讳:这个酒我没有喝过,我没法评论。应该说,这也仅仅能就当下的那瓶酒而言。很多时候,我也不知道我喝的那些好酒是不是真的酒。如Rudi,如果具有以假乱真的能力,真的不好说wine这东西到底还有啥鉴定标准可言?!都是些自圆其说自欺欺人的形而上吧。但是,如果真是把wine看做一个生命,那么,请珍爱每一个生命。

16分钟前
  • Demi
  • 力荐

印尼穷小子拿着亲戚抢银行的钱伪装成富二代高级葡萄酒鉴赏玩家,成功打入上层阶级,最后是有点太贪心高调被葡萄酒产地勃艮第厂长和大富豪盯上,来了一顿彻查送进监狱关十年背了所有的锅。被骗的老友还不忘说一句我释怀了怎么会这样。如今还有百万假酒流通在市场上变成富人间的拍卖和收藏游戏。骗了老百姓钱的人引渡不回来,骗了富人钱的人判十年,起诉的律师都没想到量刑这么重。而仿佛是一种默契,从此再没有人如此执着地要彻查什么假酒,真真假假nobody cares。一个流利说英语中文粤语的印尼小子,盲品高手甚至自己的配方和原版难以分辨,你会想做点什么不好。但或许只有些身份能做的事,或许他渴望的生活,从一开始就必须用谎言来伪装。

17分钟前
  • __
  • 力荐

还是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对于奢侈品行业,缺乏清晰易懂的标准和超越实际价值的价格,造假恐怕也是不可避免甚至必不可少的

18分钟前
  • 七月不远
  • 推荐

上上周在hk参加Acker的拍卖会,跟John Kapon碰过一次杯,跟他的员工蹭了点99年的DRC、09年的La Mission、00年的拉菲,回来再看这个片就很…emm…心情复杂……上次去纽约就听朋友聊起过这个事,当时没在意,现在忽然觉得好神奇,居然离这必将载入美国历史的惊天造假大案的中心人物曾经那么近过。如今JK反正还是那副醉生梦死的样子,即使是站在拍卖台上执锤的时候,在这个片子里瞥见他初出茅庐意气风发的状态,真是让人感慨商海沉浮物是人非。

22分钟前
  • 米同学Émi
  • 推荐

拉菲年产量5万瓶 中国每年消费100万瓶

24分钟前
  • 深情的艾老师
  • 推荐

葡萄酒圈子的《以假乱真:赝品的真实故事》!一样的打入上流社会路径,一样都骗过了各种收藏家,甚至同样都有一个华人伪造者,选题和内容都太有意思了。更有意思的是,我正喝着百元黑皮诺看着超过百万元的葡萄酒骗局,可真是瞎操心呐!(BTW虽然是贴牌伪造的葡萄酒,但好歹都是能骗过收藏家们的葡萄酒,都砸碎毁掉也太浪费了吧???)

27分钟前
  • ibelieve
  • 力荐

好想知道他哥哥,他妈妈,还有那个背后的男人到底是怎么回事。。。

28分钟前
  • 乱晃
  • 力荐

只有鲁迪一人被起诉的结果背后是葡萄酒收藏与买卖产业的黑幕,想想制造假酒的成本、手工和利益驱使的黑心,你就能列出一堆涉嫌的单子。影片最后两位始终相信并原谅鲁迪的人,我觉得毫无疑问,他出狱后你会依然热情款待之。也因为世上有你这种思维的人,上当受骗并且愿意上当的人会继续这个病态的循环

32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推荐

4.21 特定领域特定体系,借助话语体系,伪造知识,与商品一道,构成完美假象。收藏级葡萄酒只是一个微小的点。

35分钟前
  • arlmy
  • 还行

在这个有钱人的名酒圈子里,酒已经不太重要了。

37分钟前
  • 玩蛋丧志
  • 推荐

#观影手记# 1976 Rudy拍入好酒是为了融入圈子,塑造形象,炒高价格,还是找原料?哥们怕是真懂酒,但每次都是TCA污染梗而已谈何个人魅力。参照金融犯罪?这应该对标艺术品造假啊。勃艮第酒庄老板真良心,明明可以借此抬高自家酒价的。16年比尔·科赫私人酒窖拍卖出1.4亿美元的高价,不知道有没假酒哦。

38分钟前
  • 青山眉黛
  • 推荐

看电影了没

42分钟前
  • Sofie
  • 还行

光从视频里看,Rudy整个一猥琐男,毫无charisma可言,说的话基本没有实质内容,没搞懂他怎么招拢人心的

45分钟前
  • Jessie
  • 推荐

高级诈骗者的套路总是很一致,伪造富二代身份,学识渊博,谈吐不凡而风度翩翩,说到底,拿捏的是有钱人对于尊享体验追逐的心理,以及人言追捧之下人人愿意相信虚假泡沫,有如皇帝新衣这般的滑稽和寒心

50分钟前
  • Dear deer
  • 推荐

从此不相信拍卖会,高附加值的东西的水都很深,这就像玩跳舞的游戏,当乐曲停止时只有鲁迪站着

54分钟前
  • 熊猫眼看电影
  • 还行

精彩~这个骗子要是在现在的中国,绝对人生赢家。

56分钟前
  • 冲玄
  • 推荐

2022-07-13片子挺有意思的,抓住暴发户附庸风雅的心理,和艺术品造假一个道理,不过葡萄酒圈看起来不如艺术圈严谨,虽然都是乱象丛生,但似乎有更多人愿意买单

1小时前
  • 囍弗斯
  • 还行

所有大骗局都和charisma有关,但charisma是如此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东西。勃艮第老庄主蛮可爱的。

1小时前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