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尖峰时刻》是由布莱特.拉特纳导演,成龙,克里斯·塔克主演的喜剧动作片。该片讲述了李警官(成龙饰演)和詹姆斯卡特两个搭档营救韩大使的女儿小秀,与军火商钱涛激战的故事。
②由成龙和克里斯·塔克主演,布莱特·拉特纳导演的喜剧动作片《尖峰时刻》系列,曾经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绩。1998年9月18日上映的《尖峰时刻1》获得了北美票房 1.41亿美元、全球总票房 2.24亿美元;2001年08月03上映的《尖峰时刻2》取得了北美票房 2.26亿美元,全球总票房 3.47亿美元;2007年8月10日上映的《尖峰时刻3》拿下了北美票房 1.4亿美元,全球总票房 2.55亿美元。 《尖峰时刻2》时隔《尖峰时刻1》有3年的时间,《尖峰时刻3》时隔《尖峰时刻2》有6年时间,如今,13年之后,要再拍摄《尖峰时刻4》的话,还能否延续前三部的高票房和好口碑?这主要得看影片的人物设置和叙事方式。
③故事对于一部影片是核心竞争力,而人物是故事的核心竞争力。《尖峰时刻》系列的故事属于标准的类型片套路,谈不上艺术创新,更别说人性探析。甚至美国媒体在《尖峰时刻3》上映后评价该片情节乏味俗套,并认为它是当年夏季档期好莱坞众多三部曲续集片中最差的一部。但是,《尖峰时刻》系列的人物设置一直是成功的。
④制作人罗杰·伯恩鲍姆在拍摄《尖峰时刻1》之前就认定,“这个故事的出色之处是两个人物都是失败者,都是不受欢迎的人。按照类型片惯例,这样的搭配通常反差鲜明,可以充分挖掘人物性格和喜剧张力。”成龙饰演的香港警察李警官和克里斯·塔克饰演的洛杉矶警察是两个水火不容的个性警察,两人在一次次的冲突当中,建立了兄弟般的信任和搭档间的默契。
⑤《尖峰时刻1》是成龙在好莱坞主演的第一部英文电影。据导演布莱特·拉特纳称,成龙在本片中第一次没采用英语配音。成龙在接拍《尖峰时刻1》之前,已经经历了第一次闯荡好莱坞的失败,所以他考量剧本十分谨慎。当时,制片人罗杰·伯恩鲍姆是资深制作人,塔克是非常出色的喜剧演员,这些给成龙接拍该片提供了信心。即便如此,对于成龙来说,当时签约还是冒了一定的风险。因为充满活力的导演布莱特·拉特纳飞往南非与成龙见面的时候,他的导演处女作《超级轰天雷》还没有上映。克里斯·塔克最初因在《第五元素》里的出色表演,让他在好莱坞崭露头角,但是,《尖峰时刻1》才是他真正成名的代表作。
⑥《尖峰时刻》系列注重调动全球资源和加强演员参与度。1994年新线电影公司与香港嘉禾公司联合制作了由成龙主演的《红番区》。新线公司和成龙本人在美国都大获成功。导演布莱特·拉特纳邀请奥斯卡金像导演波兰斯基在剧中客串一角,没想到波兰斯基立即答应,结果布莱特·拉特纳连夜改剧本,为大导演度身设计了一个角色。
据报道,演员克里斯·塔克获得2000万美金的片酬和20%的票房分账,而且合同属于“Pay or play”,意指即使影片拍不成,塔克仍能拿到片酬。同样,成龙可以拿到1500万美金和15%的票房分账,以及影片在中国的发行权。
《尖峰时刻》是成龙在好莱坞拍的第一部英文电影,影片讲述了李警官和詹姆斯卡特两个搭档营救韩大使的女儿小秀,与军火商钱涛激战的故事,中西文化的撞击,性格差异巨大的搭档,有欢笑有紧张,动作戏并不是很过瘾,但喜剧段子够搞笑,一个负责打斗,一个负责逗乐,搭配之中碰撞出了不少火花,故事本身依旧是典型的套路模板,但叙事节奏行云流水,张弛得当,观影十分流畅。
喜欢这个系列!龙叔是真的敬业,他的动作戏真的是拳拳到肉,没有一丝一毫的打折,就是把老电影人那种精神延续了下来,我觉得如今的小花花小鲜肉是真的要向他学习。龙叔拍电影有自己的一套幽默,片中的黑人男演员更是自带喜剧天赋,这俩人差不多算是一动一静吧,俩人打配合确实爆出了好多梗。。。再加上整个剧情也不拖拉
这是部伟大的电影,也是成龙进军好莱坞、成为中国人全球大使的里程碑之作。它一反以往大多数特工片以白人为主角的传统,而以黑人和亚裔为绝对正派、白人为反派和愚蠢的政府官员,在二十世纪末重新开启了一场电影题材的概念革命。中西结合的场景、音乐、人物、动作设计,也许没能如《黑客帝国》一般史诗级的影响西方人对中国功夫的观念,但先驱之功不可忽视。但不足的是,此片的人物的描述仍很片面肤浅,主角二人的搭档关系若即若离,合作也偏少了点,这一点相比续作差了不少。再就是种族概念的革新不彻底,仍能感受到西方白人对亚裔人的偏见性认识(如中国人只会功夫、黑人只会耍宝)。
7.0/10 分。重看,蓝光。打斗和搞笑只能说是中上,估计是为了照顾西方观众的口味。票房:北美约1.41亿美元,海外约1.03亿美元,总票房约2.44亿美元,这片子是98年的北美票房的全年第7名,制作成本是3300万美元。成龙打响了他在好莱坞的第一炮,1995年的《红番区》不算,那个是香港制片。2000年甚至开启了另一个系列《上海正午》。
7/10。重温。欢送韩理事的宴会厅外李警探为安慰素蓉去美国的抗拒心态,说美国很友好后场景一转,来到卡特和炸弹贩碰头的地点,堵车迟到的卡特一顿挑剔使罪犯放下戒心,却因为两巡警的插手落得整条街炸毁,这一方面为破案的炸弹线索做了铺垫,也强调了卡特的自吹自擂和美国之行的危险性。李警探一脸东方人的沉默谦逊,心怀戒备向机场迎接的卡特隐瞒会英语,对卡特带他逛唐人街、去朋友店里装模作样地查案的行动限制采取反抗:从大巴士跃上高空的广告牌,跳下来利落地钻入出租车,被卡特追上后连手铐带着汽车方向盘脱身,并以单手拆枪来蔑视妨碍他的西方同行,这种东西文化碰撞直到卡特和李警探一边教空手夺枪一边教迪斯科舞才消解对立,但中国古董展览会上,卡特对大佛的不屑、李警探努力用身体保护的文物被枪弹打得粉碎,证明了东方的这种抗争是无效的。
一般。这个搭配本来就有点别扭 习惯了大男主模式的成龙这次被瓜分了很多戏份 克里斯塔克太会抢戏了 用个人表演特色让大家记住了他 塑造角色上比成龙好多了。这电影最让我恼火的是,虽表面像是在处处宣扬中国文化 像福州饭馆 像吃中国餐等 但透露出来的还是老美对我国文化中带着一丝蔑视的不理解。成家班的功夫功底是这场电影必不可少的绿叶 但枝干撑不起来啊 看看那边同是1998年的《我是谁》成龙从鹿特丹大楼跳下来 这里却只是跳横幅 差距太大太看不起我们国宝演员了吧导演?
把白人换成了成龙而已,其实还是换汤不换药的经典警探配对模式
YouTube上评论说这部电影是拉近黑人与华人关系的第一功臣。
没什么不好的呀,搞笑、功夫都挺像样的。
里面的小黑哥叽叽喳喳聒噪的嘴炮风格真的是太搞笑了,又欠又可爱。 如果说红番区里的惊世一跳让成龙跳进了好莱坞,那尖峰时刻里成龙将自己挂在了离地面六七米的指示牌上,而且没有使用威亚,便是让他在好莱坞声名鹊起。
成龙在好莱坞拍的第一部片子吧。故事老套,表演一般,那个黑人演员表演更是有些做作。总体很一般的片子,续集直接就没兴趣看。
亚洲人的拳脚黑人的嘴,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都是刻板印象,然而演员演得开心,我们观众也看得乐呵。那时中美还是蜜月期,还能看到国旗出现在好莱坞电影里。今天嘛...
剧情动作各方面都很棒!一贯的成龙风格!
这不是好莱坞的一流制作,更不是成龙大哥的巅峰之作,但是影片通过李警官和卡特这一对冤家搭档的角色塑造,巧妙地融合了东西方文化,调和了中美观众的口味。但是导演显然低估了观众的智商,全篇漏洞百出。克里斯塔图这个大嘴巴很搞笑,但是表演有些过火,要是换成威尔史密斯和成龙的组合该有多疯狂!
很搞笑阿 哈哈哈哈
现在回头看,那个时候一个黑人搭配一个黄种人的搭档故事,一个搞笑一个能力出众…… 然后对比上海正午和绝地战警就挺有意思的。
典型的好莱坞动作片,也有着浓重的成龙风格,Rush Hour是成龙真正被好莱坞认可的作品。很喜欢听Chris Tucker的英语。
这部电影催生了烂番茄影评网站的创建,创始人Senh Duong是一位成龙的铁杆粉丝,最早是为了收集成龙在美国发行电影的评论。
比场面更大的,是男配角的眼睛。
很是一般,黑人搭档的语腔亮眼。作为成龙打入好莱坞最深刻的标志,影片也一度让我想起李小龙的《龙争虎斗》,毕竟2者的相似点很多,而正如当初它对李小龙一样,好莱坞对成龙的限制也依旧明显,新人导演的平庸也很浪费成龙的动作戏,很多情节明明有妙想却没有好好利用,成龙的水准真的不应该只有那么点
就是成龙那种动作片,里面那个黑人演的挺搞笑的
动作环节让人看了之后大为叹服,搞笑桥段也足够令人捧腹,不需要太多的内涵,却能让观众在整个欣赏过程里彻底放松,享受其中的捧逗对话和绝妙武打设计。我发现我其实挺喜欢成龙的电影,了不起的身手配合时而耍宝的神气,加上一点儿于好莱坞初来乍到的青涩,让人感到愉悦,直呼过瘾。
作为商业片,成龙大哥这样的作品已经能够上的了主流市场了,虽然仍旧是这么弱智的剧情。那个喋喋不休的黑人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