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之前对于此片知之甚少,因为是CC的碟,就收了,看的时候才发现是波兰斯基1971年的大作,于是正襟危坐起来。果然,影片开始那浓郁的古典主义质感和寓言般带着神秘气息的楔子,为整部影片定调,也露出了此片绝非凡类的峥嵘。 整部影片保持着非常高的古典主义气质,这不是文学改编的电影,而是文学的电影化。想必个性如刀的波兰斯基也深深的为莎翁的魅力所折服,在台词的取舍中,还是坚持大量的使用原文,使影片有着极强的文学性,并且不仅不枯燥呆板,反而极富魅力。尽管大量的使用原著对白和独白,但绝不是戏剧舞台的照搬和布莱希特体系的表现,而是在角色内心独白时,时而说出时而默想,而画外音保持一致。这样的处理极好的诠释了角色惶惶不定的心理状态,把那种患得患失,想要却害怕的那种时而激进时而退却的心理活动展现出来。实现了电影形式脱离于戏剧与文学,体现了影像语言的独特魅力。这点相较于经典的《哈姆雷特》,明显处于上风。 之前看《雾都孤儿》的时候也没发现波兰斯基如此的古典气质,影片的质感极好,布景、构图、演员、道具无不表现古典之美,影片的制作可谓华丽。更加惊艳的是,片中几处特效的制作水准极高,体现了导演很高的艺术素养。包括麦克白的几次幻视,尤其是短剑引导弑君一段,令人拍案叫绝,70年代初做出如此令人信服的特效,让人佩服。 影片大量使用原文对白的优势是明显的,有如莎翁在上助力。但是,同时也成为了影片创作的纸枷锁,想撑开又舍不得,结果自然牺牲了影片的节奏和拔高的可能。全片一共140分钟,应该说前三分之二的部分都非常抓人,哪怕部分情节松散,莎翁原文一念叨,立马聚精会神。笔者观片时间超过三小时,就是因为影片部分语速较快错过了一句半句,一定要倒回去看明白才过瘾。但是在后面部分,明知麦克白大势已去,对摧枯拉朽翘首以盼,片子还像麦克白本人一样不紧不慢,把戏剧冲突的火候弄温了。而最后的结局尽管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高潮也确实太不给力而且短促了。更要命的是,到了最后波兰斯基也没挺身而出再给观众致命一刀,而是看莎翁铩羽,他也跟着鸣金了。波兰斯基以凌厉著称不假,但冷峻的转身之前都是大杀招啊,如《影子写手》,可是这部就疲软了一些。究其原因还是过于拜倒在莎翁的石榴裙下不敢造次,原原本本打造出来就奉上神坛请君过目了。相形之下回望黑泽明大神处理《蜘蛛巢城》的手法,就是采用故事和结构脱胎于《麦克白》,但是用完你的活了,好的,该我登场了,自己想说什么卡卡卡一顿陈述,合着莎士比亚就是给大神热场的,层次高下立现。一个恭恭敬敬,一个霸气外露。 最后说说《麦克白》的故事本身,感触有三,一是小小的贪念会酿出天大的祸事;二是追随宿命定会成为命运的奴隶;三是找个好媳妇会活的更踏实长久。 一部教科书级的经典影片,文学迷、戏剧迷、电影迷通杀的好片。
莎士比亚的文字是真的牛逼
怎么会有这么好的文笔啊
怪不得是英国的珍宝
人性中的恶真的是阐释的无以复加
不过觉得麦克白夫人选角太柔弱了
怎么看都不觉得是坏女人
当她说出
要不是睡着的样子像我的父亲
我早就自己杀了他了
看到这里
真的是太心痛了
可能是她在没看这部剧之前
被描摹的太十恶不赦了
自己真正看的时候
觉得啊
也就那样吧
还是没有unsex me
到最后疯疯癫癫的样子
很是心疼
我觉得啊
老师之前说的真的是很对
麦克白夫人其实就是麦克白的另一个自我
真的是感触很深
他俩啊
要是不是一起作恶的话
真得是应该会很幸福的吧
soulmate的那种
她把他看得多彻底啊
仿佛就是另外一个自己
在她眼中
他好像就是一眼就可望尽的小溪
她洞察他的每一丝想法与弱点
女人这点真的是很可怕
就像我妈一样
对爸爸真的是
无所不知
但是与我自己而言
可能并不喜欢这种战争啊历史啊之类的
更喜欢小桥流水那样的琐碎
不过莎翁是真的厉害啊
还有就是最后的时候
夫人死的时候他说的那句话
人迟早都要死的
太难受了
还有就是
小男孩站着被刺死了的时候
还以为他是在想象
结果看到背后刺了一刀的时候
真的是触目惊心啊
故事开头,麦克白便是杀死了谋反之人立了军功,可是之后自己却成为了谋反之人,这里有一些反讽的意味在里面。从英雄变成了坏人往往只是一念之差。
“我从来没见过这样阴郁而又明朗的天气。”一方面立了军功,另一方面又被内心的欲望所胁,内心处于犹疑。而另外一种状态便是暗示之后的他虽然登上了王位可是内心却被罪恶感所困,因此这也是一种阴郁而又明朗的感觉。另外便是在暗示女巫的出场。
班柯本来可以不必要遭到杀戮,可是他却向女巫要求得知自己的宿命,而正是这样的宿命让他惹上了杀身之祸,这样的处理也是一种反讽。
1当得知女巫的预言之后,麦克白第一次跟班柯说做国王的事情,两人是半开玩笑地说起了这件事。
2当第一个预言实现的时候,麦克白再次跟班柯说起了国王的事情,此时的他明显是有介怀的。此时的他想要试探对方的想法,冒出了欲望的念头。而班柯告诉麦克白,其实是道明了真相。“魔鬼为了要陷害我们起见,往往故意向我们说真话,在小事情上去的我们的信任,然后在重要关头陷入他们的陷阱。
3麦克白脑海里浮现出了杀害邓肯的想法,“想象中的恐怖远过于实际的恐怖,我的脑海中不过偶然浮起了杀人的妄念,就已使我全身震撼。心生邪念,但是道德与理智依旧在克制。
4“要是命运将会使我成为君王,那么命运会替我加上王冠。”欲望更加升腾,但是同时他又害怕杀戮,此时的麦克白是在欲望与是否行动的恐惧中徘徊。他选择了顺从命运的来临,着迷于欲望。
5“事情要来尽管来吧,到头来最难堪的日子也会对付过去的。”顺应,算了,不想了。
当叛臣被杀死之时,邓肯说“世上还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从一个人的脸上探察他的内心,这里是一层反讽,也是一种为邓肯的死作铺垫,即使一个人知道一些人生哲理与处事方法,可是面对危险的生活他依旧会陷入困境。
之后便是麦克白的上场,两者之间存在关联,加强反讽的效果。
“要是干了以后就完了,那么还是快一点干,那么来生我也是顾不到了。”忍耐不了这样的情境,内心的欲望在燃烧,他已经无法将其打压下来。或者永远怀揣着巨大的欲望活着。“可是如果我下手了,我会遭受怎样的报应。(这是伦理的报应)。(接着便是责任和义务)(法律与道德)
总结:没有一种力量可以鞭策我实现自己的意图,可是我跃跃欲试的野心,却不顾一切的驱着我去冒颠沛的危险。
你说你没有欲望,那又为什么要告诉我,既然想好了去做,为什么又要胆怯。只要你集中你的全副勇气,我们就绝不会失败。
我觉得就像男女之间的性交一样,如果女人决定好性交,那么势必会比男人做更充分的思想准备,因为女人需要冒更大的风险,不仅仅是在性交上。而且女人对于麦克白就有一种依附,她要支持丈夫的行为。而女性更有一种天然的母性在其中。
麦克白夫人或许并不存在,也只是他的幻想,当他有欲望的时候无条件支持他,等他快要毁灭之时,又马上死去。他深知最后的毁灭,是伦理的崩坏,可是他想要用这种无尽的恶来暂时弥补内心巨大缺口。被欲望所吞噬进入无法自控,麦克白夫人是他的超我,他清楚地看着自我走向毁灭。
麦克白的踌躇不定在性欲之后获得理性的满足,那也是在满足儿女情长后,更大地空虚以及需要更大的欲望来满足的心态。
电影中严肃的宴会氛围表现了一种无形的恐惧与威胁的压迫。
电影中麦克白夫人的邪恶是在教堂中展现的,两种对比依旧是在反讽。邪恶的人希望用神的信仰来战胜内心的恐惧,但是罪恶一旦上身,便无法革除。
不要听它,这是召你上天堂的钟声,或是去地狱。(因此这里象征着死亡)
我希望你能惊醒他(指邓肯)
在见邓肯死亡的时候,晚上刮起了狂风死亡的嚎声。
这样来预示接下来的事。
麦克白将罪过随意地怪罪在别人头上,随意地拉踩只是为了蒙蔽他自己的罪过。
为什么不联合起来打倒那些正人君子,把他们绞死了吗?
正义和邪恶的颠倒。
What is the night?
Almost at odds with morning.
Which is which.
这一段台词在杀了班柯时,麦克白在宴席上出现幻影时,麦克白与夫人之间的对话。这一段对话给观众一种朦胧感,分不清真实与幻觉,此时的他已经深陷入一种试图保持理智,但是罪恶的情感又在不断地侵扰他。
眼下我双脚踩进了鲜血中,要是我不再涉血而进的话,回头路同样是索然无味。
麦克白已经深陷入罪恶的泥沼,他已经无法忏悔自己的罪过,只能继续扩大自己的罪恶来保证一时的平安。如电影中一般,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睡在红色的鲜血里一般,两人已经再无清白。
当他的眼前出现了班柯的幻影之时,他的内心已经承受不住罪恶带给他的负担,就如同酒鬼当他酒醒后,面对现实的惨淡,不得不继续深陷沉醉的泥潭,让自己逃避现实。他已经无法再排解内心的害怕,而且害怕报应的他只得要给他女巫的第二次帮助才能让他有勇气继续沿着沾满鲜血的黑暗洞穴中前行。
Tomorrow and tomorrow,creeps in this petty pace from dayto day.to the last syllable of recorded time.and all our yesterdays have lighted fools the way to dusty death.out out,brief candle.life `s but a walking shadow,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full of sound and fury,signifying nothing.
这一段是在麦克白夫人死的时候,麦克白的独白,本身便是在戏中,而麦克白便是戏子,以戏子的身份来说戏子,可他却又是每一个人,戏子和人物本身的距离再次缩小,即在感慨舞台上的戏子,又在感慨人生如戏子,都是短暂的,人生如戏。让观众既感慨人生,有感慨在舞台上演出的戏子,同时也会感慨戏中的麦克白。似真似假,如梦如幻。
做下荒唐事,报应随之来。人生皆如此,何必与之哀。勇者皆应学,杀篡麦克白。
这也太宿命了吧,这真是波兰斯基心底怨念的结晶啊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评价为其最好的作品
改编非常忠于原著了,打斗戏真的蛮像舞蹈,血浆人头当然不仅仅是为了感官刺激,但是看过的都没完没了地提曼森案真的是让人觉得烦透了。以及波兰斯基母亲死在集中营时他并不在场,没有重现“记忆”一说。
波兰斯基作为营造氛围的高手,遇见这种题材定是要淋漓尽致了。而且不知是否因为妻子遇害不久,电影的血腥恐怖氛围更加无以复加。
开始我以为波兰斯基不适合拍这个故事,台词一个字都没改,完全是莎翁的原作。但是看到班科的鬼魂以及再会女巫,就知道他为什么要拍这个了。魔幻现实主义是他所擅长的,平静中的爆发还是那么的震撼。by the way,片中出现剖腹取婴的画面,他还是念念不忘他的妻子的惨死吧。可怜的男人。
阴冷的气质与莎士比亚这部最黑暗的作品极为相配,未将重点放在宿命的压迫感,而是通过保留大段独白展现心理斗争:麦克白可谓古典精神与现代性杂交的悲剧人物,死于来自前者的仁慈意志与来自后者的旺盛野心. 影片有大量独具匠心的细节设计以配合原文中部分过长的台词,高度电影化的忠实改编令人叫绝; 波兰斯基的作品序列证明他堪称拍摄杀人场景的大师――这首先是因为,他是一位运用反应镜头的大师.
波兰斯基的风格有点哥特,其实是适合导麦克白的。但这个电影没有内力。麦克白演得像哈姆雷特,麦克白夫人像朱丽叶。恰恰缺乏的是欲望。
SIFF2016 开头一只断手宣誓了这是一个不一样的《麦克白》,波兰斯基的改编相当成功,即便因为画风极端华丽的新版先入为主,也不会觉得这部有任何视觉上的不足,甚至在部分场景设计上有股cult片的观感,与莎士比亚的文本合理匹配,头尾的循环设计更给这个故事加入了轮回式寓言的深意。
1968年,波兰斯基执导的《魔鬼圣婴》大获成功,并对日后好莱坞的恐怖片产生了深远影响。次年,波兰斯基即将生产的妻子在好莱坞家中被邪教徒残忍地杀害。两年后,波兰斯基把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搬上银幕。就此,一个更压抑、更阴沉、更孤独的麦克白产生了。很多人认为他把内心的伤痛融入了对这个人物的诠释之中,似乎折射出他内心的愤怒。而波兰斯基则这样描述他眼中的麦克白:“我把麦克白看作一个年轻、坦率的战士,由于自己的野心,他渐渐被卷入一堆麻烦事。当他遇到那些古怪的姐妹,聆听她们的预言后,他就像一个希望赢一百万的赌徒一样,下
这就是人在暴怒之下拍出来的东西。能把莎士比亚戏剧拍出个人风格,必须得是一流的大脑和掌控力。导演当时真的是很生气,最后他让整个人类都在地狱之火中烧到永生永世不得翻身。
惊喜很多(特别是镜子那一场),但那冗长的内心独白是在无法接受。
是个很传统的解读。在原始的台词间,画面充满妙想,分分钟想摔在2015版脸上:看,这叫拍电影!麦克白是怎么黑暗血腥都不嫌多的,并不出格。Jon Finch太美啦,以及与生俱来的正义感。。夫人真好看。马丁肖萌萌的。比较有趣电影把原作不相干的小人物捏成一个,还给了点心理线:)有些场景特像游戏截图。
倒没想象的那样残暴,黑暗压抑的气氛却无时不萦绕左右,镜中幻象和洞穴女巫两场戏诡异的很精彩,世人皆晓得麦克白的丑恶嘴脸,而波兰斯基在麦克白身上看到的是被欲望填满不能自已的原始冲动,开篇女巫齐聚海边埋下握着匕首的断手就很不同凡响,胶片质感杠杠的。
杀了一个人之后的恐惧心理表现得十分生动。就像是我们做了一件坏事怕别人知道一样。影片中那些深刻的台词令我感到十分的震撼,足以看出莎士比亚的文笔实在是高。
波兰斯基在妻子遇害后拍的第一部作品,和奥逊·威尔斯的黑白版本比更为血腥,但在电影语言上并无更多建树。Kenneth Tynan在改编《麦克白》的时候质疑波兰斯基谋杀场景是否太血腥了,波兰斯基答道:你没有看去年夏天我加利福尼亚的家,我知道什么是流血。下一个要看的版本是黑泽明的《蜘蛛巢城》。
阴森可怖,三女巫、血洗McDuff城堡都相当重口——当然后者是有原因的。为什么DVD封面是班柯?虽然镜子一段的确印象深刻。睡稻草堆、裙摆拖在泥巴里,脏兮兮的中世纪。整体感觉比较年轻的一版,特别毛茸茸的Martin Shaw版班柯灵动可爱。| 片头playboy够违和、这种片子是得经济多好票房才能好= =
看上去如此纯洁柔弱的麦克白和夫人,然而就是要这样的选角才恰到好处。一部十分干净的《麦克白》,某些段落却异常血腥残忍。幻境那段真是太棒了。
唉,波兰斯基借剧中人物之手用最残酷的方式杀死了麦克白啊。这一部更有苏格兰中古时期的味道,没有那么多花哨的东西,所有特效几乎全都依靠剪辑完成。调度复杂而自然,台词优美又不赘余,完全看不出舞台相儿,可见是多么成功的改编。
诡秘邪恶血腥暴力,种种气氛都渲染得特别好,就是故事本身。。。。可能流传已久妇孺皆知所以没意思吧。从自传中得知,波导这时候没戏可拍,此片不过是为了糊口,也因为痛失爱妻还在恢复期。片尾赫然出现花花公子的赞助商标可是没少招来嘲笑声。虽是无辜,但联想波导的种种行径也是忍不住要笑的。
没有黑泽明的《蜘蛛巢城》精练,显得更加血腥无节制,明显是跟波兰斯基的个人经历有关