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出现中日关系紧张,总会有一些媒体报道捕风捉影,键盘侠们大肆抨击:
日本帮助美国打击我们,上海人怎么还去日本旅游,为什么这么亲日?汉奸!
日本设备卖那么贵,就是抢我们钱,狗日的!
正如纪录片中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提到的中日关系描述,就像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看似亲近到只隔一天,其实就距离364天。
日本和中国,最熟悉的陌生人,最亲密的敌人,最陌生的朋友。
NHK新出炉的纪录片《支援中国改革开放的日本人》,借中日合建上海宝山钢铁厂这一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客观真实的展现了改革开放的艰辛和中日破冰的感动。看过此片后,才明白为什么身边来自上海的同学们如此喜欢日本,变相提升了对事物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的理解。
此纪录片中主要出现的人物是:副总理邓小平,国际计委副主任谷牧、新日铁君津制铁厂会长稻山嘉宽、日中经济协会会长土光敏夫和外相大来佐武郎。
看完纪录片感触最深的莫过于中日交流。在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和繁荣昌盛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力挽狂澜的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稻山嘉宽等日本企业家和政治家们感恩中国提供铁矿石、煤炭和战后补偿心理,直接促成了中国改革开放学习日本国家的开始。
片头从实干家邓小平不按套路出牌开始,邓小平去日本考察完毕记者会上直接提到:”就要这样,承认我们落后“,”自己面孔长得跟本不漂亮,装作一个漂亮的人也不行“。同时强调学习1978年就全是机器人生产的日本,要以自力更生为基础,另外也不忘开玩笑威胁日本:到时候做得不好,不是我们学生没学好,是你们老师没教好。
之后日本设备商小松制作所派技术人员来到北京内燃机厂,教授TQC全面质量管理,带领北京内燃机厂在现有条件上质量、产量和利润飞速提高。新日铁君津制铁厂挑选技术人员前往上海,援建宝山钢铁厂,计划建设期2年半,实际建设期8年,宝山钢铁厂高炉点火前上海安排1000人前往日本学习和培训1个月。
上海和日本在改革后通过宝山钢铁厂建立的亲密关系,可能是网络上抨击上海“亲日”现象的本质体现。无独有偶,纪录片中谷牧儿子回忆到,在1979年谷牧前往日本考察时,奶奶在电视上看到自己儿子站在太阳旗下面,在家拄着拐杖大肆骂汉奸。可见当时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开放选择日本作为学习对象,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承受了多大的压力。
谷牧经济建设经验丰富,考察完日本就建议邀请外国人担任中国政府顾问,将师夷长技以制夷发挥的淋漓尽致。宝山钢铁厂进入设备安装环节时,中国突然中止了合作。这时候,谷牧通过稻山嘉宽推荐的大来佐武郎顾问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亲自前往北京和邓小平亲切交谈,从经济角度提出信用对市场经济的重要性。邓小平同意他的见解,并承认了冒进的错误导致国内财政赤字严重,人民苦不堪言。这里不得不提到日本信贷援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战败,但是中国拒绝了日本战后赔偿,以无内债无外债自豪。日本政府同意战后赔偿消失,但是出于对他们错误发动战争的补偿,提供中国500亿日元的贷款。中国无法履行宝山钢铁厂后,土光敏夫和稻山嘉宽一道努力,再次民间融资34亿日元,才保证了宝山钢铁厂的建成。历经种种坎坷,亲历者们在竣工大会后都泪流满面。被采访的参与者荣幸经历此重大历史事件,同时坦白不想再来一次,声称会短命。
该记录片也揭秘了这些日本对中国改革开放推动者的背后情意,或感恩,或补偿。热衷中日合作的武吉次郎提到战后自己14岁在哈尔滨失去父母,记者问他当时有什么希望,他坦诚到没有那么抽象的想法,只想融入中国人生活,有些中国干部对我很好,还买书送给我学习中文,只希望中国越来越好,我是不行了,只能交给年轻人了。
交流和理解推动中日不解之缘,感谢英明的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们,感谢大格局的日本政治家和企业家们。
A站上有熟肉。老师将此纪录片分享至微信群上,许久一位在日本的大学教授(日本人)分享一下评论:“何先生お勧めの上記番組、録画していたものを見ました。たしかにとても良かったです。ちょっと日本を良く見せ過ぎとも思いましたが。皆さんにも私からもお勧めです。”大概意思就是他作为日本人看了也深受感动,诚心推荐大家一看。因为这样的契机我看了这部片子。首先定个调子,中日友好合作双方受益。客观的说,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日本帮助中国经济发展是不争的事实。也正是有日本的技术资金援助,改革开放事业添加了外部驱动力。其中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谷牧总理的故事,因为谷总理是山东威海人,在日伪时期当地民众深受其害,而且恨之咬牙切齿。当得知谷总理与日方谈合作之时,谷总理家中老母亲甚是反对,施加了极大压力,甚至骂其是汉奸。但是改革开放没有回头路,谷老以一个政治家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这份工作中去了。有时候,在短期的民族主义者看来真是罪大滔天。普通生活中容易被蒙蔽双眼。设身处地想想能够站的更高的高度,背负许多东西真是不容易。
致敬老一辈们。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想要洞悉真实的历史也是困难重重。如果只限看这部纪录片,大部人会觉得日本对于中国的开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技术资金人才方面,似乎缺了日本,开放就无从谈起。看完不仅对日本人产生由衷地感谢,喊一句日本“赛高”,再痛骂下愚蠢当局者恶意抹去那段历史。
然而跳出这个纪录片,努力找找开放的历史,才会发现这真的只是开放事迹中的一小部分。纪录片的内容,大致是,高层对话,北京上海部分优秀开放合作实例展示,尤其是围绕上海宝钢的建设与其中的挫折。但开放是全中国在开放,具体是沿海地区,就是珠三角,岭南,长三角等。纪录片里也只是上海地区的宝钢,对比起整个国家开放,这点援助,不说没用,倒也没显得那么生死攸关。
而且这种外宣式的纪录片,属于那种【做了10分,宣传做了13分】的片子,理性的看待。
另外就是国与国之间的互利互惠,都是有利益往来,绝对不可能单方面人道主义援助,他人的施舍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而且纪录片里也提到,保持中日友谊,是维护亚太地区稳定,世界和平充分条件。而且援助过程中,他们我们获得了技术与资金,他们获得了生产资源。两个国家为了不冲突的利益互帮互助,礼尚往来。别渲染像圣母一样。
就像现在中国在亚非拉地区的投资建设一样,一方面是我们出技术与资金交换他们的资源,一方面反美国封锁,广交第三世界第四世界好友。都是为了共同利益诉求,和平交换处事。
所以影片结尾有一段想表达的是【日本的援助有部分原因是政府高层对于战争的愧疚】,就咋说了,我不好分析,但当时是否存在这一种反思力量,其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当下,当下的局势中日并不是那么友好。
另外这也只是一部纪录片,真实性肯定是非常高的,毕竟是NHK拍的,所找的资料也很完整。但就像纪录片中有一段是从香港中文大学找被封存的资料,旁白说“这是只发给内部政府”,从这个片段就可以看出,普通人要想了解并熟悉那段冗长的历史是不大可能,既有作为人的局限性,我们不是历史学家,做不到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过往历史;也有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历史的封存与保密,普通人难以通过简单手段获悉那段历史。而且就算哪一天档案馆不封存这段历史,我肯定也没有时间去了解,更别说研究。我要专注我自己,和我自己的生活,专注当下,享受生活,努力看片就可以了。
能行吗?美国也打败走英国殖民者,后来不也和好了。中日也应该能行,结盟才能共赢。独自走世界太累了,老挨人家欺负。中日韩台港澳新马泰,亚洲共同体成不。中日关系,可否和英美关系一样铁。先从中日关系开始。别老挑过去的事了,手拉手向前走,可否?欧美一伙人,吵归吵,关键时候抱团,这咱得和人学,不能太独了。日本虽加入G8,但也总受老大虐得。中日俄朝韩都受过美国欺负,团结起来呗,抱团发展。谁牵头,过去苏联牵过头,因为他足够强大,而今中日俄谁牵头好?
1中国应该借鉴的是日本,生活习惯相处之处。好的日本人对中国的帮助。
日本和中国对彼此的重要,亚洲,黄种人,平衡。
2思维的改变,不同的上层建筑以及国际的上层建筑和真相。大学生对于农村人的观念转变,还有上层的人对真相的把握,只顾全大局,但自己的地位仅仅是牺牲品。跨国思维,留学对人的影响。
下层人不得知道真相,被利用,有的是好的利用,有的是让部分人做出牺牲的利用,为了整体和部分特权的利益,哪怕是生命的牺牲也可以。
3经济专家做专家该做的事情。只要和中国相关的,就一定有需要我的地方;步入全球化,带来的痛苦,通货膨胀苦不堪言,这是进入全球化的牺牲,大的方面逃避就完了,
很讨厌差距那么落后那么晚步入全球化(上层决定的,我来承担)。进入全球化的阵痛也要我,被认为小蚂蚁承担。与此同时还有一小撮许许多多的既得利益者
而只要有关老师与学生的抹杀和痛苦;以及人口流动带来三观不同的痛苦;各个地区三观的潜在的问题和家庭矛盾;以及全球化的中国身为下层人的无助和不是人;就一定有需要我的地方。
流动带来了问题,也带来了一条选择的机会。
2018年12月18日在40周年改革开放之际为感谢那些为中国改革开放做出杰出贡献的外国人,特向10位国际友人颁发了中国改革友谊奖章,其中就有两名日本人入选,松下幸之助便是其一,另一人则是前日本首相大平正芳。
1871年11月12日由日本人岩仓具视率领的一行人在横滨港登上轮船开启了他们对欧美15个国家的考察之旅,再到这群人于1873年9月13日归国,总历时达1年又10个月之久。
他们兴奋地参观了工厂、博物馆、铁路、股票交易所等,在眼界大开之余也感受到了自己国家的落后,变革图强的火种已埋在了心里只等着回国后大干一场。后来这一考察团被称为「岩仓使团」,也是日本开始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转折点。
时隔100多年后邓小平也开启了一段这样的旅程,只是除了为中国的现代化争取帮助外,他还得四处寻求盟友以抵抗苏联与越南对中国的威胁。
从1978年1月开始出国访问到结束这13个月里访问的国家数量超过了他一生其它时间到访国家的总和,在1979年2月结束访美时他对翻译助手施燕华说,通过这次访问他已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当时他已经75岁高龄了,此后这个老人再也没迈出国门一步直至去世。
那一年刮起了一阵出国考察风,不光邓小平出国考察,也鼓励政府官员多出国考察学习,见见世面,他的经济得力助手谷牧便是其中一个。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于1978年5月2日至6月6日率领20多名干部远赴西欧五国(法国、瑞士、西德、比利时、丹麦)15个城市考察。
此次考察之行在1978年的所有考察中对中国的影响最为深远,因为它直接奠定了改革开放的大方向。
谷牧回国后邓小平私下接见了他,谷牧建议应尽快采取行动,包括向外国借款。考虑到战后不到30年的时间日本便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同时又与中国同属于东亚文化,距离近且有很多日本人愿意向中国提供援助,最终在日本、美国、西德这几个国家中选择了将日本视为借鉴学习的对象。
于是邓小平在1978年10月19日出访了日本,一直到10月29日才结束访问。在这期间除了拜会日本首相、天皇等政府官员外,他还会见了一些工商界人士,其中新日铁会长稻山嘉宽与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这两人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钢铁的质量与产量直接与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挂钩,基于此邓小平特地会见了日本的钢铁帝王稻山嘉宽。他所执掌的君津制铁所作为当时全球最为先进的炼钢厂,可以说是完爆国内的钢铁厂,光这一家生产的钢铁量就相当于全中国钢铁厂总产量的一半。
后来稻山嘉宽不管是在武钢还是宝钢的改造与建设上都费劲心思。
为了将武钢改造为一家具有现代化特色的钢铁厂,他曾向武钢转移了许多技术一度还引起了有些员工的不满。至于宝钢,这个改革开放时期的代表性大工程,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它是以君津制铁所为范例修建的,稻山嘉宽可谓是亲眼见证了宝钢的从无到有。
1978年12月23日他出席了宝钢的动工仪式,就这样他牵头的千余家企业参与到了从炼钢到制造钢铁制品这一规模浩大的工程建设当中。
历经七年的建设,1985年9月15日宝钢举行了竣工仪式,稻山嘉宽再度出席并致辞。「我们走到今天,历经了种种困难。但重要的是,在日中双方的友好和努力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才迎来了能一起共享喜悦的今天。」
合作才能共赢,这句话永远不会过时,而对抗只会两败俱伤,导致互输的局面。
离开君津制铁所后邓小平乘坐新干线从东京前往京都,在被问及乘坐新干线有什么想法时,他说,「我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
后来又参观了松下公司位于大阪的电视事业部,会见了83岁高龄的松下幸之助以寻求这位“管理之神”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帮忙。
邓小平说,「请松下老先生和在座诸位帮忙。」松下幸之助欣然应允,「无论如何,我们都将全力相助。」表示愿意支持中国实现现代化和电子产业的发展,让当时还买不起电视的中国家庭也能看上电视。之后松下公司便开始了对中国的投资与合作,也传授给了中国人一些技术。
邓小平的日本之行圆满结束,他的三个目的也已经达到了,一是互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二是向那些致力于改善中日关系的日本人表示了感谢;三是获得了日本人的帮助,他们愿意援助中国。
如果没有这次的日本访问,或许改革开放又会是另外一番模样。
就在邓小平回国后没几天,一行人又浩浩荡荡地出发了。1978年11月,一支由20位来自不同重要岗位人员组成的中国国家经济委员会对日本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更为具体的考察学习。
1978年12月5日,这个代表团结束了在日本的考察学习,回国后写了一个报告,讲述了中国应该如何向日本学习经济管理。后来邓力群、马洪、孙尚清、吴家骏四个人做的报告收入在了《访日归来的思索》这本书里,当时的售价是2毛七角。
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宣布并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总路线,标志着中国即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决定至今仍影响着我们每个人。
40年后,2018年12月18日在40周年改革开放之际为感谢那些为中国改革开放做出杰出贡献的外国人,特向10位国际友人颁发了中国改革友谊奖章,其中就有两名日本人入选,松下幸之助便是其一,另一人则是前日本首相大平正芳。
大平正芳1910年3月12日出生在日本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后在1939年6月被派往张家口从事情报收集工作,也这是这段经历让他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那一年多的日子里,他亲眼目睹了日军入侵中国的情形,对日军的蛮横行径也日渐产生了不满。每天闷闷不乐地混日子,是他对那段日子的描述,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去找大来佐武郎(后来是大平正芳担任首相时期的外务大臣)聊天,畅谈他们对日本未来的看法。
他曾这样描述中日两国的关系,「日中关系如同大年夜和大年初一,看上去只差一天,离的很近,但是换个角度看,却相距364天。」
合作而非对抗,我们都该铭记。
1979年12月,已是日本首相的大平正芳与外务大臣大来佐武郎率领日本代表团访问中国,正式宣布对我国提供开发援助,包括有偿贷款、无偿援助与技术合作三个部分。
「我向各位再次保证我国对于贵国为实现现代化所作的努力将进行积极的合作,我国响应贵国的要求将提供政府间贷款, 以用于在贵国优先安排的港口、铁路、水电站等几项基本建设项目。」
这是他与邓小平的第三次见面,也是他最后一次访问中国。1980年6月12日因心脏病突发医治无效后去世。
在邓小平时代的鼎盛期,日本在为中国的工业和基础建设提供援助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超过了其它任何一个国家。作为当时对华政府的最大援助国,日本援助的范围几乎涉及到各个领域,不管是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经济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农村开发、环境保护、人才培养等。
对于改革开放这段历史我们知道的是它影响了中国数十年直到现在仍影响着,可能对于日本人为中国改革开放做出的贡献知道的并不是很多。历史是个好东西,让人知道过去是怎么回事儿,也能让人以史为鉴知兴替。
最后希望我们都能记住下面这段话。
「即使国与国之间龃龉难合,人们仍为相互理解而在不懈努力。」
完。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南辛庄西路」,感兴趣的可以关注下喽。
《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日本人》是日本NHK电视台于2019年播出的一部纪录片,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借鉴日本模式,在日本的帮助下取得改革开放巨大成果的一段历史。这个纪录片是我无意间看到的,通过这个纪录片,我对这段不怎么熟悉的中日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有了很多的思考和感触。
为实行改革开放,当时中国高层向世界各国派遣考察团,学习经验技术,谷牧副总理考察欧洲五国,认为中国应该借鉴日本的经济模式,1978年邓小平访日,参观日本工厂,乘坐新干线,他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就要这样子,首先承认我们落后,自己面孔长得根本不漂亮,装作一个漂亮的人不行,向日本学习的地方很多,借助于日本的科学技术,甚至于资金这个需求的量也不少……”
1978年10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
改革开放中,日本对中国的帮助主要包括政府借款,指导企业改革、传授管理经验,帮助建设大型钢铁厂,指导赴日学习人员等。
中国曾请日本外务大臣大来佐武郎担任政府经济顾问,传授战后日本经济增长的经验:通过大量引进最新技术,训练工人,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来提高生产效率,生产效率提高就有了经济增长的资金,从而促进进一步投资,产生良性循环。他还阐述了引进市场原理的必要性,指出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应该接受日元贷款等外国政府的资金援助,
日本国内曾对支付政府借款援助中国是否相当于战后赔偿有争议,中日恢复邦交时中国放弃了对日赔偿要求,战后赔偿伴随签约宣告终结,所以有很多日本政治家认为对中赔偿通过援助的形式来进行,对中借款无附加条件,金额为500亿日元。
小松制作所率先指导中国的国企改革,指导企业的品质管理方法,提出TQC,改变了中国工人计划经济时期的认知和习惯,调动员工积极性,大幅提高了产品质量和产量。小松的社长河合良一希望改善制造机器的同业人,想要脚踏实地以适合中国国情的形式把国企改造好,促进其进步。为南京石化提供技术援助的工程师近藤洋,亲眼见证了中国工业发展切实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上海宝山钢铁总厂,由新日本制铁推动指导建设。在此期间,因计划脱离实际造成财政赤字、通货膨胀,人民大众生活艰苦,引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1981年建设中止,日本又派代表团来协商,之后日本新增了民间融资,共计援助中国资金3千亿日元,宝钢历时8年最终顺利建成。
中国派遣国家经济委员会考察团访日,当时日本40多家企业和团体接待了考察团,同时中国大量进口外国设备,其中日本设备占一半以上,两国石油化工产业交易最多,成立中日经济知识交流会,针对引进外资、金融政策、完备法律等各种主题展开讨论,如今双方依然在积极交流合作。
在合作过程中肯定是有许多困难的,谷牧副总理当时推进对日经济合作,曾遭到中国民众的抵触,甚至被自己的家人骂汉奸,当时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曾说:“中日关系就像大年夜和大年初一,看上去只差一天,离得很近,但是换个角度看,却相距364天,中日关系如不深思熟虑,不知何时何地就会破裂”。
纪录片里出现了很多的日本人,从政界到工商界,从高层到民间,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日本过去犯下的错误和给中国造成的伤害有强烈的报偿情感,为改善中日关系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积极的帮助。我印象较深的主要有下面几位。
大来佐武郎,日本的外务大臣,作为中国的政府经济顾问指导工作,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宝钢项目中止后作为协商团队的代表,认为不能为克服当前困难就牺牲将来,既然对外开放了,就应该想办法充分利用和国外的关系,还强调了对外经济活动中的信用问题。
稻山嘉宽,日本钢铁业代表、新日本制铁会长,他认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会给亚洲带来和平和稳定,而这又能给世界带来和平和稳定,认为明治时代日本之所以能实现现代化,在于进口了中国的铁矿石和煤炭,因此对中国抱有强烈的感恩情怀,盼望能促进中日经济交流,他在改革开放前就曾访问中国,并于中国政府签订了钢铁贸易协定,称赞中国的自力更生,邓小平访日期间,他在中日签署长期贸易协议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土光敏夫,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的会长,他认为为振兴石油危机后的日本经济,中日经济合作意义重大,觉得邓小平“是个非常直率的人,总之不说套话,他最关心的是如何发展现在中国的经济和产业,如何力所能及进行合作”。
纪录片最后是几位主要人物对那段历史的评价和对中日关系的展望,非常令人动容。
杉本孝:“日本在长期历史中学习了中国很多东西,以前从中国学习来的技术和文化,而这次是日本第一次用能与此相匹敌的东西报答了中国。”
武吉次郎:“希望中国能进一步发展,希望中国能成为一个受世界祝福,受世界尊重的国家。”
大来佐武郎:“即使多少有些风浪,日中两国的关系是不解之缘,千秋万代都要作为邻国和谐相处,这合乎两国双方的利益。”
这个纪录片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当时的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包括群众的担忧、计划经济的遗留问题、经济知识人才的缺乏、党内保守势力的反对、复杂形势等,以邓小平和谷牧为代表的政治家勇于开拓、善于学习的谋略和远见令人佩服,向有着国仇家恨的日本学习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魄力的,我们如今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却很少去了解这段历史里为实行改革开放而努力奋斗、勇于改革、积极学习的中国人。
中国人的勇气和智慧,日本人的真诚在这部纪录片里展现得很好,日本电视台以充满希冀的态度深情地讲述这段历史,表达了对中日关系友好发展的美好期待。近来中日关系其实算是比较好的一个时期,对曾经帮助中国的日本各界人士,我们理应抱有深深的敬意,希望未来我们也可以用更坦荡的态度来对待这段历史,我也期待中日关系可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纪录片结尾有句话非常好:“即使国与国之间龃龉难合,人们仍为相互理解而不懈努力。”
昨天和今天看了一部2019年NHK出品的纪录片《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日本人》,时长约1个半小时,Youtube上有资源,而且带中文字幕,强烈推荐。
若以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始点来算,2018年恰逢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中央和各地政府也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而NHK也是以此为契机拍摄了这么一部纪录片。
这是我第一次看NHK的纪录片,整体拍的还是很不错,无论是大局还是细节把握的都很好,中间的一些访谈和故事都让人十分动容,日本当时倾力对于中国的支持。当然,NHK从日本的角度出发,方方面面相信还是比较美化,我个人觉得也无可厚非。
整个纪录片里面,有三点特别打动我,也让我思考:
一, 所有后人来起来水到渠成的事情,其实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相信大多数人都看过这幅图吧,我们脑海里的“成功路径”和实际的有千差万别。在迈向成功的路上,在某些节点,你会觉得疲倦和痛苦,甚至没有希望,怀疑这是一条走不通的路径。直到达到终点的那一刻,晃过神来,回头看走过的路,会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如李宗盛所唱“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
个人在努力奋斗的路上如此,在理解历史上重大变革和事件的时候,人们亦是如此。人们往往习惯于从结果进行倒推,过分放大某个历史事件(尽管确实是决定性的),似乎之后一切都水到渠成。·比如可能很多人认为:
开完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似乎改革开放就水到渠成,直至现在一个现代的中国。
但显然忽略了把一个封闭了30年的国家进行大规模改造的难度。类似的观点也包括:
官渡之战之后,曹操就顺利的统一了北方
桶狭间战役之后,织田信长就顺利的成为了战国的霸主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迅速的摆脱了落后与愚昧,跻身世界列强
然而事实上,曹操在官渡之后历经7年才完全击败袁氏,一统北方;桶狭间距离信长公开始使用“天下布武”印也有7年,距离上洛还需1-2年;至于明治维新,从1868年五条御誓文,明治维新的正式起点,到1895年甲午战争就有27年,到1911年日本与英美相继废除不平等条约,那都已经是43年之后的事情了。
这当中有无数的困难、艰辛、反复,和彷徨!
就如改革开放凝聚了背后无数人的奋斗,总设计师的如履薄冰,政治风云波谲云诡甚至几乎颠覆整个改革开放的成果,92年总设计师甚至不得不通过南巡的方式来重启改革进程。这部纪录片只是选择了改革开放中很小的一个横截面 “日本帮助中国进行国有企业的提效,还有投资建设宝钢”。仅仅这个事情就已经有好多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了。
二, 谷牧副总理的作用
说起改革开放,大多数人想到的是总设计师,可能还有当时的左膀右臂,YB和ZY,但是不少人可能忽略了谷牧副总理所做的贡献。谷牧副总理在国务院长期分管经济和对外开放工作,此外还担任国家建设委员会主任等一系列职务,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实操人。
不过由于他为人比较低调,子女中也没有官位特别高的人,所以普罗大众为他知之甚少。不过近些年的一些电视剧里面也开始展现谷牧副总理这个人物了。比如2014年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就有谷牧副总理很多的出镜和场景。
在这部NHK的纪录片里面,关于谷牧副总理最让我感动的就是,他的儿子在描述当年谷牧副总理前往日本与当时日本的政治经济高层进行交流,同时寻求他们的投资和帮助的时候。在国内的谷牧老母亲看到新闻上自己儿子出访日本的消息和画面,非常激动地说“汉奸,卖国贼!”
说实话我是能理解,山东作为当时与日本交战比较激烈的地方,老年人对于日本的仇恨,就像在南京,说起日本基本没有不咬牙切齿的。但是我更加感动和佩服的是谷牧的坚持,不仅在工作上面对巨大的政治压力,家里人也不能完全的理解他,但是他还是顶住压力,向总设计师建议效法日本,走出改革开放之路。
不得不感慨:身居庙堂,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必须要问心无愧
三, 中国与日本,中日关系
中国和日本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而且网上也很容易引战。不过前两年,大家吐槽韩国与中国争抢文化遗产的时候,外加之后的萨德事件,大家反韩的情绪胜过了反日的情绪。日本这个时候又被拉来一起吐槽韩国。
但是从另一方面呢,日本是中国,特别是华东地区最喜爱的旅游目的地。2019年新华社报岛:中国出境游前15位目的地依次为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泰国、日本、越南、韩国、美国、中国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俄罗斯、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和菲律宾。可见,日本深受不少中国游客的青睐。每次春节或者国庆黄金周,中国游客基本能把日本零售业给买空,酒店也基本一房难求。
而且日本的动漫,还有日剧则是陪伴很多中国人从小长大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多少人骂日本,就有多少人叫新垣结衣“老婆”。尽管民间的感情复杂又纠葛,但是中日之间经济来往确是蒸蒸日上。日本是中国的第三大出口国,日本也是中国第三大进口国,进口额还在美国之上。
很多人不喜欢日本除了二战的因素之外,更多是基于历史上对日本的轻视。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在古代深受中国影响。日本在隋朝起就开始派出使节访问中国,向中国学习先进的文化和技术,这个在唐朝时达到顶峰,所以“遣唐使”一词就广为人知。这项利于双方国家人民的交流活动持续了约200年。
此外,因为日本仿照洛阳建立了平安京的东侧,所以洛阳也成为了整个京都的称呼,古代大名带兵进入京城又称之为“上洛”。
在文化方面,日本的文字受汉字影响深远,至今日本文字仍能见到很多汉字。儒学也由中国传入日本,明朝后期,阳明学也逐步传播进入日本,经过历代日本学者的研究和演绎,逐步发扬光大为日本本土化的阳明学。而阳明学对于日本近代影响很大,很多当时日本明治维新的推动人物,如西乡隆盛都是阳明学的拥趸。还曾经坊间传闻,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是在甲午战争中黄海海战的指挥者)有刻着“一生俯首拜阳明”的腰带或者腰牌。
但是近代到现代和当代,尽管历经多次战争,日本对中国造成了苦难。在历次政治经济改革上都少不了日本的身影。
1898年,日本首任首相伊藤博文曾访华,并见到了光绪帝,光绪帝当时正在戊戌变化的兴头上,非常渴望得到伊藤博文的建议。后来戊戌变化失败,伊藤博文还帮助康有为等人流亡日本。
然后就是这部纪录片里面所呈现的了,当时日本首相,外相,以及政商界的大佬可谓倾囊相授,帮助中国发展。当然,有些人说,他们是为了日本自己的利益。我觉得这也无可厚非,本来政商大佬也不是做慈善的,更何况他们在片中也说了“一个和平发展的中国对亚洲局势有利”。和则两利,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2018年12月,中国授予“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荣誉称号,其中有十名国际友人。这里面就包括当时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和松下电子创始人松下幸之助。从国家的层面无疑已经认可了日本和日本当时的重要人物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贡献。
最后,略有点惋惜的是,这样一个对中国和日本(尤其是中国)影响巨大的事件,这些背后的点点滴滴,并不是由中国这边自己拍摄的,而是NHK的纪录片。其实中国从近代到当代有着太多太多非常意义深远又值得探究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果可以用一些媒体形式记录和展现出来,那将留给后人非常多宝贵的素材和史料。
希望那天不会太久远。
既要自力更生,又要怀有感恩;既要思考完全,又要开放包容;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既要尊重历史,又要尊重自己。
片尾的武吉次郎先生在哈尔滨长大,14岁迎来了停战,但家人都死了。妈妈死的时候他已经哭不出来了,当时并没有想到回日本什么的,只是想融入当地。在乡下,进城的人会给他买书,让他好好学中文。他的希望就是能做和中国相关的工作。他说自己老了,接下来就是年轻人上场了。希望中国能够进一步发展,成为成为被世界祝福和尊敬的国家。另一位则说,日本在历史中从中国学习了很多技术和文化,而这次是日本第一次用能与此相匹敌的东西报答了中国。
“即使国与国之间龃龉难合,人们仍为相互理解而在不懈努力”。
“有利于中日友好的事情,一定要去做;不利于中日友好的事情,绝不能去做!”
看完真的非常感动,有时候我想,真的完全是“群众创造历史”吗?难道历史的推动没有那些英杰志士的个人之间的友谊、共情作用?开放思想、互相理解并非一句喊口号的空话,正视战争的伤痛,警惕恶意,是为了珍惜这个能互相交流的和平年代。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9/10)这不仅仅是个讲述日本援华的故事,也是一个讲述中国改革开放来之不易的故事。今天我们没有变成第二个朝鲜、能够坐在电脑前打下这些字,完全凭当时部分政客的一念之差,而改革开放也曾有一度流产的危险。改革开放的成就是四十年来全国共同努力的结果,并非某一个领导人的功绩,但这一切的起点,无疑就是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他的理性和决心改变了之后无数中国人的命运。
蜜月期的中日关系真令人感动,不可否认一部分日本人对中国有亏欠之感,想要弥补,虽是互利互惠的合作,但仍有一片赤诚。拉开啤酒易拉罐时,全场中国人的惊呼,其实在现代社会,在赴日旅游的国人身上,仍会出现相似的场景,开放眼界去学习才能看到差距,这个在1978年举国上下明白的道理,如今还是要再讲一讲。
中日八十年代的蜜月期形成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也是为了提升片子的可观赏性,将这种成因简化成大多数观众能够理解的解释还是很有必要的,有时看上去还有点莫名其妙的燃。
改革开放就是从邓小平1978年访日之后才开始的,老一辈可以抛弃历史包袱携手共进真的很了不起,他们面对的东西比我们想的要沉重。也是看了这个才知道改革开放的当初中国的谦逊和日本的无私。但现在的视角看觉得改革开放更像一场20世纪的洋务运动了....最重要需要被学习的东西还是太难推动。最后承武吉次郎先生的祝愿,希望中国能成为一个世界上被人尊敬的国家吧....片子本身的质量相当高,拍出了坂上之云的气质,中国望云爬坡的改革开放时代......
邓小平在记者招待会上那句:“自己脸孔长得根本不漂亮,装作一个漂亮的人不行。”把我逗乐了,现在官话、套话实在太多,令人厌烦。
算是NHK改开40周年献礼片,“希望中国能成为一个受世界祝福,受世界尊敬的国家。”
真的蜜月期,而且高层的态度就很好,不管是不是抱着补偿的态度,内心至少还算正视历史。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真的是长期友好的途径。看着最后说到靠年轻一代,还挺感慨的。NHK每次的BGM都好棒,燃
惊讶,从来不知道改革开放有日本人参与,感谢这么多从未报道过的日本人民。以及看到邓小平坐在新干线上一脸尴尬的被问感受,他说:催人跑。能感受到他要改变中国的急迫心态,感谢小平。
看到结尾流泪了。虽然只是个简单说明历史的片子,但那些经历这个过程的日本老人对此投入的感情让人感动
站在日方的视角补充大量可能从来没想过的史识,听到中国因为国内不支持决定停止时,日方驻地人员回答是否有想过退出时坚决回答『不可能』,看到大来佐和太平正芳因为年轻时在黑龙江目睹过日军暴行商讨日本未来,又对中国不要战争赔款心存歉疚,一心一意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对应着这十几年教育里从未被说明的史实,你国还是太能意识形态绑架了。
中国的经济发展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取得了全世界瞩目的成绩。这部NHK纪录片记录了在1978年,邓小平访日期间的珍贵影像资料,第一次乘坐新干线,邓小平被问及感受说了一句“催人跑”,这位伟人的视角和格局真是特别宏大,记者发布会上他说,首先要承认自己国家的落后,但是他访日的目的就是来取经的,开放眼界看到差距才能迎头赶上。
没有哪个国家如日本,在古代与中国交流之深,近代伤害之重,现代帮助之大,当代误会之多。中日师生关系可以互易,但请世代友好下去吧。发现有趣的事是,因为中日汉字写法相同但读音不同,双方都是用自己的读法念对方的名字很有趣
有种看坂上之云的感觉
看看短评就知道了,热衷揣测恶意的人从来不会减少,自大是刻在基因里的,这个国家就靠五十年才有一个谦逊的人来改变和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