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边缘

记录片其它2019

主演:迪尔玛·罗塞夫  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席尔瓦  玛丽莎·达席尔瓦  米歇尔·特梅尔  里卡杜·波拉克  佩特拉·科斯塔  纳尔逊·曼德拉  巴拉克·奥巴马  伊丽莎白二世  

导演:佩特拉·科斯塔

播放地址

 剧照

民主的边缘 剧照 NO.1民主的边缘 剧照 NO.2民主的边缘 剧照 NO.3民主的边缘 剧照 NO.4民主的边缘 剧照 NO.5民主的边缘 剧照 NO.6民主的边缘 剧照 NO.13民主的边缘 剧照 NO.14民主的边缘 剧照 NO.15民主的边缘 剧照 NO.16民主的边缘 剧照 NO.17民主的边缘 剧照 NO.18民主的边缘 剧照 NO.19民主的边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0:25

详细剧情

  这个警示性的故事献给民主危机时代,本片融合了个人视角和政治题材,探索了巴西历史上最戏剧性的时期之一。 片中既有对前任和现任领导者前所未有的近距离访问,包括迪尔玛·罗塞夫和卢拉·达席尔瓦总统;也有导演自家复杂的政治和商业过往,电影制作人佩特拉·科斯塔(《伊莲娜》)带观众见证了他们的起起落落,以及所留下的这个极度两极分化的国家。

 长篇影评

 1 ) 依附的巴西,民主的边缘

《民主的边缘》是一部很有价值的纪录片,虽然没有脱离导演左倾的思想偏见,但其中巴西民主的重生、发展与危机依然非常值得当今反省,也很具有进一步学术研究的价值。这篇影评,旨在提供一些巴西现代政治背景与相关研究理论,将政治变迁与依附论发展结合,丰富这部纪录片的思考层次。

巴西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建立于1889年,史称巴西合众国(Republic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Brazil)。共和巴西虽在政治上脱离宗主国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但在经济结构上依然没有摆脱殖民影响,咖啡豆种植成为巴西初级产品出口经济基石,作为源源不断的货品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提供廉价原料。然而,1930s经济大萧条海啸般地摧毁了这份薄弱的殖民化联系,资本市场收缩,咖啡豆价格下跌,国家经济支柱倒塌,第一共和国的荣光危在旦夕。紧接着,巴西迎来近代史上第一次军事政变,军队将时任合众国总统的华盛顿·路易斯推翻,拥趸热图利奥·瓦加斯成为总统。

热图利奥·瓦加斯

瓦加斯对陷入泥淖的巴西经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并效仿罗斯福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国家干预,主要集中在符合农业国实际的减税降税上,这使得以农业出口导向为基础的经济回暖。1937年,按照新宪法规定本应辞职的瓦加斯通过紧急夺权而创立了一个新政体,即新国家。新国家的统治颇有点和法西斯异曲同工,内政上言论审查、取消政党选举、建立警卫队,外交上与轴心国眉来眼去、暗度陈仓。二战后,美国重返拉丁美洲后花园,与此同时第二波民主化浪潮席卷,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声势浩大,瓦加斯的威权政体受到国内外舆论的双重压力,最终不得不于1945年辞职,还政于民。

1930年代的经济危机是巴西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由于欧美市场收缩,巴西开始将主要市场转移国内,由此积极发展民族工业。凭借美国的贷款和工业支持,外加无战争影响的良好环境,巴西经济进入进口替代工业化道路。之后的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提出著名的“依附论”,指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由以西方发达工业国的“中心”和欠发达国家“外围”组成,认为欠发达国家源源不断给工业强国提供廉价原材料输血,并买入高价工业制成品是不平等的剥削,而技术、市场、资本的变化又让“外围”欠发达国家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由此欠发达国家应走向进口替代工业化,即在国内建立完整的生产-消费产业链,以国内市场取代国外市场,用高耸的贸易壁垒阻挡外国工业品进入以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完成工业化。此时的巴西,走在时代前列,成为拉美国家发展的楷模。

劳尔·普雷维什

进口替代模式的运用使得巴西的民族工业较早获得发展,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却出现结构性失衡。1964年3月,巴西爆发军事政变,建立以“安全与发展”为指导思想的军人政权。作为保守的右翼政府,军人政体在政治上打击左派革命政党,限制言论自由,与此同时强力政府的资源投入、抑制社会参与让经济技术专家得以在一个稳定高位的政治环境中着力于产业发展。很快,巴西经济再次腾飞。不过,基于精英资源的产业加剧了国内贫富分化矛盾,而1973年的石油危机让巴西赖以生产的能源极度匮乏,无法维持国内生产状况。为维持经济增长,军人政府大额借债,刺激经济。配合进口替代模式的国内工业部门依赖政府举债外汇,却无力创汇,终于在80年代初拉美国家债台高筑,制造业损失惨重。

同时期多斯桑托斯的“新依附论”引起拉美学界广泛关注。比起普雷维什,多斯桑托斯强调拉美在产业、政治和“智力”上全面依附于西方资本主义强国中心,中心凭借先进技术和金融对拉美的工业、社会实现控制。但他的“新依附论”不再只有“中心”和“外围”,还有不属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社会主义国家。受左翼革命浪潮影响,多斯桑托斯认为继续存在于世界市场的欠发达国家终难逃被剥削的宿命,因为国内部分人会成为发达资本市场的“买办”,代替资本国在国内进行剥削。通过国内的社会主义革命,打倒买办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是摆脱被剥削的唯一出路。

1985年军人政权下台,意识形态的右倾光谱却没有转向,最明显表现便是卢拉三次参选总统而未得。2003年卢拉上台的前任巴西总统是费尔南多·卡多佐。卡多佐是依附论发展理论的代表,不似多斯桑托斯,卡多佐信奉改良主义,主张按照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来发展巴西经济,认为发展中国家在依附条件下能够获得政治独立、经济自主。在卡多佐上台前,他反对卢拉的左派政治主张,与右翼民主党结盟形成中间偏右联盟,该联盟也成为日后国会第一大党。当选总统后,卡多佐改组自己的社会民主党,使其更加右转。这也是卢拉上台后必须与偏右政党结盟组成多数政府的原因。

第34任巴西总统费尔南多·卡多佐

著名学者胡安·林茨提出“总统制五宗罪”,认为总统选举即多数决制下的“赢者通吃”,非绝对多数的其他人失去代表,社会由此产生利益群体的分裂。但从本片巴西重回宪政的历史叙述中可见,即使左派选出总统上台执政,社会整体政治氛围依然右倾,而这源于国会的政党联盟——在总统党并非强大到占据多数席位的情况下,必须选择与其他政党联盟来避免minority government的出现。柴巴布在“论总统制下民主体制的死亡”之序言中,就对林茨主张的“赢者通吃”总统制只能代表绝对多数人利益而造成社会分裂的观点提出质疑。事实上,在总统制下,政府走向政党联合(coalition)还是少数掌权(minority government)取决于总统党和另外政党在政策空间中的距离。如果政党间政治偏好差异较大,那么总统就会以妥协换取政策合作,从而形成联合政府。也因此,柴巴布认为60年代军人政权带来巴西民主制死亡并不咎在总统制(胡安·林茨的“五宗罪论”认为总统制下民主制度相比于议会制更容易死亡是因为总统制本身的缺陷),而源于历史巧合(如冷战的环境要求军事力量相对强大,从而给了军人夺权的良好时机);但是,如今巴西正在发生的一切——左派的失败、右翼重新壮大和威权主义卷土重来的危机——预示着将来民主制失效甚至崩溃的可能性。柴巴布在提出他的解释时将一切归因于历史巧合,避免了理论的构建;但如今我们要问,难道现在,又是另一种历史的巧合吗?

现在,是历史的巧合吗?

 2 ) The edge of democracy

It’s about Brazil, and honestly I could only understand like one fifth of the whole content due to my limited vocabularies. But I do get one idea, democracy is facing quite a setback there and I don’t know exactly why( I doubt anyone can explain at all).

The documentary is mainly about Lula, a pro-democracy former president, now in jail. He founded a party called Workers’ Party to fight the dictatorship in the 80s and later elected the president after three fail attempts. And the reason getting him into prison is corruption, allegedly. The problem is somehow legislative, as the prosecutor and judge being the same one. They turned on Lula based on the simple evidence of a suspicious gift house sent to him whose owner is indeed unclear. Lula decided to turn himself in at last, because he said, as I quote, “I believe in justice”.

The reason why I am calling this a setback instead of a failure is that I believe democracy. Yes, some pure and arrogant confident on people and more importantly, on people. The documentary do mention the media run by the rich are doing something which is quite effective on the votes. But if a documentary like this can be made in the nation, things were not that bad, as I suppose.

Another thing I want to mention here is about house cards. The politician there stresses many times that power overweighs money. But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with all this power, I mean, after all, you have got yourself the president? Some say, a political legacy, something people will always remember you for. So it made me think, after all those killings of journalists lobbies and enemies, they have to be responsible to people in the end. Doesn't that sound both hopeful and sarcastic?

 3 ) 亮出你的立场

政治题材的纪录片怎能这么拍?又不是宣传片。怎能上来就亮立场?

总要理性、中立、客观才好,哪怕前面装一下、后面呲獠牙。哪能明说自己站左翼,还从自己爹妈进步青年的历史找渊源。你后面通篇给左翼开解,不怕观众不信吗?

可《民主的边缘》就是有说服力。就算前面被“旗帜鲜明”打了防疫针,就算一直提醒自己别被带进沟,最后,还是被说服了大半。

以卢拉为例。看《民主的边缘》前,对他什么印象呢?工人出身、左翼领袖、巴西前总统。上台前喊着要为劳苦大众争权益,上台后国家蒸蒸日上、百姓日子越过越有希望。他言行一致,口碑甚好,是当代国际政坛难得的光环人物。可惜,好人设似乎注定崩塌,没几年,他竟因当总统时受贿锒铛入狱。真是屠龙少年蜕变恶龙的典型。

看过《民主的边缘》,“可惜”之后的内容原来没那么简单。说卢拉收了一套房,没有直接证据。一无合同,二无收据,人卢拉也没搬进去住。当然,坏政客都狡猾,现房可以变“期房”。还有一点更关键,办卢拉案的莫罗,又当检察官又当法官。不是县太爷断案的年代啦,莫罗这么搞,怎么证明自己清似水、明如镜、动机纯良?

再说片中另一主角罗塞夫。以前觉得这个人,笨且脸皮厚。把自己的支持率搞到个位数还不请辞,非等议会弹她下台。原来,也没这么简单。她的问题是刚,老游击队员嘛。她只管做对的事,不管别人受不受得了,也不管有人背后下刀。应对经济危机,她削减支出,影响了底层福利,瓦解了自己的民意基础。议长本来站她,但有贪腐嫌疑,她眼里不揉沙子,结果议长反戈一击,力推弹劾总统。至于对她的弹劾,基本是场党同伐异的丑剧。

说服观众,要拿事实。导演佩特拉·科斯塔有七分证据说八分话,怎会没说服力。当掌握足够的事实,又能合情合理解释给观众,亮出立场不是坏主意,反显出坦诚。试想,是前路或有坑,小心前行好呢?还是一无提示,傻傻向前好呢?

佩特拉·科斯塔亮出立场,还有个人原因。她太爱左翼,深为自家左翼传统骄傲。而且,将家的微观叙事嵌入国的宏大叙事,也挺人文。

《民主的边缘》,没有理中客,是用事实说话的个体表达。它不满巴西社会的撕裂、极化,却也是撕裂的产物。

撕裂和极化,当下的社会流行病。

 4 ) 巴西--未经革命的“民主”实验

其实八月就看完这个纪录片了,感觉有很多感触,但是不知道从何说起,脑子里一条一条的想法抓不到,甚至看不下去别的片子,得赶紧整理出来,免得忘掉。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巴西的社会情况,以及观察的视角。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分析问题,甄别影片传递的信息是否相对客观自洽。

巴西的社会

从军政府独裁,到民主运动党掌权,再到劳工党掌权,最后再回到代表军方利益的博索纳罗手里,好像一出轮回的戏剧。社会问题众多:刺激经济发展、工业化压力大、贫富差距严重、社会贪腐严重、政商勾结等等。

观察视角

导演出生于一个大家族,是个能上牌桌玩游戏的角色,所以才能拍到这么多内幕消息。视角是劳工党的,大多在拍摄卢拉迪尔玛,其他的视频并没有获得右派的很好支持,所以倾向性还是有的,但给人的感觉并不是煽动,而是娓娓道来,透露着对左派命运的无奈跟对巴西未来的担忧。还是很真诚的。

其次就是影片的重头戏,身为掌权者的劳工党,是怎么被右派打败,弄下台的呢?

右派爽文般顺利的政治操作

先是利用经济低迷造成的社会不满情绪,引导到贪污、政商勾结,把反腐提上日程。等批准之后,就开始全面布局了。

然后利用“洗车行动”全方面打击贪腐官员跟公司高管,迪尔玛不知是为转移压力,还是什么原因,没有干预,失去了笼络政客的机会,或者她本来就不是这种人。于是右派向浑身肮脏的政客,抛出橄榄枝,这样劳工党的政敌大大增多。

接下来,等查到最高潮的时候,所有的目光会停留在劳工党的贪腐问题上,而最大的旗帜,当属卢拉,利用一套公寓是否为贪污所得,大做文章。而右派官员甚至有条款庇护,不受调查。最骚的一点到来了,“洗车行动”本身就有漏洞,检察官提起诉讼,相当于做了有罪推论,而法官判决,是要驳斥掉检察官提出的所有不合理因素,再进行判决,但是这次行动中,检察官跟法官,职责重合了。基本相当于“你有罪,我在努力找证据,找到了你就是有罪了,即便没找到,我觉得你有罪合理,那你也有罪”。

还有一点,上层人物之间的斗争,百姓是看不到的,他们能看到的只有利益以及资讯,而媒体又被右派代表的门阀把持,大肆渲染卢拉贪腐严重,左派的位置是坐不安稳的。

政敌、媒体、民众、贪腐调查案、经济低迷,综合打击下,迪尔玛被弹劾,劳工党下台。

最后,影片在慨叹社会的撕裂,民主的滑坡,甚至担忧巴西的未来。作为普通观众来说,当然希望一个社会安定繁荣,人民安全富足,但是有些人真的不会这么想,比如利用矛盾对立才能生存的政客,生活要比别人高一等的小布尔乔亚,以及攫取社会财富吸人血馒头的财阀资本家。屁股不同,脑袋不同,观念不同。

左派的困局和“民主政治”的游戏规则

说点个人看法吧。

给我的感觉,卢拉跟迪尔玛有种革命浪漫主义精神,觉得自己“人定胜天”,连烂到根儿的贪污,政商勾结都敢动,着实有点“自不量力”。或者说太过天真,以为要是比烂的话,肯定也比右派强,但是忘掉了,当权者可不能跟在野党相比,而且没想到右派那么不要脸,就揪着左派猛打。你们有革命者的心,但是没有革命者的枪,按照西方的游戏规则玩政治斗争,而且没有那么多资源,只有穷苦民众的支持,这种斗争方式注定会失败。

还有就是这套民主的游戏规则,你真要入了它的圈,就只能往前走。它是释放人的恶,你要够狠毒,够不要脸,就能在斗争中获得先机;但凡想做点事,得客服无数险阻,协调无数的利益方,出了问题,还都是你的责任。右派在暗处挑毛病,等右派自己上台,其实也会面对同样的事情,但是人家不在乎脸面,“这是最好的办法,it is what it is”。清洁女工都在说“民主存在吗?不”。民众大概率是被资讯控制的傀儡,被利用的棋子,在比烂的时代,挑出来那个他们认为不太烂的那个。他们还有别的选择吗?没有!只有把旧的规则彻底砸破,才能看到不一样的画面。但反过来说,社会资源被少数人把持的时候,很难自发形成革命运动,一是没有纲领,一直被禁止,二是没有资源,消耗不起。所以被规则掌控的人们,大概率是被之前的智者玩弄一生了。

巴西这个经历几十年的民主社会实验,最后还是回到了博索纳罗的手里,当然不会同军政府一样兴风作浪,但是极右翼分子也足够作妖,甚至能看到些法西斯的影子,只是能力不够强到控制整个国家罢了,心却是一样的黑。

 5 ) 扯吧

这也就是仗着你家家室显赫,能近距离接触政要。拍的什么啊,有些问题民主制度最终解决不了。这一点大家都知道。已成共识。只是现在有一个通病,就是纪录片就毫不关心影片的节奏。让人看得昏昏欲睡。好东西好题材都拍完蛋了。纪录片就只管记录是吗?那叫跟拍录影带多好呢。题材其实可以拍的很惊心动魄,只可惜。。。。

再说回民主制度,说这个就容易打起来。人这个群体很难说,经过这次瘟疫。彻底让世人看到了所谓西方先进社会,民主制度的弊端。以美国为例,他的优越是建立在祸害别人的基础上。发动战争,为德州的军工寡头找买卖。损透了。经济上自己做炸弹,搞金融危机,然后转嫁到全世界为他买单。索罗斯这个损B,做空这个,做空那个。祸害别人20-30年国力都恢复不起来。怎么会有人崇拜这帮损逼,真是不理解。中国如果搞民主政治这一套,结果明摆着,就是台湾。狗拉不是。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这种民主制度可能有他的优点,但是缺点绝对也是大大的。我们也有我们的缺点,这是正常的。谁都不是完美的,也不存在完美的制度。因为人类本身并不完美。

 6 ) 其实与民主无关

一部情绪如此浓厚的纪录片,当然不可能是客观的,但是导演也并没有掩饰自己的立场。虽然背景得天独厚,年轻的导演其实对这个民主乱象的本质没有很深刻的理解。右派可以刺激经济的发展,但是不关心底层民众的死活,贫富分化日渐拉大,到一定程度会导致消费不振,需要左派上台(不然就要革命了)。左派在重分配上做的比较好,如果搭上世界经济扩张的东风(卖原材料就能大赚),可以改善国内消费需求进入正循环,但是左派没办法调动生产积极性,最终发展动能枯竭,社会停滞,民众又回要求右派上台。至于贪腐,这是人性的弱点,民主体制本身并没有办法遏制,左派右派都一样。最大的问题是资本有全球流动的能力,除非所有国家都保持对财产进行高赋税,不然试图兼顾左右的国家最终只能收割中产,将中产下层化,彻底割裂社会,现在所有所谓健康的橄榄形都岌岌可危。这就是典型的囚徒困境。

 7 ) 有暗流,有旋涡,有反走向西时。。。

第一次写这个,也是为了记录一下从电影学习的历程。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里面有很多知识性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

民主是个很敏感的词汇,背后有很多学问值得我们去探究。有位历史学家曾经说过:近代历史的主旋律是民主化。这个大潮下,所有国家都会波及,但也会有角落,在有些时间段会有反复。如同长江三峡里的水,直流向东,但会有暗流,有旋涡,有反走向西时。。。

 8 ) 关于巴西政治情况的一些信息收集

仅收集各路信息看法,不代表本人态度。

“南美特朗普”上台,巴西政变在即! - 踩高跷的短腿威的文章 - 知乎 //zhuanlan.zhihu.com/p/69069048

巴西人民失去理智,高呼"我们欢迎独裁统治" - 江平舟的文章 - 知乎 //zhuanlan.zhihu.com/p/47624364

巴西衰退之迷:一个“金砖国家”的突然崩溃(荐读) - 黄抒扬的文章 - 知乎 //zhuanlan.zhihu.com/p/22069546

 短评

建议在香港播放。

3分钟前
  • 鸣蜩凌午
  • 推荐

缺乏法治的民主可能沦为民粹,缺乏民主的法治可能倒向专制。从左翼总统卢拉上台、继任者罗塞夫遭弹劾、到极右翼政客博尔索纳罗意外登顶,近20年在巴西上演着一出精彩的民意操纵大戏。左翼靠大发福利拉拢底层民众,在遭遇经济危机后难以为继。右翼趁机发难,以反腐的名义将国内几十年来系统性腐败问题的锅扣到了左翼政府身上,几大家族操控的媒体落井下石煽动民众反戈,上下合力以近乎政变的方式将现任总统罗塞夫和前总统卢拉定罪入狱一锅端,让极右翼政客博尔索纳罗带着市场保护者和秩序维护者的光环荣登大宝。相似的左右翼搏杀在其他拉美国家也一再上演,不完美的民主制度总有操纵民意的空间。正如影片所述,没有一个政客是干净的,区别在于谁屁股上的屎被人揭露得更多。本片导演立场偏向左翼,但不影响对基本事实的梳理。

8分钟前
  • 噩梦枕头
  • 还行

有几条评论说‘要什么mz看看巴西的下场’,sorry no offence, 人家比上不足比下绰绰有余好伐。

10分钟前
  • Baristina
  • 力荐

人民群众的局限性在于,革命推翻现有政权一往无前,缺对于建设健康政治体系束手无策,无论打倒多少敌人,也只得把胜利成果拱手相让,历史总是重演。

13分钟前
  • 跪求乐透区
  • 推荐

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什么是民主?民主一定是普世的吗?我相信一定有些地区生活着一群与当代(政治)文明严重不适应的人。他们只配阶级固化,快饿死才革命,有人给他们一点点报酬能吃饱怎么奴役自己都不介意;读一点书刚刚好,能被特权阶级控制的媒体骗就成,生活环境混乱到无力捋顺就跪迎军政府主持一切………那些追求当代文明的人跟他们成为同胞算是倒了大霉了,不必有政治对手,身边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街道大妈都能给自己憋屈死,死的透透的。导演立场鲜明,难得影像客观。如果导演有机会到另一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就能知道政治献金不是腐败的唯一来源,有些独裁政府不需要谁给献金,当官就为了各种各样的腐败,你们南美人民都想不到哪种。

15分钟前
  • 宇声淅沥
  • 推荐

巴西政权的魔幻更迭:被右倾轧、被左强煽,被左反噬、再被右归降。更加坚定了我此前的想法:只有经历过民主洗礼的人民才可能拥有看清民主假象的眼睛,政治是永动的平衡。专制非民主的敌对面,而是它的隔离带防护网。地球是圆的,一直向前走也许是原点,但始终停在原点绝不是出路。

17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Netflix】巴西政治纪录片。在2016-2019年短短三年内,巴西接连出现了现总统被弹劾、前总统被捕入狱、代总统下台后又被捕、新总统支持军事独裁、前总统被释放的政坛乱象。民主被践踏,法制被无视,民意被撕裂。造成这些混乱肮脏结果的缘由,是检察官身兼法官无视证据玩弄司法;是媒体受蛊惑炮制假新闻火上浇油;是政客与财阀大亨沆瀣一气贪污腐败;是参议院议长到议员公报私仇;是人民被民粹主义煽动乃至法西斯思想复燃。无比悲哀,值得借鉴反思。纪录片导演既利用了自己的家族身份得以近距离拍摄到两位总统及议会议员、高层政客的言行举止、碰撞交锋;同时作为亲历者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立场,用旁白充分表达其痛心疾首,用家庭影像煽情,令纪录片失去了中立性。三星半

22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导演的倾向性太明显,但算是给巴西的政局动荡补了课。民选总统被资本玩弄于股掌,温和理性永远无法对抗疯狂,眼花缭乱的弹劾就像这个国家的桑巴舞一样。民主的边缘就是民粹,就是多数人的暴政。(奥斯卡提名稳了,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2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一部带有强烈主观倾向的纪录片,若你看法相左,自然会打个低分,但能坚持看完的话,说明你内心对民主有着正确立场。

28分钟前
  • 荒野狷鱼
  • 力荐

想象下,假如西方民主被简单粗暴地复制到中国,而忽略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下场恐怕也不一定会比巴西更好……

29分钟前
  • LadyEarlGrey
  • 还行

现实版的《动物庄园》,得罪了大佬后被赶下台的雪球,走马上任的拿破仑,被耍得团团转的底层动物们。我感觉现在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激进。

33分钟前
  • 巧克力可丽饼
  • 推荐

无论什么体制,如果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那么,都是烂体制。民主政治下的各国,现在看到的趋势就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1%的人掌握的财富是剩下99%人的财富的40倍之多,而政治力现在根本无能为力,只能一味图利财团,以美国为例,18年富人税就已经低于中产家庭的税率了,未来又在哪儿?只怕,还是要靠着发动境外战争来转移矛盾了。。。和平太奢侈了。

38分钟前
  • Pukii
  • 推荐

4.5 从“上层”出发解读党争社运,蔓延、散落且透彻,的确是一部罕见甚至前所未有的作品。印象中个人从来没有看到过能如此近距离地处理当下两任最高领导人+政界群像这种拍摄对象的纪录片(同理就是《大同》的市长置换成不可说),塑造人物的手法是普通的,但这种人物其实不可能出现在纪录片里,只可能出现在《纸牌屋》,然而导演却做到了——很大程度得益于她是巴西大财阀的孙女,发挥自身优势出入各个政治场合并摄制。她的家庭虽在片中提及不多,倒也和巴西21世纪以来的政治命脉形成奇异的照映:右翼财阀家族,父母是左翼激进分子,她则偏向于左(但在片中相对采取了中立视角)。洗车运动逐渐偏颇,看似是让民主陷入风暴漩涡的引线,但更遥远的引线早在前总统卢拉因劳工党羽翼不丰、与他党结盟埋下。这真是个永远洗不干净的世界。

39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影19157:身份特殊,第一手近距离史料。清洗女工的话语很深刻——没有什么是不肮脏的,都不能用一桶水和一块布就能洗干净,minzhu其实不存在,人民选出来的最后再去推翻,我们的vote权利其实并不存在。

41分钟前
  • Timing
  • 力荐

导演佩特拉的家庭正是巴西社会和阶级分裂的一个缩影,其祖父创立了巴西最大的建筑公司,站在右翼保守力量这边,而父母则是左翼激进分子,因反对军政府独裁统治坐过牢。本片记录了卢拉的左翼神话和下狱,迪尔玛的被弹劾,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的贪腐丑闻,以及右翼势力的崛起。导演倾向于同情卢拉和迪尔玛,但是否可以下结论说巴西的民主制度已经失效,恐怕未必如此,因为从影片中可以看到,巴西的三权分立和法治还是得到了有效运转。

44分钟前
  • 落地麦子
  • 推荐

倾向性并不遮掩该片的高完成度,站在自己国家谁能不多多少少有点倾向呢,作者也很坦诚。

46分钟前
  • Clairvoyant
  • 推荐

想了解巴西近代历史?老老实实看维基百科作为纪录片,本片是不及格的。精度太低,充满大量与主题无关的截取生活化片段。作者倾向性太明显,一边神化一边丑化中立性太差。内容空白,不断以视觉听觉冲击画面填充内容,评价反思内容几乎为零。我都怀疑这是拖爹妈关系放在网飞上的?如此“抨击集权讴歌自由民主”,小金人提名说不定会有?

49分钟前
  • Lane
  • 较差

很有意思的纪录片,导演态度非常个人化,却拍出来各方的态度,她的家族故事更让人着迷。很多人都说这是揭露了民主的虚伪,我倒是觉得它拍出了民主的好处:虽然大家都不满意,但至少可以互相公开争吵,发泄愤怒,而不至于被悄悄关起来甚至被杀害。

50分钟前
  • 风子
  • 推荐

博索纳洛在新冠疫情期间的言行与川大统领又几多相似,检察长莫罗同时在此期间直接撂挑子,这部颇具科普性的纪录片为当下节点的混乱做了极佳的参考,甚至像是将世界的全面性混沌缩影到巴西。

53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现实这么精彩,要啥电影呢?

56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