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艺术是生活的反面
本片从两个方向展开了对卡拉瓦乔生命的刻画:一方是卡拉瓦乔酒神式的狂欢,创作,恋爱,斗殴和宴会。另一方却是卡拉瓦乔躺在床上的垂死挣扎。狂欢和垂死正是卡拉瓦乔生命最本真的两个部分。对这两者的刻画也总是相互穿插,就像打扮成萨提洛斯的教皇在墓穴举行的爱欲的盛宴,死亡和狂欢总是并列在一起。
“艺术是生活的反面”,卡拉瓦乔说着。他消磨了全部的灵魂却只是在用画笔无望地再现爱人的血肉。但对他来说,血肉依旧是血肉。而他抚摸着的是平坦的画布。但只有在画布上,他的爱人才一一变成大神潘,天使,圣徒,以至于卡拉瓦乔沉溺于画面中的身体和世界而无法自拔。因此卡拉瓦乔的绝望包含两个部分:艺术的不现实和现实的不诗意。“No Fear No Hope”他把绝望刻写在了最心爱的武器上。
本片出现的“穿越”,是历史的混乱。生命的悲剧没有历史,它像一个幽灵在每一段历史的上空盘旋。最终,卡拉瓦乔的生命以一场异教式葬礼结束。自始至终,他都双手紧握刻有绝望的利刃。正是这把利刃夺去了两个爱人的生命。本片没有对卡拉瓦乔的逃亡生涯和感染伤寒做任何描写,卡拉瓦乔的生命是紧接着最后一个爱人的死亡而结束的。以对一个爱人的爱欲消灭另一个爱人,而当每一个爱人都离去的时候,卡拉瓦乔的悲剧才可以从容落幕。
2 ) 疯癫中的理智,世俗中的圣洁,他的天堂中有着他和她---对电影《卡拉瓦乔》的一些感想
“我对你的爱超过自己的双眼
我将你束缚成了瓶中的精灵
请发挥你的本性
像百合花般怒放吧”
卡拉瓦乔如同疯了般挥舞着手中的画笔,在画布上落下狂风暴雨般的一笔又一笔。他为Lena的死伤心欲绝,赤裸着身体拥抱已经僵硬了的尸体,怀中的女子是他那溺于忘川水中的Magdalene,是已然逝去的圣母。
她裸着足,披着红布,脸上是哀戚的遗容。
这样的女子——泰伯河边的妓女Lena——她活着的时候爱慕虚荣,贪图富贵,背叛感情,却让人难以忘怀他为她绘制肖像时那份静谧圣洁,浑身仿佛散发着柔美的光,眼角挂着晶莹的泪珠,明明是如此低贱的存在,却和神圣的马利亚一样拥有母性的柔美。
Lena之死是卡拉瓦乔这部电影中最为震撼到我的一幕,仿佛所有激烈的感情如同骤雨般爆发了出来。卡拉瓦乔狂暴地绘画,转身,面对镜头,带着满腔的愤怒嘶吼道:
“上帝抓住了你
你!”
仿佛是在说这坐在荧屏前的你我一般。
我那时为那双眼睛震慑住,一时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来表达此刻的心情,只是隐约地爱上了这部有些晦涩的电影。
会去看《卡拉瓦乔》纯属机缘巧合,对蒂尔达感兴趣,也对《蓝》的导演贾曼颇为好奇,于是便找来这部他们最初合作的《卡拉瓦乔》。
一部片段式的传记片。
电影分成两条时间线,卡拉瓦乔从少年时代受红衣主教赏识到他成名绘制多幅经典之作直至杀死Ranuccio的一条时间线,以及逃离罗马后在海岸边的破旧小屋中弥留的时间线,互相穿插,见证了这位画家的惊人才华,他的愤世嫉俗,以及他对爱执着的追求。
这是一部描写艺术家的电影,但就我看来,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它将卡拉瓦乔的那些杰作一一还原在荧幕上,那色彩,那光影,那明暗,无一不是精雕细琢的,甚至还巧妙地融合在了剧情之中。
《圣马太殉难》中,思恋着Ranuccio的卡拉瓦乔默默念着圣经雅歌:
“我夜间躺卧在床上寻找我心所爱的
我寻找他 却寻不见
呼唤他 他却不回应
我要起来
游行城中
在街市上 广场上
寻找我心所爱的
我寻找他 却寻不见”
Ranuccio化身为画中的大卫,而他隐藏在他身后,默默地注视着这具完美的身体。
简直如同神来一笔的绝妙,对我而言,简直是开启了对这幅画的全新认知。卡拉瓦乔不再仅是整个事件的观察者,他也是深入其中的参与者,他的目光盯视着他心所爱的。
这样的画面与剧情的结合充斥在整部电影中,不禁叫人感慨导演的鬼才与匠心,同时,也让我们领悟到他受到这位绘画大师卡拉瓦乔的影响之深吧。
值得注意的是电影中所有角色的着装都是现代的,甚至还出现了不少现代的道具。机车,杂志,打字机,卡车等等等等,显然这也是受到卡拉瓦乔绘画风格的影响,这位大师在绘制宗教题材时同样喜欢将故事融汇到时下的场景之中。
他绘即他所见。
关于这些人类的罪与罚,人类的原始感情,都是永恒的存在。神话时代如此,中世纪如此,现代如此,将来也是如此,人性这种东西是永恒的,当你抓住这份永恒,你所表达出来的作品也就有了经久不衰的意义。
卡拉瓦乔爱过Ranucchi,他也爱过Lena。后者的死亡让他悲伤至极,而前者的欺骗更是致命一击。
刺往爱人心脏的那一刀,捅穿的仿佛是自己的胸膛。
人类总是重复着这样的感情,爱带来的极度欢乐,欺骗引发的极度愤怒,恨意所致的极度绝望。
“No hope,No fears”
如果对人生不曾抱有希望,可能活着就无所畏惧了吧。
然而电影中的卡拉瓦乔始终没有做到这一点。
“我枕着头,梦见了我的爱人Pasqualone
我正乘风破浪向你驶来
你像海豚般跃出了我的视线 欢笑着
海豚们并非在笑,而是在无情的嘲弄道:
‘Michele,总有一天你将学会残忍’”
卡拉瓦乔最终万念俱灰,他奄奄一息地躺在海边的小屋中。一室空寂,陪伴他的只有那个由他养大的聋哑男孩。
他的忠诚与伤心挽救不了他不断流逝的生命,很快,卡拉瓦乔就会在这座冰冷洁白远离故乡的小屋中离开人世。
时空交错,呈现在儿提时代的他和Pasqualone面前的是《基督下葬》的场景,他自己便是自己绘画的模特原型。
他见证自己的死亡,从此一位伟大的画家就要诞生了。
生与死,循环往复,仿佛一个圆环,这头与那头不可思议地连接了起来,完成了这部电影,这部杰作。
“Michele醒醒
Cecilia站在门口
将羽毛掸帚镶在长竹竿上
像猫一样扑向燕子
如同热风中的棕榈树
在尘埃密布的众星间变换着扫帚
咒语被解除了
Pasqualone倚着窗,笑靥如花”
我想这便是卡拉瓦乔的天堂吧。他与Runuccio,Lena共同的天堂,没有世俗,没有背叛,只有爱与欢笑。
仿佛梦一般。
3 ) 现实魔幻主义人生——既是卡拉瓦乔的也是贾曼的
临行意大利,行程中安排了几个存有卡拉瓦乔作品的教堂和美术馆,因此打算看点书和电影充实一下这方面的知识。这部电影是豆瓣上找到的,本以为是一部中规中矩的传记电影,或者至少是带点秘闻叙事方式的故事性影片,类似珍珠耳环少女或者BBC那部关于莫奈的短剧。
而影片的开始,导演还是较为收敛地采用穿插式的叙述手法,把病榻上行将就木的卡拉瓦乔的片段式回忆和他短暂狂暴的一生拼贴呈现,间隙中以高密度的频率使用电影画面再现卡拉瓦乔众多名作的场景,看得我甚是惊喜。而影片后半部,导演的意识流越发奔放,计算机、汽车、打字机甚至马拉之死的出现,我就知道,这部电影不一般。再回想前半部出现的各种场景和人物,才恍然大悟,这是贾曼跟观众开的一个玩笑。与其说这是在叙述卡拉瓦乔的一生,倒不如说,这是贾曼在借古喻己,表现同为同性恋、拥有短暂而狂暴一生的自己的生命呐喊。我相信,导演熟识卡拉瓦乔的画作和生平故事,已经拥有了完整的理解,并通过自我重构,素材信手捏来,以后现代的叙事方式重构,故事真实性变得不再重要,时间和空间已发生扭曲改变,更别提片中人物事件能与历史真实一一对应了。更何况,何为历史真实?很多秘闻和解读不过是后世为了某些目的进行杜撰罢了,跟贾曼的做法并无二致。因此,评论里很多人指责这种不严谨和荒诞,我认为,这是观影者尚未理解贾曼的意图,或者缺少类似观影体验所致。
话题回到卡拉瓦乔本身。还记得之前在知乎上搜索他,一个提问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如何能拍出卡拉瓦乔式的照片?答曰:要有光。我想,这束光既是上帝之光,也是黑暗潮湿的地窖中伴随着藏污纳垢阴影的烛光。这个回答正好也印证了他充满矛盾与冲突、挣扎与斗争的一生。正如影片中所描述,卡拉瓦乔临终前拒绝了牧师的十字架而选择将刻有No Hope No Fear的匕首拿在手里,这位一生刻画了无数宗教题材画作的艺术家最后却是以倔强地不接受上帝祝福的姿态与世长辞。他的画作擅长体现圣经故事中人性的一面,以生活中的底层人物为原型将神性拉入凡间进行戏剧性刻画,是切实的现实主义风格。然而他的一生却充满了各种魔幻式的经历:尽管备受金主和业界荣宠,却无法摆脱同性恋、斗殴闹事、杀人犯、逃亡、三十多岁便孤独死去等亡命之徒的形象。
之所以喜欢上卡拉瓦乔的画作并好奇他的故事,是因为他对于艺术的代入感和对生命的热忱,他时而是抱着一篮子成熟果实的酒神,时而能成为大卫手中巨人歌利亚的头颅,他既爱上画中的男模特也可以为了那个粗鄙的可爱的妓女复仇,而将自己心爱的男子杀死。他爱着污秽不堪的现实却刻画着高贵神圣的场景。
叙事至此,谁能否认,卡拉瓦乔也许就是贾曼,贾曼就是卡拉瓦乔?
4 ) 关于代价啦,妥协啦,不朽啦什么的
画家传记片,在摄影风格上大都如同本尊的画风,比如戈雅,梵高,佛里达,维梅尔,培根,还有邋里邋遢的法国女人萨贺芬等等,或浓烈黏稠,或清丽淡雅,因此并不觉得《卡拉瓦乔》在构图或者是光影上有太特别之处,但它和其他传记片还是有不同,因为——德里·克贾曼
粗粝的风格,并不粗粝的情感,贾曼给《卡拉瓦乔》注入了一种暧昧,一种由喉咙深处发出的,充满荷尔蒙的呐喊,一种只属于贾曼自己的独白式的舞台诗意,与其说这电影的“色”吸引人,不如说它的“声”是真正区别于其他画家传记的精髓,英式口音旁白,说的是卡拉瓦乔的心声,是贾曼的心声,也是“这一类人”的心声——No Fear, No Hope 。
每一朵历史长河里闪光的浪花,都被摔得粉身碎骨;每一颗能影响人类精神世界的心灵,都历经痛苦和挣扎,如同但丁炼狱里煎熬的孤魂,前面那些牛叉闪闪的名字莫不如是,这些名字里有卡拉瓦乔,也会有贾曼。一定要用刀尖劈开鱼尾,才能用双脚跳出妙曼的舞姿,然后在痛苦中获得一颗不朽的灵魂。
其实,电影中卡拉瓦乔最后妥协了,他手刃自己的爱人,为了另一个爱人,他的爱情终究抵不过他自己的道德观和正义感,当然,这更可能是贾曼妥协了,于是真善美统一,三观正常,但是啊,我会把这结局看成对真实的卡拉瓦乔的背叛,以及贾曼救赎式的回归,因为。。。卡拉瓦乔的画,会发出他自己的呐喊。
有些人天生就是为了画画和寻找爱情的,比如卡拉瓦乔
有些人天生是为了拍电影,写诗和盖小屋的,比如德里克贾曼
有些人天生就是为了看电影的,比如我,这样想,突然对自己的平庸分外满足。
5 ) FIFF27丨DAY2《卡拉瓦乔》:以绘画寄托灵魂的归宿,以死亡终结一生的荣耀,被遗忘
第27届法罗岛电影节第2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卡拉瓦乔》,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米米
艺术是生活的“反面”。
孟山
看jarman的电影,永远不缺的就是”美“,这部更是找到了绝美的载体,完美捕捉每一瞬间的”暗流涌动“;犯罪、爱情、艺术、肌肉的线条,光亮的汗渍,一切都变得美味可口,充满诗意;时空错乱的物品接连出现,实验真正的虚构
dama.W
油画般的色彩运用使得画面和卡拉瓦乔的画似乎融为一体。赤裸裸的暴力戏份也是贾曼的拿手好戏,包括最后刻画死亡,各方面都很精准。只是贾曼拍的东西不太好进入啊,他在这部传记中还没做到真假合一的地步(拜托,马拉之死真的很出戏)
Andrea
混乱的欲望与“圣洁”的艺术相融,用生命勾勒,以血肉上色。
一桶猫
贾曼把他的画布摆在了摄影机后 绝佳光影效果+油画质感+诗性旁白 美到人心颤;作为传记充分对人物进行解读 其中不乏宗教、哲学、意识流元素 蒂尔达惊艳得好像一件艺术品 叙事比较松散但并不晦涩
消亡之人
“所有的艺术作品都离现实经验很遥远。” 感觉导演只是觉得画幅画念首诗不过瘾所以用很多幅画和很多首诗拼成了九十多分钟的长片。 视觉上是享受的,可除此以外空无一物。我在帕索里尼的电影里总是感受到一种对于原始欲望与爱的虔诚,一种别无他法也无需他法只需要顺应本能的喜悦,相较而言,这部片子里只有对于性冲动浮于表面的美化,没有任何爱可言。 过分贫瘠的内容总是让美的形式也一下子空瘪起来。
快乐王子
油画般的质感
三色堇紫
浓厚的宗教意味,绘画艺术与实验影像的结合,思维和梦想的斗争,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服饰和场景布置很有特色,故事文本稍显空洞。画框外无尽的黑暗,黑夜袭来,烟烟燻黑清漆,在空荡荡的画室蔓延,燻染暮光,腹股沟处锋利的刀伤,使你喘息不止,当你最后的呼吸汇入星辰,一如生命之种,流淌在干燥的床单,你沉入黑夜,黑夜中,我漂浮在深沉如镜的湖面,沉静如回声,如你眸中的尘埃,你只一眨眼,我便旋转着,我深陷漩涡,穿过狂暴的深渊,海水不变的静默,泪水汇集,滴落,涟漪扩散至天际,超越虚无、火花、星辰,我爱你,胜过爱自己的双眼,我将纯洁的灵魂困于瓶中,毫无价值,像疯长的野百合,在罗马的祭坛上,无尽地歪曲与嘲弄,上帝诅咒你。以绘画寄托灵魂的归宿,以死亡终结一生的荣耀,被遗忘。
FranzCamus
宗教的 神秘的 猛烈的 炙热的 也是某种不知所云的。卡拉瓦乔所展现的 是充满了爱欲的美 是优雅的暴力美 也是肢体语言的美。
#FIFF27#第2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6 ) 剥削关系体现权力。
1
卡拉瓦乔最优秀的影片,虽然贾曼先生把最重要的主题,从艺术人生转向了同性恋与金钱。
来分析一下角色就能知道从肖恩饰演的拉努乔这个角色开始,我们发现这几个狂欢的人类都是双性恋。拉努乔把自己的女友莱娜带来,男女两个同时爱上了卡拉瓦乔,拉努乔因为嫉妒杀死女友,卡拉瓦乔也报复性的杀死了拉努乔,这就是贯穿全剧的剧情。只不过旁边还有个二傻仆人耶路撒冷,两人还有什么关系?不言而喻。
真实的历史是卡拉瓦乔身边确实有个模特叫切科,还有个相好的女模特莱娜。就是这个莱娜,被一个公证人挑逗,于是向卡拉瓦乔告状,卡拉瓦乔狂怒的斗殴,为自己惹上大麻烦——贾曼先生把这些角色都集中在一男一女身上了,变成了双性恋的三角冲突,写尽了爱与背叛。我说了,他表现的就是人类本质:我们的关系。
所以争风吃醋是主旋律
片中的卡拉瓦乔自己既是被背叛者,也是最大的背叛者。也许杀死男情人,也是贾曼先生的亲身经历。就像卡拉瓦乔本人的创作一样,我们总是喜欢把写实主义的现实放进作品中,到最后还纠缠我们的死亡
2
王公贵族有:朱斯特提亚尼,蒙特红衣主教del Monte,还有著名的疯狂收藏家教皇的侄子西皮奥利大主教Scipione。当然还有卡拉瓦乔最大的贵人:教皇(由贾曼先生最喜欢的二五嘻嘻的人扮演的)。
蒙特红衣主教是出境最多,且在卡拉瓦乔生平当中起最大作用的。在1600年因为圣徒马泰的三幅画,卡拉瓦乔一战成名,告别了穷困潦倒的生涯,而这一切都拜蒙特红衣主教所赐。贾曼先生对他的设置带点喜剧性,而且经常和周边的记者一起出没,好像也是他的经纪人一样,这样的处理非常英国,也非常现代。
是的,片中的绘画方式说话方式以及衣饰,都恰如其分地加入了现代元素,形成了独有的魅力。由此也可以看到英国制造的艺术影片有多重要,他们不仅塑造了弗朗西斯培根,而且通过格林纳威的一系列影片,让我们看到了艺术在时空当中的深度
当然,这部作品也是很耐品的。 3
蒙特红衣主教,片中一句话就说清楚了,这个人的本质:他什么都想要
而少年时期被豢养的卡拉瓦乔说:他一说话,我就想睡觉
在画画时,红衣主教总是在捣乱,因为他很无聊。电影是贾曼表现政治的方式
电影前20分钟就说清了卡拉瓦乔的少年是怎么回事。有个游客看中了他的画,然后有人就为他拉了皮条,这也是卡拉瓦乔这个暴虐分子一生的总结
第27分钟拉努乔出现了,就如同搏击会一样,下手真狠啊。导演一个道具就能两个人拉上的关系:金币
电影就是这样创意不断。电影的快且直接说明了艺术,金钱和性的关系
而这儿一句台词也没有 本质上,人们的关系都是剥削与被剥削。剥削关系体现权力结构
原始欲望与仪式感,与帕索里尼有着亲缘性,但《卡》中每一帧画面都因为带有油画质感而十分精致考究,相比电影来更似如同雕塑般纯粹的造型艺术,对于卡拉瓦乔作品与构图的高度还原,反讽圣经的诗句插入构成音画分离,狄奥尼索斯式纵欲与亵渎,不符合时代物件的出现消解了过往与现代的藩篱。
“有时候,互相排斥的事物,往往最美” 为美而生,为爱而死。每一帧都是油画,天使的性,赏心悦目。贾曼赋予每个演员都成了美人胎儿~
男人被金币收买,女人被华服收买,艺术、美貌,甚至爱情最终都可能是收买(抑或售卖)的筹码。然而人性的吊诡之处在于,那些我们总以为我们可以利用的东西,最终却将我们给利用了。#大银幕上看这部电影真的好美!上帝是公平的,长得好看的人总是更蠢。#
诗歌、油画与电影的完美融合。1.贾曼不仅还原了卡拉瓦乔的多幅名画(并反复呈现雕塑般的模特与作画过程),更在布光、调色与摄影质感上尽全力契合于卡拉瓦乔的作品风格,每一帧都令人沉醉。2.双线交叉叙事:弥留之际的画家与卡拉瓦乔由成名到痛失两爱人的人生历程。诗性旁白充满哲思,饱含情感。3.独属于贾曼的修辞策略:在高度贴近原画与历史场景之余,大胆置入几件不合时代的现代物件,如计算器、摩托车、电灯&彩灯、香烟与打字机(顺带cosplay大卫的[马拉之死]),既产生间离效果,又彰显出一种超越具体年代的永恒性。4.虚构了卡拉瓦乔、拉努奇奥与莱娜间相互爱恋的三角关系,这亦是贾曼的私人印迹。5.墓穴里的狂欢&两次杀戮,透现出爱与死的合一。6.死亡与哀悼的结尾至为动人,伴着圣乐,童年与中年的画家相拥。7.星星是穷人的钻石。(9.5/10)
影片恰如蒂尔达斯文顿那张脸,摩登与古典并存,导演拍的是卡拉瓦乔,却仿佛预言着自己的生与死,每一帧都如油画般惊心动魄,实在美不胜收,豆叔又没逃脱必死魔咒,心疼
很先锋性的实验电影。德里克·贾曼移除了诗歌、绘画与电影的体裁屏障,将狂乱复杂的感情讲述得诗意喷薄,阴柔与阳刚泾渭分明的审美很合我胃口。比起去年的“透纳先生”显然是更胜一筹~
很小的时候读希腊神话,彩页上第一次见到卡拉瓦乔的酒神,大惊艳。 典型的Derek Jarman,诗意的旁白,用色饱满,Tilda阿姨从提香的画中走来。还有他永远无从摆脱的蓝色,blue sky blue lust blue doubt blue delphinium.
卡拉瓦喬的繪畫與故事融合完美,不過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傳記片,新舊時代背景的混搭,這也許會在考究控嚴重扣分的部分,但是弱化了時代背景反而給人一種時空穿越的感覺,古典之美與現代表達之間架起了橋樑。現在無比女王的Tilda Swinton,曾經也有那麼少女的感覺。#SIFF2017#
先看了意大利2018年的纪录片《卡拉瓦乔:灵魂与血液》,了解了画家的主要作品,再看这部1986年美国人拍的传记片就好懂一些了。但是电影编导还是很有自己个性,将超现实手法用得很前卫。影片用垂死前的挣扎和从小学画、成名两条线交错进行,画家与男女模特的心理纠葛成为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八十年代还是用胶片拍摄的时代,影像、服化、布景还原及创造虽不如今天自由、方便,但想象力出色,处理得极富张力。我下载的版本也只有不到2G,可影像看着比数字时代的作品还精彩、悦目。传记片既是史实的演绎,又是现在作者的表达,本片以后者为主。据说还有一部2007年意大利人自己拍的该画家传记片,也要找来看看,对比一下,有趣!
画面一流,情节不知所云。真的……很认真地看了,但是完全不知道片子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典型的英式仪式感影像美学,色彩到构图高度还原文艺复兴气质,对于油画的影像搬演。说是传记片,更多是通过颉取生活片段完成贾曼对于卡拉瓦乔的个人化解读:性、原罪与艺术关系的重新审视。大量集中于展现内在与人物关系纠葛,对于社会背景处理并不深入。人物挖掘角度颇有新鲜感,总体感觉停留于猎奇。
Too narcissistic yet how truly artistic... The film is a perfect homage of Caravaggio's paintings, perfect use of chiaroscuro, exuberant colors and of course sexual innuendos
卡拉瓦乔的光与影、明与暗、冲突与自戕。在匕首上刻字:No Hope,No Fear. 贾曼创造性的历史观:口角误杀变成情杀,圣马太殉难中口衔金币的罗马士兵。抽离的仿画,入扣的扮演。致绘画史上始终被低估的真性情,卡拉瓦乔。
我心目中的卡拉瓦喬不該這麼正經這麼君子和苦大仇深的瘋癲,酒神式的瘋狂該是輕盈一些的。垂死時拼勁最後的力氣拒絕十字架的庇佑,還是那把銘刻no hope no fear的刀更合他心意,這是最打動人的段落
#SIFF#重看,4.5;我的生命如此辽阔,不仅献身于力与美;镜头质感如油画,光影美妙无比,艺术与生命的较量,肉身泛着血色的光泽,唯有死亡才有资格宣判定局;旁白满分。
不消受得了Jarman 刻意的艺术痕迹过重 把电影拍成精美艺术品反而变得廉价 换句话说就是装X
86年的片子。17世纪的卡拉瓦乔。爵士乐。地球仪。计算器。摩托车。杂志。摇滚乐。西装保镖。马拉之死与打字机。文艺复兴的毒药。痛苦的时尚。有时候看似不相容的组合会成就最完美的事物。
4+ 170619@影城1厅 重看修复 “No hope, no fear”"i sought him but found him not" "drawn in the water of forgetfulness" "All art is against life experience" "invade the eternity" 生之欲与死之难纠缠全篇 构图入画 旁白如蓝 大量近现代道具和音乐的介入 照亮巴洛克恒久的光泽和黑暗 #SIFF20
加曼也是喜爱的导演之一。男性美终于可以消除权力的阴影,直接坦呈
不是英语对白会更好,看时联想到了让·科克托的《诗人之血》。和画家有关的死是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