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离开地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太空行动

综艺美国2008

主演:Gene Kranz  Gary Sinise  Jim Lovell  Eugene Cernan  

导演:Mary Crisp  Richard Dale  Nick Green  Julian Jones  Dan Kendall  

播放地址

 剧照

当我们离开地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太空行动 剧照 NO.1当我们离开地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太空行动 剧照 NO.2当我们离开地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太空行动 剧照 NO.3当我们离开地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太空行动 剧照 NO.4当我们离开地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太空行动 剧照 NO.5当我们离开地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太空行动 剧照 NO.6当我们离开地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太空行动 剧照 NO.13当我们离开地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太空行动 剧照 NO.14当我们离开地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太空行动 剧照 NO.15当我们离开地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太空行动 剧照 NO.16当我们离开地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太空行动 剧照 NO.17当我们离开地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太空行动 剧照 NO.18当我们离开地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太空行动 剧照 NO.19当我们离开地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太空行动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0:34

详细剧情

  "前所未见的太空探索“!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打开了他们的保险箱,将珍贵的影片资料借给美国探索频道成就了这部惊人的高清纪录片。《从地球出发:NASA任务50年》讲述了人类最伟大的探险的迷人故事,并且由探索者亲自讲述。从早期的水星计划到载人航天,到影响深远的登月,从联盟号航天飞机对接到Bruce McCandless的人类第一次无绳太空行走,这就是太空时代的来临。本片汇集了古老的视频样片以及宇航员们亲自摄录的关键录像,加上飞船上的摄像机的珍贵记录,让本片能够以前所未见的角度给大家讲述这个太空探索的故事。  NASA(美国航空暨太空总署)1958年成立至今已经50年,Discovery频道推出划时代特别节目《从地球出发:NASA任务50年》系列节目,详细记录NASA所进行过的各种先驱任务。全系列共分六集。  《从地球出发:NASA任务50年》由得奖演员盖瑞辛尼斯担任旁白,记录人类脱离地球,在太空生活的英勇历程。从最早的水星计画到送一人上太空,再到历史性的登月壮举,乃至於布鲁斯麦肯德雷斯进行人类首次无繫绳太空漫步,节目中将为您详述太空时代如何来临。  《从地球出发:NASA任务50年》讲述人类最伟大的冒险故事,并由当事人现身说法。节目中请到第一位环绕地球轨道的美国人约翰葛伦,还有第一位踏上月球的人类─阿波罗号太空人阿姆斯壮,他们将在镜头前回忆他们缔造历史的职业生涯。包括他们在内,共有30多位知名太空人受访,他们分别参与过水星计画、双子星计画、阿波罗计画、天空实验室及太空梭任务,其中有史考特卡本特、巴兹艾德林、金柯能、吉姆赖佛、吉姆麦迪维、约翰杨恩、还有艾琳考林斯。  节目中将播出太空船上摄影机和太空人自己拍摄的原始画面,以空前的深度和观点为您阐述。《从地球出发:NASA任务50年》捕捉人类创新勇气和科技突破的重要时刻,不仅纪念太空之旅的光荣胜利,同时也带给世人更多啟发。  《从地球出发:NASA任务50年》由危险影片制作公司为Discovery频道制作。危险影片制作公司执行制作人是理察戴尔,Discovery频道执行制作人则为比尔霍华。  《从地球出发:NASA任务50年》单元简介:  第一集 先锋英雄 Ordinary Supermen  美国太空总署於1958年成立(苏联史普尼克卫星发射一年后),率先找寻有能力进入未知外太空的试飞员。获选驾驶水星太空舱的七人都明白此行要冒著生命危险,平均每週就有一位试飞员死於空难,但是搭乘火箭的危险对他们不足为惧。但第一位上太空的美国人仍要面对许多未解的问题:人类在太空中能否吞嚥食物或饮水?他会发疯吗?他会死於太空辐射吗?面对苏联的激烈竞争,他们必须抢先解开这些重要问题。甘迺迪总统放话要美国在十年内登陆月球,早期的每一项任务都肩负重责大任,它们要逐步将人类推向登月的最终目标。  第二集 漫步太空 Friends and Rivals  太空总署深知为了登陆月球并顺利返航,他们必须掌握在太空中连结两艘太空船的技术。为了实践这个目标,太空总署展开名为双子星的新计画,首度以一艘太空船送两名太空人上太空。双子星计划旨在实现一连串先进太空旅行的壮举,从长时间太空飞行到太空漫步。苏联太空人阿列谢李欧诺夫在1965年完成 人类首次太空漫步,几个月后,艾德怀特成为第一位在太空漫步的美国太空人。但美苏两国都还没能达成两艘太空船会合衔接的挑战。在一次大胆复杂的任务中,太空总署计画让双子星6号飞行数千哩,然后追上环绕地球轨道的双子星7号,进行令人屏息的太空会合。月球就近在眼前。  第三集 老鹰号登月 Landing the Eagle  1968年夏季,双子星计画已经达成目标,阿波罗计画也已全力进行中,太空总署将阿波罗8号的任务改为首次载人月球飞行。指挥官法兰克波曼、吉姆赖佛、威廉安德斯成为第一批脱离地球引力,看到月球另一面的人类。阿波罗8号太空人飞行的距离超越所有前人,这趟登月顺利返航之旅总计飞行25万哩。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太空船升空进行登月任务,载著阿姆斯壮、艾德林、考林斯和全球的祝福。世人引颈期盼机员的登月结果:登月舱是否会沈入尘土中?机员会遭到「月球细菌」攻击吗?完成任务后,他们能从月球表面升空吗?四天后,太空人登陆月球。这是太空总署最得意的瞬间,也是世界史上的最光荣时刻。  第四集 太空前哨站 The Explorers  太空总署信心大增,阿姆斯壮和艾德林试探性的脚步,被查理杜克、约翰杨恩和金柯能等人后来居上,他们搭著探月车在月球四处跑。登月任务变得更加雄心勃勃,高潮是阿波罗17号在宁静海停留3天。但预算考量使得最后三次任务被迫取消,阿波罗计画落幕,必须找寻新目标。人类已经能环绕地球轨道、在太空漫步、从一艘太空船横渡到另一艘太空船,甚至造访月球。太空总署开始进行下一步的太空探索,将天空实验室和一群科学家送上地球轨道。天空实验室任务证明人类能在太空生活工作一段长时间。后来美国太空人还受邀入住俄罗斯和平号太空站,早在地球上的冷战解冻前,美俄两国太空人便已在地球轨道上方建立交情。  第五集 太空梭起落航天飞机 The Shuttle  20年来,太空总署的太空舱顶多只能载运3人,都是由一群专属男性中挑选,这群人几乎都是试飞员。开发出可重复使用的太空梭,让太空旅行产生革命性改变。这是史上头一遭有6,7位太空人同时上太空。太空梭被形容为子弹上的蝴蝶,首航由约翰杨恩驾驶,他曾在双子星计画首航时,与盖斯葛瑞森一起上太空。太空总署载人太空计画的先驱带领我们迈入太空时代的现代纪元。但太空旅行依旧危险,1986年挑战者号太空梭惨剧,还有2003年哥伦比亚号太空梭意外在在证明了这一点。但国际太空站的发展—这也是人类至今最大胆的太空硬体大合作—意味著太空梭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第六集 定居外太空 Home in Space  透支预算数十亿美元,进度落后10年后,太空总署的哈伯太空望远镜终於由发现号太空梭载运升空。哈伯太空望远镜是历来最复杂的仪器之一,也是一连串无人太空任务中的最新任务。哈伯太空望远镜原计能改变我们对宇宙的了解,但升空后却毫无动静。太空总署遇上大麻烦。这个环绕地球轨道的太空望远镜有块主要镜片因人为失误而故障,使得人类探索外太空的全能眼睛成了近视眼。太空总署决定派出奋进号太空梭前往修理,这项任务需要进行连续几个月的密集训练,并展开历来最漫长危险、也最复杂的多趟太空漫步。这是太空总署继阿波罗计画以来,最受到外界关注的一项任务。这项计画重新引发大眾的想像力,让人们继阿波罗计划的登月壮举后,再次关注太空的英勇事蹟。人类重拾探索发掘的自然渴望,而太空总署则打算再次送人登上月球、火星,甚至更远的地方。

 长篇影评

 1 ) 致那个伟大的时代

看着When we left Earth里巨大的土星五号缓缓升起,带着70年代电影、记录片特有的颗粒感,脑中闪过的是那个年代的《星球大战》、《星际迷航》,顿时不禁感叹起那个伟大的时代。只有当自己接触航天项目之后,再来看这些当年的记录,才真正知道,10年,从第一次亚轨道飞行,到把人类送上月球,只用了十年的时间。这是一种怎样的奇迹和壮举,而也更深刻地认识到,着里面饱含着多少人的付出和汗水。10年,NASA每年花费美国GDP的0.5%,为了未知的世界,为了飞向深空。无论后世有多少关于那些投入的质疑和反思,但,那个时代,恐怕是生物从海洋踏上陆地以来,人类亦或这颗小小星球上的种族最具豪情和梦想的时代。
        前几天刚看完《2001太空奥德赛》,看到阿瑟•克拉克在里面对2001年人类在月球建立永久基地的描写,觉得他当时的想象太过乐观了。但看完When we left Earth,觉得按那十年的速度,小说里的想象一点都不为过。齐奥尔科夫斯基在20世纪初写下了“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的句子,接下来,V-2火箭、史普尼克一号、东方号、阿波罗、礼炮、天空实验室、旅行者,人类在太空中的足迹越走越远,向深空、向未知的领域的步伐越来越急切。而不知为什么,一切,戛然而止。在近几十年中,人类把自己禁锢在了距离地球表面几百公里的范围内,借用大刘的一句话“这个距离,高铁2个小时就能走完。”不禁觉得,人类埋头于眼前的利益,越来越没有诗意地望一望头顶的星空的情思了。
        我从不质疑阿波罗的登月,因为觉得这些质疑玷污了数以千万的人类个体的辛勤劳动甚至生命的付出,玷污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对广袤无垠的太空,对未知的世界的探索的勇气和决心,玷污了我们现在依然受益无穷的在阿波罗计划中心血付出开发出的技术和获得的知识,而正式因为有它们作为基础,才构筑了你现在看到的一切太空成就。
感慨最深几句一个是flight director Gene Kranz的The power of space was to raise our aspirations to those things that are possible if we will commit.另一个是Come on, we’re engineers. Let’s get to work on this thing and see what we can do.嗯,很高兴能成为一个可以用自己的力量,自己的知识改变世界的工科生。想起那句话:“工科生们,当你埋下头好好看书好好做题的时候,便是爱国,便是在推动人类的进步”。共勉。


附:刘慈欣《 走了三十亿年,我们干嘛来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0d5e800101lfuu.html

 2 ) 为此片废了午睡

看到记录频道放的,顶着浓浓的睡意从中午开始一口气看完6集。最吸引我的当然是真实的镜头画面,但看完不免有疑问,片中的画面全是真实的吗?为什么有些非常模糊而有些非常清晰,清晰的让人怀疑真实性,象科幻片里的电脑特效。
另外发现一点,出镜的多是一线的宇航员,指挥人员较少,飞船、火箭的设计技术人员几乎没有,和中国航天成功时的出镜人员组成大不一样啊,中美差异?还是片子的侧重?还是纯粹是我多事了?

 3 ) moved

 deeply moved by the devotement and concentration when they faced a task

 4 ) Louise的囫囵吞枣版美国航空航天史笔记

E1

1.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的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Sputnik I)进入了地球轨道。

2. 美国人奋起直追,开启了水星计划(Project Mercury)。该计划的成员多是试飞员,对航天知之甚少。Gene Kranz是最早加入NASA飞行指挥(Flight Director)团队的人之一。

3. 起初大家提议让特技演员进行试验,艾森豪威尔总统建议用空军试飞员。共110名试飞员符合条件,NASA选出了7人,包括:Wally Schirra(注重细节,擅长规范飞行)、Alan Shepard(绝顶聪明)、Scott Carpenter(第一位科学家宇航员)、Gordon Cooper(最好的试飞员)、Deke Slayton(全面发展)、Gus Grisson(工程专家+安静的知识分子)、John Glenn(修养好且冷静,以超音速飞越美国第一人)。

4. NASA设计的冲压太空舱能载一人,取代了红石导弹的核弹头。这一期间30-40%的火箭发射都以失败告终,同时学界有98%的人认为人类无法在零重力环境下正常活动。

5. John Glenn、Alan Shepard和Gus Grisson是美国首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候选人。1961年1月31日,一只接受过特殊训练的黑猩猩Ham代替了Alan Shepard进行亚轨道试飞,后者对此极为不满。

6. 同年4月12日,Yuri Gagarin驾驶东方1号(Vostok 1)成为进入太空第一人,就在AS原定飞行日期(5月2日)20天前。

7. 同年5月5日,AS进入太空舱,Deke Slayton担任太空舱通讯员(cap-com)。发射前太空舱舱门发生了问题,AS的心率一度飙升至200以上。返程中的黑障效应。整次任务持续约20分钟,被前苏联嘲讽为“跳蚤一跃”。20天后,JFK总统定下在十年内登月的目标。

8. 团队分工:John Glenn负责驾驶舱和仪表盘布局,Deke Slayton负责跟进推进器进展,Scott Carpenter负责导航和跟踪系统,Gus Grisson负责回收和与海军协调。

9. NASA重新设计了太空舱,不仅提供了更大的控制权,还加装了爆炸式逃生装置。GG将其命名为自由钟7号(Liberty Bell 7)。新太空舱另外设计了窗户,原本没有是因为加装的窗户本身必须很厚,周围还需要支撑结构,对重量有关键影响。

10. 同年7月21日,GG再次进入太空,AS担任他的通讯员。升空15min37s后,太空舱准确降落在预定地点。然而舱口(hatch)突然炸开,海水开始倒灌。宇航服本应提供浮力,但GG忘了关闭一个阀门,导致进水。由于不知情,直升机驾驶员Jim Lewis试图先救太空舱。很快警示灯提醒他引擎过热,仅能再支撑五分钟。最终另一架直升机将GG救起,而太空舱沉入仅五千米深的海水中,比当年泰坦尼克号的遗骸更深。

11. John Glenn与友谊7号(Friendship 7)负责NASA的首次轨道飞行任务。在推迟一个多月后,JG于1962年2月20日升空,环绕地球三周,并在失重状态停留5小时(前两人仅5分钟)。在第一圈环绕时,指挥中心负责遥测(telemetry)的工作人员注意到一个信号显示隔热罩可能松脱。于是指挥中心在未告知JG具体情况的前提下建议他在返程途中拉紧retro pack。然而固定retro pack的缆绳在第一枚火箭点火时烧断了。最终JG安全返航,信号被证实是micro switch故障。

12. Scott Carpenter与极光7号(Aurora 7)于同年5月24日再次轨道飞行,这次开展更多科学研究,包括能见度测试和新的太空舱操作任务之类。

13. 图

14. 很快SC又遇到一个新问题,原本跟太空舱并排的自动方位传感器偏离了近40度,只有SC知道该情况,但他没有告知指挥中心。SC一度失联40分钟,最终安提瓜传来报告,发现了一只救生筏,SC在大西洋漂浮了近3小时。

15. 五个月后,Wally Schirra环绕地球6周。接着,Gordon Cooper驾驶信念7号(Faith 7)环绕地球12周,持续飞行一天半,成为了第一名在太空睡觉的美国人,也是最后一名独自环绕地球的人。

16. 水星计划圆满结束,双子星计划(Project Gemini)整装待发。

E2

1. 1962年9月17日,NASA公布了New Nine人选(四名空军,三名海军,两名平民),包括Gene Cernan、Jim Lovell、Buzz Aldrin、Neil Armstrong等。

2. 双子星计划安排了10项任务,难度与风险递增。John Young和Gus Grisson成为了首次双人太空飞行的人选。

3. 每五枚泰坦导弹中就有一枚失败,无法达到载人航空的要求。火箭好比controlled explosion,任何漏洞都可能引发灾难。

4. 双子星3号(Gemini 3)的使命是测试新型火箭和太空舱,并安全返航。1965年3月23日火箭成功发射,美国首次实现双人太空飞行。然而启动retro rocket时,工程师在计算时未将地球自转的因素算入,最终双子星3号偏离了预定目的地,但并无伤亡。

5. 下一步是extra vehicular activity(EVA),关键在于人类在失重状态下的情况。NASA工程师想出了一种骗过地球引力的方法,即Vomit Comet。这是一架特制飞机,飞行线路为弧度巨大的拱形。在起落间,宇航员将经历约30s的失重状态。

6. NASA原计划再进行两次双人太空飞行,并在双子星6号上试验EVA。不过NASA还不知道,前苏联已有一名宇航员成功进行了EVA。于是1965年6月3日,新人宇航员Ed White和Jim McDivitt(被称为Gemini Twins)在双子星4号(Gemini 4)上进行了EVA(秘密训练,仅有30-40人知道)。EW在舱外飘浮了36分钟,双子星4号也成为了当时美国史上飞行时间最长的太空舱,4天环绕62周。

7. 登月者必须驾驶登月飞行器返回轨道上的太空舱才能回到地球,这叫做交会(rendezvous),需要极高的精确度。双子星6号和7号必须在轨道上紧贴着飞行,这需要按照准确时间先后发射两枚泰坦导弹。

8. 同年12月4日,双子星7号(Gemini 7)发射升空,宇航员是Frank Borman和Jim Lovell。他们将为了测试长时间失重对人体的影响在太空运行14天(约等同于抵达月球需要的时间,宇航员脑后被植入了探针)。为了按时发射双子星6号(Wally Schirra和Tom Stafford),工作人员必须在三天内修复受损的发射架,而这一般需要数周。同时另一枚测试火箭也将发射往双子星7号,这是因为国防部想尝试在太空追踪前苏联导弹(每枚火箭都有独特标识作为区别)。

9. 同年12月15日,双子星6号(Gemini 6)发射升空,第一次发射时阀门故障导致了引擎熄火。两艘太空舱成功保持紧贴的飞行阵式达270分钟,环绕地球3周。双子星号的控制系统精度极高,因此能够以相距15厘米的距离并列飞行。

10. 交会、对接以及操控对接的飞船是实现阿波罗计划的关键。首次尝试对接(docking)的是Dave Scott和Neil Armstrong。1966年3月15日,双子星8号(Gemini 8)升空。NA负责将太空舱与一架无人驾驶的Agina Target Vehicle交会并对接。对接成功后滚转速率过快,故障原因不明。中止对接后,双子星8号仍然由于推进器故障高速滚转。NA启用另一组火箭(reentry control system)进行纠偏,最终危机解除,但他使用了返航时所需的燃料,因此任务必须立刻中止。双子星8号在冲绳岛附近的迫降点着陆,至今保持了离原定着陆点最远的纪录。

11. 同年6月3日,双子星9号(Gemini 9)升空,宇航员是Tom Stafford和Gene Cernan。Gene Cernan在进行EVA时遇到了头盔玻璃起雾的困难,最终只能中止EVA。此后两次尝试因同样的原因失败。NASA改进了宇航服和训练方法,Buzz Aldrin将在同年11月11日升空的双子星12号(Gemini 12)上再次尝试。BA进行了3次EVA,时长超过5小时。

E3

1. 阿波罗1号(Apollo 1)是在太空中测试三人太空舱的首次机会,参与者包括Roger Chaffee、首位完成太空漫步的美国人Ed White和指令长Gus Grissom。然而由于急功近利和超负荷工作,在肯尼迪航天中心进行常规发射台测试(pad test)时发生意外,密闭的太空舱突然起火,三名宇航员全部遇难。事故起因是GG座位下的线路起了火花,纯氧助燃后导致三人在30s内窒息死亡。之后NASA重新设计了太空舱,线路添加了保护罩,使用防火材料,以及可供紧急逃生的新式舱门。

2. 两年后,阿波罗7号(Apollo 7)完成了1号的使命,在地球轨道上测试了指令舱(command module)。1968年8月,NASA决定改变计划,让阿波罗8号(Apollo 8)首次尝试脱离地球轨道,飞往深空。Frank Borman、Jim Lovell和Bill Anders的任务是测试土星5号(Saturn 5)运载火箭,绕月十周并安全返航。同年12月20日,阿波罗8号成功发射。第一阶段,五台引擎推动土5 以七倍音速的速度飞行;第二阶段,高度为64千米并持续加速;第三阶段,火箭将点燃两次,第一次推动进入轨道,第二次进入深空。

3. 阿波罗8号成功完成任务,其中地球从月球后面升起的照片轰动一时。平安夜前夕,三名宇航员朗读了《创世纪》(《Genesis》)的开篇。绕月飞行20小时后,火箭必须在失去无线电信号的月球背面点火才能取得足够速度摆脱月球引力。

4. 登月舱(lunar module)的外壳实际上由聚酯薄膜(Mylar)和玻璃纸(cellophane)制成,用胶带和订书钉固定,里面的地板必须铺上垫子,否则失手掉落的螺丝刀可能将其砸穿。

5. 1969年3月3日,阿波罗9号(Apollo 9)发射升空,宇航员是David Scott、Rusty Schweickart和Jim McDivitt,他们的任务是在地球轨道是测试登月舱(LEM)。

6. 同年5月18日,阿波罗10号(Apollo 10)发射升空,宇航员是Tom Stafford、John Young和登月舱驾驶员Gene Cernan。这是登月舱第二次试飞,也是登月前的最后预演。为了防止他们尝试登月,燃料箱没有装满,如果登月则无法返航。

7. 同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Apollo 11)发射升空,宇航员是指令长Neil Armstrong、指令舱驾驶员Mike Collins和登月舱驾驶员Buzz Aldrin,此时距JFK提出十年计划仅过了8年1个月22天。

8. 指令舱与登月舱undock后,老鹰号出现了短暂的通讯故障并很快通过偏转角度解决。

E4

1. 1969年11月,阿波罗12号(Apollo 12)就载着Pete Conrad、Richard Gordon和Alan Bean登上了月球。这次他们做到了定点着陆(pinpoint landing),该区域名为暴风海(Ocean of Storms),并且发现来自地球的细菌似乎能在太空中存活。

2. 阿波罗13号(Apollo 13)的首要任务是科学考察。发射前三天,Jack Swigert在最后一刻接替了原定的指令舱驾驶员(因为后者接触过麻疹),另外两位登月宇航员是Jim Lovell和Fred Haise。1970年4月11日成功发射,登陆地点是危险的Fra Mauro Hills。

3. 发射两天后,指挥中心要求宇航员搅动氧气箱,以确保氧气均匀分布。JS搅动氧气箱后,损坏的绝缘电线起火,使箱内气压增加导致爆炸并泄露。两个氧气箱迅速失压,三个燃料电池(fuel cell)中有两个损坏。由于燃料电池需要氧气发电,因此没有氧气,剩下的一个也坚持不了多久。

4. 考虑到登月舱自带氧气和动力系统,宇航员决定搭乘登月舱返回地球,但登月舱只够两人使用两天,而返回地球需要四天,同时登月舱不是为了长距离航行所设计,因此缺乏足够的保护措施(如温控)。于是控制中心决定,他们必须以更快的速度返回地球,二次启动引擎缩短了9小时的回程时间。二氧化碳过滤器仅够两人使用且指令舱中的备用过滤器是方形而非圆形也是一大问题,幸好最终通过适配器解决。

5. 9个月后,阿波罗14号(Apollo 14)完成了原定任务。

6. 为了研究月球构造与起源必须扩大探索范围并带回更多月岩样本,因此NASA设计了一辆新型月球车。由于磁性指南针在月球上无效,所以计算机必须随时测定返回登月舱的路线。

7. 1972年4月16日,阿波罗16号(Apollo 16)载着John Young、Charlie Duke和Ken Mattingly升空,并探索了笛卡尔环形山。

8. 同年12月7日,阿波罗17号(Apollo 17)载着Ron Evans、Harrison Schmitt(第一位进入太空的科学家)和Gene Cernan,这是阿波罗计划的最后一次登月(经费被砍),也是土星5号(Saturn 5)第一次夜间发射。截至目前,史上共有12人成功登月。

9. 阿波罗计划的终结象征着一个时代的句号,其后NASA将目标定为火星,并基于阿波罗计划剩余的硬件开始研究人类在太空长时间停留的可能性。由于发射太空实验室2号(Skylab 2)不需要和登月程度相当的火箭推力,科学家们将土星5号(Saturn 5)的顶部改造为美国第一个空间站。太空实验室的第一期成员包括Pete Conrad、Paul Weitz和Joseph Kerwin。

10. 1973年5月14日,无人的太空实验室首先升空,却出现突然加速、主太阳能板回应微弱、温度失控等故障。同年5月25日,三人作为NASA第一批太空维修工带着硕大的遮阳伞(parasol)升空并成功完成史无前例的硬对接(hard dock)。遮阳伞打开后,温度成功下降,但太阳能板损坏的问题更加关键。另一块太阳能板被金属碎片卡住,宇航员通过花钳将碎片剪开(首次出舱进行修理工作),太阳能板随之打开。

11. 其后的八个月中,太空实验室接待了三批宇航员。它为人类在太空中建立居所、生活和工作、探索太阳系深处奠定了基础。

 短评

NASA 发展史。。。

3分钟前
  • 请叫我小木
  • 力荐

一部NASA史诗!从把人送上地球轨道到登月成功只用了8年,绝对是人类的伟大奇迹,阿波罗13号的成功返航则是一个工程奇迹。果然压力才是动力,基本上每次事故都是在技术成熟关注度下降后的懈怠下出现的。那种毫无功利的全民关注现在很难再有了吧。对这种宏大叙事毫无抵抗力,这才是真•诗和远方!

4分钟前
  • 雲水
  • 力荐

10年,从第一次载人进入太空到登陆月球。冷战时代近乎疯狂的举动,也是人类显示自己将一切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年代。一群平均年龄26的年轻人,一群拿命下注的赌徒,那些不堪一击的设备。所有的看似不可能,构成了这个伟大的时代。

7分钟前
  • 快落小脚丫
  • 力荐

Best documentary ever! Hats off to NASA, who accomplished the greatest adventure and exploration of humans in the last 50 years! Even with the retirement of space shuttles, we as human, should never ever stop exploring.

11分钟前
  • FC
  • 力荐

当你看到他们上天,看到他们下坠;看到他们达成目标,看到他们功亏一篑;看到他们兴奋落泪,看到他们焦虑疲惫……你的心会毫无条件的臣服——这无关军事竞赛,无关冷战谍云,无关国籍人种,无关山水之隔。这是人类努力战胜自我艰难进步的缩影,伴随着助推器巨大的轰鸣,上上下下,好一个当代希绪弗斯!

14分钟前
  • 菇先生
  • 力荐

Discovery纪念NASA成立50周年的6集纪录片,纯粹从米帝的角度,使用大量NASA提供的珍贵影像资料,记录了人类(美国人)半个世纪来对外太空进行不懈探索的波澜壮阔的伟大探险,既有第一次漫步太空的激动,第一次踏上月球的震撼,也有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失事的扼腕悲痛,情节曲折,细节丰富,不可错过

16分钟前
  • 洛梦蝶
  • 力荐

今天终于想起来把最后一集也看完了。说不清为什么,每次看到挑战者号的事故视频,明知道会看到发生什么,还是会抗拒,随后就是很长时间缓不过来的难过。人类面对宇宙时的渺小脆弱在那一刻无比清晰,世界不会因为对人类而言美好伟大的精神追求,去承诺什么符合我们期望的结局。但明知如此仍然不放弃尝试,也是人类捍卫自身尊严和存在最有意义(也许是唯一有意义)的决定。不是为了宇宙会怎样,而是为了作为人可以在这个宇宙中怎样。

20分钟前
  • 子东文
  • 力荐

看过《太空竞赛》仍不过瘾,NASA的历史同样惊心动魄。水星计划-双子星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失事-国际空间站-哈勃望远镜,失败与成功,一次次的挑战人类极限,联想到凡尔纳的科幻小说,相隔几百年人类真的实现了梦想,太不可思议了。感叹NASA保存了如此多的珍贵影像,粗糙的颗粒感真实又感人。

24分钟前
  • 麦田圈212
  • 力荐

从一开始的落后于苏联 到深入打下基础 再到阿波罗们的登月 今天暂别月球为了到达火星甚至更远的星空做准备 并没有过于煽情的“大国情怀” 反而很现实的展现了很多琐碎的积累 当然还包括灾难和错误 respect

28分钟前
  • 滑溜小姐
  • 力荐

一個目標明確的任務,儘管它的意義只停留在政治層面,對後人的鼓勵與啟發也是重要的。探索不能停止,否則生命該多無趣。

32分钟前
  • Kirsten
  • 力荐

We sail for exploration,we sail for discovery,we sail for sail,but we will not stop sailing for what we called risk and possible death,this is an astronaut‘s fate,and we are proud of it. p.s.土星五号,永远滴神!

34分钟前
  • 郁欣
  • 力荐

从地球出发.nasa任务50年

35分钟前
  • IVAN
  • 推荐

美国人的光荣与梦想,想起了自己热爱理工科的初衷。很多珍贵的一手资料

36分钟前
  • AyumiLee
  • 力荐

挺详尽的NASA 50年官史回顾,但阿波罗15号实际上才是人类第一次驾驶月球车探月的任务,也是第一次有艺术品被带上月球的任务,可能出于小雕塑本属私自携带的违禁品,与机组事后种种丑闻事件的缘由,直接被第四集拿掉了跳过任务介绍,看来宇航员的八卦丑闻比几次航天灾难事故更令NASA难以启齿

37分钟前
  • 阿奇波尔德
  • 推荐

60年代的美国人,那么科幻的日子,过瘾死了!

38分钟前
  • 如花和尚
  • 力荐

关于登月的阴谋论不值一驳

43分钟前
  • 不知道起个神马
  • 力荐

是也乎,( ̄▽ ̄) if we can dream it, we can do it! 好象这是 NASA 机仓大门上刻的名句....不仅仅因为总统的大话, 也是 NASA 代表的人类好奇心, 经过持续努力人类可以作到什么地步, 这部记录片展现了科技发展的真实一面, 当然不科学的另外一面可以对比看看朝鲜战争的记录片, 解放军的精神核子弾一点儿也不比 NASA 差...可惜, NASA 能想办法持续吸引投资50年, 中国没有任何一个项目象古代长城那样连续几百年来嗯哼了....为什么?

44分钟前
  • Zoom.Quiet
  • 力荐

太感动了!登月部分看哭!致敬先驱们!!😭😭哪怕出发点只是冷战太空竞赛的政治任务 但nasa一帮子牛逼的理想主义者就是做到了呢!“只有想不到 没有做不到”“我们要继续前进 因为停止前进就意味着向太空投降”“to touch the face of god”同时也不禁感慨 美国真是已经过了他的黄金时代 看看现在这都是什么疯批总统啊 没文化没素质 还比不过演员出身的里根。就像b站上有灯塔国阿婆主说曾经他非常为自己的国家自豪 现在却已经说不出口这种话 ……

46分钟前
  • vacancy
  • 力荐

不错的总结 & NASA在1960年代末一定是嗑药或者开外挂了……

47分钟前
  • lynx
  • 力荐

自从上世纪70年代人类就再没实现地球外的登陆 也许•••也许NASA真的有不想让我们知道的故事

49分钟前
  • NYMPHAL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