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越是琐事越不好拍
拍纪录片,能遇到好的题材,好的情节是运气,运气是等来的,不是每个导演都有这样的运气,没有这样的运气还能拍得不错,就是导演的功力。
从开头结尾来看,应该是拍了一年的样子,最后以三十周年庆作结尾,就是一个还过得去的结尾。热闹的场面还算收得比较有劲儿。毕竟在拍摄之前没法预测任何情节,抓住时间节点是做纪录片的同学们可以借鉴的一种方式。
多个场景中能明显感觉到场景内容的饱满。一个场景的内容饱满,主要靠细节。要细节,首先要摄像在现场能感受到,能拍到,还要剪辑师在剪辑时能做适当保留。印象
上到落实地方政策,下到居民生活琐事,看得我几次打盹…
沉闷,中国居委会。
看不到完本,只在网上看到一个65分钟版本。95年一个西藏拉萨街道居委会的日常,太有趣了~~~怎么可能看睡着啊
纪录片课看的,差点睡着。
བར་སྐོར་ཨུ་ཡོན་ལྷན་ཁང་གི་འདས་དོན།
纪录片课还真是叫人怀念
看到三十多分鐘掃盲班纔想起來,啊,懷斯曼呀。
怀斯曼式的社会机构记录,把镜头对准拉萨的一居委会。
影片虽然由央视出品,但导演所用的手法,以当时的电视纪录片大异其趣,是新纪录运动的重要作品。摄像机下的西藏,不再神秘、猎奇,一切很平常,藏人的日常生活也是柴米油盐和家长里短的。影片同样折射了那个特定的年代和特定的语境。
早期中国纪录片的代表作之一
纪录片课
共产党在西藏。
冷静地记录。关于基层与民众的书写让我想到差馆,但与那种疏离感与无力感不同,这部片中的人物就像成片成片的植物,根部缠绕相连。//最喜欢摄影机平静地挨个扫过一排人面庞的时候,会发现每个人都是那样那样的相似,一致的表情,一致的木讷眼神,真的就像植被。//导演相当沉默,但一些特写又让我觉得他还会偶尔眨眨眼。(印象比较深的是对那位被子女遗弃的人老人颤抖的手的特写。)//题外话,今天舟山下了大雨,虽然还没到季节,我的脑海里还是浮现出一堆梅雨季的烂果,与一些sh方舱漏雨图片对应。可能是因为影响到心境了吧,换个时候看我可能不会喜欢这部片子,但今天突然就觉得所有人某种意义上与那些难卜天气与时节的植物没什么不同,只管找到缝隙去生长。
纪录片课还真是叫人怀念啊
4
看得我快睡着了。。。还有就是,藏语和闽南话、日语有点像哎!
日常都是一样的日常。段导心硬、清醒。
都一样
拍摄者的“官方”身份与市政场所的“公众”行为相映成趣:用一种伪装去成全另一种表演。尤其喜欢那些对身体细部的密集捕捉,实在是太怀斯曼了。
作者受吴文光影响,吴文光又受怀斯曼影响,直接电影的拍摄风格使得影片非常闷,但作为生活的横剖,这才是我们生活中最一以贯之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