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这部,后面还有四部长篇,两部电影,一部短篇漫画没写,写的永远没有看的快呀~
这是一首诗的名字起的电影,诗还是挺励志和鸡汤的,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汤屋街物语,可汤屋我就只见了一间,而且也是偏僻角落,哪来的街……
主角名字我忘了,我是不太会记名字的,演的穗香,那就叫穗香好了,穗香家是开民宿的,父亲早亡,母亲(里面有个年长的妇女,我觉得应该是,可别人问她妈时,却说死了{是不想让别人了解自己太多?}),有姐姐(怀了孩子)……关系好像都没讲清楚
还有个奶奶(关系说得很清楚),奶奶年事已高,没法再经营民宿(日本的民宿是真不错,很多文学小说基本都有民宿),打算关了,而穗香也成年,要去东京打工,妈妈也拜托了穗香父亲的好朋友开汤屋(洗澡的地方)的老板照顾
穗香到东京,找不着老板的店,就拜托了一个塞尔维亚的发传单的黑人小哥找路(胆子真大)
就这样,在汤屋寄住下来,能到找到工作独立生活就要离开
穗香第一份工作是超市理货员,穗香是个不爱说话,孤僻的人,所以这份工作干没几天,最后只能到老板的汤屋帮忙
老板那里有几个人常客,也和穗香熟了起来
纪录片青年导演:穷,没名气,拿着台摄像机到处拍,住在电影院的播放房里,穗香去过,导演为寒酸道歉,穗香反而羡慕他有喜欢的事业,也许每个成年人,社会人都在寻找所谓的爱干的事,爱干的工作,也为此而迷茫……而汤屋的老板说了句经典的话:不是自己喜欢干什么,而是自己能干什么
美女白领:游走在各个男人之间
汤屋老板:外表冷酷却温暖的人,开了五十多年,现在来洗的大部分都是老人,收入应该也不多,每天也都认真打扫
基本都是日常,最好的有两段
一段是穗香和青年导演在街上偶遇和白领跟她前男友,然后一起去吃饭,饭桌上,吃着鳖肉,白领和前男友聊对方出轨,青年导演聊处女情结,穗香明显不适应,他们聊得很欢自己却在旁边听着,最后受不了而离开,然后到了只剩一处路灯的长椅坐下,打电话(不知道是谁,没接,也许是想表达无人倾述的心情吧)
而这时刚好路过的塞尔维亚小哥邀她去他的店,那里刚好是他们的家庭聚会,于是有了一幕,大家相互用他们的习俗吃东西,跳舞,十分欢快,两个场景,一个是大都会的杯觥交错,谈论最原始的欲望,一个是小众简单的家庭最纯朴的东西
第二段是老板去参加葬礼,是悲伤,消亡和阴暗……而店没人看,穗香就独自一人开店,打扫,烧炉,试温度,站柜台……是温暖的,充满热情的,憧憬着客人的到来,也许那一刻开始热爱这份工作了
可汤屋一整片地区都要拆,老板参加葬礼,喝了酒,在路上撕着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海报(应该是奥运会改造的波及,可谁知道2021现在才举办,而且规划还很小),回到店告诉穗香要拆,她要失业,明明已经开始热爱起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然后镜头就是那个青年导演拍下的人,店和拆迁的场景
穗香也回到老家,我原以为剧情是会回到老家,继承家业,重振民宿完美结局
没想到居然是奶奶去世……最后还来了段穗香走进海里,然后和去世奶奶的对话(基本重生的梗就是下水上来)
接着就是一年后,汤屋拆了,老板每天无所事事,有一个场景是老板吃完泡面,然后穿上衣服,又脱下,和以前每天在汤屋完全不一样
而老板偶然看到广告,发现穗香现在在一家汤屋工作…完……
最后送上电影反复念到的诗
我手握光芒,时至今日仍紧握着。而我时常在想,如果张开手掌,是否会空空如也?如果空空如也,我该怎么办?但我还是握着,越握越紧,在激烈的暴风雨中,抓住的光芒,怎能轻易放手?不管发生什么事,变成磐石吧拳头。生活的痛苦,越是痛苦,我越是要紧紧抓住光芒。
整部电影的调调都很温馨,虽然不会觉得观影无聊,但看完整部电影能留下那些深刻的记忆点的不多——日本老街被拆除的桥段。从影片开始常光顾汤屋的男生职业便是拍纪录片的,在此后几个人的交往中时不时的透露着老街的老店经营的年头,这一切隐含信息的堆叠,在汤屋老板醉酒后哭诉汤屋要被拆除的一刻,井喷似的爆发,加之汤屋被大吊车拆除的画面,老街消失的遗憾给到观者巨大的冲击力。
一个日本小清新生活流电影。超慢,超闷,超琐碎。要不是躺在床上看着床尾墙上投影幕布上的影像静静流淌,可能看不下去。这种看电影的方式,帮我克服了看艺术闷片的心理困境,使我近一年多来看了大量艺术电影。并且,从中获益良多,打开了新视野新感受。这部电影的导演还是个90年生的年轻人,影像风格却像沧桑中年大叔制造出的。一面是闷而散漫,一面是某种吸引力,日本的小街道,生活杂乱空间的真实感,有时女主角窗前发呆的情景让人感觉很熟悉,好像我到过那个空间。放弃对电影故事戏剧感、紧张感的追逐后,就会被影像中与日常生活的无限接近感,以及,影像中流淌的情绪和感觉所浸漫, 现在后者对我来说是更美妙的体验。这个片子讲述的是『消散』。围绕女主角生活与见闻展开的,父亲逝世,家中经营了几十年的旅馆关闭,一条有许多老店铺的老街道被拆除,许多人持续了几代人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消散,还有,女主角奶奶的去世……生活总有忧伤,日子还得继续。影片借女主角的妈妈,一位爱诗的女人之口说:『有形的东西总有一天会消散,但唯有语言会一直留下来,语言,是人心,是光……』
在日本关于城市与乡村的内容又见到了新的表达,不仅仅落在家庭与个人,更有城市建设与人情怀旧的对撞,既然消逝是令人难过的,那么留下便是最重要的选择。我们似乎习惯了为后人动笔、为未来著书,但中川龙太郎用本片在提醒当下的重要性,「彼岸」与「此岸」如此对立,但生活在「此岸」的我们该适时把眼界留在当下,留给「此岸」。那些埃塞俄比亚朋友推杯换盏间的微笑发自真心,也就是你我最应拥有的光芒。
平平无奇
物哀。
无感的故事,拍得也很平淡。
满舒服的电影,不过作为个体的少女没凸显出来,互动也不够,生活与记录的形式也可以再精致一些
命里一束光,记录恒久远;老街汤屋里,众人理想地。
“有形之物终会消散。唯一留下的是语言,是人心,是光。越是痛苦,越要紧握手中的光。”那些被拆除的、被放弃的,是否只能留存于纪录影像之中?在澪和这条街的每个人身上,我看见了不太成熟,偶尔固执,却依然想在不断变化动迁的时代洪流中好好活着的自己。
从梦里醒过来趴在桌子上看外面凌晨的湖 我好喜欢这个场景。
不温不火得讲述着那些平淡日常
有形的东西总有一天会消散,但唯有语言会一直留下来。是人心,人心是光。我手握光芒,时至今日仍紧握着,而我时常在想,如果张开手掌,是否会空空如也,如果空空如也,我该怎么办。但我还是握着,越握越紧,在那激烈的暴风雨中,抓住的光芒,怎能轻易放手。不管发生什么,变成磐石吧,拳头!生的痛苦,越是痛苦,我越是要紧紧抓住光芒。
现在的日本电影充斥着一股小国寡民味(非贬意)就是日本年轻人中的那种丧文化,也是因为日本经济长久不能振兴的后遗症吧。
這片真是把我給悶死了,怎麽能悶成這樣?臺詞少也就算了,你整點音樂啊,整點風光攝影啊。前面80%看完以爲是哀嘆老齡化,結果最後是反拆遷啊!!!尼瑪,這居然是一部反拆遷的片子!!!女主好像得了癡呆一樣,飯館、麵館、澡堂子、電影院都被拆也沒看你有啥反應,你是木頭啊?!大家沒事不要看這種浪費生命的片子,導演也是,你自娛自樂就算了,放映出來作甚?
太太太慢了…
也就片尾十几分钟有点可看性,剧情推进节奏失衡,呆板无趣得可以。
中川监督一贯的不温不火讲故事风,老街,故人,深情
影像可以保留,但物件会消失。人与人之间微弱的关系,因为店铺存在而维持。因为人们的勤劳而繁荣的商业街,拆除之后都会消失,在新的地方,重新开始。
又名《如何呆在舒适区》...... 对这种三十棍子也打不出一个屁来的女主实在爱不起来。主题,没看出来。故事线索稀碎。
物体消失,词汇留下来。胶片消失,影像留下来。城市消失,汤屋的记忆留下来。光芒消失,双手交握的温度留下来。问路的话会有人引你走很远,买东西的话商店会多给一袋橘子,见过情伤男人的酒醉,也见过乐观黑人的欢唱。城市在更新,生命也在轮回,汤屋和店铺都被按了倒计时,我还记得曾握住了光的样子。
在平淡中的叙事,我们大概不会超过他们了。至少未来十年内!画面真的是精心挑选的,很多,像油画。
#2ndHIIFF# 太平了,寡淡的日式鸡汤,找不到进入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