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悬疑惊悚犯罪片,讲述两个年轻人破门入侵一户家庭,将那家的父亲、母亲和孩子三人尽情凌辱折磨,最后再残忍杀害的故事。著名的欧洲前卫片,深刻探讨了人性恶与暴力的根源。观看这部电影,是一种极端的体验。观众就是上帝!
两个劫持者不是一般的谋财害命或仇杀报复。他们只是因为有自己的一套“哲学”。他们是无神论者,但同时以神自居,设定规则,去决定别人的生死。也许这两个人自己也未醒觉到,做为无神论者的他们,事实上却成了政教合一的他们的“理论”神的信徒。似乎无神论者比做为基督徒的一家三口更信他们的神。
能引人长久思索的一部电影。据说电影是根据一件真实的案件所编制的。艺术在于表现真实。越真实,离真理离上帝越近。
主持人:@子夜无人
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1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九天,接下来我们讨论的电影是哈内克的原版《趣味游戏》,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松野空松
X,我理解哈内克的意思,但是还是X,嗯。
场刊嘉宾RyanRyqn
我打的4星,是我本届的金火车,看完这部我直接被哈内克圈粉了。之前看了几部一直觉得很厉害,但是这部真的太强了。
激情下场的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我也是4星,《趣味游戏》完全有刺激到我,无论是人物还是剧情,无论是惊为天人的遥控器还是白瘦男惊为天人的傲慢都让我非常震惊。我看完之后甚至希望哈内克可以给我一个遥控器,那我一定会上遍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男人。
第一个话题,除了剥削观众这个最大动机之外,这个故事本身是否有对于现实问题的指涉?比如中产家庭、阶级差异等等。
场刊嘉宾松野空松
当然有了,哈内克玩烂的东西,哪怕在《快乐结局》,他还在玩这个。
场刊嘉宾RyanRyqn
肯定是有的,我觉得哈内克对社会的批判十分到位。我个人特别喜欢剖析社会的电影,在我有限的阅片量中,我觉得哈内克和李沧东是最有力的批判者,但是二者又有很多不同的点。
比如这部里,映射的中产阶级家庭里的一位阳痿的父亲、一位被动的母亲,哈内克的冷酷在于将这两者的定位放置于阶级矛盾产生的暴力的从绝望到死亡的过程中,一次次将希望扼杀,我太爱了。里面同时对宗教的探讨、反叛假扮上帝、要求母亲跪下来祈祷,然后似乎上帝听到了,母亲奇迹般地抢下了枪杀死了反派,结果上帝重放了剧情,整场表演变成了真正的趣味游戏。
激情下场的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欧洲的什么阶级矛盾我不懂,但是我从电影里可以看到女主角一家人和他们的邻居都过的非常好,而且很有礼貌看起来就是很高级的人,而白瘦子和白胖子一看起来就是街头小混混,哈内克用这么直白的描写就是在告诉大家:我就是要讲一个穷人欺负富人的故事,无关好坏。我觉得和当时和社会环境有关,联系到哈内克后来说拍这部电影是为了讽刺好莱坞,所以我觉得这种漫画程度的讲述特别精彩动人。
场刊嘉宾RyanRyqn
我觉得这里面有映射上世纪末暴力电子游戏的争论,同时也可以结合德勒兹的童年游戏的概念:这种反复正是前生成时期的自由,这种反复似乎更加接近真理。还有就是这种暴力正是对21世纪的预言,就像mark fisher对后人类的描述:21世纪的人任处于20世纪,我们只是20世纪的延申。21年看这部片子,不免觉得哈内克的天才正是这种超越时代的敏锐感。
场刊嘉宾松野空松
我知道哈内克对暴力的反抗,以及将观众置于这个选择。但是他的态度让我感觉太傲慢了,他最傲慢的是重复拍摄了《趣味游戏》。要我说,既然过去这些年来什么都没变,为何不直接重映《趣味游戏》呢?
激情下场的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因为美国人不喜欢看字幕,现在开始看了,这部分是《寄生虫》的功劳。
场刊嘉宾松野空松
配音,都比重拍成本更小。
激情下场的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配音会破坏电影质感罢了,而且哈内克肯定是有了金主才拍的吧,不可能自己没得拍的就去拍这个了。
场刊嘉宾松野空松
怎么可能?《趣味游戏》只能是赔本的,必然导致观众提前离场,这样反而不利于他的好莱坞发展。但另一方面,《趣味游戏》只有你中途关闭、提前离场,才是符合哈内克的内心预期,即人类还有救。
场刊嘉宾RyanRyqn
你可以这么想,不是哈内克想重拍,是反叛。上帝想重新玩一次这个游戏,一方面我觉得亲自重拍美国版可能是哈内克自己对美国社会的自我思考,二方面可能是为了好莱坞资源拍后面的电影。亲自重拍自己的电影这种举措太少了,尤其美国人的电影口味和我们不一样,那个时代美国R级片有大量的观众。
场刊嘉宾松野空松
如果是对美国社会有自己的思考,那么会加入一些美国社会的元素,然而并没有。
激情下场的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哈内克自己说过,因为原片是在讽刺好莱坞恐怖片,所以想拍个英语版给美国人看,而且是华纳投资的,哈内克也不是为了票房。用贴吧的话来说,是“华纳自己为信仰充值而已”。
场刊嘉宾松野空松
是的,他根本不是为了票房,更谈不上想要好莱坞的发展而这么做。
激情下场的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其实欧洲导演登陆好莱坞重拍一遍自己原作的,也不止哈内克一个。荷兰的斯鲁依泽也做过,《神秘失踪》就有欧版(88年)和好莱坞版(93年),都是同一个导演。
场刊嘉宾RyanRyqn
对啊,就相当于给美国人拍的,这片子就是从美国社会提取的灵感,拍一个美国版有什么不对?
场刊嘉宾松野空松
还是那句,两个版本除了角色,道具几乎一模一样,哪里从美国社会提取灵感了?
场刊嘉宾RyanRyqn
为什么要纠结于导演重拍了这电影?这和电影本身有什么关系呢?
第二点的话,我想让大家具体谈谈对“遥控器”这个道具的看法,不限角度。
场刊嘉宾松野空松
遥控器就是反暴力快感的东西,暴力是不能通过暴力来制止的,另外说下《趣味游戏》我可以5星也可以0分,5星在电影的技术手法和导演本意表达,0分在于导演态度。
激情下场的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遥控就是神啊,我的天哪,哈内克真的把我搞死了。遥控器就是欲望的象征,我真的看到那一幕之后脑子里全部都是,“我要遥控器,把遥控器给我”,哈内克真的很会调动观众的感官。
场刊嘉宾RyanRyqn
我觉得遥控器的象征一方面可以是上帝,二方面是暴力,遥控器很像电子暴力的游戏复活。
那最后的话,大家有在两版中感受到任何不同吗?我觉得演员气质是挺不一样的,而且演员气质给到我“真”和“假”的不同观感。美国版我觉得很假,所以我反而更喜欢,因为心理上没有负罪感了,原版是更“真”的。
场刊嘉宾松野空松
那是演员本身带来的,哈内克还没强大到演员在他手里是棋子的地步。
激情下场的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你觉得97《趣味游戏》的主角们是工具还是真正的演员?
场刊嘉宾松野空松
演员罢了,女主值得影后。
激情下场的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我个人很喜欢白瘦男主角和女主角罢了,白瘦男主角对不囍猪的人来说有一种独特的性魅力。他的眼神很天真,笑容也很纯真,但是做的全都是最恐怖的事情。
主持人子夜无人
女主和儿子各有一次事先张扬的逃跑计划,按照一般电影起码是要迂回几次的,这里直接KO。
激情下场的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而且之后的斩杀非常利索。
场刊嘉宾松野空松
哈内克不仅不给你看暴力现场,他连人物对暴力的反应、情绪都不给你看,真的很高级。而我越是看懂哈内克这种手法的厉害,我越是厌恶。应该说,我只有厌恶才是尊重了哈内克。
激情下场的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我理解你的厌恶,我的喜欢也是因为我不会把自己当成富人那一家,反而我在和穷人共情,我好可怕惹。
场刊嘉宾松野空松
我没有和任何人共情,就是觉得我意识到了,然后我情绪就不会被调动了。
激情下场的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和富人共情会气死罢了,你没有气死,说明你很尊重哈内克。就像小男孩死的时候,镜头切的白瘦男切面包,虽然耳边都是客厅里的哭声,但是我没有听到,我只是在想,白瘦男就像在给我做早餐一样,我会在后面抱住他,然后他喂我吃面包。
场刊嘉宾松野空松
哈内克的电影结局,一直都是WTF的,在这一点他真的很厉害,哪怕是《爱》。
#FIFF21#DAY9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突然之间,我们对美片都兴趣恹恹,用时下“时髦”的话说,美片太油腻,目的性太强。于是周五晚上,我们看了MichaelHaneke的FunnyGames(趣味游戏,大快人心),看完又寒又栗! 一般而言,无论惊悚片还是恐怖片,都会有一个特定的预设(assumption),像恐怖游轮、孤儿怨、招魂、小丑回魂等等,而且一开始几乎就能感觉出来会有不一样的氛围,定格、特写、音乐、恶心的画面等,会让你知道这是一个故事,只是有点惊吓。 Funny Games不同,开头如画的风景,典型的欧洲乡间,如果不是突然乱入的暗黑金属,完全感受不到一丝异样,甚至像极了人间温情的剧情片。 让我感受到有“问题”的开始点在于,杀手一和邻居一起帮男主卸船时,带着白手套,要知道剧设时夏天,他还穿着齐“鸡”短裤呢!再后来的情节,让人无比压抑、惊悚,因为太过真实,一切发展都不受控制,杀手的施暴毫无目的性,唯一的目的就是杀人。杀手们的谈笑风生、冷漠不仁、男主一家待宰的绝望,如此真实。直到两个杀手开着船,边讨论哲学边把女主推下湖,至此导演不给观众一点希望。唯一嘲讽观众的是,杀手一跳出剧情,让女主杀了杀手二,借此表达暴力的真实性,这和欢乐的美片有很大的不同。 最后有一个问题,一开始杀手们和邻居们站在院子里时,是不是已经把邻居孩子杀了,那和男邻居一起去男主家帮忙时又作何解释。
Haneke说,在戛纳放映的时候,当女主人开枪打死暴徒之一时,观众一起欢呼鼓掌,但当看到影片竟然被另一个暴徒用遥控器倒回去的时候,影院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惊呆了,不知所措。
不管怎么说,不接受这种反思暴力的手段
哈内克对人性之恶的揭露无人能及。观看这部电影,是一种极端的体验。能够摆脱这种暴力圈套的人寥寥无几,佛陀算一个,耶稣算一个,或许还应该加上甘地。
典型固定机位长镜头,如坐针毡,煎熬难忍,但仍要为哈内克的变态恶趣味点赞;天降的恶魔几乎等同荒诞虚无的产物,恶魔邪恶的回首一笑乃是对观众的公然挑战,及至「倒带人生」,仿佛能听到哈内克得意的笑声;声音的运用(死金、电视机)也是一大亮点(哈内克对声效的运用向来很重视)。
特意用恐怖片笔触伪装成娱乐片,第四堵墙在影片中的断裂是哈内克嘲笑观众的企图,令观众陶醉在这种猛烈的偷窥和施虐中。
哈内克在《趣味游戏》里做的实验之所以不奏效,是因为他假定所有观众都是理想化的,都尽在他的掌控里。但作为一个独立的、思考的、有agency的观众,我必须明确拒绝哈内克的说教,也不接受他把责任甩到我的身上。艺术展现暴力,永远不是因为观众想要消费暴力,而是因为自己的暴力潜力。所以请艺术家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瞎指挥我怎么思考。
瞎弄。要是写中产阶级,那这是夏布洛尔写烂了的东西,要是玩叙事结构,那这也玩的相当初级而且无意义。这是强行把观众拉入到暴力行为当中并且还不给任何解释的做法,展现无美感的暴力,并且逼迫观众成为同谋,让人非常不爽。
两个蹩脚的杀手与一个难看的主妇
不太好看。其实没看太懂 导演融合了大量夺人眼球的要素 杀了狗的虐畜、儿子被爆头的血腥、妈妈脱衣服的色情、谈话中提及到胖子的吸毒乱伦等等 然而感觉什么都没说到点。故意设置了两个普通的坏人 一胖一瘦 一个金毛一个黑发 一个叫汤姆一个叫彼得 都是最简单最普通我们能遇到的人 就像那个经典遥控倒放镜头 导演大概就是最简单的不安好心吧 就是纯粹的暴力吧
4.5 年轻20岁的哈内克黑暗到底、戏里戏外全程折磨不算,还调戏观众乐此不彼,比起日后的稳健沉着、深中肯綮,此刻的他尚掩饰不住飞扬嚣张,但逼人的横溢才华已能堪称出众;真正意义上的恐怖片,浪潮死亡实验式的思想性和反思性,封闭空间里浓缩的人类历史上的战争侵略、恐怖和强盗逻辑之集大成。
8.4 之前看过美版,所以这次相当于硬着头皮看第二遍了。一直觉得借鸡蛋是有原因的,鸡蛋似乎象征了中产阶级:富足圆滑外表看似坚硬实则极其脆弱。
跟随荒木飞吕彦的恐怖片list看到哈内克这部,看完浑身不适,哈内克这种导演在平常生活中难道没有朋友吗?
资料馆,影片结束后并不像往常全体鼓掌,只有零星的掌声,很压抑~李一鸣老师说希区柯克是邪恶的,我觉得希区柯克是儿童式的“邪恶”,哈内克才是骨子里有邪恶的因子,他就像片子中操纵他人情绪行为的短裤男,如果看这部电影感到压抑愤怒,那我们都上了哈内克的当。
太狠了。通过操纵观众来让观众反思被操纵的过程,悖论啊!
哈内克是个多么残忍无情的导演啊,儿子被杀之后的那段长镜头就用固定机位摆在远景,观众始终处于这样一个被动的客观视角去观察夫妇二人精神崩溃下的情绪状态,就是不给特写,就是不挪机位,完全是在强迫观众去真切的体会并反思暴力与媒体之间的关系。现实倒带和面对镜头说话的手法同样绝妙,大亮点无数
没有逻辑可言的暴力无限循环,满是颠覆破坏与挑衅,哈内克用危如累卵的第四面墙始终在挑战着观者的忍耐底线,臭不要脸的!
女主角对男青年说,你们停止吧,你们还有美好的未来,你们还都年轻, 男青年对女主角说,你这样有失风度
这电影看得真他妈让人窝火,有N种方式可以自救并且干掉那俩家伙,可是导演偏偏不让观众的欲望得逞,甚至还出现了遥控器回放这种逆天的镜头,简直是对观众的挑衅。很多对白像是对观众说的,电影就是现实的一部分。
看过此片之后,所有电影的变态指数都要自动下调。哈内克是蹂躏观众期待值的大师:期待暴力的人得不到一个直接的流血镜头;投入共情的人会恶心气愤得无以复加;渴望主角实行复仇的人会被“遥控器倒放”的桥段狠狠扇一耳光。
我有遥控器 就把你们 倒到开始 用10只鸡蛋噎死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