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这个标题,感觉是个恐怖故事。实际上在现实中,欢迎来到马文镇的主人公原型,Mark Hogancamp身上发生的事情比恐怖故事也好不了多少。
和电影里面呈现的一样,在2000年Mark Hogancamp因为在酒吧里无意间透露了自己异装癖的身份,遭到了5个人的围殴。这次的袭击让他昏迷了9天,并在医院病床上躺了40天。此外,他大脑严重受损,失去了记忆,不会说话,也不会走路。
捡回一条命的Mark无法再从事绘画的职业,失去的记忆也再没能找回。但是发掘了自己艺术天赋的Mark选择换一种方式让自己重生,他搭建了后来举世闻名的“Marwencol”。
令人悲伤的是,这个DIY的1:6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比利时小镇,其实是用来治疗Mark,帮助他恢复认知和行为能力的。通过这种自我强迫式的搭建,帮助Mark有效的恢复自我认知和社会交际。
而和电影里不同的是,那些殴打他的人并没有得到很严厉的惩罚,只有领头人被判了9年,两个人判了5年,剩下两个人逃过了法律的制裁。
发掘这个故事的人,是和Mark Hogancamp居住在同一个村庄的摄影师David Naugle。在2010年,也就是Mark被袭击的10年后,有关马文镇的记录片在美国上映。18年后,以他为原型的电影上映,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欢迎来到马文镇。
这部真人故事改编的电影在呈现方式上有着巨大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直接导致了电影的失败。
很难想象,作为一个曾经拍出过阿甘正传的导演,居然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
Steve Carell饰演的Mark Hogancamp,在影片中呈现出非常明显的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以及伴随的轻微人格分裂。
但是在表现这一点的时候,导演却把这种受过严重心理创伤的人臆想化了。片中的Mark呈现出的是一个肥胖、老迈、笨拙还带有一点妄想特征的愚蠢中年人,浑身上下流露出一种失败和软弱的气息。
在最开始表现暴力袭击带给Mark创伤的那一段的时候,导演居然是让Steve Carell躺在地上大叫再给我们些弹药???而他叫的如此大声,以至于把女邻居引了过来询问状况。
这样的呈现不仅没有让观众对Mark的遭遇感同身受,反而让人觉得这个人滑稽可笑。最关键的是,屏幕内外大家都觉得很尴尬。
这部影片的本意是让观众对Mark遭遇同情,被他的搭建的马文镇治愈,运用Mark对抗心魔的经历给予人鼓舞的力量。
但是在实际表现中,Mark的人物形象却一再把观众推开。片中呈现出的是一个怪胎,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受过创伤的人。
对比同样是呈现心理创伤,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明显就比欢迎来到马文镇高出一个段位。在比利林恩的姐姐和他母亲争执的时候,母亲用力拍击桌面的响声直接激发比利林恩的应激反应。比利林恩从桌上跳起来的举动恰当好处的展现出了作为归国老兵,在伊拉克战场上所受到的精神创伤。
Mark对PTSD表现出来的反应是逃跑,这让人感觉非常浮夸,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有一点可笑。在从法庭上爬出去这一段,简直令观众尴尬到无以复加。Mark把这么多人想要帮助他的愿望变成了一个笑话,而他自己则是组成这个笑话的最大部分。
不知道为什么,导演非常刻意的要把Mark弄成这么一个不讨喜的人。
除了问题多多的应激障碍以外,在人际交往的上的问题也成为了角色非常要命的减分项。
在模型店里,Roberta邀请他去家里吃饭的那一段。Mark不是主动拒绝邀请,而是不停的在回避邀请。要知道即使是社交恐惧的人,绝大多数也是找各种理由拒绝,而不是回避当面的邀请。这么做是非常没有礼貌的!
Mark只是恐惧和陌生人的社交,并不是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常识。说白了,他不是不知道如何和人做朋友,只是在害怕。
电影里Mark呈现出来的社交恐惧是我不和你说话,你找我我装作没听到。
当然,说句公道话,Roberta超强的控制欲也确实令人难以招架。问Mark要不要喝咖啡那段,简直就是逼着他灌下去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和Mark打交道的话,都要求当事人怀着极大的耐心与善意。不然大家很难忍受Mark的那种回避+妄想的交流方式。
其实从片中呈现出来的内容上来看,Mark本人应该是承受了相当大心理创伤。但是浮夸的应激障碍除了让正常人歧视这个群体以外,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这部影片想要传达出来的意义。
Mark承受的伤害远远要比影片中展示出来的深得多,而马文镇本身就是Mark所受到的伤害的最直接的体现。
在马文镇中,Mark幻想出了Hogie这个二战时期飞机失事在比利时小镇的美国士兵,以及以他身边照顾他的女性角色为原型的小队,来保护自己免受以殴打他的人为原型的纳粹士兵的伤害。
换句话说,Mark需要分裂出了一部分比较勇敢人格来保护自己免受创伤性记忆的折磨。
要知道在心理学上,能够导致人格分裂的创伤都不是小事情,不是说你走路摔了一跤就可以跌出一个人格。能够导致人格分裂的,哪怕就是像Mark一样人格轻度分裂的,都是遭受过巨大的创伤的。而这种情况通常是,患者处在长期的焦虑与压力之下。
影片其实并没有交代足够多的故事背景。Mark在被殴打之前其实就已经有了很严重的酗酒问题,酗酒的这个问题令他妻离子散失去家庭。这个部分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女巫Deja,而且Deja反复想要夺走他身边的女友,复活想要杀害他的纳粹。
女巫Deja其实代表的是成瘾问题。Mark被打的起因是他在酒吧里喝醉了酒,与不该搭讪的人对上了话。他的被打和他异装癖的行为没有关系,他那天又没穿高跟鞋,整件事纯粹就是这帮人想打架找的一个借口。而同时酗酒的问题又令他失去了妻子失去了孩子。在马文镇这个精神世界里,Deja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的就是不停毁掉他生活的酒精。
其实片中有很多暗示这一点的存在。令Mark极度恐惧的Nicol的前夫,因为2次酒驾被开除。在Hogie被绑架时,女孩子们是用酒做的燃烧瓶干掉纳粹的。
所以在马文镇的这个世界里,女巫Deja不停的复活纳粹,不停的把Hogie身边和他走的近的人一个个变没。
Hogie和他的小队可以轻易的把纳粹干掉,却无法干掉女巫Deja。也就是说,他被打只能说是触发了遭受严重精神创伤这件事,真正让Mark过不去的其实是精神压力带来的成瘾问题。
女巫Deja的颜色,其实就是Mark正在吃的治疗他药物的颜色。照顾他的Anna和他说过,这个药不能多吃,吃了会上瘾,对他的健康非常不利。
而在Mark被Nicol拒绝的那个晚上,他倒出了超多的胶囊,想要直接从这个痛苦的现实世界逃离。
成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对现实生活的焦虑与压力。而Mark则对于被他伤害过的人一直怀有愧疚。
他酗酒令他失去了家庭,潜意识中,他把Nicol对他的拒绝归结到药物成瘾上。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女巫在诱惑他时说的那句话。
要知道逃避痛苦是最容易做的事情,投入酒精或者药物的怀抱远远比面对现实容易的多。
而片中的女巫Deja一直在说要把他带到未来和他一起生活。这其实是Mark的潜意识在告诉他,如果成瘾问题不能够解决,未来的生活可能永远走不出这个死循环。只有在Mark下定决心要放弃对药物和酒精的依赖的前提下,女巫Deja才能够被真正的带走,而Mark的生活才能恢复正常。
这件事情则为他后来的觉醒埋下了伏笔。
在最终的决战中,Mark选择了留下来面对现实,而不是和女巫Deja去未来。通过这种方式表现出Mark战胜了心魔,最终获得了重生。而在现实中,Mark把药物倒进了下水道,并最终出庭作证。
看完后,其实我很为欢迎来到马文镇这部片子可惜。导演对PTSD症状的一知半解,对Mark身上真正问题的语焉不详,导致观众完全无法产生代入感。
同时我又惊叹于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强大。能把人偶动态化,并且做到如此的没有违和感,这其中表现出来的视觉效果令人惊叹。
但不管怎么说,这部影片完全没有呈现出来马文镇真正的精髓。让观众迷失于精致的宛如人偶般的所谓政治正确的表象,让成片效果最终表现出生人勿进的感觉,实在是太过遗憾了。
一个被暴力攻击(受屈辱)过的人,内心各种撕裂挣扎之后终于战胜心魔,重拾自信,坦率做自己,并且做出正确的选择——大方接受真正懂他守候他的爱人。
电影风格简直奇幻,剧情引人,人物是如此的感情丰富细腻…… 这电影太棒了,满分推荐! 可惜了那么多人给低分。不过想想当初我预览过几个片段觉得剧情无聊,也是将它一直雪藏在硬盘好长一段日子,今晚仔细欣赏了一遍,没想到这电影给了我一个惊喜。
最后我也要跟自己说一句:遵从自己的初心,做自己吧,加油!
简介中显示台湾片名为:《马克的异乡世界》,而海报照片显示台湾片名为《’马克的异想世界》,从内容看似应为后者,前者可能是用拼音输入时手误了。
评论不能少于140字,哈哈哈!
评论不能少于140字,哈哈哈!
评论不能少于140字,哈哈哈!
评论不能少于140字,哈哈哈!
评论不能少于140字,哈哈哈!
评论不能少于140字,哈哈哈!
评论不能少于140字,哈哈哈!
评论不能少于140字,哈哈哈!
评论不能少于140字,哈哈哈!
评论不能少于140字,哈哈哈!
今天看了部“神”片
是神神叨叨的“神”
《欢迎来到马文镇》
该片北美刚刚上映第二周
剧情介绍:根据2010年同名纪录片改编,Mark 在被5名青年暴打之后,陷入长达九天的昏迷,醒来后失去了记忆。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Mark 开始在自家后院,用1:6的模型玩偶创作出了一个二战时期的比利时小镇。
他用玩偶代表自己、朋友和那些殴打他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修补了Mark 的头脑,同时也让他创造出了一个奇幻的世界。
光看预告片和剧情介绍
完全没有任何预警
选择去看这部电影
也是因为导演太厉害了
他之前的作品有:
于是就走进了电影院
结果现实啪啪打脸
116分钟的电影
看得人头疼犯困发低烧
想问导演:你怎么了?
这部电影的预告片和故事
乍看之下没有问题
温馨、治愈、脑洞、关怀弱势群体
但是拉长到一部将近120分钟的电影
问题就来了
电影的AB故事到底是怎么进行的?
(以下有剧透)
故事的主线任务是主人公Mark
鼓起勇气面对殴打自己的罪犯
出庭作证,以及出席自己的作品展
人物的内心挑战是
努力扫除内心的恐惧
克服蓝色小药丸的诱惑
回到现实,珍惜身边人
结果人物的内心转折点
竟然发生在了
对自己的女神求婚失败之后
因为巨大的挫折——求婚失败
Mark回家晚上做了一个梦
自己就想通了
心魔就没有了
第二天,秒变正常人!
不但当庭念了“只要我过得比你好”的证词
还在作品展上收编了之前非常嫌弃的女二
以及勇敢的做自己,穿上了心爱的高跟鞋
导演你这是在玩我吗?
你是在鼓励广大宅男
告白失败没关系,可能有奇效吗?
男主通篇没有告白障碍
只是更想追到穿高跟鞋很好看的女神而已
被女神拒绝了也没关系,女二也能试试看
这个价值观和行为逻辑也是醉了
讲真,这部电影中的动画效果奇佳
人物动作捕捉非常精准细腻
让观众看到了人偶也是有演技的
镜头和场景虽然有点古板
但是拍摄和剪辑手法都是一流的
细想问题还是出在了剧情上
Mark的故事涉及了太多社会议题
歧视、暴力、新纳粹;
自我治愈、高跟鞋爱好者;
女性的裸露与物化等等
男主除了傻傻的有点像阿甘之外
真的是一个人设很复杂的人
退役海军,幻想自己参加二战跟纳粹斗争
家里有着几百双高跟鞋
穿上之后有种找回自我的感觉
把小镇上的女性
都做成了芭比娃娃放在自家后院
每天跟她们一起上演
你救我,我救你的故事
说实话,想想真的有点细思极恐 这个原形故事对于普通观
众来说太没有关联性了
人物的重塑自我
也没有任何的说服力
做个梦就自我治愈了
看来心理医生什么的早就该失业了
都去卖手办好了
病人在家玩玩过家家就好了
我愿意相信导演想传递给观众的其实更多
但是可惜就像外媒评价的
如果一个故事本身就很难讲述清楚
那么可能它就不应该被拍成一部电影
看完这部电影我只想说
男主角居住的小镇里
玩具店太牛逼了,什么都有的卖!
简直是手办爱好者的天堂!
生活有烦恼?
做做手工有益身心健康,
祝大家都成为手作达人,
难避开烂片,开心每一天!
2018年小玄儿记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
#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
#新老电影混剪系列
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私人因由,我对这部电影存在主观偏爱。
真人纪录片改编的电影,从某种意义说,《欢迎来到马文镇》作为故事片已经不再新鲜,而伤痛个体进行自我救赎的故事内核也很普遍,情节又套路。
但这电影酥到了我,对于我,它是一部关于创作的有趣电影。主人公Mark曾经是一位漫画家,受伤后他无力作画,于是把创作力发挥到拍定格照片上。细想也无差,定格照片与漫画的确有很多神似。主人公一面摆弄玩偶脑补剧情,一面拍下一张张定格照片讲故事,他全神贯注投入到眼前自己创造的虚拟又真实的小世界,那些逼真袖珍的模型场景与道具玩具,那些手办玩偶夸张的姿态与摆拍,一切都很温暖,直接唤醒了我“玩小人偶”那些年的可爱记忆。创作就是这样,自发的,自觉的,有些素材源于生活,有些架构源于被压制住的潜意识表达。
剧本很讲究,标准的英雄之旅模式。玩偶们(戏中戏)的二战故事,现实中Mark的康复与自我拯救,两故事双线并进,在叙事中二者互为映射、互为补充,在影片高潮(与德军大火拼/主人公在自我面对中挣扎)又有了部分融合。玩偶故事有“元创作”的影子,是现实伤痛的诗意化表达,隐喻了现实,但比现实更明晰地反映出Mark深入的内心写照。比如幻想出的蓝发女巫,Mark潜意识中的恶魔,蓝色小药丸是他懦弱胆怯的根由,也是他结尾必须要战胜、要摒弃的邪恶力量。
Mark在现实中混沌、逃避、孤僻,但在玩偶世界,他的化身却是一位历经艰辛的英雄军官Hoggie,身边美女环抱,人设反差值得玩味。Hoggie既是Mark潜意识里对自我的完美期待,也是他现实中的一个“真正”伙伴。所以说不论走到哪儿,Mark都随身带着玩偶Hoggie,这是一种陪伴、一种自我保护,其实也是一份对勇气的强力自辩与声明。影片结尾,Mark算是与英雄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合二为一”。
有些批评在于Mark混乱扭曲的三观及性格,高跟鞋怪癖确有几分病态,确实有点猥琐,这点无从辩解。至于爱情戏,只需认清一点,意淫与现实是有差距的,你幻想与女神双宿双栖,而身边只有女汉子对你有意,早些看明白,就早一些轻松舒服。
有机会再看看纪录片吧。
只有被欺凌过的人才看得懂。
校园霸凌的事情经常传遍互联网,想不看到都难,而在互联网自媒体不发达,手机不普及的十几年,几十年前,这种事情更多更多,可以说一半的小学,初中,都校有校霸,班有班棍。尤其是身材矮小,瘦弱,又不会结交一帮哥们的同学,就成为每天都被欺凌的对象,班级里的人肉沙袋。
而被欺凌,反抗打不过,学校又是封闭空间躲又躲不掉,老师不管,同学看笑话,父母也不知道怎么管,转学舍不得钱,找老师送礼舍不得钱,父亲也怕被发育找的学生打。
于是,给自己的懦弱找理由,因为我手淫了,所以被打应该的,因为我。。。。所以被欺负是应该的。在电影中,就有一样的描写。这剧本写的很好,欧美很多剧本都在科学原理,或者心理学原来上有牢固的基础,值得国内编剧学习。
于是,懦弱的自己,就给自己幻想出来一个超级英雄来摆脱现实世界,减少受伤害的心里伤害。就像电影中,男主给自己幻想出了美军军官。
懦弱的男生也有对爱情的幻想,其实国内反对早恋的学校制度非常反人性。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15岁大多数中国人已经是结婚年龄了,一下子改成努力读书,几个能真违抗荷尔蒙,小小年龄,理性能战胜感性的。回到电影,男主给自己幻想出了n个女性好友,和一个他最爱的女神,女神对自己一个笑脸,一句话都会让懦弱的男生落入单相思的爱河。但是女神是谁,是班花,实际上不是跟社会上的大哥,就是跟班上体委,或者有钱的同学。电影也尊重了普遍事实,女神不会和屌丝男在一起,还是找一个普通的店员,胖胖的也凑合了。
只是电影中有一个地方可以改的更精彩。在玩偶男主大战德国军官的时候,交叉叙事表述前警官骚扰女主,男主挺身而出,在荷尔蒙和肾上腺的作用下摆脱药物,正面对刚德裔前警官,最终把前警官吓跑。
是女人们给了Mark第二次生命,Mark对她们充满着爱与感激。最好先找纪录片《Marwencol》再看这个改编,观感肯定会不同。剧情片有了侧重,加入玩偶的形式也显风格夸张,不过看口碑就知道电影并没想讨好谁,就是献给Mark Hogancamp本人的
这电影一副看似很老派、很会讲故事的样子,却把故事讲成这般惨样;原本要刻画的那个重拾希望的弱势人士,却可怜巴巴的被电影刻画成一个喜欢穿高跟鞋的猥琐大叔。真的是被预告片骗了,好电影和坏电影的距离,只是一支预告片而已。
Merritt Wever真可爱
可能的结构改良方式:如果可以把马文镇的动画故事延伸扩展先展示出来,再在影片后段(第三幕)把现实部分精简表现放在用来解构动画,做一个类似《少年派》的结构,或许会更好。
好在Mark 创造力并没有被踢出脑袋,男主最主要抗争的是PTSD与药物成瘾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幻觉。异装癖并不应该成为他被踢的原因。自己变成Hoggie,救助过自己的女孩变成女战士,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展开与自我的对话,几乎是潜意识的作用,与个体心理学里梦的作用几乎是一样的,在梦里出现原始性冲动本来就是自我本能。未曾经历的外来者Nicole的出现,有点像故事里的引导者,理解他的收藏鞋子的癖好,听他把当天的故事讲出来。之前Mike一直处于幻觉之中,时而是恐惧时而是药物作用,求婚被拒绝激活了大脑,不愧之前是艺术家,通过故事隐喻的方式就治愈了,让他意识到了药物成瘾的问题,和梦的解析很像,叙述的神奇治疗力量。喜欢玩具屋的女主人,一直陪伴和倾听,不judge,这才是真爱。玩具版的Steve好像收集一套。
两星半,剧本无聊,浪费特效,这种题材片长一旦超过90分钟就会让观感一路降低。
赞米基斯把之前玩的纯熟的那套CGI用到了1:6兵人身上,与真人结合早在《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就用过。主角与兵人的相处方式又有《完美心灵》的幻视色彩,当幻想与现实交界,只有你自己是真实的。学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即使它们混淆于现实中,也不要让它们对生活造成负面影响。想法挺好的,可惜故事拍的太白开水了,兵人演绎还是太纯熟流畅,如果能用定格动画的方式拍会更有意思。
针对整个故事的还原+改编,以动画部分和现实并行,确实是个不错的构思。动画部分不仅价钱了艺术感染力,同时也侧面强调了现实部分的真实。从动画呈现的艺术创作中勇敢走出来,面对内心创伤。周五审判庭上发言那段不太好,无论被害人喝酒与否理智与否都不是施虐者实施暴力的理由,而重点还是偏移到了情感力量上来,说朋友和小镇是自己的感受没错,但在此处是无效的呈现。PS.穿和收藏高跟鞋的爱好和马克异性恋并不背驰的差异属性实在是被弱化了,没了张力很可惜。
Time's flying when you are having fun. You gotta love the pain. Our pain is our rocket fuel. It reminds us of our strength.
50/100 如果把它当成阿甘正传来看,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是,主人公其人有什么值得我们“膜拜”的精神信仰呢?答案是“无”。在失去灵魂的剧本前面,一切特效都像是为肥皂剧而浪费的。
导演借用“性别流动”一词,说这个片是“类型流动”,好吧,那我也只好“观感流动”了
一个成年有性需求的“阿甘”,并不美好,但是拿着一层童话的外衣来裹着,那只会更不堪。这部片最致命的就是中心人物的把握没处理好,娃娃的故事对于男主马克来讲是逃避现实的伊甸园还是意淫产物这部片表现的更趋向于后者,也就导致男主弄那些个以现实身边人形象做的娃娃的行为看着很不单纯。娃娃线和男主成长也没达成相辅相成,女娃娃们的性格基本都是脸谱功能化。那次攻击对男主身心造成的伤害流于表面,药物依赖性也是来的有因可去的没理,这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娃娃线特效再好,看着只会更变扭。
很好的素材,但影片却显得过于平庸,完全无法带动观众。
通过兵人走出心魔 ,作为1/6玩家 理解与最爱共处一室的满足
根本没有豆瓣评价的那么差,泽米吉斯成功的把应激创伤后遗症的真实故事做成了真人和定格动画两条主线叙述,并且都很感人,甚至在最后还致敬了自己当年的成名作回到未来。
排片很少,票房估计也不太好,内涵很多,关于自我救赎,关于二战PTSD,关于老年人在现代社会的生存之路,关于社会关爱与片面的对待他人,音乐很棒,预告片是本年度最赞。很感谢有这样的人物存在,也很感谢有这样的影片存在,让我们知道我们还是那个想要做电影的傻瓜,这种片子如果不是被打动商业角度来说一定不会有人想去触碰。但是难道这样的影片就不能存在了么?谢谢傻瓜们的坚持。
小兵二战,高跟割喉,回到未来,不存在的美好结局,寿司情缘……那么好玩的现实题材却只抓住创伤和爱情两个套路来平庸展开,有点浪费感情
创意不错,实际效果很坎坷,什么都想说到,手办的表现力又始终差一点。特效倒是挺好的,非常新鲜。
感觉是个好题材,不知道为什么拍出来这么不好看。。。动画部分有趣,一到现实就感觉牵强,索然无味,幸好几个女配角救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中有些人注定孤独,也许永远找不到真爱,或者真正了解一个人的本质,但有些人会更走运些,就像霍吉和他的妮蔻,他们找到了彼此的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