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一流的题材,三流的导演
一部电影不提剧情、不问题材,首先要做到的是原创和发自内心的表达欲望。本片所涉题材是济州岛4.3事件——又一件国家公权力对渺小群体的无情蹂躏。我查找了4.3事件的相关事件,发觉这是一个非常有冲击力、丰富且人性爆发的惨剧。类似于红色高棉、区别于纳粹和南京大屠杀,因为和红色高棉一样,这是本国政权对本国人民犯下的罪行,而且又和红色高棉不同,他又是具有讽刺的种族主义色彩的,即本国人对本国人的身份认同危机。同样是一国同族同语言的兄弟,只因为美国人在那里画了一个圈,就立刻分为赤匪和国民2个种族。
如此有趣的、充满张力的事件却被导演用一种模仿黑泽明的手段拍摄出来。毫无思考、毫无自我的声音,只是用模仿他人、取悦美国人(这不失为一种讽刺)的方式。没有人性扭曲,没有细微的心理爆发,只有压抑、愚笨和不可名状。根据当时史料记载,4.3事件对女性的性暴力更甚于屠杀,南京大屠杀时期日本做过和未做过的事情,在这里都有发生,一支被称为“西北青年团”的民族主义力量在里面起到了主要作用,而更为扭曲的是,这些人原本就是被北朝鲜逐出本国的国民。
这些在电影里都没有表达,导演用黑泽明的农民调侃意图描绘冷暴力,期望使整部电影表现得类似《楢山节考》——人性使然。即便是冷暴力的表现也令人非常失望,在轮奸表现上,只用了枯树惊鸦。这画面让人立刻回到了50年前,让人以为这么庞大的历史背景其实只是为了向日本60年代电影致敬。
台词毫无力量、镜头表达方式陈旧、叙事风格拖沓杂乱、演员表现过于舞台化,节奏又感觉动作场面和对话场面割裂严重,这部电影无法代表韩国电影近年来的整体水平,只是依托于一件非常非常值得叙述的事件。
最后从影片定名《土豆》来说,显然导演的想法是表现《活着》这非常不适用如此庞大的背景。这就像《金陵十三衩》把整个南京大屠杀的强奸归于几个女人的献身精神。
2 ) 历史的拷问
济州岛方言称土豆为“Jiseul”。电影中土豆是岛民逃亡时赖以为生的食物,是患腿疾的母亲和儿子的感情纽带,它在影片里的每次出现都带动剧情的起伏。它象征着四三惨剧中的济州岛人,生于斯,长于斯,却在一场硝烟之后,被连根拔起。
对济州四三事件的了解始自济州岛和平纪念馆,也是一年冬天,也是漫天飞雪。纪念馆入口处别出心裁的设置了天井,仿佛能让人们穿越时空界限,仰望在此次事件中丧生的三万多个无辜的灵魂。这与影片开头不谋而合,镜头带着我们的视线划过云端,俯视白茫茫的大地,似灵魂故土难离。
也许是因为导演是土生土长的济州岛人,加上多年的美术功底,黑白影像下的济州岛仍姿态俊逸。乌云,波涛,白雪,朴树,这些济州岛常见的自然符号在电影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那里面有因南北分裂而卷入战争的青年军人和无辜岛民对生的渴望,对屠杀的恐惧。随着正吉一次次抬头直视镜头,她将为什么会发生如此人间惨剧的问号扔给了屏幕前的我们。
电影分为四幕,以祭悼亡灵为主线,叙述以祭奠开始,以祭奠结束,能感受到导演试图通过电影唤起现代人对历史的追问,然而过多的符号化的表达和对拍摄技巧的强调,削弱了事件本身的历史沉重感,对于人性复杂面的勾勒和惨剧发生原因的历史挖掘仍显不足。
李承晚干的好事儿,当年的韩国多听话啊。真实历史事件改编,不过低于预期了。疏离的,镜头运用很不错。三星半~
神片不解释,私人韩国电影top1.
鬼子走了,二鬼子來了;同族相殘,深惡痛疾。儘管這部「地方電影」略有粗糙和造作之感,但是其力量還是震撼的。或者有人會說,同時期的中國大地也發生著同族相殘的戰爭,我們也應該要有這樣的電影。我覺得不如慳口氣吧。或許真有能搬得出影院和境外的「黑片」,或許我們早就犧牲了。
画面苍白无力,很闷的电影
部分场景有《鬼子来了》那种黑色幽默的气质,但零散不成体系。而最大的原因在于过分追求摄影所造成的间隔感,使得故事无法顺利展开。
突破了韓國類型片傳統,但炫技過度,枝節過多。快進le若干次
一部很难评价的电影。首先要感谢《芝瑟》让很多人第一次知道四三事件。同为黑白片,很难不被拿来和《鬼子来了》相比,《芝瑟》强在影像和叙事结构,但由于过于强调技巧和极简主义风格而导致故事整体线索不够清楚,比起平铺直叙一个故事的《鬼子来了》,很难看懂。
神神叨叨、乱乱糟糟、磨磨唧唧,虽然有光影和构图的高超技巧,却难以弥补无法让人代入进去的情节,只能说这应该是一部能拍的更好看的故事~
摄影和场面调度都很讲究 不过历史改编还是叙事直白一些好 毕竟观者关注的是真相而不是技巧
太慘了
镜头角度 胶片颜色 都感觉模仿得出的味道,题材潜藏了导演的野心,但是总有一种语焉不详的不快和自以为是,多次故作聪明的隐喻把质朴的乡民气息遮盖了起来,顺便还把片子的连贯给打断,而且隐喻本身跟片子也没有发生实际性的联系.韩国导演一到朝鲜战争或者内站的题材,就总有一种不知从何而来的良好自我感觉
讲述韩国鲜为人知的四三事件的独立片。高贵冷艳逼格调。导演一看就是有想法,就是太重摄影和技巧,叙述留有不间断空隙,让观众观影情绪艰涩。在黑白影像间,不是战争、不是愚昧,是人性的残酷,给历史抹上了层层不透光的灰。PS 片尾每个死去的人配上一条燃烧的纸,让情绪渲染淋漓。
不太喜欢这类片子,不喜欢战争。
一部很难评价的电影。首先要感谢《芝瑟》让很多人第一次知道四三事件。同为黑白片,很难不被拿来和《鬼子来了》相比,《芝瑟》强在影像和叙事结构,但由于过于强调技巧而导致故事整体线索不够清楚,比起平铺直叙一个故事的《鬼子来了》,很难看懂。文/ Celesteblanco
扫盲
7分,个人性很强的剪辑、慢镜有画蛇添足之嫌,也可解释成导演就没打算考虑市场【受众】。电影显映出南北朝鲜同宗同族。。但人的适应性就是这么大,现在南北朝鲜就完全是两个背离的世界。摄影很好,一部优缺点均明显作品(缺点也说不上,导演就没打算改),仍不失为佳作【分数范围5-7分】
整个故事发展并不意外,不过独立片的方式会让这部影片更贴近生活,叙事上的省略也很不错
韩国人也蛮能够忘记历史的,去了济州三次,怎么从来没听一个导游说过哪怕一点关于这件事的内容。
好。
不管是从黑白影像的选择,还是长镜头的运用,都能看出导演的磅礴野心。但是面对这种历史题材的电影,导演所做的也只是在形式上的单纯地模仿,在内容上的浅尝辄止。战争的荒谬与人性的悖论一点都没有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