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黑一雄打着幌子对二战进行反思的作品。对当时的国民思想进行了剖析。追溯了自己在武田工作室的经历,就像在广东流水线画凡高。之后在森老师那里学了一整套润物细无声的训徒方法。但是总感觉什么不对。
二战过后,整个世界观的格局都变了。他感觉自己是被洗脑了,就像那些被天皇万岁思维洗脑的笨蛋一样。特地用这种回忆录的方式,让人不知不觉就接受了。让渡边谦这种老头专业户来表演,也是挺恰如其分的。
这叫大悔!
那口幸雄也因此自杀。就像打过鸡血的人,一下子被醒过神来。就像“我是猫”里的知识分子群像,他们都醒过来了,但是觉得很无力。
在那样一个画画都是意识形态表征的时代,作者产生了强烈的羞耻感。我们为什么要画?我们的画不是说自己的自由意识控制的,而是被这个时代操控着的。
两次嫁女儿就是一个马甲而已,在一个新的时代碰到了新的问题,但是过去老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是不是我们早就过时了?我们对待自己的这种羞愧,外面的人都不能理解。这就是小野先生一直面临的问题。
电影和小说一样有隔靴搔痒的感觉。虽然笔法轻飘飘的,说什么东西烧焦了也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但总体来说,依然没法获得那种年代感。既没有大正年间的复古的感觉,也没有二战之后百废待兴的时代镜头。
也许正像他讲画画的那样吧,太中规中矩了,没有任何出人意料的地方。
NHK挑大梁,将新晋诺奖得主石黑一雄的作品,搬上电视。NHK以敢于直言日本二战责任而著称,《浮世画家》看似讲孤父嫁女,实则描绘战后知识分子的历史羁绊与内心自责。有些观众会认为,日本战后知识分子的反思力度不够。其实,战后日本知识分子,往往让人想到三岛由纪夫切腹,为背负战争罪恶的亡灵招魂。日本战后某些知识分子的态度会激怒战争受害者。
但是,以石黑一雄以英语写作为主,有西方知识分子的内省视角,似乎与西方一神教注重忏悔的渊源存在某种联系。这部剧有着小说原著的内敛克制,以及颇显缓慢的叙事节奏。
虽说《浮世画家》是SP剧集,却有着电影的质感,特别是日本老电影的调性,慢吞吞,引而不发,将内心戏通过旁白以及一两个动作,旁敲侧击地表露出来。这种表露有着东方式刻板印象,是否为东方作者刻意要在西方世界的围观下,进行自我表达,就不得而知。
张艺谋、陈凯歌早期的获奖电影,同样充满各种隐喻,以及某些迎合西方的电影句式与叙事语调,特别是对构建大一统格局的秦始皇情有独钟。自身站位与受众人群的特殊关系,产生了许多微妙的反应。
《浮世画家》的卡司同样考虑了西方世界的观感,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殓师》女主广末凉子,与出演《盗梦空间》、《变形金刚》的渡边谦,均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面孔。当然了,这样的卡司确实便宜了观众,因为演技自然不在话下。
那么,这剧的意图,是否为日本向西方表达自身对于战争责任的认知呢?从国际公众关系的角度,去看待这一问题,可能性并不低。就像NHK拍的关于731部队的纪录片一样,也是一种外交姿态。
日本因其参拜靖国神社、慰安妇、强征劳工等问题,一直广受诟病。曾经致力于脱亚入欧的日本,现如今常常在剧集里面叨念某东亚超大国,成为日本地缘格局的逆转之势,面对曾经学习与期待赶超目标的西方世界,如何进行自我阐释,或许像用英语写作一样,《浮世画家》的拍摄手法,正是某种迎合。
单从电影技法上来电影是合格的,演员的表演也无可指摘,甚至很多运镜跟人物的内心独白相得益彰,称得上是非常高级的表达了。 但故事所呈现出来的思想内核却让人观后不免脊背发凉。 一开始我认定这是一部反战片,看到最后发现故事的确是想说一个军国主义者对自己曾犯下的过错感到羞愧和悔恨。但是,小野真的认为错了吗?从故事来看,并没有。他只是接受的自己的失败,却并没有真正认为自己有错。 影片中主角说自己当初是为了信念而行动的。信念的来源就是看到了平民窟里孩子们的愤恨的眼神,所以他决定成为替军国主义绘制招牌的艺术家。 讽刺地是,朋友激起小野的政治抱负时用的竟然是马克思和列宁以他们之于俄国革命的影响。
为民族之崛起而绘画看起来似乎是没有错的,但是将之建立在侵略他国的基础上还是没有错的吗?
如果所谓的信念从一开始就是错的,越是坚定地守护它就越是迷途难返,更何况一开始通往这个信念的道路上还满铺着荣誉和财富。
影片用极少的片段来描绘小野战争时期的生活,但就是这只言片语中也可窥见当时他的生活是多么地春风得意,雪茄、掌声、荣誉证书、以及酒馆老板娘对于他往日风采的追忆等等。
只是强调自己的信念源于忧国忧民,却对自己从中攫取到的利益只字不提,甚至甘之如饴,岂不是很虚伪吗?
甚至被听到真正痛恨战争的亲友的痛心陈词后的第一反应竟然是错愕,以及觉得自己被针对了的委屈。而且,驱动他在人前痛批过往的主要动机主要是为了能让小女儿能顺利相亲,以及获得大女儿的称赞,真是相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啊!
作为一个挂着反战羊头的故事,主角没有表现出一丝丝对他们侵略过的国家的歉意就罢了,影片竟然也不愿浪费一秒的镜头来呈现一下战后满目疮痍的东京。妄图通过武力掠夺他人的的人,最终却被其他人用武力打到在地,这都不值得反省一下吗?
影片的最后,已经“深刻检讨”过自己过错的小野最终收获了美满的晚年,小女儿相亲成功顺利嫁入同阶层或高阶层的人家,大女儿也新添的二胎。
为战争摇旗呐喊的人在战后也依然过着体面的上层阶级的生活,被他们的野心霍霍地满目疮痍的国家没有清算他们,他们自己也不会真正反思自己的过错,只是在偶遇白眼或是利益受到威胁时才生出一丝伪饰着反思的不安。
即使是战败了的战犯能依然能收获美满的人生,这样结局难道不是在鼓励军国主义的拥趸吗?
朦朦胧胧,模模糊糊,犹如这片子的男主的态度一样,真的是自省吗?自己感动自己吧。片子拍的感觉不到诚意。
一般,风景很美……
三星半。对于当下很应景的作品,清算自己的“过去”的电影,摄影和美学上用清新自然的风景去突出人物内心的沉重,比剧作的部分好,剧作还停留在只能自白,自白导致了这部电影一半以上的难看,好不容易融入进去,就要被絮絮叨叨的念出来,在和老师的关系上,那段关于“对于事物,从来不必用已经被固定下来的无聊角度去观察”的对白写得情理兼顾,我完全沦陷其中。
叙事很奇怪。不止是不可靠叙事者的问题。镜头语言也很奇怪。
纷乱的记忆,拍得跟悬疑剧似的。主题是长者的自我和解,根本没有正面展现战争给国内外人民的灾难,大概这也不是石黑一雄的关注点。艺术家为了自我追求去牺牲其它的人生事物,这我能理解,但作为有社会地位与影响的人物,还是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的,尤其是在黑暗时期特需明灯,否则就是丢失了良知,被人指斥为“卑劣至极”也是很合身。当然,艺术同政治与人品可以分开看待,但人总是种有政治性的生物,既可崇高,又有卑劣。战前战后,人们口中的“爱国”来了个180度反转,这最体现世态炎凉,以及“爱国主义”的实质。
改编的很不错!
世間は謎、人間も。
无感
「俺たちは信念に従って行動し、全力を尽して事に当たった」所谓时代局限性大概就是这样,被当下裹挟,年老自我怀疑自我鞭笞,最后在世人眼中也只是翻过去的历史。或许森老师是唯一看清的人,选择彻底放弃所有疑问作为画家追逐一瞬的美。承袭小说不可靠叙事,但电影明确也温柔的多。
太难了。倒是不认错继续装下去的人简单些。
以小见大,暧昧留白。PS1:勇敢的年轻人们,为了愚蠢的目的而失去生命。真正的罪人却逍遥自在地活着,不敢露出自己的真面目,也害怕承认自己的错误,真是卑鄙至极的态度。PS2:观看时,一直好奇一个画家怎么会罪大恶极。直到【独善】这幅画的出现,那种冲击力,一切不言自明了。
我打算去把石黑一雄的原著小说读一下。
想用电影海报充当下原著图片,怕内容上有出入快速看了一遍,结果改编得倒没原著那么令我讨厌了,相比于原著中的“失败亦不凡”,电影中的小野表现出了更多对战争的反思,这也让悔恨后的自我和解更易令人接受。
杰作。遵循了石黑风格中记忆的暧昧、矛盾、含糊的特色,然后精妙地剪辑为叙事清晰的映像故事,太棒了。过度拘泥于自己对美的追求,才会不谙世事,成为漂浮于现实之上的艺术家,所以才容易被外力所利用。是政治入侵了艺术还是艺术控诉着政治、渴望回归日常与评价昔日荣光之间的矛盾、卑鄙至极一言出自何者之口,一切之难以界定,就宛如人们不牢靠而又固执己见的记忆一般模糊啊。
倒不是说看不懂、不知道电影想表达啥,但前半段真的使我从满心期待到昏昏欲睡,中途间间断断地睡了三次,还梦到自己手背的血管被一支笔那么长的针给扎进去了,导致看完只对片中画作烧焦的声音和味道有印象,还有小野一生的追寻过往,其实不必道歉,每个时代每一个人的选择都会不一样的,他们做选择的时候是没管对错的。
不错,叙述有原作的味道,老人的感情也很准确,虽然一样平淡得很,倒也不会乏味。算是改编得比较好的例子了,余感大体满足,不过这种奇怪的战后反省的复杂心理,像我,共情上其实不大能进入,在看原作的时候便这样了,那样又羞耻又自责又想要找到立足点寻求自我解脱的感受,真的,不想去体会。
规矩到近乎死板的照本宣科,甚至到了某些角色一出场会让人觉得“啊果然是他来演”的程度,原作的画面感倒是复制得非常贴切。
叙事节奏很优雅,风景也很优美;主人公老师的信念:艺术要为美服务沉迷享乐中未免太狭隘了;美是广大的,但是决不是主人公选择的政治,哪怕是打着信念的幌子;从这一点看,恶真是很容易被冠冕堂皇的“善”所原谅呢……
意外觉得渡边谦和广末凉子有点神似,父女档挺合适
我说这剧情和拍摄手法都挺迷的,乍一看都没看出到底画家在当下那个年代到底做了什么不可饶恕的事情。但是原来是基于原著的改编?其实感觉这个故事还是有一定深意的,但是掐头去尾的描绘就让人看得有点云里雾里。很奇怪最近关于日本战争时期的SP简直扎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