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教室

剧情片其它2018

主演:乔纳斯·达斯勒汤姆·格兰门兹米夏埃尔·格维斯戴克罗夫·凯尼斯布尔格哈特·克劳斯纳莱娜·克棱克弗洛里安·卢卡斯伦纳德·施彻戈茨·舒伯特耶迪斯·特里贝尔卡莉娜·N.维斯罗纳尔德·策尔费尔德

导演:拉斯·克劳梅

剧照

沉默的教室 剧照 NO.1 沉默的教室 剧照 NO.2 沉默的教室 剧照 NO.3 沉默的教室 剧照 NO.4 沉默的教室 剧照 NO.5 沉默的教室 剧照 NO.6 沉默的教室 剧照 NO.13 沉默的教室 剧照 NO.14 沉默的教室 剧照 NO.15 沉默的教室 剧照 NO.16 沉默的教室 剧照 NO.17 沉默的教室 剧照 NO.18 沉默的教室 剧照 NO.19 沉默的教室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11-14 04:38

详细剧情

  1956年,两位高中生提奥和库特在去西柏林看电影的路上见到了匈牙利十月起义的新闻报道。为了对起义的死者表示悼念,他们和同班同学们决定,一起在课堂上无视老师,突发沉默一分钟。然而这短短的一分钟彻底改变了班上同学的命运,许多人从此被东德安全局视为眼中钉,加以监视和迫害。在 班级被强行解散后,他们却决心在西德重新结集,不过是以作为逃亡者的新身份。

长篇影评

1 ) 2分钟的宿命

故事是历史的巨浪在一个普通学校的展开,始于火车,终于火车。

真理在手,就从一切不同中获得优越感,这就是我们要的真理吗?如此真理,恰恰脆弱到连两分钟的沉默都无法容忍。

影片中所有的父亲,都是硬弩着的,他们虚弱无力歇斯底里笨拙软弱。所有的母亲,可有可无,毫无踪迹。但是他们恰恰都是合格的父亲,合格的母亲。

艾里克父亲形象的崩塌,是一切的隐喻,我们渴望一个强悍的父亲,我们渴望一个指引方向的父亲,我们渴望一个给我们力量的父亲。我们渴望从他过去的历史中获得启迪。

可是父亲啊,你在哪?

请允许我们崩溃。

这几乎是全世界的宿命,始于崩溃,接着逃出既定的故事框架,然后呢? 故事仍在发生。

最后,历史只是成了宿命展开的背景。

我们渴望改变,大雪纷飞,我们离开了,这是一切的开始。

我们渴望改变,大雨滂沱,路在何方?

2 ) 2分钟,20人命运全被改写

震撼人心的故事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

ID:ttyingtan

文:香蕉姐


多年前,一部反思独裁统治的电影《浪潮》,让香蕉姐印象极为深刻。

2008年德国电影《浪潮》剧照

一场出于玩乐心态的课堂实验,最终沿着不可控的方向滑向“独裁”与“纳粹”的深渊。

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发起者,战败后被迫分裂的受害者;

德国似乎从未停止过对历史的反思,相关佳作也是层出不穷。

今年上映的一部口碑不俗的新片《沉默的教室》,就和《浪潮》有异曲同工之妙。

课堂上一次玩笑性质的事件,竟酿成巨大的悲剧,甚至改写了他们每个人的命运。

烂番茄新鲜度86%,也是不错的成绩。

故事发生在1956年的东柏林。

那时候,柏林墙还没有建起,东西德还可以通行,只不过需要经过严格的检查。

一辆由东德边境开往西德美占区的火车上。

来自东德一所中学的毕业班学生泰奥和库尔特在接受警察的检查和盘问。

(左边泰奥,右边库尔特)

两人去西德是为了拜祭库尔特的外公,他生前曾是纳粹党卫军里的装甲掷弹兵。

当然,两个青春期少年,冒着穿越边境线的风险,还有一个目的。

那就是在西德的电影院观看在东德看不到的大尺度电影《丛林女神莉亚娜》。

(1956年西德电影)

电影放映前, 按照惯例,会播放几分钟的新闻。

当时新闻播放的正是发生在匈牙利的武装暴动,史称匈牙利十月事件。

匈牙利十月事件:1956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发生在匈牙利的由群众和平游行而引发的武装暴动。

在苏联的两次军事干预下,事件被平息。事件共造成约2700匈牙利人死亡。

西德新闻将暴动者描绘为自由斗士,他们燃烧占领国旗帜,声称要把苏联赶出匈牙利。

这让几个东德学生异常激动。

因为他们同样厌恶占领在他们土地上的苏联军队。

两人回到东德,发现当局对匈牙利十月事件的报道完全不一样。

他们将暴动定性为“由法西斯分子领导”“反革命暴乱”,目的是“反对社会主义人民政权”。

为了进一步了解匈牙利事件,学生们决定结伴去找老埃德加,柏林RIAS广播台的报道。

柏林RIAS广播台,即美国占领区广播电台,是冷战期间美国设在西柏林美国占领区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

建于二战结束后的1946年,以向柏林附近的德国居民提供新闻和政治报道。

他们对从RIAS广播台听到的消息,很惊骇!

苏联出动装甲部队镇压受压迫人民的自由意愿;

匈牙利自由斗士伤亡惨重,超过一百人阵亡,其中包括匈牙利国家足球队队长费伦茨·普斯卡什。

这让这群充满理想主义的热血青年,悲伤又愤怒。

他们还得知,欧洲委员会众议院为此倡议,为了纪念阵亡的匈牙利民族英雄,默哀两分钟。

原本一件与他们无关的事,青年学生出于义愤,感慨一阵也就算了,或许过几天就会忘记。

这样他们也会和大部分东德毕业生一样,按照父母的意愿考大学,就业,结婚,组建家庭……

但是,命运的车轮偏要把他们卷入政治的洪流中。

库尔特一时兴起,上历史课前,提议全班同学默哀两分钟,为了纪念那些牺牲的同志。

于是,上课的时候,无论老师怎么提问,全班同学鸦雀无声,一个字也不说。

历史老师以为大家在抗议他,羞愤万加,夺门而出。

其实,大家同意库尔特默哀的提议,更多是出于游戏心态,或者只是为了显得合群。

你看,在举手表决时,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气走老师后,全班表现的也是玩笑得逞后的欢乐……

整个事件不过是一群易受煽动的热血青年,由于厌恶苏联占领者,同情匈牙利牺牲的同志,整出的一场恶作剧。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事情却按照他们未预料的方向愈演愈烈……

事后,历史老师把毕业班的违纪情况报告给了校长。

校长考虑到这届学生都是优秀的毕业生,坚定的社会主义者,本打算不了了之的。

谁曾想此事惊动了地区教育局。

恐怖的事情发生了。

又一次上历史课时,学生们被一个一个叫去校长办公室。

先是莱娜,后是埃里克,再是泰奥……

原来在东西方关系紧张的时局下,这些学生玩笑性质的默哀行动,竟被当局当做反叛者抗议示威。

一夜之间,他们成了整个国家的敌人。

虽然大家统一口径,一致声称他们默哀只是为了悼念逝去的足球明星费伦茨·普斯卡什。

试图说明这次莽撞的事件仅仅是出于体育精神,与政治无关。

然而,当局有的是方法治他们。

女官员凯瑟勒以东德报纸为据,证实普斯卡什并未死亡,整个班级收听敌台的秘密被揭发。

除此之外,当局更是发挥了他们控制民众的各种手段,离间、胁迫、利益诱惑……

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们相互出卖,供出谁是带头人!

强硬的教育部长拿出对付阶级敌人那一套,威胁说:

一周之内说出带头人的名字,不然整个班级将在全国范围都不能参加毕业考。

女官员以亲人要挟莱娜,要求她说出领导者,否则奶奶的工作,全家的唯一收入来源就保不住了。

甚至为了达到目的,不惜颠覆一个男孩的信仰,摧毁他的精神世界。

在埃里克心中,父亲就是反抗纳粹英勇牺牲的英雄,如同神一样的人物。

但是女官员却告诉他,他的父亲曾与纳粹勾结,出卖同伴,被苏联军队当做叛徒吊死了。

为了让埃里克相信,还拿出照片佐证。

随后,撂下狠话:

如果不说出带头人,就要在报纸上公布埃里克父亲的不耻历史。

这对埃里克来说无疑意味着从天堂到地狱的转折,他也因此走向了“毁灭”。

(剧透预警)

其实到最后,学生们有没有供出带头人,已经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当所有人被绑在一条快要沉没的船上,说出带头人,就会获救。

面对这样的人性抉择,你会怎么做?

说,意味着背叛;不说,自己连同家人都会遭受灾难。

影片最后以一种令人振奋的方式表达了态度。

全班同学团结一致证明:默哀举动是大家一起做出的决定。

这一幕很容易让人想起电影《死亡诗社》的结尾,学生们反抗校方,站在桌子上向基汀老师致敬。

因为基汀老师曾这样站在讲台上,提醒大家:时刻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

1989年电影《死亡诗社》剧照

电影以这种集体的方式告诉统治者们:

请不要低估我们,我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有益的;

我们会判断,会选择,会反抗……

这样的结局,大家可能会觉得有些理想主义,但这部电影可是和《浪潮》一样,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

事实证明,现实往往比电影更戏剧化。

以上照片里的人正是电影里学生们的原型。

在真实事件里,班里差不多所有学生在1956年底,离开了他们的家人,到西德参加了高中毕业考。

这一由玩笑引发的悲剧也改变了他们一生的轨迹。

除了学生们的行动,影片对待历史的公允、真诚态度也是非常令人动容的。

电影里,有一个细节很打动香蕉姐。

泰奥拿花生敲了一个苏联士兵的脑袋,一群苏联士兵追上来,香蕉姐以为他们要暴揍泰奥一顿。

毕竟俗套剧都是这么演的。

没想到,被打的苏联士兵先是问了泰奥多少岁?

泰奥回答:18岁。

他说:我21岁,我也没兴趣待在这地方。

曾经占领东柏林,致使骨肉离别的苏联军队固然讨厌;

但他们也是被政治利用,远离家乡亲人,被迫履行职责的无辜民众。

除此之外,影片中还有一个重要议题——父辈与子辈的矛盾。

二战结束,德国被分裂为东西德,东德在苏联统治下的那一代人妥协软弱;

而年轻一代充满理想与正义,深谙自由的可贵。

在这种情况下,父子冲突是德国人必须要面对的伤疤。

影片中当局者为了胁迫孩子们,牵扯出父辈的历史,硬是把隐藏的伤疤翻出来让人物去抉择。

类似这样反思历史,直面过去的主题,一直是德国电影的重要一环。

相关题材的电影更是佳作迭出,随便一举都是经典:

《希特勒的男孩》、《朗读者》、《浪潮》、《逃出柏林》、《窃听风暴》……

在电影里,他们面对历史,观点往往不偏不倚,给人留下思考的空间。

2006年电影《窃听风暴》剧照

在现实里,德国面对极权历史,也一直在忏悔、反思、重建未来。

虽然他们的反思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曾集体沉默、回避历史、否认罪责。

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德国才开始全面反省纳粹历史。

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认罪的镜头,已成为德国反思历史的经典象征。

“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

德国不仅用道歉表达忏悔,还用实际行动补偿。

2001年6月,德国议会批准成立资金为45亿美元的基金,用来赔偿纳粹时期被迫为德国企业卖苦力的劳工。

2002年,德国赔偿金额达到1040亿美元,它每年还继续向10万受害者赔偿624亿美元的养老金。

也许所有的道歉和赔偿都无法弥补受害者家庭的损失。

但至少他们得到了公平的对待,而不是无视、否认、诋毁。

就像今年一部涉及慰安妇的韩国电影《她的故事》里表达的那样:

对受害者来说,他们最需要的就是:

一句道歉,以及公平的对待。

文/香蕉姐

2018.11.8/青岛


(更多原创影评,微信搜索ttyingtan,或保存图片,然后扫描识别二维码关注,后台回复片名沉默的教室看片儿)

3 ) 并不精明

注意!这是历史影片,不是纪录片。

不得不说,2020了,还在鼓动政治立场划分的,恐怕是某些资本主义国家,人类是一条绳上蚂蚱,相信科学,尊重人本主义,才是未来,转念一想,好像这世界存在这么多主义,是为了能让人在谬误中总结真理。 “青春”确实应该标注出来,无声革命,真没感觉出来什么革命的劲来,结局就是离开,难道这样就结束啦?集体谋划投奔还差不多。 我会想到中国五四等时期挺身而出的青年学生,现在我们纪念五四时,对五四的解读又是怎么样的呢?在为政治服务的时候,历史好像是活的、可变的、易变的,为什么我会觉得政治是一项无趣又不得不参与的活动呢? 最后一幕可能是在致敬死亡诗社吧,共通点可能就是人们都反抗的是压迫人性的极权统治,这就是影片带给我的一点感受吧,论政治企图,甚至不如我国的献礼片,但毕竟是电影,观赏性上还是高一点。

4 ) 短评又没写下…

一种立场并不能说是好电影 很多地方只显得暴乱般的幼稚无聊,比方说爱情线太…。但影片如果看作,记录一种分裂的社会意识,在时代大潮中父辈和子辈的记忆割裂、逃离不开的历史重复,民族仇恨与对立,令人压抑的审查环境,种种都可以算一种、简单的故事脸谱化历史背后的纷杂。

一些小的过度观察:

一个有意思的是 借口是 少数服从多数,为此表达自由思想,但同时用“多数人or集体一致”的态度压制Erik,对他进行暴力的报复,却也是一种“纠察叛徒”的态度,其实也跟教育局委员没有差别很多。

一群声称自己有着独立思想的年轻人,不过也就是愤青/出轨者/不分事实/背叛者,青春的反动透露着自私、背叛,希望得到父辈认可的天真。影片有个好校长,校长作为过来人说的话:我不想知道你们为什么要沉默示威,我只想做一个好的师者,看到你们在教育中成才,不再重蹈父辈的命运,不再经历战争的破碎,不再经历集体农场和工人的辛苦 / (对Theo这种没有家庭背景甚至父亲有“政治污点”的人说)完成一种自我修正的思路是,社会主义不完美,但对我们这种普通人是有益的,我只想跟我出身背景相似的人一起喝杯茶,而不是中产阶级的纨绔子弟 / 不完美的体制依然有一种未来的可能性。(跟导演的《包豪斯时代》对格罗皮乌斯的“非政治的包豪斯”的宣称很像,也寄托于年轻的力量,即便他们现在是冲动盲目的)区别于其他冷战反思电影,对于东德年轻人的绘图到很完善了(如果导演是有意塑造天真可笑的学生们而不是仅仅借此反衬官员的暴戾),因为他们确实没有起到作用反而让自己被放逐,“你们这又为匈牙利做了些什么?”(对这种学生的action太有个人体会了…

60年代,一个纳粹和socialism共存,党卫军、集中营的叛徒、参与53叛乱被打倒的中年工人,和重新成功上位的永远的既得利益者,父辈的命运彰显了一种“权力庇佑”道理的颠破不灭;而年轻人们(太心疼男主角,那有政治污点记录的工人的孩子,无论如何也不会有委员会主席的儿子的 “错误永远可以被原谅” 的命运)无论片尾的集体逃离,还是与长辈告别时被家长默许了赞成,某种程度都表达了导演的一种美好愿望——年轻人的冲动象征着一种未来的、但目前一定尚未到来的美好愿望。

不过,片尾突然开始的煽情,比如集体自首,双男主的友情依旧,毫无悬念逃亡西德,似乎真的只是一种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当然也可能是那时候真的没有查的很严,但完全和之前的盖世太保般的调查不在一个调子上啊?)、寄托在电影中的愿望。并且透露着严格的意识形态,最后的主观镜头—在逃离的路上主角拉开了束缚在自己脖子上的领带/体制束缚,显得过于美好了

最感动的是几位父亲——曾经热血被“政治治理”的钢铁工人爱这片土地、努力养家;面对孩子帮忙掩盖生父叛徒身份的牧师养父;高层官员用权力帮助孩子叛逃(一种简单美好的亲情),在自己经历了战争和政治叛乱之后,掩藏了自己年轻时代的荒芜和分裂,对子辈极其宽容和体贴。子辈与父辈的历史逻辑在此重合,又因为亲情走向了不同的、崭新的、可能充满希望的路径。

感觉最自私的是女主角,dbq我要吐槽了。愤青且无主观简介,依赖男性指路,对男主说“对不起我觉得你不敢担当总是找借口,所以我才绿你”,总是起哄的第二三个,全班被开除后还老问男主“该怎么办”,没有责任感到有着大众认为的“男性的冲动”,无语了。自由女性并不是起哄就可以达成的啊姐。“政治正确”的立场也不能救人设。倒是其他几位母亲,一种歌德式的“伟大女性带我们升飞”,男二母亲指导他勇敢地叛逃西德,一种真正的伟大且温柔的力量。(我可能要被人喷性别问题的不正确了…但主要也是导演塑造的吧要说也得说他!对8起)

5 ) 沉默的教室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不便在这里说太多,但如果你们要问我的意见,我肯定是资茨(大家去看)的。本片里的家长和孩子形成了很好的对比,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人,和需要保护全家的人,我觉得实在是没有谁可以指责这些家长们,他们需要生活,最后Kurt的父亲给儿子打掩护也是他能做到最多的帮助了,孩子们是一群敢拼敢闯的有自己想法的人,唯一需要警醒的是有的人真的是不安好心地传播zz言论,歪曲事实。此外我觉得大家还是应该想一想有了问题大家应该选择否认,逃走还是改变,不论是从小我的角度还是从国家的角度。实行无为而治,让人们从善出发也许是一种可行的方法,把人们当傻子一样禁令缠身这种过度的做法最终会怎么样?也许不是一个班级,可能是一个城市,乃至全国人民,但我想达摩克利斯之剑会在该闪耀的时候闪耀的。没有谁是完美的,同样一个集体,一个国家也会有自己的问题,我深爱着这片土地,并且希望她好。

6 ) 最好的信仰,与主义无关

凭借历史写就的文化基因,反极权主题的政治片得以超越国界,成为了能唤起人类最大程度共鸣的一类电影作品。“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世界上鲜有未曾遭受强权压迫的角落,身在物我难分的暧昧里,冷静的思辨也难免被镀上一抹桃红色的春光。如果这会影响到观众对影片建立在严肃思考基础上的考评,那这现象本身就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写照。

反观电影,用真实历史做背景的也好,纯属虚构的也罢,大多数以宣扬某种政治观念(而不仅仅满足于“政治正确”)为存在意义的作品的确会自带具有煽动性的英雄主义色彩,纳粹出品的《意志的胜利》是这样,反纳粹的后来者照样如此。不可否认,反极权影片宣扬了善的普世价值者,而究竟什么是“善”,不同的影片又从不同层面或角度给出了各自的答案,其中有一些无疑会比同类型影片更加接近本质。

德国影片《沉默的教室》(2018)讲述了一个发生在50年代冷战初期、改编自真实事件的故事,通过展现一个高中毕业班一次小小的心血来潮所引发的一连串后果,以揭示刚刚脱离法西斯极权统治的东德,是如何迅速滑向另一个阴影之下的。事情源于学生们通过西方电台听闻匈牙利十月事件遭到苏军武装干预,造成大批平民起义者流血,于是决定在课堂上为死难者默哀2分钟。这次发声对社会而言微不足道,也并未直接改写历史进程,然而当事学生却为此遭到了从学校到教育局直至国家教育部一次比一次严厉的审查,最终全体被打上“反革命”的标签开除出校,在这个国家里再无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围绕着一个“小”事件的逐步升级,影片非常细腻地表现出了权力的层层叠加,如同一只手在慢慢扼紧观众的喉咙,让我们和片中主人公感到同样的窒息。

随着情节的推进,当纪念体育明星这一辩解被彻底无视时,当审讯者一次又一次公然要求学生出卖同伴时,当青年们的父母亲人遭到国家威胁时,我们清楚地看到,这权力一方面在所及之处无有匹敌且无处不在,另一方面,它又是内化的,通过对所有人施加有罪推定消灭任何反对的意识。在它的控制范围里,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福柯所表述的全景监狱中接受制度性的规训,最终被塑造成权力体系中的某个位置的零件。

在这个发出抗议的班级中,有不只一个学生表明自己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但显然,这与他们同情匈牙利的民族运动和受害平民无关,也与东德官方对他们采取的态度无关。在此,影片显现出了高明之处。它无意比较意识形态的高下,而是在更根本的层面上试图推演权力使人异化的运作方式。对于无论何种性质的政治实体,这一来自历史的经验都不啻为一个警告——不只因为恶果会让人民与国家成为对立面,更因为它将引发人类对自由、善良、忠诚等等精神的背叛。

正是从人性角度出发,影片给了学生中的“反派”埃里克一个“守护父亲在自己心目中英雄形象”的动机,并且最终让他在富有象征意味的教堂场景中实现了自我救赎。在深层叙事上,影片说人性非恶,那些尚未被权力体制征召的人拥有敢于向强权说“不”的自由灵魂。由此,影片中的青年成为了具有隐喻义的一种身份,而他们的父亲以被规训者的面目示人,沉默的,却在最后时刻的暗示孩子离开的母亲则代表了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面对历史的一个至暗时刻,“长大成人”的母题被这样叙述。影片开始于一辆从氤氲雾气中缓缓驶向观众的列车,结束于阳光映上逃亡青年的脸庞,它通篇和叙事同样规整的镜头语言分明在说,往昔纵不可追,来日尚可期。

片尾对原型事件的补充说明止于大多数逃亡学生在西德通过了毕业考试,未言及其他。就事论事使影片成功避免了坠入具体历史问题的漩涡,大而化之的寓言性概述却也让它趋向简单化和理想化。虽然不应该求全责备,但高而不深,确是《沉默的教室》的最大遗憾。

7 ) 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对青少年的冲击及反思

影片介入同类题材相对涉及较少的校园领域,着力点落在对信仰与背叛的思考。

少年质朴的崇拜、信仰,纯洁的心灵之湖遭遇现实世界无情的侵略。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在两条线不断的碾压下,少年们坚持,还是屈服?

这种时候是最显真本色的,上帝箴言和那句校训不时闪现,仿佛在提醒着童鞋们,这才是人生中的一次大考!最后不出所料,每人交出的答卷各不相同。

历史当然是避不开的,不过不是影片的重点。重点是父辈们被思考,被撼动后,也不得不交出自己的那份答卷,将两个世界,两份成绩单,摆在台面上来相对比,明了。阅卷交给了观者。

于是,孩子们成了自己理想的践行者。

友谊万岁!

8 ) 电影中涉及的一些关键词

1.1953年那件事。泰奥问爸爸,是不是参加过1953年那件事。这件事是指1953年发生在东德的六一七事件。事件始于为了庆祝东德社会党领导人乌布利希六十大寿,东德政府提高了工人工作量,引发了工人的不满,开始只是零星的抗议,后来学生等相继加入,在6月17日当天达到高潮,后被驻扎在民主德国的苏军平息。这是民主德国初期发生的较为严重的冲击政府的行为,当然有很多人参加或者卷入了这个事件,命运发生了重大改变,或进入监狱、或被监视、或被安排到艰苦岗位,始终处于政治的底层。

2.纳吉。早期匈牙利共产党的领导人,曾经“三上三下”,第一次是因为抵制了过快进行农业集体化,而被匈牙利除去政治局委员职务,转而从事农业研究。第二次是出任政府副总理,但后期和苏联步调不一致,特别是和拉科西发生矛盾,又由于当时赫鲁晓夫和马林科夫有矛盾,拉科西变指责纳吉和马林科夫是一伙的,所以纳吉再次被免去职务。第三次就是匈牙利事件后,再次出任政府总理,但事件演变,纳吉曾逃到南斯拉夫大使馆,最终被处决。

由于纳吉有两次的被罢免经历,他成为事实上的“改革派”(也就是电影中所说的反对派),很多匈牙利人认为纳吉是敢于和亲苏政府、和苏联斗争的。匈牙利事件还未爆发前,匈牙利政府为拉伊克(曾被匈牙利政府处决)平反,并举行悼念活动。在报纸刊登的悼念队伍中,出现了纳吉的身影,群众在报纸上看到久不露面的纳吉出现后,为纳吉平反的呼声很高涨。后来,匈牙利事件爆发后,为了平息事态,纳吉恢复了党籍,并且出任总理。

这也是东德学生在收音机里听到的那一个新闻:“纳吉出来了”

3.匈牙利事件。是一场声援波兰独立自主走社会主义道路,支持波兰总书记哥穆尔卡的游行,进而演化成大规模冲突。1956年10月23日,最初只是大学生游行,后来又加入了工人和其他群众,大约二十万人,而傍晚格罗又发表了十分严厉的演讲,激起了更大的怒火,随后情况急转直下,甚至发生火并。最终苏联出兵平息了事态,纳吉政府开始执政。(也就是学生听到广播后开始跳舞的场景)11月1日,纳吉发表讲话,宣布匈牙利保持中立,希望能废除华沙条约,并请求联合国介入,这直接引发了苏军第二次武装干涉以及纳吉本人的悲剧。

这部电影是以匈牙利事件为线索的,匈牙利事件的来龙去脉网络有很多介绍,并且大多都是基于历史事实的。但时至今日,如何对匈牙利事件进行定性,究竟如何评价纳吉等人,学界一直态度模糊。

4.教师提问中的“德国社民党”。这个党前身为1863年5月23日于莱比锡创立的全德工人联合会,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发生分裂。教师提问的是这个党在分裂之前是什么立场。后期,在东德的社民党并入了德国共产党。德国统一后,又从德共中分离出来,并入了西德的社民党。时至今日,德国社民党仍然活跃在德国政坛,目前和默克尔的联盟党组成联合政府。并且社民党刚刚正式提名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奥拉夫·朔尔茨代表该党出战2021年大选,角逐下届总理一职。

5.RIAS电台。是柏林美国占领区广播电台,其广播对象自然是东德民众,宣称是来自“自由柏林”的声音。

6.阿登纳政府。库尔特一家在读报时,库尔特爸爸说:“法西斯分子充斥着西方世界,甚至是阿登纳政府”。这是指联邦德国的首任总理康拉德·阿登纳,时至今日在德国仍被认为是“出色的总理”,在他领导下,德国(西德)修复了战争创伤,逐步在西方大国中占有一席之地。

短评

最触动的是父亲在警察局看到准备逃跑去西德的儿子 那临别一握

7分钟前
  • 陆嘉辰
  • 推荐

“妈妈,真相有多重要?妈妈,为什么你什么都不说?”“离开这里,再也别回来”

9分钟前
  • 西决
  • 力荐

意识形态套入的太过于仓促僵硬,使得人物的行为显得愚蠢而无意义。

13分钟前
  • 灰色幽默
  • 较差

我也想有一个坐上短途火车就能通往的自由之地。

15分钟前
  • 红毛丹
  • 力荐

集中营已经拆除,自由却远未到来;柏林墙尚未垒砌,观念已无法相通。21岁的士兵揪住18岁的少年,53年的事件影响着56年的沉默,父辈的攻讦转而子辈的出卖。壁垒面前谁是犹大,责难面前谁又是圣人。讲台上倡导自由的代表,轻易变成倡导的另一面。两分钟的沉默背后,又有多少声音消失于烟消云散的恐怖中。

17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东德某毕业班学生临时以课堂静默一分钟的方式悼念匈牙利革命的亡者,全体学员由此沦为政治刁难对象,其家庭与个人命运被彻底改变。以学生、家长、校方和当权者四重视角强调事件复杂全貌,更细致展现集体内部分歧,延续的德国二战史造成的代际冲突和政治迫力作暗线,个人与集权体制的矛盾关系制造张力。

20分钟前
  • 小易甫
  • 推荐

发现当下很多人的心态其实和那位校长很像很像。正如他自己最后所说的那句“你们这样做,能帮到匈牙利人民什么呢?!”

24分钟前
  • blue三点
  • 推荐

有什么比年轻愤怒、有意识的学生一代更有力量的呢。最后看到竟是真事改编觉得更加迷人

28分钟前
  • matchappuccino
  • 推荐

一个纳粹之孙,一个红色战士之子,血统决定论是多么荒诞啊。喜欢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主人公乘上开往西德的火车,松了松领带,仿佛扼住喉咙的无形之手也消失了。

29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力荐

一场小小的反抗,却在特殊的高压政治时代背景下,演变成一场连作案。父辈的欺骗背叛,是青年一代信仰坍塌的最后稻草。一个国家,两种信仰,这种人为的分割终究是反人性的,和《再见列宁》、《浪潮》有异曲同工之妙。

32分钟前
  • 踢迩达
  • 推荐

豆瓣版“沉默的教室”:我的关于制度优劣的评价被河蟹了~~~~~

3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其实吧,干脆把条目删了更方便...

36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我不知道什么样的政权好,也不知道需要的什么样的政权。但是我希望我生活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可以充分的享受各种表达自己欲望的权利,看新闻消息不需要利用其它的工具,人们能全面的了解任何一件事情,而不是只能听到一面之词。

37分钟前
  • 嘿嘿嘿
  • 推荐

边看边忍不住想:这是个多么微不足道的故事啊,讲得倒是有声有色。而我们有那么多惊心动魄的好故事,可惜一个也讲不出。至少现在还不行。

39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推荐

#Berlin2018# 非常柏林的东西德故事;中国观众尤其会感同身受(各种官僚党棍拿来都不用改词儿的),DDR统治下的收听敌台与上纲上线;好处是从调查展开而写了两代人(虽说不免太男性中心主义和血统论),并且和匈牙利事件有个不错的互文关系,年轻演员有颜;问题是拍得有点太行活儿,尤其第一幕太慢

44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至少还能用脚投票。

47分钟前
  • zci
  • 力荐

一部电影,三易其评。没事,你删一次我就再发一次。鲁迅先生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反正我不会当灭亡那个。

50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我不相信社会主义制度就一定激发人的恶,资本主义同样会如此。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不过是执政理念,最终能有多少人支持,看的是执政手段与管理方法。我承认苏联的管理方法非常失败,但不必为此矫枉过正,否则出现的仍然是悲剧。比如给强奸自己的难民道歉这种,绝对是矫正过头到变态。真正理性的做法也许是对学生不进行政治宣传。你把这则真实的故事中的执政者,改成美国麦卡锡主义,改成穆斯林沙利亚法执法人,这个故事的力度都一点不会减弱,但问题仍然是你让年轻人看到哪个?所以,不对学生进行政宣是不可能的,那是不是这个世界就注定在不同的主义与教条中战争不断?不是的,你要教给学生的是思辨,是不盲目迷信,这才是他们以后生存下去的东西。所以这部电影只能是一部精彩的资本主义宣传片,因为现在德国人的思维是无法真正反思的。

53分钟前
  • 阿文
  • 还行

1.一个人叫造反 一群人叫民意。后面看的真燃 2. 对比下最近微博热搜上各种大学里学生会的种种行为 啧啧 我们这代年轻人不行啊。

57分钟前
  • 留半清醒留半醉
  • 推荐

年轻人就是这样,热血而冲动,轻浮(简单的从已知片面角度判断问题和做出行动)、绝对(认为非黑即白)、无畏(不计后果,甚至生命)。人性又是这样,生死和利益面前,诚实、情感、道德、善良都变得脆弱。青年是有棱角的石头,生活为你打磨,大多成年人变得圆滑。影片只截取了他们人生中的一段,而未来他们又会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呢?是否为今天的坚持骄傲?或后悔?气氛非常好,令人感觉无形的恐怖。其实有些真实事件比较敏感,若不能真实还原就造成严重误解。

1小时前
  • 瑶瑶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