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无辜者2021 剧照 NO.1 无辜者2021 剧照 NO.2 无辜者2021 剧照 NO.3 无辜者2021 剧照 NO.4 无辜者2021 剧照 NO.5 无辜者2021 剧照 NO.6 无辜者2021 剧照 NO.13 无辜者2021 剧照 NO.14 无辜者2021 剧照 NO.15 无辜者2021 剧照 NO.16 无辜者2021 剧照 NO.17 无辜者2021 剧照 NO.18 无辜者2021 剧照 NO.19 无辜者2021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0

详细剧情

  在一个暑假,四个小伙伴脱离了父母的监管,并发现他们都有隐藏的能力。当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在附近的森林里使用这些新能力时,不知不觉吸引了黑暗的东西,奇怪的事情开始发生。

长篇影评

1 ) 一部儿童不宜的儿童成长寓言片

这是一部气质独特的惊悚片,冷静克制又带着一丝丝阴郁。可能真的是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本片塑造的气氛也如同深秋袭来的寒风,全程基本没有出现太吓人或血腥的场景,而是让观众自己去“细思极恐”,认真思考了、代入了才会有点瘆人。惊吓指数对文艺青年、热衷社会议题的观众而言大概是4.5星,对恐怖片老粉是3星(没太多惊喜),对血浆片cult片爱好者应该是1.5星左右。

尽管谈不上很吓人,但如果把它当成一部关于探讨儿童成长的寓言片来看,本片在情节设置和角色构建上可以说是相当出色。因为剧情上大抵都很简单都看得懂,所以在这里想重点讲讲四个儿童的角色塑造: 本杰明、爱莎、安娜、伊达。

本杰明和爱莎

这两个我觉得要放在一起说,因为他们身上有很多相似点,同时又有不少对立相反的点。他们就像是镜子里外的两个人,是镜像后的对方。首先,本杰明和爱莎都是社区生活的边缘人,在主角一家来到之前基本没有小孩跟他俩玩。其次,他们都是家庭环境也很接近,单亲的移民后裔家庭。我想主创们这样精心设置不是巧合,是为观众点明这两是矛盾的共同体,一个赋予邪恶属性,一个赋予善良属性。而如何被加上这样的属性正是本片想强调的点:即人的个性是怎样成长起来的。

本杰明和爱莎同样拥有“特异功能”,而且本杰明的在刚开始还稍微带点攻击属性,比如隔空打物,爱莎则精通读心术。这些技能在一开始看上去都是人畜无害的,而随着影片发展渐渐演化成一正一邪的局面。转变开始于一些细微的、容易被大人所忽略的生活细节和环境因素。尽管家庭相近,但本杰明的母亲显然对他没有爱莎妈妈对爱莎那么耐心,也许还会打骂他。同时,他也受到坏小子的霸凌,从一开始接触伊达就暗示虽然他没有正面刚回去,但也会用“打弹弓”的技能进行微弱的回击。而随着伊达两姐妹的到来,本杰明和带点“小邪恶”的伊达玩在了一起,爱莎则和安娜成了伙伴。

本杰明和伊达玩到一起后,胆子和恶作剧开始升级。我们小时候都爱在别人面前吹嘘自己、展示自己从而获得认同感和满足感。本杰明也不例外,长期寂寞的小孩刚有了朋友就迫不及待地展示自己的特异功能,接着就是标志性的杀猫事件。这个事件是本片前段的小高潮,也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从犯罪心理上讲,很多连环杀人犯都是从残害小动物开始的,这就埋下了伏笔。果然后面本杰明一发不可收拾,杀足球恶霸、自己母亲和爱莎,走上罪恶之路。但归根结底,他一开始就是坏人吗?未必,只是长期被忽视和凌虐慢慢造成了他与爱莎区别,让他从一开始的一点点攻击性如涟漪般无限地漫延开去。

爱莎脸上有白癜风的缺陷,在社区中跟本杰明一样也不受小孩喜欢,同样她的母亲看上去也问题不少,比如有个场景是她妈妈在橱柜门后暗自啜泣。但不同的是,爱莎妈妈对待爱莎比较有耐心,无论怎样都轻声细语,算得上一个好妈妈了。爱莎选择了有智力障碍的安娜作为玩伴,并用读心术与其心灵相通,发现她的内心世界纯粹而美好。从个性上讲,爱莎是个早熟且友善的孩子,能明辨是非,而跟安娜相处也进一步增强了她善良的属性。但前面提到,她和本杰明是矛盾的共同体,镜像人生,甚至某种意义上可以把他们两当作一个人,当一个人内心被“恶”所占据时,他身上的“善”也会消失殆尽。所以爱莎的死,和死在本杰明手上在故事发展上是必然注定的。即本杰明自己抛弃了自己的善良。

安娜

安娜是个十几岁左右的少女,由于小时候患病导致语言能力散失和智力迟滞。她也是本片除本杰明和爱莎外另外一个具有“特异功能”的人。这个人物设置我个人觉得很妙。假如你要在儿童成长片中插入一个角色,既是“儿童“”身份,又得有与众不同的威慑力,你该如何设定?本片主创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思路:安娜,一个有智力停留在三四岁左右的“儿童”,却拥有十三四岁体格的少女。智力方面让她混在儿童中毫不违和,体格上的优势又象征的她的威慑力,即凌驾于本杰明之上的超能力。在本片中,她是代表单纯美好的正面力量,不受世间杂质影响的真善美。

当然,如果从现实意义角度看,这个人物设置也是在呼吁人们不要忽视这一群体,他们也是有内心世界的,虽然可能只有爱莎的超能力才能听见,但至少作为亲人(妹妹伊达)等必须试着去关心了解她。

虽然安娜是能力最强的“大boss”,但在这部儿童成长片中,她比较偏向工具人的作用。影片重点还是放在儿童成长的这一话题上,所以伊达的心路历程才是最最关键的。

伊达

伊达一开始出场让我有点《狩猎》那样不由分说的坏小孩预感,有点后怕哈哈。当然她后面的成长也是亮明了这是部儿童成长片的根据,即回到那个命题:一个人的好坏是怎样形成的。

影片前段伊达往自己姐姐的鞋子里塞碎玻璃,与本杰明一样从一开始就带了点恶作剧的邪恶属性。紧接着就是一个湖边场景,伊达与本杰明的初见,在如镜面般的浅水湖滩隔岸相视,这时镜头模糊了本杰明的身影。本杰明发现了新搬来的小孩,主动靠近并成功结识了朋友。但在虐杀喵咪事件后,伊达在善恶道路上慢慢一步步做了选择,并最终摒弃本杰明所象征的恶。

虐猫事件是影片发展的分水岭,也是伊达成长的开始。为何伊达扎了姐姐一脚血,捏手臂这样各种坏事做了面不改色,小动物反而动了恻隐之心呢?原因就是她在那一刻感受到了猫咪的惨状。作为“无感受”的姐姐,无法发声或反映痛苦,而猫的低喘、站起来又摔倒和头骨破碎的声音,她是真真切切的体验到了。共情是同情的基础,当爱莎转达安娜心声和恢复些许语言后,安娜在伊达眼中才成了一个完整的“人”,并且露出了纯粹的笑容。

所以当伊达的感受力被唤醒后,本杰明越来越升级的恶作剧(断腿男孩、复仇混混、杀死爱莎)让她越来越难受,最终导致了决裂。本杰明把象征自己的善的爱莎给杀死后,伊达最终和安娜站到了一起,在初次相见的那片湖水边进行决战。她握紧了姐姐的手,坚定地与邪恶告别。姐姐化身勇士,在决斗中打败了恶魔,如童话故事般的大结局。给我的感受就是大人们以儿童寓言的形式作了一部给大人看的电影。

最后提一提,有几组镜头挺有玩味的,决战时那些在阳台上观战的小孩子,提醒了我们这是发生在儿童世界中的事情,整部影片大人基本上在情节发展的关键处都是处于缺失的状态。所以有没有超能力其实并不重要,这些大人都没看到,而还有很多大人看不见的地方和事情,也许就是孩子们变好变坏的关键。

2 ) 善待每一个孩子吧,因为他可能是下一个暴君

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

近日看过的电影差不多都给了4星,因为我觉得他们的角度都挺特别的,这很难得,毕竟电影发展到今天,该拍的题材都拍过了,剩下的只是换汤不换药,也可能我看的还不够多吧!

这部<无辜者>,几乎没有大人什么事!有也是工具人,就一帮孩子互相伤害,万万没想到的是,孩子们的演技简直逆天,就像电影中被人附体了一样,没有一点表演的痕迹,不知道导演是如何调教的,一个字"绝"啊!特别是饰演姐姐的姑娘,后面她开始说台词儿时,我差点惊掉下巴!

幸好导演没于正那么变态,最后有提示,动物们都没事,可能大家跟我一样都很担心那只猫吧,一开始我无法接受,看到后面,原来纯粹是为了剧情服务,不然观众根本无法理解男孩的各种残忍行为,因为弑父弑母都出来了,这种坏是循序渐进的,真是狠的咬牙切齿,不过冷静下来想想,孩子能有什么错呢?(我知道这句话有点圣母了),可在电影里,导演就是这么表达的,母亲的虐待,陌生人的霸凌,才导致了孩子的共情能力几乎为0,说到底,男孩也是个受害者,另外这几个孩子,每个人都是因为受了伤或者身体缺陷才有了超能力,我突然想到了两句话,一句是,每一个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另一句是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为什么是姐姐和男孩最后的大决战?我觉得姐姐最大的伤是身体上的,男孩最大的伤是心里的伤,他们很像但又天差地别,姐姐得到了家人更多的爱,所以她虽然有身体缺陷,但心灵是善良的,男孩即坏到战斗力爆表,因为他从未被善待过,妹妹的出现可能是他唯一的希望,可是当他被妹妹推到时,回到家歇斯底里的哭喊,彻底黑化,估计心中善良的火苗彻底泯灭了!

电影还给我另一个思考,就是当一个小孩子拥有了可以统治人心,操控物体的强大力量时,结局往往令人担忧,尤其还是从未被人善待,留下过童年阴影的人,我记得小时候看<寻秦记>,记得当时嬴政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无权无势,妥妥的loser,可他在被社会的毒打后,在最底层被各种霸凌欺辱后,他回到那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时......我只能说某些方面,他根本没有把人当人看,所以,最后的最后,让我一起共建和谐社会,为每一个孩子送去温暖,避免让他们受伤,可能因此,我们拯救了全世界!

.

.

.

.

.

否则,我们没有一个人是无辜者

3 ) 刚看到摔猫的地方,爱猫人士真的很生气!

本来以为是两个单纯小孩,结果把小猫从高空扔下来,还踩猫头!!!真的是恶魔!我看到这里的时候真的希望恐怖的事情发生在他们身上

那个无眉女孩看到男孩踩小猫头后想回家也不能表示她是无辜的,毕竟在抱着猫上楼的时候是她在那里说“更高,更高”

真的很过分!!我不了解电影怎么拍的,希望是演出来的道具而不是真的杀了现实的一只猫。熊孩子去死!

4 ) 关于天性和环境

唯一能提取出的一个思想,可能想表达,小孩子的天性就是无知。由于无知,他们对于一切的事物都会充满好奇。但他们最终会发展成什么样,还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受到的引导教育、原生家庭环境等等。所以这部电影支持“环境>天性”。


就像Ida,虽然又是踩蚯蚓,又是摔猫,又是“欺负”姐姐,但她一直是好奇的,想要知道后果、想做又有点不敢的那种心理。

而小男孩是喜欢Ida的,所以为了讨好她用尽一切手段:去摔猫、杀猫、表演自己的超能力……因为喜欢,且对很多行为的后果无知,所以显得很极端。他受到妈妈、大孩子的欺负,自然而然的就是想着去报仇。本没有什么道德对错的概念。

但是不同的是,Ida生在一个比较文明有爱的家庭,受到的是正面的引导,她也知道有的行为是错的、“做坏事”,所以会问妈妈怎么办。她想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而小男孩受到妈妈的家暴和虐待,没有人告诉他这样做不对。他的行为是出于本能的,无论失去追求自己喜欢的,还是去报复伤害自己的。他的行为准则就是人的本性:自利、自卫。


“ 要是有人对你做坏事怎么办?”
“那就告诉大人。”
“要是我是大人了呢?”
“那就告诉警察,自己去解决问题。”

除了这点可以思考,还有小朋友的演技着实很棒很厉害,其他的就真的很垃圾了。情节极度拖沓松散,不知道想表达什么主题。还有人物设定很扯淡,什么神仙斗法超自然。

5 ) 无法无天,一群小盆友光天化日小区斗法

1978:2021年,恐怖惊悚电影《无辜者 | De uskyldige》

豆瓣评分挺高的

没想到啊

居然又不是我的菜

我并没有觉得多么好看

甚至有些致郁

先说说优点吧

海报的设计很惊艳

给我眼前一亮的感觉

然后就是主角小女孩的设定

很真实

孩子并不是都如此善良

都会有些小的坏心眼

做些小坏事

甚至有些也会让自己不安

慢慢的成长

认识什么是对错

这个设定很自然很真实

还有主角的姐姐

虽然有残疾

但是到最后居然给人一种安全感

主要是演员 阿尔瓦·布林斯莫·拉姆斯塔德

演得真的好棒

比较尴尬的就是在剧情上

反派的黑化铺垫不够

这种单纯的恶确实让人毛骨悚然

但还是有些太过唐突

对于弑母和虐猫我真的觉得大可不必

让观影体验直线下降

为什么要给我看这种东西?

妈了个巴子的

从结尾来看

主角也有可能有超能力

还有哪些窗台上围观的小盆友们

你们这个社区真厉害

没点超能力都不好意思回小区和邻居打招呼呗

也没人管管

无法无天了都

------------

我是控制的分界线

---------

推荐指数:★★☆(5/10分),无法无天,一群小盆友光天化日小区斗法

6 ) 隐喻

隐喻 metaphor(仅代表个人观点)

无辜者电影角色代表

北欧难民涌入的社会背景下,政治正确可能让导演将大的社会投射到孩子身上——下一代,所以我认为这极有可能是一次加密后的故事表达。

伊斯兰、非洲面孔的演员一正一邪,北非和阿拉伯同属伊斯兰文化,所以男撒旦和白癜风女可以彼此感知对方内心想法。

男孩通过某种“超能力”将自己的母亲杀死,影射伊斯兰文明下的民众将自己的祖国“杀死”,由此才引发了一系列难民问题。

妹妹代表移民接受国的精英阶层,无法发声看似发育异常的姐姐代表没有话语权的民众。

精英阶层掌握话语权,还会时不时利用这一点去测验民众对痛苦的容忍度,外人看来“妹妹”很关心“姐姐”,实则不然甚至相反。

大人指国际社会,看似关心又其实不在乎。

最后本国精英阶层在“异教徒”的威胁下才终于和无声的民众和解,达成了共识,最终赶跑了外来入侵种族,当然结果我认为也是导演团队的个人“美好愿望”,一个纯净的原本的北欧净土。未来世界多元化程度的继续加深需要移民和原住民来共同努力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7 ) 邪恶最骇人的面貌是小孩子无知无畏的脸

《无辜者》的主角是四个孩子。在某种意义上,他们颇能代表大量接受移民的背景下当今北欧社会的人口:出身典型北欧中产家庭的伊达(Ida)和有自闭症和语言障碍的姐姐安娜(Anna)都是一头金发,眉毛淡到看不见。这样的形象让人想起《闪灵》等恐怖片里常见的金发儿童形象。和母亲同住的黑人小姑娘爱莎(Aisha)有一头浓密的黑色鬈毛儿。而同为单亲家庭的小男孩本(Ben)则是典型的阿拉伯人长相。四个孩子的家长各自忙着自己的活计,孩子们有些孤独地给自己找着乐子。他们似乎在对彼此的感应中结识,玩到一块儿,并在这一过程中认识了自己的超能力。

在《无辜者》的开头,伊达似乎不满父母在姐姐安娜身上倾注了太多精力而偷偷往安娜鞋子里放了碎玻璃。疼痛的安娜只能咿呀咿呀却无法表达,到回家后脱鞋才看到脚底鲜血淋漓。

而黑人小姑娘爱莎则在自己家中感受到了这一疼痛——原来,她不仅拥有心灵感应的能力,还和安娜尤为心意相通,不分彼此。她和安娜后来成为了好朋友。爱莎更引导患有语言障碍的安娜表达自己。

《无辜者》开头的另一个细节是,小男孩本向伊达展示了自己的用意念驱动事物移动的能力(此时他的能力只能移动很小的石头)。拥有力量而不懂这些力量所带来的伤害的意义,他和伊达将一只可爱的奶牛猫从楼顶摔了下去。随后,更是残忍地虐杀了猫咪。(不同与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当家主母》虐杀猫咪镜头,这一镜头是用道具拍摄并用很暗的打光隐藏细节,并未伤害到动物的生命。)

这个细节至关重要,因为当“死亡”这一残酷概念骤然闯入儿童天真的世界,父母如何引导其理解便对儿童的生命认知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如哈内克荣膺金棕榈奖的名作《白丝带》里,当小男孩初识死亡的真意(死去的人再也不会回来),他先是愤怒、悲伤、不愿接受,随即在巨大的恐惧中去验证上帝的权威(这样的事也只有无畏的儿童做得出来了)。而当他认识到上帝可能只是个淡漠的旁观者时,那由父亲灌输而来的对上帝的敬畏也荡然无存。

而色厉内荏的父权也随着上帝金像的掉漆而一并倒塌。在对一切权威的蔑视中,这些手臂上系着白丝带嘴里唱着宗教歌曲的小孩从杀鸟开始,一步步走向二战的刽子手。

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之间仿佛有一道神秘的沟壑。活泼无邪的孩子们不知道哪天开始便学会了沉默和欺骗——这些成人的花招。而这样的习得往往比大人们以为得要早太多。

当人们希望回答,是坏人长大了还是长大后人变坏了的问题时,对“恶的起源”这个问题的影视探索正在不同角度生产出引人深思的艺术作品。

比如《无辜者》的背景明明是物质和精神文明都高度发达的“人间天堂”北欧社会,不是被宗教和容克地主统治的保守德国乡村。四个孩子的肤色也符合种族融合的美好图景。那么这些隐隐约约的隔阂、显而易见的孤独和莫名其妙的暴力又从何而来呢?电影没有给出答案。

在《无辜者》里,小男孩本还没理解自己的超能力意味着什么,便随心所欲地施展这一能力去教训跟他不睦的伙伴们。甚至仅仅是为了检验自己的能力便滥用之。

这正是邪恶最骇人的面貌,不是《异形》系列里异形无处不在却又无影无踪的恐怖,也不是蝙蝠侠系列中小丑那种对混乱顶礼膜拜的无秩序之恶。

邪恶最骇人的面貌是一张小孩子无知无畏的脸,他/她扑扑闪闪的睫毛那么浓密,瞳仁清亮得像一汪泉水,皮肤上可能还撒着几粒俏皮的雀斑。

然而人的律法和神的律法在他/她那儿都无计可施。异形想要繁殖,小丑想要挑衅,而小孩子,你不知道他想要什么,也许他就是觉得好玩儿。也许他就是觉得,既然我有这个能力,我就去做点什么。

《无辜者》的惊悚感和恐怖性正是如此:游乐场上,孩子们正快乐地踢球。但镜头竟慢慢推上前去,像一道恶毒的目光。那是本的视角,又何尝不是人心中时常会闪现的恶意的视角?只是凡人并无超能力罢了。于是那飞奔的孩子突然咔嚓一声折断了腿。

又如厨房里,温柔体贴的母亲忽然将菜刀握在腰后转过身来……恐怖不在危险的环境或逼仄的空间中,而在北欧那懒洋洋的阳光之下,在儿童无邪的双眸之中,在最亲爱的家人和盆友那里。

从见到本虐猫开始时,一开始好像有点邪恶的伊达渐渐感到不安、恐惧。如果说她此前伤害姐姐安娜而安娜无法表达,现在她明显对生命的脆弱和伤害的意思有了认知。而在本将魔爪伸向爱莎时,伊达终于开始对抗本的邪恶。

6岁的伊达在彷徨中请教母亲,如果身边的人伤害了他人,我该怎么做?母亲说:告诉大人。伊达又问:那么大人会怎么做呢?母亲说:大人会向警察求助。而伊达并未求助。

现在,她认识了力量和暴力仅有一线之隔。但她选择像个小大人那样一边害怕一边维护着这个秘密,在执行计划前紧紧抱着母亲默默流泪,大有不成功便成仁的意思。

伊达假装贪玩将本引到本犯案现场之一的天桥上,将本推了下去。而目睹了这一切的路人甲则震撼不已——小孩儿怎么会如此运筹帷幄、勇敢果决?但这次“拨乱反正”没有让本回头,倒让伊达摔伤了腿打上了石膏。

最终,在社区静谧的公园里,甩掉了腿上石膏的伊达跑向安娜一起勇敢地对抗本。安娜仍然不会说话,走路晃晃悠悠,但她对善和友爱的信念似乎强化了她的力量。

大人们还在三三两两地聊天,对这其中的暗流涌动一无所知。只有小朋友们不知怎地感应到了什么。连站在楼上吃瓜的其他小朋友们,似乎都扮演了某种角色……

《无辜者》最好玩的地方就是它对暴力刻画的克制。影片以大篇幅浓墨重彩刻画的,是孩子们的互动——因孤独而凑在一起,从一开始的戒备到逐渐走近。因发现超能力而欣喜,又因感知到危险而惶恐躲避。

四位儿童演员的表演相当惊艳,如本最害怕的是不会说话的安娜。只要他见到安娜,眼睛的回避就出卖了他。患有自闭症的安娜永远目光涣散无神,而在她生气时,那微微蹙起的眉头和淡金色眉毛简直是正道的光blingbling在闪。

当伊达感知到危险而跑进房间时,想象中《闪灵》里那个经典的插进门板的尖刀镜头并未出现。取而代之的是母亲要去出门采购的叮嘱声。

而到本该是高潮的两大boss终极对决时,则以一种沉默统辖一切:脚下的泥土在无声送到,人工湖的湖水则无声地涨落,伊达和安娜紧握着双手,而正义就不声不响地来临了。

到这里,《无辜者》的恐怖似乎告一段落。在一个温柔的大全景中,小区似乎恢复了以往的安逸恬静。《无辜者》显然无意渲染儿童世界的邪恶和不可知,而将善和爱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儿童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和学习中。

于是,尽管这些孩子的家长对孩子们的超能力和小心思都懵懂无知,儿童间却隐隐形成一个互相感召和帮助的同盟。而对生命的感知和呵护则由此萌生。

这样的单纯使《无辜者》终于没能像同为北欧电影的《狩猎》那般寒冷彻骨,而是在酣畅淋漓的惊悚体验中保留了一丝光明——因为人的存在,世界是不可知和可怕的。也因为人的存在,世界也可能是可知和可爱的。

8 ) 孩子本无辜, 社会教做人。

4星,片子就是表达不同环境境遇对孩子的性格塑造,即使是片中的反派本杰明,也不是什么天生恶人,他只是一直被人欺负,一直被家里冷落,接受了这种弱肉强食的现实。 所以他认为欺负比他弱小的生物来发泄,是一种很正常很自然的关系了。 4个孩子的成长环境从好到坏,和自我意识能力的强弱都有排序。 当他们变得强大时,报复社会的强弱也是同样排序的。 从这点来说这片子有教育意义。 爱护孩子,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的未来。 虐待孩子,就是等着孩子报复社会。

短评

整体基本上没缺点,但不懂为什么要选一个棕色小男生做那个evil。移民的家庭都支离破碎,本地白人家庭最后成为救世主。2021年了这么cast真的没问题吗?不是zzzq,只是观感真的很奇怪,一直有种把小男孩搞成恐怖分子的暗喻感。

5分钟前
  • やま
  • 还行

小女孩起初一系列的坏行为,加上影片设定的奇幻特异功能,刚开始只是觉得诡异,一个小时后,程度开始累加,异常的惊悚,紧张的氛围持续拉满。影片拍出来了小孩子间的友情,烦恼,城府,甚至是牺牲,心理活动跃然屏幕,最后的复仇在悄无声息的激烈决斗中完成。刚开始大家都以为妹妹很坏,经历过社会毒打后,发现大家都是真刀真枪,只有她害怕的的哭鼻子了……影片感觉挺棒的,通过无辜小孩子的视角,在基本上很平缓的节奏中展现出了浓烈的惊悚感,应该是2021年我心中恐怖片的Top1!

7分钟前
  • 秋色纯
  • 推荐

又名《新变种人3:无辜童年》

12分钟前
  • 寒狐传媒
  • 还行

可以是年度最佳恐怖片之一。是《闪灵》的又一种变奏,也是《它在身后》的一个回音。高潮戏的处理真的绝了。关于恐怖主义的隐喻也非常有趣:能力(武力)本无善恶,但不懂如何使用之人,最后只能被围而剿之。

13分钟前
  • 德小科
  • 推荐

3.5 从《闪灵》《它在身后》中汲取养分,把一个超能感应的奇幻概念做成了完全心理内化的惊悚恐怖片,大量视点镜头和声音的有效运用,把情节氛围推向让人难以呼吸的压抑和不安(一种关注终于选了部“纯正”恐怖片了

1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年度最佳惊悚片预定

21分钟前
  • 十二
  • 力荐

后半段一直在想本杰明的妈妈应该已经臭了吧应该已经臭了吧。。。

22分钟前
  • 五十
  • 推荐

三星半。氛围塑造和想象力都很可以,但是吧,作为养猫人士,有些情节我是绝对无法接受的,拜拜

26分钟前
  • HarperDie
  • 还行

气质可嘉,但气功对决大可不必。

30分钟前
  • 品客
  • 还行

估计会有人说这个故事和大友克洋的《童梦》太像了……

33分钟前
  • 张小北
  • 还行

一部充满童真和美好的儿童电影。寓教于乐,适合阖家观看!

36分钟前
  • 陈·枯骨同颜
  • 推荐

【挪威】熟悉又陌生的“《怪奇物语》”,孩童视角的世界以及所掌控的能力有些邪趣;不同演员的背景,完成更大层面的对应。只可惜在数个有些挑动的场景之后,故事陷入无解的冗长之中,可能早已在剧中看过太多可能。

38分钟前
  • 基瑞尔
  • 还行

这个暑假,我原本很讨厌自闭姐姐。自从认识了对楼里的男孩,女孩,这个假期似乎有点不一样。我们和男孩作了朋友,又成为了仇人,闷声不响做了好多事,女孩死了,姐姐表面平静内里波澜万丈精神斗法为她复了仇。真是难忘的假期!

43分钟前
  • Jifferney
  • 推荐

某种意义上是沙马兰的《不死劫》,不疾不徐的推镜将危险从画外拉回视野中心,镜头的蓄力消灭了对恐惧的猜疑与避闪,形成作者与观众之间更加平等的较量。孩童间恶念的气味自由弥散,像无菌的培养皿中不断分裂的细胞,也许根本与恶无关,一场纯真的游戏而已。

47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暴力欺凌的现实写照,善恶势力的抽象表达,儿童成长的心理活动,以及向恶向善的人性转变。

51分钟前
  • KitajimaJunko
  • 还行

懒得吐槽“自闭患者都是魔法天才”这种一厢情愿的stereotype了,孩子们纯真的残忍不意味着拍的时候要装腔作势,这次糟糕的《无辜者》是《捕梦网》,上次平庸的《西尔玛》则是《魔女嘉莉》,沃格特总能为斯蒂芬金式故事找到一个错误的打开方式。比《圣人莫德》那样毫无灵魂的平庸Arthouse Horror还要恶劣糟糕,类型片自然是要绑架观众的,但它们使用的是类型元素和类型桥段,而不会像这样全靠无休止地把孩子、小动物、弱势群体往危险情境里推。一味拒绝奇观,却依旧难掩剥削本性,同样是施暴,电影只是粗暴地从哈内克式的电影中抽来了模糊的人物动机和疏离的人际关系,而对于它所借用(反对)的类型片传统毫无革新之意。这样一部没有血肉只剩骨架的充气类型片,不知应该从何谈起“想象力”。

56分钟前
  • 字母君
  • 较差

焦躁阴暗版的史蒂芬金

60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咋最后拍成了儿童们携起手来以暴制暴这么阳光的结局,可怜大人们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1小时前
  • matchbox
  • 还行

姐姐自闭,可以掐青大腿或者塞入玻璃。动物弱小,可以碾压蚯蚓或者踩碎猫头。当孩子拥有能力,可以控制意念并且伤害他人。当成人拥有权力,可以凌驾弱小并且重置秩序。鞋里的玻璃渣和大腿的木刺不痛,被忽视的冷漠和无人理解的寂寞更像弹弓。被照料的孩子在广场上哭泣,孤独的孩子才感知到邪恶的凶险。

1小时前
  • 西楼尘
  • 还行

大家说的没错,确实是年度惊悚片

1小时前
  • 老晃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