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整部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年轻的演员。特别是演王振的演员,如果不是我后来偶然点开链接,发现他是导演李安的儿子,我真的真的以为他生活中就是个草根腼腆羞涩又有点小倔强的男孩子,演得太逼真了。再说演夏夏的女孩子。怎么说,我身边有不少像夏夏一样的姑娘,演员演出来,让我觉得她就是我身边的某个朋友。早熟漂亮洒脱招人羡慕喜欢,但其实善良又很寂寞,仍然只是个孤独的小孩。还有,演员真美。面容是耐看的(我私自很偏爱她的嘴唇👄)气质是复杂又干净的。
但是电影结尾的剧情我个人觉得太突兀了。不明白为什么要大家齐声欢唱(我真的尴尬出一身鸡皮疙瘩),而且妹妹最终还是牺牲掉自己的执着和守护家园的愿望,但哥哥其实并不明白他妹妹的坚持是什么吧。结局虽和谐,但让人觉得隐藏着一颗炸弹似得不舒服。
但总而言之,我不得不觉得阎羽茜导演的视角是细腻的独特的,每个人物都是活的并有奇妙的联系。电影的视觉感也还不错。老房子在一堆废墟里的蓝色,阳伞的黄色,温暖的灯,刺眼的手电,高楼大厦霓虹灯招商LED,都是富有记忆点的。
仍然感谢艺术创作者在表达并且能够表达自己想说的故事。
最后再次吹爆李淳的演技!真的好!
那么多人写华裔美国人、白皮价值观啥的。。。话说,这电影再流于表面,再拼凑元素,能比《天注定》更直接粗暴?
虽然这个电影,有挑不完的毛病,但不觉得阎的视角是概念化的。
从宏观来说,城镇化是涉及到中国一半以上人口的事情,不大有电影关注,身处其中的人都可能没自觉。工作关系,以前看过一些资料,未来十几二十年,这个城市化进程还会继续下去。阎的视角恰恰是知识分子该有的思考角度。
细节层面,特别喜欢片名里的“浮”字,全片就是贯穿中这股子浮cheesy。开头美容店员工的早操,我相信很多人就被吸引住了,接着带闪灯的烤乳猪(这也是我在现实中的迷思)。高迪的教堂,一群中国姑娘跳flamingo,老外站台。。。我相信国人每天都能看到,但框到镜头里看,就显得特荒唐。VR,虚拟现实,这个元素我也很喜欢。还有些前后呼应的安排,也不错。
人物层面,看到好多人说老外这条线多余,但我恰恰觉得这条线最高明(演技buff另论)。如果换一个中国人来写,这些老外会不会很大概率沦为一个符号而已?阎能站在他们角度看到那种尴尬,其实挺有意义的。最不喜欢的是李淳和李梦这条线,故事没问题,被骂得最狠的李淳我也没意见(放蔡明亮手里试试),是李梦这个角色太理想化表面化,多少有点尬。
阎最大的问题,还是没把自己完全抽离出来,关切的姿态太多,没做到外冷内热。应该多跟贾科长学学。(碰瓷儿的十七岁单车,这气质会不会有趣很多?)
最后,所有矛盾没有崩,而是和平解决,也是我喜欢的部分,因为盛世本就是这样一轮一轮洗刷着。
PS。跟电影结尾的拖沓一样,我也再补一番儿:这年月,谁不是每年看几十上百部电影,能带来新鲜感的东西越来越少。再粗糙的电影,有那么一两处有意思的地方,就可以宽容点儿,不亏。
《海上浮城》的英文名叫《dead pigs》,豆瓣评分不高,其实有点可惜,最后20分钟烂尾了,但前面的部分,确实可圈可点。 邬君梅的戏路太宽了,演得了国母,也可以胜任上海大姨。这个“钉子户”展现出来的性格只是冰山一角。她英文流利,爱看老电影,家居时充满少女心,出门时又格外精致,理发店的生意堪称红火,养赛鸽也颇有一套;她人到中年仍独身一人,和哥哥不睦。这些年,他们家族的往事,她自己的经历,一定很复杂。 她哥哥,一个好面子又短视贪财的人,没有大成就,却惹了一堆麻烦。面对记者采访的一段独白,真的是演活了。债主上门,他先是试图卖掉死猪,又无奈扔猪,之后硬着头皮求妹妹帮忙,之后进城找儿子。他笨拙地讨好着,心虚地躲闪着,费力地隐瞒着,可怜可恨又辛酸。 李梦的富家女出场不多,却很打人。她一直擅长这样的角色,世故而纯真,桀骜而孤勇。她和李淳还是蛮有cp感的。 看李淳演自己听不懂嘻哈,又去学英文,还是蛮有趣的,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的男孩,他沉默而忧郁,一直对老父编制一个美梦,为帮父亲还债而去碰瓷。他爱上了美丽富有的姑娘,笨拙地取悦她,竭尽全力送她玉坠。 那个挂名的建筑师,更像一个演员,电影没有展现出他的复杂性,他的挫败感、孤寂感、企图心,都是可以挖掘的,结尾处和地产商谈下一个项目时,那种讽刺感要是做出来就妙了。老外在中国被雇佣撑场面,这里面的社会心理可有趣了,他在夜店偶遇东欧女郎,本以为可以他乡遇故知,而姑娘只想和他谈生意😂,神来之笔。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国人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家园的,所以这份守护看起来如此不合时宜。对比残酷的《危楼愚夫》、温情的《飞屋环游记》、荒诞的《银河系漫游指南》,确实风格不够强烈,可惜了可惜了,多好的一个黑色幽默题材。
看看影片的英文名,你会发觉影片的中文名起得很好。虽然全片试图以一种规避的方式来虚构故事背景,但从人物的口音和空景的选取来看,这几段故事都发生在上海,当然,特定城市名的隐去是为了让这些事件和结果显得有共通性和普遍性,正如钉子户,敲诈式碰瓷,理财公司跑路等等社会问题在任何一个城市都有,同样,在社会高速发展,新旧价值观相冲突的今天,社会个体对于城市本身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一直处在一种漂泊不定的状态,不管是本地的居民还是外来的异乡人,对自身状态的疑惑一直存在,甚至,平日中需要两张乃至更多的面孔示人,影片中的每一个人都符合着这样的共性,正如那数量日益增多的江面死猪一样令人觉得诧异和超现实,这是影片最好的意象表达和影射。
邬君梅老师在片子里有些火力全开,这个人物是全片里最真实的,也是最明白自己的处境的,跟她对手戏的杨皓宇表算是非常惊喜,在一次一次与邬君梅老师的飙戏中一点也没落下风,相比之下,两位年轻演员李淳和李梦,显得疏离很多,尤其是李淳,他的微表情和内心活动的外在表演,我总感觉带着很阴暗的邪恶和腹黑,这种感觉跟在城市打拼的状态有些出入,真担心安叔的儿子以后戏路就这么固定下来了。片子的最后有点看不懂,差点以为是地产开发商的宣传片了,怎么几位主角跟配角还大合唱起来了,处理得相当尴尬和艰涩。
最后,虽然是现实题材,但是影片的配乐做得很棒,会有一种既真实又荒诞的感觉,挺魔都特色的。
贾樟柯监制并非导演的作品。电影取材于现实,表现城市发展农村城市化、贫富差距的故事。
大哥在上海农村养猪遇上了猪瘟,黄浦江飘着大家扔了的死猪,小妹是一个钉子户,坚守住了三代人的房子,大哥的儿子在酒吧打工,遇到了地产开发商富小姐,还有一段绯闻爱情。
故事通过好几条线将整体链接,前90%演绎得非常合理,让人感慨生活所迫,他或者她还是TA已经没有了更好的选择,唯有结尾有点突兀,进程过于快的交代了人物的结局,没有过度的段落,看得有点跳脱,也让人觉得故事讲得不尽兴。让我编的话,应该是邬君梅演得小妹,在哥哥的哀求下同意拆迁,留下了一口袋糖纸就跟哥哥不再联系了,同时要把心爱的鸽子搬迁到新的地方开始新生活,而且新房子还是要仿照老房子的部分样式,哥哥有了搬迁款,自然继续投资做生意,只不过这次不再养猪了,改开小超市,儿子不再去酒吧当服务员,而是利用拆迁款去进修学习,李梦饰演的富家女因为收到开发商老爹入狱调查的牵连,朋友都不联系了,虽然还不至于穷的落魄,但是能当朋友的人不多了。
影片还有一个亮点是隐喻,例如飘在黄浦江的猪,像飘在上海的落魄人,念旧认家的鸽子,像小妹和固执的人。说到底,他们家老上海本地人有拆迁款,算什么底层,这也能拍出他们的现实题材电影反应生活吃人,真的不敢想象在上海的外地人呢?在小城市的小人物呢?
《海上浮城》不愧为DC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女导演阎羽茜的作品,的确很有DC电影的动感十足,这在片中美容院门前的团建活动中已初显端倪,但在随后的西班牙斗牛舞上演后,则难免有些审美疲劳。的确,电影的节奏很重要,其背后依托的是一个导演的功力和学识,太慢让人抓狂,太快则让人焦虑,《海上浮城》定位为一部透露文艺气质的商业片,但阎羽茜显然还没有能力通过镜头的排列组接,展现一部商业片的文艺气质。
《海上浮城》拍摄期间的阎羽茜
而当“金色幸福地产”的广告片被作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电影中呈现,这部电影已经失去了铸就经典的机会。与之相对的还有结尾那首《我只在乎你》,就像《亲爱的》里集体演唱《隐形的翅膀》一样,在感动之余难免也有些滑稽可笑。
和许多美籍华人一样,阎羽茜并不真正了解中国,就说“死猪漂流”这个桥段,最后竟然以猪饲料有问题作为缘由,并且以西方社会喜闻乐见的记者追踪作为揭开谜底的途径,包括结尾的对抗强拆,媒体报道也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相比欧美,传媒作为独立于司法、立法和行政的第四权利,中国媒体则更多扮演党和政府喉舌的角色,因而以此切入仍旧是外国导演在文化寻根中的不能入乡随俗。
而与此同时,《海上浮城》也以一种近乎啼笑皆非的方式完成了有关“只顾大局发展还是兼顾个人权益”的命题讨论,在钉子户与开发商握手言和后,出镜记者一句“我太感动了”为电影画上了圆满句号,在充分暴露“外来和尚不适合念本地经“的惯例之余,也凸显了《海上浮城》这类题材的尴尬处境。
严格意义上来讲,《海上》一片和《摘金奇缘》一样,是站在美国人的视角看中国。这也是后者为何在本土火爆,却在中国遇冷的原因所在,因为《摘金》对于美籍亚裔是扬眉吐气,而在日新月异的中国国内,麻雀变凤凰的奇迹分分钟都可能上演。所以,在当下的中国,要么你完全中式,像《无名之辈》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要么你完全西式,像《海王》,用中国暂时不及的特效,讲述一段英雄史诗。《海上浮城》想以《海王》的模式拍美国版的《无名之辈》,然后希望中国观众埋单,纯属痴心妄想!
还有参演该片的李淳。只论口音,他就与片中扮演他爸的杨皓宇格格不入,虽然因为李淳的暖萌面相以及父亲李安的国际声望,大部分人对他都有种本能的好感,但他嘴角永远似笑非笑的表情以及除去情感爆发镜头外,哪怕最普通待人接物片段的无所适从,都让人怀疑这也是毕业于纽约大学戏剧系的高材生!
而且,阎羽茜——这位先后就读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大学,后任职《华尔街日报》的前记者,其编剧才能显然也有待加强。在《海上浮城》里,不论是李淳所扮演侍应生的拾金不昧,还是他在亲人面前的虚荣伪装,还有为帮父亲还高利贷的屡屡碰瓷,都和李淳的表演一样唐突而刻意。
然而,即使电影仍有瑕疵,都不可否认邬君梅的精彩演绎。
在《海上浮城》里,梅姐诠释了一位热爱生活却没有全然被生活所热爱的女性——王招娣,那句“记住,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就是她的内心独白和价值取向,虽然外在装饰有种掺杂了卡通、庸俗与摩登的混搭,但片中王招娣对家园的捍卫以及对财富的超脱,让她的市井气始终笼罩一层别样气质。
这也与她主演的《六人晚餐》有异曲同工之妙!
《晚餐》里,梅姐的脸上永远有一束柔和的光并配有一抹安详的笑容,但是这只是她对抗单调乏味生活的不屑与无力,在女儿前途之类原则问题上,这位母亲却有着与柔弱外表不一样的决绝和坚定。
《六人晚餐》里梅姐的笑容相当耐人寻味
影片中,邬君梅所刻画的“苏琴”之所以要跟嗜酒且粗鄙的“丁伯刚”好,只是因为可以好聚好散。正值芳华尾声,孤枕难眠,但是女儿马上要考大学,儿子未来也不知何去何从,“苏琴”知道厂区注定不是孩子们的归宿,因此在了却孤寂之苦之余,也不忘为一双儿女未雨绸缪!
和许多同时代女演员不同,邬君梅出身演艺世家,母亲是上海著名演员朱曼芳,“中国影坛泰斗”谢晋就曾对朱母说过:你的女儿比你好看,她的眼睛会说话。
也正是因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年少时的邬君梅对“珍惜”二字并没有过多概念。
当年贝托鲁奇邀请她为《末代皇帝》里的“文绣”一角试戏,恰巧邬君梅刚办好前往香港的旅游签证,于是她只对前来接洽的工作人员撂下一句:等导演确定由我出演后,我再去北京,随后乘车奔赴机场。
然而,即使日后进组,也是风波不断。拍《末代皇帝》期间,正是北京的流火季节,身体染恙的邬君梅执意要回家休养,竟因没有专车接送而大发雷霆。
曾经青涩的“文绣”(右一)
当然,如今,往事已成笑谈。历经漫长好莱坞工业流程的洗礼,邬君梅早已对“何为一名专业演员”有了深刻理解。
在《海上浮城》中,梅姐表演的最大亮色就是她的狂野和洒脱。这在她随音乐肆意摇摆以及面对强拆的声嘶力竭中达到高潮,而这与她心直口快的性格也相辅相成。
在全裸出演轰动一时的《枕边禁书》时,邬君梅向导演提议:开拍后,全剧组都得裸!最终,电影史上最壮观的一幕出现:大家赤裸相见,拍完了邬君梅所有大尺度戏份。
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解放,让她既能塑造《美人依旧》中风情万种的富家小姐,又能精准呈现《蜗居》里家庭主妇的点滴日常。她的表演永远没有顾虑重重或优柔寡断,既能像带刺的玫瑰娇艳欲滴,又能如温润的百合含蓄内敛。
风情万种与朴实无华切换自如
成长于中国,后在西方打拼,因父母年迈,将事业重心转回国内,这便是邬君梅与阎羽茜之类华裔的最大不同。梅姐的先天优势让她对美国的个人至上感同身受,而从未与祖国割舍的血脉相连又让她在故土上游刃有余,因此,如果再有一部《末代皇帝》,颜值在线、阅历深厚的她定能演出有别于年轻时的韵味,而面对国内题材,中西合璧的梅姐也能在无缝对接中展现全新视角和独特解读,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一位同行对她的中肯评价:很多传奇女性远在天边,但感觉她的传奇却近在眼前!
看【海上浮城】有几个瞬间会让我想起索德伯格的【副作用】但很难想象如果是全明星阵容会是什么模样。视听语言要比贾樟柯作品好许多。但整体还是更像BBC的纪录片 我不认为这只是编导之前的职业习惯使然。邬君梅的角色为何如此念旧与执拗 似乎没有解释的必要。港台老歌的重要性被进一步提升 甚至变成了压垮猪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这话虽然看似矛盾 却也是片尾给人的感觉。李淳有着李安般的笑容 但不见谦逊或憨厚 反而可能更适合演之前【目击者之追凶】中的阴暗角色 没准笑容本身也是有代沟与国情差异的。
片名应该改名为海上浮猪,毕竟英文名字是DEAD PIGS。
维基百科对导演兼编剧解释道:
故事不说了比较简单,李梦那条线很好,剩下另外一条不知所云。
美国电影工业现在已经开始使用华裔导演对中国进行文化输出了,然而这些导演人家是美国人,并不认为被利用了,北京天坛电影节还没结束,大门敞开欢迎世界优秀电影,这非常好。但是影迷要认清这一现实。
确实很圣丹斯独立电影的感觉,导演用西方人的视角看待国内的社会新闻话题,搞了一盘大杂烩,骨子里是贾樟柯那套新闻集锦,所以始终也是浮于热闹的故事表面。在结尾的魔幻K歌大合唱之前,整体上的节奏和流畅度还不错,导演的能力是有的,只是高潮太尴尬,有点难以理解。加上创作者用外宾视角的切入,故事最终走进无解的死角。片子的英文名直译叫死猪,跟木兰花的青蛙雨差不多,只是故事线一多,群像的人物演着演着都没了,有演技的还能撑住,没演技的连带着那条故事线都没存在感了。
其实整体是四星的,多层次多线的叙事试图找寻的是一座城乃至是一个国家的现状的形成原因,死猪的意向让一种不安的因素散布在了整个电影当中,用了一种超越人物关系的方式串联起了所有的角色。我从来不觉得西方人的视角看待中国有什么需要被抵制的,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中国的现状就摆在那里,都是一种真实。影片唯一让我不舒服的也就是结尾的处理了,用一种超现实的大团圆方式打碎了之前所有的魔幻现实主义构建,所以去掉一颗星。哦,对,李淳真的别再演戏了,还有,杨浩宇真是一个宝藏!
看完无比气愤,完全是一个内心白种的华裔以居高临下的视角讲述的完全浮于表面的故事,充满了洋人喜爱的中国stereotype符号。最可气的是结尾,对不起没看出反讽,反而是尴尬到死的对所有问题的逃避和不负责任,以及白人救世主。全片毫无立意可言,价值观可悲,从剪辑、表演到配乐一无是处。
7分,不太懂热评所说的“西方视角下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是指什么,虽然老调重弹了但这就是中国的现实啊,有什么刻板的。总得来说挺贾樟柯的,但有些滥用光影和配乐,剪辑也稍有点混乱,还有最后的大合唱也是真的智障。不过我觉得没有那么差,至少确实是在关注社会问题的,要不然其实贾樟柯后期作品也就这个水平。
李淳的台词还是有点怪怪的。只要重要的戏剧桥段不是长镜头,感染力翻倍,当然也还是有些个别场景显得怪怪的,似乎情绪没有积累到那个高度就开始释放了。结尾倒是真喜剧,不是说那首歌大家合唱的时候有点令人发笑,而是此片在同类电影中给了一个上扬结局。(然后现在这个导演要去执导DC的《猛禽小队》了OMG)
情节尴尬刻意,结构编排混乱,典型的空泛堆砌概念,城乡新闻素材大拼盘。那个外国人的视角更是切换地莫名其妙。在符号堆砌和迎合西方观众上简直是得到了科长的真传,最后的那场土味煽情大合唱我特么真实地literally笑出声。
最后的合唱做作到要吐了。一个毫无生活实感的臆想现实主义题材,所谓的多线黑色幽默也是处理得七零八落。前面只是无聊,看到最后直接是尴尬了。
2.5 片头前五分钟很厉害,但也由此产生了时间线的问题:“建设新农村”的标语应该挂在哪一年?是2018年还是1998年?这似乎和夏夏提到有LadyGaga存在的时间线矛盾。第二个迷惑是地点,哪怕是虚构的地区,这里也太明显是上海郊区和市区的区别,养猪倒猪的设定再怎么黑幽默都不太说得过去。(哦对了冬天为啥街头有卖西瓜的鸭?)最喜欢邬君梅的角色和线索,其他人不温不火地被串在一起,但是现在谁和谁还没有点关系,让观众最后大吃一惊的戏码现在已经没有意思了。导演对除了邬君梅的角色之外的角色好像没有很强的决心。想想年轻的导演有如此强大的支持但片子如此乏力,同龄人却不同遭遇不可同日而语。
Sundance Prospector Cinema看的。故事前25分钟还可以,进入中段后人物、关系和剪辑的问题都很大……邬君梅和“老爸”的演技没得说,但其他演员都感觉演得比较糟。那个美国人的角色还说得过去,但也没什么亮点。总体不太喜欢。能理解为什么能入围圣丹斯:整个片子看上去是从一个西方人的视角来看的。
非常不喜欢。一星给邬君梅出神入化的演技。Sundance 18 park city redstone cinema 1
阎羽茜和赵婷分别通过艺术电影的快车杀入了dc和漫威宇宙,但很尴尬,她们都已在影像中迫不及待展示自己的白皮归属感。
可是最后为什么是死鸭呢?
上海味儿十足,美式思维十足!
竟然是中华土味版的木兰花,连音乐都明显在模仿。然而整体廉价的电视剧质感、完全失控的剧本、各种雷人的设定,到最后完全演变成了尴尬症爆发的大型freak show。如果说最后合唱是在戏仿歌舞片以音乐制造大团圆的套路,那么这之后的部分只能说是更加画蛇添足(也许是为了过审?
通过一系列现代怪现象来挖掘社会困境,每个角色都因为经济问题决定了命运的走向。导演纽约客的身份,使整体基调中西混搭,想要构建黑色讽刺的荒诞,奈何喜剧与现实之间摇摆不定,歌舞大合唱很强行刻意,尴尬地会比了原本应当严肃的结尾。
可惜李梦邬君梅,可怕的白色精英视角,奇观到骨子里了。
的确是外宾视角了,对于国内的理解太奇情,人物间的联系也是尴尬的。李淳演的太差,全靠邬君梅撑着。
Sundance Film Festival@Redstone Theater 1.20.2018 全程一种外国人看中国的视角和富家女爱上穷小子的俗套戏份,ending全被邓丽君的我只在乎你毁了.....
廉价的死猪肉没人买,昂贵的补偿款却不要。不要你的西瓜钱,多一分都是怜悯;只要你的玉马坠,少一件都觉得空荡。说是朋友很多,偌大病房只来了一个小丑;说是保持联络,偌大城市却消失在人海茫茫。有人用肉身去碰瓷,有人靠糖纸去当车,有人像赛鸽从千里之外飞进鸽笼,有人像死猪从黄埔江里浮到岸上。
极为贫瘠的文本,导演编剧其实完全不了解中国,始终是隔着彩色玻璃纸的一厢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