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维特在2016年初的逝世似乎为影迷撕裂出了一个平行世界,曾经似乎被遗忘的那个“机遇之地”重返影迷的视野中。目前为止,大多数的电影史书籍对他避而不谈,甚至在每本书里必然会有“新浪潮”章节里,你也很少能看到他的名字。而就在短短几年内,他差不多一半的作品以修复版蓝光的形式重新登场,而大众对“追剧”这一行为的接受似乎也预示着《出局:禁止接触》这样的超长作品又有了一次喘息的机会。影评人乔纳森·罗森鲍姆曾回忆道,里维特的追捧者并不算多,但每当他发现一位,他发现的必然都是狂热粉丝。而作为一名新晋的里维特狂热粉丝,去做《雅克·里维特:守夜者》的中文字幕,唯一理由很简单,正是希望能有更多人能看到里维特,不仅仅是其作品,还有他本人作为一位导演、影评人和影迷的姿态。而这一切都在这部克莱尔·德尼和赛尔日·达内拍摄的纪录片里完美展现,不如说这部发生在两位电影人之间的“访谈”,已经不仅仅是一场访谈这么简单,它更是一部由三位电影巨匠拍出的出色电影,是一场巴黎小咖啡店里的美妙奇遇。
这是我第一次翻译字幕,我使用的是本片现存的一套西语字幕和仅存一半的英语字幕,在机器翻译、我本人的校对、以及我极度微薄的法语能力的帮助下才完成,在这种环境下错译漏译不可避免,也望大家谅解。而几天的工作下来,也就是认认真真地拉了一次片做了细读,翻译可能是最累人却最终收益最大的一种迷影行动。关于里维特的文献材料在法语区外的地方少得可怜,而这部影片,或许就是我们能得到的最近距离去观察这位大师的途径,不仅是他作为电影导演,更有他作为一位疯狂影迷的身份,或许我们可以说里维特就是终极的迷影导演。因此,我对自己说:翻译这部电影是必然要去完成的任务。
影片给人最直观的印象便是里维特达内两人卓越的知识面,从电影谈到绘画,再来到戏剧和哲学;影片也回溯法国新浪潮的起源,《电影手册》的开端,巴赞对后人的影响,作为电影人的意义等等;在讨论中甚至能预测到里维特未来的作品走向,本片拍摄于1990年,开场两人竟然直接聊到艺术与身体的命题,近乎巧合地预言了同年里维特的最高杰作之一《不羁的美女》的诞生;而和里维特合作多达7次的御用女一号布鲁·欧吉尔小小的一段话,则又令人感动。而德尼(和其御用摄影阿涅丝·戈达尔)一如既往敏锐温柔的镜头捕捉到了里维特和达内谈吐间微妙的节奏感,迷人的智慧,令人惊喜的引用,灵机一动的幽默;她也借着拍摄把玩了“里维特式”的镜头节奏,“里维特式”的那种对空间游戏式的结构想象力:白天与黑夜。电影正如里维特本人说的那样富有好奇心,而“如果我们的世界失去了好奇心,那么就是等待死亡的时刻了。”
德尼敏锐地捕捉着她的被摄对象,而无独有偶,里维特和达内在影片伊始便以一场对面孔和身体的讨论吸引了我们,里维特说:“我不擅长剪辑,更希望能看到身体的全部,而并非拆开他们”。此时,德尼用更多的特写,拍摄着里维特那张低调又俏皮的脸;而之后德尼则使用了更多的全景镜头,似乎也是悄悄响应着里维特,此时我们注意到这位大师富有喜感的手势以及充满冷幽默的耸肩。虽然德尼自己在片中说话不多,但两位电影人始终在摄影机两端无声地对话着:她跟着里维特来到他最爱的电影场景中——香榭丽舍大街、某个破旧的铁道边、巴黎的某个公园;她适时插入里维特几部经典的画面:稀罕之作《疯狂的爱情》、神秘的《决斗》、充满自由的《北方的桥》,这些片段几乎都被访谈所“预告”着,更是里维特影像力量的直接宣言,也是里维特式秘密的惊鸿一瞥。
里维特与达内都曾是《电影手册》的主编,如果说他们仅仅是在谈电影,那么我们这些年轻影迷则得到了一份宝贵的电影研究材料。里维特讲述着自己作为影迷的生活,讲述看电影如何改变了他的视野,而当被问到自己最近看了什么喜欢的电影时,他则瞬间兴奋起来,近乎完整地复述出了帕特里西亚·玛佐的《厚牛皮》的结尾片段,从演员表演一直介绍到分镜结构;而他也会冷静地回味布列松、弗兰克·卡普拉的电影对他的震撼,思考着半个世纪来电影的巨变。他虽说自己不想成为影评人,但这不妨碍他成为手册五人中最棒的那位,或许不管巴赞还是戈达尔还是特吕弗都不具备他的纯粹,那种内向中带有的离奇的天真与随性,而这时一切便不仅仅关于电影。他说艺术家都是不纯的,而我却要说,里维特或许就是那个离纯粹最近的人。
资源可以在微博“电影传送门”上找到,字幕在国内几大字幕网站均有发布
推荐会英语的里维特影迷们这个网站,很可能是英文世界里最齐全的关于里维特的文献资料库:http://www.dvdbeaver.com/rivette/OK/writing.html
EPD D C.D
克莱尔丹尼斯拍手册对里维特的采访,场景和角度时时让我想起《巴黎属于我们》的日与夜,相当高水准的访谈,提问质量非常高,里维特也是边思索边回答。真是沉浸在电影中的人。谈及新浪潮肇端的情况,印象派、放映会、影评人、胶片价钱,很涨姿势。《疯狂的爱》片段非常好看。
里维特和塞尔日·达内的对话,学到很多!这不是极好的电影课还有什么是?看完非常想看《疯狂的爱情》~
里维特用他旁征博引和针锋相对探讨了电影本体论问题,从处女作开始“巴黎不属于任何人”与“《巴黎属于我们》”的二元辩证结构中寻找电影本体自己的“声音”。既反对窥淫式的侵入现实的影像(反对以虚假眼泪贴近真实),又不认同现实作为电影的可能性(真实眼泪之可怖),也不在唯灵论与唯物主义影像上选边,似乎他在寻找使得现实与影像分野的力量,通过对于“形式感”被抽象出的好奇寻觅大他者侵入的痕迹,因为神秘而迷人
手册五虎中最神秘的人物却有着孩子般天真的笑容,从新浪潮的诞生到决裂谈到演员再谈到自己喜欢的电影片段,德尼拍摄的这部珍贵的纪录片终于让我们看到了里维特其人,一位真正热爱电影的人,游走在激进的思维、严肃的思考和俏皮的鬼脸之间,就如他魔术般的作品一样。
看里维特讲他想要呈现事物的全貌,让事物在自然的发展中逐渐显示其变化的时刻,这即是我看他片子所认为的那些魔法,那些人在不知觉中走向另一个命运的时刻。后半段的对话很有意思,里维特全程未直视过摄像机,从他的表现能看出他思维的飞速涌动,但他并不善于表达,只能用一些表情和动作作为补充,但在这些表达中能看出来他拒绝对自身有一个很明确的定义,也并不把自己看得很特别,如他在不断拍片的探索一样,他对于许多事物是始终保持着动态的思考的,这是我明显感受到也觉得很认同的点(也都体现在他的电影里了)片头聊着要拍个什么片,然后接下来真的就拍了《不羁的美女》,执行力很强做的也很好,在我心里的地位up了。
看这些就知道我们已经失去了沟通和思考的能力
如何保护好演员和角色?/喜欢他引用Renoir的那句话,总要杀死一个无辜的人,事情才能继续下去
非常私人化的谈话纪录片,看起来绝不轻松。事实上,观众很难从中了解里维特到底是谁等生平事迹之类的知识介绍,更多的是两位高手之间在交换关于电影本体论的想法。印象深刻的是,里维特谈电影中的时间时,例举卡普拉《一夜风流》只用了100分钟的故事,就讲清楚了现在一位严肃的导演可能三个小时都说不清的故事,也就是说,经济高效性的叙事随着制片厂消失了。现代以后时间的速度和密度都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快更密集,但电影的叙事时间却走向了反面。(达内发际线已到后脑半,里维特则是秃顶~~~即便如此诗人气质还是满满溢出银幕
法国文化中心:我一直在思索,我们什么时候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看不懂
“we must eat again of the tree of knowledge in order to return to the state of innocence.”
2022.9.20
有收穫的地方算是李維特講了很多關於演員與導演還有這兩者同時間面對電影創作的關係.....感覺需要創作的時候要再拿出來重看!
从前,像一夜风流那种公路片,迈阿密到纽约要一个半小时,现在我们至少需要3个小时。Rivette第一次去巴黎看影展,是侯麦主持的[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论及新浪潮好友:戈达尔外表冷漠,内心却有许多人来来去去。
闲谈式的采访,难得采访者&被采访者水准相得益彰,碰撞出不少思辨火花,也可窥见里维特丰富的知识面,他所涉及、精通的领域远超想象。与其电影风格一样,他为人低调、安静、内省、知性,在访谈间流露的谦逊和真诚让人心生敬意,尤其意想不到的是,这么一位众人眼中的神秘名导竟如此可爱!思索间流露迟疑,时而羞涩一笑,拒绝承认孤独,却又疏于社交。电影无法呈现日常的戏剧性;作品完成后不愿再沉入“鬼魂”(关于拍片彼时人与事的回忆)侵扰的状态。
没感觉到神秘或崇高,看到的是对“形式”的好奇、爱和畏惧。尤其当他说“没有任何东西真正属于‘自己’,可能除了肉体”,此刻的“他”就是“我”。里维特没有秘密,秘密通过讲述被驱逐,却因此构成一个更大的、关于存在的谜。白天和夜晚,正是关于存在的欢乐和恐惧。
真好
全是充满抽象思绪的感性表达。谈话的整体感觉,里维特比侯麦知性,犀利,更有锋芒,比戈达尔真诚。
谁都不能了解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