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看完的感受吧。第一集关于苏东坡的让我有点惊艳,后面看标题也让我觉得很有兴趣。什么我在我家偷文物,爱发弹幕的乾隆等等,但实际看了却不是那么回事。 我脑子里有n个问号,这个片子到底拍给谁看的?在看之前因为片名和b站评分,我曾将这片子推给上小学的表弟。看完之后,我觉得一点都不合适,不适合小孩子看,里面很多梗,很新潮,但是小孩子能看懂吗?不懂去了解梗了呢?他们会去了解历史还是了解视频里梗的出处?这样的制作会影响孩子的态度吧! 拍给年轻人看。这部片子的历史知识又过于浅了。苏东坡这一集,我觉得串得很好,其它则不然。历史知识不够深是一回事,有几集梗太多,或者恶搞部分太多,有几集广告的时间太长。如果看梗,为什么要来看这部片子呢?如果了解历史,为什么要来看这么浅的“历史”纪录片?如果是激发兴趣,为什么总盯着八卦猎奇的部分呢? 打三星是及格分,一部分为了最初我看到的苏东坡那集的惊艳。一部分是鼓励创新,创新是好事,但是否也应该思考一下,到底要传播什么?传播给谁,寓教于乐的想法是好的,方法内容还有待考量。
1
导演真是太任性了,在其中肆意的播了一段翻版的王家卫,从文案到镜头甚至打光,几乎撷取了王家卫大多数电影的精华,呵~
片尾也竟用了一首科恩的歌,可说是有些丧心病狂的浪漫了。
“一切过往,皆有序章”,不过是杨勇挖了弟弟杨广的坟,却演绎的甚是文艺性感,以及有些许的幽怨。毕竟杨广做了那么多旷古大事,修大运河造福后世,兴科举始破门阀,三征高句丽,及西北巡察的首位皇帝,为唐朝盛世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但却被自唐的史书以“暴君”二字掩盖……,当然其劳民伤败之过也是难谢其咎。
他只是太心急了,一心想着成为秦皇汉武那样的伟帝,把巨大的工程都集中的那短暂的年月里速成,必然伤民,亦伤国。就像短片中杨勇所说,“做工程是要讲究进度的,进度跟不上,资金链也会接不上,做人也是一样。”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换)雷塘数亩田”,时间(正史)将会渐渐给其一个公正的评价吧(央视已经公允的评价他了)。
他与哥哥太子杨勇之间的争权之事,也不过是每一个上位君王的那些乏善可陈的事。导演也让他们在一个穿越的小故事中扯平了。
一千多年后,一个同样叫杨勇的人挖到了杨广的坟。
“历史的那些事”,字幕把“些”字,拆成了“此”字和“二”字,历史的莫名其妙也大约就是如此吧。
请回答,604.
短片以小剧场的方式给予了杨勇安慰,一种被遗忘或委屈的安慰。但私以为导演也是为杨广说话的,一切不言而喻尽在那几乎占尽全集的向王家卫致敬的小电影中了。极致,而澎湃逼格。
最后那首科恩的《here it is》,也可说是一种恰当的抒情吧。
《here it is》
你的皇冠于此,
你的封印和指环
你的车驾于此,
还有车上的纸板和污秽
你的烈酒于此
你醉酒而卧
你的恶疾于此,
还有你的床榻和痛楚
暗夜于此,
夜幕已至
黎明于此
在此你行色匆匆
现在你早已离去
这里有你的十字架
你的受刑钉和苦行山
你的爱于此
它生长于所愿存在之处
任众人生
任众人死
---献给杨广的歌
2
历史的那些事。
历史是由许多的叉路口构成的,充满了偶然性。当历史把一方推到亮处的同时,更多的是灯下的晦暗。但使其晦暗的是他们彼时的立场,并不代表其本身就是晦暗的,历史的光总是打在胜利者的身上。
这个系列的小历史纪录片,大约就是想说那些历史隐没的角落吧。或者是历史“面子”之后的“里子”,于是,苏东坡主要是个吃货,他的流浪之程就是他的一生。而末代皇帝其实是个中华文明的贼。毫不yindang的赢荡其实原本可以更早的统一六国的。而被后世知识分子仰慕的魏晋名士,其实是一群病态的奇葩……
18年的小纪录片,似乎可以出挑的,越来越是那些方案写的好的,《人生一串》,《如果国宝会说话》,甚至《风味人间》(但风味人间的文案在逻辑上似乎觉得那里不对劲,或许是主题太突出细节有点牵强吧)。前两者共同的特点是,有细节,有情感,有文化,简洁而凝炼,亲民而又有思想。
历史的那些事,这一系列,看似简单有趣,其实也是有认真的观点和态度的。
只是,似乎有点低幼。如果娱乐点再减一分,认真再多一点,或许就更好了。
不过,片头也说了,这是一种“实验纪录片”。实验嘛,自是为了追求一种新奇的成功的。如果不成功,自然也就不再实验了嘛。
一个可爱的剧组吧,全组皆是演员。演的也不错,可自称“我就是演员”了。
3
历史不是虚无主义。
历史是个能量库,当人类遭遇困难之时,就会本能的回望历史。它的能量不仅在那些历史经验之中,更在当下的人看历史的态度和情感之中。
历史是开放的,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都能在相同的历史材料之中找到不同的见解和情感。或许这个小历史纪录片便是这样的一种表达吧。
或许历史有时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于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难道片中的杨勇总是做着同一个梦了,哈……
有人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作家们也说,历史只是颗挂小说的钉子。可我觉得,历史是个高深莫测的大师。它不是个任人操控没有主见的小女孩,相反,它是个表面随和,海纳百川的老人。当人们以为已经三下五除二的清理掉时,其实或许只是断章取义,盲人摸象,而此时历史抬脚向前走去,身后传来“道可道,非常道”的声音,人们只是看着他扬起的袍角如沐林风,莫名其妙。
在历史深处,光明与黑暗,是两股永恒交错的力量。因果由人,又不全由人。这大约不是一句“历史虚无主义”可以概括的。
4
“历史的重要性”
前几天,在台湾的金马奖上,因有人公然在台上讲台du的话,着实引发了国内一阵不小的骚乱。而在此事的几天后,便是台湾的公投选举。
彼时自己曾说,为什么他们那么想独立啊。独立了他们的历史怎么办法啊,要自断几千年的源头,还是从此向中国上交历史的版权费啊(如果中国愿意)。
但事实上,无论是曾经的港du,还是台du分子,有一些是二代移民,即越南,马来之类的移民,他们并不关心这样的历史。再是,想拥有政权的人,为了政权,他们什么也可以放弃,因为他们的一生是短暂的几十年,只要拥有这一段时间的权力,可以不必考虑国家的历史。
但,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不同于世界任何国家的历史。
在别的国家,历史是比较低的学问,最高的学问可能会是,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他们的权力的合法性也不用历史学来解释,而是哲学或宗教。
但中国的历史里,包含政治,思想,文化等诸多学问,政权的合法性,也来自历史,为此,每一个新的朝代都花上十多年的时间来精心的为上一朝代修史,在修史中延续并理顺自己的政权的合法性,以此来说明,他们是承继了上一个朝代的政权。
有人说,中国人是最爱记录历史的国家,连帝王的起居都记录的一丝不苟。但也正因此,中国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长久的,最完整的历史。这些历史构成了中华文明的血肉躯体,所以,文明才会有顽强的生命力。
5
基于对历史的理解和表达,我也任性的把这一集“请回答,604”,和其中的《here it is 》理解成了是献给杨广的歌。
我脑海中的纪录片重在客观记录现实表层,这也就意味着空间和时间的完整性尽可能地不去破坏,从而流露现实表象,给予观众感受(非刺激)层面上的观影体验。但《历史那些事儿》很明显与之相悖,它具有着明显的新媒体传播风格。比起记录,我认为传播更能表达这个片子的风格。解说词在此片占据着重要位置,甚至可以说整个片子就是对解说词的一个演绎,其中大量的古代诗赋、典故和现代网络用语的结合,形成了一种网络特有的科普文本。以消解严肃来制造的娱乐性自始至终。
由于该片的题材选择,在视觉画面上基本采用完全虚构的方式。在这里,画面已没有任何承载感受的能力,退化成解说词的注解或节奏的停顿。画面的真实性我不知该怎么形容,确实很真。这种真不是电影的真,而是新媒体的真。其记录意义不在于记录历史的真实,而是在记录“拍摄创作本体”的真实(如vlog)。观众无时无刻都知道画面是假的,这里的假是与历史不同的假。而营造这种本体真实有什么作用呢?我认为最主要的作用就在于迎合整体风格—新媒体式的宣传。该片像极了如今短视频的制作风格,这也就意味着这种记录中存在着强烈的大众传播理念。我甚至开始怀疑再过不久这种视觉风格会不会成为主流 冲击电影创作,网络大电影可能会最先表现出来。
有趣的是片子竟然会有环节设置,来丰富解说词这一贫瘠的手段,推动整体的进展。在小剧场这一环节中,画面上升为主体,观众会对画面直接作出反应。这种形式在我看来像极了综艺,《国家宝藏》可与之对比。
所以若这个片子是纪录片的话,那么我对人们所说的纪录片的理解为:以现实事件为基础(客观事件的传播必须符合真实不可改动)进行一系列的创作。在这个片子里虚构和非虚构是一目了然的,这也达到了对客观事件进行传播这一条件。我想说明的意思是:纪录片的界定已从创作者一方转向了受众一方,能使受众了解到真实客观事件的人为创作影像都可被称之为纪录片。
不过我依旧认为纪录片是现实主义的集大成者,当然这一概念可能已不适用如今,或者只是狭义上的了。电视发展以来再到如今的新媒体的兴起,传播和宣传意味成为主导,如何让观众在此停留成为制作的一大方向。在此基础上纪录片发生由感知到接收上的变革(商业电影也在像这个方向发展)。引用《电影史话》里的一句话“推动电影发展的不是票房,而是激情与创新。”
颇具B站文化的纪录片,导演预留的槽点,搞笑的弹幕,结尾的鬼畜。作为一个B站观众必须五分好评,让我们用更轻松的心态,学习到了历史,文化,而且记得更牢。 学到有黄州惠州儋州,东坡肘子东坡肉,荔枝羊蝎子生蚝,仕途被贬的路上也无风雨也无晴,云散明月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身居异乡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搞笑弹幕集锦 【蔡襄】进入了直播间【苏轼教你做美食】 【黄庭坚】进入了直播间【苏轼教你做美食】 【米芾】进入了直播间【苏轼教你做美食】 【辛弃疾】进入了直播间【苏轼教你做美食】 【宋哲宗】进入了直播间【苏轼教你做美食】 【您的父亲苏洵】进入了直播间【苏轼教你做美食】 【系统】蔡襄送出折扇*10 【系统】黄庭坚送出汉服*1 【系统】米芾送出荔枝*100 【系统】王安石已被管理员移出直播间 【公告】宋哲宗送出黄金*999,大家快来直播间【苏轼教你做美食】开箱子
准确 有趣 随时随地都能看
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古德
今天看了一个很有趣的纪录片,叫《历史那些事》。记录一下里面的历史故事。 EP01苏东坡——孤独的美食家:因朝廷政党之争,先后被贬黄州、惠州、儋州,他在那里经受了穷、苦、闷,美食是他唯一的消遣,先后发明了东坡肉、东坡豆腐、羊蝎子、生蚝等美食。在到儋州时,发掘了生蚝此等人间美味,还写信给儿子说,此等美味,不可告诉其他人,免得和他争抢。荔枝也是他的钟爱之一,在去到儋州之后,还心心念念惠州的荔枝,并写出“日啖荔枝三百颗”的名句。另外,《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在他被贬岭南时候所写,在这种境遇下,还能写出这种怀古之诗,可见苏轼心胸之豁达。 EP02溥仪——我在故宫偷文物:溥仪受到英国帝师庄士敦的熏陶,燃起了去英国留学的梦想。但当时清廷已经衰微,没有什么多余的钱财支撑他去留学,并且大清皇宗认为大清帝国皇族血脉去区区岛国留学,成何体统…溥仪就只好偷偷变卖当时故宫里的藏宝阁——建福宫里的文物,为他的梦想筹钱。之后庄士敦调查文物失窃一事,溥仪就为了隐瞒火烧建福宫,导致大量珍宝毁于一旦。后面溥仪被赶出宫,逃去日本,之后回到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庄士敦因此对溥仪十分失望,没再踏入紫禁城一步。 EP03隋炀帝——请回答604:隋文帝杨坚与妻子独孤皇后,在周隋交替之际,独孤皇后一个“骑虎难下”,坚定了杨坚称帝的决心,最终成立了“中华第二帝国”——隋朝。之后,隋文帝发下重誓:要与发妻永矢相爱,誓无异生之子。二人一生只育二子,太子杨勇和次子杨广。杨勇生活放荡淫逸,杨广抓住哥哥这点,假装与妻子萧皇后恩恩爱爱,勤俭节约,不好享乐,造成了父母对杨勇的失望而废太子。待杨广登基之后,心狠手辣的杨广便赐死了哥哥杨勇连同他的十个儿子。之后杨广便无拘无束,开始放荡的私生活。隋炀帝在位期间做了三件事:修建大运河,巡游江都,三征高句丽。最终因劳民伤财,农民起义爆发,被宇文化及兵变缢死在江都行宫。而戏剧性的是,在现代,发掘出隋炀帝坟墓的房地产开发商负责人,名字也叫杨勇,与隋炀帝的哥哥重名。印证了莎士比亚那句“一切过往,皆是序章。”但隋炀帝在位时,有荒唐也有功绩,大运河“弊在当代,利在千秋”,需要我们辩证去看待。 EP04问鼎中原——周天子与楚庄王。 鼎:大禹治水时曾走遍天下,接受禅让之后,便铸造了九鼎,象征九州,一鼎象征一州。 一鸣惊人:楚庄王沉迷享乐不理朝政,右司马伍举便在上朝时问楚庄王,南方时有只大鸟,三年不飞不叫,请问是什么鸟?楚庄王回答: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先秦时期,青铜的主要用途,一是铸造礼器,二是铸造兵器。 九鼎八簋(gui):周天子拥有最多的兵器礼器,有九鼎八簋,自此形成礼乐制。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扛鼎而亡:秦武王好与力士比力气,在问鼎周天子时,想举鼎挑衅,不料举起时膝盖破裂,暴毙于此。 力能扛鼎说的是项羽。 EP05魏晋奇葩,傅粉何郎——何晏。何晏身兼曹操的养子,继子及女婿三重身份。其母丧夫之后,改嫁“好人妻”的曹操,而后又和曹操的女儿金平公主结为夫妇。何晏肤白貌美,爱好才艺,是当时的著名美男子。 何晏有几大爱好:穿女装、敷粉、磕药(五石散)、清谈。 何晏极其爱磕五石散。服用五石散之后,面色红润,皮肤变嫩,更能达到精神上的空灵境界,但五石散是一种毒物,由硫磺、石英、白矾等组成。何晏带动了服用五石散的风气。 他本人爱好读《庄子》《老子》,还发明了“清谈”,是一种文人才子之间的才学交流,在清谈之时服用五石散,能够与人交流切磋长达九个时辰。 有人认为,正是魏晋时期那混乱的年代,才促成了服用五石散的风气,也进一步带动了史上第一次户外运动风潮,并在无意间促成了魏晋风骨的形成。 EP06魏晋奇葩,爱豆嵇康:嵇康是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首,容貌惊人,不喜描绘人物容貌的《晋书》中对潘安的描述只有三个字“美姿仪”,却对嵇康用了三十个字“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可见嵇康的仪表堂堂,容貌出众。有农夫上山砍柴,碰见采药的嵇康,竟将他当成神仙下凡。而嵇康之所以成为晋代名士,不止于容貌,更是因为他的才华和人格魅力,收获了大批迷弟。 嵇康厌恶官场,有友人写信推荐他去做官,他却回以一纸绝交书。晋代名士钟会年少时是他的迷弟,后来做官拜访嵇康,嵇康却冷淡无视,后钟会“因爱生恨”,在司马懿面前诽谤嵇康。导致本就对嵇康不爽的司马懿,将他判了死刑。三千文人为他求情,惊动司马懿,更让司马懿毫不犹豫地处死嵇康。 EP07爱发弹幕的乾隆:乾隆爱好收藏名画书法,还极其喜欢在名作上面题字盖章,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和《富春山居图》上面都密密麻麻布满了乾隆的字和印章。庆幸的是,后来证实了那幅《富春山居图》为仿品《子明卷》,真品应是烧成两截的《无用师卷》和《剩山图》(元末清初收藏家吴洪裕死前决定将此画烧毁殉葬,后经其侄抢救,但还是被烧成了两部分)。除此之外,乾隆还爱在玉器上面刻下自己的诗。据悉乾隆有印章1800方,常用就有500方。乾隆一生写诗43000多首(《全唐诗》也就48000首),画了1400幅画,但无一出名。原民间将古文物称为“骨董”,乾隆将之改名为“古玩”,流露出一股无法名状的不羁与傲慢。 EP08古战场二三事——兵器:弓与弩、剑与刀。自古书中对于神箭手有着栩栩如生的描绘:对于春秋楚国的养由基有“百步穿杨”这一说法;而唐代卢纶的《塞下曲》这样形容李广将军的神箭术——“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弓更考验了射手体力和天赋,而弩更易于操作,便于普通士兵操练,因此在战场上,弩更发挥了最主要的作用。“如果说弩打破了弓的强势地位,与之平分战场,那么刀则完完全全淘汰了上古神兵——剑。”
看完并没有感觉获得了多少新知,算是用来找乐打发通勤时间看的一部纪录片。现在的东坡肉其实是明代流传下来的做法,但想必作为美味东坡先生也不会介意借用他的名号吧。魏晋时代文人的精神状态非常的魔幻,痴迷于清谈,用华丽的辞藻去聊很空虚的话题,还伴随着吃五石散来寻求那种特殊的状态,上层知识分子到了这种状态,这个朝代又能有什么好的结果。乾隆对古董古玩的疯狂提拔与盖章,有些破坏了这些物品自有的美感,其实他是一名自私而又自大的收藏者,只图自己的快乐而改变了文物原有的形态。弩取代了弓、刀取代了剑,是能工巧匠采用的新技术带给平民的胜利,装备了新武器的普通百姓有了更强的战斗力,成为了战场决胜的重要因素,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结尾瞬间提高了本片的深度。
总体而言并没有获得什么新的知识,本片的侧重在于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很浅显的意识知识,在讲述中融入了很多网络的梗,小剧场里的故事更在意了形式,这也是有得必有失的选择,可能起到普及的作用,但是并非很有营养的艺术品,这样的形式好坏暂且不论,至少目前来看并非适合我的选择。
年轻真好,我是说这部纪录片的主创人员,从创意到文案到表达意图,以流行活泛的形式呈现出来,是年轻人拍给年轻人的纪录片。不过因为取点以猎奇为主,不免也有碎片化的特质,也算是这个时代的特点。虽然大多时候浮于表面,但能让人有一丝丝的收获和思考,已经不容易了。
最喜欢东坡和嵇康的两集,太可爱惹~~总体很不错啦,一是消遣,二是消遣之余让人知道点儿历史趣闻,甚至兴头起来了自己去上网查资料,这不都很好吗,应该值得鼓励啊
尽管形式上借鉴了《糟糕历史》,制作也比较粗糙,但至少做到了内容有趣。这是一部必须一在B站配合弹幕观看的历史纪录片。
即使是不愿从日不落帝国旧梦中醒来的英国都出了扯蛋英国史,我们为什么不能有这样耍耍小聪明的节目?扎根新时代守望旧文化的骚气节目组,认真花心思研究历史,更足够有胸怀演绎它。我们的历史没那么肃穆光鲜自然也没那么禁不起调笑。阳光正好,希望某些说糟蹋历史的好好学习六学去吧。
形式大于内容,并且是为了迎合观众而创造的形式,科普性还是不错的。
历史纪录片和网络流行语相结合很有新意,但还可以做得更好。
严肃的人搞笑起来是最骚的~有人认为这部太恶搞不严肃,纪录片就该有纪录片的严肃,历史就要厚重。这是一部实验性的纪录片,其实谁规定过纪录片就是那样?这个团队拍过《圆明园》《复活的军团》都是又优质又正派又大气又严肃的,不是不会拍好东西的人,我每期都看了,虽然干货比那类型的较少,但是确实很有趣很下饭,吸引年轻人和孩子喜欢历史,这是一个很好的实验片,值得鼓励。
与其说纪录片,不如当个历史综艺看吧
第一集笑尿,后面就……麻麻,两集弃
这种形式呢,喜欢那就是真喜欢。不喜欢那就很多毛病了。
缺少主题和干货,主要还是玩梗比较有意思而已。
糟蹋历史,low而且无聊
实在感慨,连纪录片都有了“实验性”。这本就是年轻人的创新,也是给他们看的。我觉得最好的一点是,正经纪录片有很多年轻人看,他们对新式的也包容得很。网络梗的融入是当下的记录,又和历史交织在一起,今后一定可以当作这个时代的文化风格代表。真的不用太苛刻。而且监制竟然还是代表传统的金铁木,佩服佩服。
有点魔性 这也算一种以丑为美的形式吗?不过也是走心了~为了让更多人走近历史 费脑筋了
3.5。端正的纪录片拍得太多,这种形式上的创新很值得鼓励,破次元壁、真人或动画演绎、化用流行梗、融合当下媒介,都让知识传递的过程变得有趣了。
bilibili的尝试,作为给入门的人看,不错
作为正经学习历史的材料固然不合适,但如果在已经了解史实和传主很多周边情报之后当作补充素材来看,特别是配上弹幕,真的是爆笑。小剧场有的可爱有的特别尬,几个演员都演得好好啊。东坡你值得一首rap(
非常棒的小成本纪录片有趣
看了豆瓣的一些评论,只能用“迂腐”二字评价,这种实验式的纪录片,除了有点恶搞外,基本没什么可挑剔的,严谨是不足,你们那么喜欢看严肃历史为什么不去读论文?看着众多固步自封的批判,真是为这些人可悲,拥有年轻人的支持才是拥有未来
我觉得很好,真正喜欢历史的人不会只看这个,说糟蹋历史人物也是过分。苏轼是在信件中会写呵呵的人,难道历史人物就应该是语文书里苦闷的形象吗?我相信苏轼本人也会乐呵呵的。国内能让人笑得开心的节目并不多,当有人打破僵局时,我们不应当一味驳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