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石头

剧情片大陆2006

主演:郭涛  刘桦  连晋  黄渤  徐峥  岳小军  罗兰  王迅  

导演:宁浩

播放地址

 剧照

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1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2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3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4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5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6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13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14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15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16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17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18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19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5-01-12 05:26

详细剧情

重庆一间工艺品厂已经濒临倒闭,却不料在拆倒旧厂房的时候,发现了厕所里的一件宝物——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厂里决定用这块翡翠举办一个展览,赚些钱发拖欠了几个月的工人工资。期间由工艺品厂保卫科长包世宏(郭涛 饰)负责看守这件宝物。但是,国际大盗麦克与本地一帮小偷却让包世宏一筹莫展,他们各施其技接近翡翠,展览馆开始了一场明争暗斗的较量。黑色幽默也开始幕幕上演。翡翠的价值几何?最后谁是胜出者?事情远没有表面那么简单……

 长篇影评

 1 ) 终于开窍了――浅析“宁浩现象”

对宁浩的初次记忆是在电影学院学习的时候,那时候的大学生电影节上有个短片参赛的项目,在那一届上,宁浩得了头奖,作品就是《星期四,星期三》。关于这部作品的记忆并没有太多,感觉就属于大凡导演都要拍的那种《童年往事》之类的作品,不过其中一个转场镜头在当时很受议论,就是书包飞起的镜头,有人说那是仿了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虽然很过瘾,但还是少了些原创的精神。大学生电影节,书包飞起的转场,这就是当时对宁浩的所有印象,然后这个人便消失在我的记忆中了。 五年过去了,他以一部小成本的娱乐片再度出现在我的视线中,这多少令我有些惊讶。 五年前,笔者也抱着学院派的思想看待中国电影,那时对宁浩除了羡慕得奖以外似乎没有任何想法了,三年前,当本人走向真正的电影市场的时候,对中国电影则抱着一种灰暗的心态,这种心态一直影响到现在。看待宁浩这样在大学生电影节上获奖的人,大体上也能猜出几条走向,一是进了电视机构,与电影与关了,二是尽拍些四六不懂的影片继续去获奖去,三是在圈内游鱼得水,但作品实在不敢恭维,四则是苦苦挣扎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与中国一些好的球员相似,初露头角的年轻导演大体上都慢慢地没落了,所以在我意识中根本就没有了宁浩这样的一个人,即便他走了第二条路在国外到处获奖了,我同样认为他是没落了。但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部《疯狂的石头》让我看到了一个新的道路走出来的人,这不能不令我十分地惊讶。在这里,首先感谢的不是宁浩,而是刘德华先生,若没有他的支持,我很难说宁浩会给人今天的惊喜。 于是,在网上查了一下宁浩的简历:在《石头》之前是两部DV作品,《香火》与《绿草地》,故事很荒诞,创意也比较有趣,在国外一些电影节上获了奖,宁浩承认,之所以参赛是因为要给自己一个导演的证件。 很不幸,在大环境影响下,宁浩还是如我所料地走了参赛获奖,恳请承认的道路,这想这与后来与刘德华的结识应该不无关系。不过在我看来,宁浩真正的积累还是在于许多MV的拍摄经验,关于这一点看过《石头》的人应该能够感觉得到,那是影片分析的事情,在这里不做过多的提及了。 这次《石头》的火爆我更希望是作为一种现象出现,权且叫做宁浩现象,这个现象的意义远远大于《石头》这部影片的成功。 首先,中国的小成本电影能否进入市场?这是一个很要命的问题,在一系列大制作的光芒与声势下,小成本电影几乎没有人会顾及到的,也不会有人注意的,这不但包括媒体,还包括院线本身,不给小成本电影安排档期是中国电影市场最可耻最目光短浅的一种做法。说其可耻是急功近利只为票房着想的心态,说其目光短浅是因为自掘中国电影的坟墓,不利于新电影新导演的成长。 在美国,有一种B级片,一般来说是小成本,小制作的(当然比国内投资大),这类影片有专有的院线播放,而这种影片最大的好处是锻炼了新导演,有许多创意在迸发,一些好莱坞的大制作影片往往从这些片中汲取灵感。换句话说,小成本的影片是电影市场的沃土与基础,失去了这些东西,中国电影的道路只能越走越窄,光靠几部大片撑着是不可能形成市场的。 大家一惯地认为没有宣传或炒作,小成本电影是没有票房的,但这次《石头》却靠着口碑成功地击败了同样是小成本但喙头满满的《梦想照进现实中》。当然,笔者的意思绝不是不需要宣传与炒作,但过份地信赖宣传与炒作而忽略电影本身也是那些经营市场的人目光短浅缺乏自信的表现。 在我看来,小成本电影能否进入市场是一个观念上的问题,在欧洲甚至在韩国都有一些专门的小成本电影放映厅,用以支持小成本的电影。很可惜,笔者在看《无极》的时候,几乎所有影院所有的放映室都在集中播放《无极》,看不到一部小成本电影,看不到一个为市场发展而高瞻远瞩的放映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 第二个问题是观众到底爱看什么?一直以来大家都对观众的口味都抱着一种难以捉摸的态度,一方面认为观众水平低,好的影片观众不懂,另一方面认为观众太挑了。但所有这些说法都是在几个前提下说出来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影视人自己提出来的,第二个前提就是观众实际上并没有多少选择。在中国,类型片很少,这首先意味着将流失大量的观众群,毕竟爱看电影与爱看某某类型电影并不同。其次,大多数中国电影都是以一种强势的姿态去冲击中国的观众,这点比电视做得还要霸道,即你看也好不看也罢,但你要进院线你就必须顺从。在这种情况下,观众是没有发言权的,所以观众的心声也无法得到导演们的体会,虽然有些媒体可以说出一两句,但很不客气地说,这些媒体很难代表观众的心声,大多属于那种自认为很懂电影的人,于是媒体的声音与其说是为观众鸣不平莫若说是为导演与观众制造障碍。 电影是不是为观众而拍的,答案是肯定的,但并不是说电影是为了迎合观众,在我看来,毛片与三级片观众看的人肯定不少,但我很难想象这些片在院线中播放观众也很多吗?中国这种情况只适合偏僻的录相厅。所以说,观众进院线是有选择的,那他们到底选择什么呢? 很不幸的一件事就是许多导演并没有一直不肯放下自己的姿态站在观众的角度拍片,去拍一部不是表现自己思想不是表现自己情结的影片,拍一部好看的电影难道就是这么难吗?《石头》拍得很好看,原因在于宁浩将自己放在观众的角度上了。 有一个暗示可以说明这一切,有人说《石头》很象英国导演盖里奇的《两杆大烟枪》与《拐骗》,这两部片子我也看过,最深的印象是好玩好看,我想所有看过这两部片子的人都有这个感觉,至于什么思想性什么人生哲理恐怕得最NB的影评家慢慢杜撰出来。作为一个观众,宁浩感同身受了好玩与好看,轻松而没有过多的思考,于是他要将这个好玩与好看的感觉献给中国观众,显然,宁浩是把自己放在一个观众的角度来考虑如何拍片的,这才拍出了《石头》这样的影片。换位思考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首先要根除的就是电影是门表现艺术电影是个宣传机器这类形而上的定义,将电影当作娱乐是中国导演最缺乏的观念。其次,思想单纯一些,不要即想着获奖又想着能拍出好电影来,这种杂念也是很要不得的。 所以在我理解中,观众其实就是导演自己,问题主要在于导演本身是否意识到自己是观众,是否真正地放下导演的架子去拍片,这是观众爱看什么的重点所在。 第三个问题是一个最最恼人的问题。《石头》一出来,我首先想到的问题就是一部《无极》一部《十面埋伏》一部《英雄》到底能拍多少部《石头》? 记得那年暑期档,为了某种原因,《十面埋伏》挤掉了本应在暑期放映的《哈利波特》,从那以后,我对第五代导演抱有深深的敌意。无数的影人都会说这么一句话“为中国电影市场做点事儿”,这是一个很虚的口号,事实证明第五代做得最次甚至是最不道德。一次次地冲奥可以打上为中国电影造成国际影响的标签,但事实上都是在为自己立碑记传。 韩国电影这几年成绩十分地显著,主要原因是其国内市场已经形成了,在这种情况下,韩国电影才真正开始面向亚洲面向世界。换句话说,国内的条件允许自己的电影去向国际证明什么了,但中国却本末倒置,国内市场一片惨淡的情况下,还要消耗巨大资金去向国际证明什么,这是一个非常愚蠢的策略。 许多国际知名导演吕克贝松斯皮尔伯格等虽然偶尔拍片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用于培植新人上,而中国导演尤其那些成名的导演象张艺谋陈凯歌之流却没有这么做,虽然他们并没有义务这样做,但不能用自己的地位用自己的声望去抑制中国的年轻导演,从资金,档期等各个方面都处于垄断地步,这与那句“为中国电影市场做点事儿”的说法不但不符甚至是相悖的。在此,再次感谢刘德华先生,无论如何,刘德华对中国电影做出了真正的贡献。 新星导计划是一个不容小视的计划,并不在于它能捧出多少导演,主要在于它给了许多导演真正的机会,新导演的作用在全世界都有体现,远的不说,仅是韩国正是由于一大批新导演的出现才造成了韩国电影的崛起,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而中国,新导演永远活在第五代的阴影下,他们的活力是无法体显出来的。可以想象,公平竞争的情况下,一个月同放《石头》与《无极》,真正赚有市场的到底是谁?谁能赢利?谁能对以后的中国电视市场产生积极的作用,而谁又产生消极的作用。 我向来不愿否定一些知名导演的过去为中国电影所做的一切,但必须承认,现在这些导演的确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张艺谋去导奥运应该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大幸事! 本文通过宁浩现象从发行,选材到新生力量三个方面对如何形成中国电影市场说了些自己的看法,但我也知道,在中国拍电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个中缘由还有所谓的潜规则等问题不可尽述,但至少宁浩让我看到了那些即定规则的一些松动,这是莫大的欣慰。 在此,感谢刘德华,宁浩这些为中国电影市场真正做出贡献的人。 2006-7-14于通县

 2 ) 《疯狂的石头》: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谈论宁浩的影片《疯狂的石头》之前必须要提到一个人,就是麦当娜的导演老公盖里奇,这位曾经当过电影院放映员的独立影人因为电影处女作《两杆老烟枪》而名声大噪的,他的这部cult经典电影在全世界范围受到追捧,在影片中盖里奇似乎独创了一种全新的电影语言,随后他的第二部同风格作品《偷骗拐抢》也大获成功,以简单的纯娱乐性吸引了无数的年轻观众。然而在几年以后,他却急转直下,先是玩砸了影片《踩过界》,随后重回老路推出黑帮电影《左轮手枪》依旧是劣评如潮。盖里奇的失败很大程度是由于他开始在乎自己作品的思考性,当他将哲思引入到原本结构复杂的影片中,让原本好玩的电影开始变得生涩难懂,从而丧失了他原先作品的简单和纯粹。

如果说盖里奇在丢失自己原先赖以成功的东西,中国的年轻导演宁浩却把盖里奇丢失的东西重新捡了起来,将其改头换面溶入到了中国本土文化中,正所谓洋为中用,而且用得极其服贴。影片《疯狂的石头》的故事被导演宁浩放置在了山城重庆,结合了大量本土的重庆方言俚语,令整部电影不但充满了乡土味,而且妙趣横生。将一些耳熟能详的音乐略加处理作为背景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影片在快速的剪切和场景转换中更是挥发出极具创意的快感。影片人物角色的设置相当众多,彼此关系相互交织。他们往往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环环相扣,令情节总是在不可思议地发生变化,令观众能长时间将注意力放在影片,并且伴以不停地大笑。

《疯狂的石头》是一部纯粹的娱乐商业电影,它并没有想表达什么过于深刻的主题,仅仅是为了单纯的娱乐观众。相比之下,中国电影长久以来相当缺乏趣味性,电影人大都固步自封,多数认定艺术品质才是影片的唯一标准,而大大忽视了电影的产业特性。多年来中国电影只有一个冯小刚能够适时推出合乎观众口味的电影,用低成本换回大收益,事实证明中国已经不缺少能够拍摄高水准艺术片的人才,而恰恰缺少的是能把握市场脉络拍出成功商业电影的人才。不要以为商业片比文艺片好拍,拍一部垃圾商业片自然很容易,但要拍出一部能让观众喜欢的商业片决非这么简单。

影片《疯狂的石头》虽然以夸张的手法来制造笑料,但是你绝不能忽视这部影片严密的逻辑性,片中很多的笑点的成功都在于预先埋下的伏笔,比如影片中有一桥段国际大盗模仿《谍中谍》里下坠盗宝却发生绳子不够长,气得大盗骂了句“奸商”,观众观看仔细得话就会联想到影片上半段中商人卖10米绳子给大盗的镜头。另外还有一个桥段,谢厂长接到儿子求救的电话却数番不予理睬,形成这个幽默的契因是影片伊始谢小盟曾被谢厂长发现在厕所教人用绑架蒙他老爸,这个笑点可谓一炮双响。这样的巧妙布局衔接非常之多,虽然夸张但是非常有说服力,足够观众开动脑子来联想。由于影片中有着太多戏剧化的巧合,太多预设的幽默包袱,而人物彼此之间又有太多的联系,因此在如此庞大的信息量之下故事极易发生纰漏。不过最终宁浩和他编剧小组做得非常好,整个故事讲得相当严密,使影片从头至尾并没有出现过明显的漏洞。这样一部商业电影绝对是需要精密地反复推敲过,而并非耍耍小聪明就可以搞定的。

从影片《疯狂的石头》投放市场的回报来看,影片真正表现出一匹黑马的潜质,事实上从不少院线按排的档期和放映时间段来看,这部电影其实被大片排挤到了角落,它的成功靠得是观众的口口相传与媒体的赞誉。因为是低成本影片所以在宣传上并无太大动作,而且影片的演员阵容也缺少大腕,导演宁浩更是不为人知,所有一切决定影片没有任何其他卖点,只有影片本身。这部影片让我想到了去年的另一部影片《独自等待》,不过相较那部低成本影片,导演宁浩比不上伍仁贤的名气,主演郭涛也比不上夏雨的名头。虽然我一直觉得中国内地演员的表演都太正,不过《疯狂的石头》的演员们的确让我看到了惊喜,演员的表演要有怎样的延展性关键得看戏怎么来编导。宁浩以前也导过两部艺术片,不过就目前的成绩来看,他倒不仿专攻娱乐片,中国电影不缺艺术片导演,缺得是宁浩和伍仁贤这样的娱乐片导演。

有些人认为宁浩是模仿了盖里奇的《两根老烟枪》,事实上个人以为本片绝非单纯的跟风模仿,因为影片《疯狂的石头》的故事概念是全新的,在笑料和情节的设计都建立在自己的文化上,只能说这是一种借鉴。这种借鉴一直是韩国电影人最善长的,他们奉行拿来主义,将国外影片的精华吸收消化来发展自己的电影,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韩国电影不光精致而且多元化。在年轻导演宁浩的身上我看到了韩国电影人的那份学习精神,他懂得去吸纳外来文化为我用,拍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娱乐电影。《疯狂的石头》这类小成本的娱乐电影正是中国电影目前可以努力发展的方向,此类电影很适合中国电影现在的国情,毕竟能够象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这样引来巨资拍摄大片的导演屈指可数。况且中国电影即使投拍大制作也是难望好莱坞项背的,中国的电影市场也远不及北美市场,倒不如努力多做出些低成本的精品来稳步上升。



文:眉间尺

 3 ) 重庆森林

特别提醒:本篇绝无地域歧视,而是将重庆理解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重庆森林

——《疯狂的石头》之城市寓言


打开百度百科“重庆”词条,我们可以看到如下的内容:

“ 重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直辖市、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际大都市, 长江上游地区经济、金融、商贸物流、科技创新和航运中心, 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最大的工商业城市, 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西部开放开发战略支撑和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

重庆是中国电影史上重要的地理元素。去年的年度烂片之一《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也用极度矫情的方式展现了重庆的城市风光与浪漫民性。

重庆是整部片子里个人唯一认可的元素

然而《疯狂的石头》向我们展现的恐怕完全不是如此。正如故事开头谢小盟所说:

“城市是母体,而我们生活在她的子宫里面。

现代城市以其特有的容纳力吸收着不同的支流,也孕育着无法预测的新事物,甚至塑造着我们的未来命运。《疯狂的石头》向我们展示的正是一幅城市社会群像,环环相扣且妙趣横生的故事却揭示着城市黝黯的另一面:“现代”、“文明”、“发展”只是表象,真正统治的核心依然是残酷的丛林法则

或者说,宁浩在影片中构建了一座颇具象征意味的“重庆森林”。


一、城市语境中的多重二元关系

历史呈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逻辑。当今的现代文明无论多么发达都由原始文明开始渐次孕育。因而“城市”这一语词背后始终有一个先在的原始烙印。

而当今,这种发展的差异往往被表达为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关系,并由此衍生出了诸如“富裕”与“贫穷”、“发达”与“落后”、“高雅”与“粗俗”、“理性”与“感性”等一系列标签化的对立。

然而实际上,一系列意义单一的标签不过是一种关乎“城市”的刻板印象——它们或许是无谓的优越感外现,又或许是仰望的想象与幻梦。物质财富的发展并非必然地导向“优美”与“高尚”的人格,而“粗俗”、“蒙昧”也不是饱受生计压迫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甚至是善与恶的界限都已不再明晰。善与恶、真与假、雅与俗……在现代城市的语境中,一切传统价值体系中分明的判断都被模糊化。

影片中有一处耐人寻味的细节。包世宏在江边散心,遇见两位以铁索做太极推手的老人——长相几乎完全相同。这一方面是包世宏内心世界矛盾的投射;另一方面,又像是暗喻着多重二元关系的此消彼长。包世宏拔剑仿佛要斩断这种不可预知的关系,却又最终回鞘——仿佛暗喻着这种界限模糊的最终结果依然是一团迷雾。

那么“城市”中是否依然存在具备统摄意义的标尺?这或许正是影片所探讨的。


二、人物:阶层对立与关系同构

影片的人物设置颇为巧妙,其中既有不同阶层的对立,又存在着微妙的同构与隐喻关系。

1. 中下层群体的破裂

影片中除了冯董与秘书以外,基本上都是社会中下层的人物。 这一批人物也是影片最为集中的社会群像描摹。 其中每个人的性格与命运几乎都体现了所谓的善与恶、现代与传统、先进与落后的混合特征。

包世宏无疑是影片的中心人物。

他是整座厂子唯一的警校毕业生。在厂长眼里,这似乎具备了足够的掌握安保话语权的能力。然而实际上即使是在他本专业的刑侦方面他同样只是三脚猫功夫,各种“刑侦常识”、“痕迹学”与“犯罪心理学”专有名词总是莫名其妙地蹦出——驱使他使用这些极为学理化的名词的力量并不是他的专业素养,而是他显示话语权威的需要与生活经验的直觉。前者是一种非理性对理性拙劣的模仿,而后者才是他真实的样貌。

这种颇为前现代的判断模式同样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他在一些特殊的场景作出歪打正着的判断(如对小偷来自搬家公司的论断),另一方面又使他付出了颇多额外的代价(如判断寺口的肉串摊子也是被买通的又要花钱去买通他们)。保卫石头的过程正是两种思路交织的过程。

而从故事中我们可以推知,因为包世宏最终让完成倒数第二步石头调换的小军进了派出所——这一步的信息缺失,让石头终而错位。遵循法律程序的绳戒最终却置换了真伪,不得不说是对包世宏极为荒堂的讽刺。

影片开头的身体检查段落便已经揭示了这个人物上的另一条线索:前列腺炎的医治。而之后这也与翡翠保护的主线剧情形成了互文关系。翡翠保护过程中的困顿与窘迫正是“难以排解”的痛楚,似乎也暗示着这一场安保行动最终的解决的也不过是包世宏身体功能的医治——甚至仅仅是性欲的发泄。

故事的结局某种程度上同样如此。真正的翡翠终究没有归其原位,而包世宏获得了平民英雄的称号,真实的翡翠被冠名于爱情之上——他的前列腺病症也随之痊愈。他在个人的生活中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圆满。

然而这是否真的是一个完满的结局呢?我们不妨回到包世宏所处的群体中来一探究竟。

影片呈现了这个中下层群体的内部关系。

首先,包世宏与三宝组成的安保“核心成员”组与道哥等窃贼组在破旧的旅店中比邻而居——这本身就是一种对观众预设的“盗贼”之“恶”与“保安”之“善”的挑战。第一次对抗之后回到旅馆,包世宏的红花油借黑皮用,黑皮也热情地帮他擦拭背上的伤口——这或许是影片最温情也是最辛酸的场景之一。底层的人们内心依然有互相扶助关怀的朴素善意,但却终究因为生存各怀目的而以虚饰的言语交流。

其次,三宝两次在旅馆卫生间看到小军站在马桶上方便,第二次直接指出却遭反诘。同一城市中本地人口与外来流动人口的习惯差异与矛盾在此细微处展现。

第三,发现谢小盟与菁菁发生关系后,小军与菁菁的对话揭开了这个盗窃小团体内部的桃色关系。之后包世宏也曾毫不犹豫地判断三宝窃取翡翠。最亲近的人之间的欺骗与不信任在此展露无遗。而故事末段,原本要为全厂人考虑的厂长终于也接受了冯董的条件,出卖了全厂工人。无独有偶,当包世宏成为了擒贼英雄后,他的生活得到了保障,随即忘却了一起工作的老伙伴。

整个中下层群体为了各自的生存四分五裂。报纸上一句“上海在俞中招千名大学生”早已暗示了精英拯救之路的断送。

最终,没有英雄来拯救这一群城市的弃儿。他们如故事最终的黑皮一般,蓬头垢面,被难以挣脱的力量胁迫着,慌乱奔逃。

2. 上层社会的资本控制

某种程度上说,影片的中下层人物恐怕没有一个完全的反面角色。

暴躁粗鲁的黑皮帮包世宏擦背,诡计多端的道哥私下却喜欢养小狗,麦克虽然行窃多年但又始终秉持着诚信的原则,谢小盟虽然满口谎言、狂躁追求着性的体验却愿意偷来最珍贵的翡翠予以交换……中下层的人物为了生存而走上不同的道路却又存留着些微人性的闪光。

然而冯董和秘书四眼并非如此。他们代表了来自城市上层的资本力量,这种力量是丛林法则的真正推动力。

影片最开始便用仰拍的镜头处理四眼的出场,协商被拒之后四眼极为阴狠地在墙上喷下了“拆”字。之后的故事中四眼不断地讨好老板冯董,又在中下层老百姓面前颐指气使。其哈巴狗的形象可谓呼之欲出。最终当他的献媚再无效用选择反戈一击之时,却又被一箭射死。他服务于冯董所代表的资本力量,最终却与下层百姓一样成为它的牺牲品。

冯董虽然戏份不多,但依然是整个故事黑暗面的真正中心。他享受着四眼的恭维与富贵珍禽的环绕,随手将包世宏的驾照丢入火坑,射杀了暗喻着中下层百姓的飞禽,摆弄楼盘模型指点江山。在与厂长的最后一次对话中道出了他的社会运转规则与人性观念:

“那是两百多张等着吃饭的嘴啊,你喂不饱他们,他们就反过头来吃你。这年头,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靠不住。狼吃肉,狗吃屎,优胜劣汰是生存法则。”

恐怕没有比这更刺骨的离间之词了。在冯董的价值体系中,利益是唯一且最终的目标,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极为分明的贵贱之分,而这种贵贱之分最终导向了生存与毁灭——这正是现代城市新的丛林法则。它由资本划分社会阶层,社会阶层决定了其中的重重剥削与倾轧,而资本的魔爪复来控制不同层次的人使之安于其位,最终将利益汇聚到金字塔的顶层。

而最终,冯董惨死于麦克的飞刀之下。资本的狂鞭击垮了工厂,却又以锋利的末梢刺向他自己。

3. 几组人物的同构关系

影片中的几个人物之间还存在着微妙的对应,这种对应暗示了第一部分提到的二元关系。

首先是包世宏与三宝。

观影中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韩国电影《杀人回忆》中的探员设置,金相庆饰演来自首尔的高知高素质探员,而宋康昊则是暴戾粗野的土著探员,二人在探案的过程中悄然变换着角色。最终象征传统与现代、严谨思考与直接暴力的不同模式都以失败告终。

《杀人回忆》

包世宏与三宝之间似乎同样存在着类似的关系。三宝会依据武侠小说的思路判断,其武力水准同样不低于《杀人回忆》中的宋康昊。而包世宏仗着自己的刑侦“知识”,掌握着“理性”、“逻辑”办案的话语权。最终的结果证明他们都不能达到保护的目的。因而从表征上来说,二人可作为“现代”“理性”、“文明”与“传统”“暴力”、“粗俗”的对比。

无独有偶,窃贼阵营中同样也有这样的例子。国际大盗麦克和黑皮在井口相遇的一幕再荒唐不过。科技尖端且能力超凡的麦克其狼狈程度与笨手笨脚粗枝大叶的黑皮并无二致。更不必说麦克在行窃时被小军戏弄的情节,纯然是“落后”符号对“先进”符号的嘲讽,更不必说麦克最终误杀了自己的雇主。在如此的对比之中,不断发展的现代物质文明被不断戏谑、解构,留下一团繁荣与发展的迷雾。

其次是冯董与四眼。

二人之间的关系毫无疑问是最为虚伪的上下级雇佣关系。冯董命令四眼,四眼工作并讨好冯董以求得升职与钱财。工作终而成功,冯董则因为大笔的支出毫不留情地开除了他。这当然是资本家合理的逻辑。

然而在与另一组人物对比之下则愈发显得可怖。

作为国营厂的厂长,他本坚信厂里“两百多个人”绝不是冯董口中的“空壳子”,试图以“翡翠搭台、经济唱戏”拯救工厂,安定工人们的生活。然而当冯董以高昂的筹码引诱、又以性恶的说辞离间之时,在关公像的注目下,他动摇了,最终留下两百多工人无处可栖。

共同劳动的情感维系之下不过是冰冷的雇佣关系,前现代团结的集体感在现代完全崩解。

工人的力量?

另外,道哥与情人、包世宏与妻子这两组关系同样存在着呼应。

道哥以事业上升期的谎言忽视对情人的关心,却又在情人选择他人的时候感慨世道易变,他前现代的价值体系不可能形成对根深蒂固的男权逻辑的反思。

包世宏的妻子挪用公家投币桶中的钱财凑赔偿,而包世宏依然面色沉重;二人第二次同时出现,包世宏依然自说自话,不顾一旁妻子愁眉不展;最终,包世宏将真的翡翠当作赝品送给妻子,她才露出了笑容。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并没有足够的感情描绘,最终的美好画面完全可以理解为性生活愉悦导致。我不禁怀疑,包世宏对妻子和道哥对待情人的态度恐怕并无不同。

故事末段同样有一个隐蔽的呼应。坐在豪车里谈情说爱的男女爱欲漫溢之时,女生说了一句:“你不觉得我们太快了吗?”现代城市语境中的情感仿佛是快餐一般迁流不息,却又难以寻到真谛。

第三组与前两组看似传统的爱情似乎都同样暗示了男性在男女情感中的控制力——这某种程度上又与包世宏的前列腺炎症形成了对应。

快餐式的情感体验


三、丛林社会的无解悲剧

假如使上述不同阶层的人物回归到城市的语境中,我们可以发现典型的城市环境与不同阶层之间的微妙关系

影片代表“官方”权威的是警察局和天安门。然而破旧的警察局实际上只有一次在影片末段出现,天安门也在千里之外。之前,警局的工作人员也在展览正式开始前出现了一次,不过指出卫生间拆下的红外线报警器防贼“敏感度不够”。惊世翡翠归属权直接交给了工厂已经匪夷所思,要展览的时候又没有丝毫的官方安保支持。这种官方话语的缺位绝非偶然,恰恰证明了这座城市管理的无序。

民间的地理环境可分为上层与中下层两种。

上层人物出入于豪宅、高楼、高星级酒店,享受着最稀缺的资源。中下层人物的生存环境有更多展现。影片中有索道上鸟瞰视野中对比鲜明的棚户区与高住宅楼,有日常的街巷和公共交通设施,有空旷的河滩,有街边的山寨产品店面,有人流杂乱的游戏厅,也有肮脏陈旧的旅馆和工厂。如此的对比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影片中一个颇为特殊的城市环境要素便是重庆的罗汉寺。一般来说,寺庙象征着信仰,供虔诚的信徒参拜。而罗汉寺成为“旅游区”之后成为了包世宏口中“流动人口”聚集之处。故事也恰好如此。不同的盗窃方在这个本应庄严肃穆的信仰之地展开角力,小小的寺庙被闹得鸡犬不宁。

假如将整部影片看做一部武侠小说,似乎更能得出不同的趣味。朝廷力量薄弱,地方豪强纷争。最终冯董进驻寺庙的场景仿佛是新的君王在新的信仰与神明——资本的圣光之下登基,证明了自己的政权合法性。

城市地理环境的话语权转化恰恰揭开了社会运作的内在机制。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中下层的人为了生存的空间或是只得继续苟且而畏缩地生活,或是抛弃了曾经坚持的价值追逐一己私利;而来自社会上层的资本运作者最终玩火自焚。所有人都陷入了这个城市造就的怪异机器之中,无处可逃。

他们高喊着“专业”、“道德”、“正义”、“解放思想”、“善于思考”、“与时俱进”,而期许中文明、公正、法治、高效、民主、和谐、稳定的城市并没有实现。看似光鲜亮丽的新价值体系不仅从未真正深入人心,反而因为人性本身自私的欲望成为了新的枷锁,最终臣服于资本控制的社会体系之中。我们看到的除了极卑微的温暖,剩下的不过是冰冷残酷的谎言堆叠而成的畸形繁荣。

粉饰的太平

然而浓郁的重庆地方特色并未将这个故事的意义框定。这个看似荒诞的黑色幽默故事即使放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同样有可能成立。这正是城市的母体所能容纳的幽暗的另一面。只要资本的统治逻辑与人性深处的私欲(即使仅仅是为了生存的私欲)媾和,只要所有的航标最终指向生存与利益,最终必然导致城市文明不可遏制地转向高物质文明的新一代“原始”社会。然而我们无法指责人的利己本性,同样也无法根除资本的渗透,这或许正是故事不可解的原因。


四、独特的艺术处理

除了精彩的的剧作之外,宁浩还在作品中糅合了诸多元素,使整部作品呈现出统一的美学风格。

五毛特效

最突出的当然是影片的“粗糙”美学。可以说这是影片不过350万的制作成本所致。然而也不得不承认,这种从服装到特效的粗粝处理恰恰符合了影片所要揭示的繁华之下丑陋的真相,并且加强了黑色幽默的讽刺效果。这种“粗糙”还得益于多种类型片元素的糅合。我们在其中可以看到喜剧、悬疑、动作、犯罪(黑帮)、惊悚多种电影类型的影子,却无一不以戏仿的方式出现。另外,“粗糙”并不是“粗心”,宁浩依然在剩下可以发挥的空间内嵌入了绵密的细节,用多变的摄影构图与光影处理来加强人物塑造与氛围营造,比如极端靠近的特写,比如人物的倒置。

极端靠近的特写

其次,影片在前半段和结尾模仿《两杆大烟枪》的经典叙事模式。多线并进,精当的剪辑控制节奏,交汇成网。这种方式大大加强了故事的趣味性与紧张感,仿佛拼图片片相接,最终形成了完整的真相。如此的叙事模式本身便已经在嘲讽故事中每个人物的狭隘视角,真假在各自的支线中难以判定,汇流成河形成了全貌。另外,各个角色的视角某种程度上也平衡了不同角色的权重,某种程度上更为契合城市“群像”描绘的要求。同一事件的反复也加深了对观众的视觉刺激,产生或荒诞或是震撼的效果,部分地弥补了粗糙的制作带来的不足。

第三,影片的蒙太奇运用颇有创意。比如几处充分运用视觉暂留效应的转换,展现出怪诞而迷幻的美感。几处隐喻蒙太奇也恰到好处(如动物、烤肉、法老像、关公像、锁链推手等)。同时还运用了分屏来强化蒙太奇式的对比效果。

从小便池红外线到轨道交通

第四,音乐在影片中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影片的配乐基本上以戏谑的风格铺展开来,比如前三十分钟运用的传统戏曲配乐,诙谐生动,却又契合各自段落的故事节奏。比如流行歌曲的运用,契合社会中下层的市井风味,也恰好呼应了人物的心理变化。比如对红歌的运用,呈现了极为鲜明的黑色幽默效果。比如采用的电音化的四小天鹅。比如采用80年代老电视剧《木鱼石的传说》主题曲《一个美丽的传说》,其中的反讽含义不言自明。

也正是由于以上电影技巧与语言的维系,才使得影片在丰满的故事之外依然没有丧失电影感,并统一为独特的风格。


这大概就是我眼中的《疯狂的石头》。

它用戏剧化的情节、幽默的腔调与独特的美学风格,完成了对这片“重庆森林”的深刻勾勒,以此延伸出对广泛的城市文明发展的探讨与人性本身的反思。

相比宁浩处女作《香火》,《疯狂的石头》的戏剧性、可看度与视听营造无不更为迷人,对社会现状的揭露也更为深刻;相比续作《疯狂的赛车》,《疯狂的石头》具备了更为完整的地理语境,剧情的设置也更为顺畅而不显生硬,种种情绪同样恰到好处而不干瘪。

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代表了新生代中国电影发展的一种可能。因而尽管有了《黄金大劫案》、《心花路放》等口碑较差的作品,我也依然期待他有更多优秀的创作。

宁浩长片处女作《香火》剧照


*所有图片来自汁源和你瓣

 4 )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

《疯狂的石头》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乃至神作,除了电影技术上的精湛,还有其蕴含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意义。最表层,它反映了世纪之交国企破产——掌权者徇私勾结资本家贱卖国有资产——国企职工处境窘迫还遭背叛的社会状况;深入一点,它展现了人性面对诱惑如何疯狂,然而最后宝石却落到全片唯一不疯狂的人——包妻项上;再深入,它犹如一副当代版的《清明上河图》,揭示或隐喻了社会现状,国际化贩毒等情节已远离普通百姓的生活,全片也缺乏国企破产那样立得住脚的大背景,思想性更难追前作,尽管《赛车》在中国喜剧片中已经鹤立鸡群了。(含参考)

 5 )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合格的喜剧

年少的时候很喜欢看喜剧,最喜欢那种看的时候笑到肚子疼的痛快淋漓的感觉。可是年纪越大越对那种闹腾的喜剧敬而远之。总觉得现在的喜剧走入一个误区,就是越闹腾越好的,可是我觉得好的喜剧从来就不是装疯卖傻插科打诨来制造笑料,笑完了还能留点什么这才是好的喜剧。

没有现在喜剧常有的网络用语,没有现在喜剧常有的装疯卖傻,这里面的笑料自然但是必要。很多场景安排的有颇多巧合,种种巧合引发一个笑点又那么合情合理,这个才是喜剧的精华。例如最开始的三组人第一次有交集的撞车片段,例如毛贼三人组老大最后的毙命的片段,例如保卫科长和毛贼之一在澡堂的偶遇的片段,都有着一种奇异的讽刺感。不得不佩服导演编剧设计这种情景的巧思。

另一个不得不提就是电影的配乐了,真是本片一大亮点。有一首使用了多次的就是经典的《四小天鹅舞曲》。原本优雅的古典音乐经过改编,用不同的乐器表现出来的时候,和画面配合产生一种异样的戏谑的感觉。还有几次手机的彩铃出现的恰到好处,印象最深的就是黄渤在下水道里打给老大的最后一个电话,当彩铃在耳边响起的时候,有种莫大的讽刺。

在这部喜剧中,能看到很多当时自己熟悉的场景和事情,例如三人合伙诈骗,例如旧的企业的倒闭和下岗等等,导演用一种戏谑的轻松的方式来表现这些当时很有特点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一点一点的触动你的情绪,让你笑过之后还会有点值得想想的东西。

当年最火的时候,因为固执错过了,现在再捡起来看,庆幸还好不算迟。

 6 ) 巧妙的幽默炸弹——我看《疯狂的石头》

很多时候别人问我一个电影好不好看时我总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因为电影讲到“好看”这个问题好像就是在说这个电影的市场;但是《疯狂的石头》不一样,他是绝对可以不假思索地用“好看”来形容的电影。 有人希望宁浩能够成为内地电影的彭浩翔,我到觉得宁浩在这个电影里表现得要比彭浩翔放松很多。“放松”并不是不讲章法——他的事件结构也非常巧妙——而是说他丢掉了中国知识分子那种惯有的悲天悯人的习气,把故事的节奏加快,从容不迫的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讲的很放松,很有技巧,并且更重要的,很亲近。 有人说宁浩是国内的dvd市场培养出来的年轻导演,这显然也是在说《疯狂的石头》与《两杆大烟枪》这些电影的关系。的确,撞车、调包、误打误撞,这些戏的确跟盖•里奇相似,但这决不是简单的“抄袭”。只能说宁浩没有走弯路,这一类的电影,这些套路是最简单的也是最有效的讲故事的方式。法斯宾德也说他拍犯罪电影是因为犯罪电影比较容易讲故事,这很显然。 宁浩有自己讲故事的巧妙之处,来看电影的第一部分,他是怎么把这几组人物串在一起的。 第一场戏:一个假装艺术家的怂小子在缆车上调戏一个漂亮姑娘,漂亮姑娘踩了他一脚,他把可乐罐扔出缆车。后来我们知道,这个怂小子就是后来挖出宝石的厂长老板的儿子,而这个漂亮姑娘正是土贼老大的情人。我们在此留意一下这个厂长儿子扔出的可乐罐儿。 第二场:拆厕所现场。交待一个矛盾:因为工厂欠钱还不了,房地产商想要这块地,而厂长想保住工厂。这个矛盾是个背景,后来厂长挖出了石头,欲卖石头保住工厂。 第三场:搬家公司的三人因为违章停车而被警察找麻烦,因为证件不全,他们正准备给警察一榔头,可见他们干的不是正经的勾当。正在此时,不远处发生了撞车事件。 第四场:撞车。这个撞车的直接因素就是因为厂长儿子在第一场戏中扔出的可乐罐子,它砸中了八个月没发工资的包头的车,他们下车对着缆车破口大骂之际,车竟沿着斜坡撞响了正在一本正经的描写着“拆”字的地产商的车。 这次撞车也吸引了正在找那三个土贼(后来沦落为)的麻烦的警察的注意力。这第一部分看上去多线,可是已经在形式上扭打在一起。不经意间起着重要作用的厂长儿子在后面的叙事中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正是他的调包和与土贼老大情人之间的关系让故事变得更加有趣起来。 希区柯克拍过一个叫《羊肉凶器》的小故事,我每次想起来都兴奋不已,故事讲一个女人得知狠心的丈夫即将离开自己,用一只冰冻的羊腿打死了他,警察来搜查凶器时,她却不慌不忙地把羊腿烤了,给警察端了上来。希区柯克说,“你要让观众知道有颗炸弹在滴答作响,但是剧中人并不知道,这就是悬念。” 《疯狂的石头》里也有颗小炸弹在滴答作响,那就是被调包的石头。不过这颗小炸弹并没有彻底爆炸,他还在主要人物包头、地产商、“007”身上滴答作响,直到影片黑屏字幕。结尾价值千万的宝石被包头当作廉价仿造品挂在朴素的女友脖子上,这个处理要比真相大白要好的多,我相信所有的观众到此处都会深呼吸着会心一笑。 除了事件结构,影片人物的刻画也非常出彩。芸芸众生,市井百态,虽然这不是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这种黑色幽默的方式方到中国人身上却自然的很。没有大明星反而让人觉得亲切真实,片中很多演员的表现都可圈可点。我就圈一下郭涛吧。真是非常喜欢孟京辉麾下的这几个话剧演员:陈建斌、廖凡、郭涛。可能是因为《恋爱的犀牛》,看到郭涛出场就觉得很亲近。看得出来宁浩把最有难度的表现复杂心理的戏都交给了他来演。不过这这一点上我存在一点异议:演员的表演风格在一部影片当中应该自成一体,就像绘画中讲色调,音乐中讲和谐,比如《发条橙》中演员的表演风格;但是在此片中所有的演员都是诙谐的无厘头的表演,包括土贼老大在发现情人被别人搞了之后的伤心落寞都是滑稽的夸张的,但是单独包头这一个人物是现实主义色彩比较重的,比如他在发现石头被掉包时的复杂心态,他在误以为搭档偷走了石头之后在洗手间狂暴的摔打甚至声嘶力竭的那场戏,我觉得可以在放松一点,这个点被抓的有点死。

//微信公众号:柴林

 7 ) 《疯狂的石头》:以戏仿的名义超越

《疯狂的石头》:以戏仿的名义超越

影院中一直并不缺乏戏仿的电影。国外此类最经典的影片当然就是《惊声尖笑》系列了,每两年出一集,专挑那些近期内的大片进行戏仿乃至恶搞,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个系列今年已经出到第四集了。至于国内之前与此风格比较相近的,惹得陈导颇为气愤的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可勉强归属此列。但是看过《疯狂的石头》后,仍然觉得这部电影于以上所谓戏仿的影片不太一样,好像在看似戏仿的背后,一种以戏仿的名义开始的镜头最终超越了戏仿本身,进入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看似荒诞可笑的情节最终折射的却是光怪陆离的真实。

《疯狂的石头》中充斥的都是戏仿的镜头。在此需要作出解释的是戏仿与恶搞不同。从我自己的理解出发,恶搞的意思是在解构之后,把沉重之重化为轻逸之轻之后,满地的碎片无法圆满成一个完整的镜子,恶搞的过程就是最大的乐趣;而戏仿,虽然有模仿的、恶搞的情节,但是他的整个过程是圆满的,也就是同样也是解构,但是解构之后有重新的意义被赋予。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把《疯狂的石头》定义为戏仿的而不是恶搞的。《疯狂的石头》中戏仿的情节多不胜数,比如笨贼老大道哥的“注意素质”让人想到了《天下无贼》中的黎叔的口吻;有勇无谋的笨贼老三“直接砸!跑不就得了!”腔调酷似傻根;国际大盗麦克偷翡翠时的架势一看就知道是汤姆·克鲁斯的经典间谍形象;麦克和冯董的对决飞刀的慢镜头当然是《十面埋伏》了;乃至最后面包店老板骑车追笨贼老三时,一边追一边得意的说“你跑啊,咋不跑呢”更是《寻枪》中的经典场面了。除了这些,甚至在笨贼老三偷了面包就跑时大气的交响乐都让人想起《不能没有你》结尾时火车站拉小提琴的煽情场面。更绝的是,有的网友甚至能把道哥飞摩托车抢翡翠的场面联想到了近年来广州街头流行的抢劫方式。这是一个个心领神会的绝妙镜头的组合,这是一个个令人绝倒喷饭的戏仿的剪接。难得的是这些看似借鉴来的镜头在影片中都围绕着“偷翡翠”的事件绝佳的衔接了起来,其中镜头的起承转合,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转换都非常的入情入理,衔接的非常巧妙。而且,可以看出作为一个经常拍MTV的导演,其中有些镜头的推动完全是向其借鉴而来的,这种拍摄的手法以前也只是在陆川的《寻枪》中看到过。不过,我倒是倾向于这不是模仿的陆川而是宁浩经常拍MTV的经验之得。
说过了戏仿再说故事。因为一块从厕所中挖出的翡翠,引起了三方的关注:首先是快要倒闭的厂子的厂长老谢想靠这块翡翠为自己的厂子翻身,所以保安科的包世宏要负起保护翡翠的责任;三个笨贼在“事业的上生期”得到消息后对翡翠垂涎三尺,想偷走翡翠;最后是早已相中厂子地皮多时的房地产老板冯董托国际大盗麦克偷走翡翠,想让厂子倒闭。矛盾由此而生,喜剧笑料也由此而生。这的确是一部“笑果”很好的影片。种种阴差阳错的事情经常的出现,本来已经偷出了真的翡翠,结果笨贼又换了回去;本来差一点麦克就可以摸到了翡翠但是没想到奸商少给了一截绳子;很有商业信誉的大盗麦克终于偷到了翡翠,结果发现杀死了自己的雇主。其实这里面看似最可笑的最笨的有勇无谋的老三却是最掌握真理的一个。按照他的思维,直接过去砸了玻璃,拿了翡翠就跑,他们追都追不上。事实就是如此,包世宏虽然整天嘴边说侦察出身,但是保护措施实在不怎么样。笨贼老三打探时问老大道哥,怎么看不到红外线。道哥骂他看电影看多了“哪有这么多高科技?”虽然根本没有高科技,但是国际大盗要遵循的是仍然是国际上的高标准盗窃方式,高科技盗窃方式,费了老大劲终于拿到了翡翠,还让笨贼黑皮抢过去了,晃的滴溜溜的乱转,差点栽了。这是个荒诞无比的情节,很容易就让我们明白有些事情并不是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复杂。

戏仿的背后,荒诞的背后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事实的述说。虽然这种用镜头说话的方式并不是容易理解,但是在一个个看似无比熟悉的搞笑的镜头来回晃动的间隙,遗漏出了一部分的真实,是关于小人物的、关于他们生活处境的、关于他们如何生存的、是关于他们不断的挣扎的。在搞笑的间隙,我们能从缆车上看到重庆一座座无比简陋的楼房;我们能从寺院中看到下岗女工为了生活模仿千手观音;我们能看到三宝家里窄小破旧的黑暗的房屋,以及房屋内患病的妻子,劳作的老人;我们能看到包世宏因为前列腺炎无法尿出来摔打东西的痛苦样子。这些看似没有意义,占了很少比例的深情镜头,我认为,除了缓解我们三分钟就笑一次的审美疲劳外,更重要的就是构成了戏仿名义背后的超越部分。宁浩用无声的镜头告诉我们,这不仅仅是一部喜剧,不仅仅是让你看着好笑而已,他还想让你在笑声之外能思考一些什么,比如真实,比如生活。

思郁

2006-7-17书于破碎虚空

 

 短评

缺点如下:不少稚嫩粗糙的摄影、甚至有些辣眼睛的美学、莫名其妙冒出来的配乐、略显拖沓的结尾。其他过分的戏剧性和巧合还是融合于整体风格的。应该是目前看到的最接地气的关于中国城市文明的探讨,那种藏污纳垢的病态的美简直要溢出了。《全世界》对重庆的呈现多么狭隘愚蠢浅薄……

8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学大烟枪学Snatch学得很足嘛..套了国风的外壳,很多内容(比如杀手的山寨货等等)也符合国情,就是画面欠点火候.黄渤为本片中最亮眼的配角.

9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故事情节错综复杂, 无厘头的搞笑中,看出小人物的辛酸。

13分钟前
  • 橘猫爱吃鱼
  • 推荐

节奏超级紧凑,一环扣一环,黄渤太搞笑了,宁浩差不多是年轻一代最有才华的导演

15分钟前
  • 齐木楠雄
  • 推荐

群像诙谐而精彩,诸多黑色幽默名导致敬的意味,川普有范,宁浩展现出欣喜的才华,尽管现在的眼光看剪辑摄影布景都略显粗糙,但是质朴的幽默是后来作品都没有的。宁浩走上商业道路开始自掘坟墓,拍了心花路放飘飘然。而石头带给华语电影的惊喜和捧腹是不能磨灭的。一连串的巧合,时空错位的拍法有新意。

17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像是中国版的两杆大烟枪。

20分钟前
  • 小耳朵图吗
  • 还行

不是那种冲着观众卖力吼着 笑啊 你笑啊 的电影 是实实在在的搞笑

24分钟前
  • Kylin
  • 推荐

真大很有趣

2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先发散再收敛的网状叙事,难怪老外会看不懂。重庆话版太接地气了,简直笑死爹~~~~~~~~

2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最可贵的一点是没把观众当傻子。国内电影都指着这样儿拍就行,嗯

31分钟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力荐

重温。别说,这片还真能经得住考验,也不是简单一句模仿盖里奇或多线叙事就能概括的。特别里面几组的人物都不仅仅是作为结构故事制造笑点等功能性的存在,而是几乎每位出场人物塑造的有头有尾性格鲜明紧扣主线笑果突出,还贴近生活反映现实,这就很难得了,在这方面石头其实做的比烟枪还要好点。

34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从这部开始爱上黄渤

38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这才是成功的中国影片

43分钟前
  • Белка
  • 推荐

中国最nb的片

45分钟前
  • 浪味仙
  • 力荐

这天生日。掌门请我们一共七个人在万象城贵宾厅躺着看的。很奢侈,很舒服,谢谢她和我的朋友们。

49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聪明的宁浩,能走多远?

54分钟前
  • 老鸡|扶立
  • 推荐

宁浩式经典喜剧之一,幽默的不肤浅

58分钟前
  • sharon
  • 推荐

这部片子出色的原因不是这个剧本有多牛逼,《两杆大烟枪》的整体思路在前,宁浩所做的只是好好地拷贝;但他把盖·里奇那阴冷的伦敦范儿完美地转化成了火辣的重庆味儿,这才是关键。

1小时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终于完整的看了一遍,笑不出来

1小时前
  • 办公室甜心
  • 还行

国内好电影

1小时前
  • 高鹏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