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主战场

记录片日本2018

主演:トニー・マラーノ藤木俊一山本優美子杉田水脈藤岡信勝

导演:MikiDezaki

播放地址

剧照

主战场 剧照 NO.1 主战场 剧照 NO.2 主战场 剧照 NO.3 主战场 剧照 NO.4 主战场 剧照 NO.5 主战场 剧照 NO.6
更新时间:2023-09-16 10:21

详细剧情

  日系アメリカ人映像作家ミキ・デザキが慰安婦問題をめぐる論争をさまざまな角度から検証、分析したドキュメンタリー。慰安婦問題について、デザキの胸をよぎるさまざまな疑問。慰安婦たちは性奴隷だったのか、本当に強制連行はあったのか、元慰安婦たちの証言はなぜブレるのか、日本政府の謝罪と法的責任とは……。この問題を検証すべく、日本、アメリカ、韓国、肯定派と否定派それぞれの立場で論争の中心にいる人びとに取材を敢行。さらに膨大な量のニュース映像や記事の検証を交え、慰安婦問題を検証していく。

长篇影评

1 ) 主战场在哪?

9月23大学放映、Q&A

这并不是一篇影评,只是一些想法。

1.个人-国家

在东亚文化以外长大的人,很难理解为什么东亚人会把对历史的质疑内化为对个人的质疑。

Q&A环节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此:为什么会把个人和国家(以及国家过去的历史)绑定?为什么讨论自己国家某些人过去的罪责会让自己丢脸?

这种国家情节在不了解东亚文化的人看来是匪夷所思的(看了两个小时纪录片之后可能觉得更奇怪)。这部纪录片极好地描述了这样的情节,但两个小时之内没法向不了解这种文化的观众解释这种情节的源头(阅读丸山真男可能可以)。这也指明了一条出路,只有放弃这种将国家(以及历史)和个人绑定执念,才能真正研究历史。

2.外交-政治-宗教-历史

纪录片对于不了解日本历史/文化/政治的观众也很友好—在必须的时候克制但又风趣地插入背景知识:明治宪法、天皇、神道教、日裔美国人集中营、靖国神社、自民党55年体制、宪法第九条、美苏冷战、美日安保条约、60年代的抗争、韩日2015慰安妇协定、岸信介与安倍晋三。

把两方的关于历史的论断和外交、政治、宗教方面的事实放在一起看,这部纪录片极好地展现了历史是如何为后三者所用的。

3.学术-政治

导演本人在影片最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使用博人眼球的数字和过于凄惨的故事更容易给修正主义者留下把柄。导演并不赞同使用个别故事(比如八岁女孩)卖惨,而更关注正视整个慰安妇的历史,通过仅存的、可靠的证据证明慰安妇违反日本本国法律以及国际法。

影片专门有一节讲20万这个数字是如何推理出来的,历史学家、教科书编写者、律师、记者、议员各方对这个数字的反驳以及再反驳。其中一位学者很明确说各方都在利用数字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所以每一次她提供自己的估算时都非常谨慎。导演为了强调谨慎使用数字还专门列了key takeaways。

4.精英

最后出现的神秘人物(将Nippon Kaigi、首相、议员、教科书委员会、记者联系在一起的人)大权在握,属于0.01%;导演介绍说,此人的父亲是日本签署投降协议的见证者,地位显赫。单凭这些描述,人们可能会觉得他一定能言善辩、博学多识。然而影片中的他承包了后半段大部分笑点:“我是个历史学家,但我从来不读别人写的书”……

导演在问答环节说这是日本民众的一个问题,将政治交给政治家来“做”:出了问题政治家谢罪,但民众不觉得自己选ta上台有问题。

以上两点也可以类比东亚另一个国家。

5.缺少中国的视角?

这也是我看完的一个疑惑:中日外交关系、经贸往来以及民族情绪和慰安妇问题的关系,影片完全没有提到。

在回答其他问题的时候导演自己提到了这一点。他说这部影片主要讨论的是日本政治家对于这段历史的抵赖(deny我也不好翻译;如此翻译有明显的倾向性,并非我或者导演本意)。韩国的视角是日本政治家着力反驳的,因为韩国方面的证据较为薄弱,所以导演也选取了韩国的视角,从最容易被反驳的地方反驳回去。

6.逻辑说理

导演在讨论环节还提到,他的纪录片其实在日本44家影院都能放映,而且风评不错,并没有受到右翼的无理抵制。他说这是因为日本人觉得他的纪录片很有逻辑,所以右翼也选择了有逻辑的方式来回应:在报纸上写文章、在网站上讨论、以及起诉导演……

相反,回过头来看东亚的另一个国家,动不动就用身体器官讨论历史、政治。

人家的主战场在logos,我们的主战场在哪呢?

Fun Fact

导演说最初的结尾不是这样,而是问日本观众:Do you really want to fight in a war started by our President? 然后是川普的片段。

2 ) 不走神的两小时研究成果展示

It is hard to pinpoint whether the background music is an effective appeal or just overdramatic, and it depends on how you view this film—whether it is an audiovisual essay or a documentary.

Shusenjo is a two-hour audiovisual essay, or an educational documentary film, if you will, on the contentious issue of comfort women. One reason for placing Shusenjo closer to audiovisual essay on the spectrum of digital media is that the director’s voice is very present. He is making strong arguments throughout the film. Different from previous documentaries that dealt with the same issue, Shusenjo went beyond the calling for memorialization. The film dived into the political conflicts associated with this toxic legacy of WW2. Dezaki weaved arguments from both supporters and detractors’ perspectives, making relatively neutral arguments while firmly leaning in the supporters’ side. Extensive documentation was presented, as this debut film was stemmed from Dezaki’s academic work, but at no point did I lose my concentration. The structure is explicit and the unfolding is question-driven, thus making it easy for the audience to follow. The film is broken into several sections, and each section begins with a bold heading and a drumbeat, which repeats so many times that it becomes a character, a brand for Shusenjo. Within each section, revisionists’ responses were often matched with supporters’ contradiction and they appeared to be ignorant and fiercely nationalistic. This editing choice gained the film a feeling of a real debate where the conversations happen concurrently.

It’s impressive how Dezaki managed to invite all those important right-wing figures—it seems like the only person who would have added more weight is Shinzo Abe, however, his photo is shown (and mocked) at various places in the film. Supporters were mostly curators and historians sitting in front of their bookshelves.

Shusenjo made me question about the liberal (and democratic) nature of documentary filmmaking. The film itself is marvelous, so by using Shusenjo as a case study, we can raise some interesting questions. For example, what kinds of audience would be drawn to see the film (if we put aside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frequent moviegoers are more liberal or not)? How can an educational documentary maximize its impact? Seeing from the audience’s approval and the support from the intellectual circle, the impact of Shusenjo is very promising. But the fact that the five revisionists are suing him shows that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One concern I have is that the conclusions generated from the convincing facts in the film can as well be deceptive. This is kind of paradoxical—Dezaki did a great job on explanations and if he did not make strong arguments, the audience might not learn anything, and to elevate the bar for the audience would distract the educational purpose.

The other concern is that because the film holds a ripe conclusion, on one hand, the audience might be satisfying with it and continue to do nothing (which is fine, but the danger is to think that everything is clear-cut when in fact power relations aren’t always straightforward), on the other hand, the audience might fail to notice other aspects that the director didn’t have the time to touch upon. For example, there are times when people mentioned the problem of patriarchy and misogyny, but Dezaki didn’t elaborate on that and chose to talk about politics instead. The example is not to criticize the film but helps to identify how other aspects of the issues can be downplayed. Here lies a choice: do we want to understand dirty water politics, or is it more important to raise awareness of women’s disadvantageous situation? Right-wing politicians like Mio who have attacked Shiori Ito in the past are still unaware of or unwilling to admit their upsetting ideology. I hope Shusenjo will wake up more people, those who prefer to see “solid facts” rather than hearing unbelievably depressing stories from an alive human being.

3 ) 人权是全人类共同的诉求

7月10号《主战场》在大学展映,观众大多是学生,也有教授、记者和普通民众。我有幸观影,还见到了导演Miki Dezaki(日裔美国人),向他提了问题。相关主题的作品不少,但这部的独到之处在于其呈现和讨论的方式,让观众得以了解各方人士的说法和逻辑,有足够的空间自己进行判断和思考,而没有被灌输和强加观点的感觉。此外,导演用这部纪录片作为一个例子,呼吁大家用理性科学的态度多查证多思考,判断各种说法的可靠性,而不要急着下结论或者用明显夸大的方式夺人眼球。比如,有些报道中说人数50万,有些慰安妇当时年龄只有8-10岁,但这些数据缺乏证据支持,反而会被右翼拿来当成攻击的重点。

我想谈谈影片的结构和我的观影感想,并分享问答环节的内容,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到这部优秀的作品。有些细节记的不是太清楚,可能会有些出入。

影片结构:

开头的一幕以强烈的冲突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韩国当事人听说韩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就慰安妇问题签署了协议,感到十分气愤,找到相关的负责官员劈头盖脸地问责,哭诉自己的痛苦,指责其没有权利代替当事人给事件盖棺定论。然后是日方的一些申明和观点,还有美国的评论人(及其日本经纪人)和律师对此事件的评论。 众说纷纭中,导演来了个总起,概括了影片的结构。形式类似辩论,但并非立场不同的双方直接阐述观点试图说服对方,而是就某个主题对不同的人分别进行采访。

1.争论的焦点

1)慰安妇的人数到底有多少?是否有20万?

各方提供了各自的统计数据和大致方法,各执一词。但有证据显示当时有部分慰安妇未到法定年龄。

2)这些人是否是强制征收,慰安妇是军妓吗?

日方提供了日军支付慰安妇酬劳的证据,并有右翼政客称那是高收入,当时的慰安妇能过奢侈生活,买香水,有的还和日军结婚了…这是出卖身体换取金钱的交易。

从当事人的书和回忆中能明显看出本人并非出于自愿,而是被征收者欺骗和胁迫。

*插播一下我的观点:我觉得“慰安妇”“军妓”都不是合适的称呼,前者是日军美化的说法,后者肯定了皮肉交易的性质。

3)如果真是犯罪/侵犯人权,为什么当事人的说辞相互之间有矛盾的地方?

右翼的观点是所谓受害人证词的矛盾恰恰说明了这当中有谎言成分。

一些学者和民运人士表示受害人遭受到严重的身心创伤加上时隔多年,在回忆痛苦往事时会出现记忆不清是有可能的,但这不代表她们无中生有。

4)谁应为此负责?

日方称当时招收慰安妇有中介的参与,有些中介从中私吞款项,或者拐骗女人充当慰安妇。日军对这些人进行了惩罚,所以日军对人口贩卖和强制征收不负有责任。日本政府多次道歉,并已经支付了赔偿。

即使有中介参与征收,也有中介参与犯罪,但(强制)征收慰安妇的本质并没有任何改变,就是侵犯人权。日本和韩国政府于2015年签订的相关协议受到韩国民众的强烈抗议,已于2018年废除。

2.就以上焦点采访了各方人士,包括慰安妇当事人/家属、日本和韩国的学者、记者、律师、普通民众、民运人士、慰安妇问题/人权组织研究会/协会代表、日本右翼和政客、日本前右翼成员、美国评论人及其日本经纪人、律师、市长、在美日裔和韩裔、历史学家、伪历史学家等等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说法(来自日本右翼):

1.国家不能道歉,一旦道歉,国不成国。

2.中国和韩国之所以对日本有这么多负面的评价/恶意诋毁,是因为他们国家的产品比不上日本,所以造谣生事。

3.中国的实力总有一天会不行的,到时候韩国只能依附日本,会成为日本的好盟友。韩国其实很可怜。

4.女权主义者?就是那些不受欢迎的女人,长得丑。

5.我从不看别人写的书。

6.为什么总说些沉重的话题,不能说点积极快乐的事么。

Q&A:

1.为什么选这个题材?

这个题材的相关作品很多,所以当时并不是我的首选题目。但越是深入调查,我越是发现相关讨论和观点之间差异很大,所以认为众说纷纭中需要清晰地梳理出到底争论的焦点何在,各方又有怎样的逻辑。我并不是说这部纪录片是中立的,其实当中的观点已经很明显了。然而,我做这个纪录片一是出于梳理的必要,二是慰安妇问题不仅仅是一段历史,因为其至今还存在诸多争议,并对现在的一些人产生影响,比如在世的当事人和家属,所以具有现实意义,也让我们能够反思许多问题。

2.采访中遇到什么困难?

采访到左翼人士其实更困难,他们当中已经有些人受到威胁和攻击,所以会有这方面的顾虑。举了些例子。

3.在日本展映的反响如何?

多为积极的反馈,许多日本年轻人由此开始了解这段历史。当然也有几场遭到右翼势力干涉,我平时出门都会做些防护措施。

4.在各国展映的观众反馈有怎样的区别?

记得有位观众说一直以来了解到的日方态度是承认这段历史并诚挚道歉,看了影片才了解到还有右翼势力的这套说辞和态度。我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观众反馈。

5.作为中日混血我即为日本右翼的做法感到愤怒,又为受害者的遭遇感到痛心。你认为日本政府应该怎么做?

日本有段时间的历史的教材中涉及到了慰安妇问题,尽管篇幅很小,但之后完全删除了相关内容,所以现在的日本年轻人对这段历史知之甚少。我认为首先从教育着手,把相关内容写进历史书,正视这段历史才是讨论查证的开始。

6.你预期这部纪录片对自认为非利益相关者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人为什么要关心慰安妇问题?(我的提问)

慰安妇问题不仅是那段历史中一些妇女的经历,本质上是人权问题。当人们的权益没有受到侵犯时容易想当然,不太会一直保持“我要维权”的意识,但休戚与共,这是全人类,享有权益的人和需要维权的人们共同的诉求。

7.你遭到多方起诉,目前情况如何?

起诉我的人不止一个,大致列举了一下,起诉理由也是各种各样。我目前对胜诉持乐观态度。

短评

终于看了传说中满座再加映,加映再满座,讲慰安妇议题的纪录片《主战场》。服了,感觉社会性纪录片的未来有一派是属于 YouTuber 的。单枪匹马做研究一样层层推进,情报搜集和剪辑都是网络时代特有的表现方式。最强的是导演请到了几乎所有右派大佬(除了安倍)来表演自行打脸。

4分钟前
  • Methy
  • 力荐

托学校的福看到了影片也和导演有了很多交流,内容丰富,形式有趣,导演也很聪明。希望官司顺利官司没完这两年可能都不会出网上片源,国内想看的可以找学校历史系什么的邀请他来放映,如果审核能通过的话…

9分钟前
  • Ccchahhh
  • 力荐

这种片子更让人思考电影、艺术和媒介的局限:如果没有官方纸质文档,以及在未来,也没有影像的话,如何证明某事发生过?答案只能是人的情感的传递。所以说对个体苦难的铭记远比搜刮“证据”更重要。如果只是为了打脸右翼和修正主义者就太没趣了,真相只能存在于隐喻中,而隐喻一定有其恰当的形式。PS:本来觉着这帮右翼确实有自己一套思维和原则,直到他们不假思索地说“所谓女权主义者都是一帮丑X……”

13分钟前
  • Bejdlxl
  • 推荐

好奇心+問題意識=了不起的紀錄片

15分钟前
  • hoochootong
  • 力荐

替导演高呼:官司胜诉了!!!

20分钟前
  • de huma
  • 力荐

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电影,深受启发和感动。希望早日在国内院线相见!

23分钟前
  • 十一子
  • 力荐

逻辑清晰直击痛点,从慰安妇问题到日美关系到修宪企图,右翼的底裤都被扒光了,这种单枪匹马的youtuber纪录片依靠采访和文本比对来阐释观点的方式还是很厉害的。创作者在结尾对于运动本身的反思和建议也是很中肯,值得加星。”放弃民族主义,你就没有敌人了,就自由了。“

25分钟前
  • 鬼腳七
  • 力荐

终于看了这部片子。各方观点的冲撞直接又利落,再经由导演的旁白串联起清晰的脉络,层层薄茧,环环相扣,犹如读一篇犀利明快的论述。不同的是,导演用影像为观者呈现出除语言之外的影像文本,佐证着口中之言的真实抑或虚妄。

27分钟前
  • 阿花_hana
  • 力荐

如果可以 想给敢拍、能拍这样作品的导演五百颗星。 20万,二重标准,安保斗争的理解,大boss的白痴与虚无,给左翼的忠告。痛快淋漓。一度信じていたことを疑い始めたら、あなたはもうナショナリストじゃなくなる、自由になれる。

30分钟前
  • Ding
  • 力荐

那位前•历史修正主义/民族主义者的内心变化令人深思,一直以来到底是什么样的连带的危机感或者诱惑在煽动民族主义情绪,从而产生暴力?暴力每时每刻还在继续……不过抵抗也在继续(里面有个人真的太好笑了,他激动地说搞feminism那些人净是些不受欢迎的女的,太丑了,身体丑心灵也丑!当时我和后面坐着的人就同时笑喷了

35分钟前
  • sorano
  • 力荐

因為事件立場很清楚,以至各執一詞,導演的態度也很明確,對於右派的言論保持懷疑的態度,對安倍政權的不信任,到加瀨英明這樣的政客可以厚臉地說從沒有看任何書,細節又擔任「慰安婦の真実」的成員。但一開始我以為只是文宣片,將左右兩派的訪問,很分明地放在畫面的左右兩邊,反對慰安婦說法,訪問鏡頭就人物放在右邊,支持調查慰安婦的放在左邊,對平常人和未必清楚事件的說法,放在中間,但去到最後3分1,這種看來分明的做法,直到有後來轉軚的前右派人士接受訪問起,權力關係開始產生變動,動搖了看來分明的兩邊。還有他在慰安婦問題上,進入日韓美冷戰關係,日本固化的政治生態和層層架構,他做到了紀錄片要做的事,不至於留於民粹,也不要假扮一場討論,這不只是youtube片 或電視紀錄片,在大量資訊爆炸下,沒有放棄電影藝術應有的態度。

37分钟前
  • 何阿嵐
  • 推荐

气氛沉重,内容挺有劲儿的。每天都有蛮多日本老年人看,一人传一个地推荐。看到后段加濑英明出现,红光笑面说:“南京大屠杀根本就不存在”,我:“操”。但片子是牛逼,一份影像版政史考卷,光是这个采访水准和素材整理质量就不容易。

42分钟前
  • 像吃饭一样重要
  • 推荐

我以为我们做的很多,但其实还是太少。如果没有永远的和平,我们要如何放弃仇恨?

47分钟前
  • 蓝色的汉堡
  • 力荐

论述严谨、素材密集、立场多样性、极具冲击力。可笑的历史修正主义者。

48分钟前
  • 颜落寒
  • 力荐

一方面觉得导演的逻辑清晰 分析犀利 一方面又看着部分人物不得不借着机会怀疑自己认知的准确性。是一部适合只通过泛滥笼统的网络讯息知道慰安妇这个词汇的人的电影 方便他们加深对这个话题的了解 并改变部分被戏剧化信息的认知

50分钟前
  • gc11
  • 推荐

@Image Forum [Eng sub]

54分钟前
  • hellst
  • 力荐

本片一个月前在川崎新百合电影节的上映如果没有是枝裕和导演的公开反对以及其他各方的努力差点就因为右翼民粹势力的抗议而被取消。本片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先放出一位位大物右翼的“高见”,然后下一个镜头就是证据打脸,这对照真是太讽刺了;前国粹主义者的出境自省更是让人感受到一个人要审视怀疑自己的立场到最后反对经历的是怎样一个心理历程,顺带一提让那位前国粹主义者开始怀疑自己立场的秦郁彦的主张是南京4万。最后给左翼的告诫也是相当中肯:“在宣传上过于重视受害者数字与悲惨叙事很容易给日本(极)右翼与国粹主义者们提供抓小辫子从而全盘否定慰安妇是受害者的机会。”

55分钟前
  • 困扁头
  • 力荐

「慰安婦」問題と今の日本の右翼についてよくまとめてる映画。レイシズム・セクシズム・ナショナリズムの交差をよく描いている。不思議と右翼が滑稽過ぎてめっちゃ笑った。ちょうどYou're Wrong About podcastのHuman Trafficking ep聞いたばっかだから、こっち側の性奴隷と売春婦の二元的な見方が少し気になった。Perfect victim像はだれのためにもならない。Facts don't care about your nationalistic fascist racist and misogynistic feelings ;)

60分钟前
  • Eri
  • 力荐

ucl screening 导演映后Q&A 以外来者的角度一步步深入慰安妇问题,试图通过展现两方的视角来保持中立,但同时又对这样的事件持有着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坚定的立场,结果就是让极右翼们的愚蠢发言显得更加可笑,很不幸的是时至今日这些蠢货依然是日本乃至世界政局的主角,可惜导演日裔美国人的身份还是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视野,未能拓宽至整个东亚的共通性。

1小时前
  • KID Y
  • 推荐

大量的素材,但是素材整合的逻辑非常清晰,而且还是通过右翼先说观点,然后切到左翼的说法进行反驳,通过每次成功的反驳来推进其叙事逻辑,虽然观感来看导演可能不是科班出身,但这种素材整合能力真的是太强了

1小时前
  • typacm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