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线1962

剧情片法国1962

主演:让-保罗·贝尔蒙多  塞尔日·雷吉亚尼  让·德赛利  瑞奈·列费夫尔  

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

播放地址

 剧照

眼线1962 剧照 NO.1眼线1962 剧照 NO.2眼线1962 剧照 NO.3眼线1962 剧照 NO.4眼线1962 剧照 NO.5眼线1962 剧照 NO.6眼线1962 剧照 NO.13眼线1962 剧照 NO.14眼线1962 剧照 NO.15眼线1962 剧照 NO.16眼线1962 剧照 NO.17眼线1962 剧照 NO.18眼线1962 剧照 NO.19眼线1962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0:44

详细剧情

  黑暗中,一个身着风衣的神秘男人在通道中穿行。他就是莫里斯(塞吉·赫吉安尼Serge Reggiani饰),一个刚刚出狱却仍依靠偷窃为生的盗贼。为了清算以前的旧债,他准备跟他的朋友西里安(让-保罗·贝尔蒙多 Jean Paul Belmondo饰)再干一桩偷窃案。不料行事时警察却突然而至,莫里斯再次入狱。不明就里的莫里斯认定西里安是警察的眼线,开始寻机报复。而西里安并非警方的线人,真正的卧底另有其人。与此同时,西里安也正开始实施自己的大胆计划。  由世界影坛最负盛名的黑色电影大师让-皮埃尔·梅尔维尔执导的经典犯罪悬疑电影《眼线》,根据1946年出版的小说《犯罪系列》改编而成。

 长篇影评

 1 ) FIFF22丨DAY3圆桌《眼线》:不知道为什么就觉得它很迷人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2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场刊圆桌的第3天第2场,我是主持人子夜无人 ,第2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眼线》,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Leo

两星,某些情节目的性太强,技术层面倒是非常优秀,调度以及打光,角色的魅力对我而言远大于这部电影的文本(主要是我对黑丝也比较无感)。

特邀嘉宾 fan2030

《眼线》我会给出三星。梅尔维尔虽然不是新浪潮的成员,但是他绝对是在一定程度上对新浪潮有所影响的导演。看完之后我联想到了两部戈达尔,《筋疲力尽》和《狂人皮埃罗》。看完还去确认了一下时间,确实比眼线更晚。甚至也不用去对比眼线的时间,梅尔维尔以这种风格和叙事比戈达尔开始出道拍电影早多了,即使戈达尔最早的小年轻混混为主角的《筋疲力尽》是在1960年。说回电影本身,我觉得梅尔维尔还是从新浪潮的年轻人们中汲取了一些养分化为己用了,比如说一些剪辑方式和一些通过影像外化出来的情绪。我刚看电影的时候对情绪展现这一套特别吃,现在也对这些表达比较上头,所以我还是比较喜欢梅尔维尔这样子的电影(捆绑play狠狠上头了)。

场刊嘉宾 Aurora

4分,影像风格是我喜欢的,故事本身我也很喜欢,几乎一开始就被吸引了,技巧和叙事结合的很好,这种强烈风格化的东西比较吸引我。

场刊嘉宾 阿蚂裹

三分 。摄影很棒,明暗对比强烈,这种影调风格会比看其他黑白片有吸引力,加上故事也是悬疑类型,很自然就被吸引了,感觉作者性比其他入选的片子强很多。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其实我真的很喜欢梅尔维尔那一套,《独行杀手》、《大黎明》、《第二口气》我都很喜欢,《眼线》确实没有它们成熟,本身也拍得更早。《眼线》的问题可能是,本身故事主干比较简单的情况下,人物塑造也留有短板,同时这时候的视听风格也没有进化成熟,三者都是雏形阶段。《独行杀手》、《大黎明》、《第二口气》这三部刚好分别在这三个层面做到更好。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梅尔维尔曾经表示制作《眼线》是为了表达他对美国电影和文化的崇拜。虽然他之前也拍摄过黑帮题材电影《赌徒鲍伯》,但他本人却一直将《眼线》视为自己的第一部警匪片。据说梅尔维尔改编剧本时会把侦探小说中有用的部分剪成一片片的拼接到本子上,然后再将其按照自己的想法编辑出条理性,运用到该片的剧本中。

特邀嘉宾 fan2030

我能被新浪潮导演通杀(虽然梅尔维尔不属于新浪潮)(特吕弗除外)。

助理主持人 松野空松

是因为香港黑帮电影师承梅尔维尔吗?比如吴宇森。

特邀嘉宾 fan2030

香港黑帮警匪,感觉更为娱乐化、商业化。其实现在去回看吴宇森那些电影,我的话就真没什么感觉了,除了情怀还有啥呢,放鸽子吗?梅尔维尔肯定不会给我这个感觉。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觉得《眼线》拍得最漂亮的是结尾的雨戏,不知道为什么就觉得它很迷人。

特邀嘉宾 fan2030

居然不觉得是捆绑戏吗?那场戏狠turn on哎。

主持人 子夜无人

你说虐待女人那里吗?捆绑那场戏拍得也很好玩,这电影值得有记忆点的也就这些了。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但是因为片中女性角色被殴打惩罚的戏份遭到了一些批评家的非议,这也直接导致在梅尔维尔其后拍摄的影片中女性角色逐步边缘化。

主持人 子夜无人

不过贝尔蒙多这部是帅的。

特邀嘉宾 fan2030

是的,虽然这个行为值得谴责,但是我希望下次做爱有人这样对我。贝尔蒙多帅的帅的,认同。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电影里有一个有趣的误会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影片开场出现的那个穿着风衣的男人,屏幕上打出的是贝尔蒙多的名字,而实际上他却是由塞吉·赫吉安尼扮演的莫里斯。

 2 ) 不做二五仔

2017-12-28在电影资料馆看的,2017年最后一周的第二部电影,也是我看的梅尔维尔的第二部电影。前面被怀疑为线人,后面反转为为救朋友两肋插刀,忍辱负重的西里安真的太帅了。可以看到很多后来的,以吴宇森式的义薄云天为代表的香港电影的影子。里面西里安设计栽赃给两个黑社会老大,设计成两人内讧互相仇杀的桥段,放在现在来看仍非常惊艳。结局,也依旧是梅尔维尔警匪片一贯的宿命式全灭了。

 3 ) 讓-皮埃爾·梅爾維爾Jean-Pierre Melville 法國情調中孤獨的美式作者型導演

因本片的影评太少,转一篇关于导演的小文,原作者:dean5

------------------------------------------------------------------------------

讓-皮埃爾·梅爾維爾Jean-Pierre Melville 法國情調中孤獨的美式作者型導演



 

【以一种法国情调拍摄美式电影】  
20世纪40年代早期,好莱坞黑帮、犯罪、侦探与惊悚影片在二战结束后涌入欧洲市场,欧洲的影迷可以完全沈浸在美国早期电影的黑色漩涡之中。法国当时给这些电影命名为黑色电影,并且出现了很多模仿美国犯罪电影的片子。比如雅克·贝克Jacques Becker的《金盔Casque d'or》(1952)、《洞Le Trou》(1960);亨利-乔治·克鲁佐Henri-Georges Clouzot二战时期拍摄的《乌鸦/密告Le Corbeau/The Raven》(1943),二战之后的《恶魔/像恶魔的女人Les Diaboliques/Diabolique/The Devils》(1955)等等。在对美国黑色电影的模仿上,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后来他的片子却由于极为个人化的风格而成为了法国黑色电影的代言。
 
最初的几部片子,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像一个好莱坞忠实的学徒,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曼哈顿二人行》,甚至从背景到人物都被搬到了纽约曼哈顿。而1955年,一部《赌徒鲍勃》成为了让-皮埃尔·梅尔维尔真正入道黑色电影的发轫之作,而其启程匪盗片似乎也存在着跟风之嫌,他继承了好莱坞经典黑色电影的许多传统元素与视觉风格,故事取材在大都市,空旷萧索的街道、狭小阴暗的公寓成为出现最多的场景,雨夜成为人物选择出没活动的时间,车流楼宇城市华灯无非是镜头中一笔带过的,真正呈现的却往往是罕见人迹的穷街陋巷。在都市角落里融入夜色的人获得了天然的隐蔽与保护。
 
并且《眼线》中的低调子、低角度的夜景布光,不稳定的构图,反复出现的黑色斜纹,让-保罗·贝尔蒙多Jean Paul Belmondo常常隐藏在夜色中,面部被阴影遮住。这时候的让-皮埃尔·梅尔维尔把他的美式情结更多的通过精确模仿而不是改造的方式呈现在他的荧幕上,但随着摸索阶段的结束,让-皮埃尔·梅尔维尔说 “我不是在法国拍摄美国电影。我必须改变美国的主题。”从此之后,一个让-皮埃尔·梅尔维尔以一种法国情调开拍他的美式电影。
 
【不动声色的极“冷”式叙事态度】 
1967年在拍摄《独行杀手》时让-皮埃尔·梅尔维尔的摄影棚失火,这突来的一击让他一度陷入绝望与沮丧,一段时间的平复后他说出了如上一番话,并依靠租借来的设备完成了影片。然而事实上“我要回去”的宣言并没有引领他完全回归到之前开拓的道路上,而是犹如毁灭之后的涅磐,将他指引向新的道口,在《独行杀手》中我们眼见的依然是用风衣与窄檐帽包裹住的冷酷的杀手、依然是口袋中那支随时可以举起的枪、依然是投射在墙上的巨大暗影,可以说在视觉风格上与之前作品还是具有高度统一的——视觉上最具变化的应该是由黑白到彩色的色彩变化,这种技术上的演进对让-皮埃尔·梅尔维尔来说也不过是用彩色胶片拍黑白电影——然而在听觉上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却在朝向一个寂静的极端走去,我们不但听不到人物间喋喋不休的争论与辩解,《赌徒鲍勃》中用以烘托气氛的背景音乐也被遗弃,在《独行杀手》中阿兰·德龙塑造的杀手杰夫·科斯特罗不仅是冷酷的而且是寡言的,在狭小的公寓中烟雾缓缓的蔓延凝滞在空气中,风扇在天花板上迟缓的旋转,杰夫漠然的躺在床上一语不发,如果不是笼中的鸟偶尔发出细微的啁啾,时间都会凝固在这个时刻,影片在开始近十分钟的段落中都处于类似的失语状态,这种对于寂静的追求发展到后来甚至环境音都在导演对声音的严格克制下被暂时屏蔽,于是有了《红圈》中“夜盗”那场戏的“静夜漫无声”。
  
在经典好莱坞的类型片中,对白或者说台词成为解决情节问题最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交待人物前史及人物关系的常用方法,精妙的台词设计、高超的编剧技巧这些建立在传统戏剧结构之上的东西是经典好莱坞时期犯罪题材情节剧所孜孜追求的,例如与《双重赔偿/双重保险Double Indemnity》(1944)并称早期黑色电影代表作的《罗拉秘史/罗娜秘记Laura》(1944)就在叙事结构上达到了峰回路转的效果,而对白更是在这种故弄玄虚的效果达成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让-皮埃尔·梅尔维尔晚期影片中这种对于声音的疏离特别是对白的缺失实质上是他渐渐脱离对美式黑色电影的复刻,而转向具有法国式的优雅气质tame的黑色电影创作。
 
在人物塑造方面,后期的《独行杀手》《红圈》等作品中,让-皮埃尔·梅尔维尔似乎力图将他电影中的主人公塑造成混合着神秘气息与绅士气质的男性,他们已不再像《赌徒鲍勃》与《眼线》中的鲍勃、西里安和莫里斯般性格中还残存着些许从美国西部精神中传承下来的粗野与冲动,让-皮埃尔·梅尔维尔赋予杰夫他们的是优雅的举止和一种贯穿始终的克制,当然这从另一个角度上看也与后期让-皮埃尔·梅尔维尔与阿兰·德龙的频繁合作有关,阿兰·德龙的个人气质需要梅尔维尔为此做出人物性格上的调整,这类为阿兰·德龙量身定做的角色在冷静与寡言上走向极致。
  
长风衣与窄檐帽可以视作对美国黑帮片的一种传承,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隐性的制约,这样的装束限制了人本能的行动力,也就剔除了近身搏斗这类身体原始蛮力的较量,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将人物因情绪冲动所能激发的暴虐行为用风衣与帽子严实的包裹起来,取代之的是人物被赋予的不可思议的冷静与安静,一种不为所动的处事原则下潜藏的其实是巨大的魄力,这类人物内在的性格张力在《红圈》中得到充分表达,科里对于正被追缉的威高偷偷藏入自己车子的后备箱视而不见还帮助他度过关卡,科里性格中的坦荡与道义感释放在这样一处不动声色中。而不动声色正是让-皮埃尔·梅尔维尔晚期作品中人物不可或缺的一点,同时这种人物性格的新设定必然伴生着叙事上的调整。
 
 不动声色同样是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善于运用的叙事态度,冷静、内敛而克制的叙述是他的惯常风格,让-皮埃尔·梅尔维尔似乎始终是那么“冷”,甚至在关键情节、重要时刻的处理上也是坐怀不乱,延续自己一贯的冷静与逻辑,而摒弃好莱坞犯罪片多用的“煽动”手段,在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后期的创作中他拒绝效仿好莱坞大量使用主观音乐煽动情绪,排斥好莱坞的快速剪接,对于人物与事件前史总是匆匆带过,越是千钧一发人物越是失语,从而将精力投入到对每一个动作的执著中,与之相应的则是梅尔维尔对于情感的控制。
 
 虽然是犯罪题材,但是让-皮埃尔·梅尔维尔的黑色影像世界中却没有对于血浆的过度崇拜,杀人场面总是处理得干净迅速,一枪致命的简洁与中弹者自然安静的死去形成呼应,《独行杀手》中办公室杀人一场就在这个意义上达到了极致,虽然没有残忍的杀人手段出现在影片中,但这种不加犹豫的态度、发枪的果断还有缺血的死亡都制造出一种更甚的恐怖——干燥开裂的死亡恐惧。在道德与情感的立场选择上,让-皮埃尔·梅尔维尔与好莱坞40到50年代末的黑色电影不尽相同,战后的美国黑色电影中充斥着不确定、不安定的躁动与怀疑情绪,对美国生活持一种前所未有的贬斥态度,黑色电影从道德、意识形态、体制等方面进行价值批判与评论,比如比利·怀尔德Billy Wilder就常以道德作为讽喻的目标,在道德上进行喜剧式的调侃。而让-皮埃尔·梅尔维尔的冷静则促使他对于人物不进行任何道德和情感上的判断,选择在道德上保持中立,不为影片附加个人化的道德成本,于是惋惜、痛苦、怜悯……这些成就悲剧英雄不可缺的,在让-皮埃尔·梅尔维尔这里却都是空的。相较于美国黑色电影的价值判断,让-皮埃尔·梅尔维尔追寻的则是用哲学化的视觉语言描绘一个个孤独、绝望又充满勇气的灵魂,黑帮与杀手成为他的母题,而与好莱坞黑色电影另一不同之处也正在于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在背叛、阴谋、劫杀……
 
 
这一系列犯罪事实的表象之下开掘到了更深的哲学潜力,由此也对应了前文提及的纯粹戏剧性的元素在其影片中的趋向消解,因为他真正关心的实际是险恶复杂的人际与社会关系中,人在绝地反击中迸发的斗士般的勇气以及兄弟间的情谊道义当然还有那无可逃避的自我毁灭的命运。
 
【走在黑暗道路上的孤独者】
让-皮埃尔·梅尔维尔除了在人物塑造、叙事风格、道德取向上与好莱坞黑色电影存在不同,他对细节表现出的情致与巨大耐心是好莱坞导演所不及的,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法兰西民族精神的投射,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将这一民族传递下来的优雅细致的情怀投入到他的电影中便诞生了银幕上溢满风情的一幕幕:美式的双线电话被移植在法式的歌舞厅里,而把昂克鲁萨克逊式的上下拉动窗帘替换成法式的百页窗帘……
  
正如让-皮埃尔·梅尔维尔所言“我不是在法国拍摄美国电影。我必须改变美国的主题,使他们更适合法国和欧洲的观众。我用自己的方式阐释美国主题,让他们变成法国观众的美味。我根本不拍美国电影,有一天你会看见证明的,如我所愿。我以后想试试我能不能拍摄美国电影,那时我会戴上美国导演的帽子。”
 
 
让-皮埃尔·梅尔维尔是一个真正的法式黑色电影大师,他继承了美国好莱坞战前时期的影像风格,继承了法国的诗意现实主义的传统,并与20世纪20年代先锋派的一员谷克多有过共同合作的关系。但是,他又和前人在某种层面上来说,完全不同,走的完全是另一条不相干的道路。他的美学从今天看来,依然很酷、很前卫,似乎他是一个走在时代前面的人。他首先开创了独立制片的传统,影响了法国新浪潮的制片方式。让-吕克·戈达尔Jean Luc Godard和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cois Truffaut曾有一段时间格外推崇他,但是很快的,《电影手册》派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憎恶他,摒弃了他的美学,指责他是右派。让-皮埃尔·梅尔维尔说:“我就是一个右派!”,然后仍然去拍他想拍的电影。其实,随着时间的过去,让-皮埃尔·梅尔维尔越来越多的向世界证明,他并无意和政治沾染上什么关系,他只是一个孤独的人,走在自己黑暗的道路上。如同他所说的:“我们永远是五个孤独的个体——我,我妻子和我家的三只猫。”
 
1973年8月2日,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因心脏病去世,享年55岁。据说他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是因为同样的病而死在同样的时间点上——这个宿命论的终点,正好符合了一个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式的黑色电影结局。

 4 ) 贝尔蒙多的年轻模样

看这电影才知道他年轻时候看起来很文气和优雅,和他到中年的角色完全不同,也不喋谍不休。人老了可能就爱话多。
眼线这部片是部好片,可惜看得不太懂。到底谁是真正的告密者?

 5 ) 《眼线》人物简介(方便初看者理清人物关系)

看片前请勿看豆瓣剧情简介。

莫里斯·福格尔 Maurice Faugel (盗窃团伙主力,4年前入狱,前不久出狱。在前往诺伊夫的新任务里负责望风)

吉尔贝·瓦诺夫 Gilbert Varnove (负责修理珠宝,开头处理的珠宝来自莫扎尔案。4年前莫里斯入狱后,吉尔贝将其女友阿尔列特灭口。莫里斯出狱后,吉尔贝对他颇为照顾。)

西里安 Silien(莫里斯团队成员,负责收集作案工具)

让(莫里斯团队的成员)

雷米(右一,负责破解保险箱)

努特西奥(犯罪团队参与者,夜总会老板,不受莫里斯待见)

阿曼达(左一,努特西奥的死党,同样不受莫里斯待见)


女性组

黛莱斯 Thérèse(莫里斯的情人,同时还负责新任务的前期盯梢)

法比安 Fabienne (西里安的前情人,现为努特西奥的情人)

安尼塔 Anita (让的妻子)


酱油组

萨琳纳探长

吉尔(莫里斯的狱友)

 6 ) 昆汀谈《眼线》

没什么人写长评,搬运一篇凑数。摘自《当你知道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昆汀·塔伦蒂诺谈电影》。

加文:让-皮埃尔·梅尔维尔(Jean-Pierre Melville)可能对《落水狗》起到了主要的影响——我认为尤其是强调结构和风格主义的《眼线》(Le Doulos, 1962)。但是也有巨大的差异:《眼线》是极简抽象派艺术的,不用语言来交流,梅尔维尔遵循的是“少即是多”的原则;《落水狗》则受过剩的语言所控制。并且《眼线》中的声调稳定平和,而《落水狗》的情节上下起伏。我认为这种关系特别让人着迷。

昆汀:我也一样。如果只是单纯的看电影,《眼线》也许是我一直最喜欢的剧本。我就是喜欢看电影的那种野性,直到最后的二十分钟,我都不知道我他妈到底在看什么。但是最后的二十分钟解释了一切。直到现在它都让我神魂颠倒,尽管你根本不理解前一个小时都发生了些什么,但是你的思绪已沉浸其中。我知道当我去看一个电影并感到困惑时,我并不能与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我的情感也就随之游离了。但是出于某些原因,《眼线》对于我来说并不是这样。

加文:这部电影的魔力就来自于它与生俱来的神秘感。

昆汀:但是你第一次看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这些谜题会不会解决。这就是它的乐趣所在——我对这部电影投下了期待,却没有预见会得到如此高的回报。

 短评

脸盲症患者的末日

8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年轻的贝尔蒙多打女人真狠啊,临死也要整礼帽,西里安年轻却老谋深算也为朋友两肋插刀过程无分正邪结果却都是死亡,这个最公正了,机关算尽难逃一死。

9分钟前
  • 琧婯
  • 推荐

【C+】讲故事的方法和镜头语言都笨拙的过时

13分钟前
  • 掉线
  • 较差

(spoiler alert)逃不过的宿命,破题略普通了点,可最后一镜结束于帽子掉落真是完美。从结局回望过去贝尔蒙多的爱情义气两条线都蛮打动人,“我今晚去不了了”,更何况还那么帅。初识梅尔维尔的黑色光影魔力。7/10

18分钟前
  • 神仙鱼
  • 还行

后面的闪回解释有点多了,可拍得真是漂亮,多希望Belmondo演得就是个聪明冷血又让人无法讨厌的告密者。(之前错过了他的回顾展好可惜)

20分钟前
  • \t^h/
  • 推荐

有一个朋友让你能信任很好

23分钟前
  • 路可可
  • 还行

就凭两个长镜头,可以得五星。木有为什么,就是梅尔维尔。“应该做个选择了,死亡还是继续说谎?”

28分钟前
  • 力荐

有意思,脸盲患者表示看得很费劲,名字也没记清楚,脉络不明晰,不过还是觉得好看。

33分钟前
  • 支离疏
  • 推荐

直接快进20分钟开始看,前面只要几个镜头就可以了,真啰嗦

37分钟前
  • 帝琉苏
  • 推荐

直奔终点全军覆灭的宿命,哪管你有几多谋略机深,上帝在云端笑而不语。。。哥对阿兰德隆实在无感,但极爱本片里的贝尔蒙多,当然前者更适合去诠释那冰冷干燥而卑微的死亡。这种风格是导演作者气质的组分,不过也让哥这种血浆饕餮欲求不满【9↑】

39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力荐

叙事技巧,简洁处理。开场超级迷人,结尾也漂亮。贝尔蒙多真叫一个俊美,只不过正气仍然压过邪气,演黑帮分子微有脱离感。

40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One must choose,lie or die.

41分钟前
  • spaceman
  • 力荐

好像片名应该是“帽子”。能看出是梅公早期犯罪片,话多,包袱抖得很精到,低打光和人物阴影有美国黑色电影的风采,警局里的长段对话一个镜头拿下,长段跟拍镜头让人身临其境。贝尔蒙多年轻时候原来也帅过。主题依然是男儿义气,感动。

45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如果你喜欢维尔梅尔,你就会喜欢他的全部。

46分钟前
  • 武侠小王子
  • 力荐

梅尔维尔,杀主角界先师,幻灭界泰斗,擅长用一句台词杀人,《海的沉默》里是“再见”,这部里是“我今晚来不了了”…

51分钟前
  • SaturnianAir
  • 推荐

One must choose,lie or die.

55分钟前
  • 般若死火
  • 力荐

梅尔维尔的电影一如既往的沉稳。本片根据小说改变所以略有希区柯克的味道,伏笔很不。,结局同样黑色。

59分钟前
  • 胖胖
  • 推荐

打女人那段都被我预见性的猜到了,但是还是很来气

1小时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原著小说的出色保证了本片即使从犯罪推理剧的层面推敲都乐趣无穷,更不用说还淋漓尽致的体现出了梅尔维尔执着迷恋的忠诚、友谊、孤独、背叛等主题,真相的最终揭晓与令人心碎的宿命悲剧结尾力道十足。

1小时前
  • 喷子
  • 力荐

绝对的黑色电影大boss的范儿,黑色的光影,城市的灯光夜色,暗影中的持枪者,冷漠的气质,一部几乎没有体温的电影;贝尔蒙德与梅尔维尔的合作有化学反应,找不到筋疲力尽或是狂人皮埃罗的痞气印记,风衣造型配上情节,并不输给隔壁的阿兰德龙 @大上海2017电影节

1小时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