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一部好电影。
一部好电影。 导演的首部长片,虽然影片不长,但极好。影片说是科幻的,但却会让我们感受到正在经历的那深入骨髓的寒冷。 影片开始的场景是宰杀车间,挂着的一排排黑袋子里的东西将被制作成盒装肉馅…… 后来我才知道,那里面装的是人。 体制,人,伪装,挣扎。是不是久了,就那样了。有的已变异,有的以死相搏。
2 ) 1984之后
(文/鬼脚七)
《白色方块》在架构的故事里讲述一个关于我们社会的寓言,这并不算什么创新的想法,而更不用说在法国电影的絮絮叨叨和简化到一穷二白的故事之中,大多数观众早就产生了抗拒心理。但是随着《白色方块》在法国电影评论协会奖收获口碑,在当年的戛纳交易市场上被发掘获赞,导演莱昂内蒂的处女作也算得上一鸣惊人。然而回到影片本身,影像上的黑暗冰冷、晦涩复杂的意象、让人捉摸不定的情节和人物,我们能够隐隐感到隐藏在画面之下和导演脑中那个预设的概念甚至结论,但是影片是如何运作这一切的,似乎还是毫无头绪。
其实,影片一开始就在套层的故事中涵盖了全片:北极熊因为恶劣的环境而相互残杀,定格的画面里,一头北极熊叼着另一头熊被撕扯下来的头,直视镜头。在这里,影片在后续故事中最深层的威胁已经被揭示得一览无遗,那就是“吃人”,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同类相残”。这一基本的设定在影片正式开始之后再一次被强化,收集死尸的冷冻车、黑色的袋子和制作而成的肉制品。和北极熊吃掉同类以充饥相似的是,人类也在以加工同类的肉来作为自身生存下去的食物。在“后资源社会”(post-resource society)中,道德和伦理的底线早就发生了偏移,吃人这一残暴的行为也不知不觉中被赋予了合法的意义。尤其是当它被产业化和规模化之后——影片中从流水线上制成的食物包装上都印上了这个社会的特有Logo——我们更能看到这种无处不在的巨大力量。而正是因为资源本身的缺乏,人本身就成为了更稀缺的劳动力/食物资源,影片中虚构的高度体制化的社会“克罗克”就诞生了,千篇一律的建筑,单调的颜色,面目表情的人们,所有的元素都无疑指涉着这个世界的无情和冰冷,导演在建构和呈现这个世界的过程 中,巧妙地利用着数字这个最简单的方式。影片的开始就是伴随着一串数字的减少开始的,不知所谓的我们要到影片开始之后听到“克罗克界”无处不在的广播在时刻播报整个世界的人口数量的时候,才能回过头发现这组数字的真实含义。当“人”被仅仅物化成为“人口”的时候,黑色银幕上的白色数字就更具有了无法抵抗的压迫感,单个的个体仅仅成了众多个数字中的一个,而人对于这个社会的意义,也和矿藏、石油、金钱一样是可以用数字来衡量的资源。在这个基础之上,《白色方块》从片名本身就展露着这个事情的无情和残酷。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就不难理解菲利普的母亲即使逃出了高度体制化的工厂,仍然逃不出这个世界的逻辑,最后坠楼而死的结局。影片的开局部分足够简单,也足够利落地铺垫出这个世界的所有规则,要么顺从,要么被消灭,而成为其他人的食物。
而影片真正的主人公,菲利普的处境则相当微妙,他一方面由于母亲的去世而不得不顺应这个体制选择“被改造”,影片用一场杀戮与被杀戮的选择来完成菲利普的这种转变,这个游戏规则与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异曲同工,在极端的环境之下,任何人——即使像菲利普这样本来应该是这个体制的最坚定反抗者,都无法保证自己的底线和原则,而也正和斯坦福实验中狱卒和囚犯最后不得已都进入角色一样,教官告诉菲利普这是一个“游戏”,但是这不能抹杀菲利普在这个过程中的身份代入。正如杀戮的快感轻易沾染却难以根除,我们很快看到菲利普建立起了自己的另一个身份,他成为了这个体制的维护者,他甚至进入统治阶级,开始成为那些奇怪游戏的制定者和操作者。有意思的是,影片中给我们展示的这些游戏大多只是类似脑筋急转弯式的题目,而与之产生极大反差的,是游戏的参与者却个个如临大敌,因为任何失误都将把他们引向死亡。导演在这里展示着这个世界的冷酷和荒诞性,正因为人只不过是资源的一种,所以也需要定期的“开采”,而菲利普则担当着这个“矿工”的工作,各种玩笑般的游戏产生的结果是让整个社会收获到足够的资源,影片中段在反复展示这种视人命如草芥的残酷。无论是故事副线中停车场的守卫,还是因为对菲利普有所不敬而付出生命代价的年轻男人,他们就算曾经得到过的,也只不过是虚无的尊重,事实上,他们在任何时刻都可以被牺牲。
另一方面,作为和菲利普青梅竹马的妻子玛丽,以女性的身份承担起了救赎的使命,这和菲利普的母亲因为觉醒而逃出工厂完成了情节上的对应,在影像上,母亲跳楼和妻子跳楼之后导演通过菲利普的视角给出的阳台床帘随风飞舞的镜头也无疑印证着这其中的关联。即便在完全封闭的“克罗克界”,人连选择死去的权利也被剥夺——从楼上摔下的玛丽与跟着她一起跳出阳台的菲利普都摔在保护网上,但是他们的选择也极具挑战性。这张巨大的尼龙网事实上成为了被弃绝人性的回收站,我们看到网兜里装满了各种东西,包括此前被玛丽扔出窗外的婴儿床。拒绝孩子,也成为对抗这个吃人世界的无奈办法。具有象征意义的是,最后跌落到安全网上的菲利普和玛丽正是通过这样脱离了原来的无情世界而回到真实,当他们被“克罗克”当作垃圾的时候,他们也找回了自己的人性。
《白色方块》在故事上并未脱离传统电影对未来集权社会想象的轨道,只不过在混杂着乔治·奥威尔的社会预言和卡夫卡式的压抑感情之后,演绎出了新意。我们大可以将《白色方块》当作导演莱昂内蒂的试手制作,在影片中恰到好处地控制着演技不俗的塞米·鲍亚吉,在下一部作品中更是请到了迈克·道格拉斯,起步如此之高,莱昂内蒂的这部长片处女作日后必然将会再次被人提起。无论如何,这部影片对于一个莱昂内蒂来说,已经是一个足够稳健的开始。
原载《看电影》2013年12月上,有删改
強烈光暗對比,奇異的場景設置,簡潔的對白,幾何構圖,重復恐怖的背景音。disturbing yet powerful.
彻骨寒冷的冷。。
部分恰同建筑文化上那精巧却无人能居,毫无生气的“死宅”二字。总之希望日后可以完全避开此类产物。
7.4分。在这熊之大地上,我不会在孤独。这个社会,会有野兽
外国“富士康”的故事。有特点但并不是优点。
过度概念化的产品,背景非常模糊,画面的形式力量远大于其他。我是来看鲍亚吉拉的,两星半。
An imaginary illness leaking out of the scenes. That's a compliment BTW. And yes, it definitely reminds me of "1984".
反乌托邦的故事题材,场景铺叙符合想象。合格的讲完了一个故事,但是粗粝之下,不见应有的艺术提炼与升华的深度。它只是提供了一个乌托邦社会的恶外貌,没有真正内在打动人心的思想内容。
6.7 反乌托邦社会中以爱维持挣扎着的人性,这个题材并不新鲜,剧本也不新鲜,比较有意思的是它的剪辑,被打乱的三维连贯性在影片中随处可见,让它与观众拉开了距离,说不出是好是坏,看起来很累就是了;影片也比较喜欢用剪辑创建非线性叙事,颇有点新浪潮的意思。
三星半,有点意思,成功的构建了一个世界,但意思不明确,没看明白
短片性质的长片,摄影不错。
没看懂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体制。第49分钟那句台词可能是翻错了,该不该是“你知道在你下坠时会发生什么吗?你的身体不会弹起来,而是会摔烂,现在这世界也同样如此,妈妈从窗户里坠下,孩子从妈妈的肚子里坠下。”所有星给这句台词和那种厌世的感觉吧。
3.5,喜欢全片冷峻的反乌托邦气质
非常抽象的表现手法,从镜头灯光到人物对白,不过好在并不难理解导演想表达的意思。
一九八四之后
牛头马嘴 画蛇添足 放在Holy Motors后面看实在只能给个1星
3.5 开始有点担心这片会从反对暴力转向了渲染暴力,最后还好,通过那么多的测试,反映现代社会的机械、非人性有点意思。收费员的笑容真是甜在皮,呵呵。
隐晦、压抑、象征。
我还没成长到能接受法国片的地步
谁给解释一下,看不明白哟。面试桥段真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