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夜与雾

记录片法国1956

主演:米歇尔·布凯

导演:阿伦·雷乃

播放地址

剧照

夜与雾 剧照 NO.1 夜与雾 剧照 NO.2 夜与雾 剧照 NO.3 夜与雾 剧照 NO.4 夜与雾 剧照 NO.5 夜与雾 剧照 NO.6 夜与雾 剧照 NO.13 夜与雾 剧照 NO.14 夜与雾 剧照 NO.15 夜与雾 剧照 NO.16 夜与雾 剧照 NO.17 夜与雾 剧照 NO.18 夜与雾 剧照 NO.19 夜与雾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0:38

详细剧情

  1956年导演阿伦•雷乃用摄影机带领观众重回奥斯维辛。当年纳粹集中营的旧址上已是一片祥和美丽的野外风光。然而时间倒回到1933年纳粹党掌权之时,整个城市被阴霾笼罩——大片修建起来的集中营房排列整齐,大量犹太人被抓进集中营开始接受非人的折磨和侮辱。这里对人种进行分级,在皮肤上纹上编号,在衣服上缝制等级的徽章。疾病,饥饿,劳役使集中营尸体遍地。1942年希莱姆到访,奉行“破坏”政策,集中营难民进入更加悲惨的境遇,被药品公司买下用作实验。1945年,集中营人数倍增后已不堪负荷,成堆的尸体被推土机推入大坑掩埋......

长篇影评

1 ) 如有雷同不想巧合

以下絕非評論!!!!
1. 條條咸魚 (并無不敬之意-不忍直說) 嘅圖片影像如預料中堆積如山,
不由得閉上雙眼,
同樣積埋 衫. 鞋. 頭髪……
2. 天朗氣清生出席映後談,
朗生一開口就直言,
唔希望當下獅子山嘅事會變成如此片一樣成為只供憑吊……
朗生跟住戴番頭盔 "當然無咁夸張".
段估意思係有雞會釘蓋嘅人無可能咁多,
之但係雞國歷代搞出事賣咗咸鴨蛋多不勝數十只手指十只腳指數極都數唔嗮,
咁層面講太平山下唔太平香咗幾多人分分鐘比上去唔算多……

2 ) 极权的生命力

这学期选的艺术与战争选修课,是放眼望去的国关选修课里迎面吹来的一股带有理论气息的风。
结果一上来Alex问我们想学什么,我就壮着胆子说当然是要学审美路径的政治学研究方法。Alex纠结了半天,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地挤出来一句“咱们走着瞧吧”。
如果Alex是日本人,我觉得此时此刻他会说“嘛……”

然后这货掏出夜与雾的碟子,毫不怜香惜玉地放足35分钟。
放完大家都瘫了,他还要一群国关政治学的半疯瘫半智障讨论音乐怎么怎么样,旁白怎么怎么样,分镜怎么怎么样。

一群人感慨了半晌身如其境啦对比强烈啦距离感啦悲悯心之类的,就再也说不出人话来了。

我自己唯一的印象,就是那镜头长时间地凝视着那些头发。
是的,凝视。迟疑地,惊恐地,痛切地凝视着一团一团各种颜色的头发。最后抬起头来,举目望去,无边无境的头发,堆满不知多少仓库的头发。什么人皮灯罩人油肥皂都是一闪而过,那镜头所代表的人的视野,就是长时间地,凝视着满坑满谷的头发。
直到在座的学生们,都发出低低的,不适的唏嘘声。

头发没有痛感,却比受伤的肢体,零碎的尸体,曝野的万人坑,要恐怖得多。
把它们当做生产原料而毫无畏惧,只是因为,它们不再属于任何意义化的主体。和羊毛一样,生产原料而已。生产者也不是意义化的主体,劳动力的宿主而已。就这样,所有人都解脱了。
所以就这样,每个人都可以宣称:“我不必对此负责。”没有主体性的人,不受自由桎梏的人,何来的责任可言?

我只想到一件事。政治生活的艰难和痛苦,在于无法调和的人的欲望。不仅他和他,他和她,他和Him Majesty 的不调和,也是他自身的不调和。极权用我们无法接受的方式轻易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自身成为伟大意志,什么他她它,他们的劳动力,他们的社会关系,乃至他们的肉身,都成为客体——剥夺人的主体性,剥夺了天赋的自由,一丝不剩——用来做实验,用来做地毯,数量太大时设计个高效抹杀方法,都没有关系。
它本来就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生生不息的力量。

这个世界,永远也战胜不了法西斯。就像我走出门外,看到桥洞的阴影里,比阴影更黑暗的纳粹标记一样。
如果让我纵声歌唱,我会说:只要社会存在一天,这种对主体性的剥夺和人的各种异化,就合理合法地存在一天。而人总是居于两种极端的中间:审美的、纯粹孤独的个人,和分工的、消灭差异的极权。人在这之间首鼠两端,无论偏向哪边,都是灾难。

3 ) 《夜与雾》:当我们用现代性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

第一次听到《夜与雾》,我认为这是一个充满诗意柔和的片名,却不曾想到背后残酷的现实令人不寒而栗。当阿伦·雷乃受到法国二战委员会委托拍摄一部控诉纳粹暴行的短片时,他说:“1945年至1946年拍摄的集中营的纪录短片没有真正影响大众,我想把《夜与雾》拍成一部大多数人都想看的影片。我认为,如果影片拍得很有诗意,必能给人留以深刻的印象。”

影片仅有的32分钟,旁白朗读着诗歌般的独白,不带一点感情地陈述着犹太人大屠杀那段历史,让影片充斥着麻木感与无声的绝望感,丝毫没有减弱历史的残忍,使所有人陷入无尽的沉默。

影片中有两个重要的时间点,第一个是1933年。一个不允许任何反对声音的民族——纳粹党开始行动了。一套自上而下的分工明确的体系逐渐形成。首先他们雇佣工人开始建造集中营,值得一提的是建造集中营与建造外面任何一座建筑毫无差别,拥有承包商、评估、竞标等一系列流程。接着他们逐渐将犹太人驱逐出罗马、布拉格、塞进逼仄压抑的集装箱内,不分昼夜、饥饿难耐、精神崩溃。就是这样,黑夜中的列车在夜与雾之间拉开死亡的序幕。

第二个是1942年,希莱姆的出现,绝望中等待救世主弥赛亚的犹太人等到的只有希莱姆一句“我们必须有效率地消灭这一切。”他们精心制作高效的屠杀方案,并一层层下达命令,让犹太人自己建造自己的坟墓。从来都没有人提出反对的声音,只有机械的服从。

是什么让希特勒荒诞的构想在20世纪这个人类文明已经高度发达时代成为了现实?

为什么历史上从未有过像犹太人这样如此高效地集中性的屠杀?

齐格蒙·鲍曼在《现代性与大屠杀》一书中认为,大屠杀这样灭绝人性的惨剧是其设计者、执行者和受害者密切合作下的社会集体行为。一个反犹主义空想式的领袖,一个高度集权、暴力合法的国家,为执行者的暴力赋予了权力。与此同时德国社会制造的自欺欺人的社会氛围,让每一个执行者对自身行为深信不疑。高效且分工明确的劳动分工机制,更是让一个个执行者们被一个个“中间人”挡住视野,难以认为个体行为与大屠杀有关,但却是执行者们一点点将空想变为现实。在《夜与雾》结尾,二战结束对战犯的审问中,囚犯长说:“我没有责任。”高级军官说:“我没有责任,我所做的只是服从希特勒的命令。”正是如此,当暴行的命令通过一层层下达,稍稍带上一点社会舆论氛围的营造,参与暴力的每一个人都会对自己的行为深信不疑,将暴力逐渐合理化。

由此可知单纯的利用种族仇视是不可能造成如此高效的屠杀的,成熟的现代工业体制让大屠杀在这个理性的世界变得可以想象。因此,个体永远都无法承受起大屠杀的责任。现代性没有磨平人类的粗糙,现代性失败了。大屠杀是现代性的失败,也是现代性的产物,现代性即是人类的高级文明象征,也是人类发挥兽性的工具。现代性高度集中的工业运作机制将现代社会引入黑暗中。

在电影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很难想象仅仅利用简单的音乐烘托、人物的旁白、黑白与彩色素材的拼接能够迸发如此惊人的力量。电影从来都没有直接从一种主观的方式将镜头直接对准集中营内部,或是用翔实的历史资料来讲述过去。导演选择将视角放在了现在与过去,带引观众慢慢走入集中营,将画面在历史资料的黑白影片与阿伦·雷乃拍摄的彩色画面来回切换,今日的荒凉与昨日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另外,阿伦·雷乃利用大量的照片进行故事讲述,一个个具体的事物,将事实赤裸裸的展示在人们面前。受难者的无力感和绝望感充斥着屏幕,栅栏内的人们四目无神的望着外面的世界,只有无法逃避的顺从。

令人印象深刻是,在讲述集中营毒气室的部分,并没有直接呈现历史资料,而是从另一个更有力的角度出发,镜头缓慢推向今日荒破的毒气室顶部,看到的是混凝土上一道道指甲划出的刮痕。让观众瞬间情绪带入到毒气室内,逼仄中绝望求救的犹太人似乎就在眼前。与此同时,也在提醒着观众,毒气室顶上的划痕仍旧存在,残酷的一切不能停止控诉。

影片最后提到:

“我们假装它只会在一个地点一个时间发生一次

我们对周遭视而不见

假装听不见人类不停的哭泣”

处于21世纪的我们,对奥斯维辛上空飘扬着焚烧尸体的烟气,对毒气室内充满指甲划痕的混凝土墙,对为修建采石场天梯死去的3000西班牙人,又存有多少清晰的记忆呢?鲜血为何干涸?舌头为何沉默?

威廉·福克纳说:“过去从没有死去,他甚至没有过去”,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代社会是某种现代性的发展与延续,我们依旧生存在高效、工业化的现代社会之内,我们寄居于充满钢筋水泥的丛林之中,我们顺从于时代的洪流。没有人能够站在高塔上瞭望世界,时刻提醒新的野兽即将来临。没有人能够知道野兽将以哪一种方式重新出现。

鲍曼在书中最后提到:“只有在政治与社会纷争的嘈杂中,才能最清楚地听到个人的道德良知发出的声音。 所以我们的社会需要多元化的声音。”

当我们凝视那片荒野,重新审视历史与当下,当我们不在假装对周遭的世界充耳不闻,或许我们才不会再次陷入那无尽的黑夜之中。

ps:第一次写影评发在豆瓣上,这是我准备制作为b站视频的文稿,因为事情太多不清楚什么时候能够做出来,就先发豆瓣了。

4 ) 集中营的那些事

how many years must a mountain exist 山峰要屹立多久
before it is washed to the sea 才是沧海桑田
how many years can some people exist 人们要等待多久
before they're allowed to be free 才能得到自由
how many times can a man turn his head 一个人要几度回首
and pretend that he just doesn't see 才能视而不见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那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零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随风而逝

how many times must a man look up 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
before he can see the sky 才能见苍穹
how many ears must one man have 一个人要多么善听
before he can hear people cry 才能听见他人的呐喊
how many deaths will it take 多少生命要陨落
'till he knows that too many people have died 才知道那已故的众生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零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答案随风而逝
Bob Dylan

5 ) 关于《夜与雾》


放片子之前,老师拿了莱尼·里芬斯塔尔的《意志的胜利》和《夜与雾》让我们选择,说我们之前看过的DISCOVERY 的纪录片《纳粹与希特勒》里已经选择了很多《意志的胜利》里面的镜头。而《夜与雾》里有着最真实的集中营。于是几乎是所有的同学喊:“夜与雾”。我相信35分钟之后,所有的同学的心情跟我差不多,即在后悔也在庆幸。

我们都高估了自己的承受能力,以为看过无数关于纳粹罪行描述的文字,就能真的可以接受那些画面。开始前我还在想,像我这样看过无数欧美血腥片子的人应该不会受到什么冲击的了,我一点也没想到,会变的像现在这样不平静。

不是不知道纳粹不把人当人看,不是不知道他们犯下的种种恶心灭绝人性的罪行,集中营,万人坑,毒气室,焚尸炉,每个人多多少少都知道这些东西是怎么回事,不知道我们是不是已经习惯了听到战争中的那些惨绝的关于杀戮的故事,甚至往往带了那么一点点的麻木去看那些图片和文字。然后仅仅是为前人唏嘘和遗憾的几分钟之后,我们就在为明天要穿什么衣服苦恼。我承认,我就是这样的。我曾因此有着浅浅的罪恶感,那时,我在思考,到底是我变得麻木亦或是越来越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了,还是我仅仅是看到太多相同的故事,变得不那么容易激动。

我那时是真的不知道,居然有人能够拍下这一切。

不仅仅是照片,还有电影。纪录片。

堆积如山的尸体,骨瘦如柴的老人妇女和孩子。我知道你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不会有多大的不适应感,我也知道,那不是因为你不善良或者麻木,仅仅是因为你习惯了,也因为你没有真正的看到过那个景象,我认为你无法想像,影像为你带来的震动。

尸体,那么多那么多,完全超出想象的多,你就真的知道了什么叫堆积如山。你会真的看到有一辆那么大的推土机缓缓的在尸体堆里前行,让那么庞大体积的尸体一点点的进到大坑里,那个时候,你感到的都已经不是恐怖,你会觉得很绝望。

想想看,那些都曾是鲜活的生命,跟我们一样的容貌和思维。

绝望,在整部片子里有点无处不在的意思。影像的呈现实在是太直击人心。

听说过集中营的条件无比恶劣,可当你真正的看到那些人是怎样挤在那么大一点的笼子里睡觉的时候,看到他们一点点光彩都没有掉的眼神,看到他们皮包骨的身体的时候,再想到即将降临在他们身上的命运。绝望,除了绝望你都来不及有其他的感受。

我不相信你看过真正皮包骨的人。除非你看过这部片子。

在集中营医院都是杀戮的工具,不管犹太人是何种病痛,通通都注射一种药剂,一种让他们早点见到上帝的药剂。不会被注射的那些病人,就成为医生用来肢解的玩具。甚至还会有纳粹军官远道而来亲自操刀。

你会看到脑满肠肥的医生和明显吓坏了的护士。还有冰冷冰冷的手术台。还有那些抱着一线希望,到医院求治的犹太人。稍稍想想他们后来会遭遇到的,简直让人没办法呼吸。

哪里有一部恐怖片得其百分之一的精髓。

还有各种各样的人体碎片,一整筐一整筐的头颅。

还有很多特写的眼神,老人的,孩子的,妇女的。没有一双眼睛,藏着哪怕一点点的生机和希望。

不想说那么多血腥和暴力惨绝人寰的场面了,这些全部都是我不想再回忆起来的东西。

绝望的场面。

听说过纳粹会把进入集中营的犹太人剃头,还会把尸体练出尸油做成肥皂。人皮弄成优质的纸张。那在片子里你就能看到很多很多很多很多的头发,堆得严严实实的黑色的头发,摄影机从底部向高处慢慢的扫过去,居然用了将近半分钟的时间。一摞摞的肥皂,还有画上了图画的纸。

绝望,相信我,其实真的感觉不到多少恐怖。

还有就是,不寒而栗。

而最后,纳粹军官在审判庭上理直气壮的说:这不是我的错

那到底是谁的错。

我不相信希特勒有某种魔法或神力,他只是挑出了他们人性中最黑暗最龌龊的部分。

还是,这些人已经都没有了人性。那没有了人性,他们是什么。

亦或是,每个人的人性中都有那么黑暗的部分,只是人类中的大部分,终其一生都不会被引诱出来。这是个太可怕的想法吧。

我喜欢的说法是每个人的人性最初都是纯洁和善良的,而后来出现的黑暗面,是为了适应这个社会的变异。

随便了,都过去了。

邓老师说,很多老师不会把这部片子拿给学生看,因为年轻人一旦被纳粹的精神感染,是很危险的事情。

然后他又说,我相信你们的。

片子不长,半个小时多一点点的样子,片子里有集中营现在的样子:看上去简单整齐平凡的砖房,刑场已经长起了郁郁葱葱的青草。作者说道,战争已经平息,但我们不能闭上眼睛,营周围的检阅广场上重新长出青草,被遗忘似的村庄依然危机重重,火葬场已废置了,纳粹的罪恶已成为如今孩子们的戏剧,9OO万阴魂游荡在这郊区。

900万的阴魂呐……

下课的时候,手脚冰凉,还好广州10月份的太阳依然灿烂明媚,于是稍稍得到安慰。

而路上所有的人都看起来那么的健康和美丽。心情渐渐的暖起来,从未觉得生命如此刻般珍贵。








6 ) 直视需要勇气

平心论我既算不上多愁善感也够不上坚毅冷静,于是非常佩服导演能够冷静处理电影里这一切的勇气。做为一个普通人,看到残酷到无法接受的时候会选择逃避,仿佛这一切都不存在。又或者像电影里说的,
“当回忆回到过去我们假装重拾希望
  仿佛我们及那些在营中被蹂躏的受害者得到治愈
  我们假装它只会在一个地点一个时间发生一次
  我们对周遭视而不见
  假装听不见人类不停的哭泣”。
正好这两天看了“日本老兵的忏悔:我们如何在香港医院奸杀中国女人......”1941年,发生在香港圣斯蒂芬学院 ........
中田道二的临终回忆 :日军在香港
作者: 难人
[传真]:
0081──453──7765998[发]日本
00852──664──9888[收]香港
口述:原38师团230联队12队34小队宫本见二
记录:小林次郎、太岛渚久
翻译:贺新建
校对:孔奇繁
时间: 1992.12.28
http://9.douban.com/site/entry/510461271/
姑且称之为“忏悔”吧……我很难判断做出这样暴行的人是否还有忏悔的资格。
文中所记录的暴行让我无法把文字和含义联系起来,大脑拒绝去理解组合出的文字的意思。
人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善良的人们是不是仅仅因为无法直视就选择把这一切尘封在记忆中?假装这些只会在一个地点一个时间发生一次??这一切真的不再会发生了吗???!!
直视需要勇气!

短评

能在有限资料和时间中,制作出一部从艺术和思想内涵上都属上乘的作品,实在难得。彩色与黑白的交错令人陷入不真实的梦境,却好像不断的用现实提醒你这一切都曾真实的存在过,永远不会被抹去

6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资料片,照片,旁白,对比与平移。物化的人群与去人性化的对立面,默许与敌意,无可抗衡的打压与无从逃避的接受。与关于集中营的所有纪实都是先天条件优秀的恐怖片。

11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力荐

“当回忆到过去,我们假装重拾希望,仿佛我们和那些被蹂躏的受害者已得到治愈,我们假装它只会在一个地点一个时间发生一次,我们对周遭视而不见,假装听不见人类不停的哭泣。”

15分钟前
  • 子东文
  • 推荐

没想到阿伦·雷乃还拍过一个集中营的记录短片,虽然已经看了不少关于集中营的文字描述和电影画面,但是看到毒气室天花板上手指抠下的划痕、满屋子成堆的女人长发、盟军开着推土机收敛尸体的画面,还是让人头皮发麻。结尾的一段解说词也很有力:我们之中有谁还在警惕新的处决者的到来?他们的面孔真的会和我们不同吗?当这些画面成为过去,我们假装再次充满希望,好像集中营的伤痛就此痊愈。人们拒绝相信或只是短暂地相信这一切。我们告诉自己这是特定时间地点发生的特殊事件。我们继续对周围的苦难视而不见,对那些从未停止过的哭喊声充耳不闻。

19分钟前
  • 远子
  • 推荐

日翻所有同类型

20分钟前
  • sasasasa
  • 力荐

二战题材的影片看了那么多,依然会为之震撼。与其他电影不同的是,这里经重新剪辑后展现的就是事情真实发生时的样子,因而更加触目惊心。漫山遍野的女人的头发,用尸体做出的肥皂,代表了多少往生。“这不是我的错。”那是谁的错?

21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为了证明过去的某种非记忆关系,即旨在从历史中抽取纯变化和让现在本身事件化的问题,不局限于福柯自己调查过的语境。”“雷乃曾经在一次关于这部影片的精彩采访中多次提到过他想躲避两种危险,第一种是记忆胜利的危险,这种记忆重提过去的罪行,以便更好地宣传对敌的胜利,与死者建立某种感激的关系,就像建立死者纪念碑一样。”

22分钟前
  • FeiY
  • 推荐

千钧之力。32分钟的时常当中包含了近乎有关纳粹集中营的值得探讨的所有元素,无论是黑色幽默还是冷静审视都恰到好处,当然最震憾的还是那些令人作呕的画面。《夜与雾》和《浩劫》简直就是大屠杀历史纪录片的两个极端,一长一短,一个快一个慢,一个影像一个口述,但相同的是让人瞋目结舌的震撼。

25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控诉,不要停止控诉。真实,不能遗忘真实。没有任何修饰与遮掩,用无法回避的图片和影像抵达恶与暴力的极端。纳粹集中营,是超乎想象的人间炼狱。不在历史现场而通过镜头的凝视,恐怖已经与观众隔开了一定的距离。尽管如此,这部半小时的纪录片还是会让人毛骨悚然,那种震撼超过《辛德勒的名单》。

28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虽然这是一个纪录片,但是里面有鲜明的风格。从安静祥和的乡村景色拉到狰狞的铁丝网,第一个镜头就显得惊心动魄。那些黑白资料片、照片和彩色影像的对比,也给人一种从历史中挖掘细节、从平静中寻找震撼的感觉。那些缓缓平移的镜头,跟《广岛之恋》中的影像很相似。看这部片的过程中,我感觉地狱原来不只有一个,而是在世界各地有分店的,因为纳粹集中营跟中国的夹边沟右派劳改农场何其相似呀,只是后者没有毒气室而已。

31分钟前
  • 卡列宁的微笑
  • 力荐

阿伦·雷乃成名作,也是他对记忆与遗忘母题探索的开始。彩色现实影像与黑白历史纪录形成残酷对比,在诗意旁白解说和隐忍克制的镜头下,纳粹大屠杀的非人罪行震撼着每一位观众,触目惊心的场景(推土机埋尸,成山的头发与碎尸)令人不寒而栗。30分钟的纪录片和9个多小时的《浩劫》同属必看经典。(9.5/10)

3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在这些年所见所闻所历的映衬下不觉得多么恐怖,一直是这样的。但影像资料展示的残酷仍无比震撼,配合克里斯·马克参与改写的文本强力地给出提示/警示:打着瞌睡的浩劫还睁着一只眼伺机而动,永远不要以为这种事情只会在一个地方发生一次。它应该被反复不断放映和观看,借用映后讲的一句话,痛苦会随着记忆延续,但遗忘会让悲剧重演。黑白与彩色的交替间,历史的幽灵正在集体的遗忘中游荡于现实。“不是我的责任。”那是谁的责任?|从映后谈中了解到,本片从创作、制作到审查、上映、发行,从形式考量、美学思考到影像选择、文本写作,全部都是穿过浓浓夜雾才聚拢起这32分钟的光。伟大的电影。

38分钟前
  • 神仙鱼
  • 力荐

【我们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对人性永不停歇的哭喊充耳不闻。】集中营,从现在的荒芜追溯到那段人性泯灭的历史,从一个个具象的物体出发,扎根于坚韧的细节力量和冲击,现在荒凉和往日热闹的对比,对历史充满思考和嘲讽,每一帧画面都冲击着心灵,精美如黑色诗歌一般的解说词,让这个纪录片更有张力。

41分钟前
  • 方枪枪
  • 力荐

当我们把历史上一个重大的时刻——无论是33年的德国还是66年的中国——简单地贴上疯狂的标签来打发的时候,这不仅意味着评价者的一种缺乏根据的道德上和理性上的优越感——“如果是我的话肯定不会那样子”,而且意味着对于自己所处的时代是和“疯狂”泾渭分明的正常世界的盲目自信,无法注意到二者之间其实只有模糊的边界,因而更容易跨入其中。

46分钟前
  • 飛行少女神乃襞
  • 力荐

“NN”意味着无人知晓 摄影机是唯一造访者,它穿过平和的土地与空无一人的奥斯维辛废墟,《夜与雾》彩色—黑白用来处理现在—过去,或平和—恐怖。纳粹阅兵与触目惊心的集中营定格,但美感却来自左岸派详尽而文学化的画外音叙述,其与残酷的黑白影像并置,因此,恐怖才能够被称作“极端的”。

48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记忆与遗忘是雷乃电影的恒久母题,本片是这个母题的起始点。雷乃制作本片时,将过去和现在(发生法西斯暴行的时间和拍摄本片的时间)截然分开,用黑白片表现集中营残酷的过去,用彩色片表现集中营宁静的现在。小说家让·凯罗尔(Jean Cayrol)撰写的解说词为本片增添了无比强烈的震撼力。(via时光网)

53分钟前
  • 袁牧
  • 推荐

“当回忆回到过去,我们假装重拾希望。我们假装它只会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发生一次。我们对周遭视而不见。假装听不见,人类不停的哭泣。”

57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力荐

这个世界想当魔鬼的人依然很多……

59分钟前
  • blb
  • 推荐

内心翻滚却什么也讲不出来,赞配乐。

1小时前
  • 吃 硬
  • 推荐

是否是潜意识里每一个人都知道人性之恶能残忍到何种程度,所以时常选择麻木与健忘来对待触目惊心的历史。看到不少以为自己不会再对纳粹恶行感到惊讶,但看到堆积成山、被大卸八块当做原料的尸体仍感到心中一颤。

1小时前
  • mOco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