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命的意义在于寻找归宿
少女快谈恋爱吧
趁红唇还未褪色前
趁热情还未冷却
谁都不知明天事
大年初四的今天,我观看了黑泽明先生的电影《生之欲》,一部很老的拍摄于1953年的电影,影片虽为单调的黑白色,但随着情节的展开和演员入木三分的演绎,仿佛如一壶稀世琼浆一般让人如获至宝。
一部优秀的电影的力量是伟大的,我不是一位专业的影评人,不能从专业的角度去分析电影的拍摄手法、技巧、结构等等,于是我更倾向于从电影所表达的内容与精神层面去做一些简陋的评价和少许自己的思考。《生之欲》如此精妙的符合我的口味。影片结束,我意识到——这就是我期待的电影,能让我愿意憋出一些东西来的电影。
影片所表达的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既是对于官场腐朽堕落氛围的批判,第二既是表现人应该如何找到自己的价值与归宿的思考。前者是表,后者是里。导演将这个两个矛盾交给了名叫渡边的主人公手里…..故事的开头,直接切入告诉给观众渡边患上了癌症,影片也就围绕着渡边在患病期间周围环境和自身心里的变化铺展开来。
剧情很简单,看了不到一半你就能大概猜出会是一个怎样的结尾,渡边在人生中的最后时光里终于做了一件利民的福事,笑着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孤独的在公园里荡着秋千、哼着歌死去。一目了然的剧情却在导演手里演绎着,拷问着我们的灵魂。影片没有故意的去陈述官场如何之黑暗,而是通过一个个人物的对话和行为表现,不经意间勾勒出一副丑态百出的官场世界。但如果仅仅是停留在批判社会的黑暗面,也许影片的第一个层面不会那么出众。可圈可点之处恰恰在于影片在表现黑暗的同时,更深刻地反映了人处于这黑暗中的无奈之感。
无奈为何?影片开头便是市政府里各部门互相推脱职责,似踢皮球一般把投诉的民众耍得团团转
,有一句台词:人们都以为贿选就已经成大事了,但和我们每天做着无用的事情比,那就是小事。整日整夜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绞尽脑汁,守好所谓的自己的“地盘”,绝不去触碰别人的“地盘”,每天批批文件、签签字盖盖章,然后“为了消磨时间而活着”。但是这些人并非没有为国为民的理想,在影片最后渡边的下属们弄清了渡边发生如此大的转变的原因后纷纷激动不已拿起酒杯,豪言壮语地宣誓着决心要继承渡边的精神…..可是镜头一切,我们又看到了科长死气沉沉的脸和一摞文件,又有居民跑过来投诉,又听到了那句熟悉的台词:请找土木科。唯一不同的是坐在那里的人不是渡边而已。我们不妨换一种思维方式,假如渡边没有患癌症,他是否会愿意尽心尽力的去修好这座公园甚至不惜与上司顶撞,不屈服与黑社会的威胁?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正因为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才敢摆脱了束缚自己大半辈子的枷锁,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做了自己想做的事。
再谈谈里。影片通过渡边的故事时向我们提出一个深层次问题----当面对残酷的现实时,人如何找到自己的归宿?渡边得知患病后听作家的话,跟随着他一起放纵在灯红酒绿的夜晚。也跟年轻的女下属一起吃饭逛街。可后来渡边在钢琴伴奏下流着眼泪唱起了“少女快谈恋爱吧,趁红唇还未褪色前,趁热情还未冷却,谁都不知明天事”,女下属也不再对他感到新鲜和好奇,反而对他感到厌恶和恐惧…….无论是纵情声色的放浪还是对年轻健康女子的依恋,最终对于渡边来说不过是一场泡影,因为对于渡边的生命来说这并不是他的归宿,他也只能在它们身上获得一些转瞬即逝的慰藉,但是梦醒后反而带给他巨大的痛苦。这种迷惘不安的状态反映了现在当下很多年轻人的精神现状------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不清楚未来是什么模样,想抓住那虚幻缥缈的依恋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在短暂的欢愉中寻找满足,梦醒后又涂上了悲伤的颜色。所幸的是主人公最终还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宿,在祝你生日快乐的背景音乐中走下楼梯,寓意着他生命意识的觉醒。
渡边无疑是悲剧的,在他生命中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活在这世界上,在妻子死后为了儿子再也没有续弦,把自己的心血和期望倾注在孩子身上,可后来儿媳和儿子竟一心觊觎着自己的养老金和存款….. 渡边走路总是埋着头,也许他从来不敢抬起头来看清楚自己的命运。不会享受,不会作乐,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说话总是口齿不清,直到知道自己的悲剧后,他才开始真正的思考自己的生命价值何在,开始反思自己之前的生活。但同时渡边又是幸运的,虽然身患绝症但是还是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生命的归宿,当地的民众纷纷感激涕零的来吊唁,儿子和儿媳也知晓了父亲的伟大,他为民服务的精神也感染了后辈,让浑浊的官场多了一丝绿荫。
2 ) Gill Delueze在《电影1 运动与影像》中对黑泽明以及《生之欲》的评价
吉尔·德勒兹(法语:Gilles Louis René Deleuze;1925年1月18日-1995年11月4日),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四日,德勒兹在巴黎十七区寓所跳樓自杀,終年七十岁。
《生之欲》是黑泽明最美丽的影片之一,他提出的问题是:如果一个人被判定只有几个月的生命时,该怎么办?但这是真正的问题吗?一切要视情形而定。能否这样解释:怎么才能最后体验到快乐?这个惊恐不安的、笨拙的人玩遍了娱乐场所,酒吧和脱衣舞女。这些算是解答一个问题的真正依据吗?它会不会是一种掩饰和遮盖问题的冲动呢?
当这位男士对一位年轻姑娘表示强烈爱慕时(注:我不这么觉着那是强烈的爱慕),他才从她身上明白这根本不是一个迟到爱情的问题。她讲了自己爹例子,解释说她制造了系列机械小兔,她高兴地得知这些小兔将分给一些她不认识的孩子们,这些小兔可以遍及全城。这时这个男人才明白“怎么办”这个问题的依据是一项需要完成的任务的依据。
于是,他重新实施他的公共公园计划,在临死前,他克服了所有遇到的障碍。或许,人们可以认为黑泽明给我们传递出一个非常平淡的人道主义信息。但影片并非如此:它通过情境对问题及论据进行执着寻找,并且随着寻找的深入,最终发现答案。唯一的答案就是要重新提供论据,重新论证世界,尽可能地或至少让某种东西动起来,以便通过这些新的或更换的论据,制造和宣扬一些不太残酷、更加愉快、更接近自然和生命的问题。
黑泽明的作品洋溢着决斗和战争的气韵。这种气韵是由单线条表现的,既是作品的综合符号,也是作为黑泽明的个人签名:我们可以想像一条粗壮的垂线从上到下贯穿银幕,然后被两条较细的从左到右和从右到左的横线拦截。在《影子武士》中,信使的优美下降经常被移到左边和右边。黑泽明是表现雨的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之一:在《七武士》中,瓢泼大雨从天而降,而那些落入圈套的强盗骑马从一个村子飞奔到另一个村子。取景的角度经常构成一个扁平画面,突出那些不间断的侧面运动。无论扩大或缩小,如果人们联系到日本拓扑学,就容易理解这个重要的气韵-空间:一般不用个体来表现一个门牌号、一条街道、一个街区、一个城市,而是反过来,先从内部、城市入手。
黑泽明的影片经常有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一个构成缓慢展示,一个展开任务的紧张和突然行动(《野良犬》、《天国和地狱》)。所以,黑泽明的空间可以是一个缩小的戏剧空间,主人公掌握眼前一切情况,并针对它们采取行动(《大嫖客》)。
3 ) 亡羊补牢的人生寓言
如果说娱乐和教化(宣传/表达某种价值或思考)都是电影的功能,两者兼顾的容易受欢迎。此片显然侧重后者,以一个碌碌无为三十年的政府机关小干部临终的"亡羊补牢”事迹,来探讨生存意义这个日本人永恒纠结的主题-----还宣传了以激情来为人民服务这样的颇有社会主义进步性的优秀答案(虽然不是片中唯一的答案,至少也是主打)!同时,反思了小日本当代的亲子关系与政府机构的“民主”效率(从中得知遇事踢皮球不只是中国特色,令人观后无比欣慰= =)。
影片充满黑白片的庄重,主人公老戏骨有点话剧演员的感觉,表演非常有威慑力——眼睛闭上就会清晰浮现那严肃灰白的苍老的脸和痛苦倔强的眼睛, 释放着苦大仇深的力量足以让人心有戚戚= =。其他人物,无论是游戏人生的花花公子,沽名钓誉的政客、不思进取的机关职员还是善良直率的女孩,符号化却有代表性,表演上除了深田恭子还是一样的无厘头可爱,都比较鲜明。虽然也有不少黑色幽默和一些对亲情温暖的眷恋,主调(尤其前半部分)还是比较严肃沉重的。
主题不特别人物不特别故事也不特别,稍微有点特别的大约就是结构了,总的来说是泾渭分明的欲扬先抑。前半部分是以主人公的视角与体验展开,直接渲染主人公沉闷阴郁的工作生活和癌症末期寻觅尝试却始终难得人生价值的绝望。在主人公终于获得启发后,镜头直切葬礼上的主人公遗照,人物结局的提前成为基调的一个有力拐点。后半部就是以葬礼为舞台上演的各类人物关于主人公临终事迹的对话和回忆,逐步拼接出作者临死前是如何以临终的激情化不可能为可能、毅然决然地对他的人生“亡羊补牢",最后功德圆满、欣慰死去的过程。这种通过多视角还原事实的方式,有点和罗生门类似的元素。
总之是一个结构精巧的关于亡羊补牢的人生寓言。简明的大道理,有的人觉得无聊,对有些人就是经典,各取其用罢了。激情者自激情着,过去庸碌,被这寓言触动,就此点燃激情持续燃烧的亦是奇迹。大多不过如影片最后瞬间激情熄灭后回归无聊生活的人们一样,因我们都现实,也还健康。要说影片作为教化片的价值,或者有人会开始积聚勇气、等待契机。
4 ) 生之欲
建议想要自杀的人看过这部电影以后再做决定,但想不到拍出这部杰作的黑泽明自己后来却也有选择过自杀。后半段再度演绎了一次罗生门,人物群像刻画的很鲜明。正如电影中的主角虽然死了但他为市民做的贡献会永远被人铭记,黑泽明早已离开这个世界但几千年后只要人类还存在还是会有人感谢他的电影。看完好想去荡秋千,电影的魅力就在此,只要人类存在,就会一直有许许多多的人看到同样的荡秋千画面,与我看到的丝毫不差,并受到同样的感动。
垂垂老矣、行尸走肉般的人生找不到前进的动力,也看不到黑暗尽头的光芒,以人生来折射社会,犹如毒瘤一般的病毒已经在体内扩散,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得救,但岌岌可危的社会依旧意识不到危险,沉迷在权利斗争和自我陶醉的世界里勾心斗角,在混乱和绝望之中走向灭亡。充满了哲思的剧本,充满了讽刺的角色,表演太戏剧化,但反思汹涌。
5 ) 回看经典:生之欲(1952)
影片从一张胃部造影开始讲述,旁白介绍起主人公渡边勘治,看上去垂垂老矣的他坐在市政厅的中间位置,像个木讷呆滞的机器般重复着盖章这一个动作,他捧着这个许多人觊觎已久的“铁饭碗”干了三十年,从未请假,不敢逾矩,麻木不仁。
就像很多人说的,有些人活着实际早就死了,不过是像行尸走肉一样在消磨时间罢了。直到渡边获悉自己得了胃癌后,临近的死神激发了他对于生存意义的思考和觉悟,在年轻女职员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处世态度的引导下,渡边利用所剩不多的时间排除万难,终于履行了一次身为市政厅市民课长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难以想象这是七十年前的电影,对于生死的深刻思考,以及腐朽的官僚体系和社会缩影的展现,现在看来依旧具有重要的反思意义和参考价值。就像最后大家借着酒劲扬言要像渡边一样办事,结果第二天照旧开始踢皮球,当下也并无差别,大部分人只想也只能做个循规蹈矩的“木乃伊”,拿自己小小的饭碗与强大的体制对抗,犹如以卵击石,被视为愚蠢至极,但这样的人生真的值得过吗?
回过头来像渡边一样回望过去,每天都很忙,但实际上什么也没做过,虚度了一生,反观现实,不少人还未到渡边的年纪,就已经体会到工作堪比螺丝钉的枯燥乏味。很多人都说黑泽明太过理想主义,实际黑泽明理想的微光在现实面前始终都是稀缺和罕见的,他往往都是在展现阴暗、丑陋夹杂着悲凉、残酷的现实处境时,注入些许大家明知渺茫却依旧渴望的希望。
《生之欲》的剧本算是近年来我看过最棒的,没有技术层面上花里胡哨的精雕细琢,更多的还是讲究以人为本的原则,片中对于群像的刻画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范本。比起对于构图和光影的精益求精,这片更能表现出黑泽明对于剧本的看重,其设计的心思侧重于对于本文的构想,尽显巧妙的编排。
全片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来看,笼统概括为前半段是看似活着实际已经死了,跟随渡边的视角和身影,在他得知命不久矣后,看着他无所顾忌的去尝试另一种从未踏足的生活圈子,但那些也不过只是虚妄短暂的浮光掠影,转瞬即逝,内心依旧苦闷难受。后半段是实际上已经死了但不失为一种重生,透过他人的口述来塑造渡边转变后的形象与经历,从而达到将死亡视为活着的一种延续的价值体现。
片中唱生日歌的一段天才而精巧,这里不失为黑泽明极度明确的说明,当渡边从女职员那得到启发,决定做出改变时,一边的人在欢快的庆祝生日,这场祝福实际也是给渡边的,暗示他从过去死气沉沉的生活轨迹中脱离出来,重获新生。
以渡边生命突如其来的戛然而止为界,黑泽明运用了文本结构上的灵活安排,先出结果,再以闪回的形式拼凑出“五个月”的经过。并未按常理出牌的平铺直叙,而是玩了一把《罗生门》式的叙事结构。不过我个人觉得这片还是稍显冗长,特别是后半段,虽然通过口述能表现出不同层面的“渡边印象”,但有意而为之的痕迹和略显过重的“演技”还是多了些,私以为还能更精简。
黑泽明对于志村乔的看重不低于三船敏郎,作为黑泽明的御用演员,志村乔贡献了不少被人津津乐道的精彩表演,在出席志村乔的葬礼时,黑泽明曾对其表达出深深地感激之情。这部电影中志村乔“全力以赴”的表现太过令人难忘,他那张悲催醒目的脸,看完电影后依旧在脑海中频频闪现。
无论是犹如象征符号般带有鲜明特征甚至刻意倾向的表情,嘶哑的声线和缓慢的语气,还是佝偻着身体颤颤巍巍的肢体语言,加上散发出极度压抑、沉重、边缘化的气质,塑造出一个十分立体饱满的形象。对于片中在舞厅鼓着眼珠流下眼泪的痛苦演唱和最后在下雪的公园里荡秋千时的松弛坦然,虽唱的都是“人生苦短”,但心境已截然不同。
讽刺和尴尬的对比是后半段葬礼部分的经典,就像渡边说的,他的儿子就像溺水后身在远处的父母,如同事不关己的外人。除了和妻子讨论渡边的退休金和财产之外,对父亲毫无关切之心,并还妄加揣测。最后葬礼的部分,冷漠的儿子和那些虚伪自私的官员简直就像一丘之貉,与那些怀着感恩之心跑进来痛哭的居民形成鲜明的对比。
渡边通过苦求和奔波,以及软磨硬泡的耐心换来的排污建园,最终的名声和功劳都被那高高在上的官员收入囊中,心安理得的坐收渔翁之利,但大家实际都心知肚明。就在大部分人歪曲事实、睁眼说瞎话、敢怒不敢言时,只有一个稀罕的同事敢于表达“真相”,强忍着悲愤和痛楚,但最终依旧是有心而无力。
这片没有《红胡子》那么理想,看到最后内心是惆怅而伤感的,在一如既往被荒诞、阴暗和丑陋笼罩的社会中苟延残喘,大部人都只是活着,从未真正走进生活。安稳麻木的随波逐流在固有观念里才是不二之选,无关对错,只是难以动摇和改善的大环境背景下,个人终究太过渺小。
即便临近死亡,试问又有多少人会像渡边一样敢于做出改变?实际大家内心都明白,但真要付诸于行动,代价太大也太难了。或许对很多人来说,偶尔能抽出时间抬头看看夕阳或落日,已是对一成不变的生活可以做出的最大改变。
欢迎关注 | 首发公众号:yuchishangjiu
6 ) “趁热情还没变冷……”
生命多短促
少女快谈恋爱吧
趁红唇还没褪色前
趁热情还没变冷
谁都不知明天事
……
黑泽明的《生之欲》,讲述的是一个老人如何由死而生、生而赴死的故事。志村乔的表演,堪称炉火纯青。
一、 他面临死亡
渡边勘治是市政府市民课课长,他病了,是胃癌。这个三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工作的政府职员,被突如其来的死亡预警吓着了。
二、 他早已死了,死在一个僵死的庞大机构里
其实,在电影开始,画外音就告诉观众:“这个人已经死了,死了二十年。”这个死亡,自然不是身体的死,而是心灵的死。
在这个庞大的官僚机构里,似乎只能是循规蹈矩,敷衍塞责。一群妇女来反映居住区臭水沟的问题。她们的问题像踢皮球一样从市民课推到土木课、公园课、卫生课……,一直又转回来。
渡边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早就变成了一个死人。如果说年轻时候他还有些活力,那么,二十年前,妻子去世,他为了儿子不再续娶,此后就是死气沉沉一成不变的重复了。
三、 他想活,糜菲斯特也无济于事
他不想死。死亡来临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那么恐惧死。他想寻求帮助,可是,儿子却推开了他。当他坐在儿子的房里等待儿子归来时,在黑暗里听到的是儿子和儿媳要用他的退休金盖房子,听到儿子说“难道他要把钱带到棺材去”。他沉默了。
他想结束生命。可是,终于还是没有吃那瓶安眠药。他在酒馆遇到一个陌生人,于是向这个人倾吐苦衷,一向节俭的他要花掉五万块,他想尝尝另一种生活的滋味。后者是个通俗小说家,他被渡边的痛苦感染,他为渡边希望“享乐”的转变而兴奋,他要充当一个快乐的魔鬼,带领不会挥霍的渡边去“生活”。
灯红酒绿。舞女歌伎。万头攒动。群魔乱舞。可是,这些喧嚣都显出一种死亡的气息。
在脱衣舞场。渡边盯着晃动的肉体,几乎眩晕。一旁的庸俗小说家喉咙发涩地喊:“这不是艺术!可是比艺术更直接!”那是生命吗?那更像是躯体溃烂处红肿得艳似桃花。
渡边和小说家来到高级夜总会。那一对对缠绕拥抱的跳舞男女,仿佛都是没有灵魂的躯壳。钢琴手在弹着靡靡之音,“点一首歌吧。”醉意朦胧的渡边想起了一首老情歌,他唱了起来,唱得暗淡而绝望:
生命多短促
少女快谈恋爱吧
趁红唇还没褪色前
趁热情还没变冷
谁都不知明天事
……
四、 复活,或者死得其所
市民课里暮气沉沉,里面一位年轻的姑娘终于不能忍受下去。她要辞职。她要找课长渡边在辞职信上盖章。她来找旷工的渡边。她不知道这三十年没请过假的课长发生了什么事。
渡边从姑娘身上发现了他所艳羡的健康与活力。他陪她出去,送她东西,请她吃饭。他更每晚邀请她出去。
姑娘终于不耐:“你要干什么?”
渡边道出了原由:“我羡慕你,为什么你这样有活力?”
姑娘说,自己只是吃饭、工作,很简单,她拿出自己在玩具厂做的兔子玩具,“你应该找一件事……”
餐馆里响起生日歌,有人过生日。渡边抓起兔子玩具,冲下楼梯。过生日的女孩儿上楼,和渡边擦肩而过。
渡边回到市民课,他要冲破重重阻力,解决臭水沟的问题,在那里建一个公园。
公园建成了。渡边死了。
五、 生是如此艰难的事
在电影后半段中,黑泽明把场景设在灵堂。渡边的同事在守灵中开始了冗长的辩论、争吵。尽管那些受惠的妇女一起来为渡边上香,他的同事似乎并不以为公园是渡边建成的。只有一个中年人,一直没有喝酒,为渡边流下了眼泪。
他仅仅尽了一个职员的职责?
有人说,没有议员、副市长要竞选,不会有公园的计划。结果,事实是副市长是实在扛不住渡边坚持的提议,不得已同意。而黑社会还要挟过渡边,因为他们要建饮食街。渡边更一次次去督促、请求其他科室参与公园建设,加快进度,不惜对每个职员鞠躬相求。
那么,渡边为什么这样做?
连他的儿子也不知道。他的兄弟还以为是渡边有了女人才性情大改。虽然尸体解剖是胃癌,但是大家都以为渡边不知道。因为,他连儿子也没告诉。
可是,慢慢地,同事回忆起了往事,明白了,渡边其实知道自己得了绝症。
那就对了!那么,我们都会像渡边一样吗?
不!当别人都这么说的时候,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同事喊:“你不会!你不是渡边!”
对。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渡边。喝酒的男人们沉默了。终于,他们开始激动说,“嗯,公园是渡边的功劳。我们也要像他那样。”
在同事为渡边守夜的晚上,最后一个见到他的人也来了。那是一个警察。寒冷雪夜里,他看到一个人在公园的秋千上高兴地荡来荡去,唱着一首歌。
六、 生命多短促
第二天,市民课里又来了投诉时,办事员依然是——“请到土木课。”
庞大的官僚机构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曾为渡边流下眼泪的中年同事,第二天看到依然故我的市民课,他所能做的也不过摔了一把椅子。最后,他还是扶了起来。下班了,他来到新建的公园旁。孩子们在公园里玩耍。余晖满天。渡边曾经在这里说:“真美啊,可是我没有时间欣赏了。”
当母亲把他们叫回家吃饭时,只剩下渡边曾经坐过的秋千在来回地荡,似乎还能听见渡边那晚上高兴地哼唱的那首歌:
生命多短促
少女快谈恋爱吧
趁红唇还没褪色前
趁热情还没变冷
谁都不知明天事
生命多短促
少女快谈恋爱吧
趁黑发还没褪色前
趁爱情火焰还没熄灭
今天一去不复来
2005年8月5日
7 ) 生之欲:寄世丰俗
现代社会总会出现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真理倒置,当我们清楚地看到“规则”理所当然地演变成了“潜规则”,“无为”不可思议地化身为“作为”,我们即使不会无动于衷,也可能会在一声叹息后随波逐流。灰色地带中,不成文的游戏规则绑定了我们将会走的方向,这不同于我们未涉其中时想要走的方向。灰色地带中,歪理凌驾于真理之上,我不能将之称作为“缪理”,因为它存在着,并且让人从心不甘情不愿的状态升华到了趋之若鹜的境界,所以可能有其不足为外人道的合理性。回过头来想想,如果社会中大多数人都是那样苟且偷安碌碌无为的话,生活也不会像现在这么充满了可爱的色彩。正所谓“人各有志”,腐朽的人可能存在两种,一是已经爬上了一定高度的位子,掏到了金饭碗,无忧无虑朝南坐的那些人;二是经历了挫折遭遇了困境,心态就急转直下,变得自暴自弃的那些人。他们选择了屈服于命运,而不是驾驭着性格,腐朽终是他们自己选择的归宿,在我看来,“生活是美好的,值得我们为之奋斗”,即使有那么多漏洞和瑕疵,可我始终信奉海明威的箴言。我们为了美妙的东西而活着,那美妙的东西是“有迹可寻的简单爱”,是“观透其中的恍然悟”,是“独善其身的静夜思”,点点滴滴都能令我们欢愉、悲伤,品味着来之不易的幸福。即使天空是灰蒙蒙的,我们的心还是敞亮的。生命的可贵,在于它无法重来也无须重来,我们不断地在创造,装点着自己的小天地,等待着未知,十分神圣而有趣。人之为人,非在其思、其念、其图,而在其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就是因为他们如同行尸走肉,没有为了自己而真正活过。人的作为可以被理解为自己掌控着生活的节奏,干了一些自己觉得满足快乐的事,无论轰轰烈烈也好,平平淡淡也罢,但求实实在在,无愧于心。我们总是怀揣着大大小小的梦想,期待着努力着让梦想照进现实,可梦想之所以为梦想,是由于你还在同她谈着恋爱,却远未到牵手赴礼堂的地步,现实中梦想常常是一段美好的遐想,人们无法痛快地拥抱亲吻她。可我们不能就这么把她遗忘了,她是如此美好而神秘,值得我们不懈追求,将彼此间的距离不断拉近,因为梦想的亲近闪现着“生之欲”的灵光。
感谢黑泽明,是他呈现了林林总总的生态,让电影凝练了生活而变得更加深邃真实。渡边勘治在市政厅的市民科担任科长一职,面对垒得比他人还高的资料文件,三十年如一日地工作,兢兢业业,堪称可歌可泣的勤政楷模和典范。殊不知,坐在桌前、一边审阅着文件一边敲着图章、枯燥乏味的工作使他每每忍不住去看一下自己的手表,好像学生等待下课铃声似的,任凭时间在他机械化的呆板和自怨自艾的苦恼中尽情流逝。他就像同事们暗地里给起的绰号“木乃伊”一般,浑浑噩噩的,没有一丝生气。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老老实实地保住职位,而保住职位的最好方法,就是一停二看三通过,其他什么也不做。他之所以不愿请假,部分原因是这不会让人发现没他也行。人与人之间的疏远隔离,使得周遭世界笼罩着无处不在的冷漠,附着在官员们身上,乌烟瘴气却无法将其打散。于是,市民们只能一次次的无功而返,无奈于蔚然成风的、事不关己相互推诿、故作姿态的官僚习气。在大势所趋之下,渡边也选择了继续沉沦,放任自流,泯灭曾经闪亮的生命之光,让随机应变转为一成不变,把工作宗旨毫不犹豫地统一为习惯。但当渡边隐约得知自己罹患胃癌、将不久于世的时候,作为一个普通人,对于生的渴望和死的恐惧,令他无法再如往常一样平静。他没有徘徊在熙熙攘攘的街道,而是出于本能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企盼着温暖的慰藉,可他没有料到等待他的是儿子和媳妇的唯利是图想入非非,下一代的自私让他不由的心寒。渡边孤独无助地望着妻子的神牌,追忆着独自抚养儿子的一幕幕,而此时楼上传来夹杂着西洋音乐的嬉闹声,翻阅往事的渡边仿佛听到了儿子的呼唤声,他激动地往上爬,可迎接他的却是一声如同当头棒喝般的“把门关好”。儿子的漠不关心、不近人情,不禁让人慨叹 “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空荡荡的房间中,无尽的悲凉甚嚣尘上,徒留一片落寞憔悴的背影,渡边关上的是他家的房门,也是他向儿子难得敞开的心门。可怜的渡边再也无法招架内心积压的哀愁,像只受惊的兔子似的钻进了被窝,毫无顾忌地呜咽起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渡边恐怕感觉到了死神的脚步声正悄悄掩盖心脏的跳动声,那慑人的力量打破原本的沉静,可是他又似乎无处遁形,无法来排解生不如死的苦涩滋味。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那种很可能导致一念之差的时刻,他没有服下安眠药,没有万念俱灰,可见他是多么渴望获得救赎,驱散内心的困窘和迷茫,想要找到生的出路。不过,漫长的两点一线的工作和生活使他几近彻底被体制化,丧失了对于生活乐趣的孜孜以求。孤寂的渡边没有朋友,无处话凄凉,几乎没有人真正在乎他的感受。面对绝境,渡边只好简单地选择放纵,纵情于声色犬马之中,短暂地麻醉自己。而在那个世界中,苍老古怪的他显得是多么的不伦不类,一宿的放纵带给渡边的只能是身体的疲惫和更深的空虚。在浮华的歌舞升平里,渡边动情地唱起了江户时代的民歌“生命多短促,少女快谈恋爱吧。趁红唇还没褪色前,趁热情还没变冷,谁都不知明天事,谁都不知明天事;生命多短促,少女快谈恋爱吧,趁黑发还没褪色前,趁爱情火焰还没熄灭,今天一去不复来,今天一去不复来”。没有娇柔做作,没有无病呻吟,每一个字在渡边的嗓音中行云流水般地产生共鸣,花花世界在他低沉的歌声中神奇般的屏住了呼吸。渡边哭了,久违了的爽快在苦涩中游荡,令人在黯然神伤中不胜唏嘘。
有丝竹之挠耳,无案牍之劳形,经过了疯狂的一夜,渡边有点开朗了,换上了新帽子,并幸运地遇见了东洋这个个富有热情与理想的年轻女子,他被这个鲜活的生命打动了,“纸鲢鱼”咬碎了“木乃伊”的层层绷带。渡边开始深刻反省自己的内心,道出了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和困惑,后来他微笑了,在别人的生日派对上,他终于释放了,生命在微妙的顿悟中重新焕发了光彩。即使生活裂变的如此不幸,仍然要勇敢面对苦中作乐,不能被压抑本身所击溃。“只要有决心就能行”,怀着这样的信念,渡边奔下了楼梯,向着自己的目标进发。他没有背弃自己的初衷,没有遗忘自己当初是为了什么才迈出坚定的步伐。他重新上路了,挺着他的是的那“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般痴狂的勇气。渡边思考着,斗争着,不露声色地以牙还牙见招拆招,使出官僚主义的独门绝技,让上层人物气不打一处来,却又使他们两手一摊徒呼奈何。领教了渡边那特立独行的死缠烂打,就连黑道老大在面对他时,也只能板着面孔,端起副标志性的帮派架势,一顾二盼三回头,不屑的眼神打了点折扣。想来,渡边已将自己的小科长角色演绎得不容置疑的顽固纯粹,那种耿直不屈一身正气令诸位高端人士放下了阻挠的锁链,蚊虫横行的水沟在渡边的最后一搏下修建成了美丽的公园。伴着晚霞的余辉,冒着雪,荡起了好久不曾如此亲近的秋千,渡边唱着青春之歌的咏叹调,与木乃伊岁月作返璞归真般的告别。死灰复燃的他仿佛自己在心中默念:既然死神必将乐滋滋地带我远去,何不让我重拾目空一切的勇气,老夫聊发少年狂,去争取,去抗争。再见了,薄薄的面子!再见了,轻轻的孩子!为了让奄奄一息的斗志再度燃烧,我义无反顾地选择“无愧于心”,那种感觉宛若回到了那天不怕地不怕、天真顽固又怡然自乐的童年。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承载着这种由死而生、自生赴死的转折所赋予的大义凛然,渡边勘治为自己的点滴付出感到很快乐,他吹响了鹧鸪天上油印的奏鸣曲,将平庸的悲剧化作了一场圣洁的洗礼、一部小人物蜕变的史诗。
在渡边离世后的灵堂上,黑泽明淋漓尽致地向我们展现了一幅众生相。有记者采访风尘仆仆赶来吊唁的副市长,可那位高人竟大言不惭得神乎其神,将功劳都照单全收于自己和公园科的名下,把渡边毫不客气地边缘化。在采访完后,这位先生还对此侃侃而谈,其想要遮掩心虚的歪脑筋已一目了然。而此时,上司和手下的心照不宣一唱一和,倒也联袂串起了一出即兴短剧。这则“官场现形记”令观者在鄙夷之余,不禁暗自偷笑。“官”字,从构词上解释,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同一屋檐下,将两张嘴潜移默化、鬼使神差般地缝到一起,对外统一口径,说着那些似人非人的胡话。当一群投诉臭水沟的居民前来悼念渡边,声泪俱下时,那位副市长不想自讨没趣,只好离开那个在他看来必须要去、也最好快撤的不详之地。上级走后,跟班们破天荒地开辟了一场摧枯拉朽的“罗生门式”的追忆大会。最开始说的都是假话中的假话,这些是他们平日里练就的盖世神功,听起来颇有点喜剧效果。但慢慢地,随着醉意渐浓和事实深入,一时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家的心扉开了一个小口子,挤出了些心里话。他们貌似被渡边的行为所感动,这种感动几乎使他们自己也飘飘然了,仿佛在经历了搭桥手术后,会为回光返照般的觉醒而深深自豪。这帮衣冠楚楚的乌合之众借着酒劲,信誓旦旦地要脱胎换骨,不忘今日之心情,齐刷刷地粉饰那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硬是把自己掀个底朝天。但当明日的太阳又照常升起,昨日酩酊后的慷慨激昂早已灰飞烟灭,就好像不曾发生过一样,一切又都恢复了常态。冠冕堂皇仍然是雷打不动的注册商标,是一呼百应的风向标,镀金的唇舌沉重却伶俐地翻滚着,镶出了恣态,嵌出了萎风。
当市民又投诉某处水沟问题时,新科长不假思索的回答“去土木课”。这时一个人拍案而起,用愤怒的眼光盯着他的新上司,但终是一言不发,颓然地扶起那把摔倒在地的椅子。这是他的无奈,也是大多数人的无奈,拍案而起乖顺而坐,敢怒而不敢言。影片中,没有人能真正够格戴上渡边的新帽子,一根筋的“末日渡边”默默守护自己的信念稳步前行,拂袖而去,而后辈们依然是说一套做一套,拔剑四顾心茫然。你可以争辩它的是非,你可以批判它,鄙视它,嘲笑它,然而却是那个“四次元”难以改变的事实。信心和决心是有差别的,它就好比是卓识与胆识,信心是心血来潮的一腔热情,敏锐地知道自己真正在乎的是什么;而决心像两把刀插在胸口,时时刻刻鼓舞鞭策着自己,近乎刻板地尊崇内心的响应。我在想:当我自己步入了那个境地,是否也会无法反抗,无力改变?是否也会被体制化,呈现某种“以自己从前的眼光去审视都会看不惯”的状态呢?人们常说“在其位谋其职”,到了那个既居高临下又寄人篱下、怎么坐都不舒服的位子,等待我的会是“事与愿违”吗?人的立场或许会在时间和空间的坐标轴上波动,可我们不应该动摇内心的诉求,我宁可毅然决然地,选择天真,不撞南墙不回头,用卑微的形而上的赤诚,去体察一颗颗焦灼渴望的真心。生之欲: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拾得起自己的童心,充满热情去追求幸福,在知足的梦乡里流着口水,让遗憾在梦幻中雕刻浮光,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8 ) 机关单位之怪状(亚洲通用版)
——
在职业踢皮球、混日子、麻木忙碌的民生机关单位中,他,渡边也曾是他们中的一员。机关单位这大染缸,无所谓好人坏人,混久了出来都变成了一种颜色。只是一纸死亡通知单,让这个了无生气的老家伙有了变化。
纵观可见,老渡边得知癌症之前三十年已死,在知道将死之日之后开始自省,在落魄小说家和阳光热情少女身上寻找,在唱给他人的生日歌中复活。短短的数日“生”的意义已胜重三十年麻木的活。
影片掺入了一些对子女疏离的无奈,但与《东京物语》不同,电影并不在此处深挖,更倾向于对时局的讽刺,这是黑泽明心思细腻却充满男子倔强一面。无利时踢皮球,有功后众人抢,葬礼上一个几近无赖的市政厅官员自说自话,被不期而至的记者提问扇了一记左耳光;继续动口建造下台的台阶,自己砌砖、朋党抹灰,还未竣工,突然来访的市民吊祭,又来了一记右耳光,左右开弓将一群无耻之徒灰溜溜的臊出了礼堂。
论下属,猥琐之人都以己度人用渡边展示自己的猥琐;论上级,高冷之人纷纷对异类落井下石。什么最可怕,真的?假的?都不是,是与众不同的!什么是错的,好的?坏的?都不是,是不守规则的!荒唐的规则造就荒唐的群体!!!灵堂的第二场你来我往的讨论vs讲述,印证了挑毛病永远比做事儿更轻松也更容易找到附和者。 最后警察的自我救赎和忏悔换来的是众人的三分钟鸡血鸣志,又是再次给这群小丑一记哭笑不得的大巴掌。
人善人欺天不欺,无需过多解释也不必妄自烦恼,花了麻木的三十年和一张死亡通知书才换来短暂的生,无暇欣赏黄昏的美景,难道还会枉费生命去对话与狭隘之人?
生命是多么短暂,少女快谈恋爱吧,趁红唇还没退色前,趁热情还没变冷,谁都不知明天事。渡边公园换来三分钟热度的鸡血不会引来现状的任何改变,这世界一如往常。然而渡边公园中的孩子们或许会植根一个声音——不晚,在生命结束之日前,用热情去面对,这便是“生”的意义吧。黑泽明讽今的同时,还是对将来给予了希望。
《生之欲》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即便抛开电影对当日日本政府麻木现实的剖析和批判,从人性苏醒的角度也一样伟大,而单就电影结构而说,也足以是一部伟大的电影,继承了《罗生门》开启了《十二怒汉》。主题歌“生命多短促/少女快谈恋爱吧/趁红唇还没褪色前/趁热情还没变冷/谁都不知明天事”悲观而积极
电影演到一半他死了,电影演到一半他重生了,happy birthday to you!电影开始时他已经死了三十年,电影结束时他却伴着每一次秋千的摆荡得到了永生。形式结构经典,前半段如木乃伊独自苦寻生的意义,后半段升华后静静俯瞰众生死相(并由此将生死之意从个人过渡到全社会),有如将死生顺序颠倒,与主题相合。以温柔的姿态做出最犀利的现实批判,令在场之人哑口无言。伟大的电影。
(9/10)因为《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而知道了这部影片,看了一遍后才知这部1952年的片子对后世作品的影响之大。而作为早期的讲述绝症主角的故事,却是最反俗套的一作,我原以为这个故事会终止于老人和女主一起玩快活地度过剩余时光、或者以建完公园作为故事结局让主角在满足之中闭上双眼,但结果却都不是……黑泽明真的是大师。相比之下,后世的同类作品,却在不断拍出黑泽明在本片拼命回避掉的俗套片断。另外这部作品也让人感叹二战仅过去了几年,日本社会就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身患绝症的公务员决定在死前做一件实实在在的事。然后他幸福的死去了。
#重看#世上最会拍群像(调教演员)的导演之一,龙套也充满故事,后半段借用「罗生门」模式,众口闪回,开启室内群口先河,官僚机制之陈腐虚伪与人心之自私丑陋,半世纪验证经典普世意义;剧本绝佳,演技超然,已成志村乔忠粉;生命虽终究寂寞,在死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下,焕发另一种「新生」。
志村乔的表演已经很像《乱》的仲代达矢了。黑泽明喜欢把原本应当高潮迭起的“动”的部分,用相对的“静”来表现。仿佛一颗悲悯的心,在静静旁观。黑爷是喜欢讲道理的,他觉得电影应该简单易懂,而且生动有趣。我喜欢黑爷,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坦荡,不故弄玄虚。“道理”不会因为你讲得深奥就加深了价值,“道理”是要让人们接受的。中井朝一的摄影无可挑剔,早期黑爷的最爱。
志村老爷爷的眼睛快要瞪出来了。好孤独。
父亲节观影。占据画面中心的失语者:没有诉说的欲望,没有诉说的必要,就算诉说了也得不到理解,就算诉说了也不再有人听到——生命的解释权终将留予他人。在车流中穿行,在舞池中失神,爬行着登梯追忆,佝偻着奔走乞求。拨开一切前景所遮挡的,是他窘迫但不愿闪避的双眼,而后景是被生机勃勃的假象笼罩的现世。魂魄在秋千上一直荡,荡去他所向往的落日天空,他终其一生也未曾留意的自由天空。
其实这也是两种自由的选择问题,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理性思辩相比,黑泽明则显得稚气说教。打破现实藩篱去追求灵魂自由固然值得赞扬,但依附于规则来换取具体领域的自由,也是一种饮食男女的人生态度。大丈夫立身于无常世间,只要忠于内心的权衡决定,就要直面得失而无怨无悔【8】
志村乔的表演令人感受到一种五雷轰顶般的震撼,但就是很容易跳戏到吴孟达....不太喜欢后半段的室内罗生门步步传递出的“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主题,显得说教味太浓太直。总之,还是我私人的黑泽明前三,太多触动人心的时刻了。
一个低头弓腰言谈卑微的人,他活着时,灵魂已经死了三十年,他孤独地死去时,却在价值满足中得到永生。朝闻道,夕死可矣。从声色犬马的短暂快活中挣脱,背负使命涅磐重生的时刻,所有人都在身后应援高歌。黑泽明打破叙事逻辑,悲凉却又辛辣地呈现灵魂的复苏和官僚体系的僵化。自古实事高层懒得做,底层做不动,当一人跳出来以螳臂只身推动人浮于事的巨大官僚机器时,他值得所有白雪温柔相送。少为碌碌无为找借口,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4k修复。
再健全的体制如果没有人的热心、人的激情,就会变成物的罗网,使一切“可为”变成“不可为”,而个体和社会都沦丧为“木乃伊”。我们随时都可能死去,”谁也不知明天事“,请为”生之欲“谱”留芳颂“。那空洞骇人的眼睛化为快乐的秋千,黑泽明通过倒写《公民凯恩》在官僚体制内和生命本质坦诚相见。
【B+】叙事方式非常大胆,即便放到现在也不会有几个导演敢这么拍。主题简单动人又不乏深度,既有对个体的思考又有对整个社会的拷问,看的人阵阵心酸。不过若是藏的再隐晦一些,我相信会更好。
生之欲!一部关于人生、人性的集大成之作,在这部电影中,黑泽明达到了他精神世界的巅峰。对于生死的精神界定,对于政府的强烈讽刺,对于人性的深度剖析,对于人生的彻底反思,都那么地深入人心,淋漓尽致。个人认为这部片子达到了黑泽明电影的最高峰,我庆幸可以看到如此震撼心灵的一部经典,志村乔的表演理应受到和三船一样高度的评价,这也是三船从开始和黑泽明合作,到最后结束共事为止,唯一一部没有参与的影片。即使是50多年以后的今天,这部电影依然闪烁着不可磨灭的光芒,时刻照耀着你我内心深处的面孔。
个人心目中黑泽明最杰出的电影,同行朋友评价说“后劲太大”。这种电影,看一部少一部,看到就是赚到。世界没有进步,电影也没有进步,我无法相信一部讲故事的电影,能做的比《生之欲》更好。说理蕴含在叙事中,因此显得格外通透。每个人都能从电影里看到自己,思考如何抵抗庸俗的生活。当你的生命只剩半年,你会怎么做?——这是每个人都听过但无法给出确凿回答的问题。黑泽明不仅提出问题,他还给出了答案,这答案不仅领先于观众(叙事技巧),而且每一层次的回答都是对之前的超越(主题)。从后悔到享乐再到认真生活,最后落在对政府及个人辛辣无情的批判。每个人酒后都振臂高呼继承遗志却无一改变,而真正觉醒的人无非也是独木难支、黯然神伤。不是理想主义,而是现实主义。人生的真相就这样向我摊开,印证了心中所想后也难免要陷入深深的失落。
前半段是自省,后半段是讽刺。重要的在于很多人是无法教化或感动的。不过儿子的戏很有意思,悼念整场都无话可说,虽然是父亲,却一直是个陌生的家伙。
1.内容太丰富了:直面死亡与生之意义(沟通,纵欲狂欢,爱恋,献身事业),官僚体制的臃肿低效,家庭问题,激励与惰性... 2.独特叙事结构:全知顺叙+跳跃留白+旁知视角与闪回。3.志村乔演技入木三分。4.独自下楼的生日歌=涅槃重生。5.景深镜头的细节,街头镜面反照,知晓噩耗后的无声空白。6.秋千结尾。(9.5/10)
前半段,对生命的思索和拷问引人深思。后半段,看导演抽丝剥茧的功力。
竟然用了后50分钟来质疑、猜测和怀念死者,黑泽明太自信了,按正常套路可能是用成倍的卖惨来博取观众的同情和眼泪,但导演却让渡边的故事线在中段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群与已逝主角有相似身份的人,当然,活着的人,而主题也在吵闹中深刻起来。主角的心理和《新女性》中服毒自杀的韦明有共通性。
很大胆,不到三分之二处突然拿掉主角,后一个小时真的有与《M》的异曲同工之妙!人无论生死,都是存在别人的记忆里,像一个拼图,拼出完整的故事。里面讽刺各种部门先不提,光是这种“不知为何而活”的悲凉,就无法言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