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当初看第一遍时感觉很平淡,并没有过多的想什么.不久后的一天,闲来翻出这部电影,看第二遍时我的心被深深打动了,片中一个个细小的片段让我体会到了平凡中的伟大,虽然电影是以爱情为主题,但亲情,友情的描写更为深刻,现在让我带领大家回顾这一个个动人的细节吧.
细节一
父亲一直不会用录象机放录象带,儿子开始很细心的教他使用,但父亲怎么也学不会,儿子终于不耐烦了,生气的走开了.
这样的情节经常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父亲就不会用电脑,一个关闭的简单操作怎么教也不行,这时我就不耐烦的发脾气了,想想当初父亲教我骑自行车时辛苦的跑来跑去,心里非常内疚.
细节二
知道自己的时间不长了,晚上被雷鸣惊醒后感到恐惧的儿子来到父亲身边看着父亲入睡.
现在长大了,家里经济条件好了,不能象小孩子一样和父母一起睡了,失去了最亲近家人的方式.单纯的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使我们离开了我们最爱的人.
细节三
姐弟吐西瓜子,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光,表现了姐弟之情深.
手足之情是我们八十年代人所难以体会到的.
细节四
将最好的朋友的叫出来喝酒,朋友知道他必有心事,陪他继续畅饮.
男生遇到伤心事时一般会叫好友陪他出去买醉,朋友往往会舍命陪君子,这就是兄弟情(友谊).
细节五
终于压抑不住内心的悲伤,在朋友怀里失声痛哭.
遇到挫折,遇到不幸,遇到困难,我们往往会先对身边挚友倾诉,这就是朋友的意义,在你最困难时陪伴你,安慰你,帮助你.
细节六
最右边的是他最好的朋友,喝的最多,表情最凝重.
通过合影这个细节就能看出哪个是关系最好的朋友,导演的功力真是神乎其神.
细节七
老奶奶在得知这是自己的遗照时,再次来到照相馆,请求重新拍摄.
男主人公给自己拍摄遗照.
如果一个人知道将要拍摄的是自己一生最后的相片同时也是遗照时,他一定会努力让自己看上去最美,给活着的人留下最好的印象.
片中这样的细节还有很都很多,大家有空时一个人静下心来,看过的再重温一遍,没看过的找来看看,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进电影院看这部影片之前,想起高中时同桌和我说起的一件小事:她说,有一次暑假里在家看了一部非常好看的韩国电影,看着看着便忍不住大哭起来,哭的还相当厉害。
我和这位同桌感情十分要好。上课时她站岗我睡觉,下课后她画画我题字。是当年班里唯一没有换过位置的两个人。记得当时我笑她太容易被感动了,但也忍不住好奇地问,这部在她口中这么好看的电影到底叫什么名字?当年她告诉我的答案,便是这部。
一直想找碟来看,又一直拖着。以为以后有的是机会。却一直拖到今天。
很快我们就毕业了,到现在一晃已经7,8年过去。
当年日日嬉笑玩闹在一起的同桌已经不常联络。少年时的友情,却仿佛一张旧照片,渐渐泛黄,可还是一年比一年觉得珍贵。
这次上海韩国电影节排片表上看到有这部电影,想起同桌当年夸张的描述,以及她的笑容。就决定这次一定要去看一看。
坐到电影院里,四周光线渐渐变黑,心里很安静,备好了纸巾,打算来看一个大悲剧。和17岁时的同桌一样大哭一场,然后痛痛快快打车回家睡觉。
却原来不是这样。
只看到阳光,8月的小城市里,树影斑驳下的光线,很明亮,不晃眼。干净的钢琴声象水一样流淌,诉说的,倒是象你象我每个平凡人日常生活中的故事。不是韩剧那一路的。
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那个男主人公的笑容吧,非常健康,有生命力的笑。他长的不是最好看,甚至也不那么年轻了。但是,让人觉得舒服,放心,一看就是那种有幽默感的好人。特别是,他看上去,完全不象一个病人。
一个独自经营照相馆戴眼镜30多岁笑起来很阳光的男人。
和他一整个夏天琐碎的故事。有搞笑有家常。
从开始到结尾,我没有掉一滴眼泪,虽然最后的结局似乎很俗套,男主角死了。但是这怎么能算是悲剧呢。
至少我是带着感动和微笑,起身离开电影院的。
当看到荧幕中的最后一句“是你让我能够如此幸福地带着爱离去,我要对你说‘谢谢’。”眼前第一反映的,是早已得知自己绝症的男主人公,夏日阳光一样温暖人心的笑容。我想他是一定会那样,笑着和我们和家人和女交警德琳告别的。
尽管直到最后德琳还是不知道永元已经离去,她只是想不明白照相馆怎么一直没有人。但在看到橱窗里最新换上的自己的照片时,她高兴的走了。导演给她的最后一个镜头是恋爱中人才有的美丽神情。
这不是一个伤感的结局,相反,体现了人性中的某种美好。在得到和失去之间。有更多值得我们回味的。
我们总是在不断失去,从童年时第一颗乳牙,到长大后的很多东西很多事。
而我们得到的那些呢?难道全忘记了么。
永元他一定也绝望害怕过(黑暗中压抑的哭泣和雷雨时在老父身边躺下睡去的安稳),但他给予这个世界的,是他最后所拥有的所有最好的东西:平静,乐观,还有放肆的笑容。
谢谢你,曾进入过我生命。
他是这样想的吧。
整部影片因为拍的格外轻松愉快,反而是让人动容之处。
————仅以此拙劣影评献给我的高中同桌,好友们,今夜忽然非常想念。还有所有爱过我,被我爱过的人。谢谢你们所有人,曾经进入过我生命。
关于死亡的最初印象是童年挚友的离去。七年,河水,父亲,谋杀,一个家破人亡的故事。无论转学或者十六年的时光,始终遥远却清晰。也从此是一个讳忌的主题。
我不排斥悲剧,甚至曾一度沉迷。但对于死亡,未知的突兀,总是充满了恐惧。我清楚地记得她被水泡得发胀的身体,还有当时不受控制的呕吐。对于这种不十分安详的死亡,我一度认为观看遗体,是一件羞耻且卑鄙的事情。
因为网速问题,只能揪着移动硬盘里的老片度日。考试过去自己给自己的假期,我需要庞大数量的电影和书来填补这题为空虚的洞。
明明是怕极了涉及爱情的时候,明明敏感的受不了一丁点他的话题,却还是着了魔一样双击了《八月照相馆》。然后突然想起。这涉及爱情,以及死亡。
十年。竟然足足十年过去。
不知道是不是一个巧合。隔着轮回看它,原来完全是另一条路了。
转来转去,笔下初恋失恋续恋的期期艾艾,说白了,不过是祥林嫂一样的话题。
午后隔着天窗发呆。一架飞机从窗子底部竖拉一条白色的直线,穿离至顶。突然就像得了宝贝一样的风景,久久不肯将目光移去。并且固执的相信会是新年里的好头景。
散了,却又蹦出曹红楼的诗来。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无语。近来哀怨的紧呀。。。
扯回来。不然我会无休止的跑题。。
《八月照相馆》。
十年之后。才发现,这片子有如沧海一样的质地。淡,却泛,广远。
十年之后。韩石圭仍旧是那张笃定的脸和水一样的温吞表情。沈银河久违的年轻。
音乐比图像先扬起。红色小摩托的马达声,男主角平凡的过于真实的脸。屏幕黑了两秒之后出现白色的韩语标题。字体朴实而亲切。
《八月照相馆》。
如果用语言描述这个故事,大概会简单到无聊。一个患有绝症的男人以及他未曾正式开始的爱情。十年后被无数剧集演绎到滥俗的爱情故事,却被许秦豪讲成娓娓动听的淡定。
我也从此见识。所谓波澜壮阔的波澜不惊。。。
记得十年前仿佛哭过的。但今天的第一遍,哭点很低的我却平静而连贯的看到最后。
“我小时候,同学们都走了,我仍独自坐在操场上,想念已逝去的母亲。我突然明白,我们最终都会消失。”
主人公的第一句独白。我知道,这是他慢慢走向死亡时发生的故事。
紧接下来是医院和葬礼。平常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一般。丝毫没有夸大的演绎。却因为这种平常让人更在意。因为是重温,我明白他其实是知道他在慢慢走向这里的。所以看他一个人坐在树下背离着吊唁的众,觉得那安静让人很不好受。被宣判的如果是我。。呸呸,大过年地。。
第6分钟,女主角出场。带着那么点小任性。还有无限安全感的称呼。“大叔”。
琐碎的无法一一描述的情节。平凡的故事,感动均来自于平凡本身。还有这林林总总的小细节。
大脸女孩关于照相时刘海的折腾,中学生们关于班上女孩子的吵闹,老奶奶精心打扮的遗照,对于初恋隐忍却沉寂不下来的担心……这样的男人宽容且仔细温柔。
哪怕他是知道的,自己将不久于世。
但即使是吃药喝水冲照片,他却依然淡定。还有满足她小任性的时候亦亦。
我想,面对死亡,他未必勇敢。更多的时候,是无可奈何,也是一种接受之后的等待。
所以,才有了那烦躁的一幕。酒后警局里的率性。面对老朋友,面对家人,面对那不曾开始的爱情。我想,温暖之前的,他想到这终会要失去。面对死亡,没有人不会没有一点不曾的怕。或许。
对家人。
最开始出来的是他和姐姐吃西瓜聊天的镜头,他们一起吐西瓜子的似曾相识,看得人有点鼻子发酸,却也暖的很,那会心的一笑藏着只属于家人的很多共鸣。最清晰的是那个雷鸣的雨夜,他躺在老父身边,安稳的像一个孩子。还有担心老父的焦急,明明只是一个很多老人不懂的遥控器,却搞到要摔门的地步。那和整个影片节奏极其不搭调的摔门声音,出现的老成而适时,我真惊叹导演处女作竟然有如此的手法。那可爱老父一遍一遍摆弄第四台的样子,我不由抽动脸部肌肉浅笑起来,熟悉的表情让我想起教老爸用QQ的场景,小家小户里那些特有的温馨。
对爱情。
对初恋的担心还有放在橱里十年的老相片。我喜欢怀旧的人,因为自己也固执的无法接受新事物。任何东西只有时间的洗礼才会从粗糙变成鹅卵石,人,或许还有东西。对多琳,他一直散发出无限的安全感,有的没的,要求照单收。却始终对爱决口不提直至最后的书信。但我看出来他有多在乎,医院里那拼命吃东西的样子突然看得我有点疼,我知道他在用力,用力去活用力去爱,尽管方式仍旧淡定。
他她。没有开始的开始,没有结束的结束。
他们喜欢微笑,都带着浅浅的酒窝,言语不多,却彼此记忆深刻。喜欢痴情老旧的女孩子,长发不会打扮还带着小任性。
游乐场里他们六目相接的时候(我很不厚道的计算了他的四眼),身后一个新人穿着雪白的婚纱,然后与他们擦身而过,我知道,这一定会是个没有结局的结局。
他给她讲并不可怕的鬼故事,我注意到她第一次挽他,却那么自然。然后她某天面对她熟睡的前辈,慢慢的重复出来,重温每一个句子,带着不自知的笑。
她留给他书信,在找不见他的时候。哭着打碎玻璃的时候,我开始纠结生离死别的种种。
对照片。
影片里出现很多的东西。影集还有老照片。旧旧的有着浅灰的回忆。
最动容却是尾声他为自己照遗像的时候。从容的梳理,从容的打开相机。然后略带紧张的坐下。倒计时的细细声音,他好像默默回忆起什么,然后嘴角慢慢慢慢的变化,扬起。镜头定格的时候,有浅浅的弧线。果然他还是至死都适合微笑表情的男人。
我喜欢里面所有的小细节。比如他回信前用透明茶杯慢慢清洗钢笔,或者游乐场她递给他饮料前细细的擦拭然后拉开拉环。
“我很明白,爱情的感觉会褪色,一如老照片。但你却长留我心,永远美丽,直至我生命的最后一刻。谢谢你,再会。”
没有哭泣的场面,甚至没有所谓别离。
凌晨一点零一分。今天第两遍半看到结局这最后一句。他给她最后的书信。
边看边写下来的时候,却竟然泪流满面了。
他们最后始终没有再见。我不知道是一种遗憾。还是一个应该出现的结局。
我找到了。可以感动我的故事。
想到他英文名字《X‘mas in August》想通了最后出现的圣诞曲
突然想起某个在新西兰 夏天过圣诞的男人
以及一段曾经沧海的回忆
韩片《八月照相馆》中,患绝症的永元自知命不久长,便教给父亲如何操作录像机。母亲去世多年,永元给父亲播放老电影,打发时间,那电影是当年父亲和母亲一同观看的,毕竟是安慰。但是,父亲年纪大了,脑袋不灵光,怎么也记不住。永元忍不住发了火。重重地关上门,出去了。然后,他冷静下来,用笔把操作步骤写在纸上。
看到这儿,很不好意思,鼻子实在酸得受不了,就痛痛快快哭了一下。我想起前些日子冲父亲发火,得知他得上直肠癌后。我知道那病因,是长期高脂肪饮食、缺乏体育锻炼,当然,还有家族遗传———爷爷就是得膀胱癌死的。我劝他打起精神,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父亲无动于衷地听着,淡淡地说,还是多注意你自己吧,我无所谓了。那姿态在我看来就是死猪不怕开水烫。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性子,冲他大光其火。他像永元的父亲一般,呆呆地坐着,好像我数落的是别人。我猛然从他的脸上捕捉到了一种微妙的神情———十分不服气,然而暂时屈服。那神情应该属于10年前的我,在父亲管教我的时候。我突然感到惶惑了,惶惑于这种不知不觉间角色的对换。
陪父亲到北京动手术。手术前夜,父亲躺在病床上,一会儿就鼾声大作。我胡思乱想的,听到这鼾声,渐渐镇定下来。我在黑暗中看着父亲模糊的身影,像一匹瘦弱的骆驼,我相信他一定会渡过那片死亡的沙海。我握紧拳头,强化自己这信念。我觉得自己充满了力量。我很想抱住父亲,将这力量传递给他———他一定不能走,剩下我母亲和我。窗外好像在下雨,或者是树叶的乱响。屋内一片鼾声,多么安宁而美好的鼾声。
电影中的那个雨夜,永元睡不着,跑到父亲房间去,在他的身边悄悄地躺下来。也许,他还想拥抱父亲。那应该很不习惯。13岁之后,我和父亲再没有任何身体的接触。我整天同陌生人握手,但对给了我生命的父亲,却不曾给予一个温情的眼神。我难道只能通过发火来表达我对他的爱?
然而,我知道父亲懂得的。现在,艰苦的化疗熬过去了。每天早晨,他5点钟起来,同母亲一块儿去公园散步;每次我回家,他都要亲自下厨,做一些我喜爱的青菜,催促我多吃些。我大口地吃着,却不曾告诉他,他的手艺实在是很好,我非常地喜欢。
这份报纸他每期都读的。看了这篇文章后,他就知道了。
后记:
这是3年前写的。亲人很少出现在我的文章里,因为我的风格一贯不太正经。当时,父亲刚刚得病,我心里难过,却难以启齿安慰他,便写了这篇文章。他最喜欢的报纸是南周。当时,我给南周有一搭没一搭地写专栏。发表出来后,我没告诉他,是他自己读到的。后来,母亲给我打了个电话,说他很是高兴。我心里窃喜。这篇写得不算好,我却格外珍爱。因它不仅仅是一篇影评而已。
歌手李健曾唱过一首歌,叫做《八月照相馆》,这首歌萌生自1998年韩国同名老电影。李健的《八月照相馆》出自2003年的专辑《似水流年》,是十几年前的歌了。
嗯,好一个似水流年呀。
他唱道:那一个夏天,在心底深藏,偶尔荡漾,渐渐泛黄的相片带我回到那某一年的某一天。
1998年夏天,全中国都在热火朝天的追着《还珠格格》,年轻的人们在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的爱情故事里憧憬着热烈的一切。
那一年,韩国电影《八月照相馆》推出,一经推出便获得韩国电影界许多大奖,98年之后,韩国电影界爆发光头运动,导演们及众多影迷不满韩国加入WTO之后好莱坞对本土电影的冲击,遂集结一起,请愿政府特别保护本土电影。这样的背景之下,韩国电影起死回生,韩剧也逐渐成为亚洲地区的一种强势文化,相信看过《蓝色生死恋》的人们,都还记得自己流在2000年电视荧屏前的眼泪。也还记得看《我的野蛮女友》时笑着流过的泪或是流着泪的笑。
可这么多年过去,当韩国爱情片被一次次复制,那些俗套的故事和标签被一再的重复,当所有人都知道韩国人喜欢得绝症喜欢失忆时,当这些被用烂了的梗又被复制到中国出现诸如《分手合约》、《被偷走的那五年》的电影时。你是否还能从这样的一部淡淡的不刻意煽情只是讲述一个故事的电影里获得感动呢?抑或只是带着那些观影经验在看过剧情简介后便终止了那些许的观影欲望。
《八月照相馆》是我最喜欢的韩国电影之一。
我喜欢这个故事,源于我一直喜欢读那种关乎生命亲情回忆爱情等介质的散文,而《八月照相馆》给我的就有这样的一种电影文学感。我喜欢这部电影里那些时刻流露出情愫的平凡细节,喜欢这部电影里流淌着的似水流年。
八月照相馆前,永元初识德琳,那时的玻璃门上的照片摆放的还是永元的前女友
电影的开始,男主角永元从睡梦中醒来,远处传来附近小学新学年典礼的广播声。永元骑车去医院检查病症,一路扭头看着校园内的热闹景象。在医院等候的闲暇里,他不时的与对面小孩做着鬼脸,下一个镜头便是永元跑到校园内玩单杠的情景,再然后,永元坐在那操场边,画外音的永元说着:我小时候,同学们都走了,我仍独坐操场,想念死去的母亲,突然明白,我们最终都会消失…
这三两个镜头,就将这个童心未泯的男人心底的温柔和怀念细致地勾画出来。
永元已经三十来岁了,一直在这个小镇生活着,他是一家照相馆的主人,这间照相馆是从他父亲手中承接下来的。永元得了绝症,一开始便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整部电影其实就是一场告别接着另一场告别的故事,只是这种告别仅存于永元个人心中,旁人无从知晓。
永元在生命最后的时日里,终于走出了一段陈旧的沉埋于心的旧日恋情,也结实了可爱地美丽地姑娘德琳。当他和德琳的爱情在沉闷平淡的日子里慢慢滋生时,当这朵爱情之花即将开放时,一切便又随着永元的默默离开,画上了句号。
诚然,卸去那些动人的细节描写,只余下大致的剧情轮廓,这的确也是一个稀松平常又略带套路的故事,但电影不紧不慢的讲述,从不刻意放大,也不肆意渲染,那段润物细无声的爱情,和永元那份面对死亡时的淡然与平和,以及他与父亲与朋友们告别时,显露出来的那份最后的温柔和贪恋,却轻而易举的将我击中,动容的无法言说。
永元同朋友告别时,玩笑着说自己快要死了,他知道朋友会认为那不过是他自己用来骗酒喝的小伎俩。而他就在看似默契的打闹里悄悄的释放自己的对死亡的害怕和对人世的流连。永元同朋友谈起旧事,说着真不敢相信,那只是十年前的事情。
永元同父亲告别,父亲喜欢看那部年轻时同母亲一起观看过的电影,但他却不会使用影碟机,永元在教过父亲好几遍之后,父亲还是会弄错,终于他大发雷霆,愤然离去。是夜,永元将如何使用影碟机的步奏一步步工整的画到纸上。另一个雷雨夜的晚上,大家都睡下了,并不抽烟的永元在父亲那儿偷来烟,笨拙地在窗边吸过后,又蹑手蹑脚的睡到父亲的边上,也许就像他的小时候一样。
像这样动人地细细品尝间叫人异常温暖的小细节,整部电影中比比皆是,比如永元与姐姐一起坐在门前吃西瓜,大力的将西瓜籽吐到很远的地方,随即两人相视一笑,想是小时候他们也常干这样的事吧。永元为德琳拍摄证件照时,说把嘴巴抿湿些会更好看一点,下一次见面时,德琳便为他画上了淡淡的唇妆。
以及电影最后一场戏,德琳再也见不到已经过世的永元,却在照相馆的橱窗上看见了自己的照片,那应是永元最后的留恋和温柔吧。
一切未来得及也不能说出的情愫,全然留在这永恒的黑白照片上。
爱情的感觉会褪色,一如老照片,但你长留我心,永远美丽,直至我生命的最后一刻。谢谢你,再会。电影最后,永元的画外音,如是说。
《八月照相馆》是一部以照相为重要元素的电影,他将照相的魅力完整的体现出来。相传这部电影的故事灵感也是来自于韩国一位已故歌手金光硕的遗照,那是一张表情安详而温暖的照片。
电影里,不时地出现照相的相关镜头,有永元一家人的合照,有永元和朋友们的合照,还有永元为别的人们拍照的大量镜头,永元在做这些事情时,总是异常的认真,力求将人们最美的一面留下来。因为这是人们对美好事物最直接的永久纪念,也是人们对终将消逝的人事物最无力却最美好的记录。
关于照相,电影中有两幕情景尤为动人,一天,一位老奶奶在永元的照相馆里与家人们合照之后,儿子希望母亲单独照一张相片,作为遗照用,话说的很小心,说是来都来了便照了吧。老奶奶照了,夜里,老奶奶又单独来到照相馆,换上了她最好的衣物,央求永元再为她拍上一张。
另一天,永元为自己拍摄遗照时,也是对着照相机,整理良久,希望自己最好的姿态留下来。
想来,人到世上走一遭,到最后时,总应该留下自己最好的一面。
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我无从知晓,但如永元这般平静的接受,以及深刻的流连却叫我感动不已,在他最后的日子里,面对来的太晚的爱情以及身边所有的人事物时,尽管有时也会显得暴躁和悲恸,大多时候的乐观和从容却是那样的难能可贵。
这是一部平凡而又隽永的老电影,那些偶尔拾起的动人细节,足以吸引我可以从这部电影的任何地方观看下去。就像是一本喜欢的散文书一样。随意翻起,便能继续读下去。并且这样简单而细致的情节,平淡而深刻的故事,会随着时间逝去,愈发的味道更显。
似水的流年,大致是如此。
题图及底图为《八月照相馆》13年的重映海报,音乐来自李健03年发行的专辑《似水流年》中的《八月照相馆》。
本文最初写于13年,略有修改。
你还可以:文字是会骗人的
我希望再也没有如你一般的电影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点赞赞赏转发到朋友圈,你的鼓励是我的动力,你的沉默会让我也沉默。
访问1895m.com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可关注我。
这是一部很美的电影。青涩纯净的爱在他们之间静静的弥漫着,整体呈现出的不俗气质又让《八月照相馆》变得淡雅而又朴实。人物的设定和剧情的发展,自然且柔如清涟,平和而不乱方寸,你的思绪和心情会被它牵引,带给你的触动似和煦的微风拂面而过。
纵使仍有刻意布局的“重症”编排,电影却拍得丝毫不煽情不做作,一如男主角对生活“平淡无奇”的描述,在暖色调镜头的全程贯穿下,有意淡化了可能煽情的细节,只让相片的诞生和生命的过程融进胶卷,平静,细腻,温柔。两人的爱意温暖动人,无能为力又令人心疼。相片会褪色,而你在我的心里永远美丽。
或许相爱,却没能相濡以沫也没能相忘于江湖,淡淡开始淡淡结束淡淡幸福淡淡哀伤... 8月的天空晴朗干净,感受到的很多,能说出口的很少。
3.5;与《春逝》一脉相承,萦绕着淡淡哀愁的素净清雅,即使分离,即使错过,仍保持哀而不伤,有种知天命的洞达。叙事节奏与影像基调与今年看的剧集《春夜》也不无相似,韩剧/韩影对这类风格向来拿手。90年代的胶片感非常美,照片就是凝结的时光和记忆,谢谢你,再见。
永元得了绝症,棒子拍绝症片还是OK的,片子节奏有点慢,文艺片,没办法的啦,片子中永元教父亲遥控器,老人家学不会,他就用纸一步步的写下来,挺真实的,呵。。片子最终他也没向德琳告别。。挺伟大的,韩石圭帅的,沈银河那时候好美。
我很明白,爱情的感觉会褪色,一如老照片。但你长留我心,永远美丽,直至我生命的最后一刻。
多年前就曾感兴趣的电影,在八月的七夕节这天又偶然“邂逅”记起,刚好最近又数字控作祟地拟定按顺序观看数字片名电影的计划,于是就顺水推舟地将《八月照相馆》纳入片单了。→ 我终于明白,就像我看过的无数张照片一样,爱情 也会变成永远的回忆。你让我在美丽的爱情中 悄悄离去。我要对你说,谢谢,再见。→ 温情、浪漫、美好又无奈、遗憾、悲伤。→ 李健的第一张专辑《似水流年》里也有一首同名歌曲《八月照相馆》。 -13813
时光的这套卡做的太丑 像鬼片一样 我一套都没合 今天偶然看了电影 哎 就算再平凡 这都不算憾事 【爱情的感觉会褪色,一如老照片,但你长留我心,永远美丽,直至我生命的最后一刻。谢谢你,再会。】你永远活在我心中 不会褪色
喜欢的韩国电影之一,疏疏淡淡的,一点都不撑。
这部电影不是韩国电影惯有的那种煽情的风格,我很喜欢这种淡淡的节奏和味道,爱情和生活都应该是恬淡的。永元用枕头蒙着头痛哭,父亲听到站在门外想开门又停下来走开;雷电交鸣的夜晚,来到父亲身边安心地睡下;在医院里不甘心地奋力把饭吃光;在雨中跟德琳打一把伞,用摩托车载着德琳;永元生病住院,德琳在照相馆前徘徊了很多天,最后愤怒死心地用石头打破玻璃;隔着橱窗用手抚摸爱人的身影,那封没有寄出去的信,给自己拍的遗照。平淡中那么多美好的细节,永元感谢德琳让他在美好的爱情中离开,我要感谢导演和演员20年前创作了这部电影。
棒子的恋爱 不管是浓烈的还是象这个这样淡淡的细节的 都是要让男主或女主得病啊。身体素质那么差的国家。。
浅浅淡淡,就是人生的真谛。
我很明白,爱情的感觉会褪色,一如老照片。但你却长留我心,永远美丽,直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刻。谢谢你,再会。
「我知道愛情會褪色,像老照片,唯獨妳永遠美麗,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因为李健的歌 看了这部电影。
因为知道有绝症的情节,以为又会是一部呼天抢地的生离死别。没想到这部电影居然完全淡化了绝症的部分,而重点集中在恋爱的整个过程和心情,以至于即使到了分离的时刻,也只有感激的微笑,而没有伤心的泪水。很久的片子,演员的化妆技术远不及现在。可就是这种质朴而浑然天成的美,造就了爱情本来的模样
看完没什么感觉,只是想这样的感觉没有延续,被老天剥夺了。如果继续,那就是一个平常的幸福家庭了吧。
爱情的感觉会褪色,一如老照片,但你长留我心,永远美丽,直至我生命的最后一刻。谢谢你,再会。
那个老太太去重新照相的时候 很有感触啊
感谢还有这样一份爱情让我悄悄离开
2008-8-20 0:44:42 7/7.9(1121) 很喜欢前半部,淡淡的,很好,女主角,也很好
我竟然现在才看………是讲一个人如何面对自己死亡的……几乎是最好看的绝症爱情片了……少女砸玻璃那一幕好伤心。
他曾经为她拍下了最美丽的一张照片,她曾因为好久没见他而用手中的石块杂碎过他照相馆的橱窗,他们曾经在雨中一起撑起雨伞漫步。他们在默默暧昧中爱上了对方,但却无法表白~~~爱情的感觉会褪色,一如老照片,但你长留我心,永远美丽,直至我生命的最后一刻。谢谢你,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