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归来:好莱坞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欧美剧美国2017

主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吉尔莫·德尔·托罗保罗·格林格拉斯劳伦斯·卡斯丹梅丽尔·斯特里普

导演:洛朗·布泽罗

播放地址

剧照

五人归来:好莱坞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剧照 NO.1 五人归来:好莱坞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剧照 NO.2 五人归来:好莱坞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剧照 NO.3 五人归来:好莱坞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剧照 NO.4 五人归来:好莱坞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剧照 NO.5 五人归来:好莱坞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剧照 NO.6 五人归来:好莱坞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剧照 NO.13 五人归来:好莱坞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剧照 NO.14 五人归来:好莱坞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剧照 NO.15 五人归来:好莱坞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剧照 NO.16 五人归来:好莱坞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剧照 NO.17 五人归来:好莱坞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剧照 NO.18 五人归来:好莱坞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剧照 NO.19 五人归来:好莱坞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8-31 10:38

详细剧情

  原名:Five Came Back: They Showed the War to the World 剧情简介: 《五人归来:好莱坞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改编自马克·哈里斯(Mark Harris)的同名著作,是Netflix原创纪录片系列的最新里程碑。本片从五位当代名导的观点出发,回忆五名二战期间投笔从戎、深入战争最前线、用镜头纪录战争面貌并改变世人二战观点、推动电影创作变革的传奇电影大师——约翰·福特(John Ford)、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约翰·休斯顿(John Huston)、弗兰克·卡普拉(Frank Capra)与乔治·史蒂文斯(George Stevens)。 本片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执行制作,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吉尔莫·德尔·托罗(Guillermo Del Toro)、保罗·格林格拉斯(Paul Greengrass)和劳伦斯·卡斯丹(Lawrence Kasdan)现身说法,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亲自旁白,结合引人入胜的题材、轻松又不失庄重的手法,以及其中历久弥新的反思,带领观众身临一场不容错过的历史课,在对战争历史和人物历史的回溯、对电影与现实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剖析中,见证这五位导演前辈如何透过电影改变世界。

长篇影评

1 ) 好莱坞如何影响人们审视纳粹大屠杀

1945年,德国投降后不久,当时最著名的美国浪漫喜剧导演乔治·史蒂文斯(George Stevens,1904-75)进入了达豪集中营(Dachau)。他和他的工作团队拍摄到的集中营被解放的照片让全世界第一次看到了有关纳粹死亡工厂的影像。在二战期间,史蒂文斯还曾与另外四位著名美国导演:约翰·福特(John Ford,1894-1973)、约翰·休斯顿(John Huston,1906-87)、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1902-81)、弗兰克·卡普拉(Frank Capra,1897-1991)组建了一支全明星前线宣传队。正如马克·哈里斯(Mark Harris,1963,美国记者和作家)的书《五人归来》(Five Came Back,2014)和美国网飞公司(Netflix)改编的同名纪录片所展现的那样,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好莱坞是如何影响人们审视纳粹大屠杀(Holocaust)。他们通过好莱坞片场制度(studio system,系指使用一定区域的宽广场地,以工业化和商业化方式所进行的电影文化产品和电影拍摄文化服务的生产与再生产系统或场所。该系统兴起盛行于1920-50年代)获得信息,并通过军方进行过滤,使用各种纪录片的形式来说服和教育大众。也许他们所掌握最有力的工具就是直接目击。事实上,在战争结束后的75年里,目击者真实和虚构的叙述让公众对大屠杀的看法产生了最持久的影响。

纪录片《五人归来》(2017)预告片,导演:劳伦·布罗泽(Laurent Bouzereau,1962,法裔美国纪录片导演)。

这种流行的方式将历史经验个性化;这些叙述首先是聚焦于解放者,后来又集中在幸存者身上。然而,这种叙事是有争议性的。就本质而言,种族灭绝的叙事是以缺席者而非在场者来界定。在那个时期的主流描述中,首先是局外人的视角(通常是纳粹和盟军士兵),然后是幸存者而非受害者,而近年来,文学作品的传播也似乎超越了历史本身。在这些情况下所产生的图像只揭示了部分真相(有时则是彻头彻尾的谎言),最终限制了人们对于这些事件本身的理解。即使是最好和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将难以想象的事物置身于经典的、高度美国化的叙事电影制作形式中,这种挣扎感也总令人担忧。

一些电影制作人会直接搬用法西斯分子拍摄的镜头。例如,卡普拉会在他的《我们为何而战》(Why We Fight)电影系列剧中使用第三帝国创造的图像来试图削弱德国的形象,并希望用讽刺和嘲讽的观点来驱散敌人的力量。而法国导演弗雷德里克·罗西夫(Frédéric Rossif,1922-90)在1961年拍摄的电影《目击者》(The Witnesses,原名“犹太人的时代”)则将幸存者的证词与纳粹拍摄的当时镜头相结合,展示了华沙犹太区的生活状况。我们是否能够颠覆这些看似“纪实”的形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纳粹虚构或公然捏造了许多所谓“纪实”的图像。正如克洛德·朗兹曼(Claude Lanzmann,1925-2018,法国导演)在他的回忆录《巴塔哥尼亚的野兔》(The Patagonian Hare,2011)中指出的那样,华沙犹太区的夜店和其他场景的图像都是捏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对外界对那里恐怖环境的声讨。如果不清楚这种背景,意图恶意欺骗的图像就会变成用来纠正最初欺骗的“真相”。

纪录片《目击者》(1961)剧照,导演:弗雷德里克·罗西夫。片长:1小时22分钟。

克洛德·朗兹曼的回忆录 ——《巴塔哥尼亚的野兔》(2011)封面。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ABAGo

2 ) 浴火重生的伟大【出自李宗衡影评】

记得我在《穿起皇帝的新装》里借着“无名艺术家墓志铭”之名写过一句话:最好的作品都源自内心巨大的痛苦。这五位了不起的好莱坞导演在经历了犹如罗伯特卡帕式的一线战场洗礼,浴火重生,拍出了各自最伟大的作品。其实想想难道不是吗?我们为什么要发言?我们有什么话想说?作为一位“创造者”,你有用吗?哪一种用?
满分

3 ) 少看电影多看书

电影的信息非常集中,而且不自由,基本是灌输的,就像大水漫灌浇地,禾苗很有可能被窒息。

特别是闲暇和紧张的时候,集中的信息轰炸,故事的营造会给你一种虚假的现实感,其实这是对你注意力和精神力的大量消耗,从而产生一种疲倦感。

郁闷很久,过度追求完美压得自己喘不过气,陷入“精神内耗”的人,常把自己困在思绪中,而很少落到行动上。你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请少点内耗,多些勇敢的行动。

别太在意别人,不要对他人看法过度敏感接受真实的自己,想得太多只会让你过度担心,释放负面情绪 ,与自己和解,多一点行动力,记住你珍贵的身心,接纳更多阳光,立刻行动别给自己太大压力 保持追求完美 不要设限,心胸开阔,不需要等到万事具备再去尝试该放下的要放下。

多向现实学习,跟着自然思考学习生存技能。食物充足时多吃多运动,长很多肌肉也囤一些脂肪,严冬来临时冬眠(躺在床上少活动)节省能量,食物匮乏时有什么吃什么,因为提前接触了细菌因此身体抵抗力比较好,肠胃适应性也强。有脂肪有肌肉有战斗力不容易生病,存活率就高。 遇到危险要跑得快(所以食物充足时一定要多跑多跳多练习),也要有战斗力。要注意观察周围情况,要警觉,能及时察觉危险并迅速做出反应。平时尽量放松,多睡觉,多晒太阳,积蓄能量。不要被不重要、不致命的事引发焦虑,白白耗费能量。每天都焦虑不安睡不着,影响肌肉力量、反应能力、战斗力和免疫力。能吃能睡能挨饿,能跑能跳能战斗,该警觉时警觉,该放松时放松。大自然里猎豹狮子多么美,熊又壮又胖也很好看,多学学动物的力量与美。

要知道电影不是现实,别把电影当现实,那都是个别人和团体的精神灌输,保持批判精神,保持质疑,保持独立。

mentor给我总结,说生活好的人有钱有人脉,过得滋润;不好的三教九流也有自己的渠道、关键是敢豁的出命去找、平时也不咋听安排,还是我行我素,什么时候也不会太惨;就是夹在中间不上不下的人,这部分人需要电影的精神安慰,这就是电影的本质。

所有的斗争都是现实的,现实就是钢铁与 钢铁的碰撞,所有的进步都是,所以科幻 文艺也有形态性。电影会给人一种乐观感,而盲目的自以为是,不是自信是鲁莽和愚蠢,由此产生的乐观是要付出代价的,也是要承担后果的,这是人生奋斗之一的自大理论也称高调理论。

要知道,古人不傻,今人不聪。现在也是这么拍电影的。

就像搞学术,读博士,发文章不要只是单一的线性逻辑,只盯着华山一条路,一定要多篇文章(2-3)循环搞,盯着一篇搞,一篇一篇搞会崩溃(之所以博士容易崩溃,因为博士大多还只是半年一年搞一篇的节奏),其实万事万物最好都是这样的模式,朋友最好有两个,职业最好有主副,都是一样。主要是读博时还有博论这个大工程,希望毕业后轻松些(当然知道并不会,不会轻松,但会爆发!最近几个月就快被一篇搞崩溃了,幸好最近要完了,简直迫不及待想搞下一篇(作为逃避,是不是搞的每一天都在想:人生一直这样不行。

本片启示:珍奇好玩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倘若一经入目,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一《西游记》,有人向唐僧袈裟.唐僧对悟空 “我们最终都要运行,最终都要跟稚嫩的自己的告别。也许路途有点艰辛,有点孤独,但熬过了痛苦,我们才能得以成长。”——海子 不论人还是命运,谁想你难看,你就还他笑脸。”一要不然,他们就得逞了 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以入世的精神做事。” 你的努力,别人不一定放在眼里,你不努力,别人一定会放在心里。人脉不是你认识了多少了,而是有多少人想认识的。与人相处的问题不在相争而在怎样平衡。尽量不使人难堪。

4 ) 中途岛战役中的吉米·罗斯福

如果你能制作一部有意义的电影,当然,娱乐还是主要目的,但是如果电影能对当时的社会道德有所贡献,那就会变成一种满足的源泉。这是威廉·惠勒制作《忠勇之家》的初衷。
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参战。三分之一的好莱坞男人奔赴前线。你如何向一千二百万还是大男孩的的年轻人灌输穿上军装的必要性。电影,希特勒和戈贝尔都看好的宣传工具登场了。
中途岛战役,空袭将来,福特选择站在最高处,不顾生命危险,拍下真实的战场。摄影机的链轮松动,状况百出的画质所传递出的原始戏剧张力,这电影史上最具现代性的瞬间,完全出于福特身为导演的职业敏锐。
罗斯福总统不停地与旁人讨论着影片中的细节,儿子吉米的图像突然出现,直到结束,罗斯福不再说一句话。
这是福特的“计谋”,直到放映之前,他才指导剪辑师将这一帧画面加进去。
什么是战争?为了各自的利益,政府高层不会承认它的残酷血腥。我们确实是在把我们的孩子送去地狱!
罗斯福立即建议将影片全国公映,刹那间,原本只在幻想中存在的战争无比真实,就在你我身边。美国人第一次看到了彩色的战争片,并且看到了自己的牺牲,自己的胜利!
意志的胜利,我该如何超越它?简直不可能!卡普拉陷入沉思。我们什么也不拍,我们就用他们拍好的东西。
独一无二的宣传手段诞生了。卡普拉为意志的胜利配上音,让画面变的通俗易懂,并且滑稽得像是一出喜剧,所谓的领袖-希特勒、墨索里尼丑态百出。
没有什么比自由更可贵。世界大战之中的好莱坞电影,五位杰出导演,舍弃舒适的生活,用手中的镜头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讲述真实的战争,讲述人性,讲述悲悯。

5 ) 五个人的战争 ——好莱坞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电影很多,把好莱坞电影在二战期间的发展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结合在一起讲,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纪录片讲述好莱坞历史上最伟大的五位导演,用电影作为武器,赢得二战、改变电影历史的传奇史话。纪录片提供了一个编年体的索引,清晰地呈现出战争对好莱坞电影风格的影响,并因此发展出一个崭新的奖项——最佳纪录片奖。电影摄像机转向关注当下,追踪纪实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 片子的第二大看点,是邀请当今五位非常有成就的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吉尔莫•德尔•托罗、保罗•格林格拉斯、劳伦斯•卡斯丹,分别对他们的上一代导演先辈约翰•福特、弗兰克•卡普拉、约翰•惠勒、约翰•休斯顿、乔治•史蒂文斯进行解读,他们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导演,用导演的目光去解析导演的作品和作品背后的故事,视野和角度,超越普通观众之上,精彩毋庸置疑。 二战期间,美国政府将其战争宣传的工作外包给好莱坞——这在当时难以想象,政府让这些好莱坞的著名导演自由出入战区,几乎每个美国战场,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他们用电影影像,影响了美国公众,形成了关于美国正在参与一场正义战争的集体共识。战争,不仅改变了电影人;电影人,也因为战争的经历,改变了好莱坞的电影语言和内容。 影片用很多不为人知的小细节,展现真实的历史图景。在为政府宣传战争的大前提下,战时的好莱坞大导演们,不得不接受军方宣传部门的审核管制,为了让自己的作品顺利通过审查,他们也要花费不少小心思。约翰•福特为了让自己的作品《中途岛战役》顺利通过审查,特意在片中加了一个罗斯福总统儿子吉米罗斯福的特写画面,当然,总统儿子的这个特写画面,不知道哪里拍的,也不知道哪里剪辑来的,用约翰福特自己的话说:“为了确保作品的圣洁,所有手段都是合理的。” 那个画面帮了大忙,《中途岛战役》在美国造成深远影响,一下子拉近了人们和战争之间的距离。这是美国人第一次看到有色彩的战争,在那之前,电影只是与逃避现实有关,与幻想有关,那也是观众第一次见证美国获胜。没错,这是真正发生的事。 五位导演在特定历史时期经历的事情,让我们深入地了解了电影行业,看到了电影制作的本质,并且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认清了艺术创作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 约翰•惠勒接拍《忠勇之家》时,美国还没参战,军方要求惠勒不要在影片中诋毁德国人,制作仇恨电影。惠勒自己是犹太人,他很清楚希特勒的野心,所以坚持按照自己的观点来讲故事,否则拒绝参与电影制作。《忠勇之家》拍到一半,珍珠港事件爆发,惠勒接到军方审核官员电话,“我一直在想你说的话,也许你是对的,你就以你想要的方式做吧。”《忠勇之家》结尾,一个被毁坏的教堂内,惠勒直接向观众喊话,向英国观众喊话,就像在宣告决心,我们会团结一心,我们会抗争到底,直到获得胜利。影片后来在英国放映,极大地鼓舞了英国民众的士气,并暂获当年奥斯卡几项大奖。 电影制作人一直想要掌控自己的命运,他们不想被操控,不想由别人告诉他们该怎么做,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惠勒很幸运,恰逢其时,让自己的作品对当时的社会良心有所贡献。当然,也有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却不为当时的市场接受而失败的例子。 弗兰克•卡普拉战前是好莱坞的领军人物,来自意大利西西里,那时意大利还未被看作是个成熟的国家,因此他迫切地渴望证明自己,渴望被爱和拯救,那关乎存在,而不是政治。卡普拉电影的本质总是在探讨价值的问题,自我价值的问题。《生活多美好》,主角是一个公认的失败者,得到了重新检视世界的机会。如果没有他的存在,世界会是什么模样?这也是卡普拉对自己的真实省思,“没有我的世界会如何?” 他挖掘了内心最私密的、最真实的感受呈现在电影里,《生活多美好》重新定义了卡普拉,成为他创作生涯中最重要、最有力的一部电影。 不幸的是,《生活多美好》不仅票房失利,也未受到影评青睐。在战争结束的最初时刻,人们历经沧桑,不需要如此严肃认真的作品,大众需要喘息,来治愈战争的创伤。《生活多美好》的失败,迫使卡普拉创立的电影公司停业,他自己也从此息影。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若干年后,《生活多美好》重新获得世人认可,被奉为经典。唏嘘。 纪录片拍摄中,用模拟场景代替真实场景,会不会因此影响纪录片真实性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欧洲战场进入尾声,休斯顿奉命前往意大利,拍摄意大利解放。赶到利里河谷口的小镇圣皮耶特罗时,战役几天前就结束了,此时的圣皮耶特罗小镇已经被夷为平地,尸横遍野,休斯顿决定在这个只剩下断垣残壁的小镇模拟被解放的画面。利用美国军方提供的各种资源,休斯顿细心地重现,持续三天的围城之战——《圣皮耶特罗之战》。休斯顿非常聪明,模拟拍摄的细节做得非常好,战争虽然是模拟的,死亡士兵的画面却是真实的。 《圣皮耶特罗之战》,模拟和真实混合的影像,甚至骗过了斯皮尔伯格的眼睛,他说:我看电影的时候以为是真实的场面,很久以后才知道休斯顿模拟了其中一些部分。发现画面不是真的时有点失望,但我也非常尊敬初次看这部电影时给观众和我带来的震撼。科波拉说:我不在意这些战争画面是真实的还是模拟的,休斯顿是导演也是剧作家,重要的是他创作出来的东西,只要抓到精髓,是不是真的并不重要。 在《战地摄影师》中,采访二战幸存的摄影师时,他们就抱怨休斯顿模拟拍摄的战争场景,给他们的实际拍摄带来的压力和困扰,更多的普通战地摄影师,只能随军记录,拍到什么是什么,交不出令上级满意的素材时,有口莫辩。 有绝对真实的影像存在吗?就算真实记录,拍摄时的角度和取景方式,也不可避免的带着摄影师的主观偏好,剪辑时对素材的选择,同样是服从某种故事策略而制定的标准,有标准就意味着不符合标准的需要剔除,一系列人为偏好的选择,早就让最后呈现出的影像偏离了绝对真实。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为了故事的完整性,模拟部分场景混合在真实纪录里面,让故事更有说服力的做法无可厚非。 五位导演中,乔治•史蒂文斯的战争经历最深刻,他对历史的影响也最大。战争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和思想,还改变了他的作品风格,战前他是拍喜剧的,达豪集中营的所见所闻,令他再也无法制作轻浮搞笑的喜剧。走进达豪集中营,史蒂文斯直觉地意识到他的任务不再是制作宣传片或纪录片,而是利用摄像机来收集证据。达豪集中营的这些影像,成为日后审讯纳粹罪犯罪行的关键转折点。 史蒂文斯说:我不敢相信在集中营发生的种种暴力和邪恶,竟然是人类所为,你不禁思考,这是什么样的世界?人类是怎样的禽兽?我们该如何防止自己变成这样?卡普拉说:直到我们播放了史蒂文斯拍摄的达豪集中营内的影像,纳粹暴行才深深震撼了每个人的内心。斯皮尔伯格说:那时,人们才开始见证那些真实又残忍的,希特勒预备要做的,并且也确实在大部分东欧地区做到了的暴行。如果战时的战争宣传片让你有了从军的理由,集中营里的影像,则证明美国参战并为了记录战争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经历战争的残酷洗礼,每个人都变得不一样。随海军亲历诺曼底登陆的福特,战争一结束,就开始酗酒,每天把自己灌醉,然后开始闹事,军队里没有人能管住他,不得不把他遣送回国。战争结束后不久,福特创办了野战摄影队之家,为他的亲朋好友和部下打造一个社交俱乐部和复健中心。再后来,福特拍摄《菲律宾浴血战》,整部影片的制作过程就像一个疗程一样,开启了探索冲突对美国所造成影响的慢慢长路。福特的《菲律宾浴血战》,让观众第一次开始思考,人们牺牲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为了确保新的世界是美好而快乐的吗? 每一个从战场活着回来的人,身心都受到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有些是身体上的残疾,有些则反应在心灵上,因战争引起的精神疾病,并没有完全受到重视。 为了让世人见到战争经历给人们带来的创伤,休斯顿拍摄了《上帝说要有光》。追踪一组前线归来的士兵,从入院到出院,接受心理干预治疗的过程。影片没有粉饰,诚实地展现了他们深陷在自己绝望和震惊中的样子。对战争来说这不是一个好的宣传,一直受到军方打压。直到1981年,与政府缠讼了35年后,《上帝说要有光》才得以公开放映,时至今日,这部作品被视为一座里程碑。 惠勒的《黄金时代》,聚焦在三位退伍军人和他们重返平民生活所面临的困境,回到家乡,内心的战争,是他们挥之不去的阴霾,在梦里、在清醒时刻,在每个他们所做的决策中,在他们面对战后美国的真实世界冲突时,仍纠缠不放。《黄金时代》被誉为美国社会现实主义的杰作,成为影史上票房第二的电影,也为惠勒赢得第二座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卡普拉战后制作的《生活多美好》,也在数十年后,获得广泛认可,成为历久不衰的经典。在领取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时,他说:相信自己,因为只有英勇的人才会创作。只有大胆的人才会制作电影。唯有真正勇敢无畏的人,才配得上在两小时的黑暗空间里,对其他人诉说故事和道理。

战争,改写了他们的人生,战争,也为他们的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养。只要用对方法,一部电影可以影响许多人。这就是电影的力量。

短评

材料充足,涵盖面很广,更是优秀的补片参考。透过五位杰出电影工作者在二战前线的经历以及他们在战争中关于电影创作的牺牲以及后续影响,配上斯皮尔伯格为首的五位电影后辈的访问解说加上梅姨娓娓道来的旁白,去回顾了电影人和好莱坞在乱世中巨大的力量和难以衡量的影响。是一次深刻的历史课。

4分钟前
  • 基瑞尔
  • 力荐

五位当代导演亲自上阵,讲述好莱坞黄金时代的五位伟大导演与二战的故事,再加上梅姨的旁白,三个小时激荡人心的叙述,是该片给予五位伟大导演的最高规格的致敬与怀念。五位导演在战时用电影揭示战争同时,也最大限度展现了电影的良心。战争也改变了他们,使得他们在战后各自拍出了思想升华的经典作品。

6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收集了很多優秀素材,一點沒說錯。第三集懟約翰韋恩大快人心!

11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帅气。

13分钟前
  • 脱氧核糖十三
  • 推荐

五个在二战前就名满天下的导演在二战时期被派上战场记录二战现场的故事,纪录片有真有假,毕竟得播给当时的美国人看。好在他们比鬼子强,会说这是假的。不知我们有没有这种在二战现场上的纪录片。

18分钟前
  • 神哥
  • 推荐

Five.Came.Back.S01.1080p.NF.WEBRip.DD5.1.x264-AJP69

23分钟前
  • Zcc911
  • 力荐

除了史料详实地讲述了一个好莱坞视点的二战这个大事件外,本片更难得是的分析和展示了战争经历对五人在战后创作的影响,于是这种叙述就更加立体和完整,将战争的辐射力上升到更大的纬度。

28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最后被卡普拉的奥斯卡感言热血了

29分钟前
  • ein
  • 推荐

拍的太一般,资料比较珍贵 ★★★☆

34分钟前
  • qw0aszx
  • 还行

现在我对电影的感情大概就像金岳霖对林徽因:虽然干不成,看看也开心。

35分钟前
  • SHAN
  • 力荐

少看电影,多看书。只要人不用担心老婆孩子,他就毫无直观底线。是经济属性决定人性。其次才是立场属性。一个个人心得,不要总觉得这世界上什么事情都会有一个完全正确答案,完美的解决办法。很多时候压根就没有。你怎么选择都是一样的,都会有损失,都是有错的。但不管怎么损失,都不是最大的损失,最大的损失是在两种选择中不断摇摆,犹豫不决,不断扯皮,改主意,互相拆台,搞破坏。这才是永远会造成最大损失的。是最糟糕的做法,最后所有人,遭两回苦,受二会罪,而且一加一还大于二,痛苦翻倍?

37分钟前
  • 张星翰
  • 还行

有一些非常触动人心的细节,比如:在战争后期亲眼见识并用镜头记录过达豪集中营的George Stevens回来之后,再也拍不了哪怕一部曾经最擅长的喜剧片了。

38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推荐

有关二战的纪录片早已汗牛充栋,然而以电影人为切入点却非常鲜见。通过五位电影大师Frank Capra、John Ford、John Huston、George Stevens、William Wyler的战时经历展现了一个不同角度的二战,以及战争对他们的改变,不容错过的迷影佳作

41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最后一集上帝说要有光和最后一段剪辑泪目了~

44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
  • 推荐

1. 这五位导演确实伟大。2. 电影的票房一般不是评价影片终极价值和艺术水准的指标,影评哪怕是有良心的专业影评也未必是准确的指标,但时间是。3. 历史、档案,其实是人类特别宝贵的财富,让后代可以避免前辈们走的冤枉路,可我们民族好像就不吃这一套。

47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第二集开始黑暗了,造假。比做成启示录更了不起,主题是宣传片的双面性。一集比一集好看。最后我竟然哭了。看到不少差评,他们没耐心。我打六星。

52分钟前
  • 昊子
  • 力荐

最后一段由无数的相聚、拥抱与共舞组成的经典老电影混剪内牛满面加星,虽然题材不一样,但很有种重温《兄弟连》之感,战火纷乱年代,在人性的恐怖谷里仍有希望之光闪耀,集中营影像发指震撼,成为导演们为宣传拍片转为起到事实上的收集视听资料证据作用的转折点,也是本片由叙述到启动情感力量的爆发点

54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力荐

前两集emmmmm,第三集哭了得有十次吧。

55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好莱坞影迷视角下的二战,与二战余震在好莱坞的回响。科普之余皆赞颂,遗憾广度大于深度。“许多关于战争的恐怖事实,就这样在我们的文化中被抹除并消失,只为了让美国人喘口气、深呼吸。但我一直深信,有了对过去的深刻了解和同理同情的扎实基础后,才能真正展望未来。”何止是战争,又何止是美国。

59分钟前
  • Ocap
  • 推荐

一个字,好看,赶紧去看

1小时前
  • 娘卷卷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