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蓝天使1930

剧情片其它1930

主演:埃米尔·雅宁斯玛琳·黛德丽库尔特·盖瑞罗莎·法蕾雅汉斯·阿尔伯斯

导演:约瑟夫·冯·斯登堡

播放地址

剧照

蓝天使1930 剧照 NO.1 蓝天使1930 剧照 NO.2 蓝天使1930 剧照 NO.3 蓝天使1930 剧照 NO.4 蓝天使1930 剧照 NO.5 蓝天使1930 剧照 NO.6 蓝天使1930 剧照 NO.13 蓝天使1930 剧照 NO.14 蓝天使1930 剧照 NO.15 蓝天使1930 剧照 NO.16 蓝天使1930 剧照 NO.17 蓝天使1930 剧照 NO.18 蓝天使1930 剧照 NO.19 蓝天使1930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0:42

详细剧情

  教授艾玛拉斯(爱米尔·强宁斯 Emil Jannings 饰)执教于一所校风严谨规矩繁多的学校中,他自己的性格亦是如此,一生都循规蹈矩的他最看不惯的就是学生们桀骜出格的举动。一次偶然中,艾玛拉斯得知自己的一群学生要去看歌舞表演,怒不可遏的他当即决定前往剧场将这些不守规矩的黄毛小子们逮个正着。令教授意想不到的是,他的这一举动将永远的改写自己余生的命运。  劳拉(玛琳·黛德丽 Marlene Dietrich 饰)是剧场里的万人迷,几乎所有的男人都情不自禁的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艾玛拉斯教授也不例外,当他在剧院里第一次见到劳拉时,便陷入了对她深深的迷恋中无法自拔。经过苦苦的追求,劳拉终于成为了艾玛拉斯的新娘,两人之间悬殊的个性和地位也为将要发生的悲剧奠定了基调。

长篇影评

1 ) 剖析

通过心理分析,解析出了很大的命题。今天听了老师Thomas Willems对这部电影的剖析,原本来观看过程中杂乱的感觉渐渐明朗了。昨晚上网搜了半天,没见到比较详细的影评,现在记录下他的分析。
片中的小丑出现了24次,暗藏玄机。他是内心欲望的象征。他开门关门,从这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暗示人的心理控制机制对他的压制和释放。当他和坐在高高的嘉宾席上的教授对望。教授神情陶醉,于是小丑再也没出现过,这就暗示着代表超我的教授形象突破禁欲的道德枷锁,逐渐坠落。同时,其中被驯服的黑熊,亦是被压制的欲望的象征。
另外一条贯穿始末的线是鸟的形象。第一场的死鸟,暗示没有爱、死气沉沉的教授的生活。他代表了专制和控制,他的学生憎恨他。海报上罗拉罗拉身上的羽毛,是一种诱惑。德语中的Vogel(鸟)的复数与 vögeln相似,后者指的是做爱,也就是欲望。罗拉罗拉的歌中唱的是“春天来了,鸟儿在欢唱。”影评中出现了3次时钟,第一次,在教授生活未被打乱以前,钟上有几只装饰鸽子,鸽子象征的是和平与秩序。然而当罗拉罗拉将他引诱到另一个世界后,钟上的鸽子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而在蓝天使的世界中,悬吊着海鸥标本,做自由飞翔状,这个世界远离道德束缚。
为什么教授可以在课上旁若无人地擤鼻涕?这样的形象被解释成众人之上的君主,自由自在地掌握着权力。但是他遇到罗拉罗拉后,第二次醒鼻涕时,声音就没有第一次响,有所收敛了。从个细节中,可以看出教授内心的变化。
教授去夜总会里找学生的路上,有一个镜头是警察在前,身后是罗拉罗拉的海报,目光朝着不同的方向。暗示道德的审查机制对于欲望的压制。
罗拉罗拉第一次见到教授是用追光灯打在他身上,而教授最后在受尽屈辱绝望地回到学校时,借助的也是手电筒的光。是对罗拉罗拉的爱给予教授未曾有的生命激情,而最后,在这个不属于他的世界里他终于走向了灭亡。
罗拉化妆的房间里,教授的形象在两面镜子里被分割。这个场景出现了2次,暗指着人性的分裂。
关于罗拉罗拉的荡妇形象,她穿着暴露,抽烟喝酒,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女人形象。她视爱情为游戏,男人为猎物,追求自由和快乐。这个形象在当时的社会,乃至在现在也是很难被保守的市民社会所接受的。但这样的身体的欲望,又不能不承认是存在在人性中的,罗拉罗拉是一种具体化。与之对应的是之前的教授形象所代表的灵魂,美德,禁欲。
在这里存在这不同的世界,身体与灵魂,保守的市民生活与艺术的生活。这个也是原著《垃圾博士》里所讨论的问题。这样的斗争每刻都在人的内心发生。
问题萦绕在我的心头,只是寻找不到清晰表达的方式:进入了另个世界,死亡一定是最后的可能吗?

2 ) 《蓝天使》:欢脱圆融与肃静严苛

道德寓言剧。风月场所的罗拉欢脱、圆融之中点缀着奇特异质的芬芳,与教授伊曼努尔肃静严苛的生命体系构成了鲜明的对照。伊曼努尔被诱发了原始的冲动和幻想,不惜放弃教职选择和罗拉结婚。几年后发现罗拉另有新欢,而伊曼努尔为了生活所迫在舞台上学鸡叫,失去了所有的体面尊严之后死在了曾经的讲台之上。

活跃的生命气氛必然带有世俗化的特质,罗拉表面的温顺和驯服正是对应着内心的恣肆和怪异,这种迥然尤异的生命特质正是激发了伊曼努尔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老教授从没结过婚,对于情感的摸索和向往使他不顾阶级和个性的悬殊,坠入爱河并雾沉半垒,希冀从原始的欲望和冲动之间来一场恣意的狂欢。爱欲对于他来说是显现自我的迷障,而他其实根本没有办法彻底融入她的荣辱世界,而是维持着自身师道尊严的同时也发号施令着。

潜心的追索探寻没有改变两人关系的平行线特征,其实罗拉所谓的爱情不过是图教授的名。名利可以让人暂时放下身段,而最终还是要倚靠内在自我的逻辑大行其事。她的背叛是与她的摇曳放荡的个人气质相吻合的,她的波澜和神往正是民间社会自由自在的生活,教授伊曼努尔的不过是暂时打入她的生命体系,而她自我的命格却是需要猎艳斑斓的璀璨而生的。

伊曼努尔在滑稽的扮相和古怪凄厉的叫声中失去了自我。曾经,他是在学生面前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文化英雄,曾经,他深刻的教导着学生学习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的生存毁灭说恰恰对应着他在浮世绘的沦丧。流潋紫《如懿传》中的乾隆便因为江南民间山水和女子的自由欢脱属性而沉湎其中,而一个文化中最民间最世俗化的部分恰恰对应了褪除了方巾和卫道气的市井之气,这个部分愉悦人心的同时也免除不了自我消磨和放逐。

最终教授死在了自己的讲台之上,并死死的抱住桌子,可以看作一个深刻的寓言。他和罗拉最终没有能够达成生命意志的妥协,而是各尽其性命之情而已矣。罗拉似抽枝而待的新苗,又似草原上的风,她的存在和立论只能让教授呼啦啦若大厦将倾;伊曼努尔则像玉面的金佛,他原有的生命体系遭遇了打破之后的价值危机,又从这种异质的生命体验之中获得自我的救赎和重生。

琼楼玉宇,细雨西楼。如果教授伊曼努尔不是遇到她,或许一生就在束缚自我的有限性中得以圆寂,而他遭遇了罗拉这个芳华可感的尤物,便唤醒了内驱力的同时也沦丧掉本来拥有的生活。如果社会学校能多给伊曼努尔一些宽容,那么悲剧兴许便不会上演。正是个体生命背后强大的社会沉珂势力,导致的生命于沟壑中变异。

3 ) 蓝天使

曼纽尔·拉斯教授是位很古板严厉的教师。他的一班学生晚上偷偷溜去看歌舞表演,美丽迷人的劳拉吸引着每一个人。去剧场找学生的伊曼纽尔·拉斯教授也控制不了自己爱上了她,被学校开除后与她结婚。婚后落魄的教授只能在剧场做小丑的工作,因为无法接受身份的落差和劳拉的背叛,教授疯狂后在教室中自杀。 一、 (一) 画报 本片开始的片段,教授的女仆就在家门口看见了蓝天使的海报,她在清扫之余也站在海报前比划,模仿着海报中的动作摆出饶人的姿势,以及后续在学校中,学生们吹着明信片中劳拉的裙子,一边在老师的本子上戏弄老师。 这些片段的作用: 1.为后续蓝天使的情节做铺垫 2.体现出了蓝天使和学校两个地点代表性的不同,学校代表着压抑、严苛,可女仆和学生的动作无不一体现了对性感的追求 3.是一种性与压抑的对抗 (二) 鸟鸣 在本片的开头,教授用口中发出的声音逗弄小鸟,凑过去看却发现小鸟已经死亡。而在教授第一次在劳拉家中过夜醒来后,却听见了小鸟欢快的歌唱,这两个片段形成对比,教授的生活从死水从此变得鲜活。也可以说,笼中鸟也是教授的一部分,鸟的死亡或许也暗示了教授的死亡。 (三) 教授 教授作为本片的主角,对他的刻画非常丰富。教授认真、严厉,在课堂上,他不听学生的解释,大声擤鼻涕,或许是一种对强权的刻画。而在他第一次去蓝天使,被劳拉引诱之后,他擤鼻涕的动作不再肆无忌惮,也体现了他内心的心虚,一种心理的变化,直到最后在学生的起哄中他再也无力抵抗。 教授和学生的关系,可能说明教授身上多少是有些腐朽在的,这也是促成他这个人物注定的悲剧结局的一部分。 (四) 舞女与天使 在蓝天使的画报中,劳拉展现出妩媚的姿势,而在她的脚踝中,则有一个小天使模样的小男孩抱着她的脚踝。这一画面,正好与教授和劳拉过夜后,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的教授模样相仿。而在本片中,还有很多突出教授拜倒在劳拉石榴裙下的画面,如教授在劳拉的脚底捡因为紧张而碰掉的香烟、为劳拉穿丝袜等。 (五) 小丑 小丑作为蓝天使中的一个角色,既没有展现任何多余剧情,又在剧中多次出现,甚至有些画面,小丑只是站在背景中,观看着故事的发生,无人注意到他,他也很少做出回应。很难不说,小丑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或许代表了在本片中,致命欲望的产生和不可抵挡,而最后,小丑也成为了教授的新身份,这或许是教授被欲望所驱使带来的报应。 (六) 歌声 劳拉几次歌唱的歌词都非常应景,如和教授相遇时,或者演出时,唱的都是“风情万种的金发女郎”,比较特别的是,片中有首歌歌词是类似于“第一次见面我们就坠入爱河,我把爱情当成玩物”,在教授和劳拉相恋的时候出现了一次,最后教授被劳拉抛弃时又唱了一次,两次的情感各不相同,第一次甜蜜温柔(教授在这里还微妙的盯着一边的裸女雕塑走神了几秒钟,我想也代表着一种欲望的勃发,教授在这里的表演真的清纯不做作,好纯情好甜蜜又不会太夸张),第二次则妩媚绝情。 (七) 魔术 教授最后沦为魔术师的助手,这一结果也有一个很长的脉络,在初次见面时,教授就因为相仿的着装和魔术师打了照面,此时劳拉向魔术师解释,他是真正的教授,而不是魔术师,也与最后教授沦为魔术师的助手做了铺垫,更加体现出教授身份的落差,这一落差也成为了教授疯癫的原因之一。 同时,在劳拉与教授的婚礼上,魔术师通过一个鸡蛋戏法,让教授在劳拉的逗弄下不体面的学习鸡叫,引起众人大笑,而在教授充当魔术助手时,魔术师想要再现这一场景,教授却因为看到劳拉的背叛而说不出口,最后疯狂的鸡叫着追逐劳拉和她的情夫,劳拉和他之间爱情的落差,劳拉的背叛也成为教授疯癫的原因之二。 这一场魔术的片段无异是剧中的一个高潮,而在这一段高潮之中,教授自杀的两个原因微妙的同时展现出来,极其富有张力。 (八) 自杀 教授每次到达学校都是通过学校的钟声来转场,钟表下回转的天使也带给人回转的命运感。唯一一次错过钟声就是在劳拉家过夜那次,这也是教授开始进入劳拉的世界的分界点,而最后,教授同样死在了学校的钟声,再次回到了他自己的世界,他死死扣住桌板,再也不愿意离开。 二、 视听 作为有声时代早期的一部影片,它的声音运用有很多比较刻意的部分,比如随着开门关门,逐渐传来的场外音乐声,全片几乎没有配乐,大多数的bgm都是由此而来。 三、 内核 可能是描绘了不同世界的人注定不能一起好好生活,也可能只是描绘了教授因为自己被压抑的欲望外露从而不可抑制的堕落的过程,无论如何都属于命运注定的悲剧。

太惨了。。我们教授。。恋爱的时候那么甜。。我见犹怜

4 ) 略感

第一次接触到亨希利的小说,和以往的观感有些不同,作者的逻辑颇有风格和讽刺之喜感。古板的拉什教授在调查他的学生沉迷“蓝天使”酒吧事件时,自己却倒在了罗拉的石榴裙下, 自此溺于爱河,冒被学校开除之危与罗拉成婚。然而婚后的罗拉依然是曾经那个风情万种恣意不羁的酒馆女郎,一次次挑衅着拉什的容忍与让步,摧残着两人本就鲁莽的爱情与婚姻。拉什依然秉承着治学养成的严谨与蹈矩之态,终于在酒吧的糟践和纸醉金迷的生活中觉醒与爆发。婚姻是他勇敢的尝试和性情的突破与决堤,自此便注定开始了一场无可挽回的悲剧,两人也是无法相遇的走在灵魂平行线的过客。结尾处拉什走进教室,抱着那个曾经坚守数年的讲桌痛哭不已,然而终究是回不去了。罗拉和酒馆里的众人一样,坚守着本色,沉迷于幻梦一场的现世,故不觉不妥与危险,无需反思与痛苦,拉什则是被欲望诱变的青蛙,坠入谷底方知高处之好。我们无法知晓拉什能否重归从前,再次成为那个古板木讷却是他真实自我的教授,浪漫地评论着莎士比亚的戏剧,在高雅的艺术殿堂上踟蹰流连,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再也不会回到那个酒馆了,即使后半生潦倒穷困,却因曾经的醒悟与自省而受益余生,愿他还是那个仰望在精神高处的人。

5 ) 评《蓝天使》

对于约瑟夫-冯-斯坦伯格我了解的不多,但是玛琳黛德丽却早有耳闻。如果你熟悉新德国电影运动,那么法斯宾德和他的《莉莉玛莲》你一定不会陌生。那首风靡二战的有着反战情结和淡淡乡愁的《莉莉玛莲》,它的演唱者就是玛琳黛德丽。低沉性感又不失苍凉的嗓音让人们永远记住了这位冷艳不羁的女子。
在《蓝天使》里,玛琳黛德丽毫无疑问是唯一的也是最大的亮点。《蓝天使》造就了她,同样她也造就了《蓝天使》。黛德丽丰满的身材,姣好的面容,挑逗的眼神,魅惑的嗓音,使得美丽、性感、迷人这些词在她的身上都显得暗淡无光,苍白无力。她始终是众人视线的焦点,是饭后的谈资,是梦中的情人。美丽是不可抗拒的,影片完美地印证了这一点。学校的孩子为劳拉而疯狂这在意料之中,然而当那个迂腐古板的艾玛拉斯教授在初作镇定后也开始为劳拉神魂颠倒时,劳拉身上散发出无限的魅力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教授愈发地为之疯狂,为之迷恋,并向其求婚,之后两人生活在一起。这看起来有些不伦不类,让人大跌眼镜,古板的教授和性感的舞女在一起总显得不搭调,两个来自不同世界的人可以有交集,但是想要并存下去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因为这件事,教授颜面扫地,往日的威严不再,沦落至剧团的小丑演员,原先平静安稳的生活开始偏离了正轨,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而这条路注定是以悲剧收场的。即使劳拉已婚,但是追求者仍旧很多,而劳拉也暗送秋波,情意缠绵。这让教授无法忍受,却又无可奈何。最终,教授不堪忍受这种屈辱的生活,精神几近崩溃的边缘,最终逃离了蓝色天使,死在了学校的讲台上。
究竟是劳拉毁了他的人生,还是他自取灭亡断送前途?我不认为是劳拉的过错,美丽是无罪的,劳拉也不应属于任何人,她像落入凡间的精灵,虽然蒙受了一些世俗的尘埃,但她又是那么的无辜,惹人怜爱。而教授对于劳拉的感情,并不见得就是爱情,这中间掺杂着原始的冲动,更多的是欲望。教授对于劳拉的追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等同于飞蛾扑火,是一个不可抑止的堕落的过程,结局只能是走向灭亡。而劳拉对爱情的态度,从她贯穿影片的歌声中便能找到答案:爱一直是我的游戏/任意玩耍/我就是这样/没有原因/男人飞蛾扑火一样飞来/我知道这不是我的错。教授悲剧性的命运走向,当然不是她的错,也许我们只能说,都是美丽惹的祸了。

6 ) 《蓝天使》玛琳·黛德丽一举成名 “施虐狂”“恋物”营造“色情奇观”

(转)

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随着有声时代的到来,二十年代曾创造辉煌的德国电影迎来了又一个短暂的繁荣期(1930——1933)。在制片人埃立克·庞茂的“豪华歌剧片”和“乌发音乐喜剧片”这些竭力提升电影中声音的比重,广纳音乐伴奏,歌唱与大段台词于一体的“热闹的商业性制作”之外,从美国回来的约瑟夫·冯·斯登堡Josef von Sternberg以一部《蓝天使Der Blaue Engel》(1930)赋予了初兴的德国有声电影“应有的水平”。

在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Siegfried Kracauer撰写于四十年代的著名电影史论著作《从卡里加里到希特勒》中,《蓝天使》被称之为:“对施虐狂的研究”和“对那个时代心理状况经过深思熟虑的表述”。而乔治·萨杜尔Georges Sadoul的《世界电影史》又对《蓝天使》已总体上的室内剧形态和玛琳·黛德丽Marlene Dietrich(洛拉)这个“超乎寻常的女性”以及“使人神魂颠倒的色情”倍加关注。实际上,在现存种类繁多的各种评述中,《蓝天使》成为了能够随多侧面,多角度聚集和具有深入阐释可能性的“历史性铭文”有关当时德国社会历史,政治状况的分析;有关某类人物性格与性别特征,深层心理的深入挖掘;有关斯登堡叙事表现策略,影像风格,摄影艺术(技术)的总结以及斯登堡与黛德丽这对“黄金搭档”神话效应的相关性评述,都是维系于《蓝天使》的常见评说内容。

《蓝天使》所体现出的阐释可能性和适应性,明显地与二十年代中期,德国兴盛的“先锋电影”有着根本的差异。《蓝天使》不具有“先锋电影”依据电影之外的先锋艺术观念和艺术实验所生成的“纯电影面貌”,却拥有继承欧洲艺术电影传统和发展深入的可看性方面两相化合所产生的扩张性力量。或许这正是斯登堡具有美国导演和欧洲导演双重身份,双重文化视野所诞生的结果。这一结果被后来的德国导演看成了一种富于启迪意义的表现策略,一种可资借鉴和加以重塑的传统资源。时隔五十年后,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拍摄的《洛拉/萝拉Lola》(1982)便是脱胎于《蓝天使》的互本文。

【室内剧、心理剧与底层生活】

虽然斯登堡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就侨居美国,1925年便在“好莱坞”拍摄了第一部影片《求救的人们》。但《蓝天使》却明显有着欧洲室内剧(电影)的风格。

室内剧(kammerpiel)自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马克斯·莱因哈特手中创造出来,就以独特的风格和剧场效应,成为区别于表现主义(戏剧)“孤立地突出表意性手势的表演来外化心理冲突”的现代戏剧样式。室内剧注重创作者情调(stimmang)的显现,舞台界线模糊,少用道具,场面气氛主要依赖光影的变化来暗示。德国电影在卡尔·梅育等人的倡导下,曾在二十年代中期集中出现过室内剧电影。《蓝天使》虽不是德国室内剧电影的直接延续,但与德国室内剧电影一样,直接受到了室内剧理论和戏剧实践的影响。从此角度而言,《蓝天使》自然可以看作是有声电影阶段,德国室内剧电影的新发展。

与传统的室内剧电影相比较,《蓝天使》显示出更为强烈的主体性色彩。在运用精谌的摄影技巧,细腻的表演和背景提示人物性格,心理冲突方面尤其突出。斯登堡的目的十分明确,他广泛地“利用灯光,室内装饰和精心设计的表情动作把隐藏在自然和人脸背后的‘精神力量’挖掘出来”。这在整体上决定了《蓝天使》偏重画面内涵的创作倾向。这一偏重将电影表现导向了心理层面,使斯登堡手中的室内剧,更多地增添了心理剧的成份。

实际上,就《蓝天使》的改编而言,拟就的是一个情节剧的框架。改编将享利希·曼Heinrich Mann的原小说《垃圾教授》全景式的结构,改变为了以翁拉特教授与歌女洛拉单一关系线索为主线的“二元式封闭结构”。这种典型的“好莱坞”情节剧的结构形式,在D·W·格里菲斯D.W. Griffith以及其后的“好莱坞”电影中普遍存在。显然,斯登堡全盘接受了这一剧情框架。

但在对框架内表现内容的充填方面,又全面废弃了以戏剧冲突为重心的“好莱坞”方式。他把社会关联性极强的人物性格和心理表现作为了画面展示的重点,细节在《蓝天使》里的呈现形态,不是外兀的戏剧性迁延,而是注重造型和情调处置的内陷。斯登堡的这一展示策略,显然受到了和他有着相同的“好莱坞”经历的欧洲导演莫里斯·都纳尔Maurice Tourneur,埃里克·冯·斯特劳享Erich von Stroheim的影响。都纳尔的《青鸟The Blue Bird》(1918),斯特劳享的《贪婪Greed》(1924)不仅在利用背影因素,室内装置以至精致的摄影,外化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心理信息方面,给与斯登堡直接的启示,而且其面向社会底层生活的创作取向,更成为了斯登堡始终不变的基本态势。《蓝天使》的镜头表现虽然开始于翁拉特教授具有中产阶级生活特色的居室,但主要的情节铺展,却是在底层社会幽暗,杂乱与狂燥的生活环境中。“斯登堡的影片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描写社会底层的:妓女、街头卖艺人、流浪汉、强盗,被社会谴弃的人”成为他关注的重点。《蓝天使》之前拍摄的影片《海鸥》、《逃犯》、《下层社会》、《纽约码头The Docks of New York》(1928)是如此,《蓝天使》之后拍摄的《摩洛歌Morocco》(1930)、《耻辱》、《金发维纳斯/维纳斯女神Blonde Venus》(1932)、《魔鬼女人The Devil Is a Woman》(1935),以及1953年拍成的最后一部影片《安纳塔汉的故事Anatahan》莫不如此。这种直逼真实社会生活的写实主义面对与其心理表现的偏重,在室内剧的形式铺排中,生成了斯登堡电影最基本的张力关系。

【女性魔力——展示与看的纠缠互动】

在展示这一层面上,《蓝天使》最为显著的成效,首先在于成功地塑造了洛拉这一妖艳性感的形象。作为世界电影史上最具蛊惑力的银幕形象,洛拉/玛琳·黛德丽Marlene Dietrich无疑体现着女性明星和明星机制所具有的全部魅力。这正是斯登堡的“好莱坞”身份所赋予的,明显相异于一般欧洲艺术电影的不同之处。在总的叙事策略方面,斯登堡“始终不喜欢美国式的叙事,始终厌恶格里菲斯,始终耻笑和轻视地密尔” 。但对明星和明星塑造的看重,却自然地渗透出“好莱坞”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有关洛拉/玛琳·黛丽的电影展示,已习惯性地被称之为“色情奇观”的代表。所谓“色情奇观”,简单地说就是指“以女性表象为主的色情画面”。女性表像作为“性向度”奇观展示的核心因素,在“好莱坞”电影中有着奇特的效力。它不仅构成了观众获得视赏快感的源泉,而且“创造了一个影像的,性欲化的世界模式”斯登堡在《蓝天使》中造就的“色情奇观”,直接联系着他对下层社会生活中的女性以及爱情的态度。洛拉的放荡不羁,热力四射被黛德丽外冷内热的表演赋与了恰当的神秘感。而斯登堡运用的细腻摄影和明、暗修饰又进一步将其美化,成为调动观看情绪的催化剂。

在许多评论家的眼里,斯登堡制造着“恋物”。他以大腿和其它身体局部的特写,配合网格、花边、流苏等遮掩物所激发的诱感;以黛德丽性感身姿和淫荡眼神辅以强烈明、暗对比所形成的影像造型,营造出的是从女性人形到性格气质层次分明,蛊惑十足的“色情奇观”。这正是劳拉·穆尔维所指出的:“斯登堡的作品却提供了许多关于恋物观看癖的实例”。的真正内涵。

当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斯登堡在《蓝天使》中所营造的“色情奇观”,不只是联系观众的性幻想机制的“单向的入迷”。它既是一种横向的扩展同时也是心理向度深入掘进的结果。构成奇观的视,听元素一方面拥有直接的刺激效力,另一方面又尽力联系着人物的性格,暗示着掩藏于面相之下的心理症节的存在。而且就叙事性联系而言,色情的展示在叙事的环链中,还直接与翁特拉教授的视点有着剪辑性的关联,“看与被看”的意义,在这一层面被赋与了社会批判与道德嘲讽的信息。就此而言,斯登堡的“色情奇观”有着复杂的内部构成。“它们都具有一种超越简单情节的心理力量”和特殊的技术含量。仅就他拍摄的特写而言,就包含了三种基本的用光。而这一切所要表现的“是人的感情的世界,是爱情和它的阴暗的相伴物——毁灭的愿望——的世界。

【道德嘲讽,中产阶级的丑陋画像】

作为德国中产阶级的典型代表,翁拉特教授的形象,在强宁斯夸张的表演下颇具漫画色彩。《蓝天使》显然将其有关社会、历史的表意,巧妙地隐藏在了这一人物面对女色引诱所表现出的丑态和最终的悲剧性结局之中。

就《蓝天使》的主题表现而言,道德嘲讽是衍生于故事情节和人物行为层面最直接的所指。在面对洛拉性感风骚的肉体和沙哑煽情的歌喉之时,翁拉特教授表面的假正经和内心的欲火中烧,造成了意志和行为互为反质的喜剧性效果。教师职业和教授身份所应有的权威性,所代表的理性精神和道德意志一一崩塌。

在经历世俗对道貌岸然的嘲讽和戏弄之后,人格尊严的彻底丧失与空无一人的教室内,一头栽倒在讲台边的猝死,宣告了权威、理性精神、贵族化的道德自律等传统知识尊严的终结。而《蓝天使》所选择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又将寓示这一终结的个人悲剧,隐喻性地联系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之后,面临经济萧条和纳粹势力高涨的社会现实。当时的德国社会,“中产阶级的价值和态度盛行”。而“中产阶级的不成熟和软弱”直接为希特勒政治力量的壮大推波助澜,以至十年之后,演化出了一场波及整个人类文明的浩劫。

当然,对翁拉特教授所代表的德国中产阶级的辛辣嘲讽,只是《蓝天使》综合欧洲艺术传统,“好莱坞”电影经验等多种因素所发展的“深入的可看性”中暗含的内涵之一。这种在可看性覆盖中,实现意义的广泛暗含的表述策略,为后来的德国导演所看重。法斯宾德就曾说:“斯登堡使用电影这种方式,有可能做到不直接讲述历史、而是间接地加以讲述”。“这真是一种绝妙的艺术性,其省略是从后来的效应中显现出来的。”

【黄金搭档:玛琳·黛德丽与约瑟夫·冯·斯登堡】

黛德丽的人生机遇是邂逅了约瑟夫·冯·斯登堡。这位来自好莱坞的导演把她从柏林街头声色犬马的夜总会中“解救”出来,说服她放弃廉价香艳的歌舞表演,并把一部名为《蓝天使》的剧本推到她的面前,告诉她:亲爱的,这个才叫艺术。

起初,黛德丽不屑一顾。《蓝天使》里的洛拉仍是一个卖弄风情的歌舞女郎,和她以前的生活并无差异。但经斯登堡的妙手点化后,黛德丽的才华在《蓝天使》中大放异彩,从此退去前尘,走上银色之旅。

像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遇到莫里兹·斯蒂勒Mauritz Stiller一样,黛德丽和斯登堡也成为好莱坞最受欢迎的欧洲搭档。在1930年的《摩洛哥》中,黛德丽饰演了一个一心追求所爱,无所顾忌的歌女。当她穿着一身男人礼服,手夹香烟出现在银幕上时,人们发现即便是贾利·库柏Gary Cooper这样的深邃男子也只能是一副小男人的模样。黛德丽的气场无人可敌。

黛德丽和斯登堡的合作完美无缺,1930至1935年间他们一共拍了七部深受欢迎的巨片,黛德丽因而变成享誉全球的国际影星。但到了1935年,他们的坚实联盟开始瓦解,《魔鬼是女人》的票房直线下滑,斯登堡非常失望,黛德丽也开始怀疑自己。

从上世纪30年代黛德丽所拍摄的大量派拉蒙电影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她总是需要一个特别的环境,才可以发挥独特的美丽。与斯登堡分道扬镳后的黛德丽渐渐找不到方向,银幕形象乏善可陈。正如斯登堡本人所言:黛德丽是我,我就是黛德丽。是他发现了她的光华,而她在很大程度上反过来照亮了他。

20世纪30年代晚期,黛德丽的电影事业跌入谷低。在1939年的西部片《碧血烟花Destry Rides Again》中,她扮演了一个舞厅尤物,让黛德丽的票房有所回升,却仍然没有太大起色。这时,二战开始了,战火挽救了黛德丽摇摇欲坠的声威。她马上表示效忠美利坚,并且参加军队,为抗击德军不遗余力,成为军队最受欢迎的劳军女明星。

7 ) 约瑟夫•冯·斯登堡作品《蓝天使》观后座谈会纪要

约瑟夫•冯·斯登堡作品《蓝天使》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6年5月6日(星期五)下午15:20—15:45
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底层讲堂
(恒庐艺术影吧约瑟夫•冯•斯登堡作品《蓝天使》观后现场)

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马以乐、金爱武、陈华、王犀灵、陆忠佩、王淑金、孙凤凤(观影者:张培红、彭明明、彭鹤松、张征辉、倪云霞、范大茵、孙继军、张五妹、朱松法、张晓云、张能立、田瑛、周洪泽、姜希珍、姬伯庆、章毓光、章毓苏等)
主持人:范达明
记 录:孙凤凤

<图片1>
<图片2>
<图片3>
<图片4>
<图片5>
<图片6>
约瑟夫•冯•斯登堡作品《蓝天使》观看现场:屏幕镜头六

约瑟夫•冯•斯登堡作品《蓝天使》观看现场:屏幕镜头七

约瑟夫•冯•斯登堡作品《蓝天使》观看现场:屏幕镜头八

约瑟夫•冯•斯登堡作品《蓝天使》观看现场:屏幕镜头十

约瑟夫•冯•斯登堡作品《蓝天使》观看现场:屏幕镜头十一


《蓝天使》可以说是一部道德寓言剧;片中多处有刻意表现声音效果的镜头片段
范达明:约瑟夫•冯•斯登堡的《蓝天使》可以说是一部道德寓言剧,让你在感受艾玛拉斯教授的生平遭遇及最终悲剧命运中从反面汲取经验教训——人在生活中应如何寻找爱情,又如何做人。在看了影片后我们聚在一起来谈谈自己的体会与心得,是很有益的事。那次在“英国电影月”放映《虎胆忠魂》以后,浙江省文联创研处郑处长在座谈会上就讲过,一些人看完影片就走,真的很可惜,因为他缺少了从别人座谈发言中获取更多教益与启迪的机会。本片男女主角的扮演者强宁斯与黛德丽在他们那个年代都是很有声望的明星;而导演约瑟夫•冯•斯登堡也就从这部影片起而一举成名。1930年是有声电影技术刚刚诞生不久,我发现片中多处有刻意表现声音效果的镜头片段,譬如教授把教室的窗户打开时外面传来了合唱歌曲之声,接着关上窗后那声音消失;还有与舞台连接的后台化装间,也随着那扇关着的门打开而一时能在后台听到舞台演出的音响与歌唱声。这样的处理,现在来看或许比较幼稚,但在当时来说就属有益的新尝试了。

教授在与劳拉结婚后又发现她另有新欢,于是他绝望了
马以乐:一些学生不务正业,无心思读书,跑到剧院里,并且喜欢上了那个叫劳拉的女歌星,教授艾玛拉斯去干涉,自己也喜欢上了劳拉。在与劳拉结婚后,又发现她另有新欢,于是他绝望了。另有一点原因是,教授后来转身扮演小丑而登台,这是到他自己的故地演出,他会面对他的老同事老熟人,事前广告又做得太大,反而让他精神压力很大。

教授最终还是从他追求一个女人的美梦中清醒过来,问题是为时已晚。
范达明:我想他主要觉得自己原先是个德高望重的大学教授,却为爱情而丢失了教职,如今又为生活所迫而登台,又是去扮演最低三下四的小丑角色,让他觉得太没有面子与尊严。不过这也说明,他最终还是从他追求一个女人的美梦中逐步清醒过来。问题是,严峻的现实告诉他,这为时已晚。

约瑟夫•冯•斯登堡作品《蓝天使》观后座谈会:马以乐发言

<图片13>

教授给人总的感觉是单纯,有点傻,而劳拉也不一定就是变坏了
王犀灵:艾玛拉斯教授在学生中没什么威望,学生画他的漫画,用他“拉斯”的谐音称他“垃圾”教授。拉斯教授这个人还是很善良很正直,他的鸟死了,他心里难受;他对教学很忠诚、很认真。但是学生对于这样一位一本正经的教师却不一定喜欢,他在学校里就有失落。在他到了剧院里,倒是得到了马戏团经理的尊重,更感受到歌星劳拉的温顺,于是很快陷入了劳拉的情网。拉斯教授给人总的感觉是单纯,也有点傻。而劳拉。也不一定就是变坏了,她在那里做的是卖艺的活,一切都要讨观众喜欢。马戏团老板对待他应该说也不错。但是,教授的人生还是失落的。改行,对于一些人可能不错,对于另一些人并不是好事。在教授身上,知识是有的,名气也是有的;如果他坚持在教室授课,过教书生涯,也许生活就会好一些。

在教授身上,悲剧早就存在。演男主角的演员把教授书呆子的模样演得很像
金爱武:教授是一根筋,扳牢在女人身上,连自己的事业也不要了。而真要给他舞台表演的机会,他也不会利用。好像还有点小心眼。其实,在他身上,悲剧早就存在。我觉得演男主角的演员把教授书呆子的模样演得很像。

兼魔术师的剧团经理,他的性格就好;教授倒不是小心眼,其实是太专注,太当回事
范达明:影片中也塑造了其他一些人物形象。像兼魔术师的剧团经理,他这样的性格就好,很豪爽,很大度。换在他身上,恐怕就不会发生像教授这样的悲剧。
王犀灵:教授倒不是小心眼。
范达明:他其实是太专注,太当回事,对于学生是这样,对于爱情也是这样。有时候,做人要洒脱一些,要有所为又有所不为,也就是要无所谓一些,人就会变得乐天潇洒一些。

<图片19>
约瑟夫•冯•斯登堡作品《蓝天使》观后座谈会:金爱武发言

约瑟夫•冯•斯登堡作品《蓝天使》观后座谈会:陈华发言


小丑不仅是教授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自追求劳拉起,他就是生活中的小丑了
陈华:教授是有责任心的。劳拉在台上唱歌的歌词里,就唱到“小心金发女郎……我是为爱而生存……”,这其实把教授一生的遭遇都预示了出来。影片中有一个小丑形象的角色经常出现,往往是在教授有事要发生的时候,那小丑就在他旁边出现了。后来看到片子里让教授来扮演小丑登台表演,这时才知道,此前那个小丑的出现是有暗示作用的。影片在此做到了前后呼应。可以说,小丑,不仅是教授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自追求劳拉起,他就是生活中的小丑了。

甚至影片一开始,教授见到他屋里养在笼里的小鸟死去,也有隐喻意义
范达明:对,这个看法很有见地。影片编导在片子里可能就有这个大的隐喻。甚至影片一开始,教授见到他屋里养在笼里的小鸟死去,也有隐喻意义——教授最后也死了,死在他自己的讲台上。

教授的一生,是失落的一生,不成功的一生,他最终的悲剧不可避免
孙凤凤:教授的一生,是失落的一生。他在教学上就有问题。在寻觅妻子的问题上显然也有错。改行到了剧团后,也没有抓住机会。他对演艺界人士那种寻欢作乐的做法就不够理解。他的一生是不成功的一生。一个人要能够适应社会、适应环境、适应周围的人,才能生存得更好。但这些方面所要求的适应性,教授都不强。因此,他最终的悲剧就不可避免。
王淑金:做老师做教授的应该受人尊敬。教授后来混到社会上,搞来搞去,也不做教授了,这样就把他的前途也丢失了。
陆忠佩:大家谈得很好,我说不上来,就听吧。

约瑟夫•冯•斯登堡作品《蓝天使》观后座谈会:孙凤凤发言

<图片17>
<图片18>

从影片看,上世纪20年代中期或末期的德国社会,还是分成严格的等级的
范达明:从影片看,上世纪20年代中期或末期的德国社会,还是分成严格的等级的。你做大学教授,就是在社会中上层;你做演员、歌星或魔术师,就是在社会下层,至少是比较低的阶层。尤其在像本片中那样的小剧团或小马戏团里,演小丑的又可以说是在剧团最低层。主人公从社会中上层的大学教授,转而进入了小剧团——最终不得不去充当小丑,成为比歌星、魔术师更要低一等的演员,本身就是一种沉沦。我们看到,在影片中,为了表现这种沉沦,编导还设计了让小丑配合魔术师去承受那些带侮辱性的表演,例如把生鸡蛋往小丑的脑袋上砸得稀烂等等,由此甚至引起台下观众的愤怒与抗议。不过,自从以美国为代表的好莱坞电影业与高报酬的明星制度发展起来后,带动了全世界的影剧业及所有演艺界,吃这一行饭的人,尤其那些有高报酬又被媒体捧红的帅气靓丽的男女大明星,他们的社会地位因此而骤然飙升。目前的中国,在整个高科技社会经济发展达到高产能高效率的绝对腾飞条件下,建立在此经济基础上的影视界演艺界或广义的娱乐界,那些职业演员或明星,同样是达到了全社会职业层的最高水准,他们为社会尤其年轻一辈(其中已形成所谓“粉丝”一辈)所仰慕与崇拜。针对此种社会生态,如今分析家也有了一种所谓“全民娱乐”的说法,甚至还有达到“娱乐至死”的。这显然又发展到了另一个极端了。总体来说,一个正常与和谐的社会,在倡导“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前提下,还是应该以尊重科学、尊重知识为先。今日的现代德国,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应该仍是世界的榜样与表率。

2016年5月13-14日整理

整理者注:本纪要为杭州恒庐艺术影吧开创以来座谈成文的第119篇纪要。




8 ) 蓝天使影评

1930年德国结束魏玛时期转入法西斯时期,人们从高度的政治体制中解放,陷入今后将要如何发展的选择泥潭,对未来的迷茫造就了这部影片,到底是继续还是停止成了那个时代的主题。那个时代向女主角劳拉一样令人感到神秘而又充满着魅力,让人深深的不可自拔,教授艾玛拉斯(爱米尔·强宁斯 Emil Jannings 饰)代表着魏玛时期的高度集中的军事化体制,他严肃没有学生不怕他,同时他又有着极高的地位,但是他却是一个老光棍,当这个老光棍见到属于消费文化的劳拉时他被深深的吸引并无法自拔。渐渐地他开始违背他的所谓的行为准则,最终他是去了地位如小丑般死在自己所工作过的学校死去,这不仅引人深思这样的发展到底是否正确,也是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最强音。

短评

约瑟夫·冯·斯登堡代表作 & 玛琳·黛德丽成名作。改编自海因里希·曼的名作《垃圾教授》(不过与原著差别不小,作者本人也对本片不甚满意),讲述德国一位文理中学教授爱上歌舞厅中的万人迷女郎后自甘堕落的故事。影片仍有德国表现主义的遗风(尤其是室外戏的房屋布景),叙事稳中有快,Emil Jannings(亦是第一届奥斯卡影帝)贡献了令人难忘的精湛表演,黛德丽则诠释了一个影史留名的风流欲女形象。影片细节丰富,导演设置了多处伏笔与照应,如笼中死去又“重生”的啁啾之鸟、拥有三教九流人偶的报时钟、舞台上的追光灯与夜晚学校看门人的手电筒等。最有深意的隐喻当属在影片前半段频繁登场的小丑,借开门与关门外化了垃圾教授内心难以遏制的情欲,而在影片最后,教授自己也至终沦为了供人戏谑嘲弄的小丑。(8.5/10)

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还是男性电影,而且无论黛德丽多么出彩,也比不上Jannings的那个表情,当然这也要感谢默片对视觉的重视。

11分钟前
  • Vanitywish
  • 推荐

情感确实浓烈,然而前面节奏其实可以改进的。还有和同年的好莱坞电影一比,early talkie的一些常见槽点很少……这个故事和一些短评充分说明,即便是因为男人自己靠下半身思考造成的悲剧,还总有人把错推到女性身上,呵呵

16分钟前
  • \t^h/
  • 还行

最后的结尾,老师紧紧抱住曾经的讲台去世,好悲伤。原来这就叫做心息散场。果然应了那句老话,“婊子无情,戏子无义。”劳拉劳拉的歌在前半部分出现时还没什么特殊感受,结尾时老师再听到,会发现其实正印证了他的故事吧。梦想和现实果然有差距。没觉得拍得Sernberg拍女人有多性感啊。

19分钟前
  • 阿依达
  • 推荐

风骚吧,盛开吧,荡妇最美丽

20分钟前
  • 扭腰客
  • 推荐

觉得教授两种身份的变化过程中没有拍出挣扎、隐忍,突然就跳跃到他在婚后的处境,显得有点突然,最后在观众席里应该给几个以前同事或学生的表情特写。不过男主表演出色,让人心疼,Dietrich年轻时候的声音意料之外的纤细,原声相当好听~

21分钟前
  • 朱朱朱朱
  • 推荐

德国早期有声片尝试,商业上同样大获成功,歌舞部分占比较大;讽刺的是主演其实是个因英语极差而被好莱坞赶回德国的演员,而他在本片扮演了一位英语老师。

24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重看。同一首歌黛德丽两次唱大概是印象最深的地方,第一次千娇百媚,第二次铁石心肠,令人遍体生寒,只这一点便看出冯斯登堡的精确细腻。作为一部早期talkie,虽然默片痕迹犹重,也已经有了使用声音的意识。

27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婚礼上学鸡叫那段真是哈哈哈,前两幕的喜剧和第三幕的悲惨形成落差和冲突,戏剧效果凸显。PS.千万别下The.Blue.Angel.1930.RERIP.720p.BluRay.x264-GECKOS 版本来看,该蓝光压制版本有问题。

32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天山电影院 这两天的电影总结:如果不好好当公务员为人民服务 就会得到悲剧下场 german propaganda

33分钟前
  • 黑色性感
  • 还行

生活是一场大魔法。活活把教授变成小丑,却又无法改变潘金莲的本性。

34分钟前
  • vivi
  • 推荐

强宁斯在舞台上一学鸡叫,爷就彻底玻璃心了~

36分钟前
  • 芹泽虾饺菌
  • 推荐

太有名以至于我一直以为这是传说中的大女主片,结果女主风情万种也不过还是照片上的欲望对象,走出照片就要强行为男主的愚蠢背锅,为了成全男主的悲剧,上一个镜头还有情有义下一个镜头就毫无理由放荡不堪。。男主虽然表演生动,但人设这么愚蠢这么猥琐最后一切让女主背锅自己在悲剧中升华,这咋共情。。

37分钟前
  • 橙子换马甲
  • 还行

不佳;感叹除了极个别的导演 其他人均无法避免有声早期的稚拙;有一些卡里加里的遗风

39分钟前
  • 按时对话法
  • 还行

海报太经典了,在多部电影中出现,比如《戏梦巴黎》中theo手淫时对着的就是。影片对于老教授到底是什么态度,应该是同情的。表明了什么呢?在金发的劳拉完全被等同于“魔鬼”的情况下,当金发的劳拉完全处在色情观看对象(对影片描述的故事中,而不完全是观众的次级认同),这部电影就成为了一个告诫故事,正直清白的男子小心了,“当你看见金发女郎,就要小心了,因为你可能正在陷入危险”,片中劳拉唱出了导演意图。否则,教授的下场就是你们的下场,若被魔鬼诱惑,这就是惩罚!

43分钟前
  • 李子鲤|Lilith
  • 推荐

一些细节和照应无疑是很好的 如两次拉远的镜头 心脏病的铺垫 关门即可完全隔绝的喧嚣 斯坦伯格显然也有内蕴想表达 身份决定地位 归宿取决于性格 戏子不安于室之类 可惜 正好比那些露骨显眼一目了然的歌词 完成得甚至超出那时代电影独具的舞台剧性 尽管E强宁斯演得极为传神生动 也救不了全片大节奏错乱

45分钟前
  • 文泽尔
  • 还行

玛琳·黛德丽的成名之作,片中她的演技可谓技压群雄,而在本片中以性感女神形象登场的她,后来却屡次在公共场合以男装亮相。二战时期玛琳以情歌《莉莉·玛连》走红世界,成为盟军、德军双方的共同偶像。法斯宾德拍摄的电影版《莉莉玛莲》,女主角汉娜·许古拉的唱法有明显模仿黛德丽的成份。

47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重看#3.5;爱情是一道迷狂火焰,焚毁的不止是前途和自尊,最终还会死于心碎,但他真的也曾幸福过。印象最深的多处对称颇为精心:1、严谨庄重期的死鸟与歌女闺房中婉转啼鸣,暗示枯木逢春的欢愉。2、婚礼上的学鸡叫与扮小丑时被迫的落魄绝叫。3、告别校园和离世时的镜头后退,都是一种告别。4、舞台上的聚光灯与手电光圈的呼应,皆是人生舞台上不同形式的演出。5、烫发钳焚去的飞逝时光与真实时间的对应。

4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7/14@天山 7。花瓶化的黛德丽。伪君子难免也享有追求幸福的自由,认为这是悲剧的人本身已成为历史的悲剧。默片-有声片 / 表现主义-写实精神的影史转角,迭代痕迹明显:街景、剪影、过曝的小丑。

50分钟前
  • mecca
  • 还行

1930有声片,开关门的音效起落很唐突,不过展现情绪却是刚好。为一个不该属于自己的悸动,放弃自己能够拥有的一切,这个悲伤的小丑变成了一只愤怒的老公鸡。

53分钟前
  • 蔚七于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