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都將是以美好呈現,山村小屋-自由;花燈陣-浪漫;斜暉-妙境;夏天風-若即若離;落日-迷幻懷念。但這些都在野外發生,蠻荒地帶,水電不通,野獸出沒,所以,自由好像來自荒蠻,浪漫應該產自原初。初相識,對人,介物,一切根本沒框,荒到頂,就允許容忍自由,枯進根,黃昏般留連的東西應聲而出。一切打回原始,情感、住居、以后,就不包括從前,人眼界寬,情份漸離,以前包裹住身子,情這種隔空隔氣的也難說肯留得牢。那么說,包不包括不是重要事,前邊發生過的熔入改變地后的,人去想像,只能如愿從夢境中才可找如意夢,不然,既是原始也就是以后,未來即是從前。
電影里出現的樹都是黃樹,疏離蕭索,讓人感到生機,這種轉折咣當一下撞進觀者瞳孔,妄圖教導人生,深和不深,怎么淺與可不可以淺,總是部大書,所以最終半生辛勞逃外建造好的小屋毀滅掉,于是你總記得住這些黃意,或說可能算是記住
贾樟柯的眼光实在厉害,作为去年洛迦诺电影节主席,选出的获奖作品几乎都是独树一帜的作者电影。杨修华的金豹奖之作《幻土》带有浓郁的迷幻气息,《江边旅馆》则是洪尚秀一如既往的哲学思辨色彩,而这位来自南美大陆的女导演更是不遑多让,用独特迷人的诗意征服了一众评委。智利女导演多明加·索托迈约·卡斯蒂略(Dominga Sotomayor Castillo)此前只拍过两部影片,无一例外地,这三部作品都是户外度假片的类型,描述的尽是家庭琐事,以自传式的口吻娓娓道出家庭伦理故事。这部获奖作跟处女作《周四至周日》有不少类似之处,都有女孩的视角去观察周遭的变化,只不过这部作品刻画的不仅是一个家庭,而是好几个家庭的故事。 群像戏的处理和阿根廷女导演卢奎西亚·马特尔的方式很像,散漫的叙事风格完全抑制了戏剧性情节的出现,而这部的视点又不完全是女主角一人,还有其他人物(暗恋的男孩以及父亲等)交错出现,不断转移的视点又令叙事文本呈现出碎片化的无聊倾向。这种刻画“无聊”的主题贯穿了导演迄今为止的三部作品,或者说叙事根本不是导演的重点,她善于捕捉人物的心思情绪,营造不断变化的背景气氛。 在这部作品中,小孩玩耍的场景,骑车、游泳、弹吉他、爬树屋等等都充满着无拘无束的气氛;而成人之间同样有着祥和欢乐的互动关系。而夹在小孩与成人间的女主角正值青春期,她的反叛心思全在细微动作和事件里得到准确的展现(抽烟、接吻、唱歌、坐摩托、户外性爱)。最后半小时的一场大火戏份算是倾覆了导演精心营造的散文诗气氛,却出其不意地将前面所有散乱的人物和叙事节奏归拢成一个高密度的表意核心,女主角的青春叛逆心态也同时找到最合适的宣泄角落。
摄影、构图与声音也是导演出色大胆的作者标签。不论是切去人物身体的不规则构图,还是自然声的捕捉与呈现,都在平静诗意的情节里营造出躁动不安的微妙暗示。最出人意料的是,导演将智利独裁统治倒台后作为叙事的大背景,在这个特殊环境下人们获得自由的心境变化似乎跟女主角的青春期心态巧合地重叠起来。结尾处森林大火以及女主角出走的情节仿佛在暗示着智利这个国家从此走上自由的道路,面对着不可预知的未来。这种无意中增添政治隐喻的手法令影片有了多一层耐人寻味的色彩,这个最佳导演奖可谓实至名归。
一直想起Lucrecia Martel的<La Ciénaga>,90年代的氣色,同樣是大家族的渡假(今年Locarno真多渡假電影呢..),同樣是多線性敘散在不同年紀的人物身上,當然兩者無法單純的比較,Martel是苦澀難解,但細節敘事棉密,視野深遠,你無法錯過或將任何畫面分離,那怕流失,改變戲中任何影像和聲音都會影響觀感和理解,她可以帶領觀眾走入阿根廷社會發展的深處。Dominga在電影語言上沒有這麼嚴謹,她只只注視人物內心的情感變化,一個眼神一個手勢的接觸,雖是散文式節奏,側重點還是在自小已青梅竹馬的年輕男女身上,女主角對自己家庭破碎無法獲得父愛作出的反叛,男主角收盡眼內但無法協助還有各種不明來歷的危機感,家族內部之間的暗湧,Dominga是固守了,也沒有對這種敘事方法作任何挑戰,看似老土又不難被理解的情感變化其實是實在的,是你你我我都可能曾經經歷過,女主角演出強大
其实前半部分对少女心态的刻画还算真实细腻,可结尾强行拔高反而有些不伦不类啦。
想起《九三年夏天》,年代感、生活流,都在明媚阳光下慵懒地晃动着。智利摆脱独裁统治后的自由,用这种与世隔绝的舒朗生活呈现,很是受用。也许这是一部木质的电影,葱茏馥郁,人与物都带有一股林子的清香。即便受伤、煎熬,也燃着林木的自然与硬朗。很多的欢声与乐韵,光一般照着这个地盘,看他们亲密又疏离,走远又重归,安谧地囤积喜乐,掩埋哀伤,仿佛也置身那个触不可及的远方。三星半。@平遥
3.5 1.这是一部无聊的电影,但“无聊”正是电影的核心。即使过着看似狂野的生活,依然是百无聊赖地抽烟吃西瓜,在失望的新年夜派对后独自去河边。这不就是青春吗?2.With that said,完全可以剪掉20分钟而不失去任何东西。怀疑导演自己当的剪辑舍不得下剪刀。3. 表演太棒。4.一些信息:电影是用arri拍的,但用的老镜头,再后期做成胶片质感。演员都是本来就住在那个collective的素人。从故事题材到山火的情节都来自于导演亲身经历。
散漫的叙事风格完全抑制了戏剧性情节的出现,不断转移的视点又令叙事文本呈现出碎片化的无聊倾向。最后半小时的一场大火算是倾覆了导演精心营造的散文诗气氛,却出其不意地将前面所有散乱的人物和叙事节奏归拢成一个高密度的表意核心,女主角的青春叛逆心态也同时找到最合适的宣泄角落。
以细碎情绪片段记录的无处安放的青春。母亲的缺席让索菲亚幻想破灭,之后用水与火的对比,表达了失落和对未来的不同态度。导演说电影创作与自己童年青年的经历,回忆相关。通过小狗,将电影设计成一个闭环,一开始是对于土地等拥有的东西的反射,故事的最后奔现了自由。
很厉害
「死在青春」的片名把意思完全翻反了吧……借氛围取胜的成长片段,功夫全下在一头一尾予以故事的封装及美术摄影对时代细节可信度极高的还原上,而混乱的视角,事倍功半的群像塑造和过目即忘的镜头语言在进退两难的反浪漫青春主题掩盖下也就没人介意了(反正就还挺后悔为这么个片在平遥呆到最后的……)
快进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夏天也快要结束了
导演的镜头调度拍群像的人物关系,做的很不错,加上小清新的摄影和乡村嬉皮士的氛围,是一部很迷人的电影。
4.5.精致到失真的构图反复在暗示这片丛林是个“Eden”,而用人物走位和声音一层一层建构空间的手法令人赞叹。对非职业演员的调教真是拥有惊人的天赋,一点点带出令人着迷的相处状态。视点较前作分散的情形下切换却颇为自如,事件下情绪落点抓得都挺准确。最后一场戏从目的上是完成了,但从必要性上可能要打个问号。
真是一部拉美大陸的家庭輓歌啊!不由想到 盧奎西亞馬特爾 的《沼澤》和 雷加達斯 的《光之後》,均以自然主義的筆觸書寫中產階級家庭的田園牧歌式的群居生活,而《死在青春》則走得更遠,基本沒有完整的故事和戲劇衝突,在美好的輕鬆的而又極其散淡的敘事風格之下,積蓄了特別飽滿的情緒,在一場新年狂歡之後的清晨山火里徹底得以釋放出無盡的感傷和哀愁。
#平遥#最后三十分钟有事没看成,对我来说,这里面的嬉皮氛围特别无聊。
这大光圈糖水色调,的确很ins风,小乌托邦的流水账田园生活。看来科长是个很强势的评委会主席啊,他最爱的两部幻土和这个,一个给了金豹一个给最佳导演,然后都带回平遥展映了。科长的口味真是谜啊哈哈
俩小时的不明觉厉。切格瓦拉与朋友双人骑摩托在南美洲旅行,彼时冷战正逐渐升温,电影里一个小型自治公社举办春晚的时候南美正在经历社会转型,但是苏东集团大势已去左翼阵营树倒猢狲散,但是真正有政治经验的新一代人尚未暂露头角。
为赋新词强说愁,最后还有很假的特效… 青春的躁动和空虚不是那么好拍的
80/100,有大部分拉美艺术电影的优秀共性:漂亮的镜头、丰富的声音与湿热氛围。对音乐的选用又让本片有了更独特的嬉皮青春风格,短暂而绚烂。收尾的情绪落点微妙,但导演确实蛮会拍的。
很无聊但是很耐看的青春片,树影斑驳湖光山色间,一群人在大自然中尽享新年时光,享受南美洲的慵懒假日,犹如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女主的骨骼有一种说不出的美,把青春期那种惆怅和躁动拿捏地恰到好处,电影的色调太迷人了,如果静下心来会沉浸到其中的氛围中会很有代入感。
集体性的“补过青春”,《沼泽》是沉沦,而近似的语法下《早逝已晚》是不计后果的绽放。调度太精致了,就是不知道为什么第三幕拍得那么强扭。
【智利】两年前的Locarno选了阿根廷的《湖之记忆》,这次又似乎有一位长得巨像的小女主,误以为是那个片encore了。印象最深刻的是那首拿手风琴哼唱的《Eternal Flame》,时代的变化让这首80年代末的金曲最终走进了山间 *A whole life so lonely, and then come and ease the pain*;最初的夏季物语和后面的危机冲突很割裂,很减分;白瞎了这个好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